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管理大未来》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20:43: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姓名:陈志强

从管理创新中要效益--读《管理大未来》有感

《金融时报》曾给予《管理大未来》一书这样的评价——彼得·德鲁克如果在世,他也会爱上这本书。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其中有一点是缘于此书的作者加里·哈默。了解一些管理理论演变知识的人都知道哈默在西方的学术地位,是他在《竞争大未来》中用“核心竞争力”理论终结了曾经风行一时的“流程再造”与“质量管理”。那么,战略大师这次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在《管理大未来》书里,从哈默天马行空的思想中,我们能清晰地解读到几个强烈的信号:传统管理方式正在终结,现代企业家需要管理创新;制约组织实现优良业绩的不是其营运模式,也非其商业模式,而是该组织的管理模式。总结下来就是:企业要学会“从管理创新中要效益”,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但现实的情况是怎样呢?一边是管理和组织创新已经大大落后于技术创新;不断创新的企业实在太少;大多数管理者不把自己视为管理创新者;甚至许多管理者把自己仅看成实际操作者,而非理想化的梦想家。另一边是互联网时代,技术的颠覆、可畏的竞争、分散的市场、全能的顾客、挑剔的股东,都对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们该怎么做呢?书中哈默用时时创新的谷歌、推崇“自然领导”的戈尔公司、强调高度自治的全食超市等公司的故事与奇迹,来说明管理创新如何才能创造佳绩。然而,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这些案例的结论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但其中企业管理创新的原理应该是相同的、可借鉴的。我的理解是,要做到“从管理创新中要效益”,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企业要正确认识和重视管理创新。管理不是最佳实践的简单模仿,而是重新设计持续创新的体系,以便组织获得长期持续性发展;管理创新是比营运创新、产品创新、战略创新更高层次的创新,它从根本上改变管理工作的方式,是一种显著地改变面向顾客的组织形式并最终推进组织目标实现的手段。所以,从一定程度上企业应该要把管理当成一种与资本、技术一样变化的要素,去除其中的“政治化”味道,从而真正做到“从管理创新中要效益”。在英文中,Innovation创新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变是永恒的,就像哲人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两次之间的间隔河流已经有变化了。其实中国几千年前的《易经》中就创先阐明了一种发展观,易者变也,变革,就是推陈出新,就是创新,就是发展。说白了所谓创新就是当时、势发生变化时,能够抛开原有的制度、方法的羁绊,进行变革,找出适合新形势新局面的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把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已经是二十世纪的事情了。德鲁克第一次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有了管理创新。德

Page 1 of

3鲁克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可以在很多方面,包括文化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和行政创新等等。管理创新只是特指创新在管理方面的作为。《管理大未来》一书作者只是对管理创新这一概念提出更新的要求而已,他认为人们至今还在延用一百年前的管理理论方法管理现代企业,早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了,包括德鲁克也不例外,我们需要不断创造出更新的管理理论、方法、模式,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组织,管好新人理好新事物,保持持续进步发展。

其次,如何成为管理创新者?为什么对重构公司核心管理流程有最大胆、最有用想法的人,可能往往不是现在正在管理这些流程的人呢?为什么建议管理创新者应该从那些从来没有学会有什么不该去做的人那里听取意见呢?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一个事实:有经验的管理者可能不是最好的管理创新者。只有那些敢于打破惯性思维,挑战先例;敢于接纳新规则解决全新的问题;敢于抛弃旧观念,重组管理新基因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管理创新者。只会搬用别人的理论方法束缚自己的手脚,或者囫囵吞枣消化不良,或者只是拾别人的牙慧,永远只是个跟随者,企业没有管理创新,早晚要衰亡。这就是为什么要创新的理由。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100年前提出的管理理论到现在还被许多管理者奉为圭皋,顶礼膜拜,言必称“X理论”,讲求“精确、稳定、纪律、可靠、效率”,他的追随者遵循他的理论提出的六西格玛理论被人津津乐道,成为挽救企业于衰亡的法宝。它的缺点是把人机器化,就像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里那个流水线上拧螺丝的工人,每一个动作都像机器人一样分毫不差才能达到目标,想停下来喘口气就会造成整条流水线的混乱。现在如果还在用这种把人当机器的管理,就太没人性,不好意思,应该是太不人性化了,80后、90后们都已经开始走上社会,按照他们生长的环境和他们一代的特性,我们再也不能用管理50、60年代人的方法来管理了,对于他们的管理还没有一套能够模式,也许这就是需要管理者创新的地方。

最后,让创新成为每位职员的工作。到目前为止,真正能使创新成为每位职员的日常工作的公司如同凤毛麟角,创新依旧是企业内部的“少数派”。而要做到人人自动自发地创新,光构建一个全公司、全员的创新系统还不够,还应该看是否把“管理创新转化为员工利益”。任何管理创新,如果只是给公司带来业绩,而不是给员工直接带来收入和奖励,那么管理创新就将只是公司的事情,而不是员工的事情。谷歌公司清楚,如果没有创业激励奖金,就不能期望员工像企业家一样工作。所以,企业如果想要更多的创新,那就给员工更多的回报。人有惯性思维,本能会维持原样,抵制变革,阻碍创新。创新者改革者往往成为众矢之的,历史上改革者往往成为铺路石、先烈、牺牲者。黑天鹅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们习惯了传

Page 2 of

3统思维,要想打破惯性思维,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些把前人理论奉为规条不敢逾越的是不会创新的,那些被无数人使用过或正在使用的理论、方法也许会成为组织或个人发展进步的障碍,但是如果我们试图动摇他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观念、对他们视若神明的大师理论提出质疑,可能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猛烈批评与打击。

创新者的天性是不断持反对观点。不要以为凡是创新了就到处都是鲜花掌声相迎,能够赢得满堂喝彩,创新者首先更多面对的是板砖、风言风语、明枪暗箭,比如针对西方传统经典的管理理论、美国式管理或日本式管理等,一些中国学者管理专家提出中国式管理,就曾经遭到无数地质疑、嘲笑、讥讽、否认、打击,但是中国式管理是伴随着中国企业逐渐发展壮大的必然,它目前可能不完整不完善,但它是中国哲学结合各种先进管理方法的创新之举,它未来会很强大,很经典,成为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管理理论,然后它又会被更新更强的所取代,这其实是所有事物从诞生——发展——衰亡的必经之路。

当然,哈默在书中也没有一味地吹嘘管理创新的魔力,同样给了我们以忠告——管理创新像其他层次的创新一样,遵循着幂律分布原则:有根本改变管理实践的突破性想法,也会有大量价值不高、影响力弱的主意。但对于我们任何企业来说,这不能成为不创新的理由。管理创新是一项概率游戏,企业做得越多,就越有机会获益。

Page 3 of 3

读《管理的未来有感》

读《管理的未来有感》

读《管理的未来》有感

读《未来之路》有感

《管理大未来》读后感

读《小灵通漫游未来》有感

读《习惯决定未来》有感

读《科技与未来》有感

读《未来简史》有感1500字

读《习惯决定未来》有感

读《管理大未来》有感
《读《管理大未来》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