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大教学论》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15:43: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米阳光

——从分科教学法说起

初识《大教学论》,缘于它的班级授课制的提出。这一在实际教学中发展完善,以期达到完美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直沿用至今。班级授课制采用的大班教学法,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这种超越时代局限的教学构想的提出,增强了我对夸美纽斯及其著作《大教学论》的兴趣,很有幸,我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完了这本处处引人深思的著作。

《大教学论》名为教学论,实际上它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教学论的范围,涉及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从整体方略上(即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作用等)驾驭教育理论,而且从各个细点,如班级授课制、德育论、体育论等,全面系统的阐述作者的教育经验总结和研究成果。我主要就“分科教学法”这一点,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悟。

“分科教学法又称各科教学法,指中小学学校各种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等。分科教学法分别研究各门学科的教学规律,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具体研究对象包括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性质和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分科教学法要符合各门学科的教学规律,教学论中所反映的共同规律则是分科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当代中国关于“分科教学法”的释义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的分科教学法主要是从三个具体的方面加以论述:

一,自然科学的教法:

(一)前期准备——深入自然科学的原则

1、保持心灵的纯净;

2、首先注意的应是近处的事物;

3、学会注意;

4、学会举一反三。

(二)教学过程中

1、所学对象必须是完整、真实、可观的,如果没有实物,就以模型代替。一切事物都应当尽可能放在感觉前,每一事物应与其相应的感觉器官相对应。

2、教授自然科学的人应遵守的规则: (1)、树立正直和努力的工作态度,教给学生需要知道的东西; (2)、教师应以简单的方法教给学生知识; (3)、所教的知识必须要推本溯源,联系根源,了解事实本性; (4)、要先从一般性了解知识,然后才能考虑各个细点知识; (5)、要从专业的联系性学习知识,不能割裂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6)、教学应当具有连续性,在同一时间内不要教多件事; (7)、要从事物的差异性方面来学习知识,从不同中寻找特点; (8)、用图表法帮助老师讲课和学生理解。

认识与反思:

夸美纽斯关于自然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我们现在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如他提出的以模型对象变难于理解的东西为直观可见,不仅便于学生形象的观察,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现在课堂上常用的地球仪、人体结构模型等都利用了这个原理;再者,夸美纽斯提出用图表帮助老师讲课和学生理解,不仅符合他的“使这些所学对象是完整的、可见的、直观的”,而且通过数据表格更能清晰地,一目了然的了解书本或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诸如此类精辟

实用的教学方法、规则还包括连续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

但是就如何认识、学习自然科学,夸美纽斯主张教学过程应先从对事物的感知入手,他指出“教导应该在可能的范围内通过感官去进行”,他的这种把对事物的感知看做一切教学的起点,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将使学生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而忽略了本质,而且他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也违背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规律。这些都与他所处的时代局限及人文主义的教育成果的影响有关。

益语采撷:

“着重点应放在事物之间的差别上,以便使获得的知识清晰、明显。‘善于辨别的人就是优秀教师’”。

———摘自夸美纽斯《大教学•教学法解析》第二十章,任钟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二、人文学科的教法——源于理论,归于实践

“我们应当勤奋地寻找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容易的把年轻人引导到自然力的实际应用中去”

当工作、材料、模型都已经具备时,我们如何学习一门技艺?即是说当理论知识已储备充足时,我们应如何把它应用于实践?如何教好人文学科,我认为从书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九条原则:

1、通过实践学习;

2、为理论的、抽象的知识提供模型;

3、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借鉴他人学习人文学科的方法;

4、千里之层,起于累土,要从基础扎实做起;

5、学会预习新内容;

6、精确的模仿前人的财富成果,然后才可自由发展;

7、模仿应尽可能精确,避免偏离;

8、当场纠正学习人文学科的错误,并教以格言、规则,以此为范;

9、以综合和分析为基础——完美人文学科的教学方法。

认识:

夸美纽斯的这种归于实践的教学法,与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谋而合。对于人文学科这种缺乏生动性,文字性较强的学科,如何学好它?仅仅死记硬背,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最终只有将它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才能不只记得牢,而且理解的透彻。 虽然如此,夸美纽斯的人文学科教学思想中仍存在局限性,我仅就其中的一点谈谈个人观点:

夸美纽斯说,在模仿时要尽可能准确,甚至不能有丝毫的偏离,而后才能有自由。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只有在模仿时允许出现偏离,我们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改正;同时根据矛盾特殊性的观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不可能模仿到尽善尽美,丝毫不差,这种要求是不合理的;第三,当我们完全按照前人的教导去做,我们的创新意识已经在模仿中被我们抹煞了。很多的名作、美文并不是事后产生的,而是在未成形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如史铁生仿鲁迅《孔乙己》而作的《詹牧师的报告文学》,独成一家,意味深刻)。所以我认为创新是伴随模仿过程的,而不是模仿学习过程的后事。

益语采撷:

“为此,不应轻视对别人的作品的精确分析,只有不断地对它进行全面的研究,我们才

能知道路在何方,小径和十字路口在哪里。”

——摘自夸美纽斯《大教学•教学法解析》第二十一章,任钟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三、语文教学法:

1、学习语文的目的:学习语文是作为获得知识和给别人传递知识的工具。

2、学习语文的方法:不能脱离他所涉及的事物;不需要学习语文完全的、详尽的知识;应使孩子对语文产生兴趣,使他们感兴趣的其他事物要留待以后。

3、学习语文的规则:

(1)单独性学习,即不与其他知识混杂学习;(2)时间分配的合理性;(3)练习性学习,即没门课配备的习题;(4)规则性强化;(5)差异性学习,即寻求新旧知识的不同点;(6)联系性学习,即新旧知识的贯穿性;(7)实践性学习,在实践中深化。

4、语文学习的四个阶段有其不同的教科书及其辅助性读物。

认识:

读罢本章,不仅惊叹于夸美纽斯超前,缜密的思想。短短一章内,他言简意赅的阐明了学习语文的目的、方法、规则及阶段划分,既考虑到语文学习的联系性、实践性,又考虑到它的单独性和差异性。他的很多原则为现在的我们所借鉴。他认为字典是学习语文的“最好的老师”;认为有差异性的学习便于比较记忆;认为培养兴趣对语文学习影响甚大等等。这些都是21世纪的老师强烈灌输给孩子的。

追问:

1、夸美纽斯认为语文学习只为满足自身需要,不需要学习语文完全详尽的知识,那么当今社会一轮轮追随孔子《红楼》的专家们又为何如此热衷于解读前人?

2、夸美纽斯提出学习语文的非哲学性,即合乎语法,知其然即可,这与现下强调的“知其所以然”十分冲突,试问是否对所有的事物都要“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刨根问底”为何会遭到老师的拒绝?

3、单独性学习语文,一方面解决了知识储备的“鱼龙混杂”现象,另一方面阻碍了学科的贯通性,如何才能处理好其间的关系?

益语采撷:

“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在年轻时,应当与学习事物相结合,使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熟悉和对语文的熟悉,即是说,我们关于事物的意识和表达它们的能力,能齐头并进。”

“一切语文都可以通过实践学习。” ———摘自夸美纽斯《大教学•教学法解析》第二十二章,任钟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分科教学法正如一米阳光,虽然在穿透中蕴含杂质,却掩盖不了其光辉。夸美纽斯详细的为我们叙述了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及语文教学法,里面许多思想至今仍为我们所沿用,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自然主义、民主主义和感觉主义。 纵观分科教学法,它表明了夸美纽斯对教学过程的看法:即由对事物的直观到对事物的理解,再由对事物的理解到关于所理解事物的记忆,最后用语言或书面表达的练习把所记忆的知识表达出来。联系生活,分科教学法的出现方便了文、理科同学的学习,使他们学会对症下药,对不同的学科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维去理解学习的知识。这样不仅减轻了学习的负担,也会为各科培养出专业性人才。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经院主义的禁锢,夸美纽斯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他对分科教学法的

观点,很多是通过“神的意志”或者神学著作删减整合而后自成一家的。他的感觉认知论,模仿论等即使认识片面,却瑕不掩瑜。

在《大教学论》的璀璨光辉下,分科教学法只是其中的一米阳光,却足以让后人寻找到光明,照亮各科教学之路。

读大教学论有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 发言稿

读大教学论有感5000字

读《大教学论》

读《大教学论》有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