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隆中对阅读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0:35: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隆中对》复习资料

解释重点词语

1、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 自董卓已来( ) 必能裨补阙漏(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2、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

3、一词多义

已 停止然志犹未已( ) 遂 由是先主遂诣亮( )

自董卓已来( ) 遂用猖蹶 ( )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

因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为 好为《梁父吟》( )

因屏人曰( ) 谓为信然( ) 于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贤能为之用( )

欲信大义于天下( )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将 则命一上将( ) 将荆州之军( )

4、古今异义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古: 今: 】

此人可就见【古: 今: 将军宜枉驾顾之【古: 今: 】 主上蒙尘【古: 今: 遂用猖獗【古: 今: 】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

5、重点字词

躬耕陇亩( ) 先主器之( ) 此人可就见( 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 ) 因屛人曰( ) 汉室倾颓( ) 君谓计将安出( )( ) 度德量力( )( ) 曹操比与袁绍( )

挟天子而令诸侯( ) 此殆所以资将军( )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总揽英雄( ) 若跨有荆、益( ) 保其岩阻( )

内修政理(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先生解之曰( ) 帝室之胄( ) 三.翻译句子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 四.课文理解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2.诸葛亮分析与曹操不可争锋的主要原因的是:

3.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 ②孙权 4.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五、对比阅读

(一)【甲】亮躬耕陇亩...君谓计将安出?”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 )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

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用( )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日( )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凡三往,乃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句中的“乃”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王以为若其父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两句中的“若”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B.刘备善于听从他人意见,以诚心求得人才,终成就三国鼎立之势;而孝成王不听从他人意见,最终兵败。

C.两段选文在塑造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甲文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与才干,乙文第一段写括母分析赵括父子是侧面表现括母仁智。 D.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件事“三顾茅庐”和“长平之战”在两段选文中仅以“凡三往”“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就概括了,这是因为这两件事本身与突出两篇传记的主人公的性格关系不大,这也告诉了我们写文章时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要略写。

(二)【甲】亮躬耕陇亩...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1.解释词语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 ) 不耻劳辱( ) 尝辍业投笔叹曰( ) 2.翻译句子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2)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3.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三)【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③。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选自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氢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吴会:吴国。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利尽南海,东连吴会 尽:完全B.信义著于四海 著:闻名

C.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身:亲自D.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破:打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曹操比于袁绍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 D.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3.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诸葛亮分析政治形势认为刘备不可与曹操较量,也不可谋取孙权。 B.甲文中诸葛亮除了分析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外,还特别强调要爱民和用贤。 C.乙文中写诸葛亮“乃建奇策“,这里的奇策就是甲文中“外结好孙权,内此伏彼起政理”。 D.乙文中孙权因为一向心服刘备,又敬重诸葛亮的奇才和儒雅,所以派兵帮助刘备。 4.翻译句子

(1)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5.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甲乙两文刻画的诸葛亮形象的异同。

(四)【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时先主屯新野...君谓计将安出?”(选自陈寿《隆中对》)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

行拂乱其所为(

) 人恒过然后能改(

) 2.翻译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乙文中刘备描述了当时“汉室倾颓”的混乱局面,如果用甲文中的话概括导致这种混乱局面的原因,最恰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乙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五)【甲】亮躬耕陇亩...君谓计将安出?”

【乙】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②! ”上曰:“吾亦欲东③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④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上:指汉王刘邦 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 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 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信数与萧何语 不可胜数 B.臣追亡者耳 生死存亡 C.将军宜枉驾顾之 左顾右盼 D.孤不度德量力 以己度人 2.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是(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于是上欲召信拜之 C.策之不以其道 D.愿陛下亲之信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

4.“萧何追韩信”的故事脍炙人口,经久弥新。“ ”四个字,交待了韩信离开刘邦的原因; “ ”四个字,表明了萧何对韩信才干的欣赏;一个“ ”字表明了刘邦对萧何举荐的信任。

5.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 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 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6.根据上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 《隆中对》答案

二、1.“信”通“伸”,伸张 “已”通“以” “阙”通“缺”,缺点 “简”通“检”,挑选 “有”通“又” 2.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

3.停止 就 通“以” 因此 已经 | 凭,凭借 动词,吟诵 于是 判断词,是| 连词,跟、和 表被动,被、替 介词,在 动词,作为 介词,向|将领 调动,率领 4.古:常常; 今:每当|古:接近,趋向; 今:副词,表结果|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 今:蒙上灰尘|古:失败; 今: 猖狂|古:一天天;今:太阳,天日

5.陇:田地 莫:承认,同意 器:器重,重视 就:接近,趋向 致:招致,引来 枉驾:屈尊 顾:拜访 诣:拜访 屛:命人避退 倾颓:崩溃、衰败 度、量:估计,衡量,估量 计:计策 出:产生 比:与„„相比 挟:挟持、控制 资:资助、给予 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 揽:招致、罗致 跨:占据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政理:政治 身:亲自 日:一天天 解:劝解 胄:后代

四、课文理解答案

2.今操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3.①不可与争锋 ②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③取而代之 ④西和犬戎,南抚夷越。 4.(1)夺取荆州、益州,作为霸业的根基

(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 (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发

五、

(一)1.(1) 拜访 (2)通“伸”,伸张(须写出本字和解释。) (3)因此 (4)每天2.孝成王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因此最终没有加罪于她。3.C 【译文】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事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国王您认为他象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越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终于没有加罪于她。

(二) ⑴去拜访 ⑵说 ⑶以......为耻辱 ⑷停止 21.左右皆笑之。 2.(2)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3.左右皆笑之。4.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大部分都属正面描写,“左右皆笑之”是侧面描写。不同之处: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译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做人有远大志向,不修饰小细节。然而他内心孝顺谨慎,在家中经常干辛劳的事,不以干劳苦低下的事为可耻。有口才,而且广泛阅读。永平五年,兄长班固被朝廷征召做校书郎,班超与母亲跟随哥哥到洛阳去。家中贫困,经常被官府雇佣抄书籍来供养家中。长期劳累,曾经停下工作掷笔叹息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与谋略,应当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于边疆,来取得封侯的称号,怎么能一直从事在写字、磨墨中呢?”大家都笑他。班超说:“眼光短浅的人怎么知道壮士的志向呢?”

(三)1.A. 2.D 3.C4.(1)老百姓谁尖摇头晃脑和箪盛饭用壶盛浆来迎接将军呢? (2)诸葛亮年轻时就表现出超群的才华,容貌非常英俊,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奇特。 评分:(1)“孰“,谁;”箪食壶浆“,用箪直盛饭用壶盛汤;”敢不„„乎“,反问语气。。(2)“逸群”,超群;“伟”,英俊,高大;“异”,以„„为异,感到奇特。5.相同点:两文都写出了诸葛亮的政治远见与军事才能。不同点:乙文还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格和容貌伟岸的气质。

【译文】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就才压群伦,有着英雄的气量,其身高八尺,容貌高大壮美.当时的人认为他是奇才。汉末*之际,他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在乡野亲自耕种,而不希求闻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是稀世有之才,于是三次去他住的茅屋拜访他。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备以表达诚意,双方因此结交深厚。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借机献上妙计,亲自出使孙权,到吴国都会求援。孙权既素来佩服刘备,又看到刘派来的诸葛亮儒雅奇伟,而对他十分敬重,当即派遣三万士兵去援助刘备。刘备有了这三万士兵,便和魏武帝展开交战,大败曹军,乘胜追击,平定了整个江南。后来刘备又攻取面的益州。益州平定后,(刘备)任用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以后,(又)任命诸葛亮做丞相,总管尚书事务。

(四)1.违背 常常2.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这个人你可以前去拜访他,而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类比论证或对比论证 求贤若渴,延揽人才,复兴汉室,礼贤下士,善听谏言,谦虚

(五)1.D2.A3.(1)(大王您)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2)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4.上不我用 国士无双 许5.D 6.(1)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2)萧何极力举荐;(3)刘邦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对萧何的充分信任

【译文】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奇才。(汉王军队)到达南郑,许多将领在半路上脱离汉王军队的有几十人。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重用,也脱离汉王军队另谋出路。萧何听说韩信不在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不在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你离开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脱离您,我是去追赶离队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啊。”汉王又骂道:“离队的将领多达几十人,你没去追一个;却去追韩信,是骗我。”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如长期想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就看大王您如何决定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愿意长期憋屈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离开的。”汉王说:“我看在你举荐的份上让他当个将军。”萧何说:“如当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那就任命他当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当大将军。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无礼,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当大将军,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隆重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请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当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将士都感到非常惊讶。

隆中对阅读答案

《隆中对》对比阅读

《隆中对》比较阅读

《隆中对》中考阅读集锦

《隆中对》与《三国演义》比较阅读

阅读及答案

阅读及答案

隆中对

隆中对

《隆中对》

隆中对阅读及答案
《隆中对阅读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