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 上册教师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2020-03-03 06:41: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课 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二是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怎样理解中国怎么样 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对中国的危害:一是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二是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

三是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腐败而受贿放私,又因放私受贿而更加腐败。

四是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也严重削弱了军队的劳动力。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被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暴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和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奋学习,努力奋斗。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列强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一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军的斗争目标指向清政府,即推翻清朝的统治(清政府的腐败,是国难当头的罪魁祸首)。二是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讲述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第三课 收复新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如何评价左宗棠”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疆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难点: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和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动脑筋: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答: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

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人呢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位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重点:黄海大战

《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第五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动脑筋:严重危害:《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活动与探究: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所以说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第六课 洋务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第七课 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公车上书,维新变法的展开,以及“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第八课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锋芒指向孔教。

教师可以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 为线索,整合知识内容。

动脑筋:不对。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借以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

第十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地共产主义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比较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出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关系,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动脑筋:

1、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答: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北洋军阀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许多特权,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答:因为他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的巨大影响,而且他是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者之一。

议一议: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共产党? 答:在以前的民主革命中,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有自己的政党,但由于自身的软弱与妥协,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使得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到,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建立中国共产党。

第十一课 北伐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第十二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南昌起义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认识这个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时间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做出伟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动脑筋:

1、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答: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准备夺取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答:因为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情况下,加上起义部队遭到严重挫折,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活动与探究:

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答:一方面,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敌强我弱,在大城市起义不可能取得胜利。另一方面,井冈山处于湘赣边界,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

遵义会议 难点:

长征走过了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11个省。

红军渡过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等。

第十四课 难忘九一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的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重点: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动脑筋:

答: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国策。为了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日本精心策划了柳条湖事件。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本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第十五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共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同时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的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特别是通过典型事例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学生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3、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使学生了解收集整理,选择,甄别资料的方法。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基本掌握这些方法。 重点:血染卢沟桥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动脑筋: 1937年7月,北平的东南面、东面、北面和西北面均被日军或汉奸军队占领,只有北平的西南面,为中国驻军国民党29军防守。因此,位于北平西南15千米,处于平汉铁路上的卢沟桥,就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区的唯一门户。是中日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第十六课 血肉筑长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流血牺牲,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

第十七课 内战烽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基本史实: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思考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和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进攻的原因。初步认识是由于中共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胜的法宝之一。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探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重点:“重庆谈判”

正确理解“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动脑筋:

答: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认识。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战场由解放区转向国统区,我军由守转攻,开始了外线作战,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作用相当大。同时,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活动与探究:

答:应该。国民党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政权。为维护其阶级利益,他们必然要反共反人民,坚持独裁内战,不可能改变既定方针,但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在日本投降后,迫切要求重建和平的生活,坚决反对内战,强烈地希望国共两党携起手来,用和平的方法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中共一贯代表人民的愿望,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揭露和孤立蒋介石,因此,毛泽东冒风险赴重庆谈判,在谈判桌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地主动。

第十八课 战略大决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禁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毛泽东等领导人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历史功绩,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动脑筋: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1、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广大的兵源。

2、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

3、人民群众大力支前。

第十九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难点: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第二十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框都为重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 上册教师教学计划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 上册教师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