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杭州高考研讨会汇报

发布时间:2020-03-02 09:40: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杭州高考研讨会汇报

11月7日,教研室一行三人参加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和《中国考试》杂志社在杭州联合举办的高考研讨会。会上,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应书增、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郑增仪副司长对2003年高考考试情况作了简要分析并对考试内容改革谈了一些看法。听了以后,有所启发。现将报告的内容做一简要汇报。

一、2003年高考考试情况

1、高考命题的宗旨是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主要是指考试测量的稳定,它包括考试信度,难度,区分度等,都是适中的。(难度系数在0。55左右。今年江苏省的数学是个例外。)

2、今年的考试时间提前了,意味着中学课时缩短了,因此命题的范围也相应有所减少。这种减少完全是针对大纲要求的,但它与题量的多少和难易度的大小没有必然联系。换句话说,就是题量不变,考试时间不变,变的只是命题的取材范围,“从一池水减少到半池水”,所以《考试说明》的研读显得尤为重要。

3、能力的考查永远是命题的主题。其实,什么题目是考能力的,什么题目不是考能力的也很难界定。所以学生要想在考能力题前应对自如,那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保持一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在每个知识点面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试说明》的说明。对2003年《考试说明》代表们提出的质疑,应主任作了如下解释:《考试说明》列出了该学科要考的知识范围,学生在复习中应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它也列出了高考要考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对能力的培养应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在《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是出于两个维度的考虑,一是中学生所能达到的层次;二是纸笔考试所能考查的能力。《考试说明》给出了高考试卷的大体结构,这是为了增加考试的透明度,将考试中应该让考生知道的都告诉考生,以免使学生在考场中手足无措,影响水平的发挥。《考试说明》最后还附有“题型示例”和样卷,主要是让考生通过实际试题(大多是往年高考试题),从感性上了解高考试卷的题型和难度,以及试卷的长度,即题量。

二、高考的局限性不仅仅体现在命题上,而是体现在很多方面。

1、高考这种评价方式本身就是有局限性的。客观地说,无论是选拔还是评价一个学生,这个评价应该是全方位的、多方面的,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但是,作为高校录取来讲,除了高考,其它方面的评价手段太缺乏、太薄弱了,尤其是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基本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即使目前有的评价,可信度也不高。也正是因为总体评价的欠缺,所以才把高考成绩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手段来看待,实际上把高考的作用扩大化了,以至于高考承担了它本不能承担的社会效应和作用,这使得高考的受关注程度格外地高,无形中增加了高考改革的难度。

2、考试本身也具有各式各样的局限性,比如:考试的误差。这种误差有两部分,一种是考试本身带来的误差,也就是系统误差;一种是偶然误差,比如考生临场发挥造成的误差。

3、考试时间的局限性。中学六年,每门课程几百个学时,而高考的时间最多也就两个半小时,只能考一些学科内的骨干知识、重要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4、考试空间的局限性。高考采取的是在教室答题的方式,只能笔试,很多能力考不了,比如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等。

5、高考改革。只有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才有可能准确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从目前中国的实情来看,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手段还不具备条件,这主要是因为升学的竞争还很激烈,社会的诚信程度还不高。另外,也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但是,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应该不仅仅是高考改革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高校招生考试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高校招生制度包括考试、录取、管理等方面,是一个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中国考试》2003年第一期刊载了教育部学生司林惠青司长的讲话,详细介绍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现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高考改革的初步设想。学校和教师要认真学习这段讲话,力争做到心中有数,掌握改革的动向,从而保障今后一段时期内教学和复习指导的正确方向。

三、对2004年高三教学与复习的启示

1、学科教学要关注课程改革的发展,要与课改同行。

就数学而言,2003年,全国就读普通高中的学生已全部使用了数学新课程教材,其中增加的内容在2003年的高考数学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标志着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已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教师作为课改的直接参与者,理应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去。只有这样,课改才能不流于形式,才能具有实效。

2、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使之成为学科发展的原动力。

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扎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联系。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认知发展的需要,更是能力发展的需要。由于高考竞争的压力,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拼命给学生讲难题,往往淡化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会造成学生基础知识的不牢靠,常常出现“能听懂,却不会”的现象。事实证明,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仅不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相反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可演变成“题海战术”,而缺乏创新精神,教学中应以培养能力为核心,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努力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科的思想方式是学科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藏在学科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更多地重视对每一个问题的解法,有时介绍几种解法,但缺少思想方法的分析和总结,学生接受的往往是知识而不是能力。在教学中倡导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使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4、重视知识的整合,促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学科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积累和疏通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长于对知识技能的讲解和演练,短于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整合。通过整合,能促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正向迁移,也能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体、深刻与灵活。

高考研讨会汇报材料

高考研讨会汇报材料

高考研讨会汇报材料

参加2.22杭州高考复习研讨会体会

化学高考研讨会汇报材料

高考研讨会

高考研讨会

高考备考研讨会历史汇报材料

银川高考备考研讨会汇报材料

10月高考研讨会汇报材料(生物)

杭州高考研讨会汇报
《杭州高考研讨会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