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唐摹兰亭序黄绢本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18:08: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唐摹《兰亭序》黄绢本考⑴

湖南省博物馆——刘 刚

内容提要: 东晋王羲之写下了书法千古名篇——《兰亭序》,又称“禊帖”,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相传,《兰亭序》原迹已随唐太宗一道葬入昭陵。后世所传《兰亭序》墨迹,都是钩填本或临写本。本文所谈的唐摹《兰亭序》,是现藏湖南省博物馆的这卷原托名为褚遂良所书《兰亭序》。经考证,可以断定这不是褚摹本。从其“笔法飞舞,神采奕奕”来分析,应是另一卷唐人摹《兰亭序》本。

关键词:

兰亭序 王羲之 禊帖 行书 褚遂良 唐人摹本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士大夫在会稽山阴兰亭临水修禊。当时,王羲之满怀激情地用饱蘸墨汁的鼠须笔在蚕茧纸上⑵挥毫作序,写下了书法千古名篇——《兰亭序》,又称“禊帖”,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其遒丽劲健的体势,自然儒雅的章法,千百年来一直是后世人学习行书的典范。在《兰亭序》中,王羲之脱尽魏晋以来用笔滞重的写法,创造俊逸、雄健、流美的书风。现从几种唐人勾摹的《兰亭序》中,可以看到王羲之行书的这种艺术风格和成就。

谈到《兰亭序》,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把它与唐太宗联系起来。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代明君的李世民,亦爱好书法,尤为酷好王羲之的书法,他广集天下王羲之的墨迹,将王书置于室内,朝夕观览,对其推崇备至,认为他的书法尽善尽美,千古一人。当他得到《兰亭序》墨迹后,奉为至宝,曾命弘文馆拓书,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照本钩摹临写,分赐予皇太子、诸王及近臣。而他本人则对着原本,早晚观摩,爱不释手。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因唐太宗生前太珍爱王羲之的《兰亭序》了,故他去逝后,原迹作为殉品随他一道葬入昭陵。后世所传的,《兰亭序》墨迹,都是钩填本或临写本。在现存世的《兰亭序》中,以唐摹本最为珍贵。其中又以“神龙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最精,临摹者在该本中,不但精确细致地传出原笔法,就连墨气的浓淡,行款的疏密也作得很自然。至于拓本则更为繁杂,无可盘诘。唐代的何延之和宋代的桑世昌都著文考订,元明以后更盛。传世的几种唐代临摹廓填本,如称虞世南本、褚遂良本、冯承素本等,彼此对照,在体势和行款方面,都互有出入。然而,就王羲之的《兰亭序》而言,作为书法艺术本身,其藻丽多姿的书体,潇洒自如章法,开启了一代书法新风尚。

本文所谈的唐摹《兰亭序》,是现藏湖南省博物馆的这卷原托名为褚遂良所书《兰亭序》。此卷正文质地为绢本,黄褐色,亦称“黄绢本”,其纵24.5厘米、横65.6厘米。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芾印”、“子由”二朱文印,印文已模糊不太清晰。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题书“墨宝”二字(残存)。卷中有明代书画鉴赏家项元汴藏印甚多。卷尾依次有明代许初,清代王澍、贺天钧、唐宇肩、顾莼、梁章钜、梁同书、孙星衍、石韫玉、李佐贤、韩崇诸跋。

在该卷拖尾上首先题跋的是明代许初,跋文为:“右唐中书令河南褚公所摹也。闻此帖后有柳谏议楷书‘群贤诗’及李时伯补图,皆附马都尉王晋卿家所藏,米元章跋以为三绝也。今此帖独存,而柳诗、李图及米跋不知何时割去,可为叹息。河南书初师虞伯施,晚益精进,遂造二王之室,即此帖素与欧阳率更定武本并驰,乃知世人,婵娟美女,不胜罗绮之评,非笃论也。嘉靖三年(1524年)二月既望。高阳许初谨跋。”

许初,字复初,一字元复,以县学生序贡受教职,擢南京太仆寺主薄,迁汉阳府通判。工篆书,庄整而秀,兼善楷书,书学二王。亦工大书,又能刻印。曾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题仇英送朱子羽令铅山图。

继许初之后题跋的是清代王澍,其跋为:“《兰亭》是右军醉后兴到,趣溢于书,故书入神品。此卷为河南郡公摹,笔墨之外别有一种超诣变灭之趣,当时醉态仿佛可见。往见褚摹刻本多矣,皆用我法,此本信天下第一迹也。昔赵承旨得定武石刻,犹爱玩不去手,况真迹乎。汪氏子子孙孙其永守之。丁亥(康熙四十六年,即1707年)夏六月朔六日。曲阿箬林王澍书。”

王澍(1668—1743年),字若霖,一字若林,又字箬林,号虚舟,别号竹云,江苏金坛人,后定居无锡。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官史部员外郎。书法学欧阳询,篆书法李斯,书法精湛,独步一时。晚年眇左眼,精古碑刻鉴定。其一生著述颇丰,所著《淳化阁帖考正》、《二十种兰亭》、《十二种千文》、《积书岩帖》等,集书家之大成。亦工刻印。

清代贺天钧题跋为:“唐橅禊帖以褚河南为第一,绢本真迹向为吾乡姜宗伯公家藏。余借观旬日,笔法飞舞,神采奕奕,可想见右军真本风流,实为希代之宝。迄今四十余年,不意复见于晋昌汪氏斋阁,终日展玩,恍如再入桃源矣。简州贺天钧记。”

清代唐宇肩这样道:“右军书以兰亭为第一,然临橅甚多,真本难辨,所谓兰亭如聚讼,自宋已然,涪翁云:‘观其笔意,右军真风流,气韵冠暎一世,可想见也。’此本笔意清真,诚如涪翁所云,洵为墨池至宝。颐贞堂主人家藏既久,出以相赏,展玩之余,因书数言以志欣幸。毗陵唐宇肩。”其后,又用小楷题道:“康熙四十有六年岁次丁亥(1707年),毗陵朱承瑞典六氏摹勒上石。”

唐宇肩,字营若,江苏常州人。为清初武进书法四大家之一。

清代顾莼随后跋道:“虚和中自饶古拙之趣,宋元诸大家不能追步也。月轩表姊夫精于鉴古,此卷不轻出示人。余独得借观数日,因书此于后以志幸。嘉庆二十有三年(1818年)五月十三日庚戌,息庐居士顾莼题。”

顾莼(1765—1832年),字希翰,一字吴羹,号南雅,又号息庐,长洲(今苏州)人。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官至通政司副使。揩书学欧阳询。行、草、分、隶书皆有古意。早年好诗歌古文,晚年画宗杨补之(无咎),水仙似赵孟坚,梅、兰不专一家,天真自然。著有《南雅诗钞》。

而清代梁章钜的题识竟有四处之多。其一是在引首上,董其昌行书残存题首“墨宝”之后,用揩书题的:“此引首似本系四字,被人割去上半者,以致不成章法,重装时应去之。梁章钜识于中吴藩廨。”其二为:“福州梁章钜借观。”其三为:“道光丁亥(1827年),余在吴门新购得米跋黄绢本《褚临兰亭》时,闻有此本,亟借来对勘,一过越三年,而此本亦遂来归,喜而识之。忆快雪堂所刻褚临题为第十九本,则知河南公当日所摹不一次,宜其间用我法,笔势错出不一律矣。庚寅(道光十年,即1830年)新秋梁章钜题。”其四是在此题二年后的再题:“此本锋棱颇露,不若米跋本之精腴,观者自能辨之。壬辰(道光十二年,即1832年)归舟次严公钓台下,以两本对勘,傍识数字。茝林。”(后三跋皆题在卷尾上)

梁章钜(1775—1849年),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官至江苏巡抚。书法兼欧、董之长,其小行楷笔意劲秀。富收藏,精鉴赏,著有《退庵所藏金石书跋尾》、《藤花吟馆诗钞》、《二思堂丛书》、《枢垣记略》等。

清代梁同书题道:“嘉庆庚午(1810年)上元日,钱唐梁同书观。”

梁同书(1723—1815年),字元颖,号山舟,钱唐(今杭州)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特赐进士,官侍讲。其博学多才,善鉴别前人手迹,过眼能判其真伪。尤工于书,博取众家之长,书法纯任自然,自成一家,为当时著名书法家。亦善画人物、花卉。一生著述极丰。

清代孙星衍的题识有两处,一是在卷轴前隔水笺上用篆书写的:“褚临兰亭真迹。孙星衍题。”二是跋文为:“嘉庆戊辰岁(1808年),在历下见钱学史樾所藏唐模兰亭墨迹,因刊于石。今见此本亦是褚临,而笔法飞动过之,自非一时所临,真希世之宝。癸酉岁(嘉庆十八年,即1813年)长至前三日,月轩六兄属题。孙星衍。”

孙星衍(1753—1818年),字伯渊,号渊如,阳湖(今常州)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榜眼。嘉庆年授山东登青莱道。精诗文,名著海外。对经史文字音训之学,有极深在研究,精研金石碑版,工篆、隶、刻印。校刻古书最精。著述碑学、古文颇丰。

清代石韫玉的跋文为:“兰亭一帖,宋时人已聚讼。当唐文皇命御史萧翼赚得兰亭时,即命廷臣善书者各橅一本。其中欧褚二本最著,世所谓定武本乃信本所橅。今一石在国子监,一石在东阳何氏。真迹虽亡,典型尚存,至登善所橅,有‘神龙本’,有‘颍上本’,笔法相同,而颍上则有阙文。又米元章所藏一本,据言亦是褚橅,而领字加山,不知其何所自来。今刻在海宁陈氏渤海藏真帖中。又鄞县范氏、武进孙氏,皆有重橅褚本,彼此互有异同,可知中令当时所非一本散在人间,故同源而异派也。此卷为茝林先生所藏,与褚本一一比对,或合或否。要是中令所橅之一本,其一波一磔自有本家笔意在其中,非他人所能拟耳。往时覃溪翁先生一生心在禊帖,著有《兰亭考》十二卷,傥见此卷,不知若何欢喜赞叹也。吴门石韫玉跋。”

石韫玉(1756—1837年),字执如,号琢堂,吴县(苏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状元,官山东按察使。工诗善书,尤工隶书,兼擅古文。归田后,闭门著书,亦间作画,格调高雅。著有《独学庐诗文集》。

清代李佐贤题道:“咸丰元年(1851年),小阳月,利津李佐贤借观。”

李佐贤(1807—1876年),字仲敏,号竹朋,山东利津人。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十五年(1835年)进士,官汀州知府。嗜古精鉴,能画竹。对古钱币、书画、诗文颇有研究,著述也很多。

清韩崇最后跋云:“嘉庆戊寅(1818年)夏五,于外兄顾南雅学士案头得见褚模禊叙真迹。谛观笔势,于圆转如意中寓沈厚渊穆之象。其时与陶筠椒文学同观,击节叹赏得未曾见。庚辰以后,薄宦山左,归田以来,屈指四十年矣。当日铭心妙品,时复往来于怀,而南翁筠椒久归道山,欲谈往事,听者何人。今秋平仲先生自闽来吴,出示家藏书画,忽睹是卷,如庆喜重见阿閦佛,顶礼赞叹,顿还旧观。先生属跋其尾,感往昔亲交之逝,结重来翰墨之缘,展玩再三,不觉欣慨交集。时咸丰丁巳(1857年)冬十一月二十又五日,元和韩崇题识。”

在这些跋中,多将该本定为唐代褚遂良的摹本。根据是摹本的墨迹与褚氏的书体相仿。果真如此吗?这里就有必要对褚遂良及其书法风格作些简要介绍:他字登善,钱塘人。生于公元596年,卒于公元659年。官至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他博涉文史,尤工隶楷,取法二王,继虞世南、欧阳询之后,别开生面。他的书法,方圆兼备,波势自然,结体较方,晚期益发丰艳流动,变化多姿。唐人评其书法:“褚遂良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明代王世贞称道:“评书者谓河南(褚遂良)如瑶臺婵娟,不胜罗绮,第状其美丽之态耳,不知其一钩一捺有千钧之力。虽外拓取姿,而中橅有法。”他的书法最大的特点是,比欧、虞书体舒展,用笔强调虚实变化,节奏感较强,字体外拓取势。这些特点,在该卷临本正文中几乎都见不到,尤其是“外拓取势”,在这之中很难有体现。要说相似之处,那就是都具有王书的秀劲体势。如将传世的褚摹《兰亭序》刻本和褚氏行书墨迹与该本作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书风相距甚远。任何书法家,无论其临摹别人的作品如何的到位(像),都一定会不自觉地带上自己的笔墨习气参杂于其中。而在这里,却看不到褚书的笔画痕迹。因而,可以断定这不是褚摹本。

据史载,唐贞观年间,受皇命曾经临摹过王羲之《兰亭序》原迹的书法家,除褚遂良外,还有虞世南、欧阳询、赵摸、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那么,传世摹本肯定有多本,„„在这卷《兰亭序》摹本在跋文中,最先题跋的明代许初,首先是他将该本定为褚摹本。他在跋文中提道,据闻此帖后有柳公权楷书题诗,李公麟的补图及米芾的跋文等等,即将其定为米跋本。但没有依据,只是臆想。看来,他是把该本与米跋本搞混了。他跋文中所说的,可能是《兰亭序》的另一摹本;或许是梁章距在跋文中提及的,他于道光丁亥年(1827年),在吴门(今苏州)所购得的米跋黄绢本《褚临兰亭》。但许初有一点是说对了,那就是正文后的跋文“不知何时割去”。既然这是一本唐人摹本,那么,其后肯定有宋、元、明(许初之前)各个时期的名人观赏后的题文跋语。但这里全无,这应该是被人割作他用(搞假书真跋的名堂之类,以牟取暴利)。就连比许初稍晚的董其昌的题首,都被割去一半挪作他用。⑶正因为许初题跋在先,开了这个头,其后的一些名人或许也就跟着产生了“同感”,尤其是清人王澍,不仅认为是褚摹本,还断定“此本信天下第一迹也”;其后的有些清人或许实在无法考证其是出自何人之手,也就附和前者的说法。所不同的是,其中有些名人,如清代大鉴赏家梁章钜等,认为不是米跋本,而是褚遂良的另一摹本。但仍未跳出“褚摹本”这个大圈子。也许是褚摹本被誉为传世“兰亭”摹本第一,名声显赫,“众望所归”的缘故吧。其实,这都是误断。当然,对该作是否为褚摹本的问题,跋文中也有不置可否的,如状元石韫玉;还有完全回避的,如顾莼、梁同书、李佐贤等。也许他们已发现了问题,只是不便挑明罢了。

因这卷唐摹《兰亭序》所用的是绢本,有些纸上的效果不易体现出来。再加上年代的久远,绢色陈旧泛褐,使之与当时的艺术效果有了距离。但主要的笔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笔与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还有点画的肥瘦、牵丝的联系,都明白地使人看到书写时行笔的轻重、徐疾。顾莼在跋文中称赞正文书法:“虚和自绕古拙之趣,宋元诸大家不能追步。”而梁章钜则认为:“此本锋棱颇露,不若米跋本之精腴。”又在他的《退庵题跋》卷六里说:“此本轩豁刻露”,又说:“顾南雅跋所称‘虚和古拙’者,尚未似也。”⑷看来,梁章距对这卷摹本的评价与顾莼的观点大相径庭。这与他们二人的审美角度不同及当时人们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综观该卷的所有题跋,在对正文书艺的品评上,更多为赞誉。例如王澍评此卷:“笔墨之外别有一种超诣变灭之趣,当时醉态(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时)仿佛可见。”贺天钧称该帖:“笔法飞舞,神采奕奕”;唐宇肩评其:“笔意清真”;韩崇赞其道:“谛观笔势,于圆转如意中寓沉厚渊穆之象”等等。而这些赞誉之词,也正是初唐时期的书法特征。

这卷《兰亭序》摹本的时代为唐代,应已没有什么异议了(无论是前人的题跋,还是现代全国书画鉴定组专家们,都是一致认同了的),这从该卷正文的书风、笔墨及绢质等诸方面考证,都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尤其是书风,以致清代的王澍见到此帖,似乎感觉到了王羲之“当时醉态仿佛可见”;贺天钧将该帖“借观旬日”,爱不释手,看着其“笔法飞舞,神采奕奕”的体势,便“可想见右军真本风流,实为希代之宝”等等。更何况唐代初期,临摹《兰亭序》极为风行。这卷临本无论从布局、行款、结体等诸方面来观察,都十分自然,很接近王羲之遒媚劲健的书法风貌,因而,它的蓝本应是王羲之的原迹。而原迹在唐初就已葬入了昭陵。因此,这个摹本是此前的书法墨迹。

“唐初太宗笃好右军书,亲为晋书本传作赞。复重金购求,锐意临摹,且拓《兰亭序》以赐朝贵,故于时士大夫皆宗法右军。”⑸所谓“上有所好,则下必有甚焉。”从而造成初唐书风惟王体独尊,以清丽修雅、雍容和穆为贵。引现出欧阳询、虞世南、欧阳通、褚遂良、陆柬之、孙过庭、薛稷、李邕、钟绍京等一批因师从二王而又有己风的书法家,称雄于唐初书坛,代表着当时崇尚清丽书法风貌。其中,被誉为初唐四大家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代表着那个时期的书法时尚。

唐代早期书坛是以欧、虞、褚、薛四家为代表的崇王天下。除“四家”之外,还有其他著名书法家,包括在朝能书的大臣,他们在书法上,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不同程度受过王羲之书法的影响。甚至,还有一些大书家是以专攻二王书法而名世的。尽管这中间有在书法上苦苦探索、追求变革,且有所创新者(如褚遂良、李邕等辈),但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二王之法。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盛唐颜(真卿)体的出现。所以说,初唐的书坛,崇尚二王,尤其是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是绝对主流,可以说是王书的一统天下。而这卷唐摹《兰亭序》,尽管看不出是哪一家的墨迹,却反映了初唐时期的书法风尚。

另外,在这卷摹本尾跋中间所裱的该摹本正文拓本,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常州朱承瑞的摹勒上石本。

这卷唐摹《兰亭序》先后曾被项元汴、姜宗伯、汪氏、王月轩、梁章钜、梁吉甫、李嘉福等人收藏过。

项元汴(1525—1590年),字子宗,号墨林居士,浙江嘉兴人。精鉴定,好收藏金石遗文、图绘名迹。在书法、绘画方面,造诣颇深。为明代最有名的鉴藏家。他在这本唐摹《兰亭序》上的印有“天籁阁”、“子京所藏”、“墨林秘玩”、“子京”、“子京父印”、“墨林”、“神游心赏”、“寄敖”、“项元汴印”、“项叔子”、“项墨林鉴赏章”等。

李嘉福(1829—1894年),字笙鱼,一字北溪,浙江石门(今崇德)人,流寓吴县(今苏州)。精鉴赏,收藏极富,书法、绘画及篆刻皆工。是清代著名的鉴藏家。他在该唐摹本上钤有“嘉兴李嘉福藏石”。

该唐摹本卷上还有王月轩钤的“吴门王月轩珍藏书画记”、梁章钜钤的“梁章钜审定书画之印”、“茝林审定”、梁吉甫钤的“曾在梁吉甫处”等收藏印记。

这卷唐摹《兰亭序》,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前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从长沙地区征集入藏,1958年6月移交给湖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其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无论在何处为谁人所收藏,都被视为珍宝。尽管它不是褚遂良的摹本,但作为唐代初期的书法作品,能流传到现在,实为不易。正因它与其他唐摹《兰亭序》的存在,使我们现在的人在感受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认识了唐代早期的书法风尚。

注释:

⑴现藏湖南省博物馆的《唐摹兰亭序》,为绢本,黄褐色。 ⑵宋代桑世昌《兰亭考•卷三》。

⑶还有另一种可能,即董其昌为别的什么法书之类所题书的“某某墨宝”,被这卷唐摹本的拥有者割去前段而装裱在该卷的引首上。 ⑷参见启功《唐人摹兰亭帖二种书后》(《文物精华》第三集,1964年11月)。 ⑸近代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八》。

唐摹兰亭序黄绢本考

兰亭序学习心得

兰亭序教案

兰亭序(定稿)

《兰亭序》随想

兰亭序教案

王羲之与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故事

兰亭序歌词赏析

兰亭序的故事

唐摹兰亭序黄绢本考
《唐摹兰亭序黄绢本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