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谁在我家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4 11:12: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书评

胡志军

最早知道家庭系统排列,还是几年前一次在饭桌上听一个师弟的津津乐道地讲述他曾经参加过得一个工作坊。当时我认为这应该是催眠的一种变体。同时也就有了想了解一下这种心理疗法的冲动。后来因为自己太懒,再加上也没有继续从事心理方面的工作,也就搁置了下来。

最近因为一些原因,买了一些心理方面,特别是心理分析方面的书来看。于是想起之前的这个愿望,开始阅读这本《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

翻开它的时候,我是带着认同的心理开始阅读的。仿佛自己是正在打开一个新领域的门,内心还是充满了虔诚。当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发现作者在很多观点的阐述上语焉不详,故弄玄虚。我认为可能是翻译的问题造成语言理解困难。但是看到一半的时候,发现作者的很多观念站不住脚。完全没有理论依据,充满了故弄玄虚的意味。

然而,只要心怀批判辩证的态度去读一本书,我认为是开卷有益的。于是后面二分之一的内容也就匆匆略读过去了。由于作者海灵格是有精神分析的学术背景的,他曾经读完弗洛伊德所有的著作。同时他对格式塔疗法也和有兴趣。最后经过吸收多方思想,整合成了他关于家庭系统的学说。

《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是由海灵格等人著作,张虹桥翻译,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家庭系统排列号称是风靡欧洲及港台地区的心理疗法,该说法是否属实我还没有去求证。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亲密关系中的现象学;心理治疗注意事项。

其中,亲密关系中的现象学包含第一章良知的界限:愧疚和清白;第二章男人和女人:家庭的基础;第三章父母和孩子;第四章家族群体良知;第五章爱和伟大的灵魂。心理治疗注意事项包含第六章治疗师的心态;第七章系统排列的基本方法;第八章系统心理治疗中的特别主题。

第一章 良知的界限:愧疚和清白

在开篇的章节里,作者认为人的心理动力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良知”。 良知与善恶没有关系。人们感到愧疚或者问心无愧只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与道德价值的要求没有关系。它分为个人良知、系统良知和第三良知。个人良知在我们所处的不同关系里,具有不同的标准。当违背某种关系标准的时候,人们感觉到愧疚,符合某种标准时,则是清白的。系统良知是一种动力现象,因为系统良知,家庭中的伤害一代一代向下传递。而第三良知,作者认为它是一种“巨大的整体”,并且“说不清、道不明”。

作者认为,在关系中,人们存在三种基本的需求:归属的需求、维护付出和接受之间的平衡的需求、保障社会稳定和把握未来的需求。当我们满足这些需求的时候,就会觉得问心无愧并且能够获得良好的关系,否则反之。

作者还认为,我们所处的关系,以及体验到的愧疚或者问心无愧,首先是在付出和接受方面。我们在付出的时候,内心会体验到权利和优越感。在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义务。二者不断转换,维持动态平衡,是关系中的基本动力。因此,无论是物质、精神、性欲还是别的什么,只要是涉及到付出和接受,都要维持平衡,这个关系动力才能健康发展。在家庭系统中,经常会有类似“女儿通过惩罚丈夫,为母亲所遭受的不公平向父亲报复,通过做和父亲一样的事情展示对父亲的爱,对待她的丈夫就像父亲对待母亲一样”这样的情况。尽管这些都是潜意识的,作者仍然认为这是“虚假的殉教者”。另外,哪怕是关系中的伤害,只要维持平衡,这个关系仍然是具有建设性的。例如,夫妻一方因为一些事情伤害了对方,受伤的一方只要回报一些事情来造成同样的伤痛和困难,那么就能获得平衡。

第二章 男人和女人:家庭的基础

在这一章中,作者认为性的吸引力是家庭主要的基础,家庭中一切都以性为基础产生。

在夫妻的性活动中,首先有性活动愿望的一方和被要求的一方也是付出和接受的关系。而性活动提出者因为害怕对方的拒绝而处于弱势地位,被要求的一方往往扮演付出者的角色,具有优势地位。本着维持动态平衡的原则,双方在性活动中的角色应该经常变换。

另外,人在童年早期以前深受异性父母的影响(正面的或负面的)。如果不能突破这种影响,异性的力量会阻碍其成长,从而影响伴侣之间的关系。同时,伴侣双方生活的时间长了之后,会吸取对方的能量,使性别之间的差异缩小,这同样会对亲密关系造成影响。因此,男人在家庭之外,应该和其他的男人做男人应该做的事情,女人和其他的女人一起,做女人该做的事情,以便于更新能量。 伴侣之间的权力冲突大部分是因为一方用对待小孩或对待父母的方式对待另一方。

作者还提到,如果伴侣之间的关系要顺利发展,就必须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

另外,在家庭中,男女任何一方太强大,就无法发展处成熟的爱。女人要跟随丈夫,男人要发自内心关怀和带领家人。在这个观点中,作者透露出比较强烈的男权意识,恐怕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特别是女人的同意。

第三章 父母和孩子

作者认为父母和孩子的付出和接受不同于其他关系:父母仅付出,孩子仅接受。父母不能要求孩子有所付出和回报,孩子要无条件认同父母,感恩父母,不管是错的还是对的,都要接受对方是自己的父母这一事实。同时,孩子更不能去承担本该由父母承担的错误、罪责等。

在这一章中,还提到了乱伦的主题。主要是讲父亲或者继父对女儿发生的性侵害。作者认为,乱伦的发生往往是父母之间的性发生了问题。并且,发生了乱伦之后,孩子应该“把罪责内疚还给他真正的主任——自己的父母,让自己远离父母的责任。不需要对父母进行谴责。只要把他们之间的界限划清,孩子就能得到自由”。“父亲不能要求女儿原谅自己,如果他这么做,就是向女儿要求一些超出支付权限和责任的东西”。这样的观点,貌似是为制造乱伦的父母开脱,仔细想想,也有一定的道理,所谓仇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忘记就能获得自由。但是,要做到海灵格所说的“划清界限”,真的可能吗?

另外,海灵格还认为,对孩子来说,最早的性经验,即使是乱伦,通常都会建立一个特殊而强烈的连接,孩子除非意识到这个连接,否则会造成后来两性关系的困难。这个观点似乎也有其他的心理学家提到过,哪怕是强奸、乱伦,受害者往往会潜意识保护施害者。

第四章 家族群体的良知

在这一章中,作者认为家族是一个系统,“联系家族成员的连接力,会穿越时空,将已经过世或居住很远的成员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只要是家庭中的成员,他的一切都会影响其他成员。家庭需要接纳所有成员,包括已经故去的成员,才能体验到完整性。同时,家庭系统还存在层阶,先有的关系要优于后来的关系,比如夫妻之间的关系要在父子、母子关系之上。哥哥在家庭中的关系要优于弟弟在家庭中的关系,这样系统才能良好运转。

第五章 爱和伟大的灵魂

这一章主要讲上帝、世界的奥秘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说实话,整章内容我没怎么看懂,再加上这一章内容也非常少,因此不做评论和总结。

第六章 治疗师的心态

作者认为,治疗师在进行家庭系统排列治疗的时候,首先要“看”,这里的“看”是指把握整体,而不是观察细节。这种对整体的把握不同于直觉。我认为海灵格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说清楚的“看”的意义的,不观察细节,不凭直觉,那如何把握整体?这恐怕是作者故弄玄虚的一种说法而已罢了。

其次,在治疗团队中,团队成员要平心静气、集中精神,相互联系,让当事人和治疗师都感觉到巨大的团队支持。这仿佛是传销团队的洗脑原则。

第三,治疗师要抛弃一切善恶标准,对系统进行全盘思考。

第四,不要老想着帮助别人,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无为而不为。这个观点作者借助了老子无为的思想。

第五、要解决问题,不要盯着问题。

第六,明白系统引起的痛苦总是伴随着安全感和无罪感。也就是说当事人往往会阻抗问题的解决。

第七,分辨原生感觉、派生感觉、系统感觉和超然感觉。原生感觉和派生感觉到底是什么,作者并没有明确指出。仅仅说原生感觉是有建设性的,派生感觉消耗了引起改变的精力。治疗过程需要鼓励原生感觉的表达而限制派生感觉的表达。系统感觉是从系统中得到的感觉,也就是说,当事人觉得是自己的感觉,实际上却是系统中其他人的。超然感觉是不带情绪的感觉和感受,是纯粹的能量,如勇敢、谦卑、睿智的满足感等。

第八,注重事实,不急于判断。

第九,触及当事人内心深处的爱,并激活它、肯定它。 第十,不要随意解释和自以为是。

第十一,当事人的记忆是可以变化的,不能完全相信。它往往被当事人用来维护自己受害者身份或维持一个问题。比如一个当事人说记得他妈妈抱着他跳楼,但是他忘了妈妈最后转过身来,没有这么做。

第十二,分辨当事人假的好奇心。有的当事人对治疗效果产生好奇,海灵格认为这会影响治疗效果,破坏治疗力量。天啦,还不允许人怀疑了,这是不是跟封建迷信一样,“信则有,不信则无”?这一条可能也是很多人对家庭排列系统存在质疑,认为它是邪教的原因之一。当然,我并不认为它是邪教,只是不怎么靠谱罢了。

第十三,放弃控制。理想的控制就是什么都不要控制。

第十四,好的治疗师要看到当事人的能量指向哪里,然后建议他们向目标前进。

第十五,接受当事人的系统给你的责任,而不是包揽责任。 第十六,运用恰当的语句。

第七章 系统排列的基本方法

该章节介绍了家庭系统排列过程的三个阶段,认为最后解决问题的画面,只要当事人记住,就能解决问题。

第八章 系统心理治疗中的特别主题

首先,作者讲到了梦。他认为梦往往会在你逃避或维持现状的时候,替你的心态做辩护,其实这个跟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观点很相似,梦是原始欲望的表达。很显然海灵格借鉴了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观点,变了一个说法,成了自己系统排列中梦的观点了。

作者还提到了阻抗等其他的主题,很多都是前面内容的赘述,因此我也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看完这本书,还是有一些启发的,比如付出和接受的平衡,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以及有关治疗师应该有的心态的部分观点。但是,有一些观点,完全摆脱道德理念,这我是不同意的。还有一些看上去类似于宗教、迷信、玄学的东西,本着科学精神,值得商榷。

《谁在我家》读后感

谁在我家读书心得

海灵格《谁在我家》读后感

谁在影响大学生

谁在叫教案

到底谁在说谎

谁在消费奢侈品?

《谁在叫》教案

是谁在攀比

谁在领跑5年

谁在我家读书笔记
《谁在我家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