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观《圆明园》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3:40: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观《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劫难的反思

摘要: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英国资产阶级以为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倾销到中国。据有关资料记载,1850年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比1844年还少了75万英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外国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国增加鸦片贸易与发展合法贸易存在着矛盾。 由于鸦片战争后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大量对华输入鸦片,中国的白银继续外流,使中国出口茶叶、生丝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无力再多购买英国的工业品,这当然对英国是很不利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既要维护给它带来巨大利益的鸦片贸易,又要扩大对华的工业品销售。这样,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开放更多的商埠,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企图压迫清政府给其新的侵略权益。1853年5月,英国首先向中国提出要求修改已订的《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美国和法国也接踵而来,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美、法等殖民主义者掀起的“修约”交涉未能得逞,就恼羞成怒,决定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来实现其无理要求。

就这样随着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的劫难也悄然而至。

关键字:鸦片战争,圆明园,英法联军,

1860年,夏天,为了强迫大清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上签字,从而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英国和法国联合组建了一支远征军。200艘军舰搭载着近2万名士兵,从广州长驱直入,直达距离北京100多公里的天津海面。8 月 1 日,英法联军凭着装备先进来复枪和连发枪在天津北塘登陆。可是清军实用的仍然是腰刀和弓箭,他们手中的抬枪和鸟枪太原始了,根本就无法抵抗。并且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大清帝国的武器几乎没有任何改进。因此,于8月14日,军粮城之战清军阵亡3000余人;8月21日,大沽口清军阵亡1000余人;9月21日,八里桥战役,英法联军出动八千名士兵,清军3万人,结局,清军全线溃败,死伤无数,可是英法联军仅仅死了五人。就这样一支几千人的英军,不费吹灰之力的,撕开了大清的一道又一道防线。最终,在10月6日的黄昏,法军占领了圆明园;并且在占领圆明园的第二天,即 10 月 7 日,法国人就开始偷走一些最值钱的东 西,10 月 8 日,除了少数值勤的士兵,大约两万名联军士兵 都开始肆无忌惮地抢劫,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留 下,拿不走的,就毫不留情地毁掉,抢劫持续了整整两天。

1860年10月18日至19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应当用浓重黑色加以标记的日子。隶属英国远征军第一师的第60来复枪团、第15旁泽普步兵团,连同骑兵旅在约翰·米启尔将军的指挥下,开进了两周前惨遭洗劫的圆明园。米启尔在位于正大光明殿的指挥所向部下一一制订了应予焚毁的建筑物名单,命令下达后,英军士兵成群结队,分成小组,手持火把奔向各处纵火。身处北京城的伍士礼中校用日记记录了这个惊人的场景:“连续整整两天,浓烟形成的黑云一直飘浮在昔日繁华富丽之乡的上空,西北方向吹来的清风,将这浓密的黑云刮向北京城,浓烟带来了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无声地落在大街小巷,述说和揭露皇家宫苑所遭受的毁灭与惩罚,日光被黑烟和浓云遮蔽,仿佛一场持久的日食一般。暗红的火光映照在往来忙碌的士兵脸上,使得他们活像一群魔鬼,在为举世无双珍宝的毁灭而欢呼雀跃。”

1860 年 11 月 1 日,在大清帝国屈辱地签定了《北京条约》之后,英法联军撤离北京。条约主要包括:割让广东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和损失共1600万两白银。

圆明园的悲剧是清王朝的悲剧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它不仅仅独属于某一个民族,它是我们13亿同胞永远的痛。为什么当战争来临之时,曾经驰骋亚欧大陆所向披靡的铁骑在英法联军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作为东方的大国,坐拥八十万军队的清王朝在列强面前是那么的软弱可欺,就连西班牙、葡道牙这样的弹丸小国也敢来公然要求割地赔款 ,这不得不使人扼腕叹息。当然清王朝的衰败并非几次战争就能决定的,它有其自身的诸多原因。

首先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落后是主要因素

英国在15世纪和16实际的生产率是十九世纪中国的2.8倍,当英国工业革命的大火勃然而起的时候,中国还没有一家近代工厂,只有家庭手工业,至于与现代化手工业相匹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更是全无踪影。

此时的中国,社会基础仍然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主体是租佃农和自耕农,粮食和纺织品构成了社会的主要产品。此时的英国,生产性人口600万,但工业革命造就的生产力已经达到手工劳动6.5亿人的生产力,大工业生产和手工劳动生产率的比例是108:1 当英国人用新的方式管理国家,甚至是管理君主的时候,大清帝国的权利依然牢牢的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科举制度选举出来的官员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官场秘诀。官员们要想建功立业,首先要学会的是揣摩上意,只求讨好而不顾事实。并且皇帝和大臣们统治国家的依据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两千多年前圣贤说过的话。这显然不符合人类社会最本真的发展规律。

另外,中国的统治者们死守“华夷之辨”的天朝大国思想,

拒绝与外部世界平等交流,也失去了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良机和自我改造的能力。正如一位欧洲人写的那样“他们体制的恒久不变并不证明他们的优越,因为这阻止了他们取得任何进步。”

其次,军事科技和军事理念的差距也是重要因素

当英军充分展示火器的犀利的时候,清军仍然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整整落后了二百余年。清军在战争全过程中未能击沉英俊一艘军舰,自己的阵地却被打得千疮百孔。战争样式已经残酷且陌生的让中国军人无法相信,这不再是光凭勇气和正义就可以取得胜利的时代,科技的重要性掩盖了冷兵器时代的个人风采。

并且军队的调度效率低下,在鸦片战争中,大多数中国军队只能靠两条腿行军,邻省调兵要三四十天,隔两省要约五十天,隔四省则在九十天以上。小农经济低下的供给能力和狭窄的道路,只能保证每次向二三百人提供补给,当四川的部队增援到浙江前线的时候,用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而英国从其本土到中国也只需四个月,从印度调集援兵和军需品,来回只要两个月,科学技术的劣势使清军丧失了本土作战的优势。

在军事理念上清军将领也缺乏理性的头脑,他们寄战争胜利希望与古老的风俗,在浙江,清军组织了一次精心准备的反攻,其指导思想是“五虎制敌”,也就是在虎年虎月虎日时,有一个属虎的总兵指挥战斗,试图“驱虎吞阳(洋)”,结果可想而知。

同样,军人的素质、国人的麻木,缺乏对敌人理性全面的认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对于清朝军队,有这样一段描述“花名册上尽是弄虚作假,为了应付点卯,就匆忙召集市场上的苦力;也举行定期军演,

但重在观瞻而不讲求实效。只注意搞戏剧舞蹈般的剑术程式动作。”这些严重制约了军队的发展。并且军队普遍存在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各地指挥官相互猜忌互不配合,也常常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国家和军队的利益。

另外,在英军进攻广州的时候,河道两边的山上,往往聚集着大量观看热闹的百姓,他们以一种极其冷静的目光注视着英军对本国士兵的攻击,而无动于衷。他们普遍缺乏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意识,这和清政府统治者“愚民而治”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使得他们对于西方知之甚少。一位中国的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而英国人却很早就对双方的差距了如指掌,并为战争作了周密的准备。

最后上层统治者缺乏革新的精神和进取心是关键因素

当中国经历炮火洗礼的时候,同样的危机也降临了日本,1854年2月,美国船长佩里二次率领七艘黑色蒸汽战舰闯入东京湾,迫使德川幕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此后又与其他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同中国一样一步步向半殖民半封建国家滑去。

国难当头,《海国图志》擦亮了日本维新人士的眼睛。(据说《海国图志》是随一艘中国商船进入日本长崎港,在例行检查中被发现的,不久就被如获至宝的日本官员和学者买去。)就在佩里到日本的这一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成为日本朝野上下革新内政的“有用之书”。

回首国内,当时中国的文人最少也有300多万人,然而却少有人去读这本书,一些官员看到此书不屑一顾,还有人主张将

此书付之一炬,原因是他们不能接受书中对蛮夷的赞美之词,他们认为中国只是武器装备不如英国,中国的文化乃至政治制度远在英国之上。这本书最后既没有被烧掉,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在国内只印了千册左右。

另外,在得知英军撤出长江之后,道光帝的一个反应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军,以节省军费。道光帝从这场战争中总结出来的教训不是如何励精图治,而是用人不明,他觉得错用了林则徐。有这样一段话描述战后的北京“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

窄窄的海峡,隔开了中日两国,本来双方在19世纪中叶处于同一状态,但由于双方对于耻辱的反应相差极大,甚至远比一道海峡宽阔得多,在那边是“惊破太平梦,彻夜不能眠”,而在这边是“大有雨过忘雷之意”。结局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军事强国来抵抗西方,而中国仍旧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继续向半殖民的深渊滑去。

总之,面对历史,清王朝是败了,败得让人心痛,败得让人心惊,败得让人心寒。回过头来,再重新审视清朝的那段历史豁然发现,任何企图通过妥协、求和来换取安宁的做法终将招致灭顶之灾;任何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的国君终将亡国;任何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没有追求的个人,终将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参考文献:《复兴之路·上》中央电视台

《圆明园被毁一百五十周年祭:1860年的中国王朝坍塌》 朱步冲

《鸦片战争后国人对《海国图志》的态度》 龚书铎

《鸦片战争中英双方的差距》 钱乘旦 补充说明:

我是在清明节过后才开始打算写历史论文的,然后就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开始准备,看了很多网站,也读了很多文章,剪切了很多材料,但后来就弄不下去了,因为在涉及到的国宝回归方面写不出详细的方案,一来国宝的追回只靠国际道义来维持,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二,那些据着我们国宝的国家又联合签署一份决议,大致意思就是抵制,拒不归还,国宝的回归之路还很遥远。

后来在德育书库看到了那本《复兴之路》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哪些事情,更重要的是经验教训。” 我才忽地明白自己真正需要写的是什么,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大致脉络就是——战争纪实——失败反思——个人感慨——结束。

其实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希望自己能真正了解这段历史,因为之前一直不愿意学习这段历史,觉得它过于沉重,过

于痛苦;二就是希望从中能够找到些经验教训,借以鞭策自己、勉励自己。的确从中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借古文述说如下: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洵《六国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孟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伶官传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个人观点:

战争没有妥协,落后就要挨打

国家要想繁荣昌盛,非得自立,自强不可。

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教学方法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观火烧圆明园有感

观火烧圆明园有感

观火烧圆明园有感

观《火烧圆明园》有感

观《火烧圆明园》有感

观《火烧圆明园》有感

观《火烧圆明园》有感

观《火烧圆明园》有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观《圆明园》有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观《圆明园》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