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鉴湖景区解说词

发布时间:2020-03-02 14:42: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鉴湖景区解说词

鉴湖景区由柯岩风景区历时十个月,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于2001年9月29日竣工落成,开园迎客。她位于柯岩风景区南面,与柯岩景区既相连,又独立,是一处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具有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特色的风景游览区。

鉴湖原名镜湖,相传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鉴湖还有长湖、庆湖、南湖、贺家湖、大湖、贺监湖等别名。北宋初始称鉴湖、照湖。她是绍兴的母亲湖,亦是中国的历史名湖,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东汉永和五年(140),时任会稽太守马臻为灭灾害、灌田畴、率邻民众、战天斗地、筑堤蓄水,拦洪成湖。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汇入鉴湖,集雨面积600多平方公里,湖面达358里。湖涉山阴、会稽两县(今上虞、绍兴县和越城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这里烟波浩淼,风光如画。倾到历代文人墨客。他们三五成群,泛舟鉴湖,饮酒赋诗,留下佳话。李白曰:“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杜甫曰:“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陆游曰:“千金无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张思聪曰:“八百湖光此地收,长桥水接鉴桥流。”等等。如今的鉴湖,只是古鉴湖的核心区块,亦称古鉴湖的“化石”。她建有东汉笛亭、南洋秋泛、葫芦醉岛和五桥步月四大景点:

一、东汉笛亭 (1)

东汉笛亭,它背倚柯山,面临鉴湖。因为背倚柯山,以山而得名。它的本名叫柯亭。柯者,柴禾、斧柄也。相传,古时柯山以石为骨,以柴禾为肉,为树木为盖,在铮铮石骨上,植皮丰厚,树木参天。当地村民多以铁采石,以斧砍柴为生,故柯岩就此得名。当然,最原始的柯亭,乃以木为柱,以竹为椽。

古时候,读书人上京赶考,免不了晓行夜宿,有的在这柯亭里歇息,有的在这柯亭里过夜。宋、明、清三代,绍兴共出文武状元27名,进士2238名,他们大都与这柯亭有过关系。于是当地人又称它为“高迁亭”。但高迁亭在中国历史上另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笛亭”。当代专家学者称它为“东汉笛亭”。

东汉笛亭缘于我国东汉末年的一位大学问家蔡邕在此避难而以椽竹制笛的历史故事。 看,这幢两层式的仿汉建筑,虽以石、木结构为主,但亭内陈设乃以竹为其特色,古色古香,风格别致。

这一群演奏者,是柯岩风景区艺术团的一群小乐手。让我们随着琴声笛韵的节拍,步入“蔡中郎祠”去相识古代的那位大学问家蔡邕吧。 (2)

东汉笛亭,被人们延伸了原始功能,成为了纪念蔡邕的“蔡中郎祠”。“中郎”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现代主管文化的部长级干部。

我们现在看到的正中壁上的蔡邕像,系用竹子精编而成。大凡人们纪念历史名人,或以泥塑,或以铜铸,或以线条石刻,或以丹青描绘。而以竹子精编,乃绍兴历史上首创,设计者可谓匠心独具。

蔡邕,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大学问家,不仅是出色的文学家、书法家、天文学家,还是位精通音律、颇为杰出的音乐家。

相传,蔡邕任朝中议郎时,因得罪权贵,遭到诬陷,合家被流放北方。仇人遣刺客追杀他。幸亏刺客被他的义行感动而放弃追杀。后来汉恒帝嘉其才华不一般,赦还了他,但又遭五原太守以怨相报,不得已亡命江湖,避难江、浙一带十二年。其间,蔡邕来到会稽(今绍兴)。一日夜宿柯亭,清风吹过,蔡邕听到亭子里响起一陈悠扬悦耳的声音。这声音分明是一种乐音。蔡邕便循声察看,发现声音来自亭东椽竹,数了数是第16根。翌日,他将它取下制成一枝竹笛,一吹奏果然音韵绝妙。于是蔡邕就将它取名为“柯亭笛”。以后蔡邕到处飘泊,就随带此笛到处吹奏。使得柯亭之名随笛而名扬天下。柯亭也被称为笛亭了。 在祠两边壁上,一边就是笛中绝品--柯笛,一边是焦尾琴。 焦尾琴,亦有一段不平常的来历:

相传蔡邕浪迹吴越住在一户农人家中。一日主妇生火做饭,将一段桐木送入炉膛。蔡邕坐在客堂读书,忽闻火烈柴木之声,知其为良木,赶忙招呼主妇将柴木退出熄火。待制成一琴后,一弹奏,该琴果有壮美之音。因其琴尾犹留火痕,故时人名其为“焦尾琴”。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蔡中郎像两边的这一副对联: “才有高庸,功隆乃大;人无贵贱,道在则尊。” 这副对联,极富人生哲理。 (3)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内廊壁上的6幅竹编连环画。 柯笛的故事和焦尾琴的故事,大家已经知道。让我们来了解一段蔡邕与其女蔡文姬之间的故事吧。

蔡文姬名琰,东汉陈留人,初嫁河东人卫仲道。夫亡无子。时当兴平年间,天下大乱,为胡骑所获,归南匈奴左贤王为妾。在胡中十二年,生有二子。因曹操素与蔡邕友好,曹操念及蔡邕无子,乃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赎回。蔡文姬流传于后世的最著名的诗作,便是以那段身世为题材所写的充满激昂悲壮之情的《葫茄十八拍》。

蔡文姬从小就具有非凡的音乐天才。

一日夜里,蔡邕在书房鼓琴。女儿蔡文姬背对着他正在挥毫写诗。蔡邕不慎拨断一根琴弦,文姬即脱口而出:“第二弦!”蔡邕以为其偶然猜得,故意又拨断一弦,问是哪一根?文姬胸有成竹答曰:“第四弦。”果然不错。这就是历史上有关蔡邕父女钟情音乐的传说故事。 现在,让我们来再观看大门边的4幅“吉祥竹雕”。

谁能来辩认这些写意式的动物形象呢?它们均代表什么? …… 正确的名称应该是:青龙、白虎、金鸡和龟蛇。 (4)

再看楼上,登高可望远。 琴楼上的匾额为:“琴笛遗韵”。 在亭楼上,可以看一看亭区的建筑布局。那四周围廊称之为水上建筑。廊在水上,池在廊旁,园中有竹,竹掩古亭,颇具江南水乡特色。

往远眺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不过,身入其中的感觉会更妙接下来,我们可以乘画舫、坐乌篷,去体验一番“南洋秋泛”的妙趣吧!

二、南洋秋泛 (1)

这里是鉴湖百船码头。

鉴湖乌篷船有大有小:小乌篷船犹如小轿车,一般乘坐3至4人,亦称“水上的士”,雅名叫“小画船”;大乌篷船,相当于豪华大客车,可乘坐

二、三十人,雅称“画舫”。

鉴湖景区现配置有百条乌篷小画船和6艘特色豪华画舫。

这6艘豪华画舫分别与孙中山、周恩来、鲁迅等历史名人及特色地名相关。 其一,叫“外婆家”。 其二,叫“百岁号”。 其三,叫“烟波画舫”。 其四,叫“柯岩画舫”。 其五,叫“鉴湖画舫”。 其六,叫“鲁镇画舫”。

我们无论坐哪一艘画舫,都可以听到关于这6艘画舫的来历和关于乌篷船的典故。

(2)

坐上乌篷画舫,我们将泛舟鉴湖南洋。何谓南洋?柯岩南面的鉴湖洋面。

南洋秋泛,是古柯岩八景之一。明代张思聪有《南洋秋泛》诗一首,专道其妙:

“八百里湖光此地收,长桥水接鉴湖流。 半林枫叶深如画,夹岸山谷尽入秋。” 清代张庸则写得比较通俗:

“船入南洋景自幽,满江红叶一天秋。 渔歌听罢归来晚,红袖何人依小楼。”

南洋秋泛,早在唐代就负有盛名。贺知章、李白、杜甫、白居易,无不青睐鉴湖,泛舟南洋。 自宋至明代、至清代,又有王十朋、陆游、徐渭、袁宏道、张岱等饮酒鉴湖,赋诗南洋,留下诸多佳话。 现代的旅游条件,大大胜于古代,不必局限于秋天,我们四季都有可能享受泛舟鉴湖的美妙。 现在,让我们来介绍一下鉴湖乌篷船的有关知识。

何为乌篷船?

船篷漆成黑色,在绍兴方言里叫“乌篷”。乌篷之间透亮的叫“明瓦”,所谓明瓦,是以蚌壳薄片为材料制成的可透光线的小窗篷。有三个这样的小窗篷,就叫“三明瓦船”,有四个就叫“四明瓦船”。

自古至近代,绍兴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离家作客、迎亲送礼、踏青扫墓、出游名胜、观看社戏„„等等皆动用乌篷船。人少,用小画船;人多,用明瓦画舫。 当年孙中山、周恩来、鲁迅泛舟鉴湖,乘坐的就是明瓦画舫。

今天我们乘坐的画舫,就是根据当年的样子复制。它保持了原有的外形风貌,豪华典雅,古色古香;同时,又根据现代游客的需求,使其具有了一定的现代化功能。

据记载:

“烟波画舫”是孙中山先生乘坐过的明瓦船。

1916年8月19日,孙中山先生一行6人渡钱塘江,沿浙东运河,来到绍兴。翌日起,在绍兴游览考察3天。“烟波画舫”成了接待孙中山先生的专用船。登船后,孙中山先生坐于前舱平台的藤椅上,放眼鉴湖风光,倾听水声橹声,兴致甚佳。望着湖上众多的渔舟、渔舍、竹箔、小石桥、圆拱桥,他赞口不绝说:“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真是名不虚传。” “百岁号”画舫。其名来自周恩来祖居“百岁堂”。1939年3月28日,周恩来从新四军军部返回桂林八路军办事处,途中绕行绍兴。此行目的,一是看望家乡父老,动员人民积极抗战;二是向当地地下党了解情况。公开名目为:回故乡扫墓。在绍期间,他既坐乌逢小画船,也坐“百岁号”明瓦画舫。

“外婆家”乃大文豪鲁迅少年时代去外婆家乘坐过的船。“摇呀摇,摇到外婆家,外婆留我吃碗茶,茶水茶缸别人家„„”哼着这首当时为绍兴少儿人人皆知的儿歌,那轻松愉快的心情可想而知。而坐着那“鲁镇画舫”,沿浙东运河,过钱塘江,去杭州探望被清政府关押在大牢的祖父周福清,那心情是一言难尽的。随着家道日益中落,鲁迅先生再也没有乘坐这样豪华的画舫了。 (3)

现在我们已经泛舟在鉴湖景区比较开阔的一片水域中。大家可以看到船侧那座小岛上有一尊塑像。他是谁呢?他就是鉴湖的缔造者——鉴湖之父——东汉会稽太守马臻。 鉴湖在马臻的主持下筑成了,为绍兴最终成为富甲江南的鱼米之乡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马臻却蒙受冤屈被皇帝处以了极刑。

这就是历史。即“功也鉴湖,泪也鉴湖”。

原始的鉴湖,水域面积相当于今天的三十个西湖。它南依会稽山,北至人工堤塘,东抵东小江(今曹娥江),西近西小江(今浦阳江),全长56.5公里。

古鉴湖汇聚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方圆百里一片浩瀚,它既造 就了绍兴发达的水产业、有利于平原农业的发展,又造就了绍兴地方的独特风光:稽山鉴水。

然而,由于鉴湖的建成,使得一些官宦豪强的土地和坟墓淹没,引起了他们的联名告状,一大批死人的名字被他们作为联名告状人写上了状书。东汉朝廷认为马臻的行为造成了社会的大不稳定,震怒之际铸成一桩千古奇冤。

当时,一群胆识超群的会稽百姓冒险将马臻的遗体从京城偷运回来,安葬在了鉴湖之畔。历史总会作出公正的评判。数十年后,马臻的冤案得到平反。唐元和年间,人们便隆重祭祀马臻。北宋嘉 佑年间,宗仁宗取“利民济世”之意追封马臻为“利济王”。历代文人墨客对马致对鉴湖的歌咏更是连篇累牍。唐大诗人李白诗云:“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杜甫诗云:“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

鉴湖现今的水域只剩下原来的六分之一。

其原因有二:一是宋以后北方大批人口迁居绍兴,粮食问题突出,恰逢湖泥积涨,造成了向鉴水夺取土地的局面;二是,绍兴沿海一带平原成为“内陆”,造成鉴湖原始功能弱化。 尽管这样,古鉴湖毕竟还有约30平方公里的水面留存至今。宋陆游诗云:“东西相望两湖桥,往来无时一画桡。”;“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现代的鉴湖,大致定型于南宋,至今也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今天我们泛舟鉴湖,看到了古鉴湖青春焕发,那白玉长堤,那五桥步月,那新开发的葫芦醉岛等等景点,都等待着我们去一一领略!

三、葫芦醉岛 (1)

葫芦醉岛是鉴湖景区内最大的一个岛屿,面积约45亩。为什么叫葫芦醉岛呢? 一是这个岛的形状酷似一个大葫芦;

二是从古至今葫芦一直是装酒的工具,喝着葫芦酒,感觉特别妙,酒不醉人人自醉; 第三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这个岛上的主要景点都与“绍兴美酒”相关。 “葫芦”道出了它的外形,一个“醉”字则道出了这座岛屿的文化内涵。 (2)

先看耸立在我们面前的这组青铜雕像。 它叫“投醪劳师”。

“醪”就是美酒,将美酒投入河中,让士兵们畅饮,即“投醪劳师”。“投醪劳师”的故事发生在距今1500多年前。

那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些诸候国出于一方山水之利害关系,经常交战。当时越国建都在今绍兴,吴国建都在今江苏苏州。公元494年,越王勾践兵败,夫妻一起入吴为奴三年。被释放后,勾践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他想:现在可以出兵去报辱国之仇了,但是用以鼓舞士气的美酒远远不够怎么办?勾践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将士们沿着小河散开,而在上游将一坛美酒倒入河中,酒随水流,全军将士不都可以在自己面前的小河中舀酒痛饮了吗!这座铜雕重达20吨。它所体现的就是当年越王勾践的雄姿。 侧面那座附雕体现了当时越国将士痛饮出征酒时的场景。看,将士们或站或蹲,喝得多痛快。这座附雕重达10吨。

再看看那石砌照壁,四个篆体大字:“壶酒兴邦”。一壶酒虽然小,但用得恰到好处,却能起到兴邦强国的大作用。

确实,勾践在这次出征中胜利了。“投醪出征”的故事也就一代一代地被传了下来。 那附雕中的三只狗、两条蛇表示什么? 谁愿意猜一猜吗?

答案:按那个时代的风俗,带上狗和蛇能壮军威和军势。 (3)

岛上的这座主建筑,叫壶觞楼。是一座酒文化博物馆。

世界上有三大名酒:黄酒、啤酒和果酒。绍兴酒属黄酒类,是黄酒中的佼佼者。

欢迎大家的这位机器人,头戴乌毡帽,身穿短衣衫,是旧时绍兴农民和酒店伙计的典型打扮。因为它的酒量特好,资格特别,现在我们称它为“酒博士”。 “酒博士”热情地在向大家敬酒,它在说些什么呢? 它在说:“来的都是客,相逢有缘分。鉴湖水,清粼粼,酿成美酒黄澄澄,绍兴美酒喝一杯,杯杯都是鉴湖情。来来来,绍兴美酒,传世佳酿,干!” (4)

这座酒文化博物馆计划开设6个展厅。分别为历史文化、器皿文化、工艺文化、产品文化和酒俗文化六个厅。 如今已开放有两个厅。

作为游客,无论爱好饮酒,还是只观不饮,毫无疑问,参观酒文化博物馆后,增长见识,丰富谈资,乃是起码的收获。

先让我们参观工艺文化厅。这个厅,主要运用现代电脑立体成像手段和传统实物,展示绍兴黄酒酿制的六道工序。 这六道工序,先后为:“浆水”、“双冬”、“开耙”、“发酵”、“榨酒”和“煎酒”。 在争奇斗妍的酒世界中,绍兴黄酒之所以别具一格,成为珍品,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选料精良。绍兴人酿制黄酒,非用精良糯米不可。 二是拥有得天独厚的鉴湖水质条件。

第三就是绍兴酿酒师具有世代相传 的独特精湛的制酒工艺。 (5)

这里是绍兴酒的历史文化厅。

进入门厅,先看左右两侧 。这一边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图案。中间一个“酒”字,周围四个篆字,乃“史”、“器”、“礼”、“俗”。揭示和告诉我们中国的酒、绍兴的酒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其文化价值已远远超过它的经济价值。

这一边图文并茂,告诉我们关于酒的三种起源知识。

第一种:猿猱采果,百花为酿,冬贮巢穴 ,秀美异常。谓之“猿酒”说。 第二种: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谓之“余饭”说。 第三种:禹臣仪狄,始作酒醪,分辨五味,旨酒奇妙。谓之“仪狄”说。 我们早就注意到当代两位伟人品味绍兴黄酒的纪实照片。

小平同志在世时,每天都要品尝一盅绍兴黄酒。这不仅因为他们的厨师是绍兴人,显然,小平同志也相信绍兴黄酒具有营养和药用价值。 江总书记视察绍兴黄酒企业时,还指示绍兴酿酒界要注意做好工艺技术在一定范围里的保密工作。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几则酒典佳话。

郑弘酿水:说的是古代绍兴东浦人郑弘者,受朝廷重用升迁太尉,按乡风民俗,乡邻们要置酒欢送。但几位村中长者跑到他家中表示抱歉,因为农田遭灾歉收,这几年村中无人酿酒。郑弘说:“遭受天灾,不必抱歉,不过乡风还是要顾及的。”他让众人去取来几坛水,以水代酒与众人一起分享。

金龟换酒:说的是唐代两位大诗人,贺知章和李白在京都长安相遇。诗人相会不能不喝酒,二人以金龟换酒,乘兴高吟。

狂生醉酒:狂生即明朝布衣奇才徐文长。他是一位足智多谋 的人物,其智慧故事历代在绍兴家喻户晓。他在书法、绘画、诗歌、戏剧诸方面都造诣很高。他的画作,北京故宫博物馆还有收藏。年轻时他作过明代胡宗南的幕僚,尽管晚年生活陷入困境,但他认为酒还是要喝的。卖掉一张字画,换来一壶美酒,何乐而不为呢!

诗酒生涯: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的写照。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痛饮喜庆酒,他写下欢乐的诗词;痛饮壮行酒,他写下豪放的诗篇;痛饮伤心酒,他写下凄美的诗句。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故事,多为世人所知,他的著名的爱情诗篇《钗头凤》:“红酥手,黄腾酒„„”乃是喝了唐婉所送的对他表示深情难断的爱情酒所写。

酒与诗的关系之密切,还有中堂上的这幅由《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所撰的对联为证: 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

关于酒的历史之悠久,这里还有一些记载和实物: 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这是竹简,自甲骨文之后,人们把文字刻在了竹简上; 这是宋·金商酒务印;

这是东汉年间的“四神禽兽镜”。

在这些古物上面,都有关于酒的记述。

而这一只印纹陶坛,则是古代盛酒的器具。

这屏风上画的乃是一则著名的酒典。

接下来,让我们去看一看古今闻名与酒相关的一处活动场所--曲水流觞。 (6)

曲水流觞,是我国古代“修禊”活动的一种形式。 “修禊”有两层含意:

其一,禊,是古代人的一种短衣、短袄。春天来了,换上新衣新袄 ,修饰一下自己的穿戴,以一种崭新有心情,投入新一年的生活。修禊,乃是“迎春之礼”。

其二,禊,指的是禾苗稻谷。春天播种,夏秋收获。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亲朋好友相聚一起,举行一个仪式,祈祷“岁丰年盛”。修禊,相当于一种“祝愿”活动。

列坐在弯弯曲曲的小溪之畔,让酒杯顺流而飘,飘到谁的面前停下,谁就作诗。作不出诗就罚酒。这就是“曲水流觞”,这就是“修禊”活动的一种延伸。这100余只酒坛沿弯弯曲曲的小溪排列,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汉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书法家王羲之,邀请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和亲朋子侄共41人,相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行“修禊”之礼,举行“曲水流觞”。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等散坐在弯弯曲曲的小溪两侧,饮酒作诗。在这次雅集中,有26人作诗共37首。王羲之挥毫为诗集写了一篇序,序文共324字,被后人评介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篇序文就是书法珍品《兰亭集序》。

时至唐代,唐太宗喜获《兰亭集序》真迹,大加推崇,命书法高手冯承素、褚遂良等精心临摹。从此《兰亭集序》名扬古今,与《兰亭集序》相关的“曲水流觞”活动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我们面前的这个“曲水流觞”景点,其设计思想,乃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葫芦醉岛,有这“曲水流觞”,可谓是锦上添花了。 (7)

登上会龙桥,迎面是白玉长堤路。 白玉长堤,宛若一条龙。桥下和周围的条条流水也宛若条条青龙。

群龙相会在此,故这座桥叫会龙桥。

其实,会(汇)龙桥还有一个美丽的历史传说。古时,尊称皇帝为真龙天子。相传,越王勾践与大夫范蠡在这座桥边遇到一老妇人。勾践见老妇人手棒一个稻草蒲,问她里面是什么? 老妇人掀开草蒲。勾践见里面是十几只小鸡,笑呵呵一问老妇人:“为什么有这么多小鸡?”老妇人问道:“家里养了只母鸡,每天生蛋,全家都舍不得吃,我就把蛋积起来,才孵出这窝小鸡”。勾践听光恍然大悟:“啊,这就是生娶的道理。”后来勾践从这一启发中提出“十年生聚”的决策。后人将老妇人会见越王的这座桥取名会龙桥。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白玉长堤路,去游览“五桥步月”。

四、五桥步月 (1)

先要说说这白玉长堤。

白玉长堤,是诗人和作家们给它的雅称。老百姓叫它为纤道。 古时水上运输主要靠航船,航船的动力除了船夫用橹浆摇,就是纤夫在岸上背着一条纤绳拉。河面较宽且主航道在河心,就必须建造这样两边都是水的纤道。

像这样完整、精致的纤道,全国唯绍兴存在。所以绍兴的古纤道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级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的纤道,现有三处:

一处是在现今绍兴县城的柯桥街道; 一处是在绍兴县齐贤镇的 央 猩 湖上; 一处就是在我们的脚下--鉴湖景区。

这纤道为什么不是笔直一条,而要将它蜿蜒而建呢? 这里有两个道理:一是蜿蜒而建能够经受得起波浪的冲击,并易于船只在必要时靠近它躲避风浪;二是从美学角度考虑,曲线富有美感。 《纤夫的爱》这首歌恐怕大家都熟悉!

爱好想像的游客,可以用想像来体验一番你拉着纤,或者你坐着船的感觉吧! (2)

这座桥叫状元桥,又叫“系锦桥”。用建桥术语讲,叫三孔拱桥。

相传,南宋绍兴十八年书生王佐金榜题名后,从京都临安坐乌篷船回绍兴,一群好友在此迎接他。为他系上锦带、换上衣冠,然后同到对面的湖畔居休息聚餐。

绍兴人自古爱图吉利。确实,吉利的气氛能刺激人的愉悦细胞,激励人的进取心。所以自那以后,社会上三百六十行的有人士,都愿意到“状元桥”上来走一走,到这“系锦桥”边来对着鉴水整整衣冠。

(3)

过了状元桥,我们正式进入“五桥步月”区域了。

“五桥步月”是古柯岩八景之一。今天的“五桥步月”景点,可谓是风貌不减当年,更加青春焕发。

顾名思义,古时“五桥步月”,看秋夜的景色为最好。而如今,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我们自己有好心情,就都会有好感觉。

“五桥步月”区域由五座小岛和五座不同类型的桥梁组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的桥梁与散布在鉴湖景区内的其它各类石桥一起,构成为一座绍兴石桥的露天博物馆。

绍兴世称万桥之乡。中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教授说:“中国古桥数浙江,而浙江古桥数绍兴。”

因而,我们在感受“五桥步月”的美景时,同时也会得到一些关于桥梁的知识。 (4)

我们先来说说处于脚下的这座小岛。 这座小岛叫“太守岛”,享有“鉴父之父”美誉的东汉会稽太守马臻的纪念碑和雕像,就置在这里。

关于马臻造鉴湖的故事我们已经讲了,不再多说。但马臻造了鉴湖,使原本相连的一些高地和山头成为了岛屿,相邻的岛屿需要架设桥梁沟通,这就为后人施展才华提供了一片新天地。

中国桥梁的历史是一部由木桥向石桥、由梁桥向拱桥、由结构简单向雕饰豪华发展的历史。其桥孔,有三折边拱和五折边拱,有一孔拱、三孔拱、多孔拱和梁拱兼并等多种类型。

从太守岛往日月岛,我们要经过的是一座三孔梁桥。 (5)

这座三孔梁桥,名叫钓鱼桥,又叫画桥。

相传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归隐故乡时,经常划着小画船,到此钓鱼。他在《鉴湖歌》中描绘过此情景,诗云:“正当九月十日时,放翁艇子无时出。船头一束书,船尾一壶酒。新钓紫鳞鱼,旋洗白莲藕。”

在同一首诗中,陆游对这一带地方的小桥流水的描绘是这样:

“柳姑庙前鱼作市,道士庄畔菱为租。一湾画桥出林薄,两岸红蓼莲菰蒲。” (6)

这里是处于五座小岛中心区域之一的日岛。与它紧依的就是月岛。 祖国的宝岛台湾,岛上有湖,叫“日月潭”,这里是湖中有岛,叫日月岛。 连接日岛和月岛有两座三折边石桥。

三折边石桥,曾在桥梁史上辉煌过,由于五折边石桥和拱桥的出现,它被冷落,久而久之,已很难为世人所见。我们在这里能看到它,是十分难得事。 这两座三折边桥,亦有来历:

这一座叫杜甫桥。以唐朝大诗人杜甫之名名桥。后来有人提出,直呼其名不礼貌,应避讳,便改写成“杜浦桥”,在“甫”字边加了个“三点水”。

相传杜甫上桥时来了灵感,一下子吟出第一句诗,而还未下桥就作成一首七律。到了那边的揽月亭,又挥毫把它写了下来。

据传,南宋陆游到此来寻觅过杜甫的踪迹,他写了两首《杜浦桥》诗。其中一首云: “桥北雨余春水生,桥南日落暮山横。 问君对酒何不乐,听取菱歌烟外场。” (7)

联接日岛和月岛的第二座桥,系三折边结构,称画马桥。 相传画马桥曾由书圣王羲之出资建造。起因是这样: 一天夜里,王羲之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在烛光下端详三月初三所写的那幅《兰亭序》,不料一颗烛火掉到了旁边一堆蚕桑纸上,刹那间火焰腾起,危及《兰亭序》。正当王羲之欲保护《兰亭序》时,只听得“忽”地从墙上一幅画中奔下一匹骏马,叼走了《兰亭序》就往屋外跑。

王羲之突然从梦中惊醒,一看,《兰亭序》好好的在案桌上,自己所画的那幅《骏马图》也好好的挂在墙上。他便思忖着梦中的情景往屋外走,不知不觉来到鉴水之滨,看见一群男女老小正在一座小桥边发愁叹气,原来三板桥因年久失修倒塌了,人们无法过河。 王羲之因梦所见,便卖掉了那幅《骏马图》,以“画中马”所得之钱,重造了三板桥。

东晋时的“画马桥”自然已不复存在,这是后人为纪念王羲之卖画造桥的故事而重建之桥。 (8)

在月岛逗留之后,我们要去越女岛。

越女岛全称为“越女采菱岛”。古代许多文人墨客,以观赏越女采菱为一大乐事。秋阳时节,山上的枫叶渐渐透红,水中成片的菱角鲜嫩而又成熟,采菱姑娘坐着一只一只大木桶,飘飘荡荡在一片绿萍之上,谈笑风生,巧手采菱。好一幅“越女采菱图”! 相传,有一回天上八位神仙也来观赏越女采菱,他们以凡人身形出现在这座联接月岛和越女岛的桥上,被越中百姓发现。于是这座五折边的拱桥被人们称为了“八仙桥”。

“八仙过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这“八仙”原来都是凡人,与我们一样的,恐怕有不少人不知道了。

八仙之一:汉钟离。他是汉代的一位清官,到唐朝时人们将他神化,说他入终南山成了仙。汉钟离的形象是手中经常摇着一把扇子。

八仙之二:吕洞宾。唐代人,六十四岁时还考不中进士。他人品极好,常做好事,只是人们常常不理解他。有句成语叫“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吕洞宾遇到的伯乐就是汉钟离。他出行时常常背一把宝剑。

八仙之三:铁拐李。隋代人,姓李。给人的形象是手柱铁拐棍、露腹跛脚。他拥有丹药秘方,能让人起死回生。身上经常背着个药葫芦。

八仙之四:曹国舅。宋代曹太后的弟弟。是个为人们称道的好国舅,常散财济贫。曹国舅手中常拿的玩意儿是上朝启奏的朝笏。老百姓很难见到皇帝,希望有曹国舅这样的人能将社情民意及时上达,因此也让他成了仙。

八仙之五:张果老。唐代人。常倒骑着驴子,能日行万里。可能是因为他善于回顾历史,所以前进速度也快。相传他休息时,能将驴子折叠成纸片一般,藏入行李箱;乘用时,用水一喷,即成活驴。由此可见唐人的观念是,既重视历史也是重视科技的。

八仙之六:蓝采和。也是唐代人。夏日穿棉袄,冬天躺雪中。虽然一年到头衣衫破滥,但手中挽的一只花篮里,却都是奇珍异宝。

八仙之七:韩湘子,相传为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族侄。他手中常拿一枝箫,善吹奏。因采摘山花,不幸摔死。人们也让他成了仙。

八仙之八:何仙姑。八仙中如果没有一个女子,就缺了“半边天”了,就缺乏生气和活力。她的身份是吕洞宾的弟子。其标志是手中拿荷花。

八仙们的身上寄托着我国古代有识之士的美好理想,八仙们的团队精神值得世人学习。 “八仙过海”是八仙们的共同目标,为达到这个共同目标,在合作的前提下,可以“各显神通”。

让我们常有机会到“八仙桥”来走走,在这里既可以像八仙们一样潇洒,也可以思考一些人生哲理。 (9)

让我们折回日月岛,来看看镜水桥。

镜水桥是一座浮桥。浮桥,是人类所发明的原始桥梁之一。 走在浮桥上,恍恍悠悠的。

人类的脚步就是从恍恍悠悠走过来的。

千百年来,不知道已有多少恍恍悠悠的脚步留在了“五桥步月”景区。 “天空湖阔夜萧萧,随步南塘第五桥, 人绝瓜图凌碧汉,月临镜水彻琼瑶。” 这是清代张汉的《五桥步月》诗。

“镜湖秋夜多奇景,一处山林一样影。月到南塘第五桥,送人归去衣衫冷。” “五桥桥畔路,夜景最清幽。皎皎一轮月,行行半里秋。” 这两首分别是张庸和周铭鼎的《柯山八景》诗中的“五桥步月”诗句。 (10)

美丽的鉴湖,曾拥有过数千年的芳名,“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

岁月的尘埃,如今已由柯岩人将它拂去。新的历史赋于了鉴湖新的生命。

亲爱的游客,游程即将结束,欢迎你们再来鉴湖,相信,明天的鉴湖一定会比今天更美、更迷人。

鉴湖景区解说词

景区解说词1

农科村景区讲解员解说词

褒禅山风景区导游解说词

霍邱烈士陵园景区导游解说词(无图)

《鉴湖女侠秋瑾》讲课稿

鉴湖小学六一文娱汇演台词

第二学期鉴湖小学少先队工作计划

学年第一学期团委工作总结(鉴湖中学)

鉴湖柯岩旅游度假区旅游规划工作汇报

鉴湖景区解说词
《鉴湖景区解说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