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4:03: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1.集体背诵。

2.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 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 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 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3.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 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 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 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 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 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 形象?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 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 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5.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课后记: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6.联系学习《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四、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象、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六、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后记:训练1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做到;训练2只要求有能力有兴趣者完成即可。)

一般格式

[教学目标]

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目标,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既要符合课程和教材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目标要切实可行,可操作、可检测。

[教学重点]

不仅要有知识内容的重点,还要有学生技能发展的重点。

[教学难点]

要着重分析学生在知识构建和方法内化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教学方法]

不求统一的模式,不求统一的方法,但要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注重激励参与,注重合作学习,注重联系实际,注重鼓励质疑。倡导教学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这部分是教案设计的重点,必须写得具体。完成时可从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或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过程来展开,也可综合这两条主线优化设计。

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学习,把以问题作线索来组织教学作为过程设计的重要策略。

教学过程不仅要有知识的内容和呈现的程序,还要有具体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手段。认真选择能够体现“减负”与增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方法。

要重视组织学生自主式、探究式、互动式的学习活动,以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评价。活动的安排要明确。

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练习的设计,并安排当堂训练,以便检测目标的达成度。练习后要及时评价,反馈矫正。练习的难度要有层次,对难度大的要给出标识。要以“低起点、多反馈、段段清”的策略,加强基础训练。课堂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加强个别辅导,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学过程后期师生共同进行小结与评价。教学过程还可结合具体内容适时地组织学生反思和质疑,以进一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布置作业]

应控制数量,控制难度;作业的内容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作业的题型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能力,务必使重要的知识点、能力点得到充分地落实。(转载)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设计

徐克伟 教学目标:

1、感受苏轼词中的豪放气势。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词的语言和感悟词的意境。

3、认识词人面对生活变化所持的态度,在感悟中同词人心灵交融,使

学生多一份宝贵的情感经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写“出猎”场景时,是如何体现“少年狂”的?

难点: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词的语言和词作中反映的作者的精神状

态。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他的一首词作。对苏轼的词,有评价称:“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

近苏轼。

二、教学过程:

(一)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1.苏轼是北宋词坛的革新大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糜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公元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熙宁七年(1074年)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

太守。

2.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早去常山祁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这首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欢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3.宋词的简单知识。 词牌,词分上下阙。

(二)文本研读:

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1.学生散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考查几个注释,看看学生的预习情况。

3.全班齐声朗读,教师适当点评。

品析语言,理解文意

主问题:作者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是如何表现“少年狂”的?这反映

了作者怎样的精神状态? 1.上片哪些语句体现了“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当时的场景,例如:我仿佛看(听)见了……..)

(读法指导“牵”“擎”“卷”重读)

“为报倾城随太守”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

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想象的场景,例如:有的百姓......有的百姓......)

(读法指导“倾城”重读)

“亲射虎,看孙郎”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词的上片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

态之“狂”。

在这一段教学中,注重对语言的分析,读法的指导,让学生读出

豪放之情。

2.结合下片和典故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

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

(读法指导:“又何妨”重读,此处“?”的读法)

(宝刀未老)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

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背景介绍,典故)

(读法指导:此处“?”的读法,读出作者情感的起伏)

(爱国,报国)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

雄心壮志。

(射天狼的具体含义,读法指导:“射天狼”重读)

(杀敌报国,报国之志)

词的下片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让学生读出作者的情感起伏。

“狂”态毕露于外 (外、实写) “狂”心寄予其中。(内、虚写)

三、作业

结合文本,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太守出猎的壮阔场面。

(100字左右)

总结: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雄 姿 狂 阵 容

气 势

词风豪放 老当益壮 豪 报效国家

杀敌报国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

教学的遗憾

我的第一次雨花区赛课之行,在共青团路中学的初二(3)班。准备的文本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课前我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为了使我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为课堂所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能体现„狂‟的语句有哪些,结合下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从作品的语言和作家的情感两方面入手完成教学。接下来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

得与失:

得:首先在对文本的语言分析这一环节,疏通文字以后,我做了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上片对出猎的壮阔场面进行了大量描写,也是最直观体现作者“狂”态的。我让学生想象词的上片中壮阔的出猎场面,用“我看见了……,“我听见了……”这样的话语,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想象力,让空洞的文字变得生动,更好地为下片体会作者的感情做准备。其次在读法的指导上,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我对字的重音,句子的节奏,整首词作朗读时所应把握的感情做出了适当的指导,让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学生课前和课中的朗读明显有进步,能读出整首作品的豪放之情。 失:这一节课中,也有遗憾。对学生所答问题的指导上,我做得还不够。当有一个学生说“文中的苏轼不想当文将想当武将”时,我只是问身边的学生“这个同学的理解准确吗?”而没有因势利导,给出一个更让她信服的答案,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学生理解,苏轼虽然是一个文官,可也拥有一颗杀敌报国的雄心,正好贴合了文中苏轼的志向啊。这也提醒了我,面对不同的学情,老师向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自己都要有充分的准备。这也督促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对待教学过

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一次赛课我的行程虽然已经结束,但是相信它会是我教师之路的一个新的起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多上好

课,让遗憾变少,精彩变多。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公开课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1

252《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教案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