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江城子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0:41:02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苏轼《江城子》读后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

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装。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

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江城子》

你说,“不思量,自难忘”,这辈子便永远怀念她一人。

十年了,整整十年了,你安眠于地下,

而我还在世上颠沛地活着。生死两隔,你知道我过得怎样吗?还能在我午夜未睡时捧上一碗夜宵吗?茫茫岁月,我一个人细数着对你的思念活过十载。不用细细打量,这份感情自相难忘。我若不说,你也可知。可是,我内心的苦与痛如何吞咽,千里之外的孤坟啊,为何如此催泪断肠?这些年来,我一谪再谪,仕途潦倒,生活清苦,倍偿艰辛,不知鬓角头发又白了几大把,倘若相逢,怕也难认出时光沧桑过后的苍老容颜吧。当年已成往事,只怕再难拾回。

夜里做梦又梦到你了,彼时隔着小小的轩窗,你对镜梳装,“女为悦己者容”吧,我看得眼角湿润,伸手只触到一团雾气。那画面在脑海,便觉得温馨香暖,终身难忘。此番的明月夜,那地的短松岗,怕是年年惹人相思断肠处吧。

只要我还在,我便爱你。

推荐第2篇:江城子

苏轼《江城子》教案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 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 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 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当时才26岁,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歸葬故裏四川眉州東北之彭山縣安鎮鄉。

王弗,四川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之女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妻子的去世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對蘇轼都是壹個沈重 的打擊。正是由于與妻子情深意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樣的長久。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 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介紹本詞背景,詞牌名,序言

這首感情深摯的悼亡詞,題爲記夢,實際是通過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沈的思念。

三、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读,激发情感,整体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凄婉哀伤

四、课文分析

1.题目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但是上片并没有记梦,那它的作用是什么?

上片所写内容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 “夜有所梦”了。

2.促成作者夜梦亡妻的因素有哪几方面?(结合上片词文回答)

A“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 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相思太苦、旧情难忘。

B“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此时作者正在密州,与故乡眉州相隔千里之遥。 作者为什么人在密州?原因是被贬。被贬处境如何?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无处话凄凉——人生多难、政治打击。

C“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政治打击之下,人易衰老,现在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 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就是相逢了,妻子也不会识得我了吧。——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写出二人相见时的场景,越细腻逼真越好。(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 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4、(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 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5、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 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梦

6、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本句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异曲同工。以凄凉的意境,烘托出作者对亡妻深挚的怀念。回扣“千里孤坟”。

7.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不好吗?

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反衬手法,强化了情感。

8.“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是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也是苏东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还是苏东坡,你如何看待?

多情未必非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更加真实的苏东坡,更加成熟的真丈夫。 就像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9、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五、小结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 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 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推荐第3篇:江城子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426 更新时间:2008-2-21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四、理解内容

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 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5、释词

黄:黄狗。

苍:指苍鹰。

千骑:形容从骑很多。

擎:举着。这里是说胳膊上架着。

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胸胆尚开张:胸襟还放得开。

鬓微霜:鬓角略微白了一些,指已近老年。

会:应当。

五、内容与形象分析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英武的英雄气概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作者以“老夫”自称,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易老的感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写了作者出猎时的装束,给人一种英姿勃发之感。“千骑卷平冈”“倾城随太守”写出了出猎场面的宏大、壮观。“亲射虎,看孙郎”表现出了作者要像孙权那样射杀猛虎的豪情。整个上片主要是场面描写,写出了出猎场面的宏大。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报国志向。“天狼”是星名,古人认为,天狼星主侵扰,这里指西夏。

六、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课后记: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七、联系学习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八、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1] [2] 下一页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九、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像、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十、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出猎场面→气势盛大

报国之志→豪迈奔放

抒发诗人报效国家的壮志和豪放的气概

附:译文

老夫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轻狂,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手架着矫健的雄鹰,(我)戴着丝绸做的帽子,穿着轻暖的皮衣,千军万马随我横卷原野。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追随我打猎的盛意,我要亲自射杀老虎,让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英姿。

饮酒尽兴心胸更觉开阔,鬓角出现了白发,又算得了什么!什么时候我也能像汉代的魏尚那样重新被朝廷重用?派我到西北去打败凶恶的西夏(那是我最大的愿望)。

推荐第4篇:江城子读书笔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

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装。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

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你说,“不思量,自难忘”,这辈子便永远怀念她一人。

十年了,整整十年了,你安眠于地下,

而我还在世上颠沛地活着。生死两隔,你知道我过得怎样吗?还能在我午夜未睡时捧上一碗夜宵吗?茫茫岁月,我一个人细数着对你的思念活过十载。不用细细打量,这份感情自相难忘。我若不说,你也可知。可是,我内心的苦与痛如何吞咽,千里之外的孤坟啊,为何如此催泪断肠?这些年来,我一谪再谪,仕途潦倒,生活清苦,倍偿艰辛,不知鬓角头发又白了几大把,倘若相逢,怕也难认出时光沧桑过后的苍老容颜吧。当年已成往事,只怕再难拾回。

夜里做梦又梦到你了,彼时隔着小小的轩窗,你对镜梳装,“女为悦己者容”吧,我看得眼角湿润,伸手只触到一团雾气。那画面在脑海,便觉得温馨香暖,终身难忘。此番的明月夜,那地的短松岗,怕是年年惹人相思断肠处吧。

只要我还在,我便爱你。篇2: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风雨交加,垒垒绿阴的荒冢,前世今生,一切都是错乱,一切都是抵达。 撕开岁月的面纱,厚厚的罪恶,像花一样绽放,鲜艳的美浸透着毒汁。 仇恨,抱负在心中点燃,在他眼中,皈依的时刻早已过去,仁慈只会受尽轻蔑和挑衅,为了最终倾吐愤怒,他,希思克利夫,抛却了那高傲冷酷的灵魂,复仇开始成了他永恒的基调 翻阅枯瘦的书页,我在隔岸观赏那瞬美,而此刻凋残的花,直到它奄奄一息,直至凋谢。

仇恨,抱负在生死一线之际,一切都是暂短的喜悦欢欣,他占上风的怜悯永远只是瞬时,现在一切即将付之一炬,荒废的山庄,单薄而又苍翠的爱??一切都在抵达自己的星座。

——读《呼啸山庄》

你,在自己的牧场上谱写自己的歌谣,沙哑的喉咙扯出一个个耀眼的高度,足以让鸽子与橄榄枝复活,我的歌依然无法咬住黑夜盛开的任何一片语言。 现在你用暗哑干燥的喉咙深沉的呼唤,此刻一个个灵魂踉跄地摆度到对岸,搁浅于芳草萋萋深处,全世间的满目苍桑与凋零开始走向爱和救亡,现在你的歌声一遍又一遍抵达理想的港湾。

而我以无法用平静的语言写下:

一个孤寂的老人背着双手

安祥的漫步在那片属于自己的牧场

他把心平和地安放在为和平铺就在乐章上

——读《泰戈尔诗选》

夕阳慢慢沉落,四周沉宁,一个人呆坐窗前,想着衰退的心跳夜里,萤火虫轻轻游过窗格一点点黑色中闪亮,那是一处遥远的灵魂在跳动,不要在窗前对着闪亮怂泪千行,我不忍心写到,眼前依旧不听话的倾诉恋肠,憔悴与衰老爬满这寂静的月,时间又在搅动那沉淀的思想,“尘满间、鬓如霜”在你纸上身躺。

风闯进门来,我看见它微笑着坐在窗前,很想伸出手去把它紧紧拥抱,紧紧的让它再一次吹散你的语言,但我却不敢去碰。

——读《江城子》 海岸、田野、枯本、湖水、小镇、船、海洋、黄昏、星辰??更多平凡的事物被诗人得到尊重,简单的文字,平淡的语言,那虚构和安静让人强烈感到一种安心的平和,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与我集体回忆吧! 回想,周围让人感到窒息的忧郁和感伤,似乎一下子开始沉淀,《居住在南方》翻开黄皮书扉,一种心灵的安慰,一种温暖的触摸,在生命中铭刻。 不知道为什么说喜欢,写这些也许只能说想写关于集子的一些语言,和就是喜欢,如果真要加个理由,那就说“安静”吧!

——读《居住在南方》篇3:王水照《苏轼选集》读书笔记

王水照《苏轼选集》读书笔记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国学大师王水照先生的《苏轼选集》,其独到的见解和注释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伟大文人和政治家苏轼的作品,令我耳目一新,别有收获。

其中的典型便是关于苏轼人格魅力的解读,一直以来,在初中高中时期,所学习的苏轼作品在教师的口中无非就是:豁达的人生观,豪迈的性格,不畏王安石的权势力行变法等等等等,笼统而宽泛,对于苏轼的了解,也只能是及其片面的,但是在王水照大师的注释中,我看到了苏轼动人的一面。

例如,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水调歌头》中,不论是对亡妻的怀念还是对其弟苏辙的思念之情,都是他对亲人的感情到达及其重视的地步才能创作出来的传世诗篇,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代以豪迈著称的文人,却也有细腻情思,是为人性,是来源于生活而俯视生活又挣扎在生活中的矛盾体,这才是苏轼令我痴迷之所在。

再例如,《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全词描绘的就是一副乡村生活的悠闲景象,是超脱物外的超然存在,而在《蝶恋花?密州上元》一词中,同是上元节,在杭州和密州两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国法,苏轼在这首词中又表现出了对繁华喧嚣的期待,对孤独寂寞的畏惧。是的,苏轼是人,即便在几千年后依然传唱他的词,背诵他的文,但正是这种人性,才是他吸引人的所在。

苏轼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贾谊论》、《范增论》等传世名篇,文字精美而不失豪放,精雕细琢又不着痕迹,浑如天成又阐明至理,他的人生态度,他在不同时期对待事物的不同看法,他在人生的低谷如何看待命运又如何开解自身,他对待自己的政敌是如何的坦荡自然,是政见不同又满怀尊敬。

这就是我在读过王水照大师的《苏轼选集》之后,对苏轼的进一步认识:他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他是豁达的又是细腻的,他是才子又是情种,他风流但不下流,他是政客但是又又文人情节,有胸怀天下的霸气又有对待亲人的情意,忠孝能够两全,儿女情长与国家大事兼顾,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我崇拜苏轼,所以在看到读书笔记目录的第一时刻就选择了《苏轼选集》这一本书,苏轼是独特的,他不同于礼拜的飘逸潇洒,不同于杜甫的悲哀沉重,不同于柳宗元的自怨自艾,不同于辛弃疾的愤世嫉俗,更加不同于柳永的温文婉约,他的独特,在于他的矛盾。

通过王水照大师的《苏轼选集》,在这一方面,我更加细致的了解了我的偶像——苏轼的种种,正是由于王水照大师的详细注释我才能有这样的进步,1984年的书籍并不为我们这一代人所了解,但是通过学校的介绍,我知道这些好书,在此也谢谢院校领导的关爱和教导。篇4:苏东坡传 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 读书笔记

我读的《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写的传记。全书按照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分成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与流放岁月。作者对苏东坡的生平逸事及所作辞赋进行解读,从而分析苏东坡的心理性格。 纵观苏东坡一生,只能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休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显然,苏东坡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本性是值得歌颂的。苏东坡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当朝云产下一个男婴之时,苏东坡也曾写到:“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也许他知道,这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但我想,这更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灭呀! 虽然后世美誉甚多,但是苏东坡留给我的印象,仍然是多面的,丰富的,有血有肉的。他不是神,他不是完美的,他也曾经想要自杀,他也曾经在文字狱中承认莫须有的罪名,他也因为高调而得罪了不少人,这些政敌们出于利益和妒忌对他进行了无情的迫害。但他,绝对是一个健康的人。他不偏激,儒释道在他的身上有着完美的融合。他有儒家的进取,正义,也有佛道的洒脱出世。他即追求长生不老,健康长寿,也不放过品尝美味的机会。他有文人的优点,却没有文人的酸腐和清高之气,反而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更在黄州这个苦寒之地亲自开垦,做一个躬耕的农夫。

前面提到了的都是我对苏东坡的整体感受,全书共分为四卷,而卷三“老练”在我看来就是他内心真正的平静。 苏东坡在写诗做赋、当官之余,修行瑜伽、佛教、道教等,与其弟子由交流,颇有心得。然而,他留有自己的见解,把各家思想融合并用于自身。

一般的,一个人需要有信仰来支持他的灵魂,有追求来引导自己的道路,有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忧愁,有动力来使自己奋斗。对于东坡这一个两遭贬谪远迁的人,这些使他思想境界更高的理论更为完备吧。

年轻时,他继承了父亲苏洵的狂放不羁。他写讽刺诗、写诉状、写奏章劝皇帝改变观念,因而遭受打击。在被贬谪后,在向南的漫漫长路上,在南方的蛮荒之地,在一个个不眠之夜,他参悟了生命的真谛。

“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这三十二字警告,是他写给自己昼夜观看的。“失去人间美好东西的人,才感觉得到人间的幸福。”在一次次的顿悟中,“他讽刺的奇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除去对苏东坡的生平记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也极其富有文学韵味: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一个城市,能得诗人发现其生活上复杂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

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篇5:读书笔记材料——苏轼专题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是苏洵。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欧阳修叹赏其文,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

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山再起: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1085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流落儋州: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再次再次被外调,并最终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最后结局: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 ——苏轼作品辑录(1)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fā)。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qiáng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fà)。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âi)江月。

【白话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内容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苏轼作品辑录(2)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xiào)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白话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写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内容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苏轼作品辑录(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ang),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huán)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gāng)。

【白话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写作背景】

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 【内容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苏轼作品辑录(4---5)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白话译文】

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极短的时间也十分珍贵。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楼台深处,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还不时地弥散于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经很深了,挂着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静。【写作背景】

这首诗应该写于作者苏轼春风得意之时。 【内容赏析】

开篇两句写春夜美景。春天的夜晚十分宝贵,花朵盛开,月色醉人。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

后两句写的是官宦贵族阶层尽情享乐的情景。夜已经很深了,院落里一片沉寂,他们却还在楼台里尽情地享受着歌舞和管乐,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良辰美景更显得珍贵。作者的描写不无讽刺意味。

全篇写得明白如画却又立意深沉。在冷静自然的描写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对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诗句华美而含蓄,耐人寻味。特别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liànyàn)晴方好,山色空濛(m?ng)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mǒ)总相宜。 【白话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写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此诗不是描写西湖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 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后人评苏轼

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qián)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这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zhà)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xiá)的觊觎〔jìyú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以上文字为余秋雨先生所描述的苏东坡身处的生存环境,那么,社会现实中的苏东坡又是如何安身立命的?请看林语堂所著《苏东坡传》: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移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一直到今天,读者仍以阅读他的作品为乐,因为像他这一等人,总是关心世事,始终抗言直论,不稍隐讳(huì)。他之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而今人吾人读其诗文,别无理由,因为他写的那么美,那么遒(qiú)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苏东坡自有其迷人的魔力,就如魔力之于女人,美丽芬芳之在花朵,是易于感觉而难于说明的。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他享受宴饮、享受美酒,总是热诚而友善。他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qia)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他开起玩笑来,不分敌友,为此不得不承担后果。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于心中,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所以,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苏东坡还是屡遭贬降,甚至受到逮捕,忍辱苟活。 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陈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 —苏轼作品辑录(6——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

【白话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词前的小序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内容赏析】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lóuhāo)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tún)欲上时。 【白话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写作背景】

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原诗共两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苏轼作品辑录(8)

蝶恋花·春景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白话译文】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写作背景】

由于这首词没有编写时间,但依据《全宋词》所载的顺序,此篇当于苏轼被贬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 【内容赏析】 ,苏轼长于豪放。亦最擅婉约,本词飘泊天涯的失落心情。——苏轼作品辑录(9)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写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

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内容赏析】 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苏轼作品辑录(10)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白话译文】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必以白发之身愁唱黄鸡之曲。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 【内容赏析】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推荐第5篇:江城子.同学会

江城子.同学会

喜逢廿年同學會,作《江城子》一首,以捧氣場。

釣魚臺上讀書郎,不更事,少年狂。書生意氣,求知著華章。俠肝義膽忠誠事,攬日月,擒虎狼。別後廿年再相聚,人漸老,鬢未霜。欲知榮枯,執手問安康。人到中年应從容,淡名利,敢擔當。

推荐第6篇:《江城子》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

钟宝中学 杨 丹

课前我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为了使我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为课堂所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我设计了感形象、解词意、品词情、明风格四个环节,试图以“狂”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感悟作者出猎时的狂态和想要为国效力的狂心。通过学生描述一幅幅画面来感受形象与情感。接下来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得:首先让朗读贯穿于本文的四个环节,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词意,领会词情,感悟作者情感。因此,我采用了学生自由读,听示范朗读,小组读,男女分开读等朗读形式。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我对字的重音,句子的节奏,整首词作朗读时所应把握的感情做出了适当的指导,让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学生课前和课中的朗读明显有进步,能读出整首作品的豪放之情。然后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全词为我们呈现的画面,即出猎的壮阔场面,从而引出这个画面是紧紧围绕“狂”字展开的,接下来就顺理成章的引导学生思考本文还“狂”在什么方面?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想象力,更好地为体会作者的感情做准备。这样就能自然而然的让学生自己体会并总结出作者的豪迈之情,豁达的心胸和立志报国的决心。在这一环节,及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这种乐观的心态,在人生面对挫折时仍旧不能忘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反复朗读更利于学生体会全词的豪迈风格,从而引导学生总结本词的特点——豪放,我在此基础上补充说明豪放派词的特点,并拓展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豪放派词的理解。

失:这一节课中,也有遗憾。比如讨论“狂”在什么方面?这一环节上,学生的水平不一,每个小组讨论的效果各有不同。对学生所答问题的指导上,我做得还不够好,没有因势利导,这也提醒了我,面对不同的学情,老师向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自己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还应当注意教学的评价语言不能过于单一。这也督促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一次公开教学已经结束,但是相信它会是我教师之路的一个新的起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多上好课,让遗憾变少,精彩变多。

推荐第7篇:苏轼《江城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教学目标】

1、品读鉴赏,学习词作纯系白描、虚实相生的手法。

2、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教学难点】

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教学准备】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

二、诵读感知

1、幻灯片展示课题——《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播放朗读带(可选择多次播放),学生听,跟读,学生代表朗读,集体范读。渐融于此境。

3、诵读指导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诵读指导:注意词语“两茫茫”的朗读特色、轻音“思量”、重音“难忘”的朗读。“十年”一词要读得悠长而凝重;“两茫茫”要读出迷茫的感觉,而且“茫茫”的境界是阔大的,所以我们要尽量把声调压低,拉长;中间“生死”两个字,音调要拔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诵读指导: “孤坟”,这是一个非常凄清冷寂的意象,我们自然要读出孤寂感;而前面“千里”一词,要用我们语音的悠长来表现其距离感;“无处”读出无奈与无助来,“话”字不妨重读;“凄凉”不用说,一定要悲戚,最好能带出颤音。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诵读指导:朗读注意“纵使”读长,“尘满面,鬓如霜”短促。 (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诵读指导:表现出梦中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惊喜和痛苦的交加。“相顾无言”开始,要

读得悲伤;“唯有泪千行”语带颤音;“肠断处”要读出特别伤痛的感觉。 (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诵读指导:“料得”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明月夜,短松冈”是短句,却是长节奏朗读法。

4、整体感知

(1)本词题为“记梦”,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理清思路

上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写景、记事、抒情,以白描取胜 下阙:梦见亡妻和相见之喜——写人、写事、写情,无声胜有声 时间线索:梦前——如梦——梦后

三、品读鉴赏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 自难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

教师补充: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请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 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

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教师补充: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4)作者是如何为下阕记梦做铺垫的?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四、当堂训练

1、师生一起有情朗读此诗,再入诗境。并尝试背诵。

2、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示范: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2、名家评价

艾治平: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方俊: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六、课堂小结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用词写悼亡之情,为苏轼首创。该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附:板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之思 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千里之思

思——梦

梦中之思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醒之思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推荐第8篇: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这位北宋的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 《水调歌头》《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

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思考)

1、婉约派:语言 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 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2、豪放派:语言 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 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读感知 判断风格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2.小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 ——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 ——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 感受豪放

1.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刚刚仅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断风格为豪放,现在细读课文找出判断的依据,作进一步的确认。请再读本文从内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

——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 —— 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骑卷平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近四十, 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 2

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 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 ,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读出豪情)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

——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七、背诵本文

推荐第9篇:《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细细品读,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厚感情及其表现方式

二、学习重点:

1、根据词题“记梦”划分此词的抒情层次,概括每层内容大意

2、联系课文中的关键词,体会词中的白描手法

三、作者作品简介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悼亡词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巨匠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写得真挚动人,是宋代词坛上第一首悼亡之作苏轼是宋代文艺创造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他在文学几个主要方面都有杰出贡献,特别是促进了宋词的发展和繁荣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史历来以“唐诗”与“宋词”并称,誉之为诗歌国度之中两座巍然耸立的艺术高峰但五代至柳永,词为艳科,以婉约为宗,附庸于音乐,以娱宾谴兴为目的到了苏轼,冲破“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藩篱,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表现方法,“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国,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在苏轼的词笔之下,词走出了宫闱闺阁面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他不仅以词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传统题材,而且把诗人惯写的怀古感旧,伤时论世,记游咏物,悼亡赠友,农事村景,说理议政等题材全部纳入词的创作领域,凡可为诗者皆可入词,词达到了“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的境地,为宋词的创作开辟了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这首《江城子》以悼亡怀人为题,就是苏轼的首创随着题材和思想内容的扩展,词的表现手法也随着创新或描写,或叙述,或议论,凡诗文之法皆可用于填词,大大提高了词的品格和审美价值如这首词写景,记事,抒情,就纯以白描取胜在风格上,苏轼以豪迈劲拔的笔力和纵横奇逸的气象写词,于婉约词派之外,另立一宗,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卓越开创者,使宋词的艺术风格趋为多样化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雄奇阔大,豪放恢弘,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元好问《遗山自题乐府引》说“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显然不是过誉之词 然而这颗文坛上的璀璨明星一生际遇坎坷,几经宦海沉浮,家庭变故苏轼十九岁中进士,颇受赏识,政迹卓然熙宁九年“乌台诗案”是苏轼在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从此他长期处在新旧两党之争的夹缝中而不容一生经历了两次在朝—外任—贬谪的过程同时他身边的亲人相继去世,晚景凄凉他十九岁时娶王方之女王弗夫妻之间恩爱相处,感情笃厚苏轼读书时,王弗就在一旁陪伴后来苏轼一旦忘记书中内容,王弗总能脱口而出如此聪慧的伴侣却不幸早逝,留下苏轼一人独自神伤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天夜里,苏轼梦见她后来就作成这首词以为纪念笔调沉挚婉曲,情真意深,回肠荡气,堪称苏轼婉约词中的代表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谥号“文忠”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以文名世,人称“三苏”,皆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幼时由母亲程氏亲授其书宋仁宗嘉祐元年,苏轼兄弟随父出川,到京城赴进士试次年同榜中进士,深受主考官欧阳修的器重,待以殊礼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守父丧返京,加入韩琦,欧阳修等一批元老重臣反对王安石的行列他因政见不和而乞求外任,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吏,政绩由存熙宁九年(108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司马光上台执政,推行“元 更化”,新法尽废此时原本反对王安石某些新法条文及其执行中的流弊的苏轼又认为新法中的某些利国利民者不宜废弃元丰三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 等人出于政治目的,从苏轼《湖州谢上表》和王安石变法时写作的诗文中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苏轼,打入御史台狱100多天,受株连者30余人,这就是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是宋代专门弹劾官吏的中央监察机关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苏轼一生的政治悲剧就是从“乌台诗案”开始此后他先后被贬黄州,英州,惠州,儋州,至徽宗即位方遇敕北还,元符四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临死前曾《自题金山画象》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的绝笔,也是苏轼一生政治悲剧的写照

苏轼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但又濡染佛老,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从政,怀有经世济时的大志在朝廷上耿直敢言,外任时又恤民疾苦在徐州任上时恰逢大洪,他亲自率众冒着大雨抢筑东南长堤(后亦称“苏堤”),过家不入,保护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在杭州任上时,适逢大旱,苏轼曾再三为民请命减免供赋,施舍灾民,还兴建水利,筑起一条长堤(杭人称“苏公堤”),不仅美化环境,而且方便耕作“苏堤春晓”现成为杭州十景之一 佛老思想的濡染使他对待人生有着一种超旷达观的胸怀几经政治迫害,身处逆境,仍保持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当他年过花甲以抱病衰老之躯从荒远的海南岛敕还时,仍留下了“九死南黄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名句谪居黄州时,由于 生活困窘,朋友马梦得帮苏轼求得“东坡”数千亩他躬耕不辍,还在东坡上筑起房屋当时大雪纷飞,即命名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他为人真诚坦白,胸襟博大他和王安石虽然是政敌,但不以政见不合而疏远,反而在路过金陵时,前往拜见罢相归隐的王安石,相饮唱和,感情笃厚,可谓“君子之争”,成为千古美谈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着多种艺术才能和革新创造精神的作家他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均属一流,不同凡响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史称“苏诗”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赋骈散融会,成为“变赋”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就是宋赋中上品其书法和绘画自成一家,已成为世界性艺术瑰宝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以枯木怪石警世,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集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存世书迹有《丰乐亭记碑》,《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此外,苏轼还在医学,养生,烹饪,农田水利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拥有不少发明创造善气功,能炼丹,著有《养生秘诀》善烹饪,他的“东坡肉”,“东坡酒”,驰名中外他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旷世无双的全能文士,堪称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四、作品赏析

这首词以“记梦”为线索贯穿全篇上片写成梦的原因,实际上是倾诉作者对亡妻的思念内容由三个层次组成“十年生死两茫茫”开头一句便将抑制不住的生离死别之情直接倾泻出来,总领全词,定下了凄凉感伤的基调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生”指作者自己,“死“指亡妻王弗“两茫茫”写两者之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不思量”以下四句为第二层写作者的思念“不思量,自难忘”,这六个字,语虽平淡,但“不思量”一句实际上以退为进,恰好表明了“自难忘”所蕴涵的感情深度如果把它说成天天思念,日夜不忘,那倒反使人感到不真实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后葬于四川苏家祖坟,此时苏轼知密州,可谓“千里”“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求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尘满面,鬓如霜”这是作者的自伤之词,暗示了十年来仕途坎坷,抑郁难平的苦闷经过这样几次折迭,左思右想,亡妻的形象就常常浮现在眼前,于是在夜间入睡后,就很自然的作起梦来

下片直接描写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幽”字渲染了朦胧的梦境全篇基调凄凉悲伤,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来到年轻的妻子身边,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持久的思念,一旦久别重逢,悲喜交集,凝注在心头,纵有千言万语却说不出口来,只有相视而泣此时无言胜有言,千般苦楚,全都渗透在这个“泪”字中了最后三句是作者的梦后之思,舍身推想孤坟中妻子的孤独与痛苦这样写,既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了解释,又呼应了上片中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把生者,死者紧紧相联,结构十分严密

这首词直抒胸臆,感情真挚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语言自然朴素,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尘满面,鬓如霜”两句,疏笔勾勒容貌,可见十年来的经历和情怀;“小轩窗,正梳妆”两句,选取一个最普通的生活场景,却是当年夫妻恩爱,温馨浪漫的艺术再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两句,又是夫妻重逢情感流露的特写;“明月夜,短松岗”两句,化景物为情思,是最有艺术表现力的结篇之笔,令人一吟三叹,余味无穷

五、思考与练习

1、谈谈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了词人怎样感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3、概括此词的艺术特点

1、苏轼对词有着特殊的贡献他扩大了词的题材,咏史怀古,悼亡赠友等,“凡可入诗着皆可入词”,为宋词的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同时他还开拓了词的表现手法,描写,议论,抒情,凡诗文之法皆可用于填词,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他的词清新豪健,创立了与传统的婉约词并行的豪放词,使宋词的风格趋于多样化从此词摆脱了附庸地位,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2、一句表达了一种因生离死别而产生的无法忍受的痛苦,其中“不思量,自难忘”从相反角度写出了思念之浓厚这一句总领全词,定下了全词凄伤哀痛的基调

3、此词的艺术特点:一,直抒胸臆,感情真挚二,想象丰富,构思巧妙三,语言朴素自然,纯以白描取胜

六、课外阅读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国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娇奴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推荐第10篇:江城子 苏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赏析词中生动细腻地细节描写。

技能目标:学习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悼念亡妻的同时,委婉地抒发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 教学重点

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的特点。 教学难点

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 教学方法

朗诵法、情感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悼亡诗。词人的妻子去世已经过去了漫长的十年,但词人对亡妻的怀念更加深沉。上片书写自己的哀思,诉说十年来的苦难生活,下片通过梦境写相思之切及梦中相逢之悲,最后写“明月夜,短松冈”下的孤坟,反映了“无处话凄凉”的苦痛。全篇采用白描的手法,流露词人怀念亡妻的真情实感,句句沉痛,字字悲哀,动人肺腑。 【学情分析】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卑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的首创。学生对苏轼的豪放词有一定的了解,但婉约词则接触较少。故在教授时,可指导学生体会苏轼婉约词中对亡妻的真情实感。 一.导入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在前面学习的《定**》中,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他的豪放、豁达,但他同时也是位多情的人。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他对亡妻深沉而真挚的悼念之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总体把握

(一)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二)课文分析

1、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明确: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 明确: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3、“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明确: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

4、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

(1)“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明确:“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明确: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5、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学生活动) 明确: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1)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明确: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2)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3)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

明确:“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4)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明确: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 ★三.艺术特色

1.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抒发悼亡之情。以悼亡题材作诗,此是苏轼的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

2.采用白描手法,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抒发对亡妻的掉念和自己对自己身世经历的感慨。

3.虚实结合,以虚衬实,抒发悼亡之情。四.巩固练习

赏析这首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答: “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答: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五.结语

学习这首词,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 六.板书设计

上片: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

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 下片: 梦见亡妻的情景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词

第11篇:搞笑江城子

搞笑江城子

收集各种版本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百度兴,谷歌亡。瑞星金山,卡巴话凄凉。 2011-02-17 10:07 | (分类:默认分类) 见过的最早的版本

作者:法孝直先生

江城子 这货不是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治肾亏,不含糖。锦帽貂裘,千骑用康王。为报倾城随太守,三百年,九芝堂。

酒酣胸胆尚开张,西瓜霜,喜之郎。持节云中,三金葡萄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阿迪王。

江城子 广而告之

十年生死两茫茫,恒源祥,羊羊羊。千里孤坟,洗衣用奇强。纵使相逢应不识,补维C,施尔康。

夜来幽梦忽还乡,学厨师,新东方。相顾无言,洗洗更健康。料得年年断肠处,找工作,富士康。

下面各种亮点回复。。。

广告版:

老夫聊发少年狂,弹弹弹,今麦郎。锦帽貂裘,千骑用霸王。为报倾城随太守,欧莱雅,资生堂。 酒酣胸胆尚开张,爱生活,爱拉芳。持节云中,双汇火腿肠。会挽雕工如满月,西北望,自然堂。

技校版:

老夫聊发少年狂,学技术,到蓝翔。锦帽貂裘,千骑虎振强。为报倾城随太守,五月花,飞机场。

酒酣胸胆尚开张,修汽车,来北方。北大青鸟,建校时间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新东方。

网络版:

十年生死两茫茫,百度兴,谷歌亡。瑞星金山,卡巴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推特死,脸书墙。

人人开心忽还乡,马化腾,山寨王。新浪开微博,饭否泪千行。

社会主义版:

十年生死两茫茫,安置房,大会堂。千里孤坟,手表当真相。纵使相逢应不识,驻京办,维稳忙。

夜来幽梦忽还乡,你上访,我遣返。新闻联播,天天喜洋洋。料得年年肠断处,温中堂,胡四郎。

卡通人物版:

十年生死两茫茫,喜羊羊,灰太狼。舒克贝塔,我爸叫李刚。纵使相逢应不识,圣斗士,美猴王。

天鹰战士忽还乡,奥特曼,读书郎。天香二号,高达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美少女,七匹狼!

人物版:

老夫聊发少年狂,林妙可,李双江。锦帽貂裘,千骑用刀郎。为报倾城随太守,龚琳娜,赵忠祥。

酒酣胸胆尚开张,玩蓝调,把费翔。持节云中,锦绣二重唱。会挽雕弓如满月,爱摇滚 ,杨臣刚

网虫版:

老夫聊发少年狂,微博控,作业盲。早出晚归,补课找老梁。为了高考空两手,弃杰伦,拜春郎。

酒酣一次不敢回,怕老娘,又发狂。偷持手机,半夜上新浪。不撸管来不骂娘,发微博,泪两行。

小吃版: 十年生死两茫茫,手抓饼,烧烤

香。 不见后街,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章鱼烧,麻辣烫。

夜来幽梦忽还乡,羊蝎子,老鸭汤。大饼卷圈,糖堆泪千行。料得年年留恋处,天津卫,后街旁。

十年生死两茫茫,百度兴,谷歌亡。瑞星金山,卡巴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推特死,脸书墙。人人开心忽还乡,马化腾,山寨王。新浪微博,推特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FBX,干你娘。

第12篇:江城子教案a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张继显 2012.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以及历史典故的运用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词句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在这两首词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和儿女情,领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历史典故的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词的意境,领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 讨论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和巧用典故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请看屏幕,这幅画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屏幕展示出猎图)——出猎

2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是在哪里出猎?谁在出猎?——密州,苏轼和同僚

3 出猎的装束是怎样的?

4 那么,这篇课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是一篇散文,还是一首诗,还是一首词?——词

看来同学们预习得不错。我们今天一起来研读《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词与作者,作品介绍

1 “江城子”是什么?——词牌名。 2 师:“密州出猎”是什么?——是题目。 3作者是谁?你了解苏轼吗? 4苏词背景介绍

三、初读,理解。

1、学生自由读词,注意下面几个的字音

裘 骑

2、学生自由读注释,然后指名读出学生自己觉得先前最不懂的一个注释,每人限读一个。

教师特别强调三个典故:①亲射虎,看孙狼 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③西北望,射天狼

3、指名学生试译全词

4、生齐读词,读一句,师译一句,尽量达到意思明白音韵和谐,全词翻译如下:

5、反过来,教师读,学生译

四、诗词赏析

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豪放词的开山之作,“狂”字贯穿全篇,在词中既有外在表现也有内在心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遭到贬谪却依然保持一种达观态度,有着一腔报国热情的英雄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六、课堂练习

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 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 “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 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 “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2.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 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3 .本词表现作者过人的胆略与勇气的句子是

亲射虎,看孙郎

,表现作者希望再为朝廷重用,以实现宏大的报国之志的句子是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第13篇: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2.掌握朗读法、比较法等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体会文章的表达艺术; 3.真情出质文,体会作者深婉缠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注意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人间有至情。秦观在《鹊桥仙》词中写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李商隐在《无题》诗中写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元好问在《摸鱼儿》中也写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今天,我们将通过一首词的学习,走近苏轼的情感世界,体会这般穿越天上人间、绵绵不绝的人间至情。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明确:(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苏轼是北宋文学最为杰出的代表,在散文、诗、词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其中尤其以词的成就最为人瞩目。因为说到宋词,苏轼可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大师。苏轼是豪放派词的最主要的代表,因而只要讲到苏轼的词,主要也只讲他的豪放词。其实,苏轼的文学成就之所以伟大,主要不在他的单一性的成就,而是多方面的才华与成就。苏轼除了是文学家,还是艺术家,他的书法和绘画都是有极高成就的。就词的方面来说,苏轼也不是一味的豪放;实际上,苏轼有许多词作是情感真挚、感人肺腑的婉约词。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江城子》(相逢不觉又初寒)等等等等,都是婉约风味十足的词作。而我以为,在苏轼的婉约风味的词作中,最动人的莫过于怀悼他妻子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了。 说到怀悼,需要先说说中国古代的爱情诗词,中国古代的爱情诗词是很少表达恋爱和婚姻生活的。这主要是因为过去很少有我们现代意义的自由恋爱;而且,因为过去女子能够通晓文字的人本来就不多,而通晓文字的丈夫也往往忽略了通过文字来表现婚姻生活。可是,顶奇怪的是,中国文学中怀悼一类的文章诗词倒是不少,而且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散文中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袁枚的《祭妹文》;现代散文中就更多了。悼亡诗中最有名的是潘安的《悼亡诗》;而悼亡词中最有名的当然就是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了;而且,苏轼还是第一个用词来写悼亡的作家,这对词的题材的拓展是一个不小的贡献,也足见苏轼在词的艺术方面的创新精神。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 不是,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

1.“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苏轼19岁时与16岁的王弗结婚,夫妻恩爱,并育有一子(苏迈)。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王弗因病去世,年仅26岁。词的上片写十年死别的凄苦相思,情感真挚,令人伤怀。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写苏轼十年来对妻子的思念。“十年”写思念时间之长。“生死”写阴阳两隔,也写出思念的无奈和沉痛。“两茫茫”则极写夫妻两人思念的痛苦和无望,不仅苏轼在思念王弗,王弗也在思念苏轼。可是,因为相隔阴阳两界,终于无法相见,只能“两茫茫”了。“不思量,自难忘”从反面写起,其实,怎么会“不思量”呢?“自难忘”则一语道破了思念的深切。这是刻骨的怀悼,凄凉的相思,沉痛的想念。而且,越是不思念,反而思念得越是深切。这几句句句平常语,却表达出极不平常的思念之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继续写相思。作者在梦中想起去世十年的妻子,在梦醒时分,很想向妻子表达思念之情,可是,一方面明知妻子已经去世,又怎么向她倾诉相思之情,或者向她倾诉自己的悲哀愁情,另一方面,妻子的坟地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就算想去她坟头看看,又怎么能够实现?同时,作者也在设想恩爱多年的妻子此时一定也在千里之外思念自己,可是,妻子也像自己一样无法表达思念之情,因而,“无处话凄凉”了。“无处话凄凉”正写出了两人相思之深,痛苦之深。这不是一个人的凄凉,而是两个人的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意思是即使两个人见面了,应该也不认不出对方了。十年过去,早已是世事巨变,沧海桑田。“尘满面,鬓如霜”写出作者仕途的坎坷在容颜上的反映,让我们联想到苏轼在这十年中的坎坷经历。由于苏轼坚持个人思考的自由主义思想,他无法被当时的改革派容纳,屡次遭遇贬谪,以至于鬓发如霜;其实苏轼写这首词是还不到40岁,然而苍苍白发已经笼罩在他头上,他的妻子又怎么能够认出他来呢?

词的下片写梦境,表达作者对往日夫妻恩爱的温情思念,也通过梦境写出妻子对自己的思念的伤痛之情。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第一句写梦中回到故乡,一个“忽”字,写出作者潜意识中对故乡的思念,也写出对妻子的思念。没有“思”,何来“梦”。正是对妻子的思念才使他在梦中回到故乡。于是梦见妻子梳妆的情景。“小轩窗,正梳妆”是细节描写,写出了妻子当年临窗梳妆的情景。而苏轼,肯定是无数次坐在妻子身旁,看着年轻少艾的妻子早起梳妆的样子,心中包含着对妻子的深爱,这不正是小夫妻当年无数幸福生活的一个小小的侧影吗?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仍是写梦中情景。但是,在梦中的苏轼何尝以为是在梦中?他们十年不见,而一旦相见了,却都相顾无言,唯有千行泪水,汩汩流淌。这个情景,就像是特写镜头一样,写出了夫妻相爱之深,也写出了凄凉之至。真是万语千言,都在眼泪的流淌中;千思万绪,尽在无言的对视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得”指“料想”。“年年”指“年复一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肠断处”指苏轼妻子王弗坟墓所在的“短松冈”。“明月夜,短松冈”写出了妻子对自己凄绝的思念。明月照亮了矮小的山冈,却照不见心爱的人儿,“断肠”就是必然的事了。这是写王弗对苏轼的思念,更是写苏轼对王弗的思念。

这首词在艺术上有不少独到之处。它的语言平实,自然。尽管写的是看起来虚幻的梦景,但是,又处处显出作者的真情。这是白描的妙境,它完全出自作者的真心。此外,细节描写和特写镜头都是表达情感的恰到好出的应用。因而能够深深地感动读者。成为悼亡词中的最震撼人心的作品。

《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分析词中的意象。

教学重点

把握词中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或者说出一两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看起来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词都相当熟悉。她的词婉丽清畅、精美绝伦,是词中之精品,很值得一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早期的词作《醉花阴》。(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 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

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 词风:清丽明快。

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凉、低沉 三 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四 释题

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五 播放朗读,品味诗词 六 自由朗读

提读

七 赏析 问题设置 1.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哪个字透漏出来的?

2. 作者开篇写愁,可是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见导学案)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白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 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

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

)比喻,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 )数量。李煜把愁比喻一江春水,有长度,宽度,深度;秦观的愁有数量有深度。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小组讨论) 提示

李清照的愁绪延续了多久?哪些字能体现出来? 永昼

半夜

李清照的愁思从白天到晚上,甚至更长,佳节又重阳,“又”字说明不止一个重阳节。

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3.词人为何而愁?

思夫

4,词人如何排遣相思之苦,打发空虚生活?赏析下片。提问

明确

喝酒赏菊

重阳菊花怒放,香气溢人,景色越美,词人内心越凄凉。古人说借酒消愁愁更愁,因而“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关于这一句有一个故事,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时诚后,赵时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5.“人比黄花瘦 ”这样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小组讨论

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

6.小结

这首词写了李清照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从题材看是闺怨词。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

7.欣赏歌曲再次体会作者情感。8.拓展延伸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

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zé měng)舟 ,载(zài)不动许多愁。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问题设置

(1)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抒发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丈夫已逝,只身流落金华,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觉悲从中来。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妆,以泪洗面来宣泄内心的痛苦。

(2)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为写愁名句,这是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巧妙地运用比喻,把原本无形的愁绪比作有重量的东西。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愁绪表现的自然服帖,不着痕迹。 9.背诵《醉花阴》

第14篇:《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文本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王霄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语言真挚的表达艺术。

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解读文意,体会诗词中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2、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教学步骤:

一、营造气氛,抒情导入: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教师总结:(课件:图片串联)

他时而穿梭古今,吟咏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疏狂浪漫。抑或是寄情山水,借“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来表现忘怀物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的人生态度。“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尽显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则又让我们体会到他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个性气质。而最终,当他一生宦海沉浮,百转千回后却倒折出仕途险恶官场厌倦的感慨,丛生了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归隐之心。“其文如其人”,我们通过苏轼的作品也可以尽情领略他的豪放、豁达、浪漫、幽默这多面的形象。但是今天我们来体会苏轼的另一面——多情。

首先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课件:图片串联)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

1 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题目)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听读朗读,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范读,激发情感。

2、学生朗读。

问题设计:题目是“记梦”,整首词都是写梦吗? 明确:上片不是写梦。

三、分析课文,体会情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学生朗读上片。

问题设计:既然上片不是写梦,写的诗什么?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能,是写作这对亡妻的怀念,是一个情感铺垫。上片不直接进入梦境,却先表现了对“梦”中人的思念,我们在“梦”中人还没有出现时,就仿佛见其风采,闻其声音。有了上片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片的“夜有所梦”了。

问题设计:“十年生死两茫茫”,已开头就动人心弦把读者带到了沉思之中。“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

明确:作者说,他所怀念的人和他分别的时间已经“十年”之久,这不是一般的别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2 问题设计:“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明确:“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问题设计: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明确: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当然,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先用 “相逢应不识”作铺垫,再用“尘满面,鬓如霜”渲染,这2旧更加沉痛地表现出优于政治上遭受种种打击,一个伟大作家竟然被折磨成这个样子!?

词的上片着力表现了作者真挚的悼念,而下片在让读者眼前忽然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同学朗读下片。

问题设计:下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根据什么分的?

明确:下片也不全部是梦,前五句是梦,梦到与妻子重逢。后三句是梦醒后所想所见。

学生活动:下片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 3 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学生活动:“相顾无言,泪流满面”是不是太残忍,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这种无言之言,无声之泪,抵得过千言万语。

下片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片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冈,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问题设计: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 明确: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四、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拓展阅读:

课件:拓展阅读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 同样悼亡诗,虽然《锦瑟》词藻华丽、语言晦涩,《江城子》则朴素自然、感情真挚,但是细品这两首作品,却都可以理解为作者自伤身世之作,使人带着浓重的伤感情绪回顾平生,在深切悼亡的同时,慨叹年华虚度和仕途艰辛。 ·作业补充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课件:沈园) 陆游《沈园(二首)》“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陈衍在他的《宋诗精华录》中曾有评价“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可见陆游的感情世界中不仅是英雄气,也有儿女情的一面。这两首诗借景物哀悼死去的唐婉,同时也兼杂着对自身的伤怀,与《江城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鉴赏这两首悼亡诗。

苏轼的这首悼亡词写得真挚凄婉,催人泪下。妻子过早的离世给词人的到来的沉重的打击。我们可以想象苏轼一生起起落落、宦海沉浮,经历了人生的诸多变故,此时此地,当他政治失意,人生际遇十分落魄的情况向,又思念起已经离世十年的妻子,那种痛苦不言而喻。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那这首词中作者把十年的“死别”之苦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在欣赏一首词,感受一下“生离”的无奈: ·拓展阅读: 课件: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轻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背景介绍:陆游于唐婉本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但是由于陆母不喜欢她的这个儿媳妇,导致唐婉最终被陆游无奈的用一纸修书赶出家门,造化弄人,多年后,陆游于唐婉又意外邂逅在绍兴的沈园,但是这个时候,男的已再娶,女的也已为他人妇。陆游终究是无法忘怀她这位贤淑的妻子,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钗头凤》。

5 虽然不是“死别”,但是“生离”之苦更加痛彻心肺。虽然曾经的爱人就在眼前,但是却终不能再爱,终不能再“执子之手”,那么“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于何人说?”曾豪迈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主题的升华:

或者今天的课给同学们带来的太多的愁绪,太多的悲伤,但是我们在体会苏轼的这首悼亡词的时候绝对不是为了让同学们单纯的跟着心情沉重,而是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得社会中有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第15篇:江城子(优秀)

运动场上争英雄

那相逢 却匆匆

携手同行

风雨亦融融

未闻若辛余几许

为集体 赴峥嵘

赛场菊月气氛浓

展才能 显芳荣

回首征程

友谊伴其中

欲寄奋斗钱挥汗

掩不住 愉悦中

第16篇:江城子教学反思

《江城子》教学反思

教学根据:2003年山东省聊城市杜郎口镇中学初步摸索出了“35+10”自主学习模式,后丹阳市部分学校在这一模式下创造了不了的辉煌。

教学设想: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自己的课堂有不同的展现方式。而最佳的理想状态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当我刚刚接触这一别人早已经炒冷的旧模式时,第一感受是惊奇。我为这种创造了学生讲解30——35分钟,教师讲解15——10分钟的课堂模式而震惊。我们越来越沉闷的诗歌课堂是否也能有展现学生自信和成果的一面?于是我开始了模仿。

教学过程:第一,给学生五至七分钟的阅读文本知识的时间,在阅读文本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自己独立阅读,小对子比赛读,小组讨论交流,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读,也可以到黑板上把重点知识标注下来,还可以到教室外面去,几个同学在一块交流、板书,还可以到其他小组去,甚至有的同学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上网查阅资料,利用图书室的图书查阅资料等等。

第二,小组长带领组员进一步细化预习提纲上的知识点,并对课本上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疑,教师穿插其中,解疑解惑,指导学生。学生也可以自由发言,向同学、老师提出不同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大约五分钟的时间。

第三:结合预习提纲,教师分配学习任务,为下面的预习展示做准备,大约三分钟的时间。

第四:学生以组为单位,把自己组分配到的任务进行文本知识的讲解、分析、拓展,学生点评,教师点评大约十五分钟的时间。

第五:学生做一些典型题目进行预习反馈,反馈一般以题目的方式进行,可分为基础闯关和能力升级两部分。学生可以到黑板上板式,也可以是小组长进行抽查,教师抽查等等,并及时公布反馈的结果,对个人、小组进行评比,一般用五至七分钟时间。

第六:课堂小节。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还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发表不同的看法,师生共同互动。

最后,教师综合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做好预设。我挑选了一位有可能充当老师角色的学生,和她一起深入分析了苏轼的《江城子》,并一起探讨了课堂的整个流程,根据这一过程制定了简易的PPT。学生再结合文本拟出了串联词。这一过程最关键的是挑选这一位能担当一节课重任的学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非常高。第二,分组,挑选小组发言人。第三,分配小组任务,明确研究方向,利用假期上网收集资料。第四,小组成员汇总消化资料,重点赏析。第五,小组将谈论重点展示在黑板,并分组讲解。第六,教师总结,迁移,拓展。

教学反思:预习过程太长,准备不充分无法上课;无法长期坚持;易形成话语霸权;文本深入不够,课后教师仍然需要花时间讲解或借助学案明确教学重难点。

第17篇:江城子教学设计

《江城子 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沈阳市八十五中学 丁平教案背景

初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学生,只要抓住文中的三个典故及作者的行为和想法,再结合背景具体分析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情感。所以从朗诵、赏析、感悟出发,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与中考链接,提升能力。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赏析能力,体会豪放词的特点。学习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2、赏析词文,理解词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情感。教学难点

1、文中典故的含义。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理解词人的胸襟抱负。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解题,介绍作者。

三、知识回顾:

知识卡片:豪放派,婉约派。

四、课文朗读

1、学生看幻灯片,自由读课文。

要求:注意生字词,注意停顿,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男生读(初步体会词的风格) 男女齐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气势)

四、词文赏析

(一)上阕赏析

1、你在上阕都看到怎样的画面,听到了些什么声音呢?

2、用一句话来概括上阕内容?

3、在上阕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太守,用一个字来概括。

4、从哪几个方面可看出太守之“狂”? (二)下阕赏析

1、齐读下阕

2、下阕那句话紧承上阕而写?

3、在下阕中,作者连用两个典故,分别有何用意?

4、用一句话概括下阕内容?

5、在下阕中,你又看到怎样的一位太守,试用一个字来概括?

五、主题把握,积累诗句。

六、课外拓展提升练习、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对两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千骑卷平冈”写出猎的人很多,气势壮大。 B、“有恨无人省” 委婉地写出自己孤寂的心境。 C、《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的壮志和豪迈气概。 D、《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寂寞。

2、对两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江城子·密州出猎》以“老夫聊发少年狂”开篇,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B、“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 C、“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两句,词人用象征手法,以孤鸿选求宿处来表达贬居黄州时的孤寂处境。 D、《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都体现了豪放的词风。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背景: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由于政见不合,苏轼连续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见无效果,苏轼乃自请外任。先在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1074年),又从杭州来到密州任知州。他虽在地方任官,却一直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在中央任职,以便大用于世。 熙宁八年(1075年)冬,密州久旱,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

密州知州苏轼到常山祭祀祈雨。回来的路上,与同官梅户曹在铁沟会猎,随后写了这首出猎词,抒发自己的志向。

三、课文朗读

1、学生看幻灯片,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生字词,注意停顿,初步感知词的内容。(约两分钟)

2、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用笔标注老师重读和拉长音的字,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3、学生齐读 男生读(初步体会词的风格) 男女齐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气势)

4、诗词除了要抒情之外,还可吟唱,为了加强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我们来听一下黄梅戏版的《密州出猎》。

四、词文赏析

(一)上阕赏析

1、再读上阕,讨论:你在上阕都看到怎样的画面,听到了些什么声音呢?

讨论并明确: 看抓住锦帽貂裘,苍鹰、黄狗、千骑、倾城、太守射虎

听:狗吠,鹰啼,人声鼎沸,动物逃窜,众人围堵

2、用一句话来概括上阕内容? 明确:太守出猎的壮观场面。

3、在上阕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太守,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我看到了一个具有少年人豪情狂态的老夫,意气风发,精神抖擞,(40岁,自称老夫,颇有悱恻之意)。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即“狂”。

4、从哪几个方面可看出太守之“狂”? 明确:“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狼”。重点解释“千骑卷平冈”“亲射虎,看孙狼”。

5、试背上阕 (二)下阕赏析

1、齐读下阕

2、下阕那句话紧承上阕而写?

明确:酒酣胸胆尚开张。此句话紧承上阕“亲射虎,看孙狼。”而写,依然体现了作者心胸开阔,豪情万丈的情怀。“鬓微霜,又何妨!”便是很好注解。

3、在下阕中,作者连用两个典故,分别有何用意?

讨论并明确:用冯唐的典故,其实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够派冯唐来赦免他的罪名,使他能想魏尚一样,有机会再被朝廷重用。那他做好准备了吗?当然,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即可看出。这里作者再用典故“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他要“雕弓”射向西北的西夏和辽,就是想要再次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4、用一句话概括下阕内容?

明确:抒发作者立志报国的强烈愿望。

5、在下阕中,你又看到怎样的一位太守,试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我看到一位想要得到朝廷重用,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太守。用一个字,可用“豪”(开张)。

6试背下阕。

五、谈体会

示例:人不应被困难和挫折打倒,而应像苏轼一样,有凌云壮志。

六、课外拓展

自古英雄多磨难,但他们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豪情万丈、催人奋进的脍炙人口诗篇,请你说出你所知道的一组的诗句。

第18篇:《江城子》教学设计

《江城子 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迁安一镇中 刘印兰

教学目标:

1、结合书下注释,感知词的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理解词中三处典故的深刻含义及表达效果。

3、感受作者的情怀,全面、正确的评价作者。教学难点:体会词的意境,领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 讨论

课前准备:预习字词、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通过反复朗读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学展示:

1、注音:

千骑卷平冈 又何妨

2、写字:

右qing苍 锦帽diao qiu bin微霜 qian冯唐 看孙lang 射天lang

3、作者介绍(学生自己从不同角度介绍作者:生平、事迹、成就、写词背景等)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 导入新课 他擅长书法和绘画,诗、词、赋、散文成就极高。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仕途坎坷,几起几落。他是豪放词的开创者,扩大词的题材,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2你学过哪些他的作品?从作品中可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乐观旷达

《记承天寺夜游》:安闲自适

《饮湖上初晴后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师: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能及时调整自己心态的人,一个乐观旷达的人,一个有追求的人,注定不是等闲之辈。一起来欣赏他的《密州出猎》 板书:密州出猎

三、学习目标

1、结合书下注释,感知词的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理解词中三处典故的深刻含义及表达效果。

3、感受作者的情怀,全面、正确的评价作者。诵读这首词 1范读

2学生自由读,齐读。

四、感知文意

1对照注释读词,弄懂大意 2指名说出上下阙的意思

上阙: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疯狂,左手牵黄狗,右手举苍鹰,戴锦帽,披貂裘,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猎的盛情,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像三国的孙郎那样.

下阙: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鬓间虽已染白霜,那又有何妨!手持符节前往云中,何时朝廷才能再谴冯唐?(召我奔赴战场)(到那时)我定将手中的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朝着西北方,射杀犯界的天狼.

五、问题反馈

预习中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进行了整理。以下这些问题,我们大家一起合作,共同完成。

1、首句勾画出一个怎样的形象?

2、你认为上阕第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为什么?

3、“亲射虎,看孙郎”的典故是怎么回事,作者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4、词的上阕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5、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6、下阕中“鬓微霜”与上文什么地方相照应?

“又何妨”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该怎样理解?

9、词的下阕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三处用典

1、“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2、“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3、“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八、巩固练习

(一)根据上下文填空:

1老夫聊发少年狂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 亲射虎,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何妨!

4 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 总领全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举止、装束上来点染,显示作者有一股豪壮英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猎场面壮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自比孙郎,表现意气风发的少年豪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期盼朝廷委以重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李白的《行路难》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6抒发词人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链接中考

中考考点:1.文学常识填空 2.划分朗读节奏 3.理解词义句意

4.理解诗词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5.品味诗词的语言及表达技巧 阅读全词,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片言志,抒写了词人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的结尾一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4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 5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十、作业布置:

1、结合中考考点对本词进行拟题训练。

2、读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感受不同的词风。

第19篇:江城子教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张晓蕾

师生问好。

一、师唱《水调歌头》,激情导入

师:伴随着优美的铃声,我们走进了课堂,今天的我很幸福,因为能和你们这一群可爱的学生一起上课,那么,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下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歌?那想不想听老师唱歌?(师唱一小段)

师:唱得怎样?其实老师唱的不好,但老师想说的是这不仅是一首动听的歌,而且还是一首 生齐声回答:“词”。 教师简介词,引出苏轼。

二、简谈苏轼

你印象中的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一个 的苏轼的句式回答。

三、读课文,初感知

1、指一生读,其他生听读。要求注意生字词的正确读音,朗读时的停顿、节奏、语气等。

2、明确朗读的感情基调。

3、播放示范录音带,师生认真听读。

4、生齐读。(通过刚才的听读和朗读,你现在有没有非常明确本词中的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探讨,好吗?)

四、再感知,研读。

1、分析词的上阕。生齐读,师问:词的上阕写了什么?在朗读写出猎的盛况的这段词中能听到和看到什么吗?生四人一组4分钟讨论:哪句词让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由此你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苏轼。为什么?(可以借助教师作文)。师生共同分析,并明确:(有胆识和气魄、有豪情壮志、英姿飒爽、神采飞扬、威风凛凛、老当益壮等)。期间①.分析为什么太守出猎会吸引全城百姓?(品读2 1:41—2:52)②.补充孙权射虎的典故。

最后问学生为什么要单单写密州出猎,引出下阕(资料补充交代原因 品读1 4:09—7:05 品读2 0:00—1:40)。

2、分析词的下阕,指一生读下阕,其他思考: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读出这种情感?由此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典故补充)

3、小结。整首词通过描写出猎的盛况,抒发了词人希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词上阕的叙事为下阕的抒情作铺垫,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老当益壮、威风凛凛、英姿飒爽、忠心耿耿、豪情满怀„„的苏轼。

五、升华文本,引出豪放

1、师过渡:苏轼一生命途多舛,但其在文学方面却有很高的造诣。(出示补充资料——苏轼自评本词)

2、生再次齐读课文。

六、精彩活动,结束课堂。

分小组用现代流行歌曲试着唱这首歌。

第20篇:江城子 苏轼 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次的艺术风格和豪放词派。 2.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3.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4.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词人和写作背景。

2.诵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

3.通过质疑和讨论提升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2. 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此的感悟、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仔细看画面,观察画中人物的年龄、身份,引发大家的兴趣,猜想任务的行踪,导出标题《江城子 密州出猎》。(大屏幕出示图片和标题)

二、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出示相关图片)

1.苏轼简介 请同学一起朗读屏幕简介,然后知名同学补充。 2.写作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教师强调:这是一首出猎词,是被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语气、节奏。

请同学用一两个词语来谈谈听读感受。

2.学生练习朗读(大屏幕展示节奏划分),进一步感知全文。

四、研读苏轼的《江城子》

(出示全词)

1.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理解诗意,题为此中的意蕴。

a.学生同桌间互相讨论,注意强调的字、词、句。请同学回答上片内容,教师补充:少年狂、卷、千骑、倾城、亲射虎,提示词人年龄。(出示《出猎图》)

b.请同学朗读上片。

c.请同学回答下片内容,后教师补充:胸胆、开张、持节、会、遣冯唐、射天狼 ,提示上下篇的联系为由“狂”而“豪”。

1

d.明确:词的上片描绘了热烈的出猎场面,下片抒发了豪放之情、报国之志。

e.学生齐读下片。

2.多媒体出示“典故”,请同学们思考它们的用意,明确:

a.亲射虎,看孙郎:出自《三国志》,词人的意思是他要想当年的孙权一样弯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展示了作者虽然年纪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史记》记载,汉文帝时采纳了冯唐的建议,派冯唐持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

c.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晋书》说是“主侵略”,这里借指西夏军队,苏轼借此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讨论探究,形象分析

(多媒体出示讨论问题)

请同学分小组讨论: (1) 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 2) 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

(3) 请用“读了__,我仿佛看到了一位__”的句式表达你对人物的理解。

对前两个问题教师和同学一起明确,第三题请同学同学回答,保留同学的不同见解,对回答予以肯定。 教师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保家卫国、弯弓劲射、征战沙场;上片写“狂”、下片写“豪”;例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爱国报国”。

五.小结

(出示幻灯片)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请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首词,更进一步感受诗词的魅力。

六.拓展

以本词为例,概括说明豪放词风。(出示幻灯片)

学生思考后明确:豪放、雄壮、刚强、爱国的英雄气。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统一。

让学生在了解豪放词风的基础上朗读全词,强调力量和气势。要求学生课后背诵。

七、作业布置

(展示幻灯片)

1.课后搜集苏轼的词作,更进一步题为豪放词风。 2.搜集爱国词句。

八.板书设计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威武雄壮的出猎图 豪放之词

豪放不羁的英雄志 爱国之心

江城子读后感
《江城子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