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一代名师陶行知

发布时间:2020-03-03 05:11: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代名师陶行知(1891—1946) 央视国际 2003年09月24日 21:18 主持人:一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1927年1月,在晓庄的村头,贴出了一张别具一格的招生广告: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考试内容包括:种一天地,智慧测验、常识测验、写一篇作文和5分钟演讲。广告最后还特别申明:少爷、小姐最好不要来。学校招生还贴广告,考试内容又那么新颖,一传十,十传百,晓庄师范就像一块磁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陶行知这个名字也迅速流传开来。一个留学生,不在城里教书享福,跑到乡下来办学,这是为什么呢?

陶行知出生在安徽歙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1914年,在别人的资助下,他只身赴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他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并与后来成为文学大师的胡适相伴就读。1917年,陶行知一回国就脱下西装,换上布衣,做了几年大学老师后,他毅然谢绝了金陵大学校长的职务,全心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他说:“我本来是中国的一个农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把我向贵族的方向转移,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一样,向那中国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 陶行知曾这样描绘自己:“个子不小不大,穿的白布长褂。黑框眼镜一付,芭蕉扇儿一把。调子有高有低,满口南京官话。”

陶行知学生高云:办学政府不掏一分钱,全靠陶行知在朋友那儿募捐,经费非常有限。陶行知住在农民家里,晚上和耕牛同睡一屋, 可是陶行知在给母亲的信中却这样写到:“知行近

在乡村师范工作,快乐地像活神仙一样。整日打赤脚,穿草鞋,自由得很。大前天我们造了个毛厕。前天自己做了个浴室,昨天又自己做了个厨房。明天晓庄学校行开学礼。”

晓庄开学了,这是一所全新教育理念的学校。学生在一天中要参加学术演讲、专题讨论、下田干活、体育锻炼、去农民家交朋友等各种学用结合的内容,陶行知强调要到生活中、社会中去受教育而不是死啃书本,不仅要向读书人学,更要向农夫学习本领,田间就是教室,民间就是大课堂。这对当时只重视高等教育的中国教育界来说,无疑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 中国陶研会副会长,原江苏教育厅厅长 罗明:当时在晓庄附近盗匪猖獗,一次土匪给学校寄来了恐吓信:“陶行知先生,弟兄们要回家,商借大洋三百,请将钱款放在村东的大树旁。”结果,陶行知在大树杆上贴了一封回信:“我为穷人办学,大洋三百没有,请来晓庄读书,读书明理做好人。”

陶行知学生高云:“我们都称他陶老夫子” 晓庄师范在全国乃至国际上迅速产生影响,在晓庄地区,陶行知还先后办了十几所小学和幼儿园,陶行知在当地名声越来越大,土匪也不敢轻易下手。陶行知更坚定了要让千百万农民出头受教育的信念,他觉得教育救国的理想不能只靠少数精英,只有依靠人民大众普遍的素质提高才能实现。他决心要“筹集一百万元资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创办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陶行知越干越欢。翻开1930年初他给自己制定的全年计划中,计划在晓庄晨会演讲50次,给乡村教育同志复信七百封,筹划募捐办学款5万元,还写着:种一分果园,学烧菜四样,看书1800万字,还债一千元。”但在这样一份计划清单中看不出他与国民党政府沟通的打算,正是他的清高遭来了“横祸”, 蒋介石亲自以培养闹事学生为由密令封闭晓庄。1930年4月8日,国民党政府派出五百军警,强行封闭南京郊外的晓庄学校,并以勾结叛逆、图谋不轨为由,对校长陶行知进行通缉。陶行知没想到含辛茹苦为之奋斗五年的晓庄事业竟毁于一旦。

原南京陶行知纪念馆馆长辛国俊:“他在实践中有时太理想化,他创办学校,设计教育运动时太浪漫,想象得脱离实际,所以会碰壁。”

晓庄失败了。陶行知在上海和日本避难,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陶行知一生中曾三次给自己改名。父母给他取名陶文浚,到了19岁,读大学期间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给自己改名“陶知行”,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但很快,他认识到其中的唯心论色彩,于是把王阳明的学说翻了个个儿,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实践才有认识。到了43岁时,再一次给自己改名“陶行知”。不过,陶行知很快又认识到,“从行到知”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认识的更高阶段,他曾写了一首小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论。为了在名字中反映这一思想,他还创造了一个字。这个字既像“行知”,又像“知行”,代表“行知行”的意思。

这样的哲学思想注定陶行知不会轻言放弃,就在晓庄被封两个星期后,他应邀在给新安小学题词时就写下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著名诗句。晓庄的失败虽然对他打击很大,但他说:“晓庄可毁,爱不可灭。”在日本避难一年后,他回到国内,开始尝试在上海郊区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办学。

工学团是陶行知发明的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 在国民党控制下,要在农村办个正规学校很难,陶行知就把孩子三五成群地集中起来,因地制宜地学习,半工半读,将学校、工场、社会打成一片。

办学经费依然靠陶行知在朋友处募捐。工学团的组成慢慢地从孩子扩展到成人,种棉花的农民成立了棉花工学团,一群妇女集中起来就是妇女工学团,上课地点选在某户人家的亭子间,就取名叫“亭子间工学团”。山海工学团很快发展到两万多人的规模,并在全国推广开来。陶行知在当地名声很大。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难当头,陶行知以民主知名人士的身份出访二十六国宣传抗日,回国后,他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才幼苗在战争中枯萎,他想办一所专门招收难童和孤儿的学校,1939年,重庆育才学校就这样诞生了。

育才办的完全是活的教育,陶行知提出一系列创造教育理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时间和空间。吕长春今天对育才学校的校歌《手脑相长歌》还记忆犹新。

育才学校办得很艰难,陶行知一个人靠四处募捐要养活二百多个人,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他天天和米价赛跑,别人劝他:你这是在抱着石头游泳,他却说,我是在抱着爱人游泳。 陶行知和吴树琴结婚了,他们都属兔,但吴树琴比陶先生小两轮。

婚礼非常简朴,陶行知自己书写了一份结婚证书:从今后是朝朝暮暮在一起,地久天长同心比翼,相敬相爱相扶持,偶然发点脾气,也要规劝勉励,在工作中学习,在服务上努力,追求真理,抗战到底,为着大我,忘却小己,直等到最后胜利再从容生一两个孩子,一半儿像我,一半儿像你。

这是他们的结婚照,也是结婚七年中惟一一张两人的合影,可惜抗战胜利不久陶行知就先走了,两人没有孩子。学生就是陶行知的孩子,他对学生的爱是无止尽的。 陶行知过着像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他以捧着一颗心来的姿态,以一个读书人的方式对待着黑暗社会,希望能建设一个纯净的校园。陶行知要求师生以集体的力量去创造健康的堡垒,艺术的环境,生活的园地,学术的气候和真善美的人格。这就是他所追求的育才的诗境。 陶行知以他的痴心与执著实践着自己一心求真的教育理想,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第一个抛弃高官厚禄跑到农村去当乡村教师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

中国陶研会副会长,原江苏教育厅厅长 罗明: “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世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这就是陶行知的博爱情怀。7月16日,适逢育才学校七周年校庆,陶行知在上海给育才师生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要求育才学生努力培

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的品质,我们应该在这些德性上努力进修,共同勉励,四天之后即是校庆,倘使我们当中都锻炼好了这样的人格,那才是值得庆贺了。”没想到这竟是陶行知写下的最后一封信。九天以后,陶行知突发脑溢血去世,终年55岁。 今天的南京晓庄师范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 全国有近百所大中小学内矗立着陶行知先生塑像 全国有二十四个省份建有陶行知研究会共一百多个,是全国最大的民间学术团体。

郭惠英教了一辈子钢琴,弹得最多的曲子仍是育才学校学的《牧童短笛》 沈增善退休后二十年一直在上海陶行知纪念馆义务工作,每天从花园走过,似乎又看到了熟悉的身影。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语录

陶行知读书会

陶行知演讲稿

陶行知心得体会

一代名师陶行知
《一代名师陶行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