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23 隆中对(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2:42: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易中天教授品三国时说道:“千古奇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同时,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究竟这对君臣是如何结缘,诸葛亮又是如何点燃了刘备的希望之灯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篇千古奇文。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重点) 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重点)

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难点)

一、文本导入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这首诗涉及了哪两个历史人物和典故?(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如鱼得水)这是怎样的一种君臣情缘?诸葛亮又何以得刘备赏识重用?我们不妨走进千古名文《隆中对》去一探究竟。

二、预习交流

1

1走近作者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2相关知识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3背景探源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4文言知识梳理 (1)生字注音

躬耕(gōng) 陇亩(lǒng) 乐毅(yuè) ...屯(tún) 遂诣(yì)亮 屏人(bǐng) ...倾颓(qīngtuí) 度德量力(duï) 沔(miǎn) ....不可胜数(shǔ) 吴会(kuài) 民殷(yīn) ...

2

存恤.(xù) 帝室之胄.(zhîu) 箪食壶浆(dān) 好.为《梁父.

吟》(hào fǔ) (2)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3)古今异义

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拜访;今义:照顾) 凡三往(古义:总共;今义:平凡) 孤不度德量力(古义:王侯自称;今义:孤独)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大概;今义:危险) 遂用猖蹶(用:古义:因此;今义:使用。猖蹶:古义:失败;今义:凶狠而放肆) 抑亦人谋也(古义:而且;今义:压抑,或者)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今义:表可能,表许可) (4)一词多义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者,„„也”表判断) 此用武之国。(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也,判断句标志) 省略句:君与俱来。(省略“之”,应为“君与之俱来”)

4

倒装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应为“莫许之”)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义著于四海。(状语后置,应为“欲于天下信大义”) 被动句:贤能为之用。(“为”是表被动的介词,可翻译为“被”) (6)介宾短语做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三、互动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点拨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5段):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信任。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点拨明确】本文记叙了诸葛亮对刘备“问计”作答,深刻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形势,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刘备制定了一套统一天下的政策和策略的故事。

(二)深层赏析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了什么?

5

【点拨明确】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而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点拨明确】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点拨明确】(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使傲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明确】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刘备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5研读隆中对话部分,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

(1)在诸葛亮的对策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点拨明确】政治蓝图: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战略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2)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点拨明确】

①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②从政权、地利、人和这几方面分析,结论是孙权可结为外援,不可图也。

6

③刘备应当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基,因为荆益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④夺取荆益后,应当一方面修明政治,跟少数民族修好,建立牢固的战略后方;另一方面联合孙权,把曹操孤立起来。

⑤然后等待时机,兵分两路。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3)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点拨明确】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从“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6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点拨明确】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诸葛亮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他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提升

刘备早年胸怀大志,但是势单力薄,寄居人下。在曹操的一次约请中有“煮酒论英雄”的佳话,请你简要谈谈这个故事。

7

【点拨示例】曹操灭了吕布之后,请刘备去饮酒。酒席间,曹操问刘备天下谁称得上是英雄。刘备将孙策、袁绍、袁术、刘表等人一一列举,曹操都说不是。刘备便问他,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大惊,知道曹操必不能容他,于是以截杀袁术为借口向曹操借兵走人。曹操一语道出了之后三国时期针锋相对的两个英雄,显示出了曹操敏锐的洞察力以及颇为自负的豪情壮志。也显示出刘备寄居人下的谨慎应变的心态。

一、文本导入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互动探究

(一)人物赏析

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点拨明确】(诸葛)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主上、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 【点拨明确】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

8

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主上:汉献帝刘协,受曹操挟迫。(“挟天子以令诸候”)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袁绍几十万军队与曹操几万人作战,大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 关羽、张飞:是刘备的手下。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点拨明确】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4主要人物是谁?在本课中他们是怎样的形象?

【点拨明确】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二)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

【点拨明确】(1)用叙述的方式正面写诸葛亮非凡的志向和才能。特别是“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与管仲、乐毅”等句更体现他的与众不同。

9

(2)用侧面烘托的方式来体现诸葛亮的才能。徐庶的评价,文末关张不悦、刘备的评价等。

(3)对话方式,通过诸葛亮的分析可以看出其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三、写法小结

《隆中对》一文仅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鲜明地树立起了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提升

有关颂扬诸葛亮的名言赏读: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 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对联:

10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23《隆中对》课件流程及教案

23《隆中对》教学设计

23 隆中对 陈寿[版]

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教案

23、《隆中对》教学案[生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隆中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教案)
《23 隆中对(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