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学设计戊戌变法之鉴

发布时间:2020-03-02 10:30: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问题引领历史学习中的深层思考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河北省秦皇岛市驻操营中学的郭杰。非常高兴能够结识大家!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问题引领历史学习中的深层思考》,恳请得到指正。

一、关于《戊戌变法之鉴》

2010年9月,我校历史学科项目团队结合原本不在同一学习章节的“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两部分历史教材的内容,创编一个《戊戌变法之鉴》的项目教学单元。当年项目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于是我们在去年3月的(江西)春季研讨会上向专家做了汇报。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找到了失利的原因,同时该项目的框架问题等进行了大幅调整。去年6月份,该项目在“创新之旅营地学科教师案例分析在线研讨活动”历经研磨,项目计划逐渐走向成熟。9月份,我们在新一届学生中再度展开该项目学习,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项目活动中,学生展开虚拟的“戊戌变法筹备会议”表演。 ——为了避免“变法失败”,学生要利用各种工具对于相同历史时期中外惊人相似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发掘社会发展与历史事件、历史环境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学生们模拟历史人物角色,他们的任务是为促进变法的成功而寻求各种支持和帮助。用多元的自我评价与客观评价规范和引导学习过程,保证单元计划执行。最后开展“如果你是当时的变法人物,你能避免变法失败吗?”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去领悟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二、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框架问题

基本问题 怎样看历史事件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

1.为何相同时代、相同目的、相近背景、相近内容的戊戌变单元问题 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却有着两种不同的命运? 2.如果你是当时的变法人物,能避免变法失败吗? 1.戊戌变法的背景是怎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明治维新的背景是怎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内容问题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4.戊戌变法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起什么作用?

对于第一个单元问题的解答,必须有涵盖所有内容问题的学习做铺垫才能实现。而且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程度,影响着基本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性”的理解。

第二个单元问题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情境,将学生“穿越”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增强体验,加强对于特定年代、特地环境中历史人物的深刻了解,在虚拟的历史演绎中探索“偶然性”。 “如果你是当时的变法人物,能避免变法失败吗?”学生用历史知识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解剖历史事件,推演种种可能性„„一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大幕就此拉开。

三、问题引领历史学习,我们这样落实 „„(初期准备活动没有涉及到框架问题,略)

(一)知识学习(1学时):

放映剪辑后关于戊戌变法和的影片资料,介绍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起因、各自发展和造成的影响。学生结合历史教材分组讨论单元问题:“为何相同时代、相同目的、相近背景、相近内容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

却有着两种不同的命运?”【这是第一个单元问题,是个具有很强诱惑力的引导性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个必要条件——首先应该着重掌握以下历史知识:(内容问题1)戊戌变法的背景是怎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内容问题2)明治维新的背景是怎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在讨论的基础上,记录下各组的讨论结果。学生上网收集关于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比较的篇章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比对各家流派所述的异同,记录下本人倾向于说法的文章网址,而后集全班最高选中概率的文章,从中找出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条件上的不同之处„„通过这个过程,形成学生对近代思想启蒙的初步认识。

(二)项目活动(3学时):

【抛出第二个单元问题】向学生交待角色准备: “如果你是当时的变法人物,如何防止变法失败?”【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内容问题3和内容问题4的掌握尤为重要】 项目产品:变法人物发言稿或游说词,简报,这些都将融入情景剧《改造戊戌变法领导机构》。公布项目评分指南。

1.针对第三个内容问题进行的事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追溯: 每位学生根据史料独立思考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使用因果图工具)组内讨论把原因归类。接着在全班归纳公布“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最集中的看法和最有争议的看法”。

2.针对第四个内容问题进行的人物分析:

戊戌变法中的风云人物如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光绪、慈禧、荣禄、袁世凯等,既代表着各自流派和集团的利益,又有自己的个性化表现。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

价其在历史上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小组间交换意见,思考这样一个过渡性问题:谁是推进戊戌变法的失败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物?(启用排序工具)特别项目研究小组还可制成演示文稿,在课余活动时间在学校学术报告厅进行展示,提供学生范例-人物脸谱和演示文稿自评表。

3.引导性问题探究:戊戌变法中的人物能摆脱历史环境的制约吗?出示网络范例(重读戊戌变法:一人一张脸谱(组图)—铁血网)出示网络资源调查表)。告诉学生以下观点应该在项目学习的人物研究中备受关注: 认识历史人物、事件与历史环境的关系:他们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从杰出人物的言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确立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还涉及到历史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的目标——历史观的培养。戊戌变法的失败,可以看做是西方思想文化在这种特定的冲突中的失败,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4.讨论假想:假如各位影响变法成败人物当时预知变法失败后清朝会很快走向灭亡的后果,他们是否会思考怎样促进国强民富方略?他们对于变法的实施又可能做出怎样的调整和让步?【这是个非常大胆的假想,虽然这种假想对于已逝的历史本身而言毫无意义,但我们并不放弃找寻先人群体社会活动中的漏笔,重申那些不该忘记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5.讨论假想:假如你是变法委员会中的一位官员,你将如何考虑借鉴明治维新的成果经验,突出从弥补“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相比,条件上的劣势之处”入手,制定弥补方略?填写《改造戊戌变法领导机构》小组分

析设计表

6、小组把自己的分析制成简报(提供简报实例)和简报自我评价问题列表进行自评)。简报将在《改造戊戌变法领导机构》情景剧表演中发给出席的嘉宾。项目结束后,简报作为可以保存的研究成果将放在学校阅览室,供全校师生阅览。

7.网络互动:应用在线学习工具与资源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如下活动:

(1)在“在线论坛”讨论本组或全班的问题:“如果你是戊戌变法中的人物,你会做些什么?” “戊戌变法的失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把小组不能回答的问题置于网络互动平台,寻求社会协助。

(2)在论坛上共同修订说服慈禧太后等当权人物演说提纲,充分表达个人的意见,在最后小组会上通过修订稿。

8.穿越历史:《改造戊戌变法领导机构》表演。

主持人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采取戊戌变法的重大改革。他们的目标是:在争取各个阶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中华民族的新一轮复兴。同学们所扮演的角色:分别代表戊戌变法中的最有影响人士。重组戊戌变法领导机构将包括三部分:A立场申述---人物申述各自立场;B话题辩论---对利益的处理(民族目标、求同存异)和创建变法领导机构;C形成共识。

各小组提前准备好的作品(产品)是:陈述立场的发言稿。准备相关议题的辩论材料。另外,由于军人和民众不在领导机构之列,由两个小组代表他们场外发言。设计一个记者采访军人和民众代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军人和民众的意图。依此保证演出专场的效果。

观众根据项目评分指南,对各小组的表演和作品打分,分数是评价学生单元项目学习表现的重要依据。

9.纵观历史——讨论基本问题:怎样看待历史事件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给出提示:

思考:当时清政府有没有高层人物可能预见清政府覆灭危险的政治家?为什么晚清政府没有形成共同的智慧来遏制政府覆灭?怎样看待其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最后提出的这些针对基本问题设置的引导性问题,将引导着学生开始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的新的研究和思考】

四、对比项目学习与传统教学

“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做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要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那个问题。”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1978)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得到的正是这些“陈述”,而没有机会“抓”住这些陈述所要回答的问题。由于学生缺少机会将知识与具体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而且,事实性知识也没有为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训练机会。用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却缺乏解决具体情境中新问题的能力准备,更没有发现问题的敏感与习惯。

在项目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单元和课程,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探究学习我们往往围绕着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来建设课程,而不是教给他们课本中现有的“专家” 答案。

五、反思与体会

俗语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中国的伟大与灿烂需要比较才

可知道,中国的落后与艰难也需要比较才能感触颇多。因此在中国史的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到将中国史放入世界背景下思考。比如本项目中的第一个单元问题,将不同年级教材内容统整在一起进行比较性研究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思考民族的未来。

历史人物在我们眼里是可敬可畏的,是不可亲近的,这样就人为的拉开了本已有的距离,历史因此好像只有沉重而缺少色彩。怎样才能使历史生动鲜活起来?我在教学中注意到多角度解读历史人物,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比如利用第二个单元问题,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

情景问题引领与学生自主探究。假如你是变法委员会中的一位官员,你将如何考虑借鉴明治维新的成果经验,突出从弥补“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相比,条件上的劣势之处”入手,制定弥补方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性问题打造通往科学历史观的思维通道。比如本项目中运用“戊戌变法中的人物能摆脱历史环境的制约吗?”等过渡性问题、“假如各位影响变法成败人物当时预知变法失败后清朝会很快走向灭亡的后果,他们是否会思考怎样促进国强民富方略?”等假想问题、“为什么晚清政府没有形成共同的智慧来遏制政府覆灭?”等拓展性问题,并不在框架问题之列,但却能够给学生研究框架问题提供方略。

总之,问题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正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发展前进的,我们必须把知识得以产生的“问题”还给学生。我们应该更多的让学生置于积极的问题解决

者的角色,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教给他们课本中现有的\"原理与方法\"。因为,“问题乃通向理解之门”。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教案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二)

第七节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定稿)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4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设计戊戌变法之鉴
《教学设计戊戌变法之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