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习近平语言——感受娓娓道来中的力与美

发布时间:2020-03-03 05:39: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感受娓娓道来中的力与美

由上海组织策划出版的《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内容摘登

来源: 解放日报 | 2014-11-25 09:23 |

语言的力量来自哪里?

毫无疑问,语言的力量来自讲话者的思想力、文化力、逻辑力、抓地力和感染力。这些“力”犹如一根根钢丝,拧合在一起成为钢缆,刚劲有力,张弛有度,掷地有声。

旗帜鲜明、高屋建瓴的讲话,具有思想的光芒; 博古通今、融中汇外的讲话,具有文化的厚重; 思维缜密、论证充分的讲话,具有逻辑的质感; 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讲话,具有抓地的劲道; 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话,则具有感人的魅力。由上海组织策划出版的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一书,摘录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部分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的用语,对其语源、语义、理论价值和社会反响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读者从中可以又一次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风格和语言艺术。

今天,我们摘登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一书内容,并配以昨天举行的此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上的读者发言,希望大家在充分体会语言力量的同时,更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以之为旗帜和指针,在具体工作中落细、落小、落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建功立业。

——编 者

形象比喻篇

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

——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

抓早抓小,有病马上治

——惩治腐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在中国老百姓的语汇里,“抓早抓小,有病马上治”是常见的。比如,中国的父母讲到孩子教育问题时,总是强调要“抓早抓小”,打好基础;医生在做科普讲座时也会强调“有病马上治”,不要小病拖延成大病,贻误治疗时机。“养痈遗患”则是一个成语典故,原意为留着毒疮不去医治,就会成为后患,寓意对坏人、坏事的姑息纵容,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习近平借用“抓早抓小,有病马上治”、“不能养痈遗患”这样的形象话语和成语典故,旨在说明在反腐败这一重大政治任务上,必须提前介入,尽早干预,把工作做在前面,防微杜渐,把腐败扼杀在萌芽状态。

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说,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为小小的蚂蚁洞穴而崩溃。腐败问题也是这个道理。腐败行为的发生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都是从小腐败慢慢演变为大腐败的。就其中多数人而言,在发生问题之初,倘若有人给以提醒警告,就不会“一条胡同走到黑”。在腐败分子的蜕变过程中,他们的理想信念之堤是一步步、一点点被击破的。就此而言,在反腐倡廉这一重大任务上,“抓早抓小”就很重要了。及早打牢理想信念之堤,及早修补受损堤坝上的“痈”,及早解决小问题、小毛病,就能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恶化和蔓延。

“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不能养痈遗患”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工作上惩防并举的新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反腐倡廉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一方面,对于腐败分子当然是要“零容忍”,触犯法律必须受到严厉的制裁,“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让腐败分子声名扫地,付出沉重代价。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另一方面,还要建立有效的预防腐败的机制,关口前移,积极预防,惩防并举。这一点同样重要。

“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需要有制度的保障。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堵塞制度漏洞,强化依法行政、依制度办事,不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 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权力尤其是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如果得不到监督,法规制度就等于一纸空文,必然带来腐败的产生和蔓延。同时,还要加强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廉洁教育,促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政绩观,提高自我修养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自律意识,夯实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古语,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牢牢记住!

中国将致力于构建横跨太平洋两岸、惠及各方的地区合作框架。太平洋之所以广大,是因为它没有任何自然阻隔,我们不应该为它设定人为的阻隔。我们要发挥亚太经合组织引领和协调作用,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思想,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促进区域自由贸易安排的协调,深化区域一体化进程,防止出现“意大利面碗”现象,推动在太平洋两岸构建更紧密伙伴关系,共谋亚太长远发展。

——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防止出现“意大利面碗”现象

——亚太地区要构建更紧密伙伴关系

“意大利面碗”现象一词,源于美国经济学家巴格沃蒂1995年出版的《美国贸易政策》一书,意指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统称“特惠贸易协议”)下,各个协议的不同优惠待遇和原产地规则,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条一样一根根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习近平借用“意大利面碗”这一经济学用语,旨在说明亚太地区要加强合作,避免经济、政治、安全等各方面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区域合作与发展进步。这一用语,也体现了习近平语言风格的另一特色:善于使用国际通用话语,言简意赅地阐述复杂的国际局势,并旗帜鲜明地表达中国的观点和立场。

当前,亚太地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这一点,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表现得非常突出。然而,亚太地区的政治局面却很复杂,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亚太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层出不穷,少数国家内部政局动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导致亚太地区各国在政治,尤其是安全领域的“意大利面碗”现象比较突出。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亚太地区各国的高度重视,将会严重影响亚太地区甚至是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也是习近平强调防止“意大利面碗”现象的原因所在。

就经贸关系而言,在亚太地区,除了亚太经合组织,还存在多种贸易协定并存的局面,这些贸易协定之间必然存在一些相互冲突之处。在政治与安全上,一些国家拉帮结派是导致亚太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此外,历史遗留问题、地缘政治、领土纷争等战略利益冲突,也导致亚太地区国家之间关系复杂多变,时常波诡云谲,阴晴不定。因此,深化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充满挑战。

要防止出现“意大利面碗”现象,亚太地区各国需要加强互信,加强团结。相互信任就像阳光一样珍贵,一个相互猜忌、相互提防的亚太是没有未来的,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一定是建立在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正如习近平所呼吁的那样,亚太各国“不能互相踩脚,甚至互相抵消”,而是要相互支持,互利共赢,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唯有如此,亚太地区的活力和潜力才会充分释放。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防止出现“意大利面碗”现象,避免可能的冲突和矛盾,必须建立亚太地区各国共同遵守的行动规则,APEC体系下的各项规则就是很好的典范。从维护亚太地区各国共同利益出发而制定的各类地区规则,应该得到各国共同遵守和维护。唯有如此,亚太地区各国才能形成合力,化解矛盾,抵御地区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亚太地区已经形成了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事关本地区和平、发展、稳定、安全的一切重大问题上,亚太各个国家作出的一言一行都应该是建设性的,是相互支持、相互打气、相互“补台”的,中国愿意并正在为此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只要亚太地区各国做到了这些,就能防止“意大利面碗”现象的出现,亚太地区的活力和潜力就一定会充分释放,地区的持续繁荣与发展就一定会实现。

俗文俚语篇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

——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锲而不舍地继续推进改革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是中国当代诗人汪国真的现代诗 《山高路远》 中的两句。诗歌所包含的寓意是:困难之山再高,奋进者的双脚都能将它攀登; 人生之路再长,追求者的脚步都能将它丈量。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引用这一诗句,旨在向世界表达中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的决心。

当习近平以坚定的语气,向世界说出“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时候,正是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深刻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这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因而需要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决心。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但唯其艰难,才更需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现实问题的复杂与艰巨,要求今天的改革者更自觉地把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以制度创新撬动改革大局,用制度活力推动改革进程。中国已经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努力破解发展中出现的难题。

敢于对世界作出如此承诺,充分展现了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勇气和坚定不移的决心。唯有自信的人,才会有执著于自己所选择道路的勇气,才会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才会在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时,绝不选择逃避,而是选择坚守。

1992年,邓小平曾在“南方谈话”中表达他的畅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大也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回首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从思想观念的破冰到利益格局的重塑,再到发展方式的转变、制度文明的涵养,改革之路从无坦途。中国前进的每一步,无不得益于迎难而上,无不功成于化危为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巴厘岛坚定的中国声音,再次传递这样的信念: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实现目标的那一天。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价值观的养成重在青年时期

人人都要穿衣,都会穿衣,都在儿时便被父母引导着学会如何扣扣子。这是一项平常的技能,也是一项平日里天天都要重复做的动作。扣子要从上到下对齐扣好,否则衣服就会歪歪扭扭,这也是一个日常的普通道理。然而,从这普普通通的事情中又能升华出另一层深意,正如习近平告诉青年人所说的那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习近平谈到的“人生扣子论”,对青年人的价值观培养很有启迪意义。的确,人生就像扣扣子,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后边的扣子就不可避免地会跟着错,正如一个人如果将当官和发财联系在一起,那么他“第一粒扣子”就错了,以后,必然会一错再错,最终走向堕落,走向灭亡。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成熟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会得到确立,并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发挥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最容易受到各种思想影响的时期。习近平在北大考察时对青年大学生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点要求,为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指引和方向。它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认识世界、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未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青年时期树立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今后的生活。青年会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立己修身,让自己成长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未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就是告诫青年人不应为自己将会得到什么样的职位而发愁,而应该发愁的是自己有没有与这个职位相匹配的才学。青年人应当像君子一样,不去担心自己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只希望能不断完善自我,得于心自然能形于体,别人自然也就知道了。被誉为“人民科学家”的钱学森在自己的青年时期,面对国难当头的现实,坚决地选择了航空报国的道路,就是抱着一颗赤子之心,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可以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以一当万千,以科学的力量报效祖国。在他的价值观念中,国为重,家为轻,责任重于泰山。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的引领下,身处美国20多年的他,虽然已经享有常人难以企及的荣誉和地位,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他在美国所获得的一切,冲破重重阻碍也要回到他魂牵梦萦的祖国。他的回国没有考虑自己将来会有怎样的职位,更没有从功利的角度去考量自己的回国是不是“合算”,他所考虑的,只是自己的所学是否能够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能够为自己祖国的人民做点事。

这种考量是最朴素,也是最真实的,而促使他形成这样决定的,就是他在青年时期树立的价值观念,也就是钱学森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青年时期正是积蓄力量的大好时期。“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这是李大钊对青年的希望。青年人应该保持青春之热情、青春之追求,以更高的要求加强自身修养,以更高的标准完成肩上使命。尤其是在人生之初就要把第一粒扣子扣好,找到正确的人生坐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然后大胆去锻炼,勇敢去尝试,让心智在风浪中逐渐成熟,让信念在追寻中日渐坚定。在工作和困难面前要多想一些“怎么干”而非犹豫“怎么办”,多想一些、“我来干”而非推脱“我不管”。唯有如此,方能厚积薄发,方能在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担起大任,顺利完成国家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要选择好正确的第一步,你到底想实现怎样的人生价值,想展现怎样的生命风采。只有第一步选对了,只有第一粒扣子扣对了,你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人生是多彩的,世界是多样的,关键是要选择好自己的正确道路,也就是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第一粒扣子,必须把国家需要、社会期望和个人价值紧密结合。扣好了第一粒扣子,才能有完美精彩的人生。

诗文引用篇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以伟大创造能力著称于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

——2013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写照

习近平在2013年底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的讲话中,引用了《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的原文是:“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其意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要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有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革新。”所以君子无不追求极致的完善。据说“创新”一词滥觞于此。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之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开国君王成汤铭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原是说每天去除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开来则指思想的洗礼、品德的修炼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是从动态的角度强调不断革新。如果说“日新”尚且容易,“日日新”已是难能可贵,“又日新”则更难。中国虽然是个古老的国家,然“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我们的传统文化强调创新反对因循守旧,。要求社会不断变革图强,要求为政者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更新思想观念。正是因为有这种传统,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少创造、创新和发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他在2013年的五四讲话中曾引用这句箴言,鼓励广大青年走在创新的前列:“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今世界,创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21世纪中国的迅猛发展,创新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习近平引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仅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华民族有伟大的创造能力;更强调当代中国需要继续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古话,“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我们现在的干部遴选机制也是一级一级的,比如,我在农村干过,担任过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县、市、省、中央都工作过。干部有了丰富的基层经历,就能更好树立群众观点,知道国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经验和专业知识,增强工作能力和才干。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条件。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讲话

宰相必起于州部 猛将必发于卒伍

——基层历练是干部成长的必修课

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引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指出优秀的领导干部,必须经历丰富的基层锻炼,才能更好地树立群众观点,积极为人民服务。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出自《韩非子·显学》。宰相原是从国君的家臣发展起来的,“宰”本是君主的总管家的称呼,“相”是辅助的意思,即用家臣的头目管理国事。此语原意为:贤臣良相都是从地方官提升起来的,作战勇猛的将领也都是从士卒提拔上来的。它体现了韩非子的选人用人观,即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尤其是国家的高层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因为这些人来自基层,更了解战场的形势和百姓的疾苦,也就能够更好地制定方针政策,否则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就可能是纸上谈兵,耽误国家大事。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你是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还是志存高远,雄心勃勃,都必须在基层磨砺自己的“器”,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干成“事”。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说的也是人在成就大事业之前,必要经历一番磨难和历练,而对领导干部来说,这种历练的第一步应该是在基层。

注重从一线选拔干部,是我们党一贯强调和坚持的干部工作方针;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是我们培养党的干部的成功经验。年轻干部经过基层的摸爬滚打,不仅可以砥砺品质,锻炼能力,增强才干,更重要的是,能接地气,能看到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认识社会现实,读懂中国国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仅适用于写诗作文,同样适用于了解国情民生。

读者心声

享受、感染、教育

冯 俊(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特点,首先是来源于基层实践和人民群众,很多俗文俚语就是向基层群众学习的,那是最接地气的,说出来大家都懂。其次是来自学习研读历史经典,在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拓了视野,提升了哲学思考的能力,健全了道德品质,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第三是充满理想信念的力量,有政治勇气,敢讲真话,敢于亮剑,敢于担当。第四是说话低调平和,从容淡定,铿锵有力。第五是饱含丰沛的情感。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一种享受、一种感染、一种教育。领导干部应该学会怎么和群众说话,要改善自己的说话方式和话语体系,用群众愿意听、乐意听的语言,搭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缩短与群众的距离。

新概念、新表述、新范畴

苏长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外交场合的讲话,运用中外格言警句、名句谚语恰到好处,在通俗中蕴涵深刻道理,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深刻反映了大国领导人和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的思考,世界只有相互尊重,相互欣赏才能推动文明迈进。比如,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阐述国际关系的价值; 谈到团结的重要性,他经常说各国不能互相拆台,需要互相补台; 讲外交有的时候需要针锋相对,但是也要讲艺术,恰当的语言更强; 讲与周边国家关系时,用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好邻居,金不换”; 在讲到中国的发展有着自己的选择和道路时,用了一句来自老百姓的俗语“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认为这种话语方式,为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理论提出了来自中国的新概念、新表述和新范畴。

新视角、新词汇、新动力

潘旭山(普陀区曹阳新村街道办事处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总是令人耳目一新,引经据典,感觉句句都点在穴位上。我觉得阅读《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对我有三个方面的帮助。第一增加了研读讲话的新视角,我们在领会讲话精神的同时,也要学习总书记的语言艺术。这本书对相关词句出处的追根溯源,也有利于对讲话精神的准确把握。第二增加了群众语言的新词汇,基层工作直接面对人民群众,要善于运用群众语言来做群众工作。总书记许多讲话,平实中蕴含了大智慧,质朴中积聚了正能量,朴实无华的语言最能揭示深刻的道理。第三增加了读书学习的新动力,日理万机的总书记都能博览群书,从书中汲取力量之源,我们普通党员干部更加要努力读书学习。

想读、爱读、愿读

姚 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对习近平总书记富有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进行了整理解读,让我们普通民众,特别是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想读、爱读、愿读,觉得读起来很过瘾、很兴奋、很解渴。看了书中有关总书记对于我们青年一代的教诲,真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总书记用“行百里者半九十”古语,时刻提醒我们,目标尚未达成,不可放慢脚步,也不能低估困难,更希望我们青年一代要牢牢把握机会,孜孜不倦的努力拼搏;用“人生的扣子一开始就要扣好”来强调青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形象、生动,让我们过目不忘; 运用了革命先驱李大钊的话语,“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年之人类,青年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传递出对于青年应该树立远大理想的殷殷厚望。

在朗读中感受语言节奏美

感受“力”与“美”的诗章2

感受数学中的美

从朗读中感受美

感受自然中的美

在朗读中感受语文美

在地理教学中感受美

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美

在古诗教学中感受美

平易近人 70个词感受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习近平语言——感受娓娓道来中的力与美
《习近平语言——感受娓娓道来中的力与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