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寓马克思主义哲学于《社会》学科教学中

发布时间:2020-03-03 05:31: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寓马克思主义哲学于《社会》学科教学中

太仓市城厢镇南郊小学

胡莉英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也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1992年8月,国家教委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订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方案规定,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学都取消地理课、历史课,开设社会课。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小学社会教材中,认识周围社会的内容有54课时,认识祖国的有82课时,认识世界的有28课时。寓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于社会教学之中,能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生根、萌芽,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一、寓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于社会教学之中,树立学生正 确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它要求运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考察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从而把社会历史的研究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第三、四册教材涉及的大量古今中国社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是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帮助他们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事物、评价人物的好教材,这也正是社会学科“认识祖国”的特殊功能之一。

1 例如教学《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向学生提问:“你知道秦始皇吗?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根据影视感知马上回答:“是个暴君”。确实,秦始皇焚书坑儒、蛮横专权、草菅人命,是其罪恶的一面。但他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候割据混战的局面,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各族人民愿望的。在统一后的10余年中,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这是他的历史功绩。任何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历史人物的做法都是片面的。以一己之见,感情用事的方法褒贬历史人物是不科学的。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一分为二地去分析、评价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寓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于社会教学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重要的基石,它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即肯定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统一的物质世界。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第五册教材选编了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介绍了我国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列举了闻名世界的中华名胜古迹,是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好教材。如《青藏高原》一课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高原特有的高寒环境,了解其对藏胞为主的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了解青藏高原丰富的矿产资源,也让学生了解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藏高原上交通面貌的变化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体验到物质世界是按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人要适应环境来生存,并对环境加以利用、改造。又如《泰山和黄山》一课,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知道泰山是一座自然名山,文化名山,融自然和文化为一体的泰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知道黄山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美好的环境,也要让学生知道泰山和黄山是自然客观存在的,我们首先

2 是认识它、适应它,其次可去建设它、美化它。

通过以上的教学,渗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世界是可知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深入认识物质世界的意识,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寓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于社会教学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规律。

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毛泽东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第四册教材中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和第六册教材中《我国与世界的交往》等课,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一个国家的建设,主要取决于自身原有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现代化水平,生产关系的机制作用以及经济政策是否正确等因素,而不能单靠外援。但是“闭关锁国”,关着门搞建设也是搞不好的,尤其在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忽视外因是不可能把经济建设搞好的。我们党一贯遵循和强调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是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的原理的。

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和状态,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又相互转化,形成了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如第二册教材安排了生活与工业、生活与交通运输、生活与通信、生活与储蓄、保险、节日民俗五大部分内容。其中讲到了工业的发展历程、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通信的发展、节日民俗的由来及移风易俗,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告诉学生我们既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不是一举成功的,而是由平时为实现这些远大目标做好每一细小工作的量的长期积累的结果;又要树立革命的理想,在思想上和学习上,要把握时机,敢于突破,不能安于现状,因循守旧。

3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任何事物本身都包含着它的否定方面,这种内在的否定力量,促使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由肯定到对自身的否定,继而再由否定进到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表现出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过程。教材中讲到了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等,通过这些伟人事迹的感染,让学生对前途充满信心,并准备走曲折的路,以艰苦奋斗的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挫折和困难,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四、寓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方法于社会教学之中,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和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它的科学性、真理性以及旺盛的生命力的保证,就在于它同实际的紧密联系。要使学生认识社会,只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例如:培养学生儿童时期人际关系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学习;知道怎样买东西,就必须让学生在实际购物中学习。

小学社会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许多课的后面都安排了“活动”项目,例如:“我们的学校”一课的课后活动,要求学生“了解一下家庭附近有多少学龄儿童没有入学”;“农业的发展”一课的课后活动是让农村学生“了解本村农业和农村面貌变化的情况”,让城市学生“收集反映农业和农村新面貌的图片、资料张贴地教室的墙报栏内”;“交通运输业”一课的课后活动是让学生“调查所在的地区有哪些交通工具和固定设施”;“参加储蓄”一课的课后活动是让学生“到附近银行或信用社进行一次存款或取款的实践活动”等等。除课后活动外,教材还专设了一些“活动课”。例如“居家安全”、“参观调查工厂”、“调查家乡的科学文化名人”、“调查家庭和家乡的变化情况”、“举办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图片展”、“参观家

4 乡附近的旅游点”等。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把社会常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课前、课中、课后有机统一,使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掌握正确的方法论。

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机地渗透于社会堂课教学之中,作为一名社会学科的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教育思想。二是正确认识小学社会在小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和育人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社会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三是深刻理解设置小学社会课程的根本目的和具体目标,以及小学社会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和教材的内容体系,以便更好地驾驶教材和组织教材,按照目标要求准确地传授社会知识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四是提高小学社会课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从而熟练地组织教学、科学的施教和正确的指导,并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是增强小学社会教师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文化知识等方面的修养,并对当今社会各方面问题有广泛而深刻的了解,不仅做到为人师表,而且足以胜任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的各种实际事务。

寓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于社会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理想,这是贯穿于社会教学的一根主线,是“神”。它为学生今后学习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寓马克思主义哲学于《社会》学科教学中
《寓马克思主义哲学于《社会》学科教学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