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1 21:08: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 与治理对策思考

甘肃省肃南县委党校 于生林

【关 键 词】祁连山 生态环境 治理

【内容摘要】祁连山雪线上升,林线后退,森林面积萎缩,草地“三化”, 造成自然条件不断恶化,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濒临崩溃;肃南县如何能够承担跨区域、跨流域,涉及两个省十五个县市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因为具有独一无二的生态地位;祁连山生态保护与治理围绕保护原生态系统,保障现有和新增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期实施以天然林保护为主的植被恢复工程。

祁连山位于世界层脊——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呈西北—东南走向,延绵于西北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河西走廊之南侧,长达千余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4000米左右,4000米以上高山基本被冰川、积雪覆盖,远观千山林立,雪峰连绵,蔚为壮观。历史上,这里曾是草原肥美,物产丰盛,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山草甸草原。其雨水充沛,冰川积雪丰富,是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众河不尽之源,被誉为河西起走廊的“生命线”、“母亲山”。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影响力较大的生态调节区,它在水源涵养、减缓径流、蓄洪防旱、防灾抗灾、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

1

资源、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摇篮”,祁连山高原湿地正是为河西走廊提供了降解排毒、蓄洪防涝等功能。是甘肃、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源区。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加剧,祁连山冰川雪山消融加速,雪线上升,森林、灌木丛退化,草地大规模退化沙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山区众多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质量减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特别是冰川萎缩、植被与湿地系统遭到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工农业、生活用水迅速增加,导致下游地区河道断流,干旱加剧,灾害性天气频发,严重制约着甘肃、内蒙古两省(区)工农业生产乃至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一、祁连山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祁连山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由于全球气候变暧等因素,祁连山雪线上升,林线后退,森林面积萎缩,草地“三化”异常严重,造成水文条件不断恶化,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濒临崩溃,主要表现在:

1、天然林减少,草场退化,湿地缩小,功能退化

祁连山林地面积建国初期为200万亩,到1980年减少到167万亩,减少16.5%,林带下限由1900米退缩至2300米,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22.4%减少到现在的14.4%。如今森林主要分布在深山偏远地带,浅山区森林已完全消失。祁连山灌木生长下线比上世纪50年代上移约60米,由于人为破坏和牲畜的践踏,30%的灌木林已经草原化,灌木密度和高度分别下降了35%和20%。上世纪80年代逐步停止对水源涵养林的砍伐,实施封山育林的政策以后,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祁连山区高寒沼泽类草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130万亩下降到目前的110万亩。肃南县草地总面积 142.19万公顷,退化面积 44.4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1.27%;盐碱化面积7万公顷,占4.92%; 沙化面积12.2万公顷,占8.58%; 水土流失面积34.4万公顷,占24.19%。

2、草地生产能力下降

草地生产能力下降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草量下降。以1980到1983年肃南县可食牧草的产量与1968年调查数相比平均下降32%;2000年草原有偿承包数据与1983年草原效益调查数据相比下降18%。每个羊单位需草原由1983年

2

的7亩增至2000年8一16亩;二是草场等级下降。1983年

一、二等草原面积占总面积的86%。而2000年草原二轮有偿承包有关数据统计,

一、二等草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4%,下降了22个百分点;三是可食牧草比例下降,毒杂牧草比重上升,严重地段毒杂牧草已达50%以上,严重制约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

3、祁连山冰川萎缩,雪线上升,河道干涸,水资源日益匮乏

祁连山受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目前,祁连山有冰川2000多座,每年融化的72.6亿立方米雪水,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的源头,灌溉着70多万公顷良田,使河西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然而,由于全球气温上升,生态环境恶化,冰川急剧退缩。近20多年来,祁连山冰川融水比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米至6.5米的速度上升,积雪面积明显减少。据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结果显示,冰川的平均退缩速度东部为16.8米/年,中部为3.3米/年,西部为2·2米/年。据省水文局观测,祁连山冰川大部分处于退缩状态,通过对七一冰川进行雷达测厚发现,与1984年对该冰川冻土的厚度测量结果比较,近23年该冰川总体平均减薄了19.6m,而且在末端区域减薄程度最大超过了5Om。预计面积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型冰川将在2050年前基木消亡。由于水源减少,近十年来,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加上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引起的\"狭管效应\",北临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和沙地、河西走廊绿洲以及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强度最大的沙尘暴源头。

由于流域上游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补给水量减少,中下游水源逐渐枯竭,水文状况日益恶化。祁连山系前山地带部分大小河流由于缺水造成流程缩短,逐渐演变成河岸植被稀疏河道,沉沙乱石,形成旱则涸、涝则泛,山洪爆发,淹没田禾,自然灾害频发,人畜遭灾严重。1956一1976年祁连山出水年径流量由解放初期的78·55亿立方米下降为现在的65.8亿立方米,减少了16·2%,泉水由24·05亿立方米下降为19·84亿立方米,减少17·8%。水源的减少,除大气环流是决定因素外,生态环境恶化,涵养水源功能被削弱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出山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导致下游凹地天然植被枯死,沙漠化趋势加剧,2004年第三次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河西地区沙化土地面积达到

3

1671,14万公顷,较1999年增加59·24万公顷。伴随着土地沙漠化的扩展,河西走廊的干旱、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由于缺水,祁连山相当一部分前山区的低矮灌木植被正在消亡,随之而来的是荒漠化。在此背景下,沙尘暴正在向山区逼近。沙尘暴在河西早已屡见不鲜,而且每次大的沙尘暴都会向祁连山蔓延。沙尘暴之所以步步向祁连山紧逼,除了祁连山外围戈壁的风沙太多外,祁连山自身也正遭受荒漠化的成胁。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前山区土地荒漠化加剧。据2004年荒漠化监测表明,祁连山保护区前山区荒漠化面积达到62·8万公顷,其中重度面积7.7万公顷,极重度面积2.5万公顷。由于祁连山高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退化,使得出山径流明显减少。而由于祁连山区出山径流量减少,直接导致河西走廊水资源日益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不但影响了河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了当地的社会稳定。祁连山保护区管理局的资料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内蒙古自治区与甘肃省之间因黑河分水问题屡次发生纷争。黑河中下游的金塔、高台、额济纳旗也常因黑河争水而发生纠纷,额济纳绿洲萎缩,居延诲干涸,不得不于2001年开始由国务院批准实施 \"西水东调\"工程及黑河调水工程。甘肃省内部用水矛盾亦十分突出,每年5至6月的\"卡脖子旱\"期间,黑河中游地区水事纠纷时常发生。1993年至1999年,仅张掖市的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就发生水事纠纷152起、水事案件123起,其中多起是因抢水而破坏水利1程的恶性案件。位于石羊河中下游的镍都金昌,由于供水不足而被迫实施调水工程。

4、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

高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退化和山区径流的减少,也给山区小气候带来了变化,这直接影响着祁连山内众多生物的生存。 由于长时间的干旱少雨,使得祁连山森林景观破碎化,更使得存在于祁连山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遭破坏,导致一些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根据有关县志记载,解放初期,祁连出野生动植物分布广,数量大。但自1960年代始,由于人为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大幅度缩减,数量急剧下降,至上世纪80年代末,其数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特别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珍稀野生动物如马麝、雪豹、野牦牛、白唇鹿等处于濒危、灭绝状态。除了动物,植物中原始的高大乔木也饱受生态恶化的折磨,原

4

有的植物种类也在逐年减少。20世纪以来,祁连山北麓的青海云杉林由于生态环境改变和恶化,出现大面积的针叶发黄、长势衰弱、病虫危害严重等现象,近年来,每年发生各类森林病虫害3.4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0.6%,严重地段部分林木成片枯黄或趋于死亡。

5、补偿和投入机制严重滞后,保护管理难度大

祁连山北麓地区行政区域主要涉及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约占山地总面积的70%。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没有对肃南县尤其是祁连山的生态地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从国家到地方对于肃南县生态保护的投入与建设程度较低。国家的纵向补偿与投入及周边地区的横向补偿机制均严重滞后,呈现出保护者投资埋单,受益者无偿获益、生态保护与建设权责利严重不对称的局面。而肃南县为了保护祁连山北麓水土涵养林和水资源等生态资源,不得不独自承担起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任,但收效甚微,并且还造成其历史负担沉重,地方财政压力很大。

除了森林资源以来,在水资源的补偿机制上也严重滞后,肃南县境内水资源总储量151亿立方米,出境水流量43.1l亿立力米。周边地区在肃南县境内建了13座大中型水库。根据1997年甘肃省人大颁布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规定,“建立保护区水源涵养补偿制度,从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受益地区征收的水资源费总额中提取3%,作为水资源补偿费\",但这一政策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真正落实,肃南县多年来一直免费为下游地区提供水资源。就肃南本县而言:牧民群众以传统畜牧业为主,为了生存盲目扩大牲畜数量,对草原保护带来困难,加之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替代产业和产品发展缓慢,牧民群众的收入增长较慢,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其次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地域大,林木矛盾突出,管护难度大;再次工矿企业、水电企业超速发展,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也带来新的极大的威胁。

造成祁连山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是

1、长期以来人类过度开发和破坏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而生产方式落后,造成对自然资源主要是水、土、林、草等过度利用以至破坏。根据统计,仅肃南县为例,1954年全县总人口为0.704万人,共有牲畜数量19.3万头(只),人均拥有牲畜37.5个羊单位/人,牲畜占有草地面积 5.38hm/羊单位;到 1980年,全县人口增长到3.3632万人,共有牲

5

2畜数量76.43万头(只),折合103.2万个羊单位,人均拥有牲畜30.9个羊单位/人,牲畜占有草地面积1.38hm2/羊单位;截止2000年,全县人口增长到3.59万人,比1954年增长5倍,共有牲畜数量83.53的万头(只),折合114.45万个羊单位,比1954年增长4.3倍,人均拥有牲畜31.04个羊单位/人,牲畜占有草地面积0.9lhm2/羊单位。

由于传统生产方式粗放经营,牲畜数量增长过快,造成超载放牧现象严重,天然草地的面积、产草量逐年下降,草地退化、沙化、盐碱化现象日趋突出,草畜供求矛盾日益尖锐。2000年,因草地退化,草原承载能力比1983年下降了8.19%,草地适宜载畜量只有72.33万个羊单位,而实际载畜达到了114.45万羊单位,比1983年增加了25.33%,全县草原超载42.12万羊单位,超载率为63.2%。尤其是冬春场,储草量少,但放牧时问长,长达8个月左右,草地资源过度利用,退化、沙化、盐碱化面积逐年增加。由于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人畜占有草原面积急剧下降,草原承载压力日益加大。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式下,为了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不得不依靠破坏性地掠夺自然资源,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2、过度滥垦和对森林滥伐造成森林覆盖率下降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垦草伐林、种植农田的行动有3次,第一次1958年至1962年,在“大跃进”年代,全国掀起大炼钢铁,大搞粮食生产运动,致使大量灌木林被伐,优良典型草地开垦成为农田。(1949年,肃南县耕地面积186.lhm2,1958年到1960年的三年时间,滥垦草地10000hm2,是1949年的54.5倍);第二次,即“*”十年*时期,在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号召下,肆意垦草种粮,(从1973年至1976年的4年时间,开荒草地933hm,但由于违背自然规律,开垦土地无水灌溉,靠天吃饭,两次开垦的大部分草地面积随即撂荒,原有的自然植被至今不能得到恢复)。第三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重经济效益,轻环境保护,滥垦草地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伐木、挖药、采矿等人为破坏活动频繁,造成祁连山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河西走廊各县沿山居民为了扩大收入来源,不断垦荒开地,许许多多草地变成垦地。垦荒现象有日益加剧之势。

3、干旱缺水和水利工程、环保设施差

6

2由于林木、草原植被退化,生态环境恶化,造成干旱缺水,“十年九旱”屡屡发生。据气象资料统计,肃南县年均降水量为66-600mm,年均蒸发量为250-2900 mm,特别是牧草生长季4-6月份,全县平均降水只有12.1-59.lmm,牧草不能正常返青,生长发育不良,产草量低,草场等级下降。近10年来,草地牧草产量下降了7.3-2%,草地等级比例下降了10%。截至2000年,全县干旱草地面积达到49万hm2,严重缺水草地面积达37.9万hm2,分别占了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4.46%和26.65%。干旱缺水进一步加剧了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除了干旱缺水,还有就是人们没有形成节水的意识。

肃南县地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上游区,水资源丰富,但受资金投入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水利工程建设步伐缓慢,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很低。尽管相继兴建了一批牧区水利工程,但工程规模小,年久失修严重,效益较差,满足不了生态建设发展的需要。人工饲草料基地,牲畜舍饲喂养,对天然草地进行围栏封育、轮牧、休牧和禁牧,人畜饮水等畜牧业基础相对滞后,影响了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少科学论证,开发上的随意性,也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大量建造水库电站,一方面为农田灌溉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另一方面,也使得水源蒸发面积增加和环境破坏加剧。

二、肃南县在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地位

1、祁连山具有独一无二的生态地位

祁连山是我国最重要的内陆河上游源区,也是欧亚大陆上孕育河流、冰川最多的区域。祁连山独特的生态系统,正是由于有大面积的冰川、河流分布,强化了祁连山地局部降水,使其在地势高寒的地区能发育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条大河。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关系到河西乃至甘肃省的生态安全,对大气、水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同时,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孕育了祁连山区复杂的动植物资源。在肃南县域集中分布有大量的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84科399属1044种植物,其中以青海云杉为主的天然森林绵延千里,是西北地区的生物种源库和物种遗传基因库。祁连山北麓75%的水源涵养林在肃南。肃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构成了涵养水源功能,孕育现代冰川964处,总面积408平方公里,占全省冰川面积的20·7%,冰储量151亿立方米,大小河流3

37

条,占河西走廊河流数56条的58·9%,形成了全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区域,石羊河、疏勒河、黑河三大河流从肃南境内流过,年出境水流量43·1亿立方米,使其源源不断地供给河西5市480万人口、500多万头(只)牲畜、数百家工矿企业的生产、生活用水,是河西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内蒙古额济纳旗500多万人民、800多万头牲畜、70余万公顷农田、110余万公顷林地和800余万公顷草场、几百个工矿企业的命脉所在,其枯荣兴衰左右着河西走廊的生态平衡。

2、肃南县生态环境状况关系甘肃全省发展

闻名遐迩的河西走廊,是今日甘肃省的\"米袋子\"、菜篮子\"。据统计,甘肃省32%的粮食、70%的商品粮、99%的棉花、25%的油料和50%的瓜果蔬菜产于河西走廊,这一切都离不开祁连水源涵养林和冰川提供的水资源。没有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就没有河西绿洲,更不可能建设商品粮基地。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的好坏关系到河西商品粮基地建设成败,关系到河西地区人民的生存,关系到整个河西建设的兴衰,所以说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河西人民命根子,没有祁连山冰川就没有问西走廊。由于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及冰川绝大部分分布在肃南县境内,特定的生态环境是整个河西地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它不仅保护着高山\"天然水库\"的长久不衰,使其源源不断地供给河西绿洲的农业灌溉、城市工矿企业用水,而且也维系着北部荒漠、沙漠区域的天然植物生长,因此肃南县的生态环境状况与河西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进而影响着整个甘肃省的发展。

3、肃南县是祁连山北坡生态保护最好的区域

一个区域的生态状况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自然因素对同一区域的影响是相同或相近的,而且自然因素对生态的影响通常是缓慢的,因此,对于同一区域不同地段的生态环境就取决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肃南县占祁连山北麓70%的面积,同周边甘肃、青海两省十五个县市接壤,肃南人口稀少,人口密度为1·5人/km\',约为青海三江源区人口密度的89%,人口少,实行保护和建设的难度小,有利于开展保护和治理。人为活动状况少于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也好于周边地区。同时,肃南县各族人民世代居住在祁连山北坡大部分生态区,有义务也有责任应当承担起保护祁连山生态、维护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的历史重任。

综上所述,肃南县地理位置独特,区域特征明显,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多样

8

性丰富集中;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的源头,是重要的水源地,人口数量少、密度低,不但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而且容易取得成效,获得突破,便于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三、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设想对策

针对祁连山目前存在的生态恶化和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把生态经济学同祁连山生态实际行机结合,建立--种生态、生产、生活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坚持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并重治理工程。

一是实施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

通过包括人工增雨工程改善干旱气候缺水状况;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人工造林工程,增加森林覆盖率以增加天然水库;加大天然草地保护、矿区植被保护与恢复、水土保持与河道治理、水资源综合利用、国土资源保护等工程。通过工程治理建立起覆盖整个祁连山北麓地区的人工增雨监测系统、催化作业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作业指挥和评估系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实施保护天然森林和天然林封育、新增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湿地恢复、矿区植被恢复、风沙防护林、黑土滩治理和恢复草地、人工种草等恢复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植被系统。

二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实行草原禁牧休牧

针对肃南特区传统游牧生产方式和分散居住的特点,进行生态移民、集中定居,减小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快建设小城镇、支持农牧民产业转移、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现代农业、进行基本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国士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从肃南已有的经验来看采取“三三制”的办法比较好,让1/3的老百姓转移到工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的领域里面,1/3的老百姓转产搞一些其它方面的生产,比如劳务输出,从事运输业等,还有1/3搞一些设施畜牧业。同时生态区不仅仅是不从事生产经营,还有一个保护管理的问题,应该管理好现有的森林资源、草祁连的冰川雪山和广袤丰裕的森林草原,为河西绿洲和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生不息提供了“生命之水”,对祁连山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管护。

三是实施纵使治理的技术支撑和管理

进行包括生态保护治理项目的课题研究、生态保护治理项目技术推广与培训、农牧民产业转移项目科技推广与培训、生态环境科技监测能力建设、管理与

9

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山林区植被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与推广、草原健康安全维护综合技术推广、牧草与种子丰产栽培技术推广、草地植物组成的精准调控技术推广、植被建设与水土保特技术推广、节水灌溉基础研究等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祁连山保护与治理对策

1、强化生态文化教育,形成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氛围

生态文明是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需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文化教育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树立人与自然的道德感,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才能为生态文明打好基础。一是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课,树立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教育情操。在学校和社会等各个层次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环境和生态观念、环保法规等教育,形成积极保护环境、人人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思想观念。二是要不断扩大生态文化宣传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三是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培养公众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规范行为。

2、建立协调统一的,具有一定权威和强制约束力的祁连山生态环境协调治理工作领导机制

制定治理和保护河西生态环境的规划;领导祁连山的生态治理保护工作;设立生态建设与保护基金等。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以节水为核心,以水资源的战略安全为基础,制定和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

3、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扶持生态经济 建设祁连山生态文明,关键是走好循环发展之路。在肃南县主要保护好水源、以及水源涵养林等生态系统,抓好森林、草地的保护和治理。走生态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推行资源综合利用和再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完善祁连山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

随着生态经济的发展,现存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必然要发生多样性变化。目前,现有政治、法律制度和治理方式,可以按照生态主义价值观和为生态循环经济服务的原则进行改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法律制度作保证。

10

一是建立综合决策的政治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二是出台相应政策,用宏观手段引导生态建设。三是充分发挥立法在环境、资源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四是抓好环境执法,强化污染综合治理。

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祁连山乃至河西走廊生态文明,加快推进肃南县生态立县,建设美好家园、和谐家园、绿色家园的客观需要。是河西各族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永续发展。

作者简介:于生林(1962.01——),中共肃南县委党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县域经济,生态环境保护。邮编:734400 联系电话:13993625998

11

民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

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依法行政 促进科学发展

关于促进科学发展学习心得

浅析莫力达瓦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长城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文)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科学发展
《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科学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