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福大至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20-03-02 07:41: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中国思想史上,从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反映了中国先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如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和谐社会的提出符合人民愿望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这一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和英雄才俊,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得以维系。今天,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成果,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一)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毛泽东同志非常珍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他指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其中也有人民的东西,反封建的东西。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遗产。毛泽东同志把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的特性”,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经常借用中国传统

典籍中的典故、成语或警句,如“实事求是”、“愚公移山”、“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等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相结合而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都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

一、民为邦本、讲信修睦、先义后利等思想精华。因此,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同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结合起来。弘扬传统文化,应努力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二)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力军。青少年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广东省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传统文化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广东省努力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文化发展战略和国民教育的全过

程,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在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在高校教师中开展“崇教厚德、为人师表”主题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教育活动。坚持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课程中充实传统文化如重要典籍、唐诗宋词、中国书法、戏曲等方面的内容,使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同时强化礼仪文化的训练和熏陶,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借鉴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成功做法。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的积极成果,并结合时代发展,注入时代精神。组织专家学者编辑解释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编写《中华道德名言精粹》、《广东人精神丛书》,出版面向社会各阶层特别是青少年的国学教育通俗读本等。重视家庭的言传身教和社会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举办诵诗读经、戏曲欣赏、书画展览、礼仪学习等活动,使青少年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三)坚实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而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和谐社会”的概念正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有中华民族的特性。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

首先,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中国历史文化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和谐社会概念既承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我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使和谐社会构

建有历史的和文化的根基,才能彰显和谐社会的中国特色。

其次,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方面去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的文化内涵。作为传统哲学范畴的中庸,其完整意义包括中、和两个方面。“中”表示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反映达到理想的目的。《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执中致和”,就是通过正确方法,实现美好理想,达到事物发展的最佳境界。故此,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的各种要素相互协调,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运行有序,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具有良好的生长和发展环境的社会。“和”的本义是风调雨顺。《说文解字》中“和”也写作“咊”,从口禾声,从口表示入口的食物或发自口中的声音。禾声,则反映它来源于农作物之禾。只有风调雨顺,禾苗才能茁壮成长并喜获丰收,所以殷周时期有大量向天帝卜禾的记录。从此来看,“和”也就是顺。和谐社会应该是人各得其所,地各得其用,物各得其流的社会。《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又说,因为“和”字流行,从而使得“盉”、“龢”二字皆废,这说明在上古时期,“和”也写作“盉”、“龢”。五味调和曰“盉”,五音调和曰“龢”。“和”用调味器“盉”与乐器“龢”作为象征,说明“和”的状态不仅要让人感受口味好(生理上的快乐),还要悦耳(精神上的愉悦)。因此,和谐社会不仅仅在于它的物质意义,更在于它的精神意义,不仅要物质丰富,更要让每个社会成员之间互相认同和接纳,身心愉快。孔子的学生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从有若的话来看,以“和”为原则的人际关系在尊尊、长长和男女有别的前提下,融入了亲亲意识,在身份和等级不能完全消除的情况下,不同身份、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用亲情、友情、温情连接着。所以从伦理的角度看,和谐社会又应该是一种充满仁爱,到处洋溢着温情、善良和互相帮助的社会。虽然古代的“和”没有反对等级和差别,也没有指望消灭不平等,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等级和差别的合理性。但孔子又说“君子和而不同”,用“和”与“同”相对立,否定了单一排他所造成的发展机能萎缩。所以“和”又有反对绝对同一,反对简单服从,主张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化的意义。因此,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思想活跃,包容万芳,多种文化共存的社会。

其三,要重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建立理想社会提出的许多精辟的论述和设想。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多种社会和谐的设想,如儒家的“天下为公”理论、“大同之世”理论,道家的“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理论等等。他们从不同侧面,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社会和谐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儒家讲人伦的和谐是依靠礼乐制度来保障的,重视道德教化、纲常名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强调道德自觉与追求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而孔子的仁礼学说,孟子的性善主张,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起点。“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些修身立德的金玉良言显然具有其普遍长久的价值和意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道家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老子把“小国寡民”作为他的和谐社会理想,庄子所构想的和谐社会里,有“至德之世”、“建德之国”、“至治之世”等等。在老、庄这些理想的和谐社会之中,人的文化本性同样被充分地解构,剩下的只有人的自然本性。人生以回归自然为主要目的,人摆脱了一切文化的羁绊,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万物融为一体。这样,在道家看来,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对自然的顺从,并把自我意识看作是不和谐的根源,是自我意识造就了自身与自然的对立。这种取消自我意识与物融为一体的和谐,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但道家的和谐观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思想借鉴。

其四,我们还应看到,在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长治久安的太平盛世虽不乏其例,周期性的社会动荡和农民起义也屡见不鲜。社会不和谐及社会动荡的原因何在?我们既要从正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还要认真地从反面探讨中国历史上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代思想家的许多“盛世危言”及他们对社会不和谐状况及其原因的指陈和披露,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参照和历史教训。在这个意义上讲,要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对此进行总结和研究也很有必要。总之,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探索中国历史上社会不和谐的原因,对我们今天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

义。当然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成功与否,还有待于诸如现代民主政治与法治社会的建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和谐社会”的特征时所强调的,我们今天着力构建的和谐社会首先是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这显然极具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其中的优秀思想和卓越智慧,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样,我们才能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振奋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彰显和谐社会的中国特色。因此,我们要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所蕴藏的和谐思想资源,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所蕴藏的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进一步有力的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弘扬传统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材料]

弘扬中华美德 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中华孝道 构建和谐社会 2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福大至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福大至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