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创造挤压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16:33: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创造\"挤压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

林泽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的目标。同时,指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紧密相关,如何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时代课题。

城镇化应重点关注“人”

协调推进城镇化既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举措。综观那些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发展历史,可以说,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城镇人口和非农就业比例、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的过程。相比那些城市化率在75%以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来看,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要实现以工业化、城镇化为必然要求和主要标志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自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以来,面对发达经济体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漫长过程,中国出口减少并趋于常态化,高投资已不可能长期持续等现实,确定“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选择“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战略,也就是理所当然的现实抉择。如何拉动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专家预测,未来10年,若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1.2%,将有2亿多农民进入城镇,加上现有的1.6亿农民工,新增城镇人口将达4亿左右,如按农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也能增加4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另外,2011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比约为3.3∶1,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合理转入城镇就业和生活,其收入和消费必然明显增加。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统计预测,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于2030年突破10亿大关。因此,进一步完善土地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大力推进城镇化,无疑是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潜力”和“历史机遇”。李克强副总理曾指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6%,但按户籍人口计算,实际城镇化率仅达35%左右。如果按“城镇非就业人口”加上“全国非农就业人口”除以“全国总人口”的公式来估算城镇化率,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0%。农民进城之后,实际上多数时候表现出“两头靠”的特性,他们既要在城市挣钱生活,同时又不敢放弃农村的土地。看来,人的城镇化远远落后了。仅有地面硬化和高楼大厦的不断崛起,如果离开土地后的农民不能真正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就不是真正的城镇化,也是不能推进现代化的城镇化,就有可能陷入诸如拉美一些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只有关注“人的平等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城镇化质量。这可能就是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考量所在。

关注“人”需要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综观近年来城镇化发展面临的诸多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可以预见,在未来若干年的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化的规模扩张将会继续,但城镇内部功能完善和管理机制梳理的任务将会日益突出,城镇化的外延扩张和内涵充实将是未来城镇化过程中并存的两项主导内容。外延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使历史形成的城乡两个独立发展单元,过渡到统一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城乡居民共同进入现代化社会。内涵充实主要体现在如何提升城镇品质,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宜居宜业的软硬环境。如此城镇化必然会推动我国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在其本质上就是平等化重构以农业为主的居民区与其他以工商业为主的居民区之间的居民权利。因此,我们所期望和实践的城镇化,应该是城镇化进程中人的权利跟进,只有让人完成城镇化,城镇化才是完整和真实的。也只有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让所有人得到无差别发展,才是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真正目的所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因此,城镇化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战略方法和措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仅不能扩大城乡差距,相反,要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城乡二元结构是差异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制度长期实践造成的结果,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格局,就必须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体系。当前急需一体化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土地规划使用、人员流动开发管理、资本流动使用、技术转移、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制度。要将这些一体化的制度变为现实,最为关键的载体和动力源,就是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创造“挤压效应”,协同推进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

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现实,我们不难判断,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全面现代化。但是,如何抓住实现农村小康和现代化这个薄弱环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呢?目前关注农村发展的政策,大都采取诸如减税、补贴等扶持农村发展的措施,此类基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外因性举措,不仅很难缩小城乡差别,反而有可能扩大城乡差别。只有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才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进而改变农村生活方式,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通常会十分困难,因为按照市场规律和过去一些人为的政策限制,主要的生产要素在农村十分缺乏,如人才、资金主要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土地却是严格受限的“准流转”。另外,根据发达国家和我国近年来的发展经验,仅靠农村发展农村,要实现现代化那是不现实的,只有推进城镇化,借助工业化,转移农村人口,才能逐渐实现现代化。因此,必须创新制度,完善政策,建立引导人才、资金、土地、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转的激励机制,创造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动力源”。如果根据基础设施、生活水平等方面将城镇比作高地,那农村显然就是洼地。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镇与城镇之间持续产生“挤压效应”,不断吸纳农村人口,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过程,能够有力推动“城乡产品市场一体化,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可见,通过城镇化建设这一强有力的引擎,协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现实战略选择。

作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重要举措,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势必带来城镇之间基础设施和功能的挤压,进而溢出、辐射城镇周边地区,这一过程的直接表现就是人的平等流动与发展。因此,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转移农村人口,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人口主要可以分为三类:老弱病残少者、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劳动力或人才、愿意流出的剩余劳动力。老弱病残少者除城市市民带出农村外,很难流出农村,成为城市市民,只有依赖国家社会保障政策获得基本社会保障。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劳动力或人才,主要来源于农村现有核心劳动力的培养或人才引进。愿意流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规范引导,使其合理流出,为改变“人多地少”的现实、发展现代农业做出积极贡献。二是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镇,发展相关产业,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就国际经验来看,正是大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建设,成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出的接收器和动力源,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走大中小城镇建设并举道路

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在空间上主要涉及大城市、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发展而言,在空间上能产生一种“挤压效应”,让贫穷落后的传统农村地区逐渐缩小,在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逐渐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城市群落源于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突出的经济实力、交通运输业与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强大的创新辐射能力等背景形成都市圈,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当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完全有条件创建都市圈,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大、中、小有机结合的城市体系。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或者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依托农村自然资源的企业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渐实现人的集中居住,大力发展县域和小城镇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都市圈和建设中小城镇,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采取“政府规范+市场主体”的路径。由于农业相对工业的低效益,作为理性的人才和资本持有者,是不会轻易流向农村的。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改变农村传统生产方式,就不能完全采取市场化的做法,应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辅助”的路径。

就30多年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现实来看,全国范围内区域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东部地区成为城镇化的热土,形成明显的“东高西低”局面;在特定行政区划内重城市轻乡村发展现象较为普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信息科技带来的经济形态的扩散,以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为主要特征的东部城镇化道路开始面临种种困难,由于自身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缺少自主创新能力,整体经济结构的抗风险能力弱、稳定性差等压力加大,急需通过提升城镇品质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人才集聚能力。中西部地区拥有劳动力、土地、农业及矿产资源优势,但目前还没有明显形成与资源环境及产业相适应的城镇化特色,发展大多遭遇缺乏综合支撑的局面。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稳妥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有必要加快完善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重点解决土地利用、户籍制度改革、资源支撑、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问题,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作者系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

以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下)

关于鄂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调查报告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答案

新型城乡一体化

建设新型小城镇 推进城乡一体化

创造挤压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材料]
《创造挤压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