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文:网络舆情1

发布时间:2020-03-03 19:49: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摘要:

随着网络成为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如何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最大限度的消解其负面影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从网络舆论的现状和特点入手,随后进一步分析了网络舆论面临的复杂形势,最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增强网络舆论引导有效性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网络舆论、预警、规范。

正文:

一、网络舆论的现状和特点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网络媒体已被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微博、社区、空间等。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互通便捷,具备传统媒体没有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新闻点评和博客,可以立即发表意见,没有障碍,思想表达更加自由。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对事物的看法。如“三鹿毒奶粉事件”,“我爸爸是李刚”,“上海学生援交”等事件一经在网络披露后,都能迅速引起全国乃至世界舆论的关注,成为舆论焦点。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方面由于,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另一方面,各种渠道的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网上与网下相互影响,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比如,2010年2月28日,一部被认为是广西某市烟草局局长的日记在网上引起极大轰动,被各大网站疯传。网友看后评价,日记主人的中心工作是喝酒,其次是玩女人,日记不异是一部新的官场现形记,照成恶劣影响。

3,丰富性。网络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任何人都拥有选择主题、话题和选择写什么、怎么写的自由。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由于网上信息海量,网络舆情的内容各种各样,既有积极健康的言论和情绪表达,也有庸俗化色情的言论及情绪表达,各种言论都有表达的地方。

4,互动性。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

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

二、关于网络舆论的几个问题

(一)、网络舆论对于传统舆论的突破

1.把关人作用的削弱

舆论离不开媒介。在传统媒介阶段,报纸、广播、电视对信息的把关作用是十分强大的,记者、编辑、制片人等媒体工作者和组织可以决定受众接收哪些信息、关注哪些问题。对于每一个信息而言,它们都可能成为人们舆论的焦点,但经过把关过程之后那些反映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潜在舆论信息也许会石沉大海;网络媒介开放式的特点弱化了传统媒介中的把关作用,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法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一一把关,这增加了形成潜在舆论的信息数量和多角度信息。

2.受众舆论参与度的加强

网络媒介的参与性、互动性优于传统媒介。前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后者虽然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否能够被报纸、广播、电视传播出去还要受到把关人的选择。

(二)、有关网络舆论专制性词语的探讨及延伸

网络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媒介,类似“监督”和“控制”这种专制性的词语应当舍弃。在谈到网络舆论问题的时候,许多文章提到“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控制”、“网络舆论引导”等命题,这些命题的提出不仅忽略了网络开放性本身,也所害了民主、自由的实现。民主和自由不仅需要实现它们的途径,还需要能够实现它们的思想来保证。对于新闻传播学来说,有很多反映民主自由的观点可以借鉴到网络舆论之中,类似“观点的自由市场”、“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等,因此将带有公平性的词语“竞争”替换“监督”、“控制”、“引导”会更好些。“网络舆论竞争”命题的提出将为网络舆论建构一个民主、自由,不受个人及组织控制的理论氛围,利于网络舆论正面健康的发展。

当然“网络舆论竞争”的提出面临很多现实性的挑战,网络暴力、网络打手、恶意诽谤造谣在网络中确实存在,负面舆论与正面舆论进行自由竞争时不能保证“善良”总会战胜“邪恶”,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网络促进舆论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来看是利大于弊的。此外,过分鼓吹无序的网络舆论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会成为政府干预网络舆论自由理论上的“帮凶”。一个国家的民主化建设是十分艰难的,要经过一寸一寸的争取才会得到,对于现阶段我国网络舆论的民主建设来说,较之传统媒介时期的舆论更为民主,更能监督政府的行政职能,更能反映真实的民意,因此网络舆论的自由竞争才是正道。前不久听到关于网络实名的消息,本人甚是反对。网络实名制增加了个人为自己言论承担责任的成本,尤其对我国家来说,历朝历代都不缺少文字狱的“典范”,“道路以目”也许是国人深有体会的成语。实名制的实施只会使得我国的民主进程倒退,这是“文字狱”在当代的变体,在无形之中震慑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即对民间舆论的控制。网络暴力、网络打手、造谣诽谤等负面现象在网络传播中的存在,有人将这一现象归结为网络受众素质不高,其实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个恶意报道必然不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如果针对恶意报道受众得到充足的信息,从多角度去考察该报道,那么揭穿骗局是易如反掌的。虽然这个假设有本末倒置的嫌疑,即先知道是恶意报道而后去寻找信息来考证,但对受众面对一个报道去辨别真伪,提出了有益的借鉴。若受众用足够的时间去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辨析,分辨虚假新闻、谣言等不实报道将易如反掌。

“国民素质不高”是某些人的惯用借口,他们可以把一切民主制的东西加以排除,试问没有经历过民主制的国民怎么能懂得民主呢?民主不是理论上的东西,而是西方民主国家对现

实的反映及终极价值的追求。很多事情只有经历才会懂得,*对国人是一个永远的痛,若有人还要搞类似的*运动,国人是否会欢呼雀跃?计划经济时代完全排斥市场经济,但只有经历过计划经济才会懂得市场经济对我国建设的重要性。所以只有为网络舆论塑造一个自由的氛围,才会使国民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民主国家的目标才可实现。

(三).网络舆论不是单一舆论

网络舆论不是单一的,单一的网络舆论是一种病态现象。舆论要针对一定的社会现象或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形成人们普遍的看法,此类现象和问题的复杂性使得人们观察它们的方式、角度、立场呈现多元趋势,因此网络舆论存在“不同的声音”才是常态。“不同的声音”并不是众说纷纭,毫无限制的多样性,否则就不存在舆论了,“不同”体现为一种主导舆论之下还存在若干“其他观点”,这种“其他观点”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如主导性舆论占到总体人数的60%,还有3种不同观点的群体各占10%,剩下10%的人持有尚未形成舆论的其他观点。(该假设基于本人对舆论概念中“一定范围内人数”的理解为:处于群体当中的一般人能够感知到周围人观点的压力即可。)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曾提出两个舆论场的说法,一个是传统媒体的官方舆论场;一个是网络舆论场。众所周知的是“官方”与“民间”是个相对的概念,对舆论进行这样的划分也就是承认网络舆论是民间舆论的代表,这是对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所承载舆论的现实概括。有学者曾以此分类方式为基础,提出“打造同一个舆论场”的命题,这是值得商榷的。

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是很难达成共识的,它们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前者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统治;后者在政府的限制下争取更好的生活。前者要求民众多缴税、稳定、保守是理想状态;后者希望少纳税、民主、自由才是值得追求的事情。由此可见“官方舆论”与“网络舆论”未必处处一致,相反不同的主张、不同的声音才是符合现实的。

现今时代的主题是民主和自由,而推动时代进步的根本动力来自民间,代表民众舆论的网络舆论是完成民主化进程的动力之一。网络舆论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是巨大的,网络媒介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垄断特点,使得政府封锁针对其负面新闻的能力下降,这种信息的公开使民众了解真实事件成为可能。最近针对公安机关的舆论压力是巨大的,引起舆论关注的“孙志刚事件”改变了我国的收容遣送制度;“躲猫猫事件”中,云南官方为了缓解网络舆论的压力,邀请网友组成调查小组参与到事件调查,但由于看守所没有提供监控录像,使得网络舆论再次哗然;江西九江看守所里“做梦死事件”再次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在这接二连三与公安机关有关的事件中,民众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思考更加深刻,也正是由于网络舆论的压力使得公安部门加大了整治力度,公安部全国电话会议于“做梦死事件”发生后召开。

民主自由是监督和争取来的,网络舆论作为民众舆论的代表应当与政府舆论有所区别,只有区别的存在才可能实现监督的职能。若“打造同一个舆论场”,则政府舆论压倒民间舆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这一点在传统舆论阶段可以得到验证。如果有学者将“官方舆论”与“网络舆论”在理论上打造成“同一舆论”,则只需省去“网络舆论”的字眼而直接将“官方舆论”代替“同一舆论”即可。

三、关于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监督的建议

(一)、加强主流网站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加强主流网站建设,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技术、内容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

在技术方面,主流网站应加强网络技术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互联网业务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产物,技术的发展不断带动新业务、新领域的出现。加强网络技术开发研究,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运作水平的基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主流网站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主流网站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要加快健

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市场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促研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攻关体系,保证网络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互联网自身的发展相适应。主流网站应当时刻跟踪新技术、新业务,组织技术力量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和中长期技术规划,做到始终处于技术发展最前沿。

在内容方面,主流网站应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三贴近”,尊重网民、服务网民,实事求是、公开透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也逐渐走向意识形态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主流网站要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需要做好几项工作:一是把握时点,反应快捷。面对重大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主流网站应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占先机,力争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举措最早、最快、最准地告诉广大网民,压缩负面消息的传播时空,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二是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敢讲真话是前提。主流网站应勇于面对社会热点和难点,开诚布公地用真实的信息、真诚的态度给群众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和隔阂,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三是超前策划,主动引领。目前,我国有的主流新闻网站在重大事件的超前关注和整体策划上还落后于传统媒体和商业网站。在一些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面前,事后宣传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只能让主流新闻网站陷于被动。这就要求主流新闻网站必须围绕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

大主题进行超前策划,适时主动设置网络议题,掀起网络舆论高潮,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

在经营管理方面,主流网站应把党管媒体原则与市场经济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互联网是新生事物,其建设和管理没有经验可循,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主流网站在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前提下,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快改革步伐,增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其中,努力提高自我“造血”功能是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加快发展壮大主流网站,无疑需要巨大的资金驱动。在网站建立的起步阶段,政府给予一定投入、加大“供血”是必要的,但这并非长久之计。真正解决主流网站的发展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其“造血”功能。当前,可通过一系列加强主流网站建设的改革,从制度层面建立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作环境,以保证主流网站有持续健康发展的后劲。

(二)、如何规范网络舆论监督在我国,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他们常常将媒体作为反映自己政治态度和参与社会公共社会事业管理的主要载体。人们从传统媒体中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变化,习惯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社会讨论,行使自己的舆论监督权利。

由此看来,网络媒体作为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对充分发挥人们的监督权并有效传播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明确责任,加强舆论引导作用。

作为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网络媒体不能单纯地对传统媒体上的新闻消息进行简单的技术处理后,发布在网页上,仅作为传统媒体的电子版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

首先,网络媒体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明确服务大众、引导大众舆论的社会责任,在网络媒体记者中树立较强的职业责任感。其次,网络媒体要转变被动的报道新闻模式为积极主动寻找社会题材,并将社会舆论的焦点集中到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上。最后,网络媒体要打破浅层的消息发布,在传播广度不受限的基础上力争加强传播的深度,利用网络传播媒介的特性进行深入挖掘,为公众舆论监督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基石。网络媒体记者不能单纯地为写新闻而写新闻,要注重跟进新闻发展,促使新闻事件的良性发展。

此外,我们应该注意网络新闻报道的平衡性,特别是在对社会消极事件、负面报道的处理中,要注意引导网民舆论,防止偏向一边倒,造成类似“新闻审判”的不良反应。

(1)构建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传者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可以通过设置传播议题从而影响受众讨论的议题,它不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而是告诉人们“想什么”。这种方式将受众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之前设置的问题上。网络舆论的不稳定,需要理智而正确的引导,议程设置机制的构建是引导舆论的重要方法。

(2)确认网络“把关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把关人”概念,他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遍布了“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在网络广阔平台上的自由浏览信息和发表见解中,若传播者能明确

地建立把关人制度,就能在不良信息扩散之前或传播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前,予以及时约束。

(3)培养“意见领袖”。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二级传播理论,他指出意见领袖扮演着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且其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或过滤作用。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的针对敏感问题的讨论。因此,加强意见领袖的作用能促使网络媒体更好地把握舆论方向。

2结合传统媒体优势互惠互补,联手合作舆论监督。

网络媒体要善于认识到自身信息传播中信息失真、控制性差等不足,结合传统媒体稳重深入的传播优势,实现互补互惠,在大媒体时代联手做好舆论监督。

近几年来,网络媒体以一种单一的信息交流发布管道形态出现日趋减少,它已逐步发展成一个独立于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机构。但因信息量大、运作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网络媒体在新闻操作中想要真正做到客观谨慎难度较大,而传统媒体常常能克服这些问题。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紧密结合,能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并促使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融合的整合媒体舆论监督方式的形成,最终推动我国新闻监督事业的长足发展。

3呼吁推动网络媒体舆论监督中的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

良好的道德秩序和法制保障,是创建一个良性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的重要制度保障。网络媒体在社会中广泛地传播社会事件且不受时间限制,不仅直接行驶监督权促使被关注事件的良性发展,而且促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不错的成效。许多情况下,网络力量已摇身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及网络侵权事件的发生,也使网络成为滋生谣言的摇篮。我们需要网络理性地引导社会舆论,就需要不断地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只有用道德的力量呼吁社会保护和尊重他人的权利,用明确的法律条文制裁故意恶性网络暴力事件,用切实可行健康的方式保障人们的监督权,才能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才能从根源上减少网络失控和网络暴力,最终保障网络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

(三)、给地方政府10条应对网络舆论建议

1.我们已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今天不仅有党报党刊、国营的电台电视台,还有都市报和网络媒体,以及境外媒体。特别是互联E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有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则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湖南省委宣传部官员讲得到位:发生新闻是第一位的,发表新闻是第二位的;堵了一个记者的口,堵不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不了互联网上网民的口。

2.中国客观上已经产生一个“压力集团”,这就是3.38亿网民。其中,包括2.26亿网民看网络新闻,新闻E跟帖是最为草根化、大众化的网络舆论;1亿%网民访问BBS,这是网络舆论形成和发酵的主要推手;1.82亿网民开博客且6425万人半年内更新,所谓网上“意见领袖”的博客是“权重”最高的网络舆论;1.55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2.4亿网民

使用即时通讯工具,他们中的“公民报道者”托起了两种新锐的网络舆论载体——微博客和QQ群,每天都有可能用手机和互联网实时播报公共事件。

3.遭遇突发事件,政府要尽量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赢得话语权,先入为主,掌握主导权。“危机管理”实质上是“危机沟通管理”。例如危机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主张:“说真话,立刻说。”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总结的经验是“速报事实,慎报原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则要求“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4.社会问题非政治化。研究表明,近年来很多地方的突发公共事件,包括群体性事件,当事人和围观民众的诉求都是地区性、行业性利益问题。高明的地方领导者,总是善于把带有某种政治诉求的问题化解为地区性问题、行业性问题,把社会压力分解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逐一处置;而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把这些具体的经济、民生方面的问题政治化,只会激化矛盾,让各种社会压力都集中到一个断裂点上。

5.针对某些对地方政府和地方形象的负面新闻,一旦调查属实,建议政府迅速采取必要的“切割”手段,包括中央和地方切割,地方与基层切割,政府和无良官员切割。避免上级政府为下级政府、政府为个别无良官员的不作为和其他问题“背书”,不要被他们用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所忽悠。

6.在网络舆情中,政府特别是宣传部门要勇于“抢旗帜”。在历史上,我党与当政的国民党反对派作斗争时,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就特别擅长抢民主、和平的旗帜,赢得了广大工农群众和民主党派的拥戴。今天,就是要高扬社会公正、司法公正、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旗帜,积极排查和解决社会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要因为种种顾忌,把这样的旗帜送给网上“意见领袖”,而让广大网民对政府失望。7.群体性事件处置往往包含三要素,即公布事实真相,惩处民众暴力和恢复社会秩序,惩戒不作为或有问题的官员。瓮安事件以来各地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经验教训一再表明,这三件事孰先孰后,很有讲究,效果也大不一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要求:领导干部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必须问责。如果地方政府不反思自己在新闻发布和说服公众方面的工作不足,却迁怒于无辜的当事人和网民,恐怕是有失公允的。

8.政府在舆情应对中如何充分发挥“主场优势”?因为政府掌握的信息远比网民个人所了解的信息全面而专业,中国政府对新闻媒体无论报纸、电视还是网站)具有重大影响力,而且最主要的一条,政府应该具有权威性。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不失语,不妄语;发挥信息优势,学会有节奏地抛出系统化的专业信息,利用政府与民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力地引导舆论。但也要警惕政府的“主场优势”变成“主场劣势”,这就是政府公信力的流失。要正视这样一个严峻现实,一些地方在公共政策、社会治理、官员操守等方面存在阙失,让网民对公权力产生某种不信任感,对社会公正缺乏信心,形成传播学上的所谓“刻板印象”。在不少地区,修复政府的公信力是当务之急。

9.地方政府宣传部门在网络社区(BBS、微博客、QQ群等载体)和“公民报道者”和“网络意见领袖”中发展“盟友”。盟友不是部下,也不是潜在的敌人。要允许和鼓励他们对地方政府的施政阙失提出批评,开展舆论监督,同时通过积极沟通对话,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公

共治理的全部复杂性,引导他们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帮助地方政府,缓释民间某些不满情绪。

10.政府的网络舆情研判和应对能力,也是执政能力和执政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意早期受到冷落,才演变成中期的“民议”、后期的“民怨”。民意在每一道环节上的被冷落与搁置,都会导致舆情能量的聚集。一方面,要改进政府的立场表达和主流媒体的新闻宣传,增强说服力;另一方面,要把握住社情民意的脉搏,认真倾听网民和公众的利益诉求乃至某些非理性情绪,促进官民沟通,促进社会不同群体利益的均衡表达和平等博弈,化解社会隔阂和对立情绪,打造国民政治共识,打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

1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细则

网络舆情预案

网络舆情心得体会

网络舆情监督制度

网络舆情分析

网络舆情现状

网络舆情分析师

论文:网络舆情1
《论文:网络舆情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网络舆情论文 论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