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少数民族农村特色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3 10:50: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少数民族农村特色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依托特色资源和高新技术发展特色经济,必然成为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本文基于对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枝江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三地特色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的了解,分析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特色经济产业发展前景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 农村地区 经济产业

一、现状分析

(一)相关政策和概念解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鉴于此,探索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同时也是全中国亟待思索和解决的课题之一。

所谓“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是指以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作为整体研究对象,以明确我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作为推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特色经济产业发展的好坏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这些地区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的目标。在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背景下,加快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特色经济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步伐,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枝江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地区特色经济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1、政策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以上三个地区处于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的结合部,县域贫困程度较深。根据这一情况,湖北省制定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规划,对这一地区的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2、自然资源丰富

这些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6.5℃,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植被茂盛,农林牧副渔的发展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清江河从此流经,在提供丰富水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美丽无比的自然景观。

3、人文资源优势明显

作为传统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这些地区的民族文化一直得以保存与发展。无论是巴山舞还是布鞋,都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一代又一代的民众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不断赋予民族文化新的活力。

4、地理位置优越

这三个地区自古以来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为川鄂咽喉,而今西部开发三大通道(高速公路、铁路、天然气管道)与318国道东西向并行过境,四通八达。处于武汉---重庆和宜昌---柳州两轴线的交汇点上,为武陵山区东北门户,产品销售便捷,外在市场广阔。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美食业

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经过时间之火的慢炖,中华美食已经散发出浓郁的味道,刺激了全世界人的味蕾。除了汉民族那几大菜系之外,少数民族的美食也渐渐推向了全世界。但因为原材料、制作工艺等的限制,对外推广的速度比较慢。所以,要加快美食原料代替,以及改进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以期获得民族是平的一次上升。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食品要在新世纪焕发生机与活力就必须进行创新与发展。恩施,枝江,长阳三地在对外的交流中,要广泛的吸收其他主流菜系的优点,发扬自己特色菜中的亮点,并且要集中智慧改进特色食品的制作工艺,使美食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做出来。提升他们与其他美食的竞争力。只有这样,这些地区的美食才能走出去,走进各大城市的市场,走向主流社会,走进亿万消费者的视野。实现恩施,枝江,长阳三地民族食品产业的一次腾飞,增加当地人的收入。

(二)民族服饰业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民族服饰款式多种多样,但为今人采用的却寥寥无几。月华裙、凤尾裙都是精美、别致的裙装,但因其长度、款式等原因,无法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因此,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出发点,根据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节奏,对传统民族服饰进行“扬弃”,将“东方风格”和“西方裁剪”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发展民族服饰业的关键。

恩施,枝江,长阳三地在探索传统服饰与现代生活服装的有机结合时,必须坚定地推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时代生活装,推出土家族的生活装、礼仪装、工作装、休闲装、劳动装、婚纱装等,以适应在不同场合穿用,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发展各民族不同时令、不同场合的着装,对于把握好民族与时尚的关系,使民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审美追求相结合,使民族服饰与主流社会相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现代民族生活装,使土家族族服饰走向市场,走出恩施、枝江和长阳,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赞美,成为亮丽的旅游商品。这有利于继承和保护民族服饰文化,培植民族服装产业化的新发展,也有利于将民族服饰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丰厚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业优势和产业优势,并努力实现民族服装服饰产业规模化,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从而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

(三)特色农业

中央政府和湖北省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三农”工作,营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业的氛围,以城乡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导向,已经开启了支持农业、扶持农村的新举措,进一步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但是,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需进一步深化,涉农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二是农业结构不够合理,还需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三是农业服务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够大,不能适应推进农业服务产业化的要求;四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队伍力量和推广经费不足;五是农业生产的整体科技含量低,农副产品初加工发展及推广力度不够,农民增收领域需进一步拓宽;六是各级政府对农业扶持和引导力度还不够,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在此机遇与困难并存之际,只有对农业发展进行调整,大力大展特色农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四)旅游业

区域差异是特色产业形成的前提。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区域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独具市场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旅游业,才能实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初步了解一下现阶段长阳、恩施等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探索其发展前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提出相关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以上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旅游业资源条件及现状的分析,我们设想出以下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1、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效衔接,建立大旅游产业体系

只有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效衔接,才能充分发挥当地的旅游资源,增强当地旅游业生命力,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根据长阳、恩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 可加强旅游业与农业的联系,开发土家茶文化生态旅游。

2、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开发与旅游业的融合,创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的经济发展新模式相结合是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下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延松.山区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J].价值工程,2010(10).

2.熊正贤,杨艳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民族学刊,2011.

3.张颖,《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深层开发的思考》,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6);

4.赵敏.特色农业发展指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伍琪凯梦-催亚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优秀)

旅游地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沼气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分析

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抗生素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分析

电视、广播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民营医疗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少数民族农村特色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少数民族农村特色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