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情趣》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10:41: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情 趣

一.设计意图

1.初步了解什么是“情趣”、什么是有情趣之文。

2.懂得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因情感不同,从中感受到的情趣也是不同的。

3.明了诗文中景物的情趣,实际上便是作者的情趣;作者感受景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感受自我;与其说观察、贴近生活、事物,不如说阅览、洞悉自我的心灵。

二.相关理论

情趣的捕捉,有赖于感受能力——心灵的丰富性与同化力。

感受,是指作者的感官与情感,受到外界各种现象(如形色、音响、气味、滋味、冷暖或山川景物等)的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与客体刺激相应的心理活动。感受不同于感觉:感觉主要是一种简单的生理反应,是先天的、感官的、人皆近似的;感受则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后天的、情意的、因人而异的。

对作者来说,善于灵敏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是进行写作最可宝贵的特质之一。托尔斯泰曾这样评论普希金:“他的美的感觉发达到了任何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同时,他又“善于这样强烈地体验和灵敏地感觉自己的一切恶──这是宝贵的需要的特质。善于象普希金这样灵敏地感觉的人是幸运和特别有意思的。”

感受与观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在于:观察侧重于客观方面,着眼于表现客体的具体形态;感受侧重于主观方面,着眼于表现主体的感情层次和情感变化。换句话说,观察所要反映的是“物”,感受所要表现的是“情”和“意”。即使面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两者的区别也极为明显。例如,一九八○年十月,艾青夫妇应邀访问美国时,观赏了驰名的爱荷华秋景,艾青的妻子高瑛,在书简里对这迷人的景色作了异常详尽的描述:

丰富多采的秋叶,有深红的、浅红的、鲜红的、杏红的、紫红的、玫瑰红的。红得透明,红得有光泽,红得有水份……有的满树红似火,有的艳丽而辉煌,象一顶巨大的凤冠,有的树只有树梢是红的,有的树红一半绿一半,或是黄一半红一半,有的树红黄绿三色为一体。颜色的层次很多,从浅到深,从简到繁……

在这段文字里,她主要运用的是观察:准确、精细的记述了六种红颜色、三种红光泽和六种红树

1 态,把爱荷华的红叶翔实而又有层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显然,作者所要着重表现的,是客观的景物,即“生活中的图画”。

同样面对这一景色,在场的艾青从满城红叶中得到触发,他以诗人特有的激情,赞叹道:“多象燎原大火!”随即写下了《爱荷华的红叶》这首小诗:

秋天了 爱荷华树叶红了 红得象桃花 红得象彩霞 红得象鲜血 红得象火焰

在阳光照耀下

整个爱荷华都燃烧起来了

在这首诗里,艾青所要表现的是感受。他所着重展示的,已经不是客观景物的具体形态,而是由客观景物所触发的主观情感,即诗人“心灵中的图画”——与其说是“整个爱荷华都燃烧起来了”,不如说是艾青的情感、激情在燃烧。

感受与观察又有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一面。无论观察或感受,都需要作者具有开放的五官──这是进行写作活动不可缺少的生理条件。观察,要以此为基础,把注意力向客观事物延伸;感受,也要以此为基础,把注意力向主观感情进发。它们不仅起始点相同,而且,主观感受往往需要以客观观察为前提。观察越细密,越有助于丰富感受的层次和内容。因此,培养感受能力,最好在学会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感情要丰富。感情是感觉的进一步升华。由感觉转化为感情,是迈向感受的关键性一步。感情,先有感(觉),而后才有情;然而,如果有感无情或多感少情,则感受必定不丰富。多情,才能善感(受);情深,感受才深。所谓感受,可以理解为生活的风雨打在作者心灵上所引起的颤动,即“心灵的颤音”。其核心就是一个“情”字。

人的情绪,一般可以分成喜、怒、哀、乐、爱、恶、惧、忧等,由于主观情绪的变化,即使客观的刺激前后相同,激起的感受也绝不会一样。雪,曾多次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出现。当作者豪情满怀地称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礼赞祖国大好河山时,雪是吟咏的对象:“更喜岷山千里雪”,“梅花欢喜漫天雪”,“……

2 万里雪飘……分外妖娆”;而在《念奴娇·昆仑》里,雪不过是要剑裁的昆仑山的附庸,因而作者喝令道:“不要这多雪”!可见,感受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感情的统一。情,因物而生、依物而存;物,为情所用、因情而异。

有意识地养成触景生情(或见物生情、闻声生情、嗅气生情、尝味生情)的习惯,才能触发、延展和丰富自己的感情。常见这样的描写:月残落泪,鸦噪生悲,花香动情,酒醉增愁……这便是多情善感的表现。杜甫见春来草木繁茂,生感时恨别之情(见《春望》);听无声春雨,想到满城春色,喜上心头(见《春夜喜雨》);闻秋风怒号,为“天下寒士”忧(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睹鄜州之月,遥怜小儿女(见《月夜》)。诗人面对这些极平常的景物,各种各样的感情油然而生,形成了自己极不寻常的感受。可见,欲“善感”,必先要“多情”,情深感亦深。(参见林可夫主编:《基础写作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84页)

生活,只有跟人的个体生命需要相切,跟言语生命相互激荡,才能成为情感、思想的土壤,成为言语表现的素材和主题。在语文教育中,不是为了生活去写作,而是为了倾听生命的呼唤、表达生命的需要去写作。如果跟人的生命——情感、思想无关,生活再丰富,也不真正属于你,写出来的是枯燥乏味、苍白贫血的文字垃圾;跟生命需要相感应,哪怕生活不怎么丰富,情动于衷,有感而发,笔下也会变得丰满生动活泼起来。因此,需要贴近的不是共性化、抽象化的生活,而是生命化、个性化的生活。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的人化、生命化、心灵化。语文、写作教学,就是要使不切己的生活“生命化”,变得切己,使一般的生活内容,和学生个体的、内在的、原生态的兴趣、爱好、体验相勾连,使之真正鲜活动人起来。

语文,需要关注的不是与“生活”外延的一致,而是不一致。与生活一致,那是生活;与生活不一致,与自我的言语生命、内心一致,才是语文。外在的生活不是语文,生命化、心灵化的生活才是语文。不是所有的生活都与语文重合。语文教育,所关注应是内在的“生命化、心灵化的生活”,将外在的不切己的生活排除在外——这才是科学的准确的表达。

三.实践参考

关于“寻找自己的‘敬亭山’”。这要求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

感受要独特。由于感受侧重于表现自我的情感世界,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借助于客观事物来表现人人皆无、唯我独有的生命体验。一个人的感触愈独特、愈深刻,文章的个性就愈鲜明。同样咏梅,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眼里,它是个有骨气、不合污,内心愁苦、孤芳自赏的失败者的形象;而在毛泽东同志看来,它倒是个傲霜雪、战严寒,刚健俊逸,坚毅不拔,对未来满怀乐观主义豪情的革命者的化身。独特的感情必须与特殊的事物统一起来。

3 感情的丰富性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而感触的独特性则要求作者根据自身的阅历、体验选准感情的灵敏区、喷发口。丰富的感情只有在自己感触最独特的地方喷发,才有个性,才不失之浮泛。在这里,既不需要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标准答案”。如果一定要的话,也只能是:按照你感触最深的那点去写,个人的感情色彩愈浓烈,愈不像人家的愈好。

下面是学生写的个体差异例文,对同一幅《川西牧歌》图的不同感受:

川西牧歌

在明媚的天空下,是一片遥无边际的广阔草原。

远处的山就像在牛乳中洗过的一样,那么柔和,那么清新。

山脚下,牧民们骑着马,在羊群中徘徊,看着一群群纯白滚圆的小羊,脸上不时幸福地微笑着。牧羊狗仿佛被注射了兴奋剂。不时地在羊群中奔来窜去,好不自在。羊群安祥地吃着软软的青草,不住地“咩—咩—”地叫着。远远望去,那成群的羊就像镶在山脚下的一条白玉带,洁白而柔和。

山脚下,一潭清流照人的湖水,把蔚蓝蔚蓝的天,柔和的山,洁白的羊群都融入了自己的怀里,那么幽静,又显得风度翩翩,胸怀宽广。她是一位仁慈的母亲,又是一位端庄的少女。湖里荡着涟漪,使她显得那么诱人,真想捧起来,轻轻地掬上一口。

一阵微风缓缓地吹来了,吹来了野花的芳香,吹来了湖水的温馨,也吹来了牧民们欢乐的歌声。 多以温馨的,恬静的生活呀。

奇怪的草原

几缕破棉絮般的白云踱着迟疑的脚步,游荡在草原天际。瓦蓝的天空与远处青山喋喋不休地唠叨着,连绵的山峰似乎很激动,心潮起伏不止。

苦涩的风掠过青山、草原、扰动吃草的羊。绵羊愤愤地抬起头寻找那故作玄虚的风,空空洞洞的天空眨着鬼眼窥视着绵羊。一阵夹杂着忧愁、不安的“咩咩”叫声,弥漫在草原上空。嫩绿的青草对自己任受他类践踏而无力抵抗的悲惨命运而悲哀,竹低垂着头,唉声叹气。牧人骑着一匹瘦马,捏着马鞭,恼怒地

4 盯着天顶游云,眼前的一切是那么令人讨厌。

一条小溪绕着草原缓缓流过。溪水忧心忡忡地考虑着前途。岸边几株娇艳的野菊舒展着金黄的脸庞,不时地向绵羊、流水、白云抛去令人作呕的媚眼。

草原?这就是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的草原吗?

夏季牧场的燥热

天空湛蓝湛蓝,无一丝风,云儿似乎也凝固住了。炽热的太阳毫不吝啬它的光芒,慷慨地挥洒着它的光热。广袤的草原现着一片枯黄,远处起伏的山峦也显出一层干渴的黄色,这一切都是太阳的杰作。

燥热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特别的气味,那是绵羊身上膻味和着臭味以及牧人腋下发出的骚味的混合气息。湖面漾不起一丝涟漪,岸边的野花焉巴巴地垂着头,似乎是不堪忍受这燥热的虐待,又好像是无福消受太阳如此慷慨无私的奉献。铺着老羊皮袄的草地上躺着闭着眼四仰八叉躺着的牧人,古铜色的脸孔由于青藏高原上那带有强烈紫外线的阳光的照射而现出一层紫红。牧羊犬早已收敛了往昔欢蹦乱跳的风采,无精打采地趴在牧人身旁,耸拉着耳朵,吐出半截舌头。躜动的羊群挤在一起,不吃不喝,在燥热的淫威下,眼中现出的是疲惫,偶尔有几只牛蝇飞过,懒散的羊群只是将头上的毛抖一抖,伴着几声稀拉的咩咩声,是牧羊狗有气无力的吠声,那纯粹是为了应付主人。牧人懒洋洋地躺在地上,沐浴着灿烂的日光,眼皮都懒得眨一下。一切归于寂静。

这是一个寂静得令人窒息的燥热的中午。 慵懒而舒适的草原

一些金黄的花如铜铃铛在清脆地响着。

闲散惯了的微风在湖边踱步,或者在湖面上懒懒地徘徊。

平缓而广阔的草原半闭着眼闲闲地躺在湖边。牧羊的小伙,眯缝着眼看长在蓝天上的白云。夕阳烧得真香,似乎还有点辣劲儿。咸咸的湖水里(北方的牧区多为咸水湖)腌着大块大块肥厚的白云,散发着烤羊肉的清香。

有酒就好。他咂咂嘴,想。

羊儿象洁白的云栖息在他宽广的胸膛,真软真暖。

5 风轻轻地哼着民歌,远处几缕细细的青烟在轻轻地摇。 他躺着,一句话也懒得说。 就这样躺下去,该多好! 他想。

[简评]面对同一副图,如果同学们写得都一样,或大同小异,这是不正常的,写得各有情趣,有异趣,这才是正常的。上面第一位同学的《川西牧歌》,是写得比较“正”的,和绘画者的表现意图,和多数人的共性化的理解比较接近,是一种“向心”的再现。作者主要用的是“观察”的方法,试图尽量客观地领会画面的“本意”,如实地反映对象。其他三篇的方法是“感受”的,着眼于表达主观的情感。是一种“离心”的表现。《奇怪的草原》,是作者视角的怪异,使文章中的意象显得都有点怪;《夏季牧场的燥热》,是作者心情的烦躁、焦灼,给草原景物加温添燥;《慵懒而舒适的草原》,是作者将自己的懒散、安逸、享受,强加于无辜的牧羊人。面对如此画面,相信同学们也会找到自己的情趣的。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综合实践活动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_北师大版 _第四单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比较探究《三峡》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三峡》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情感之美》教案 北师大版1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智慧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真诚

第一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想象·虚构》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情趣》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情趣》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