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语文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01:41: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

摘要: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在人的一生当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历代君王对儒学的推崇促使儒家文化成了古代中国的正统文化,而儒家思想则促使忧患意识成为我国古代文人的重要思想意蕴之一。各朝代的循序演替,使得处于朝代交替边缘的文人变的多愁善感,创造出了众多的优秀文化,也是古代文化灿烂的重要原因。事过境迁,在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是否还需要拥有这种忧患意识呢?

关键词:古代文人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关注超越自身的利害、荣辱、成败,而将社会、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萦系于心,对社会、国家、人民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奋斗图强,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传统之一,它代表一种高尚人格,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渊源至深。从一定角度来说,正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包含的忧患意识,才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忧患意识的形成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是一些有抱负的人,当这些关心国家兴衰存亡的忠义之士试图大展鸿图时,却或多或少地遭遇了残酷的现实。他们或因仕途坎坷,世态炎凉,个人遭遇不幸而激发起忧世愤俗之情;或因改革受挫,抱负未展,政治上屡遭迫害而郁结了满腹忧患;或因内忧外患,社会危机而超越个人哀愁,将忧患的情感升华为炽热的忧国,忧民之情。更为可贵的是,现实的失败并未改变这批有识之士追求理想的执着,他们将这种忧患意识带进文学,形诸于笔端,通过文学作品宣泄内心的忧愤与不平,从而也曲折地表达出其政治理想。可见,忧国忧民意识是关于儒家“忧道”观念的最好诠释和“仁爱”精神的最佳延伸,是数千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心潮的汇集,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升华,是驱动中国文化不断演变发展的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忧患意识与悲观主义忧患意识还可通过文人的伤春情怀中流露出来。由于中国哲人对生命的总体看法是悲剧性的,因而即使是在白花争艳﹑生机勃勃的春天,他们所看到的依然不是今日的繁盛,而是它明日的衰败,是白花凋零之后的萧瑟秋霜和无情风雨。

一、千年的儒家思想形成忧患意识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追求的

一种最高理想,追求仁爱、主张实施仁政、反对暴力,通过努力的学习,加强修养,来提高人们的涵养德行。从儒家思想中可以明显体会出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的关注对象是现实人生。目的是想超越忧患,达到“不忧”、“不惑”、“不惧”的“尽善尽美”和“至乐”的人生境界。儒家的忧患意识深深地包含关于人类前途命运的发展命题,要求人在忧患当中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尤其是认识到人的尊严,人生的意义,由此形成强大的生命意志力,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并不断地提升主体人格,完善道德审美的人生标准,实现人生所确立的一个又一个要实现的目标,以实现人文关怀,启迪人生的智慧,照亮生命的旅途,完成人生的神圣使命。而受这种思想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古代的文人骚客。

二、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了忧患意识形成的基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可以说主要是以华夏文明为主体,华夏文明形成与内陆的农业文明,远离沿海。早期的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的低下,人类与大自然的抗挣显得很是力不从心,面对大自然对人类的种种袭击,感到了恐惧和敬畏。再加上战乱的时有发生,分而和,和而分,分而乱,乱而战,战而又和的循环之中,不断的战争发生,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中华文明,民族的思想中难免不会有一种忧患的意识。这种忧患的意识在内陆性农业的华夏民族精神生活与情感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就有部落首领以夜夙忧勤的形象出现的传说。到了春秋和战国时代,诸侯兼并,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思想、理论、主张、学说都表现出了忧患的特点。

三、儒家思想促使忧患意识的建构儒家思想将人生忧患意识建构在人的血缘情感层面上,凸现忧患意识的历史使命感和生命的严肃性。这种忧患的意识的建构,还表现在人与世界存在的真实性极其人生的信仰上,凸现人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的特征,这种忧患意识的建构,某种程度上说,造成了一定的消极的影响,儒家所奠定的这种深沉而浩大的忧患意识,作为在相对稳定的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意识,已经积淀成华夏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渗透到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决定了中国文人“以忧为美”的审美基调。

古代文人忧患意识的表现

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内涵和表现也丰富多彩。

一:“愁”是忧患意识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以“愁”字贯穿始终的作品很多,特别是在古典诗词中,有辛弃疾的“少年不知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有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猛舟,载不动,许多愁。”;有柳永的“椅阑干处,正思凝愁”;有秦观的“落花万点愁似海”„„可谓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这一‘愁“字,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它是儒家”温柔敦厚“诗教说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这种特有的抒情方式也体现了我们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深沉特性。家国兴亡之忧患,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屈原的《离骚》。《离骚》是一曲愁肠百结的咏叹调,它表现的是一个伟大的悲剧,一种深广的忧愤。司马迁曾说过:“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二:“怨”也是忧患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怨”的情结,就是一种忧患意识。它来源于诗人追求“美政”与社会各种反追求的现实力量之间的强烈冲突。正是有儒家理想人生价值观的支撑,有中国人民思想意识里面根深蒂固的家国兴亡忧患意识,屈原才有“路谩谩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誓言;同样表达家国兴亡之忧患意识的还有:曹植笔下的游侠少年才有“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无畏;陆游才发出“轮口肝胆与谁论”的概叹;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忧患,文天祥才自明“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的志向„„尽管他们许身社稷,忧国忧民的豪情壮志常常付诸东流,难以实现,但这种以个体的失败深化了的忧患意识却更具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它是中华民族爱国志士苦恋情操的反映,是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伟大人格的再现。

三:古文学中,不仅有家国兴亡的忧患意识,更有“忧民之忧”的忧患意识。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泛爱众”,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无一不闪烁着“民本”思想的火花。若非亲眼目睹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状,杜甫又怎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若非有忧民之心,范仲淹不会主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若非有忧民之心,罗贯中笔下恢弘的战争场面里不会写进刘备在曹军进逼之下仍携民渡江而不肯弃百姓不顾的绵绵情义„„孔子的“忧道”思想是忧患意识的思想基础。孔子曰“忧道不忧贫。”“忧道”有两层含义:一是忧虑自己是否得道;二是忧虑自己是否弘道。其实质是倡导超越个体价值而以群体价值为重的价值观。其赋予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兴亡的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心。于是,在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下,中国无数的志士仁人为之奔波奋斗,苦苦求索,付出心血乃至生命。然而,理想的实现并非一帆风顺。

忧患意识的当代意义

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因此,所取得的成就越辉煌,就越不能骄傲自满,懈怠停滞,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面临的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等等。因此说,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尽管我国在某些领域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但在很多领域我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唯有保持忧患意识,增强爱国热情,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才能不断创新,加快发展。忧患意识有助于我们科学判断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既把握优势也看到不足,从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当代大学生应该像古代的学者学习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体在身心、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是个体走向社会、独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准备时期,是人才成长、心理成熟的黄金时期。作为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舒适的社会、家庭环境之中,从小到大在父母等亲人呵护下成长,人生经历中没有多少坎坷、痛苦和磨难,缺乏必要的磨炼,生活的无忧无虑,学习的一帆风顺,使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脆弱,经不起挫折和困苦的考验。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锻炼,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通过学习锻炼使我们具有坚忍不拔的坚强毅力,勇于奋斗的拼搏精神,敢于吃苦的艰苦奋斗作风。这样就可以在人生的征途中“任凭风浪起,稳做钓鱼台”。从容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达到光辉的顶点。

大学语文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