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有效互动——课堂的生气,生命的灵动

发布时间:2020-03-02 08:59: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有效互动——课堂的生气,生命的灵动

建湖县草堰口小学 陈远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引发有效的课堂资源的生成,并把它转化成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科知识的有效因子,从而让课堂呈现学生生命的灵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呢?

一、有效互动的涵义

有效互动就应该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

我国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师生间的交流,讲授、灌输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方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重视教给学生的知识,忽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的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的“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在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

二、有效互动生成的基本要素

1、课前准备——有效互动的前提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

1 课前教师准备什么?第一,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第二,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第三,对教学环节的清晰而周密的思考;第四,对辅助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的精心选择;第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预见。

2、角色转变——有效互动的保证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些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积极的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一个知识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

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为自己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新课程下,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3、民主和谐——有效互动的重要条件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气氛中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相反的,在一个呆滞、具有

2 种种约束的环境中,会思维堵塞,反应迟钝,心境封闭,毫无创造力。教师拥有的最大本领是能左右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对学生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受到感召,得到鼓舞,看到希望。他们想,他们说,他们做,他们好奇,他们探究,这是他们的权利。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使课堂因生成而变得更加美丽。因而教师在课上应该把学生看成平等的朋友,用亲切的笑脸、真诚的笑声、和蔼的话语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使学生想说、敢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互动才实实在在,生成才能在不经意间来临。

4、平等对话——有效互动的基础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的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摒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互动的课堂需要

3 对话和共享。

三、有效互动生成的基本策略

1、“师生”互动——演绎情思共鸣的乐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在“对话”的课堂上,当学生希望挑战权威的时候,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容侵犯,从而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这种状态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灵感最易产生,见解最易独到,语言最易有光彩。

在朗读指导《九色鹿》第六自然段中:我一改范读的规范性,将这段文字读得极平淡且还读得字,这时的学生大笑、哗然,众人跃跃欲试,给老师提意见,急着要读给老师听,让老师仿效着读。这是老师在课堂上留下的一个善意的谎言,但从学生们高举的小手,自信的朗读,充分地展示出了学生的“能耐”:学生们对这部分课文的理解、感悟已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用种种方式传递出来。在听到那么多发自肺腑的真知灼见后,学生一起为老师作个示范,朗读课文该段,果然精彩极了。

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双方积极的互动中,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允许争论,以努力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原动力、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推动力,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情趣。

2、“生生”互动——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可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着强烈的个性特征。正因为如此,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发生碰撞,碰撞激发火花,思想火花恰恰是课堂上最为美丽的风景。

在教学《九色鹿》前,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商人,刚到哈巴罗夫斯克时没有皮帽子戴。当地冬天的温度低达零下三十摄氏度,他外出送货时冻得不行了,于是捂着耳朵在雪地里跑,这时“啪”的一声,一顶皮帽子扣在了他的头上。回头一看,一个俄罗斯男子

4 站在他的面前,用生硬的汉语说:“明天”,同时用手指指表,再指指脚下。(讲到这儿,我让学生猜想,俄罗斯男子说的“明天”及手势的意思。)接着,我继续讲述《皮帽子》的故事。这个手势已经把一切表达得很清楚了——“中国小伙子,天气这么冷,不戴皮帽子怎么行?先戴上我这顶吧。明天这个时候,来这里还我好了。”按理,这个商人应当弄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然而第二天,商人不但没去还帽子,还洋洋得意地嘲讽起借给他帽子戴的俄罗斯人:“你们猜‘傻帽儿’这词怎么来得吗?傻瓜等帽子——傻帽儿,哈哈„„”(讲到这儿班里一部分学生表情严肃,一部分学生也笑了起来)我乘机引导讨论并小节:商人笑了,我们同学也笑了,这两种“笑”一样吗?对呀,商人的笑是无知的笑,我们的笑是明白了道理之后的笑。

针对故事讲完后,同学们发出的笑声和商人的笑声让学生进行探讨,分别是怎样的一种“笑”。同学们都振振有辞。顷刻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在丰富多彩的答案背后,学生对这“笑”有了更深的感悟,领略了中国语言丰富的魅力,对语文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而且在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中,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学生的收获早已超越文本,走向了智慧学习。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风采。

3、“生文”互动——揭开思维运转的帷幕

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正像《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与文本交流;必须放手让学生自主、自由的探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解放,充分展示他们生命的活动。

学生和文本的互动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关键。学生如何阅读实现与文本互动,又怎样使得这种活动进行得更为深入生动、有效高效,教师的引导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让学生品读书本,就给了他们开启思维深入已知、探索未知的机会。这种互动是由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角度等的不同决定的。如在一堂《山行》的古诗教学课上,老师安排学生先品读古诗,然后把读懂的地方用图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个环节一下就打破了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局限性,通过反复地品读,学生的思维一跃而开,用笔感悟出了读懂的地方:一座

5 山林、一条石子路,几棵枫树,几户人家等,但侧重点明显不同,比如有的着重描绘的是山间延伸至远方的弯曲小路,对枫树,只是草草地用几片枫叶点缀而已;但有的重点描绘的是火红的枫林,对山间小路只是信手画条曲线便罢,可见前一个学生重点感悟了“远上寒山石径斜”,而后一位学生则是抓住“枫林”、“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细节作了一番斟酌,可见,不同的学生在和文本的互动中,在思维的生发程度上有明显的发散性。学生在与文本的互动中,赢得了 “静静思考”的时间,是对思维的初绽,带来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羞涩的喜悦。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让我们在互动中分享彼此的思想、情感,使语文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在这里,儿童固有的灵性将得以迸发,潜在的悟性将得以唤醒,失落的自信将得以找回。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充满活力,流溢着生命的动感,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命的灵动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灵动的课堂

构建和谐生态课堂 促使生命灵动成长

灵动课堂培训心得

美术灵动课堂》心得体会

灵动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聚焦有效教学 构建生命课堂

生命的脆弱与灵动

用心感受生命的灵动

有效互动——课堂的生气,生命的灵动
《有效互动——课堂的生气,生命的灵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