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食用菌无害病虫防治新技术

发布时间:2020-03-03 23:44: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食用菌无害化病虫防治新技术

顾名思义,“无害化”即指的是在食用菌生产的全过程中,无论栽培户是采取的积极预防的用药体制,还是在病虫害发生之后,消极的用药剂治疗,其生产的产品——食用菌的食用部分,对消费者都必须是绝对安全的、无害的。简言之,我们生产的食用菌产品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必须符合国家颁布的《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否则,将被严格禁止上市。

除此之外“无害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在栽培食用菌的过程中,栽培户对病虫害防治时所使用的药剂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对食用菌生产本身所带来的副作用——即所用药剂不能妨碍和伤害菌丝体和子实体的正常生长。

下面我和大家将逐一探讨食用菌无害化病虫防治方面的新课题、新技术。在此,我首先要求大家在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上要适度转变观念,更新思路。何谓转变观念,就是在食用菌生产的全过程中,对于病虫的防治,必须始终贯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至于“更新思路”则是指依据各类食用菌对营养要素,环境条件、管控措施的最佳要求,来组织各类食用菌的生产,并把其视为食用菌病虫防治的关键一环,唯如此,方能提高食用菌本身对病虫的抵抗能力,同时要积极努力创造一切最有利于食用菌生长的各种条件,尽最大可能营造不适于各类病虫害发生、传播的环境。这也是我今天主讲的《食用菌无害化病虫防治新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不外乎农业防治法和生物防治法。而要做到在病虫防治时的“无害化”则多采用生物防治法。当然,若有必要二法亦可综合运用。那么,什么是农业防治法呢?简单来说,就是在食用菌生产的全过程中,一旦发现病虫害侵袭,就用传统化学农药喷治,它的缺点是:很多传统农药品种的毒性等级高。一般是巨毒,如呋喃丹、亦或高毒如水胺硫磷,或者中等毒,如敌敌畏等,以上传统农药不仅不适于绿色食品——食用菌的生产,有的品种还会对食用菌的子实体产生明显的药害,如敌敌畏。

而生物防治法则不同,它在选用防治药剂时,大多选用低毒或微毒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而生物农药要么是用某类微生物发酵培养后的代谢物经科学加工后,配制而成的低毒生物制剂,如农用青霉素、链霉素。要么是直接提取特定生物体的有效成份,制成低毒或微毒的生物农药,如菊脂类农药(氯氰菊脂)沙蚕毒素类农药(杀虫双)等等。而更为奇妙的生物防治法中普遍运用的以虫治虫, 20

如利用赤眼峰防治棉蛉虫,利用七星螵虫防治蚜虫等等,还有在微生物界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克制有害微生物的生物发酵灭菌法,即巴氏灭菌法。这些不同的生物防治途径和方法,在向我们昭示:今后对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完全可以对食用菌的生产及其产品做到“无害化”。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的效果,从广义上说,处决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栽培者能否最充分、有效的发挥自己栽培和管理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培育出壮实、抗逆能力强的菌袋即菌丝体。第二是栽培者对已发生了病虫害的食用菌的防治用药是否在病虫害的始发期和用药适期。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不难发现,越是生长强旺的菌袋它发生病虫害的几率就小,反之就大。同时对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在对症治疗的前提下,也是越早用药效果越好。

从以上得知,如果我们要把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提高到“无害化”的境界,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莫过于培养出“强旺、壮实、抗逆能力强”的菌袋,如此便可使病虫害发生的几率降为最低,直至为零,一旦食用菌生产的全过程,能直接避免病虫害的侵袭,则“无害化”境界可期也。这便是我强调的在防治食用菌病虫害方面须“转变观念、更新思路”的原因所在。

换句话说《食用菌无害化病虫防治新技术》不再强调治标——见病虫而给药,而是着重治本——“强身健体”——采取一切可能措施来增强食用菌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或抗逆能力。

具体说来,要想培育出强旺壮实、抗逆能力强的菌袋,除了优化各类食用菌培养基配方、配料外,就是广泛采用生物发酵新技术来最大限度的对食用菌培养料,进行巴氏法灭菌、灭虫。而该法远比用化学农药灭菌、灭虫来得安全而实惠,进而达到“无害化”标准。特别是添加了“酵素宝”生物菌种后,通过生物发酵技术,不仅可以快速升温,迅速促进有益微生物的增殖,抑制各种杂菌再生,杀死危害食用菌的病原,虫卵、软化培养料、加速菌丝的定植和生长。还可以把 富余的且有时是有害的氮素营养,通过有益微生物菌群转化为菌体蛋白暂时贮存起来,供以后食用菌在生长全过程中按需取用。当然,添加了常德市永春堂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酵素宝”生物菌种之后,再进行生物发酵的益处,还远远不只这些,若要知详情,容后再作介绍。

由于是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和讲解《食用菌无害化病虫防治新技术》,则传统的用药防治食用菌病虫害的方法和原则,只好略去,同时要求我们将重点放在“无害化”上。有人会问:究竟有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既防治住了病虫害,又达到了“无害化”的标准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生物发酵新技术。

在此,需要明确强调的是:生物发酵新技术不应仅仅视作食用菌培养料的一种预处理技术,而更应把它看作是食用菌无害化病虫防治新技术中最具推广价值的能大幅、有效降低培养料病虫害基数和用药次数的实用技术。

既然生物发酵新技术能有效提升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的“无害化”水平,在结合我市目前菌业界的实际问题,我们不妨详细探讨一下生物发酵新技术在食用菌生产中的作用机理、应用领域、具体用法。

1、生物发酵技术的由来和作用机理:生物发酵技术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名词,具体到食用菌生产上来讲,就是“巴氏灭菌法”,这是一位国外的生物学家,早在20世纪前,就发明了的,并以其姓氏冠之,它的原理是利用嗜热微生物,在有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55℃-65℃)来杀灭绝大部分不耐热的有害微生物。因此,它的纯灭菌作用,相对而言,有其局限性,故后来的科学家又相继发展了常压灭菌法(在排尽冷气的情况下,100℃高温,恒定保持8小时以上)、高压灭菌法(在排尽冷气后,于1.5kg/cm2压力下保持1.5-2小时)等。

虽然“巴氏灭菌法”在消毒菌方面有其局限性,但由于其操作的简易性、抑菌的广谱性和长效性,深得有远见人士的青睐,后来一位日本生物学家又丰富和发展了“巴氏灭菌法”,并详细研究了能产生高温的有关的几株放线菌,并且成功进行了分离和纯比培养,其研究成果在很多国家的多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我市的“常德市永春堂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酵素宝》生物发酵用菌种,就是在日本专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再研发而成的。

2、生物发酵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农业和制药行业及食用菌产业上,在食用菌产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双孢蘑菇、草菇、平菇、金针菇等几个常规栽培的品种上。同时生物发酵技术在应用时有一定的温度条件,即在自然温度低于18℃时,发酵产热慢、时间长,如果添加了“酵素宝”菌种后,则会显著提高发酵、产热的速度,大大缩短培养料发酵的时间,其最大好处除了不用农药就能杀灭大部分病原、虫卵外,还能改善培养料的某些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例如:某些栽培原料(棉子壳)由于在加工前其水分含量高,在加工过程中致使其棉仁或

棉仁粉大量落入其中,造成局部氮素营养过多以致碳氮比例失调,如不经生物发酵处理,将多余的氮素营养经“酵素宝”菌种中有益微生物转化为菌体蛋白贮存起来,就有可能出现——(高氮物质遇水逐渐氨化并产生游离氨)毒害菌丝,甚至影响出菇的严重情况。有鉴于去年棉籽壳质量不如往年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发生了许多栽培户用去年的棉籽壳,栽培食用菌出现的,新接菌种光萌发而不吃料定植(鼎城区部分平菇生料栽培户),以及熟料菌袋长满菌丝后不出菇(西湖区近50户金针菇栽培户)的非常情况,建议大家在生产平菇和金针菇(木耳除外)时广泛使用“酵素宝”菌种进行生物发酵处理后,再按常规进行食用菌的生产。借此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损失。

3、具体用法略(因“酵素宝”菌种袋附有详细而具体的用法)。

综上所述,通过正确而全面的使用生物发酵新技术,不仅能实现少用药或不用药就能“无害化”地防治住食用菌生产中的病虫害,而且还能解决菌丝不吃料(平菇生料栽培时)或不出菇(因碳氮比例失调引起的)等食用菌栽培上的重大技术难题,同时还能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是真正值得大力推广的食用菌无害化病虫防治新技术。

二O一一年三月十七日

番茄病虫防治

农作物病虫防治总结

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工作

大春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

加强水稻后期病虫防治

中、晚稻病虫防治警报

食用菌新技术——制种简化革新法

有关杨树病虫无公害防治论文

香蕉肥水管理及病虫防治

贵阳秋收作物重大病虫防治预案

食用菌无害病虫防治新技术
《食用菌无害病虫防治新技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