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煤炭行业“两化融合”模型的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20-03-01 18:07: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煤炭行业“两化融合”模型的研究现状

前言:最近几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经历较大转折。我国煤炭供给一度处于紧张状态,各地煤矿企业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增加电煤的生产供给,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出了巨大挑战。信息化作为实现煤炭工业现代化和保障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其地位更加凸显。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对于提高煤炭行业对实施两化融合的理论认识,增厚煤炭企业信息化改革的理论功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煤炭 两化融合 模型

1. “两化融合”概念的推出

目前,我国工业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代表的人类两次重大发展方式正在交替。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是在这样一个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所做出的重大决策。“两化融合”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既不同于西方国家高度工业化后的信息化改革,也不同于企业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而是将工业化进程和信息化进程融合在一起。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工业化尚不发达的国家,“两化融合”的研究更显重要,它不仅要求工业实现信息化,还要将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进行,“两化融合”的道路是没有前例的。

总体来看,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从离散化的单项应用阶段,发展到对各业务环节全面覆盖的深入应用阶段,并逐步向实现“两化”融合、效益整体提升的综合集成应用阶段过渡。

2. “两化融合”模型研究现状

国家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认为,“两化融合”就是说:一是信息技术在各业务环节的应用不断深入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信息化与研发设计融合,成为提升工业产品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信息化和工业装备、生产过程相融合,促进了工业的精益化生产;信息化与经营管理融合,企业运营管理逐步走向精细化;电子商务与采购和营销体系创新融合,提高了市场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二是覆盖全价值链的综合集成成为实现“两化”融合效益突破性提升的关键。三是信息化在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安全生产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逐步推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信息技术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基于信息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北京大学金江军博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两化融合”的层次模型、需求供给模型、动力机制模型、生产要素替代模型、两化融合实现模式、梯度模型、成熟度模型、评估指标体系等,比较客观的建立了两化融合的体系结构。但是,金江军博士的“两化融合”侧重于制造业部门,对于挖掘矿产行业则论证不足。针对煤炭行业,仍需要将其模型扩展再延伸。

2.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信息化不只是与某个门类工业融合,而是与所有工业门类都融合。信息化不只是与工业企业的某个环节融合,而是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个环节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还体现在管理、产业层面。

此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把生产和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管控一体化。分类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分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

第一,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第二,产品融合是指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增加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就变成了信息家电,普通玩具增加电子遥控技术之后就成了遥控玩具,产品价格比原来有大幅提高。第三,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进销存管理等企业管理效率;通过网上订购系统,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订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品设计效率;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第四,产业衍生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新型服务业,如教育培训业、IT咨询业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信业等产生了大量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

2.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

一方面,工业发展对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产生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信息化为工业企业的业务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2.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动力来自技术推动、需求拉动、政府引导。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前提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并迅速发展。与其他技术相比,信息技术的创新周期非常短,如计算机芯片的摩尔定律。另一方面,工业界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对信息技术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从而把信息技术不断引入到工业领域。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除了市场机制,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非常明显,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2.4 生产要素替代模型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资源、能源、信息等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工业社会,资本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信息社会,信息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信息要素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替代程度,可以反映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程度。

2.5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式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企业-产业互动模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所属行业的信息化之间往往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企业-产业互动模式是指企业信息化受制于该企业所属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同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产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不同,产出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显示不同产业在吸收信息技术上存在行业差异。IT密集型行业有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等。信息化的网络外部性使这些行业中的企业竞相投资信息化,成为信息化的领

先行业。

第二,挑战-应对模式。挑战-应对模式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制约因素,或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为了打破这种制约、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开展信息化建设。挑战-反应模式是一种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比较强。挑战-反应模式也是中国企业最为常见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当企业产能达到一定规模时候,传统手工方式就会遇到瓶颈,这时候企业意识到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来突破这个瓶颈。例如,广州本田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年产1.8万辆发展到5万辆,开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广州市珠江啤酒集团公司当1985年年产5万吨发展到1998年年产40万吨,如不采用信息化手段就感到明显的制约。信息化为产能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三,雁行模式。企业信息化导致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在行业内在技术或管理方面领先,使其成为同行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榜样,从而带动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于各个企业信息化的起步时间、投资规模、团队实力等不同,不同企业之间形成了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犹如大雁飞行形状。雁行模式可以分为企业内雁行模式、行业内雁行模式、行业间雁行模式、区域间雁行模式四种。企业内雁行模式是指在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如海尔集团首先在冰箱本部实施MRPII,然后逐步将MRPII推广到其他三个大事业本部。行业内雁行模式是指在行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先进企业带动信息化落后企业。行业间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行业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水平高的行业带动信息化水平低的行业。区域间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地区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行业或企业信息化水平高的地区带动行业或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的地区。

第四,区域集群模式。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主动地为其辖区内企业创造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有利条件,或者在某个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内企业之间相互影响,使某个区域的企业信息化或行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面临产业升级等问题,该区域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互学习、相互模仿,共同推动着该区域信息化发展。

第五,政府主导模式。早期的企业信息化,往往都是政府主导的,如甩图板、甩帐表等。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往往由政府出资从国外引入先进的信息系统。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沈阳某机床厂就借助政府财政拨款引入德国工程师协会提供的INTEPS软件实施MRP,并将之发展为MRPII管理系统。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辖区内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出资采购一些软件免费发给企业使用。由于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这种做法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2.6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梯度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该逐级推进,梯度展开。即信息化先要与工业融合,其次与直接为工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再与其他与工业相关性不大的产业融合

第一圈是工业,信息化与工业的融合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这是最核心、直接相关的方面。具体表现在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制造业、轻纺行业、钢铁行业、医药行业、石化行业等,使传统工业焕发新的生机。第二圈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服务行业。一般认为,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服务产品,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的

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包括物流、研发、信息、中介、金融保险、贸易、咨询、广告等相关服务。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这是次核心、非直接相关的方面。第三圈是其他产业,这些产业与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工业本身关系不大,如农业、非生产性服务业。圈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所需要的宏观环境,包括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有利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梯度与产业的IT密集度有关。一般来说,IT密集度越大的产业,在圈层中越靠里。IT密集度越大,意味着这个产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高,越容易融合,越需要融合。IT密集度较大的产业有装备制造业、电力行业、石化行业、医药行业、物流业等。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后期进入信息化建设阶段的,而中国是在工业化中期进入信息化建设阶段的。这中间虽然存在一个时间差,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发达国家和像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发达国家比中国先行了一步。在中国,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为了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因此,信息化要着重与工业化的核心——工业的融合,即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其次,才是要推动信息化与为工业化服务或起支撑作用的产业融合。

2.7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熟度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划分为初始级、基本级、适应级、成熟级、优化级五个阶段。在初始级阶段,信息技术开始导入,处于尝试和起步阶段,能够提供初始的支持,尚未表现出明显的IT绩效。在基本级阶段,信息技术正式导入,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功能实现或技术应用不够完善。在适应级阶段,信息技术应用趋于全面,能够满足现状需求,业务支持能力较强,表现出一定的IT绩效。在成熟级阶段,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形成完善的信息化体系,规划、建设、管理、维护较为规范,IT绩效较明显。在优化级阶段,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再造相结合,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相结合,IT绩效非常明显。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评估思路如下:对某地区的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抽样调查,按某类行业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例确定该行业的企业抽样率,样本数量一般为工业企业总数的千分之五或百分之一。建立工业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并发放,对回收上来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确定该地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熟度。

3. 煤炭行业“两化融合”的思考

煤炭行业正面临大集团兼并重组。相对于过去煤矿企业“散、乱、差”的生产环境,大集团生产更能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煤炭行业的信息化以山西为例,山西省已完成“煤炭信息网络及企业上网工程”,覆盖全省各地市煤炭管理部门及国有重点煤业集团、地方重点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网络平台。并建成了全省煤矿地理信息系统,为抢险救援提供了地面交通图、井下坑道布置和分布走向图。此外,山西省还建成了煤矿瓦斯监测监控信息系统工程,该系统工程包括全省范围内国有重点、国有地方煤矿、乡镇煤矿在内的高瓦斯和按高瓦斯管理的800多座煤矿的监测监控信息系统和各级煤炭安全管理部门的网络平台建设及软件开发。瓦斯监测监控网络系统以 Internet 技术为基础, 采用先进的网站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由Web地图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远程数据采集处理服务器、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局域网浏览器客户端等组成, 具有单矿、多矿定位监测、数字滚动监测、自动报警、智能数据汇总、分类查询等功能, 可在采

掘图上直接显示传感器及控制设备位置, 实时显示监测数据及设备状态, 实现对煤矿工作站的安全管理。系统采用TCP/IP 协议、FTP或HTTP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远程数据通信的速度。数据校验和多路数据通信的并行处理,使全网近百个监测中心、几千个煤矿数据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无缝链接。

但从总体上讲,煤炭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依然较低。成熟的信息化应用仅分布在少数大型煤业集团,对大多数煤矿企业来讲,煤炭信息化应用有限。在管理方面,大多数煤矿仍处于人工统计汇总的阶段,加上机构不断地调整、职能不断地变换、工作人员不能相对稳定,企业的统计不全或断档,致使统计汇总口径不

一、数据不全、信息滞后。在安全生产方面,大多数煤矿缺乏必要的安全信息设备,井下数据采集、井上作业调度等环节均靠人工处理。这就大大制约了煤矿企业的综合调度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导火索。

“两化融合”作为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发展新模式,既不同于西方国家高度工业化后的信息化改革,也不同于企业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而是将工业化进程和信息化进程融合在一起。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工业化尚不发达的国家,“两化融合”的研究更显重要,它不仅要求工业实现信息化,还要将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进行,煤炭行业“两化融合”的道路是没有前例的。

参考文献:

[1] 郭世民.山西煤炭信息化建设与前景[J].山西煤炭, 2005,(01) .

[2] 吴青松.浅析煤炭信息化建设[J].陕西煤炭, 2007,(04) .

[3] 李京生.谈山西煤炭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方向[J].煤炭企业管理, 2005,(10) .

[4] 煤炭信息化围绕生产安全展开[J].每周电脑报, 2008,(16) .

[5] 崔柳,李真.论煤炭企业的信息化[J].煤矿开采, 2005,(04) .

[6] 改传统 重安全 强管理——煤炭信息化“十五”安全生产为主[J].每周电脑报, 2001,(25) .

[7] 郭建忠.国有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J].电信技术, 2005,(04) .

[8] 李大恕.煤炭信息化副部长担纲[J].每周电脑报, 2000,(04) .

[9] 李月光.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障碍与对策[J].煤炭企业管理, 2005,(06) .

[10] 舒伟,王艳洁.基于价值链的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探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5,(11)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2010 ----2011学年 第一学期)

学院(中心、所):管理学院专业名称:情报学课程名称:信息政策与法律论文题目:“两化融合”模型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授课教师(职称):相丽玲(教授)

研 究 生 姓名:周兴璞年级:2009级学号:200923803009成绩: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1年 3月 2日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发言稿

两化融合工作总结

两化融合建设

两化融合报告

两化融合基本情况

煤炭行业“两化融合”模型的研究现状
《煤炭行业“两化融合”模型的研究现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