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0:36: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2014新人教)

第七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在发现规律、描述和表示规律以及简单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根据发 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规律。

三、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作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模式”的特点。根据已经观察到的、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特例)在排列上具有的某种特点或属性,在没有遇到任何反例的情况下,推出这类事物的排列都具有该种特点或属性的结论。可以从许多角度找规律,如颜色、数量、大小、形状、数字关系、方向及其他性质等。发现规律的“核心”有助于儿童开始意识到规律。有的核心是重复的,有的是发展的。

教材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素材,注重对“规律”含义的理解,只教学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理清层次,降低难度。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如下:

1、教学规律的含义;例

2、教学图形和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例

3、教学等差数列(递增、递减);例

4、教学数组的规律;例

5、教学解决问题。

四、教学措施

1、突出教学的趣味性。设计贴近生活且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在趣味中欣赏、观察、猜想、验证,有过口头描述规律、圈出规律、创造规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规律的含义;

2、注重教学的开放性。规律的呈现形式应该是多样的,除颜色、大小、形状等属性外,还要涉及图形的方向、声音、节奏等其他属性;

3、准确把握重难点。重在发现规律并表述出来,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规律即可。

五、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课题 找规律(P.85-86.例

1、2 练习二十第

1、2题)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时间 2014.5.10.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和手段 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联欢会的情境图(动画)

师:这是新年联欢会的现场,看到这个场面的布置,你最想说什么?(很漂亮、很美丽) 师:美丽在哪?为什么这么美丽?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发现的任务。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认识规律

(1)师:这个场面美丽在哪?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灯笼、花、彩旗)

(2)引导发现“灯笼、花、彩旗”的排列规律,并用笔圈一圈其中的一组规律,体会规律。 (3)小结:像“灯笼、花、彩旗”这样一组一组地重复排列,不断地继续下去,这就“规律” (4)师:谁能把“灯笼、花、彩旗”的规律再说一说。

师:仔细地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规律的现象吗?如果有发现的话,与大家说一说。

(5)练习: ①书第85页 做一做 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 ②书第89页 练习二十 第1题

2、教学例2 找规律 (1)师:观察碗的排列,有什么发现?(有规律地排列) 师:你能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吗?

(我发现,也可以直接观察数字的规律,是以2和3为一组重复排列的,所以3的后面分别填2和3。)

(2)观察鸡的排列,与同桌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1只母鸡后面跟着3只小鸡,用数字表示就是

1、3重复出现) (3)练习:

①书第86页 做一做 第1题 摆一摆,填一填

②书第86页 做一做 第2题

3、课堂小结:像这样按顺序一组一组地不断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地排列,可以是图形有规律排列、也可以是数字有规律排列。

准确地发现规律中重复的部分(一组)是找规律的关键。③④

三、巩固练习

1、书第86页 做动作,猜规律

2、猜一猜,后面是什么?

3、书第89页 练习二十 第2题。

4、书第90页 练习二十 第10题

哪两行的规律相同?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作业本第63页

板书设计:

找规律 重复出现的一组 图形、数字 教学反思:(宋体五号,单倍行距)

课题 找规律(图形与数字的对应)(P.87.例

3、4) 课时 第2课时 备课时间 2014.5.19.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找规律的方法。

比较熟练地看出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和手段 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题

小朋友们,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题3第一道题。

师:谁能找出这道题有什么规律?你能接着往下画一组吗?

如果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启发学生:我们用几个正方形摆图形,那么这个图形我们就可以用什么表示?那么这一排的图形我们可以怎样表示呢?

师:对了,我们还可以用数字来表示规律。谁会接下来填一组数呢? (2)(出示第二行的方块图)这行可以怎样表示呢?接下来应该这样填呢? 用数字标示图形的个数,这些数字是怎么变化的呢?

(3)出示例3的第(2)题

师:这一题与刚才的2题有什么不同?(只有数字没有图形)

仔细观察,哪位小朋友会动脑能把它们的规律找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

汇报交流找到的规律,与大家分享。 (4)完成“做一做”第1题。

2、教学例4。

(1)师:没有图形的帮忙,你能找到规律。看来小朋友们的能力挺好的。那么下面这题稍有难度,谁能找出规律呢? 学生找规律,与同桌交流 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的第

2、

3、

5、6题

四、总结

规律不仅在图形里面存在,在数字里也同样存在着规律。我们可以运用学习过的加减法知识来找规律。

五、作业

作业本第6

4、65页

板书设计:

找规律(图形与数字的对应)

36

91

2课题 找规律(P.88.解决问题例5) 课时 第3课时 备课时间 2014.5.23.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规律,掌握寻找规律方法,并用于生活中,将数学生活化。

2、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积极有效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感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在找规律的基础上加大难度,提高生活实用性。 教学准备和手段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例题5:小红按规律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2颗珠子,掉的是哪两颗?

1、观察图片,你是怎么想的?

2、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3、教师引导 总结:首先发现手链是用2颗黄珠,1颗蓝珠,2颗黄珠,1颗蓝珠„„ 穿起来的,但掉了2颗,所以我们知道她穿珠子的规律是2颗黄珠,1颗蓝珠。 所以掉的是:1颗黄珠,1颗蓝珠。

二、课堂练习

1、P.88.做一做 小英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3颗珠子,掉的是哪3颗? 独立思考,你发现什么规律,给你的同坐说说,指名汇报。

教师检查,指导完成练习。

2、P.89.练习二十 第4题

根据规律画出被挡住部分的珠子

3、P.90.练习二十 第9题

小明穿的手链还缺2颗珠子,他需要2颗什么形状的珠子? 观察珠子的形状,你发现什么规律? 独立思考,把要的形状画在旁边。

三、课堂扩展

出示ppt,完成课外练习。

四、总结:

今天我们把找规律用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收获?想一想你在生活 中还能用我们学习的知识发现些什么吗?

五、作业 作业本第66页 板书设计:

课题 练习课(P.89-91.练习二十) 课时 第4课时 备课时间 2014.5.25.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已学过的各种规律及找规律的方法。

2、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迅速。 教学准备和手段 教学流程

一、复习。

课本第90页第6题。

二、新授。

1、(完成第10题)让学生圈出合适的图形,并说出理由。 第二行的图形,由学生说完理由和答案后,再由学生来判断对错。

2、完成第7题。

让学生找出规律后自己填在书上。

3、完成第8题。

4、完成第11题。

让学生自行填写在书上,并把规律标出来,集体订正。

5、完成第12题

6、完成第13题

三、提高练习思考题

四、作业 作业本第6

7、68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测试题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北师大 小学 数学 一年级 下册 教案第七单元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计划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找规律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