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5 21:06:5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一年级数学下册《位置》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位置》教案

教学内容:位置

(第页)

教学要求:

、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挂图

投影

座次卡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初步感知位置

、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可想和你们交朋友呢(出示动物卡片)你想跟哪个动物交朋友,你就对它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它好过去找你

2、小朋友自我介绍,并拿到动物卡。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找座位游戏

师: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打开看一看(动物卡背后有新座位号)

师: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在行动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互相谦让。

学生按卡找座位

2、介绍方法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这么快找到座位的?

(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找到了新座位,而且有的同学很乐于助人,看来同学们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刚才你们的找座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位置”

板书题:位置

3、介绍新位置

师:你们都有了新的座位,周围有了新的学习伙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多说一些)

4、点名游戏

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6组第3个站起来!

第2组第1个拍拍手!

××在哪里?

第3组第4个是谁?

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

、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小组汇报

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

三、练习反馈

、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

(1)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

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

(3)全班汇报,学生说,教师演示。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2、挂图了示第8页的第题图

(1)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

(2)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完成第8页的第题吧。

3、同学们帮助小朋友找到了座位,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好吃的,小兵、小明也想考考我们!

完成书中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师:同学们学习很认真,解决了许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做大胆取喜欢的游戏,“听反话”

要求:(1)同座位的,一个说一个做。

(2)一个同学说,全班做

(3)一个同学做,全班同学说。

推荐第2篇: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执教者:明长英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能积极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发展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 3+2=5+2=3-2=

5+4=3+5=9-4=

齐报得数后,指名说一说3+23-2是怎么想的?

2,口答:

(1)30里面有几个十?(2)50里面有几个十?

(3)6个十是多少?(4)9个十是多少?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喜欢吃冰糖葫芦吗?冰糖葫芦什么味儿?

2、今天小松鼠和小熊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一些冰糖葫芦,看看小松鼠拿了几串?小熊拿了几串?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结:一串冰糖葫芦有10个,小松鼠拿了3串,就是3个十,是30;小熊拿了两串,就是2个十,是20。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学例题

(1)提问:看着这些冰糖葫芦,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一共有多少串冰糖葫芦?一共有多少个冰糖葫芦?小松鼠比小熊多拿多少个?小熊比小松鼠少拿多少个?)

(2)求一共有多少个冰糖葫芦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算式?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0+20=

(4)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5)你想怎样算?

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想一想,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然后说给组内的小朋友听。

小组内讨论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算式的得数。

(学生可能会说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也可能会说因为3+2=5,所以30+20=50。)

(6)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板书课题)小朋友们的算法都很好,我们的好朋友也来了,让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算的。

课件显示——

小蘑菇:我是十个十个地数,30,再数两个十,是40、50。

小萝卜: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是50。

小辣椒:因为3+2=5,所以30+20=50。

小结:我们的好朋友算得和大家都一样,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就用哪种方法算。

2、教学“试一试”

(1)提问:刚才,我们提的哪个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

(2)你会列式计算吗?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0-20=

10、

(4)提问: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3-2=1,所以30-20=10;也可能说3个十减2个十是1个十,就是10。)

(5)小结:小朋友们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同学合作,学会了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算。

四、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第一组、第二组题让学生按组计算。

(2)出示第三组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写出相应的第2题。

(3)让学生自己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进行计算。全班交流各自的出题情况。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小鸭子20+20找到了它的妈妈40。其他小鸭子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妈妈吗?在书上画线连一连,连好后同桌互相检查。

4、“想想做做”第4题

(1)请小朋友看第4题,我们来做开火车游戏。仔细看图,你知道火车怎么开吗?

(2)学生在方框里填数后,一人报得数,全班学生一起校对。

5、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

5、6题。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积极思考,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

①一共有多少个?

30+20=50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②小松鼠比小熊多多少个? 30-20=10()

推荐第3篇:一年级下册数学示范课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示范课教案

执教人:黎启瑞

执教时间:2011年4月29日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学会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归结为10以内加减法,树立转化意识。

3、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意识,感受算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的难点:

口算的算理、算法。

教学准备: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用引算。

1、玩石头剪子布游戏。(引入课题)

2、走进情景。

a、观察主题图,收集数据(有20盆红花,10盆黄花。)

b、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四人为小组互相说一说。

2、汇报。

学情预设: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

3、学生尝试解决。

4、板书:20+10

二、关注经验,以用明算。

1、交流算法。

(1)小组讨论10+20的计算方法。

(2交流汇报:你们组有哪些方法?

a.数的方法:

10、20、30。

b.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所以10+20=30 c.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1个10,20里面有2个10,加起来一共是3个10,也就是30。

d..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2、组织评议。

a、用喜欢的方式解决30+4050+20

b、小结计算方法。

3、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走进情景。

a、观察主题图,收集数据(紫花30盆,搬走10盆)。

b、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四人为小组互相说一说。

2、汇报。

学情预设:还有多少盆紫花?

3、学生尝试解决。

4、板书:30-10

师:接着我们看30-10=20,你又是怎么算的?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三捆减去一捆就剩下两捆,两捆就是20

生2:用计算的方法3-1=2,30-10=20

3、有十作单位:3个十-1个十=2个十

5、用喜欢的方式解决60-4050-20

三、动手操作,感知算理,归纳算法

(1)摆一摆,算一算30+4070-30

(2)全班交流。

(3)小结:我们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也就是几个十加减几个十,变成几加几,几减几,但是要记得添上0.

四、巩固拓展,以算促用

1、开火车(口算卡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

2、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推荐第4篇: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三)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紫都台学校

安妮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数

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初步理解计数单位“十”“百”的意义。

2、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和数位顺序,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教具学具表示这些数,体会100以内各数的意义。

3、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初步发展数感。

4、学习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食物,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和数的大小比较。通过数数,学生可以了解自然数能表示“几个”和“第几个”,感受自然数所表示的两个意义,体会自然数列的变化规律。本单元的基本思路是:

1、结合现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的数,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数数”“估数”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3、利用直观模型“小棒”和“计数器”,帮助学生体会位值得概念。

本单元知识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能数100以内物体的个数,认读100以内的数。 能写100以内的数。 能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 课时安排:7课时

数花生

一、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2页。

二、学习目标:

1.结合多种数数的活动,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

2.在多样化的数数活动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感受数数的乐趣。

三、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

学习难点:在数数活动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吃花生吗?(喜欢)

2、关于花生还有一些数学知识呢,下面让我们走进花生,走进生活吧。

二、引入课题:数花生 探索新知

活动一:抓一把花生,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的多?并说出数花生的方法。

生1:我抓的是20个,我是一个一个数的。 生2:我抓的是31个,我是两个两个数的。 .......师板书:数花生的方法

活动二:和同桌比一比,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一个一个地数,数出34个花生。 两个两个地数,数出20个花生。 五个五个地数,数出30个花生。 十个十个地数,数出100个花生。

孩子们都能正确地数出,而且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第23页“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孩子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谁和大家分享一下?

五、板书设计: 数花生 数数方法:

1、一个一个地数

2、两个两个地数

3、五个五个地数

4、十个十个地数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2课时

一、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4页。

二、学习目标:

1.借助小棒和小方块等模型展开数数活动,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

2.通过数小棒和小方块的操作活动,认识计数单位“百”,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一”“十”“百”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操作,认识100以内的数。

学习难点:认识计数单位“百”,体会“一”、“十”、“百”。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数花生》,并且根据情境会数数了,你还会数吗?(会数)那么现在老师考考你们: 你想知道我们班有多少人吗?下面我们做一个报数游戏。 (一个一个地数),找出两个表现好的大组,进行数数接龙。(两个两个地数),斜着进行数数接龙。(五个五个地数),我们大家一起数。(十个十个地数)

二、探索新知:

我们在上学期学过数小棒,我们知道一捆是10根小棒,那么两捆是多少根小棒呢?如果有多余的小棒,我们该如何表示呢?如果数数,怎么数才最简单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打开看课本第24页,让孩子们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方块,建议孩子们十个十个地数,即是每十个圈到一个圈里,这样便于孩子数数。

根据数小方块,让孩子体会一百的意义。圈的时候告诉孩子一下注意事项:

1、数十个;

2、圈一圈;

3、再数一数。老师巡视,小组交流。

三、知识巩固

课本第25页“练一练”。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进一步了解了数数,并且我们还知道了,一捆小棒是10根,一条小方块是10块,这样我们只要见到这些,就知道是十了。你学会了吗?

六、板书设计: 数一数 每捆都是10根小棒 每条都是10个方块

一个圈里圈10个

七、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去数不同种类的物体。让学生去数选票“正”字,有意识地让学生5个5个地数;让学生去数“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有意识地让学生3个3的数……通过教学,我发现有的能按照我的预设进行数数,也有的学生仍旧是1个1个的数。

2、在教学中,渗透了等差数列的数学知识,并培养学生不仅会1个1个的数,还能2个2个、3个3个、5个5个、10个10个的数……使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数数。

数豆子

一、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6页。

二、学习目标:

1.经历用计数器表示数的过程,会用拨数、画图、写数等不同的方式表示数。

2.进一步体会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感受100以内数的组成,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3.进一步积累数数和估数的经验,初步发展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 学习难点:体会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感受数的组成。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豆子若干。

五、学习过程:

一、新课探究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花生,数小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数豆子。下面大家把准备好的豆子拿出来。抓一把,估一估,数一数,比一比。让孩子们自己抓一把,然后估计一下有多少。和同桌比一比,看谁抓得多,再数一数。拿出计数器,让孩子记下自己的数量,然后试着用计数器拨一拨,感受数位的意义。

2、看大屏幕,观察笑笑和淘气的做法。回顾数位的有关知识。

3、拨一拨,认一认。会读写100以内的数。通过拨珠子,感受100,引入百位,知道从右边起第三位是百位。

4、描述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表示几个一;第二位是十位,表示几个十;第三位是百位,表示几个百。不同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会读写100以内的数,并正确认识读作、写作。

5、强调:最高位不能是0,末尾的0不读,个位上没有用0占位。

6、数的组成。

34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由7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

7、会用图形表示数的组成。

这就考察了孩子对生活的观察,同时也考察了孩子对所学知识。大图形表示十,小图形表示一。

二、巩固练习。

课本第27页“练一练”。

三、课堂小结:

孩子们,今天你们学得开心吗?有什么需要和我们大家分享的吗?

四、板书设计:

数豆子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2、会读数、会写数。

3、会数的组成。

4、知道数的意义。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

《数豆子》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估计的知识。本节课我是按照估——数——再估——再数——认读——运用的过程进行教学的。学生的兴趣浓,热情高,学习效果也比较理想。 通过估豆子、数豆子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关注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给他们提供机会,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从这节课中,我再一次真正体会到在生活中收集信息,在操作中整理信息,在实践中运用信息是那么的重要,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

谁的红果多(比较数的大小)

一、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8页。

二、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以及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进一步积累比较数的大小经验,发展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知道100以内数的顺序。 学习难点: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五、学习过程:

一、探索新知:

孩子们,今天天气真好,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郊外看看,想去吗?那就抱臂坐直。咦,前面是谁啊?(是小熊和小猴子)它们是在干什么呢?谁来说一说。(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到幻灯片上,让孩子们观察,说信息)

生1:我看到小熊和小猴在比红果。(观察得真仔细,你真棒) 生2:我知道小熊有21个红果,小猴有18个红果。 生3:我知道小熊的红果比小猴的多 生4:我知道小猴的红果比小熊少 生5:我知道小熊比小猴多3个。

孩子们,你们说得真好,就这一幅图,你们都能说出这么多信息,想必你们已经知道了:小熊的红果多,小猴的红果少,但是你们是怎么比较的呢?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生1:18再数3个就是21了,所以18小于21 生2:我是用数的组成来比较的,21里有2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18里有1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所以21大于18.生3:我是用小棒比较的。

孩子们,你们的比较方法真多,可见你们在课下预习得真好,老师还有一种方法要告诉你们:那就是用计数器,刚才有个孩子已经说到了数位,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数位来比较数的大小。

21和18都是两位数,我们要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得数大,这个数就大;最高位上得数字小,这个数就小。(让孩子们齐读)

老师再写出两个数,你们比一比。(32 33)谁会比较? 生:33大于32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因为32在33的前面,所以32小于33.生:因为十位上都是3,个位上一个是3,一个是2,所以32小于33.你们说的真棒,我们知道

32、33都是两位数,而且十位数字相同,这时我们就比较个位上的数(也可以说是下一位上的数)。

100和99,说一说谁大?并说出你的想法。(用计数器拨出) 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

小结:

1、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字大,这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

2、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位数少的那个数就小。

二、巩固练习

课本第28页“看一看,填一填” 课本第29页“练一练”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数的比较大小,并且把它们进行分类,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总结:

1、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字大,这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

2、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位数少的那个数就小。

四、板书设计:

谁的红果多

21>18 32<33 100>99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

在比较大小时,一位学生一下子就从盘子中果子的多少判断出21>18,这种思维的灵动是我没有想到的。也有学生用数的方法,还有学生说出:21里面有2个十,18里面有1个十,2个十比1个十多,所以21比18大,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在由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层深入,如此的学习过程更会使他们扎实地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把握每一个细节。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学生在课堂上每一次优异的表现,例如在讲解100>99时,我问学生你是如何知道100>99的。正当大家正在思考时,陈芊的一句话让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她说:“因为100是三位数,99是两位数,所以100比99大。我及时地给予陈芊很好地评价又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形成良好的听课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加深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当然在教学中有些环节的处理还不够妥当,对学生的闪光点没有给予及时合理的评价。如当学生说,从盘子果子的多少判断出21>18时,我应当及时总结“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21>18,这样不仅肯定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还渗透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为他们今后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寻找到一种新的方法。

小小养殖场

一、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30页。

二、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直观感受“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意义,体会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通过猜数游戏,初步感受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会用语言比较相对大小关系

学习难点:感受“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意义,并会用语言描述。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五、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孩子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数的比较大小,大家还记得我们比较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说一说,并出几道比较大小题练一练)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养殖场参观一下,愿意去吗? 引入课题:小小养殖场

二、探索新知

养殖场真热闹啊,小动物真多,谁能说说图中的信息。 生1:我在图中看到鹅有22只,鸡有100只,鸭有92只。

生2:我知道鸡最多,鹅最少。 生3:我知道鸡比鹅多,也比鸭多。

你们说得都对,通过观察,我们知道,鸡比鹅多,是多一些呢,还是多很多?(多很多)

今天我们学到了一个词“多很多“,谁能再说一说。那反过来我们该如何说呢?(饿比鸭少很多)板书:少很多 这是鸡和鹅比较的,那么如果鸡和鸭比较,该怎么说呢? 生:鸡比鸭多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怎么想的?) 因为它们相差很少,所以说鸡比鸭多一些,反过来鸭比鸡少一些。师:说得真好,掌声送给他。(板书:多一些,少一些)大家喜欢玩猜数游戏吗?谁愿意和老师玩一玩,猜一猜?

2、出示大屏幕。(猜小兔的数量)

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其中。猜羊的数量(出示大屏幕) 出现了“差不多”,板书并且让孩子以自己的想法说一说。 谁能从这几个关键词中选择一个词,用自己的话举出一个例子说一说。

这就考察到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从而理解这几个关键词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幻灯片的练习题

四、布置作业:数学课本第31页“练一练”。

五、课堂小结

认识了关键词“最多”、“最少”、“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并体会其中的意义。 会正确用这几个词,并会用自己的话举例说一说。

六、板书设计:

小小养殖场

鸡:100只 鸭:92只 鹅:22只

最多 最少 多得多 少得多 多一些 少一些 差不多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涉及的概念比较多,有“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差不多”等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再加上教材没有从数量上给这些概念界定,而直接从具体的数量引入,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开始我设计了第一关:出示准备好的三杯水,一杯清水,一杯蓝水,一杯红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三杯水,然后用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多一些说一句话。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再学习“小小养殖场”,通过具体数量理解、感悟这些概念,自然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我认为教材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素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做个百数表

一、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32--33页。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填写百数表,进一步体会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以及100以内数的大小。

2.探究百数表中隐含的规律,提高探究的乐趣,发展推理能力。

三、学习重、难点:

会补全百数表,并能发现规律,自己总结规律。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孩子们,我们学习过100以内的数,有关100以内数的知识你还记得吗?那么老师现在考考你们。

我们这学习过数数,你还记得我们数数的方法吗? 生1:一个一个地数 生2:两个两个地数 生3:五个五个地数 生4:十个十个地数

有关数位的问题。我们学过几个数位?分别是哪几个?各表示什么意义?师总结:大家掌握得都特别好,老师再写几个数,你们还认识吗?(写数

23、

34、50、9

2、100)

由于大家今天表现特别好,老师决定带你们一起去参加0宝宝的生日,来参加生日会的是它的好朋友们,我们都认识:100以内的数。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去吧!

二、新授课

怎么回事?看来是我们早到了,还有一些数宝宝没来。让我们先看看是哪些数宝宝没来。现在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知道谁没来吗?

让孩子们观察表格,思考谁没来。然后举手回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提示:按顺序说一说,回答正确地给予鼓励) 这个表格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百数表》。 (板书:做个百数表)

观察补全的百数表,你们补全了,数宝宝们也到齐了,观察它们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

生1:横着看第一行,我发现: 生2:横着看第五行,我发现: 生3:竖着看第一排,我发现: 生4:竖着看第六排,我发现:

你们真是太棒了,各个都是很细心的孩子,谁还有发现?老师想知道:斜着看有规律吗? 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进行奖励加分。

现在数宝宝们都到齐了,它们把准备好的礼物送给了小寿星,大家也一起来看看吧!

这些礼物需要进行装饰的,需要你进行涂色,你能正确涂出来吗?试试看。

把个位上的数是“0”的涂上绿色。 把个位上的数是“7”的涂上蓝色。 把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同的涂上黄色。 把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少1的涂上红色。 老师巡视,表扬涂对的孩子,鼓励并纠正涂错的孩子。 让我们一起为0宝宝唱生日歌吧!(放音乐)

要吃蛋糕了,好高兴啊!有几组数宝宝又在玩捉迷藏,看你们大家谁能抓到?抓到是有奖励的哦!出示“捉迷藏”,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言。

时间过得好快啊!大家开心吗?这个时候小熊求助了,大家看,小熊在写门号,估计是难住了吧?我们去帮帮他吧。 (你们真是个好孩子)

三、课堂小结:

孩子们,参加过0宝宝的生日,和数宝宝们在一起玩耍,大家感觉怎么样?我们发现在数宝宝之间,它们也有自己的位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能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吗?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做个百数表

观察百数表,我发现:

横着看:每次多(少)1 竖着看:每次多(少)10 斜着看:(1)个位每次多(少)1,十位每次多(少)1 (2)除了10,个位每次少(多)1,十位每次多(少)1。

练习二

一、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34--35页。

二、学习目标:

1.让学生根据实物或模型图的特点,体会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意义。

2.通过观察,找关键词,能够很好地理解题意,并解决问题。

三、学习重、难点:结合实物及模型图,理解数位的意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五、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数数: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

2、会圈:每十个圈到同一个圈里。

3、会估:给出一些实物,你能很好估出来有多少。

4、数的组成:( )个十和( )个一是( ),会根据图示说出数的组成。

5、会比较大小:(1)数位相同;(2)数位不同。

6、会用关键词说一说:最多、最少、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差不多。

7、百数表:寻找百数表的规律。并会应用。

二、巩固练习(练习二)

1、填一填 让孩子通过实物和模型图体会数位的意义,在具体情境中练习数的组成和写法。

2、我拨你写。

同桌合作,一个拨,一个写。

3、谁吃的虫子最多?谁吃的虫子最少? 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最多、最少的概念。

4、按规律填一填。

让孩子观察每组已有数的排列规律,然后按照规律把其他的数填写完整。

5、小鸟回家(连线):巩固数的大小比较。

6、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圆。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选择,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7、在计数器上拨四个珠子,可以表示什么数?画一画,写一写。本题难度较大,让孩子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可以让孩子先完成一部分。

8、用

2、

5、8三张卡片中的两张组成两位数,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让孩子先自己写一写,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得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推荐第5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图形2

涂晓娜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一册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丰富感性经验,而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展开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教学设计思路。大量的动手操作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力提供了空间。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对于在幼儿时期已积累大量丰富感性经验的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认识这四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善的学校配套设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对这四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玩中认图形

(教师在桌子上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品,有印泥盒、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

师:你们喜欢玩“魔术”吗?

(教师给大家表演:先放一张白纸在讲桌上,挡住学生的视线,隔一会儿再让学生看白纸,“咦,白纸上怎么有一个圆?”学生很奇怪。)

师: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由于所用的物品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他们很快明白了“魔术”的奥妙,纷纷举起小手:“我知道,我知道!”)

师:老师是拿圆柱体往印泥上一按,再在白纸上印一下,白纸上就有圆啦!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个给大家看一看?

(教室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学生纷纷拿起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生1:老师,我用长方体印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印了一个正方形,是用正方体印的。

生3:我用三棱柱印了两个三角形。

(就这样,在玩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在动手玩中,具体感受到了“面在体上”这一数学思想。)

(二)活动二:分中找图形

师:我们的淘气遇到了一点麻烦,你们能帮帮他吗?

(听说要去帮助别人,学生马上聚精会神地听我说。于是,我出示了各种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他们进行分类。)

师: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

生1:长长的是长方形,放在一起;方方的是正方形,放在一起。

生2:有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所以要放在一起。

生3:三角形有三条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

(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把这几种图形的特征分析得很透彻。)

(三)活动三:动中摆图形

师:你们能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吗?

(很快地,一双双小手摆出了各种图形。)

师:有一个图形你们谁也没摆,是什么?

生:圆。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圆的边是弯曲的,小棒是直的,我们没办法摆出来。

生2:老师,我摆正方形用的小棒一样长。

生3:老师,我摆长方形时,有两边用的小棒一样长,另外两边用的小棒也一样长。

生4:老师,我用一样长的三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

生4:老师,我摆三角形时用的小棒不一样长。

„„

(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各种图形的本质特征,很了不起。)

(四)活动四:忆中说图形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生1:教室的门是长方形。

生2:应该说教室门的表面是长方形的。

生3:我们到酒店吃饭时,很多桌子的面是圆的。

生4:魔方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

(大家众说纷纭,气氛非常活跃。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也不愿离开。)

〖教学反思〗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第一个活动:认图形,对平面图形有一个基本了解;第二个活动:找图形,比较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第三个活动:摆图形,挖掘平面图形之间的本质区别;第四个活动:说图形,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

推荐第6篇:一年级数学下册《捉迷藏》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捉迷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出十几减8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减法。

3.通过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4.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动手摆小棒操作为载体,通过2人小组在合作交流分享中逐步加深对减法的认识和理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口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观察数学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的数学信息是:有13个小朋友在捉迷藏,看见了8个小朋友。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有13个小朋友捉迷藏,找到了8个,藏起来有多少个小朋友? 师: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摆出这个数学情景吗?

生:摆一摆。我用13根小棒代替13个小朋友,再拿走8根小棒表示看见的8个小朋友,还剩下5根小棒也就是藏起来的5个小朋友。小朋友们,你们同意我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这个数学情景吗?

生:能,我先画了13个三角形,再划去8个三角形,还剩下5个三角形。小朋友们,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我还有其他想法。

师:你能用算式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二、小组分享,探索新知 生:13-8= 师: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出示学习要求: 1.先独立思考,想想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2.2人小组合作完成,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你的同桌。3.2人小组上台分享给全班小朋友,其余的小朋友评价。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向全班小朋友分享你们小组的想法呢? 组一:

生1:我们小组的想法是:摆小棒,我先拿13根小棒,一根一根的减,直到减8根,还剩下5根。

生2:我的想法是:做减法,想加法。8+5=13 所以13-8=5.生1生2:小朋友们你们同意我们组的想法吗?请大家评价我们小组。 组二:

生1:我们组的想法是:我画图,我画13个圆,再去掉8个,还剩下5个。

生2:我把8分成5和3, 13-3=10,10-5=5,也就是从13根里先拿走3根,然后再拿走根,5还剩5根。 你们同意我们组的想法吗?请大家评价我们小组。 生3:你为什么要把8分成3和5呢? 生:因为好计算一些啊。

生:去掉的8个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1:表示8个小朋友。 组三:

生1:我还会数尺子上的数。请大家找到尺子上的数13,不是要减8吗,那我就倒着数8个,倒1,倒2……倒8,你看这里不是5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请大家拿出计数器,先拨13,再去掉8,剩下就是5个珠子。小朋友们你们同意我们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太棒了。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计算13-8=5。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我们一起再来回忆回忆这些方法。 方法1:摆小棒 方法2:画图 方法3:分解8 方法4:分解13 方法4:数尺子 方法5:计数器

三、巩固练习

1.师:数学书P2算一算,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把你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2.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这些题吗? 12-8=

14-8=

15-8=

11-8=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你有什么问题吗?

推荐第7篇: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8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

2.通过观察涂色、猜一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彩笔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石头剪刀布游戏图)同学们,你们有玩过这个游戏吗?那么现在老师和你们玩一下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好吗?你们看准了哦,老师在电脑上出示动作,你们在下面出动作,看谁赢。(出示图片)……接下来老师要出什么呢?……接下来老师又要出什么呢? 生:…….师:你们怎么那么快就知道老师要出的动作呢? 生:老师都是出完拳头就出剪刀。 师:也就是说老师出的动作是有…… 生:有规律(师板书:规律)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一下数学中的规律生活中的规律。(板书:补充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 师:(出示六一联欢的主题图)六一儿童节那天,小朋友们在开联欢会,你们看他们布置的会场多漂亮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生: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

师:那么彩旗、彩花、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有规律吗? 生:有

2.引导探究 (彩旗的规律)

师: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彩旗排列的规律。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彩旗,想一想这组彩旗是怎么排列的? 生1:…….生2:黄红黄红黄红

师:那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出现几次? 生:5次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是不是出现了5次?(课件演示一组一组圈起来) 师:像彩旗这样按照一黄一红为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了3次或者3次以上,我们就说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规律)(课件出示彩旗是按照……,全班读一读) 师:彩旗排列的规律找到了,那彩花、灯笼和小朋友又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呢? (彩花的规律)

师:这组彩花是按照什么规律来排列的呢?(点名回答)

生:彩花按照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为一组,依次不断重复的规律排列。 师:嗯,说得真好,你们同意他的回答吗?请坐。 (灯笼的规律)

师:这组灯笼是按照什么规律来排列的呢?

生:灯笼是按照一红一蓝一蓝为一组,依次不断重复的规律排列。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很厉害。请坐。 (小朋友的规律) 师:接下来,谁来说一说图中小朋友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来排列的呢?他们站成一圈的,如果以女孩子为开头,那么它的规律是什么呢?谁来试一试。 生:图中小朋友是按照一男一女为一组,依次不断重复的规律来排列。 3.深化找规律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这幅图出现的规律都找到了,老师这还有一些图片,你们还想找吗?看谁的眼睛最亮? 师:仔细看老师摆的图片有什么规律呢?谁能能猜出后面藏着的是什么?谁来试一试。 生:…….师:同学们,他说得对吗?好,把你们的掌声送给他。

三、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1、动手涂色

师:真好,小朋友们真的太棒了,找出了好多的规律,那你们能用彩笔涂出有规律的颜色吗? 师:请你们拿出刚才发给你们那张卡纸,拿出两种颜色或者三种颜色的彩笔在图中涂出有规律的图案,在同学们开始涂之前,我们一起读一下要求。如果你都做好了,请你坐端正。现在开始涂。 师:同学们都涂好了吗?

2、幻灯片展示个别学生的作品

四、总结课堂

师:小朋友们不但会找出规律,还能创造规律,表扬。看来同学们对我们这节课掌握得挺好的,那你们来说一说你们这节课学会了哪些知识呢?(请学生来回答)

五、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师:其实呀,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当中,很多东西都是有规律地排列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在我们的教室里,哪些东西是有规律地排列着的呢? (课桌椅子、一男生一女生)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图片,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

师:其实规律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勤于观察,规律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以_____为一组,依次不断地重复

推荐第8篇:一年级数学下册《位置》教案1

一年级数学下册《位置》教案1

题四

位置

型:新授

授时间:第

周第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

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行、列确定物体位置。

2、

学会确定物体位置。

3、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正确描述物体位置,理解相对性。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到我们班里,首先让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二、学习新知:

、这位小客人坐在哪里呢?他坐在第1组第2个,谁能很快地找出他来?(出现四种找法,分别从前、后、左、右找起)

2、我们一般都是怎样找?(使学生明确一般第一排是从前数,第几个是从左边开始数。

3、在自己的书上找出第1组第2个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小客人。

4、教师提问学生指:

(1)第组第4个。

(2)第2组第3个。

学生小组活动:互相提问并在书上找出相应的小朋友。

6、

先说一说你自己的座位,再填空。

你的座位是第(

)组第(

)个。

你前面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你后面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你左边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你右边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三、练习:

(一)第6页做一做。

(1)教师提出问题:第1行第2个是(

),狗在第(

)行第(

)个。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3)解决问题。

(二)完成练习一

、第1题。

(1)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坐成一排,教师提出要求,如:从前往后

第4位同学请站起来,请xxx后面的同学举起右手。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

(2)学生自己提出要求,其他学生根据要求做。

2、第2题。

(1)教师提出要求:我们来做拍手游戏。两个小朋友一组,做你拍

一、我拍一的游戏。

(2)学生分组活动。

3、第3题。

(1)教师出示第三题图画,提出要求:请帮小明布置房间。说一

说东西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2)学生先在小组中说,指名在图画板上贴。

(3)教育学生要养成自己整理房间的好习惯。

4、第题。

(1)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2)你能根据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3)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4)在书上填空。

、数学游戏:听反话

(1)教师提出要求:听老师说位置,小朋友做出相反的动作。

(2)教师说学生做。

(3)学生在小组里活动。

四、生活中的数学。

、上下楼梯靠右边走。

2、自行车、汽车都是靠右行。

3、北京的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右边。

4、香港的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左边。

……

五、小结:

通过这节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后小记:

推荐第9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青岛版2)

第二单元下雨了

——学看钟表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是“认识钟表”的起始课。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认识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以“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引起学生对认识钟表的需求,体会认识时刻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自主练习,认识钟面,认读“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个时刻。其中,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时应注意加强直观操作。

二、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感受时间的意义。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教材着力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以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故事情境——“下雨了”为背景,以老师打电话询问学生放学到家的情况为素材,将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巧妙地串在一起,又从整体上比较这四个时刻的不同。

2.人文思想贯彻教材其中,无声的画面效果营造一个个浓浓的“情”字。尊师爱生、关爱老人、家人和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放学后下雨了,学生何时到家牵动着老师的心,打个电话问一下,了却教师的牵挂,关爱学生已变成我们教师的自觉行动。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全家人给奶奶过生日,倡导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风尚,这对我们的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下雨了

学看钟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信息窗,自主练习

1、

2、

3、5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感受时间的意义。

3、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4、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出示老师与小力通电话的情景 。放大出示小力家的钟面,提问:“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都知道了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看来你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小钟表,观察小钟表,你会有哪些发现?把你看到的和知道的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钟表放在实物投影上边指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边演示边介绍)

教师:(屏幕上出现钟面。配合教师讲解闪烁)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钟面上还有两根指针,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分针闪烁,并出示“分针”二字),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同上)。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自己动手让你的小钟表转起来。(学生操作)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小力是5时到家的,下面还有几个钟面,你能读出每个钟面上的时刻吗?

(屏幕上逐次出示10时、8时、3时三个钟面,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认读的。)

教师任意说一个整时的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订正。

指一名学生说整时的时刻,其他学生拨表,同位互相检查。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

师:谁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继续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分别出示老师与小云、小青、小林通电话的情景 。分别放大出示小云、小青、小林家的钟面,提问:“小云、小青、小林分别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小结、引导得出“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的读法。 教师任意说一个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集体订正。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自主练习第3题)

让学生完成教材12页的空,集体订正。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让学生观察自主练习第5题的图,会发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使学生明白一天有两个8时。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讲数学故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你表现的怎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材15页我学会了吗?自主练习

4、6题。

第二单元下雨了

——学看钟表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是“认识钟表”的起始课。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认识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以“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引起学生对认识钟表的需求,体会认识时刻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自主练习,认识钟面,认读“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个时刻。其中,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时应注意加强直观操作。

二、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感受时间的意义。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教材着力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以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故事情境——“下雨了”为背景,以老师打电话询问学生放学到家的情况为素材,将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巧妙地串在一起,又从整体上比较这四个时刻的不同。

2.人文思想贯彻教材其中,无声的画面效果营造一个个浓浓的“情”字。尊师爱生、关爱老人、家人和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放学后下雨了,学生何时到家牵动着老师的心,打个电话问一下,了却教师的牵挂,关爱学生已变成我们教师的自觉行动。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全家人给奶奶过生日,倡导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风尚,这对我们的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下雨了

学看钟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信息窗,自主练习

1、

2、

3、5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感受时间的意义。

3、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4、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出示老师与小力通电话的情景 。放大出示小力家的钟面,提问:“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都知道了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看来你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小钟表,观察小钟表,你会有哪些发现?把你看到的和知道的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钟表放在实物投影上边指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边演示边介绍)

教师:(屏幕上出现钟面。配合教师讲解闪烁)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钟面上还有两根指针,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分针闪烁,并出示“分针”二字),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同上)。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自己动手让你的小钟表转起来。(学生操作)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小力是5时到家的,下面还有几个钟面,你能读出每个钟面上的时刻吗?

(屏幕上逐次出示10时、8时、3时三个钟面,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认读的。)

教师任意说一个整时的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订正。

指一名学生说整时的时刻,其他学生拨表,同位互相检查。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

师:谁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继续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分别出示老师与小云、小青、小林通电话的情景 。分别放大出示小云、小青、小林家的钟面,提问:“小云、小青、小林分别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小结、引导得出“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的读法。 教师任意说一个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集体订正。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自主练习第3题)

让学生完成教材12页的空,集体订正。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让学生观察自主练习第5题的图,会发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使学生明白一天有两个8时。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讲数学故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你表现的怎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材15页我学会了吗?自主练习

4、6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3、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课件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3、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课件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推荐第10篇: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小括号》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认识小括号,初步了解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2、能力训练点:能准确判断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准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地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

教具学具:

投影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直接说得数。

15-6= 17-8= 5+4= 8+4= 5+6= 11-4=

2、说说14-8-

3、8+6-

7、15-7+5的计算顺序。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两步式题。

2、教学例2。

⑴出示糖果投影图

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⑵同学们拿出圆片,代表五角星,在桌上摆一摆。

想一想:怎样算出还剩几个呢?如何列算式呢?相互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① 从10个里面去掉2个,再去掉3个,剩下5个。

② 把2个和3个合起来一共是5个,再从10个里面一起去掉5个,还剩5个。

③ 样列算式呢?板书:10-2-3=10-(2+3)=

第一种算法:先算10减2,再减3。

第二种算法:计算中要先计算2+3,但这一步在后面,这就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因此要在先计算的这一步加上一个小括号。板书课题:小括号

师生共同根据小括号的作用,列出两种算法的算式。

10-2-3= 10-(2+3)=

④ 引导学生计算。

10-2-3= 先算10-2=8,再算8-3=5。(板书结果)

10-(2+3)=先算2+3=5,再算10-5=5。(板书结果)

三、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明确: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在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教师指出:这个括号与前面的填括号的题不同,如5+( )=11是要在括号里填一个数6,而10-(2+3)括号里给出了数和加号,是要先算2+3=5

第11篇: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1)

为方便教学,数学网小编整理了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学习,希望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接下来一起来学习下吧! 第八单元 总复习

第一课时 20以内退位减法

复习目的

1.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 2.通过复习结合加、减法含义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发展他们初步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

1.水果式题、应用题的相关课件。

2.20以内退位减法的减法表挂图。

复习过程

一、复习算法。

课件演示水果式题; 提问: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你是怎样计算的? 让生畅所欲言后,师肯定他们答案,小结出方法:

1、想加算减:想9加2等于11,11减9等于2,8加

5第 1 页 等于13,13减5等于8. 2.用差1得9,差2得8的方法:

减数与被减数的个位数差l得9. 减数与被减数的个位数差2得8. 3.10—2=8 8+1=9 即:11—2=9 lO-5=5 5+3=8 即:15—3=8 师让他们选择最易于接受的方法,再演示水果式题的其它题目。

二、复习减法表。

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挂图.板书: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师随意指一道式题,让生熟练回答。(可采用开火车、举红旗、爬山比赛、信鸽投信等多样形式活跃气氛)

三、复习加、减法应用题。

让生观察图形,尝试自己编题.根据生编题情况,师再出示课本第95页第6题:

1.蝴蝶和蜻蜒一共有24只,其中蝴蝶有8只,蜻蜒有多少只? (1)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想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用减法算?(因为要求蜻蜒有多少只.必须从一共有24只里去掉蝴蝶的只数,所以用减法.) (3)列式解答。

第 2 页 2.有蝴蝶8只,蜻蜒16只,蜻蜒比蝴蝶多几只? (1)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想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用减法算? 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提问题?(蝴蝶比蜻蜒少几只?) 为什么也用减法计算? 3.你还能提怎样的问题呢? 根据学生编的加法应用题,分析列式解答,并强调为什么用加法来解答。

四、课堂练习。

1、口算题. 退位减法表里随机抽指. 2.口算

12-8 14-6 12-3 16-9 13-6 11-9 12-4 13-9 14-8 14-5 14-7 11-8 15-6 1l-7 12-7 16-8 13-5 1l-3 18-9 13-8

以上内容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由查字典数学网提供,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同学们的学习,如想了解更多数学知识,请继续关注查字典数学网。

第 3 页

第12篇: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左右》教案

左、右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课件、铅笔、尺子、笔盒等文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喜欢唱歌吗?那咱们一起唱一曲!(放歌曲,师生共同唱,并做拍手动作)

1、这首歌好听吗?喜欢听的同学请举手。举好,别放下,能不能说说你举的是哪只手?

2、另一只手是哪只呢?

3、所有同学请举起左手,左手这边就是左边,再举起右手,右手这边就是右边。

4、揭示课题: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左右》。请学生大声朗读课题。并找出“左”字和“右”字不一样的地方。

二.认识左右

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师:伸出左手右手,看看自己这双灵巧的手,(学生看手)在生活中常用左、右手干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2、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既然大家对自己的左右手认识这么清楚,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的反应速度。

师出口令:左手或右手。

3、找身体上的左右

(1)师:左手、右手是对好朋友,配合力量可大了!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很多

的事情。在我们的身体上还有许多器官也可以象“手”一样分为左和右。请小朋友们自己在自己的身体上找一找, (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2)师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

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 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 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小结:在我们身体上有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请这些好朋友 帮忙,来辨别左右。

4、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师:现在我们来玩“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你们做机器人,我做遥控器。我发出指令,比一比哪个机器人做得又快又准。机器人准备好了吗?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手蒙右眼,右手蒙左眼

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

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 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三、运用左右

1、我们的身体上不仅有左右之分,在生活中也能找到左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摆摆学习用品。听清楚老师说的话。拿出这些学习用品:

橡皮、铅笔、文具盒、尺子、数学书

请你在桌面正中间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文具盒;

在文具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文具盒的右边摆数学书。

生摆好后,师展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1)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板书:第2个,第4个)

(2)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生: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总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对不对?所以,小朋友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细心。看清楚题目到底是让你从左数还是从右数。方向不同,结果就不同。

3、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铅笔)

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数学书)

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尺子左边是橡皮、右边是文具盒)

有不同意见吗?(板书:尺子左边是橡皮和铅笔、右边是文具盒和数学书) 你们同意哪种说法?(第二种比较好,没有遗漏)

4、各种方位感知左、右。

师:刚才通过游戏老师发现你们能很快辨别出左右,现在我们再来试试 师说学生做:

指名问:你知道你的邻居是哪些同学吗?

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吗?

从左往右数你是第几?

你右边有几人?

四、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师:刚才同学们摆得又好又快,老师想祝贺你们,让我们握握手好吗?

你们看,这位同学用哪只手握?老师用哪只手握?

为什么我们握的都是右手,却不同边呢?(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转身面向黑板提示答案:

(1)老师和你们都面对黑板,朝着同一个方向站,请问我们的右手是在同一

边吗?

得出:方向相同,左右相同

(2)老师现在和你们面对面站,也就是方向相对,这个时候很有意思的一

幕发生了。我的右手和你们的右手还是同一边吗?(不同边)而是刚好相反。

得出:方向相对,左右相反

2、游戏一:面对面

师:可能大家一时不能很好的理解。没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做游戏来体会其

中的奥秘。

同桌面对面,老师喊口令,学生同时举手。

3、游戏二:点兵点将

请一位同学上台,随意点其它任意一位同学,让他站在自己的左边或右边, 站对的留在台上,站错的回座位。

4、.找“右边”的游戏,师生一起感受左右的变化。

师:是不是左右永远不变呢?

师生面向黑板,找右边在哪里?

师生一起向左转,找右边在哪里?

师生继续向左转,找右边在哪里?

小结:左右是随着身体方向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时我们就可以靠自己的左右手来辨别方向。

5、爬楼梯。

师:老师发现有很多小朋友上下楼梯的时候特别容易撞倒,非常的危险。(出示上下楼梯图)

上楼梯时我们要靠哪边走?(右边)

下楼梯时我们又要靠哪边走?(左边„„右边„„)

请你们四位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两个人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外两个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

现在同学们明白下楼梯时靠哪边走吗?(右边)

为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如果不这样走,上、下楼梯的人就会相撞) 生活中按照“左右”制定的规则的事例有很多,你知道有什么吗?(上下楼梯靠右行;车辆行人靠右行;过马路时先看左再看右;上课发言举右手;„„)

五.总结梳理师:你能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用“左”或“右”说一句话吗?学生自由的说。

休息的时间到了,请左边两组的同学起立,再请右边两组的同学起立,挥挥你们的右手向来听课的老师说声“老师再见!”

第13篇:现代远程教育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

远程教育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示例

上 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理解上下,培养空间观念。

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对比自己的生活情境,观察图像上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卡车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二、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 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再看看小明的书架,说说物体的上下关系。

三、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前 后 教案示例 前后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 )同学在( )同学前面,在( )同学后面,”“( )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小动物赛跑

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牛跑第几?你能把上面的问号位置填上吗?

下面这副图你能说说吗?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左 右 教案示例 左 右

【教学要求】

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

“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

【教学过程】

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同学们,你能说说左右两只手都可以做什么吗?

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二.说说自己的左右边都有什么?理解左边和右边

1.握一握

想一想,你们知道为什么两个人的手会交叉在一起吗?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2.说一说

3.摆一摆

两个同学合作,一个口令,一个摆,看看对左右掌握了吗?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预测:有的可能会说:我左右手、有左右腿、有左右眼、有左右脚„„

位 置 教案示例 位置

【教学要求】

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介绍自己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位置,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都有谁?怎样让别班的同学一下就找到自己?

小朋友自我介绍,教师给予鼓励。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1、找小动物游戏

2、看图回答问题。

三、练习反馈

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

(1)展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

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

(3)全班汇报。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下面是小蚂蚁给我们出的难题!出示课件:

(4)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

(5)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找到其它好吃的。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十几减9的减法

教案示例

十几减9的减法 十几减几 用数学

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性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过程性目标:

1.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的价值。

2.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出示录像)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朋友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准备颁发哪些奖品?(观察后指名回答)。同学们,在这幅图里,我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

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干什么?

师:(出示套圈图)这是什么活动?让学生介绍。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你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吗?如何列式?为什么要用14-9呢?怎样算?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指名回答,教师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这道题。

师:今后在计算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1)老师正在发奖品,数一数,老师手中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列式?板书:15-9=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并让几个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出示录像:同学们仔细听故事,兔妈妈把几个苹果给了小羊,你能帮助小兔算出剩下的苹果数目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并列式:

五、游戏(出示课件)小猴回家

游戏要求:先让学生计算出三只小猴身上的算式,然后和房子上的号码一一配对;

游戏形式:小组合作,全班订正;

十几减几

【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多媒体出示“鱼缸内金鱼游动,鱼缸外两只小猫走动观看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

2.描述左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右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

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

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就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演示图中三个小朋友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7.教师有导向性的小结

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

三、巩固计算方法,继续出示课件,完成后面的练习。

用数学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教师出示录像:小刺猬采果子,采了15个果子,走一路,掉了一路,总共掉了7个果子,你知道现在小刺猬还有几个果子吗?

1.师:从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问: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全班说一说。还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吗?

3.出示课件,通过童童帮妈妈给熊伯伯、狐狸叔叔送衣挂和夹子,体会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学习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学生观察:

问:

(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学听。你发现了什么?

(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数学小故事帮助童童完成妈妈给的任务吗?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

(3)指名说(3――5人)

(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计算出结果后,演示课件,帮助童童完成任务。

(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二、练一练,出示课件“小动物喜欢吃什么?”

图形的拼组 教案示例

图形的拼组

(一) 图形的拼组

(二) 图形的拼组

(三)

图形的拼组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 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 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 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

3.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录像展示:

图形的拼组

(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观察三角形、正方形等各图形的特征,分析图上的机器人由什么图形组成,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把图形个数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长方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圆

( )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总结。小组间讨论。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演示录像: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你能用一个圆剪成一个正方形吗?(通过对圆的折剪,进一步加深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了解)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练习题,学生独立拼摆,再进行汇报,教师应对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肯定。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

图形的拼组

(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通过用长方形纸做一个圆筒,让学生体会面可以围成体。

2.完成教科书P29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29第四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29第五题。

观察:

(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29第六题。

先观察熊猫图,找出图中熊猫的脸部特征,再结合拼图想一想,怎样才能拼出一个正确的熊猫脸。

6.完成教科书P29第七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数数,数的组成

教案示例 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

20是( )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

( )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出示课件。提出问题:

问题:估一估图上有几只兔子?

让学生发言,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比20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兔子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满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10是一百。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出示课件:完成题目

读数、写数 教案示例 读数、写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重点】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过程】

一、新授课

1.数一数有多少根小木棍 ?

(1)一个一个地数。

(2)十个十个地数。

2.学习整十数和非整十数

(1)出示课件,学习整十数,完成相关练习

( )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 )个一。( )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 )个十。

(2)出示课件,学习非整十数。

一个十和2个一组成( )。十和5个一组成( )。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

25、50、68.

二、活动二,通过计数器加深认识数的读写。

1.出示计数器。十位、个位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分别贴上。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启发学生说出2捆铅笔表示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4枝铅笔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数。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

3.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教案示例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列各数。

35、7

6、8

9、90、9

6、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

九、九十

三、八

十、三

十、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1,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新授。

1.教学例1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100以内数目表,指定学生填写。师生共同订正。

(2)让学生回答提出的两个问题。

教师提问: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

1、

2、

3、

4、

5、

6、

7、

8、

9、0。

从竖行看:第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

1、

2、

3、

4、

5、

6、

7、

8、9排列(0没写出来)。

教师提问:第5行第6个数是多少?77前面的数是几?

2.教学例2

(1)出示鸡蛋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个鸡蛋?右边有多少个鸡蛋?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鸡蛋,哪边的多?(左边少)24和34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24和34相比较,34大,24小,我们用“

(2)出示计数器,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演示课件:48○45,又问:“48和4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完成后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对照数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教师说明:要把几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先要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数,把最小的数排在最左边,最大的数排在最右边,再把其他各数按顺序排。反过来,如果要把这几个数从大到小排,就先找出最大的排在最左边,最小的排在最右边,再把其他各数按顺序排。

四、应用

1. 数一数、比一比:

数一数黑棋、白棋的数目,比较哪个多?(黑棋和白棋各52个,一样多)。

2.说一说、写一写:

(1)根据花的枝数,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各说一句话。

(2)枝数少于30枝的花有几束?多于30枝的有几束?

(3)根据画面,写出两个满足条件的数。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案示例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下面各题。

1.3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

3.65里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课件演示:妈妈买来很多酸奶,桌子上有30瓶,小刚拿了2瓶,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0+2=32

追问:30+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2)从32瓶中拿走2瓶

提问:还剩多少瓶?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2—2=30

(3)2个一加3个十一共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30=32

(4)练习:

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对着摆的小棒写算式。

教师巡视,个别学生如果有困难,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写完后,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计算,并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1)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判断小青蛙大概吃了多少只害虫?

(2)按照数的顺序把空白处写上正确的答案: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50+6,30+7,60+9,20+8

6+50,7+30,9+60,8+20

(2)90+8,20+3,50+9,70+6

98-8,23-3,59-9,76-6

说明:卡片正面写50+6,背面写6+50,口算时先让一名学生看正面的题目并口算得数,再让另一名学生说出背面的题目并口算,如果学生有困难,再翻到背面让学生看一看口算。

2.做练习八的第5题。

教师把题目抄在卡片上,指名口算得数,再全班学生一齐看卡片口算得数,然后让学生把得数填在教科书上。

出示课件,观察场景,帮助童童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

《认识人民币》

典型例题

例1.在○里填上“>”、“<”或“=”.

(1)3角○9分 (2)4角8分○5角

(3)99分○1元 (4)2元○20角

分析:这是一组元、角、分单位比较的填空题.我们不能单纯根据数字的大小来辨别它们的大小,而应该带着单位进行比较,如果所比较的两个数的单位相同,那么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所比较的两个数单位不同,应先化成同一单位进行比较.如3角和9分比较,它们的单位不同,先应把3角换成30分,然后把30分与9分相比较,由于30分大于9分,所以应在○里填“>”;4角8分和5角相比较,应先把4角8分化成48分,5角化成50分,然后比较48分和50分的大小.同样的道理比较99分和1元、2元和20角.

解:(1)3角>9分 (2)4角8分<5角 (3)99分<1元 (4)2元=20角

例2.你能用几种方法把1分、2分、5分的人民币组成1角钱?

分析:题目要求把1分、2分、5分的人民币组成1角钱,而1角钱等于10分,10个1分是1角,5个2分是1角,2个5分也是1角,1个1分,2个2分和1个5分同样也是1角,所以组成的方法较多.

解:方法一:用10个1分组成1角.

方法二:用8个1分和1个2分组成1角.

方法三:用6个1分和2个2分组咸1角.

方法四:用5个1分和1个5分组成1角.

方法五:用4个1分和3个2分组成1角.

方法六:用3个1分、1个2分和1个5分组成1角.

方法七:用2个1分、4个2分组成1角.

方法八:用1个1个、2个2分和1个5分组成1角.

方法九:用5个2分组成1角.

方法十:用2个5分组成1角.

例3.用1张2角的纸币,可以换哪些分币?

分析与解:2角等于20分,分币又有1分、2分、5分这3种,所以换的分币情况较多,只列举以下4种情况:

①可以换4个5分币.

②可以换3个5分币、2个2分币、1个1分币.

③可以换2个5分币、5个2分币.

④可以换1个5分币、15个1分币.

例4.7角+3角= 1元-8角=

分析:(1)7角+3角 这题两个数的单位都是角,可以直接相加得10角,写成1元.

(2)1元-8角 这题两个数单位不同,要把1元化成10角后再相减.

答:7角+3角=10角=1元 1元-8角=2角

例5.玩具汽车大削价,汽车的价格如图所示.小林用10元钱买了几辆汽车,他买的是哪几辆?用数学式子表示.

分析与参考答案:

根据上面的汽车价格,最便宜的是每辆2元,用10元钱最多可以买五辆;最贵的每辆8元,如果8元的买一辆,2元的买一辆,那么10元钱最少可以买两辆车子,由此可见,10元钱可能买的车子数是2,3,4,5.用数学式子表示就是要根据上面的车子价格,把10分解成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数的和.如 10=5+5就表示5元钱一辆的车子买两辆,可以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表示法:

(1)把10分成两个数的和:

10=8+2,10=7+3,10=6+4,10=5+5;

(2)把10分成三个数的和:

10=6+2+2,10=5+2+3,10=4+4+2,10=4+3+3;

(3)把10分成四个或五个数的和:

10=4+2+2+2,10=3+3+2+2,10=2+2+2+2+2.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思维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六一快到了,很多小朋友都想了很多的方式来庆祝,有的小朋友想去公园,有的小朋友想用自己攒的零花钱去买玩具呢,我们也和他们一起去看看吧!(电脑出示玩具店的货架和玩具的标价。)

二、自主探索,提出问题。

1.仔细看图,提出问题

师:看货架上都有哪些玩具?你喜欢什么玩具?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观察后指名回答。)

师:货架下的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师:怎样才知道左边的小朋友买大象玩具后还剩多少元?右边的小朋友还差多少元呢?(用减法算)

师:你知道这么列式吗?(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算式)

师:大家会算上面的算式吗?先在小组里摆一摆,算一算。

2.分组操作,形成思维。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

3.信息反馈,抽象算法。

师:大家摆出了上面两道题的得数吗?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师:谁来说一说35-20又是怎样摆出来的呢?

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算法。

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4.小结算法。

师:你能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吗?

师:同学们可真棒,我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是在个位上去减还是在十位上去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8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要求:

1、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独立完成P69练习十二的1—3题。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感受退位减法与生活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二、引入新课,探索规律

1.引入

师:上面有多少根木棍?现在拿走8根木棍,还剩多少根?

让学生讨论,5比8根少,不够了,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会算吗?

2.下面我们看看小乌龟是怎样算这样的题目的:

出示录像:

师:看过小乌龟计算34-6,你学到了什么,你在计算45-8的时候是不是也用这种方法呢?如果不是,你是怎么算的?

让学生思考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师总结:我们已经会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三、自主探索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抽象出减法算式。课件出示:第67页例1中的玩具货架图。

师:在例1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根据货架上玩具单价解决“有35元钱,买一个大象玩具,还剩多少元?”和“有20元钱,买一个布娃娃,还差多少元?”等问题,图上还告诉我们哪些有用的信息?

师:图上左边的小朋友说,我有8元钱,想买一辆单价36元的玩具汽车,还要攒多少元才够,你知道怎么样算才知道还要攒多少钱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算式:36-8=?

2.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指导学生摆小棒。学生分组摆小棒,并让他们边摆边讨论计算的方法。

师总结算法:刚才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出了几种算法,真不错。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那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订正时说一说81-4和60-3的计算过程和方法,让他们进一步感受退位减的过程。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8题

先让学生看明确计算任务,然后由学生独立计算各题的差,最后集体订正得数。

六、课堂小结

1.小结计算方法。

7-1 认识时间 教案示例 认识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大格刻度对应分时表示几分,会正确读出、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根据时间拨出时针和分针。

2.让学生自己探索看时间的方法,掌握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几分。

3.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走的关系,知道1时=60分,理解几时半就是几时30分。

4.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读出、写出几时几分,会拨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读出接近整时的时间,比较快速地说出几分。

【教学过程】

(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看几时和几时半,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另外的时间,例如,我们每天是什么时候开始上课的?什么时候下课休息的等等。

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探究学习

1.出示课件,认识60小格

师:要正确读出时间,我们必须了解钟面。(教师出示图例或实物)请你说一说,你在这个钟面上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出:

(1)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教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说一格一格数的。

(2)共有60个小格,教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快速的说出。

教师出示课件进行验证。

2.认识几分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问1:再仔细看看时针,当时针走一大格的时候,分针走了多少呢?

问2:那么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你是怎么想的?分针从12走到2是几分?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是几分,你能算出来吗?(写在练习纸上)想想怎么能很快记住每个数字所表示的几分。

3.继续认识1时=60分

我们刚才已经知道,分针走一圈,时针会走一大格?那分针走一圈是几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这说明1时和60分有什么关系?(板书:1时=60分)

小结:我们知道了1时=60分,也知道了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分了。

4、学习时间

问:现在你能读出时钟上的时间吗?

教师小结: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小朋友很能干,下面我们看看这些小朋友的作息时间是怎么样的?你能填出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吗?

(三)巩固练习

1.看看小斌是怎样按时上学的,同学们应该怎样做呢?

2.做一做

问:你觉得一分钟长吗?让学生体会珍惜一分钟的思想感情。

第14篇: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2014新人教)

第七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在发现规律、描述和表示规律以及简单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根据发 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规律。

三、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作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模式”的特点。根据已经观察到的、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特例)在排列上具有的某种特点或属性,在没有遇到任何反例的情况下,推出这类事物的排列都具有该种特点或属性的结论。可以从许多角度找规律,如颜色、数量、大小、形状、数字关系、方向及其他性质等。发现规律的“核心”有助于儿童开始意识到规律。有的核心是重复的,有的是发展的。

教材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素材,注重对“规律”含义的理解,只教学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理清层次,降低难度。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如下:

1、教学规律的含义;例

2、教学图形和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例

3、教学等差数列(递增、递减);例

4、教学数组的规律;例

5、教学解决问题。

四、教学措施

1、突出教学的趣味性。设计贴近生活且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在趣味中欣赏、观察、猜想、验证,有过口头描述规律、圈出规律、创造规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规律的含义;

2、注重教学的开放性。规律的呈现形式应该是多样的,除颜色、大小、形状等属性外,还要涉及图形的方向、声音、节奏等其他属性;

3、准确把握重难点。重在发现规律并表述出来,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规律即可。

五、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课题 找规律(P.85-86.例

1、2 练习二十第

1、2题)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时间 2014.5.10.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和手段 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联欢会的情境图(动画)

师:这是新年联欢会的现场,看到这个场面的布置,你最想说什么?(很漂亮、很美丽) 师:美丽在哪?为什么这么美丽?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发现的任务。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认识规律

(1)师:这个场面美丽在哪?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灯笼、花、彩旗)

(2)引导发现“灯笼、花、彩旗”的排列规律,并用笔圈一圈其中的一组规律,体会规律。 (3)小结:像“灯笼、花、彩旗”这样一组一组地重复排列,不断地继续下去,这就“规律” (4)师:谁能把“灯笼、花、彩旗”的规律再说一说。

师:仔细地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规律的现象吗?如果有发现的话,与大家说一说。

(5)练习: ①书第85页 做一做 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 ②书第89页 练习二十 第1题

2、教学例2 找规律 (1)师:观察碗的排列,有什么发现?(有规律地排列) 师:你能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吗?

(我发现,也可以直接观察数字的规律,是以2和3为一组重复排列的,所以3的后面分别填2和3。)

(2)观察鸡的排列,与同桌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1只母鸡后面跟着3只小鸡,用数字表示就是

1、3重复出现) (3)练习:

①书第86页 做一做 第1题 摆一摆,填一填

②书第86页 做一做 第2题

3、课堂小结:像这样按顺序一组一组地不断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地排列,可以是图形有规律排列、也可以是数字有规律排列。

准确地发现规律中重复的部分(一组)是找规律的关键。③④

三、巩固练习

1、书第86页 做动作,猜规律

2、猜一猜,后面是什么?

3、书第89页 练习二十 第2题。

4、书第90页 练习二十 第10题

哪两行的规律相同?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作业本第63页

板书设计:

找规律 重复出现的一组 图形、数字 教学反思:(宋体五号,单倍行距)

课题 找规律(图形与数字的对应)(P.87.例

3、4) 课时 第2课时 备课时间 2014.5.19.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找规律的方法。

比较熟练地看出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和手段 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题

小朋友们,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题3第一道题。

师:谁能找出这道题有什么规律?你能接着往下画一组吗?

如果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启发学生:我们用几个正方形摆图形,那么这个图形我们就可以用什么表示?那么这一排的图形我们可以怎样表示呢?

师:对了,我们还可以用数字来表示规律。谁会接下来填一组数呢? (2)(出示第二行的方块图)这行可以怎样表示呢?接下来应该这样填呢? 用数字标示图形的个数,这些数字是怎么变化的呢?

(3)出示例3的第(2)题

师:这一题与刚才的2题有什么不同?(只有数字没有图形)

仔细观察,哪位小朋友会动脑能把它们的规律找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

汇报交流找到的规律,与大家分享。 (4)完成“做一做”第1题。

2、教学例4。

(1)师:没有图形的帮忙,你能找到规律。看来小朋友们的能力挺好的。那么下面这题稍有难度,谁能找出规律呢? 学生找规律,与同桌交流 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的第

2、

3、

5、6题

四、总结

规律不仅在图形里面存在,在数字里也同样存在着规律。我们可以运用学习过的加减法知识来找规律。

五、作业

作业本第6

4、65页

板书设计:

找规律(图形与数字的对应)

36

91

2课题 找规律(P.88.解决问题例5) 课时 第3课时 备课时间 2014.5.23.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规律,掌握寻找规律方法,并用于生活中,将数学生活化。

2、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积极有效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感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在找规律的基础上加大难度,提高生活实用性。 教学准备和手段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例题5:小红按规律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2颗珠子,掉的是哪两颗?

1、观察图片,你是怎么想的?

2、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3、教师引导 总结:首先发现手链是用2颗黄珠,1颗蓝珠,2颗黄珠,1颗蓝珠„„ 穿起来的,但掉了2颗,所以我们知道她穿珠子的规律是2颗黄珠,1颗蓝珠。 所以掉的是:1颗黄珠,1颗蓝珠。

二、课堂练习

1、P.88.做一做 小英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3颗珠子,掉的是哪3颗? 独立思考,你发现什么规律,给你的同坐说说,指名汇报。

教师检查,指导完成练习。

2、P.89.练习二十 第4题

根据规律画出被挡住部分的珠子

3、P.90.练习二十 第9题

小明穿的手链还缺2颗珠子,他需要2颗什么形状的珠子? 观察珠子的形状,你发现什么规律? 独立思考,把要的形状画在旁边。

三、课堂扩展

出示ppt,完成课外练习。

四、总结:

今天我们把找规律用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收获?想一想你在生活 中还能用我们学习的知识发现些什么吗?

五、作业 作业本第66页 板书设计:

课题 练习课(P.89-91.练习二十) 课时 第4课时 备课时间 2014.5.25.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已学过的各种规律及找规律的方法。

2、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迅速。教学准备和手段 教学流程

一、复习。

课本第90页第6题。

二、新授。

1、(完成第10题)让学生圈出合适的图形,并说出理由。第二行的图形,由学生说完理由和答案后,再由学生来判断对错。

2、完成第7题。

让学生找出规律后自己填在书上。

3、完成第8题。

4、完成第11题。

让学生自行填写在书上,并把规律标出来,集体订正。

5、完成第12题

6、完成第13题

三、提高练习思考题

四、作业 作业本第6

7、68页

第15篇: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材料)

第一单元:减法

教学内容:

第1—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20以内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口算,并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2、使学生经历探索20以内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感受算法多样化,初步培养思维的敏捷与灵活。

3、使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

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十几减9 第1---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况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准确算出十几减9的减法算式

2、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实践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算法 多样化,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求异精神。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应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 重要作用。

1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共同合作,探究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猴子卖桃(小猴子有13个桃,小兔买走9个。) 问:小兔买走9个以后还剩几个? 你是怎样知道还剩4个?

引导学生说出:小猴原来有13个桃,卖了9个后,还剩下4个。 问:你能根据猴子卖桃的情景列出算式来吗? 板书:13-9

二、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1、问:怎样才能准确地算出13-9=?

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可以借助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想一想。

2、各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每个组先派代表上讲台演示,发表意见解释自己的想法。随后允许同一小组的其他同学对自己组中发言的同学作补充,指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 有的学生会从13个小圆片了一个一个地减连续减去9个剩下4个;

有的学生从10个一堆里减去9个,再把剩下的1个和3个一堆的合在一起,的出剩下4个;

有的学生先减去3个一堆的再从10个一堆了拿走6个剩下4个; 有的学生这样想:因为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

3、教师对学生想出的正确算法给予肯定与表扬。

问:在那么多种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4、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2-9=• 16-9=•

三、巩固练习,深化运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看图,理解图意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准确计算15-9= 17-9=

2、对比练习;

以小组合作为单位填写,然后说说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例如:当你看到9+2=11时,你会想到什么?初步让学生认识加、减互逆关系。

3、口算竞赛(完成书本2页第5题);让知道答案的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

4、归类整理;

把第5题的算式按规律排列整理如下: 11-9= 14-9= 17-9= 12-9= 15-9= 18-9= 13-9= 16-9= 19-9=

5、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十几减几的技巧。

四、作业布置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3---4页 教学目标:

1、要求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调整自己的计算策略。

3、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进行计算。教学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两步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张 教学过程

一、做p3: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意,再列式。

1、尝试计算14-9和12-9

2、组织交流算法。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哪些用在自己方法做起来感到困难的学生向别人学习,调整算法。

3、指名汇报。

4、电脑演示强化计算的破十过程。

二、做p3:2让学生先算,再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算式,看能发现什么。

三、游戏:跳树桩。(以4人小组合作比赛的形式进行,2人一组,1人拿着数字卡片9,分别放到树桩上,另一人算,算好一题再跳下一题,看哪组快,再轮换另一个人拿)

四、过关检查。P3:4(限时2分钟)对于2分钟内完成,又基本对的学生予以过关,对不能按时完成的,课后抽查是否掌握了计算方法,并进行个别指导。

五、做p3:5:讨论一下两步计算要注意的事项和技巧,再开始独立完成。以同桌互查的方式进行检查校对。

六、分组比赛。(青蛙跳)p4:6

七、看图列式(复习图画问题,先表述图意,再列式解答,说说图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八、做p4:8(先数一数,再填一填,最后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九、作业:用

11、

12、

13、

14、

15、

16、

17、18减9,看一看得数与个位比一比,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十几减

8、7 第5---6页 教学目标:

1.运用已经掌握的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 式学习十几减八七。

2.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 过程。

3.通过题组计算、比较,体会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越小的计算规律,形成初步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通过主动探索、合

4 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十几减

8、7。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学习方法 8+7= 8+9= 7+6= 7+4= 10-8= 10-7= 13-9= 17-7= 当学生口答13-9时,教师让学生讲讲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此题。

二、主动探索,掌握计算方法 1.教学15-8.小兔子一家要举行吹小号比赛,兔妈妈拿来了多少把小号?(电脑出示小号图)请你把数的结果告诉同桌的小朋友。小兔子说:“要拿走8把,小朋友帮我算一算,还剩下多少把?” 列出算式15-8,怎样计算呢?

小组合作学习,如果计算有困难,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可以怎样算,把想法告诉组里的其他小朋友。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及时把有关方法写在黑板上: 方法1:看图数出来的; 方法2:15-5=10 10-3=7; 方法3:10-8=2 2+5=7; 方法4:8+(7)=15 15-8=7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把这种方法告诉同桌,并把计算结果填在课本第86页。

2.教学“试一试”15-7和13-7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与同桌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三、巩固深化,熟练计算方法

1.“想想做做”第1题。(先圈一圈,在计算)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出示豌豆图和草莓图,让同桌先互相说说图意,列式计算,并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算法,将计算结果填在书上。

5 3.“想想做做”第3题。 8+3= 8+9= 7+5= 11-8= 17-8= 12-7= 4.“想想做做”第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 13-8= 16-8= 11-7= 5.“想想做做”第5题过独木桥游戏。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习方法。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本领?这些本领你是怎么学到的?先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布置4-6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十几减

7、8的练习第7---8页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巩固十几减

8、7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

2、通过题组计算、比较,寻找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善于与同伴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启发谈话引入练习。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谁到了我们的教室与大家一起学习?(生:小玛丽)她有一个提议把我们分成四个小组比赛,看哪组在这节课中表现最好,算对的题最多,那么那一组就是这次竞赛的冠军。(注:每个环节设红花奖,最后哪组红花多的就是冠军)

二、练习

1、第1题。练习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填出的两个数之间的联系。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3题-----堆箱子。

4、第4题。(1)比赛,看谁在规定时间2分钟内做完。(2)订正,了解学生计算情况,指名分析错误原因。

5、第5题。看图说一说已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再列式计算。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6、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

7、第7题。比比,猜猜,算算。

6 先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3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猜一猜结果会怎样?通过比一比,猜一猜让学生初步感受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大,那么差就变小。最后把计算结果填在书上。

8、第8题。先让学生观察每组3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再计算。并同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9、第9题。全班同学分成两组比赛,看看谁先回到家。

10、第10题。先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计算。

三、总结评价

1.师:今天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板书十几减

8、7的练习),十几减

8、7可以怎样算?

2.小结比赛结果,进行颁奖。

四、作业布置

4、5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完成《练习与测试》p8 和p9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及能力;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练习与测试》 教学过程:

一、听算

14-5 16-9

13-4

12-8

11-6 15-7

12-5

16-8

(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6-8=?你是怎样想的?

(对于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二、基本练习

1、独立完成p8:1

(集体订正)

2、直接写得数(限时2分钟),对速度很慢的同学,教师进行个别的技巧辅导。

3、p8:3、

4、5读题后独立完成。

4、p8:6 7引导学生完成后交流。

5、p9:

1、2可独立完成。教师巡查指导即可。

6、p9:3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结出,总数不变,减去的数越多,剩下的就越少。

7、p9:4(要提示学生按规律填写,完成后交流方法)

8、将第5题制成卡片,然后再将卡片发给学生,让他们朋友(或者请8个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找朋友的比赛,看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对又快)

9、p9:6 7独立完成前,进行方法的指导。

三、全课总结: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进行。

四、作业布置2-4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十几减

6、

5、

4、

3、2 第9---10页 教学目的:

1、本课是在前面退位减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情境对话出现相应的十几减

6、

5、

4、

3、2的退位减法算式,让学生学会从情境中收集和表述信息,在多样化的方法中自主选择,进行计算;

2、在教学中通过“试一试”“想想做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同时通过直观的对比使学生感知相应算式之间规律和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自主选择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

6、

5、

4、

3、

2、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在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一位新客人,你们看,它正唱着歌向我们走来呢!(采蘑菇的小白兔,背着一个大竹筐„„)。

2、小白兔今天的收获可真不小啊!小白兔的好朋友灰灰也来了,小朋友,你们看,他们正对着蘑菇说悄悄话呢!你能猜出它们在说什么吗?

3、学生分角色说插图的内容。

(1)有5个蓝蘑菇,5个花蘑菇,一共是多少个蘑菇? 列式:5+6=13 (2)一共是11个蘑菇,5个是蓝蘑菇,花蘑菇是多少个? 指导列式: 11-5=6(独立试算,交流算法。)

8 (3)一共有11个蘑菇,蓝蘑菇有6个, 花蘑菇有多少个?

指导列式:11-6=5(独立试算,交流算法。)

4、组织学生,观察对照 5+6=11 11-5=6 11-6=5 突出“想加算减”的计算思路。

二、想想做做,深化拓展:

1、第1题:一图列两个减法的练习,重点指导如何从图上看出结果,加深对用加想减计算思路的深化引导,使学生逐渐学会优化方法。

2、第2题:12-7= 15-9= 14-9= 12-5= 15-6= 14-5= (以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找程度较好的学生说一行结果,找另一人接第二行相应算式的结果)

3、游戏:小蚂蚁搬家

演示课件:小蚂蚁搬豆,学生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学小蚂蚁走路。

小蚂蚁想把粮食搬回家,出示准备好的四个小蚂蚁的家和小蚂蚁头饰,每一个头饰的下面有一道算式。分角色表演。其他小朋友判断他们有没有搬错。

三、作业布置1-3题。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十几减

6、

5、

4、

3、2第11---1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十几减

6、

5、

4、

3、2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

2、培养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

6、

5、

4、

3、2的退位减法,今天我们来做这方面的练习,看看谁表现得最棒?

二、练习

1.做练习三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每组后面两道减法题,你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 2.做练三的第2题。

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进行比赛,看看哪一组先把椰子摘完?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1)比赛,看谁在规定时间2分钟内做完。

(2)订正,了解学生计算情况,指名分析错误原因。 4.做练三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 5.做练三的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题目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并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

6.做练三的第6题。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理解并填充统计表。交流汇报在统计表中看到的信息。

7.做练三的第7题---喜获丰收的游戏。

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得数大于8的涂上红色,得数小于8的涂上绿色,这些苹果就奖给谁。比一 比谁收获的苹果最多!(学生做后互相检查,通过总结评比,让学生享受丰收的喜悦!)

三、总结评价

1.师:今天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板书十几减

6、

5、

4、

3、2的练习),十几减

6、

5、

4、

3、2可以怎样算?

2.学生评价这节课表现很棒的同学。

四、作业布置6-8题。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

(一)第13---15页 教学要求:

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还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计算方法,通过观察,初步建立一些简单的函数思想,会用规律,提高计算技巧。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10 教学准备:一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 口算卡片数张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听算

12-9 14-6 15-7 16-9 13-7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3-7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比一比,看谁说得的方法多方法好)

二、复习指导

1、退位减法表

(1)出示20以内退位法表,指导学生进行得数填写。 (2) 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规律。

A、竖着看,分别读出每行的算式及结果,边读边思考,每竖行是怎样排列的。启发学生回答。

B、横着看。让学生默读每排的算式及结果,想一想,各排是怎样排列的。(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回答)

C、斜着看,从减法表中,还能发现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启发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发现计算技巧。如十几减9,个位加1,十几减8,个位加2等,变成顺口溜,提高学生计算兴趣和技巧。

2、利用减法表的练习。

(1)再次听算,与开始的听算比较,看有没有进步,体会运用规律的好处。 (2)让学生把差是

6、

8、9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如:16-8=□-□,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如何才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所有等于8的算式。(接龙游戏) (3)教师读算式,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 (4)同桌合作学习

(5)针对学生容易弄错的题进行练习。

四、过关测查

P13:1 p14:

4、

5、6 11

五、作业布置

7、8题。

第二单元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常见的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在画、折、剪、拼等操作活动中,利用三维的体认识二维的面、利用已知图形认识未知图形,并在这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认识 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感受几何形体的面的特征,体会“形”与“体”的联系。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12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

1.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一套几何形体的积木。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些积木按形状分一分吗?

2.小组充分讨论,再动手分一分。如果学生有困难,则提示先把知道名称的积木找出来,再进行分类。

3.小组交流是怎样分的,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二、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1)拿出几个长方体,学生用手把各个面摸一摸。 (2)在纸上用长方体不同的面印出长方形.(3)用长方体的面描出长方形. (4)通过交流,建立长方的直观表象. (5)教师把画好长方形的纸贴在黑板上。

启发:把你看到的和这张纸上的图形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先和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在班内交流。) 2认识正方形、圆。

(1)拿出几个正方体、圆柱,把其中的一个面对着学生,让学生观察。 (2)用正方体,圆柱体的积木印图像,抽象出正方正方形,圆形, 再把准备好的正方形、圆贴在黑板上

(3)明确指出:像这种形状的图形是正方形、圆。

三、辨一辨

1、教师出示一些画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图形摆出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称。

2、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在学具盒中拿出相应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谈话引导:图中的男孩是怎样用物体画图形的?你也想试一试吗?

(2)学生照样子画一画,然后说出画出的图形的名称。

(3)同桌合作:一个学生画图形,另一个学生猜猜他是用哪种形状的物体

画出来的。

四、说一说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挂图。

先自己找一找,和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在班内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话说准确。(如笔筒的底面是圆形,不能说成笔筒是圆形。)

2、进一步要求:你还能在我们的教室里找到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吗?

同桌之间先相互说一说,然后在班内交流。

五、练一练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学生先自由地画,再展示画出来的各种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指名说说是

怎样画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涂,涂完后再统计各种图形的个数。

13

4、用一个长方体画不同的长方形。

提出要求:你能用一个长方体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吗?试一试,看谁画

出来的多!

学生尝试后交流:你画出了几个长方形?怎样画的?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七、作业布置

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认识

第19---2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 2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

4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玩过走迷宫吗?喜不喜欢玩?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张迷宫图(投影显示迷宫图),让大家一起来玩一玩。题目要求是把这只小白兔安全送回几何城堡,不过在送回的路上还要过蔬菜老师一关和茄子老师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闯过去?现在就让我们出发。

二、认识三角形

1谈话:走着走着,从几何城堡中飘出了一张正方形的纸。

你能用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谈话:哪一个小朋友愿意上来说说你是怎样折的?

(1)指名上来演示折出的两个长方形,同时电脑演示。让这样折的小朋友举手。 (2)指名上来演示折出的两个三角形。

谈话:其他小朋友们也愿意这样来折一折吗?试试看。这次我们把这张正方形纸折成两个完成一样的三角形。

3谈话:小朋友已经认识了三角形,那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到

14 过哪些三角形? 4谈话:小朋友们知道的可真多呀!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像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马路上的路标,它们也都是三角形,三角形有这样的(指着锐角三角形),还有这的(指着直角三角形),还有这样的(指着钝角三角形),这些都可以叫它三角形。

5谈话:小朋友们刚才自信、响亮的回答把我们的老朋友钉子板给叫醒了。钉子板说:小朋友你能在我的身上围出一个三角形来吗?试着用橡皮筋围围看。(学生操作) 6谈话:谁愿意把你围的三角形给大家来看一看。(指着几个学生围的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小朋友们看,他们围的是三角形吗?再围一个和你刚才围的不一样的三角形。(围完以后,可以给你小组内的小朋友看一看,让小朋友自己来评一评。)

7谈话:小朋友们用灵巧的小手在钉子板上围出了各种各样的三角形,还能用彩笔在格子纸上画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三角形吗?请小朋友拿出你们桌上的格子纸,开始画吧!

请把你画好的三角形高高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那你能再画一个和刚才不一样的三角形吗?画好了给小组内的小朋友看一下。

8谈话:蔬菜老师又拿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说:“小朋友,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如果能折出就能闯过我这一关了。”学生操作,指名演示。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谈话: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又闯过了第二关,继续向前出发,终于把小白兔安全送回了几何城堡。在送回的路上我们认识了三角形,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小组合作拼图形,拼好后在班内展示。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小组合作完成,把各组拼好的图形在班内展示。

四、作业布置

7、8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四

第22—24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折一折、搭一搭、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的活动,加深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并初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意识,增强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提高学习兴趣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准备:三角形、园形各一张,长方形、各二张,正方形4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有一个奇妙的图形国,图形国里有很多宝藏,这节课请我们的好朋友花仙子带我们到奇妙的图形国里探宝。

二、实践操作

1、练习四的第1题

(1)讲述:小朋友们,这就是奇妙的图形国里的游乐园,漂亮吗? (2)看一看:游乐园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 (3)数一数:各种图形各有几个?

(4)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并把答案填在第22页第1题。

2、练习四的第2题

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

(1)先对折一次,说出对折后是什么图形。

(2)在第一次对折的基础上,再对折一次。问:第二次对折后的图形又是什么图形。

(3)小组讨论:正方形对折两次有几种方法。

(4)班内汇报:学生拿着自己折出来的图形上台汇报对折的结果。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4、练习四的第4题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正方形 (1) 独立试做,四人小组交流。

(2) 展示比较,那种方更科学,更好。 方法一:尺子量好再折

方法二:慢慢回折,凭感觉折出; 方法三:折三角形的方法。

5、练习四的第5题(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1)剪拼课本介绍的两种剪拼的过程;

16 (2)学生动手做一做;

(3)自己想怎样剪怎样拼就怎样剪怎样拼,动手再做做看。

7、练习四的第6题

独立操作,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对拼出的图画,给予肯定,并把一些有创意的组合图形展示。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同学们在图形国里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通过操作实践,掌握如何把一种图形转化成为另一种图形的方法,能用几根同样大的小棒,摆出几种不同的图形。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图形等着我们去折、剪、拼。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争取有更多的新发现。

四、作业布置4-6题。

第16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青岛版8)

第八单元 我们的鞋码 ——统计 第一课时 信息窗 统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8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2、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4、在统计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统计的兴趣和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1、同学们,你们以前表演过节目吗?上学期我校的同学参加了青岛举行的体操比赛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出示课件或图片)这使他们在比赛的镜头,他们穿的鞋漂亮吗?这可是他们自己经过调查整理得出的数据,最后,老师根据调查的情况,才买得这么合适的鞋。

2、假设我班也参加这样的活动你能像他们一样收集、整理信息吗?

二、置身情境,探究统计的方法。

1、我们先应该知道什么?

2、鞋号还叫鞋码。课前老师已让小组长调查大家的鞋码了,小组长都记好了吗?来都送上来。

3、到底每种鞋号各有多少人?能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知道吗?

4、独立思考,想出办法(数一数、用笔记录)

5、大家都觉得记下来这种方法好,那我们就用真个同学的方法来统计我们的鞋码。(板书课题)

6、具体怎样记录哪?(小组讨论方法)

7、汇报方法(画√、画I、画△……)

三、亲身经历,参与统计全过程。

1、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念鞋号,其他同学仔细听,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记录,组长发统计图。

2、开始记录。

3、交流记录结果。你觉得这种方法如何?记得准确吗?错的改正。(交流过程中师选择不同的方法板书)

4、老师也有一种统计的方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介绍“正”字统计法,(不但记录简单而且还可以5个5个的数。)以后你们在统计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5、为了看得更清楚每种鞋号的人数,我们可以把调查结果整理一下制成统计图、统计表。填写统计图。

观察发现。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统计图咱们能够知道什么最多,什么最少这就是统计图的最大优点。 填写统计表。 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个表咱们知道每种鞋号各多少人。

6、同学们真棒,统计出这么准确的数据,如果需要我们就按这个数据去买鞋。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3题,统计动物园中小动物的只数。先涂统计图,再填统计表。

2、自主练习第1题,介绍玩法,小组合作游戏并记录,交流从统计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课外作业:

自主练习第2题回家独立完成,课上交流。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外实践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85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你都有些什么玩具?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的玩具还不少,那么你知道哪种玩具喜欢的人最多吗?就让我们用刚学到的知识来统计一下吧。

二、分组统计

1、各小组在小组的带领下,统计本组同学都喜欢哪些玩具,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关键是看他们是否统计了全组同学和是否做好了记录。

2、各小组汇报统计结果,并把他们的统计结果进行汇总,进行全班统计。

3、让学生看着统计的最终结果,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独立统计:我学会了吗?

教师把“我学会了吗”的题意和要求向学生说清楚,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统计的方法,进行独立统计。教师巡视指导,随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四、课后延伸:

教科书第85页的第2题:比一比,谁胜了?

教师将此题做为一个游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课间随意组合,进行游戏。可在数学课前抽出几分钟,让学生说一说玩这个游戏的一些心得体会。

五、丰收园

在平日课堂中,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奖励学生分别印有“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标志的苹果,每学完一单元,进行一次总结,得到过哪种苹果就将书上相应的苹果涂上红色,并在全班奖励表现突出的同学。

五、课后反思:

第17篇: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单元教材分析: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单元教学重、难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单元课时安排:约15课时

1. 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 2. 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 3.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 4.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P56—57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1—3T)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能力

(课件出示场景切换,配上明快的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

1、师:春天到了,你发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识春天的什么花? (课件切换到书上的主题图)

2、师:瞧,这些美丽的花将我们的大自然装点得多美啊!你能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多少盆花吗?——大概有多少黄花?多少红花?

3、课件从左慢慢移入一个花农骑车进入。师: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他要去干什么呢?咱们都是少先队员要学着助人为乐,今天我们就去帮助他摆花盆吧!

二、创设情景,在生活中学习。

1、初步认识,出示例1图

师:看这里的鲜花可真漂亮,它们各有几种颜色?有多少盆?你是怎样最快的数出来的?

你能自己看着这些花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分组互相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2、信息反馈,交流整理。

师:刚才老师看见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说的可认真了,那谁愿意大声的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算式呢?

师选择的板书算式。10+20你是怎么算的呢?这道题哪个组的算法最多?用你自己最想用的方法在组里说一说计算方法。

师:今后在计算时可以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课件里花农伯伯说:小朋友们快来帮我摆花盆吧。我要搬走10盆花,)

师:同学们,你们能据花农伯伯说的话来完整的说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自己想一想这样解答?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有不同的想法

3、巩固练习,

4、观察整理,总结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你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什么数?(他们都是整十数,)

师:在计算时要怎么办?(整十整十的相加减)

三、强化练习,

1、练习十的1T (出示1T图)老伯伯看见同学们这么热心特地买来矿泉水来谢谢大家了。你能看着图说出图意吗?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T:独立计算,并仔细观察。

上下2题什么不同的地方?3+2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30+20里的30又是什么意思? 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在计算时要注意,记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整十的要和整十的相加减,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减。)

3、课堂作业(P58面的3T)。看懂图意,独立列式

四、全课总结。

你知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吗?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怎么加减。 教学反思:

41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练习课(P58 4—7T) 教学目的:

1、通过生活情景教学感受社会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培养学生数感,并提高学生的心酸能力,

3、通过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逆向思维。教学重点: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0+60 80+10 20+50 3+2+4 1+3+4 7+2+10 70-20 60-30 90-60 3+2+4 1+3+4 7+2+10

2、指明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上学期我们还学过连加连减。那你会算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吗?

今天我们就来试着解答这样的题目。

二、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第五题,小猴分花生图

要求:(1)看图说出图意,要求还剩多少个花生怎么计算? (2)列出算式并独立解答

(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2、基础练习。出示第四题基础练习要求:(1)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2)比较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讨论,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怎么计算?

(4)师总结算法: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一样,只是要加在在十位上。

3、情景模拟,出示第6题

师模仿售货员一个学生上来模仿买东西的人,先示范给其他学生看,后要求学生分组模拟。

要求:(1)说清楚自己要买的东西,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根据自己的要求买东西并算出要用去多少钱,付出钱后还要找回多少? (3)口头列式,并回答。

(4)全班反馈,说一说,你想怎么买,是怎么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第7题,

师:看小熊想邀请大家到它家里玩,可是只有算的又对又快的孩子才能进它的家,你有信心和它交上好朋友吗?

要求:独立解答。

42

三、回家帮妈妈算酸她今天买菜用了多少钱,并说出一些整十数连加连减的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比一比谁是细心的孩子。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P59练习十8~11T及思考题)

教学目的:

1、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40+30 90-50 100-80 40+20+8 80-50+4 95-5 80-80 60+6 40+50-30 90-60-10 (1) 记时,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 师:说一说,40+30=?你是怎样想的?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里说出计算方法。

(3) 指名说出计算方法,还有谁的方法不同的?

2、算一算,练一练(第8题)

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30 90-50 100-80 80-80 40+50-30 95-5 60+6 40+20+8 80-50+4 90-60-10

3、听算

师报算式,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检查听算能力。 10+40+30 40+20+30 70-40-30 60-20-30

二、读一读,算一算

1、(课件出示P60 9T)

要求:(1)、读一读,读懂题意。 (2)、指明读题加深理解。

(3)、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磁性教具摆出10T:

要求:(1)、仔细看图,数一数桃和梨的个数。 (2)、比一比,谁的个数多?

(3)、指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

(4)、想一想,从桃里去掉桃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

(5)、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多几个?少几个?再填空。

3、课件出示11T 先出示美丽的校园,在逐步出示三个同学的对话,

师:从刚才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校里有什么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 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 (2) 全班反馈,说出你的问题和算式。 (3)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43

二、思维训练

P60的思考题——下面每个括号里能填什么数?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P61例1和练习十一 1~4T)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捆扎好的练习本,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1、30+6 5+20 60+4 9+40 30+60 50+20 60+40 50+50

2、65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29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今天学校新到了一批书,老师打算发给同学们,我们班有( )个同学,我们先算算有多少本书,看够不够发给同学们。

1、观察,课件出示主题图

要求: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你知道它们有多少吗?一捆有多少本?

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

2、小组讨论:

看图提出问题,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怎么能算出来?

3、合作探究:

如果要你算出有多少本数学书,你能怎样算? 想一想,你是怎样列式的?用小棒摆一摆,你是怎么算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再次探究:如果要算出我们班领了多少本书,你能算出来吗?请看图,我们领了多少本?一包语文书和一包数学书有多少本?

5、全班反馈:

A动手操作,理解口算办法。

B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的单位,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

6、比较算法,加深理解 让学生认真观察两个算式, 这2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分组说,后指名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促进理解

1、P61的做一做。

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

2、P63的练习十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44

(1)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指名说53+4 和20+67是怎么计算的? (3)小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P63:3图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完整说出来吗? (2)你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 (3)说出结果,你是怎么算的?

四、全课总结

作业设计——P63的4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一位数加整十数(进位) (P62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一5~71T)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计算方法的正确掌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联系,课件出示口算

8+5 7+8 6+8 20+9 2+60 69+30 25+4 62+3 52+20 5+7 4+9 7+3 (全班练习,指明说出算法)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多媒体出示:联欢晚会上的欢乐景象,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并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2个小朋友,并配上画外音对话:我们班要准备联欢会的饮料,一共有33人,每人一瓶够吗?

3、引导学生讲述图上的意思,明确要求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问题,开动脑筋说一说,你想有什么方法来解决?

5、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

6、全班反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同学交流评价。教师要表扬学生的各种有道理的解法,鼓励学生独立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7、小结: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来解答我们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有的同学是用进位加的方法,有的是想的已学过的知识,只要是你自己想出的来的解答方法,都可以用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计算方法

45

1、P62做一做,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培养学生用语言内化知识的能力。

2、P63练习十一的5至7T 5T:课件出示,学生独立计算后小组里说一说,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的?你发现了什么?该这样计算?

6T:课件或卡片出示,帮小鸟找家。3只小红鸟都要加上83只小蓝鸟要加上36后才能分别找到自己的家,你能帮它们找准自己的家吗?

3、作业设计:

7T:自己看图说出图意,并在小组里说出自己的问题,后独立解答。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P64 8T至12T) 教学要求:

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迅速的熟练的进行口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小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熟练的口算,提高心算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看卡片开火车,说出结果 23+7 75+9 8+23 79+5 56+9 50+5 48+5 42+50 5+44

2、听算,全班计算,后集体订正 9+27 6+27 6+30 46+3 33+7 9+30 14+6 54+5 36+5

3、指名说一说:9+30和36+5你是怎么样算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二、自主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8题。要求:

1、先口算,在填空。

2、指明说出计算方法。

3、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

2、游戏——小小邮递员

比一比,哪个邮递员送的又快又准!

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练习十一第10题,6连续加6,每次加的结果写在横线上。要求:

1、小组里口说结果。

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是怎么想的?

3、仔细计算,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46

三、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的第11题,

要求:

1、先说出图意,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2、独立计算。

注意:先计算在比较大小。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P65练习十一的 13T到17T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迅速的熟练的进行口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小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熟练的口算,提高心算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5+7 70+9 21+8 32+9 43+2 79+7 2+55 59+9 4+66 9+91 38+7 67+4

2、听算

60-30 50-40 63-3 86-6 45+4 59+10 4+58 63+8

3、填空:(课件出示)

65+4=( ),先算( )加( )得( ),再算( )加( )得( )。 38+6=( ),先算( )加( )得( ),再算( )加( )得( )

二、练习十一的习题

1、计算:

23+7 75+9 8+23 42+50 5+44 56+9 50+5 48+6 76+5 先说计算过程,在写得数。

2、练习十一的第14题

要求:(1)、看图,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现在一共有多少架飞机?怎样计算?

(3)、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一的第15题——要求:自己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列式计算。

4、课件出示第16题,比一比谁算的又快又对。

57+8

6+56

25+70 80-60

68+5

15-9 42+6

71+9

7+80 9+72

37-4

48-6

47

三、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 的第17题。——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计算

四、思维训练

读题,解答P66面的思考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 P67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思维过程,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六一快到了,很多小朋友都想了很多的方式来庆祝,有的小朋友想去公园,有的小朋友想用自己攒的零花钱去买玩具呢,我们也和他们一起去看看吧!(电脑出示玩具店的货架和玩具的标价。)

二、自主探索,提出问题。

1、仔细看图,提出问题

师:看货架上都有哪些玩具?你喜欢什么玩具?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观察后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两个小朋友的对话

师:货架下的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指明生说出题意)

师:怎样才知道左边的小朋友买大象玩具后还剩多少元?右边的小朋友还差多少元呢?(用减法算)

师:你知道这么列式吗?(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算式)

师:大家会算上面的算式吗?先在小组里摆一摆,算一算。

2、分组操作,形成思维。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

3、信息反馈,抽象算法。

师:大家摆出了上面两道题的得数吗?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师:谁来说一说35-20又是怎样摆出来的呢? 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算法。 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48

4、小结算法。

师:你能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吗?

师:同学们可真棒,我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是在个位上去减还是在十位上去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8 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要求:(1)、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独立完成P69 练习十二的1—3题。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P68面例2,练习十二第

5、

6、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件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感受退位减法与生活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将例题制成的课件,学生准备3捆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3-7 15-6 17-8 78-8 45-30 97-7 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二、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

师:上面2排算式分别是什么样的减法算式?

(第一排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第二排是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算式。)

师:我们已经会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了,大家会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减法的计算方法。

2、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三、自主探索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抽象出减法算式。课件出示:第67面例1中的玩具货架图。

师:在例1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根据货架上玩具单价解决“有35元钱,买一个大象玩具,还剩多少元?”和“有20元钱,买一个布娃娃,还差多少元?”等问题,图上还告诉我们哪些有用的信息?(课件突出货架下半部分的两辆玩具汽车图。)

49

课件出示例2玩具图下面两个小朋友和他们的对话。 师:图上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你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吗?

(左边的小朋友说,我有8元钱,想买一辆单价36元的玩具汽车,还要攒多少元才够,右边的小朋友在想怎么样算才知道还要攒多少钱?)

师:你知道这样列式计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算式:36-8=

1、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1)指导学生摆小棒。

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5-

2、76-

4、57-3等算式相比有什么不同? 师: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学生分组摆小棒,并让他们边摆边讨论摆的方法。 (2)引导学生交流摆小棒的的方法。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师:从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36-8的方法。 师总结算法,刚才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出了几种算法,真不错。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那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第68面做一做的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定1-2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重点让他们说一说,当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订正时说一说81-4和60-3的计算过程和方法,让他们进一步感受退位减的过程。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8题

先让学生看明确计算任务,然后由学生独立计算各题的差,最后集体订正得数。

六、课堂小结

小结计算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 (练习十二的4—13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的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的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2、从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熟练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算式。

50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32-5 46-9 29-8 62-40 50-6 45-30 24-5 91-7 指名学生说一说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巩固学生的思考过程。

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用夺红旗的游戏来练习第四题, 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对的算出来? 集体记时,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第

5、6题,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第7题。要求:

(1)仔细观察图画,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想一想这是要干什么?家长和椅子有什么作用? (3)还缺多少把椅子?你能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吗? (4)列式计算,后集体订正。

4、完成教科书上P70 的第8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再独立计算。

5、用游戏的方法完成第9题

用游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学生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6、完成P71的第10题

这种同数连减既有助于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又为以后学习除法做准备。

三、独立完成P71:11—13题

四、思考题独立完成。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比多少的应用题(P72 的例

3、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初步分析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生活情境的模拟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两数相差的应用题的正确解答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5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件演示)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群快乐的小矮人,他们每天在森林里早上出去采果子,晚上回到家里唱歌跳舞,生活的很幸福。这一天他们采了很多的果子回来了,突然两个小矮人争起来了。他们到底在争什么呢?我们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对回答问题好的同学给他们组奖一朵小红花)

课件出示:两个小矮人的对话(蓝衣服的小矮人说:我摘了12个果子,红衣服的小矮人说我摘了8个,)

问:(1)你能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先同桌互说,互提,然后再指名说,同时老师板书)

(2)那你能够根据这些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吗?请试一试。(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老师板书)

板书:8+6=14 8-6=2 8-6=2 8-6=2 8-6=2 (3)观察以上的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归纳得出:求多多少或者是少多少?多几或者是少几都可以用减法计算。

2、做一做(电脑出示:P72:做一做)

(1)先让学生同桌互编数学小故事并列式计算。 (2)集体订正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每个组红花的获得情况: 1)先数一数:每个组各有几朵花 2)你可以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学生活动,在小组里互提互说)

3)指学生说,其它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口头列出算式计算,看一看,谁最聪明。

问: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4、出示第7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52

第18篇: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4、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5、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提出具体的要求:学习习惯、倾听习惯、交流习惯。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8、课堂上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以鼓励、激励为主,重视课堂上辅导督促 教具:钟表,拼图,计数器米尺,直尺,课件等 教学进度表

学期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第1周

20以内的加减法

第2周

学看钟表

第3周

100以内的认识

第4周

100以内的认识

第5周

认识图形

第6周

100以内的加减法

第7周

100以内的加减法

第8周

复习

第9周

期中考试

第10周

五一放假

第11周

人民币的认识

第12周

100以内连加连减混合运算

第13周

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

第14周

厘米、米的认识

第15周

统计

第16周

复习

第17周

复习

第18周

复习

第19周

期末考试

第一单元

逛公园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2—12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每一部分的后面都安排有针对已学内容的练习题,练习题力求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紧密配合学生的计算水平和生活实际,使数学应用与计算有机联系,既增加计算和加减含义的巩固机会,又体现应用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掌握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

2.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 教学难点:

1.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和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

2.能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学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情境图等。 课时数:3课时。

信息窗1 逛公园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去过公园吗?还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游乐园去玩一玩。学生开火车口答、抢答,复习9加几的内容。

9+5

3+9

9+7 9+9

9+()=15

()+9=17

9+2

9+6

9+4

2+9

9+( )=14

( )+9=13

(创设学生熟悉的公园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引导观察,提出问题: 出示P2的主题图。

这里人真多呀,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呢?

师:你想提问题吗?(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出各种各样的有关加法或减法的问题。)

师:阿姨的气球好漂亮呀,走,我们去看看,阿姨和小朋友在说什么呢? 请大家读一读。 师:是呀,究竟还有几个气球没卖?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让学生在游乐园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小组交流,探究算法。

师:17-9怎么算呢?孩子们,想想看,以前进行计算的时候咱们用过那些方法? 对学生进行算法的指导。

17-9等于几,怎么知道的呢?(或者怎么算呢?)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小组的小伙伴吧。比一比,看哪组的孩子说的认真,听得仔细,方法最多。 给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教师参与倾听指导交流。

3、集体汇报 师:孩子们交流的特别好,愿意把你们的方法向全班同学展示吗?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其他组的孩子,你们和黄老师做什么呢?(认真听!) 算法一:9+8=17 17-9=8 算法二:10-9=1 1+7=8 „„

4、小结:刚才,小朋友用了摆小棒,看图数数,用加法算减法,还用了从15里面拿出10减9,再加的办法,知道了阿姨原来有17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8个。

17-9=

17-9=8(个)

5、应用方法:

过渡:公园里还有几个小朋友呢,我们去看看,来了几名小男生,几名小女生呢?谁有办法很快知道有几个男生? 及时达标

出示课题: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对了,被减数都是十几,减数都是9,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十几减9的减法。

四、游戏:

过渡:孩子们学习得真不错,老师要奖励你们一个有趣的游戏——打气球(十几减九的题目)。愿意参加的小朋友都可以站起来抢答。

16-9=

15-9=

18-9=

12-9=

14-9=

17-9=

8+9=

3+9=

5+9=

7+9=

11-9=

10-9= 课堂小结:

刚才在公园里,我们去看了卖气球,又去做了小游戏,孩子们一定还发现了好多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告诉小伙伴,告诉老师,告诉爸爸妈妈。 作业布置:

必做题:自主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 选做题:自主练习第10题、第11题。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7-9=

9+8=17

17-7=10

17-9=8

10-2=8 教学反思:

信息窗2 划船

——十几减

8、7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十几减

8、7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

8、7,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的思考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观察探索的能力。教学重点:

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十几减

8、7,理解计算过程。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

8、7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学习方法

8+9= 8+8= 7+8= 7+6=

14-8= 10-6= 13-9= 18-9=

选几题让学生讲讲怎样想的?

二、情境导入

(多媒体出示)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划船。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图意,并提出问题。 提问:还剩几只船?

还剩几瓶矿泉水?(板书问题并列式)

揭示课题:这样的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十几减

8、7)

三、主动探索,掌握计算方法

1.探究算法。

谈话:“15-8=”你想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

小组合作学习,如果计算有困难,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可以怎样算,把想法告诉组内的其他小朋友。

学生探索算法,组内讨论交流,把不同的算法在班级内交流。

反馈: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教师及时根据学生说的情况用学具演示,并相机板书算法。 方法1:看图数出来的。

方法2:分两次减8, 15-5=10, 10-3=7;

方法3:从10里减8再加5, 10-8=2, 2+5=7; 方法4:想加法算减法, 8+(7)=15, 15-8=7。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把这种方法告诉同桌,并把计算结果填在课本上。 反馈:你喜欢哪种算法?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吗?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已经一起把问题一解答出来了,你有办法来解决问题二么?赶快把你的办法告诉你的同桌吧!

2.知识迁移,教学“试一试”。

谈话:现在,老师想出题来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板书算式:13-7=

13-8=

12-7=

16-8=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与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当堂达标

1.自主练习第1题、第2题。

让同桌先相互说说图意,列式计算,并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算法。 课堂小结: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先请同桌的小朋友相互说说,再告诉大家。 作业布置:

必做题:自主练习第3题、第4题。 选做题:自主练习第5题、第6题。 板书设计:

十几减

8、7

还剩几只船?15-8=

还剩几瓶矿泉水?16-7= 教学反思:

信息窗3 喂海豹

——十几减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十几减几的计算过程,探索简捷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情境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结合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设计了这样一段课前谈话:“小朋友,今天老村长带着小羊们来看望大家了,但是他们都带了很多的问题,想考考同学们长大了一岁,是不是变得更聪明了。同学们有信心解决他们的问题吗?今天我们就在小羊的问题里来一起学习十几减几的知识。(课件展示)

二、复习铺垫,沟通联系。

借助喜羊羊的问题引入一组复习,包括十几减九的计算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8+5

7+8

7+6

6+8 5+7

5+9

13-9

16-9

18-9

15-9 17-9 14-9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通过回顾对新课做一个好的铺垫。 游海洋馆,提出问题。

老村长觉得我们的小朋友表现都很好,要带着我们去海洋馆参观一下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么?

(多媒体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小亮还剩几条鱼?小新还剩几条鱼?(板书问题)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小朋友们很厉害啊,已经发现并提出了两个问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请同学们自己开动小脑筋想一想,应该怎样列算式呢?并把算是写下来。

(学生思考,列算式,并板书)

14-6=

12-3=

聪明的孩子都写出来算式,那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之前学过的十几减

9、

8、7的知识,我们是用的什么办法呢?请把你的办法告诉你的同桌,并把得数写下来。例14-6=8 方法1:分两次减6, 14-4=10, 10-2=8;

方法2:从10里减6再加4, 10-6=4, 4+4=8; 方法3:想加法算减法, 6+(8)=14, 14-6=8。

原来同学们有这么多办法啊,真是厉害呢,自己就学会了十几减几的算法。 当堂达标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解决自主练习第1题和第2题。 课堂小结:

把今天的收获记下来,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可以考考他们哦! 作业布置:

必做题:自主练习第3题、第4题。 选做题:自主练习第6题、第7题。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

小亮还剩几条鱼?

小新还剩几条鱼?

14-6=

12-3=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下雨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18—25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表,体会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时间教学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但学生已具有这方面的一些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激起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从而体会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然后通过自主练习,认识钟面,学会读“整时”、“几时半”、“大约几时”。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了浓浓的师生亲情,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大约几时”。 教学措施: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单元的教学活动。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课时数:1课时

信息窗

下雨了

——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 故事。一天,下着大雨,下午放学,老师把同学们护送到学校门口,看到同学们远去的背影,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发生了下面的故事(课件出示主题画面,教师给学生打电话的场面)。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1、老师什么时间给小朋友打电话的?

2、小力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3、小云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4、小青、小林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5、谁到家最早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价值的问题)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要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到家的,我们就要学会看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

1、说说自己对钟表的认识,交流自己的关于钟表、时间的生活经验。

2、认识钟面

学生拿钟面看一看,拨一拨,玩一玩

3、交流发现,说说钟表的作用

4、教师小结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小云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

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来介绍一下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想法很对,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在钟面上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课件分别闪动分针和时针)小力到家的时候钟表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5,所以是5点,在数学上通常叫5时。

师:小云是时间到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云是5点半到家的;因为分针指着6,时针在5和6中间,就是5点半;

师:刚才有的组说是5时半,有的组说是6时半,到底哪个组说得对?请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表拨一拨,研究一下,到底是5时半还是6时半。(教师指导学生按钟表正常的转动方向拨)

(学生分小组研究)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都认为是5点半。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说是5点半,在数学上读作5时半。分针指着6,时针转过几就是几时半。

四、及时达标

1、自主练习第一题,填一填。

2、认一认,说一说。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并利用上图中所提供的时间信息,然后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

五、当堂达标

1、游戏,你拨我说。

2、填写时刻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读出每幅图呈现的是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也可以让学生按时间顺序遍一个故事。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必做题:自主练习第2题、第3题。 选做题:自主练习第5题、第6题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长针

短针

分针

时针

指着12

指着几就是几时

指着6

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靠近12 (在左或在右)

接近几就是大约几时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丰收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23—33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数位的顺序和数的大小比较;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结合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

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教学措施:

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他们熟悉的数量是100的实物学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数出物体个数的过程中,体会数是数出来的。通过直观摆小棒到闭目想象小棒的摆法,始终将数数与数的组成融合于一体,同时又突破了数整十数的难点。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等。 课时数:3课时

信息窗1

农家院

——数数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会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记清楚各个数位,体会数位的重要性。 教学具准备:星星,教学挂图,计数器、小木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展示100颗星星)。估计一下,大约有几颗?为什么? 提示有100颗星星。

师:如果把这100颗星星送给全班同学作礼物,每人一颗够不够?为什么? 2.显示信息窗中的教学挂图。

师:估计一下,大约多少个辣椒?为什么? 3.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数方法。 师:想要知道准确的辣椒和玉米的数量,我们就来一起数数,先用自己桌上的学具(小木棒)来摆一摆,数一数。 数一数有多少根? 学生汇报。

在计数器上请同学拨出输出的数量。每数一根,就拨出一个。 师:怎样数的?

生: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 2.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

师: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几种东西(学具,数量都在100以上),与请小朋友数一数,每人选你喜欢的一种,正好数出100,还要想办法,怎样摆放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00。 学生操作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 学生汇报。

师:怎样数出100的?

生:一个一个地数,10个放一堆;两个两个地数,20个放一堆;五根五根地数,10根扎一捆„„

你数出的100里有几个十?(或几个二十?几个五十?)

师:很多同学选择了10个一堆或10根一捆进行数数,觉得这样又好数,又看得清楚。请观察一下,十根扎一捆,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黑板贴出十根十根扎好的100根小棒。) 你怎么看出来的(有10个十,10个十是100。) (板书:10个十是100。) 小结:10个十是100。这句话还能怎样说? 学生自主回答:

100里面有10个十;5个二十是100;2个五十是100„„

三、当堂达标:自主练习第3题。课堂小结: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的是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那么今天我们学的百位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出来的呢? 作业布置:

1、必做题:25页自主练习

1、

2、4题。

2、选做题:25页自主练习

6、8题。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教学反思:

信息窗2 摘石榴

——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在能读写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读写规则进行概括。

2、在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经历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的过程中,正确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新授铺垫

师生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表现非常好,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果园摘石榴了,大家想不想去呢,我们要准备好了,比赛看谁摘得多!(展示课件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看看这几个小朋友摘了多少个石榴呢,我们来当小裁判看谁摘的多?应该怎样比较呢,先比较谁和谁呢?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小玉和小玲谁摘的多?

小雨和小强谁摘的多?(板书问题)

我们先来比较小玉和小玲,看谁摘的多呢? 小玉

42个

小玲

27个

小组交流想办法,应该如何比较42和27,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方法一:数数的时候,42在27的后面,所以42>27. 方法二:先比较十位,再比较个位,40比20大,所以42>27. 小玉比小强摘的多,我们的小裁判还真公平呢,再来帮小玉和小强比较一下吧!

小玉

42个

小强

48个

同桌合作交流,汇报结果。

方法一:数数的时候,48在42的后面,所以48>42. 方法二:先比较十位,再比较个位,40和40一样大,个位上8比2大,所以

48>42. 小强比小玉摘的多。

最后我们要找出摘得最多是谁呢?是小强。

四、当堂达标:

自主练习第

1、2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1、必做题:自主练习

3、4题。

2、选做题:自主练习

6、8题。

板书设计:

比较大小

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以及方法:

十位不同看( )位,十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十位相同看( )位,个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教学反思:

信息窗3 摘南瓜

——整十数加减及一位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及一位数的加减。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地进行整十数加减及相应的一位数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几天老师带小朋友去果园摘石榴,还当了小裁判,大家都表现非常棒,今天老师再带着大家一起去小阳同学的菜园里去帮小阳摘南瓜,看看今天在菜园里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情景展示,发现问题

我们来到了菜园里,小阳一家人都在这里摘南瓜呢,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摘了多少个南瓜了,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展示情境图,学生观察)

生汇报:我看到了妈妈摘了30个。

我看到了爸爸摘了40个。

我看到了小阳摘了6个。

生提问: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

妈妈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爸爸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板书问题)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亮啊,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接下来就要看看谁更聪明了,一起来解答刚才同学们的问题吧! 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

40+30= 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开动小脑筋吧!(同桌讨论,并汇报) 方法一:我数一数,50、60、70.。

方法二:4个十加3个十得7个十,是70。

同学们的办法还真多呢,聪明的孩子再来解答这个问题吧!

妈妈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30+6= 方法一:数一数,

31、

32、

33、

34、

35、36. 方法二:3个十加6个一,得36.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爸爸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同学们肯定会自己解决的,自己把算式写下来并计算。 当堂达标:

自主练习第

1、2题。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56-50和23-3你会计算吗?课后可以讨论一下。 作业布置:

1、必做题:自主练习

3、4题。

2、选做题:自主练习5题。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及相应的一位数减法的计算

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

40+30=

妈妈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30+6=

爸爸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40+6=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牧童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认识图形历年来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教学这部分内容,首先可以通过对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的描述,切入对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相关立体图形的面。再照课本上的样子画一画,抽象出平面图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周围那些物体的一个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生活中在那些地方见到过这些图形。 教学目标: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它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图形的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感悟到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在实际情境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教学措施:

学生学习图形的基础是他们的经验和活动,他们对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获得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体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课时数

1课时。

信息窗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更深刻的认识各种图形并进行区别。

3、培养观察及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画,你们想看吗? 多媒体出示特意骑牛图。

教师:好看吗?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我们先来看牧童骑牛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你能将图中相同的图形找出来吗?分分看。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面图形。

教师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将图中的图形标记下进行分类。然后小组长组织好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组间交流,及时抽象出几何名称,如:树干的开头是长方形、太阳的开头是圆形„„

举例:看看身边的物体,什么开头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圆?

教师: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将这些图形画出来吗?

三、当堂达标

给下面图形涂上颜色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那些图形宝宝,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作业布置:

必做题 :

39页自主练习题

1、

2、3、4题

选做题 :

用本课认识的图形宝宝画一幅画,并统计出各种图形的个数。 板书设计:

牧童

—认识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绿色行动 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让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部分内容既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三位数的加减计算及其它计算的基础,因此要使学生切实学好。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不进位、不退位)、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组合方法、迁移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

3、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进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以及在情感体验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理 解 数 的 意 义,并能正确口算并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措施:

创设和谐氛围,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本节课我一改往日的教学过程先出示两个例题,让学生进行试算,然后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太集中了,我就让学生根据这两道题再出一些题,这时候学生的兴趣又高了起来,而且出的题也很好。给学生一个放飞思维的空间,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时数:

4课时。

信息窗1 100以内数的加法(不进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来到了。校园里的小树刚刚醒来,她们穿上了鲜亮的绿衣裳;小草也从土里偷偷里钻出来了;花坛里鲜花盛开!校园里真是美极了!为了保护好这美丽的校园,我们要开展一次绿色行动。

二、新课学习

活动一

师:小朋友,你想参加“校园护绿”行动吗?你知道行动中要做些什么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浇花、挂牌。 活动二

教师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

师:根据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教师对学生加以表扬,对提出的问题加以总结,然后从易到难,根据本节教学目标加以解决。

如: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6+3=□(个)

再引导学生探讨算法,学生可能有多种算法,只要合理就要加以表扬。

及时达标: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21+8=

4+53=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道题竟能想出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针对学生表现情况,即时表扬或奖励)

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你还想解决哪个

生:我想知道“亮亮和芳芳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师: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浇了多少棵花?”呢?

列出算式: 26+30=□(棵) 或30+26=□(棵)

师:你知道怎样计算吗?请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生交流,师适时进行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大家听?

(1) 26+30=56(2)十个十个的数

26、

36、

46、56小练习:

小练习:小朋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45+30=

10+36=

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算的?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当堂达标:

24+3=

52+3=

46+2=

36+3=

24+30=

52+30=

46+20=

36+30= 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作业布置:

必做题 : 43页自主练习题

1、

2、3、4题

选做题:45页第7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加法(不进位)、

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亮亮和芳芳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26+3=29(棵)

26+30=56(棵)

教学反思:

信息窗2

100以内数的加法(进位)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算理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环保教育。

1、认真观察情境图,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环保教育:你看我们学校周围的环境怎样?如果想要周围的环境更好,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保护环境的事情啊?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再来观察情境图,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哪些问题?

2、学生提问:一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二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3、我们先来解决“一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这个问题好吗?

4、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打算如何解决? 怎样列式?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7+6= 看一看想一想27+6=与前几天学的26+3=有什么不同?(个位满10了) 像这样的题目该怎样计算哪? (1)独立思考。

(2)如有困难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 (3)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向组内的伙伴介绍一下。

(4)组间交流,师板书不同的方法,并解释自己喜欢此法的理由。(学生进行自我优化)

5、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2:二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做,同桌进行交流。

及时达标:

课本47页自主练习1.当堂达标:

48+7=

56+6=

38+8= 25+5= 64+7= 73+9= 35+6=

48+5=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作业布置: 必做题:47页自主练习

2、

3、

4、5 选做题:48页第7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一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二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27+6=33(个)

22+8=30(个)(满10进1)

教学反思

信息窗3

100以内数的减法(不退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校园护绿,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从小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绿色环保,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我们还学会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二、复习旧知识:

口算下列各题,看谁算得快、算得准。

20+5= 62+6= 66+3= 50+40= 5+65=

48+7= 4+64= 43+50=

三、学习新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在校学习生活已经一学期多了,在这一学期多的时间里,有谁在校内或校外主动捡拾过垃圾?

生:(举手)

师:及时表扬,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看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干什么,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师:刚才通过看图我们知道,小朋友们正在捡拾废弃物,保护环境。通过看图,同学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一班和二班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二班和三班一共捡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同学们看一看,你们提的这些问题都是加法算式,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提一个减法算式吗?

生: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三班捡的易拉罐比矿泉水瓶少多少个?

三班比一班少见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三班比二班多捡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你们真棒。

师:哪位小朋友能列出算式呢?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学生说教师列在黑板上:

15-10=□(个)

并表扬列出算式的学生。

师:哪位小朋友能计算出结果呢?

教师引导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只要合理就加以表扬。

然后,教师板书:15-10=5(个)

解决第二个问题:三班捡的易拉罐比矿泉水瓶少多少个? 小组合作、交流,

最后学生回答:28-6=22(个) 给回答正确地同学给予表扬。

解决第三个问题:三班比一班少捡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小组讨论,交流最终得出结论:45-20=25(个) 同学们看一看这道题和前两个题有什么区别?

生:前两个题都是两位数减一位数,这道题是两位数减整十数。 让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最终得出,40-20=20,20+5=25 及时达标:

65-3=

54-2=

32-2=

45-4= 56-3=

76-4=

85-4=

98-7= 当堂达标:

49-40=

63-60=

65-40= 76-30= 59-20=

85-40= 57-20=

54-2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必做题:45页自主练习

1、

2、

3、4 选做题:51页第7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减法(不退位)

三班捡的易拉罐比矿泉水瓶少多少个?

二班比一班少捡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8-6=22(个)

45-20=25(个) 教学反思

信息窗4

100以内数的减法(退位)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 (退位)的口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做了很多环保的事情,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参观一下绿色家园图画展,你们想不想不想去看一看啊?

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看,这是我们一年级三个班的画展,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1:我知道一年级一班展出9幅画,一年级二班展出30幅画,一年级三班展出38幅画。

2、二年级来了8人,三年级来了24人。

2.师:咱小朋友得出了这么多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个数学问题吗?

生: 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展出多少幅画? 师:怎样列式: 生:9+30= 谁能提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生1: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展出多少幅画? 师:(师出示问题)怎样列式?

30-9= 生2:二年级比三年级少来了多少个人? 师出示问题,算式。24-8= 3:小朋友的脑子真灵,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师板书:30-9= 师:30-9= 怎样算?先请小朋友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请小棒帮忙。比比哪个小朋友想得最快,开始!

(学生独立思考,操作小棒,老师巡视)

师:这么多小朋友想好办法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然后汇报。)

生1,1捆是10根,三捆就是30根,先用10根小棒减去9根是1根,再用20根加上1根就是21根,

生2:我用30根减去10根是20根,再用20根加上1根就是21根。 同学们的方法都很不错,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及时达标:

20-6=

40-8=

30-7=

50-8= 60-5=

80-4=

90-5=

60-7= 30-8=

50-9=

70-3=

40-2= 师:那么24-8怎样算?

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答案。

生1:我是先一根一根数出24根小棒,然后又数出8根,拿走,最后把剩下的小棒数了数是几根。大家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问:你为什么要一根一根数24,老师说过一捆是10根,只需要数出2捆,再数出4根,就是24根。

生1:谢谢!

师:这个小朋友用的是数的方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这是24根小棒(2捆4根)要去掉8根。我先去掉这4根,然后从这一捆中再去掉4根,剩下16根。小朋友听明白了吗?有什么问题吗?

师:噢!你是先从24里去掉4,再去掉4,剩下16根。(边说边板书:24-4=2020-4=16)

这个方法行吗?

生:行。

师:你还有不同想法,来。

生3:这是24根小棒。我从这一捆里去掉8根,剩下2根和这4根,合起来就是16。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吗?

生问:你为什么从这一捆里去掉8根呢?

生3:因为单根的不够8,所以我从一捆里拿走8根。

师小结并板书:24–8=16

师:小朋友,用了这么多种方法,得出24-8=16。以后做题时,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

当堂达标:

60-6=

23-4=

50-2=

54-8= 70-5=

64-6=

80-2=

35-6= 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作业布置:

必做题:53页自主练习

1、

2、

3、

4、5。选做题:54页第6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减法(退位)

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展出多少幅画?

二年级比三年级少来了多少人?

30-9=21(幅)

24-8=16(人)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小小存钱罐

——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民币的认识。 教材分析: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人民币计算。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

1元、1角、1分人民币。 教学措施:

本单元内容生活性很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和钱打交道,但是具体到元、角、分的转换运算学生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教师应多创造情境重点讲解元、角、分的简单计算。通过当堂达标、自主练习、同步训练、单元检测题等措施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课时安排:2课时。

信息窗1

—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教育。教学重点:

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人民币,纸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入。

师:请大家看屏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一个小姑娘(小华)拿一枚一元的硬币投到存钱罐里)

师:你知道我国的钱叫什么吗?

学生看主题图,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 板书课题:人民币的认识

活动

二、解决问题

怎么数? 师:听听小华还说了什么? 课件:“我想数数存钱罐里有多少钱,大家说我应该怎么数呢?” 师:快来一起整理一下吧。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大家所想的数钱方法还真多,我们来看第三种方法: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 认识人民币

师:除了存钱罐里的这些钱,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面值的人民币?

人民币的兑换。

师:听听小华又说了什么?

“我们这里乘坐无人售票公交车的票价是1元,可是我只带了成角的钱,大家说我该怎么办呢?”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小结:1元等于10角,5元是多少角?80角是多少元? 及时达标:

1元 = ( ) 角

1角 = ( ) 分 5元 = ( ) 角

3角 = ( ) 分

师:拿起一张1角的纸币或者硬币,谁能拿出和我一样多的人民币?

师:现在大家能准确地数出存钱罐里到底有多少钱了吗?快点来数一数吧! 活动三:实践

出示文具超市(橡皮3角、铅笔4角、练习本3角5分、笔记本7角,铅笔盒2元) (1)1元钱能买哪些东西?要找回多少钱? (2)我有5角钱,能正好买些什么呢?

2、买东西

你能拿出正好的钱吗?(根据屏幕上商品的价格,学生拿出正好的钱) 当堂达标:

1、7元 = (

) 角

2元8角 = (

) 元 50角 = (

) 元

16角 =(

)元(

)角

2、一本练习本1元钱,一支铅笔5角钱,买一个本和一支笔共花(

)角钱。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钱有什么用途? 作业布置:

必做题:58页自主练习

1、

2、

3、

4、5题。选做题:59页自主练习6题。 板书设计:

小小存钱罐

——人民币的认识

1 角 = 10 分

1 元 = 10 角 教学反思:

信息窗2

小小存钱罐

—购买文体用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简单的人民币加减法,掌握计算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体验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养成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意识。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简单的人民币加减法,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简单的人民币加减法,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纸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小小文具店看看,但是只有答对门上的题才能进去,我们试试吧! 【课件出示:1元=()角 10分=()角

( )角=6元 7元5角=( )角

24角=( )元 9元=( )角】 活动一

师:大家完成得真棒,我们快进去瞧悄吧!【可件出示问题商店的图片(教科书第60页情景图)】

师:店里有什么呢,你知道哪些商品的价钱? 师:你想买哪些物品,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买一个铅笔盒和一支铅笔应付多少钱? 拿20元买一个铅笔盒和一袋彩笔够吗? 用1元钱买一块橡皮,还剩多少钱?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组由代表说出解决的办法,可以把单位换算成是一样的了,比如,把1元换成10角,再用10角减去橡皮8角就能很快的算出还剩的钱。 活动二:

师:我们看看谁来了?(课件播放:凯蒂猫手拿5元钱,说:“我买一块橡皮。”)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板书问题)请你自己先试着做做,再把你的方法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师:请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师:如果你有1张2元钱,你想买什么,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师:请你独立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出来。 师:谁能把自己做的题给大家说说? 活动三:

师:现在,我们一起做个“小小售货员”的游戏,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标有价钱的实物图片和人民币图片。小组成员轮了当售货员,其他同学当顾客,看看看看那位售货员收的钱和找出的钱最正确。

当堂达标: 小猴买水果 小猴有15元,

如果想全部花完,可以买那几样水果?

如果想使买的水果种类最多,可以买哪几种水果?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作业布置:

必做题 61页自主练习

1、

2、3题。

选做题 61页自主练习4题和课外实践。 板书设计:

小小存钱罐

——购买文体用品

6 角 + 7 角 = (1)元 (3)角

6角+7角=13角

1 元 – 8 角 = (2)角

(1元=10角)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大海边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二)

教学内容: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三位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其计算方法,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和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3.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不退位)和笔算。 教学难点:

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和退位)。 教学措施: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学生熟悉的换回生活,动物世界,手工劳动等,学习本单元让学生充分运用小棒,计数器等学具进行直观操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让学生通过随堂练习、基础训练、单元达标检测等形式来检测本单元知识的掌握。 课时安排:5课时。

信息窗1

赶海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体 会算法多样化。

3、在用计数器、小棒解释结果的过程中学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拓 宽数的计算的认识渠道。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学习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教学挂图、气球图片、三角形学具图片、计数器、小棒。

学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上周五一起去挖蛤蜊,玩的开心吗?老师给同学们录像了呢,你想看吗?(录像)

师:同学们的收获课真多呀,在对话中,蹭着许多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 生1:小红捉了12只虾,小林捉了26只虾 生2:小文捉了11只螃蟹,小丽捉了23只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一共捉了多少只虾?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口算

师:我们这节课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他的问题我们留在问题口袋当中以后再来解决。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题,谁来列式?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会算吗?怎样算的?

生1:2 + 6 = 8,10 + 20 = 30,12 + 26 = 38。 生2:26 + 10 = 36

36 + 2 = 38

2、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用口算得出26+12=38,算的对吗?我们可以用手中的学具来验证一下。首先自己来摆,然后先祖之间互相交流。 (小组交流)

师:谁来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展示一下?

摆小棒

先摆出26,是由2个十和6个一组成,再摆出12根小棒,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有8根,再把整捆的合起来一共是3捆,所以12加26得38。 师:说的真好,那些同学也是这样摆的?再来说一说。(课件演示摆小棒) 师:除了摆小棒的方法,还可以使用计数器,谁想到这里来拨一拨?

拨计数器

先在计数器上拨出26,再在十位上拨上1个珠子,表示加上1个10,在个位上拨上2个珠子,表示加上2个1。和起来就是38。 师:谁还会说?(课件演示拨计数器)

3、竖式计算

师:今天老师介绍一种新的方法,用竖式计算。既然是竖式计算,那肯定是竖着写的,写错了没关系,大胆的在答题纸上写一写吧!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自己就写出了你的竖式,谁写的最正确呢?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请你一起来书空。

师:你会写了吗?来说一说吧,(课件演示)谁写对了?请你在下面再写一个正对的竖式吧! 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法(不进位)的口算和笔算,谁能说一说,我们在写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多说 及时练习

帮助小兔子找萝卜

27+11=

41+35= 用喜欢的方法计算 当堂达标:

课本自主练习2题。

课堂小结:想一想,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必做题:65页自主练习

1、

2、

3、

4、5题。

选做题:66页7,8,9题及67页的聪明小屋。 板书设计: 12+26=38(只)

+ 2

8 教学反思:

信息窗2

摆贝壳——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与创造。

3、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解决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笔算方法。

教具准备:情境图、计数器、小棒。

学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海水退潮以后,小朋友来到大海边,不仅捉螃蟹捉虾,还进行了其它有趣的活动,他们又在干什么呢?

2、(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回答:小朋友们在沙滩上用贝壳摆了漂亮的图案,摆了轮船、小帆船、海鸥。

3、问:你发现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 1 )摆轮船比摆帆船多用几个贝壳?

(2)摆海鸥比摆帆船少用几个贝壳?

(3)摆轮船比摆海鸥多用几个贝壳?

(4)摆海鸥和摆帆船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5)摆轮船和摆帆船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6)摆轮船和摆海鸥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探究"摆轮船比摆帆船多用多少个贝壳? "

( 1 )探究学习:

①问:求摆轮船比摆帆船多用几个贝壳,怎样列式?

板书: 47-32=

②小结:求摆轮船比摆帆船多用几个贝壳?就是求47比32多多少?

①猜想: 47减32得多少?

②验证: 47减32到底得多少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来摆一摆;

③组内交流。

( 2 )全班交流:

①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a 口算:47-30=17

17-2=15

b 口算:40-30=10

7-2=5

10+5=15

c 用竖式算:

②教师小结:

a.把32分成30和2,先减去30,再减去2。

b.把47分成40和7, 32分成30和2,先从40里去掉30,再从7 里去掉2,再把两次剩下的合起来。

c.(结合计数器)问: 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4-3是什么意思? 7-2 呢?

( 3 )概括: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求出47-32=15,这些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2、探究“摆海鸥比摆帆船少用几个贝壳?”“摆轮船比摆海鸥多用几个贝壳? ”两个问题一起探究,学习步骤同上。

3、总结概括(利用板书)

( 1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 2 )仔细观察每个算式中的3个数,你又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

a.在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

b.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

三、当堂达标:

小鸟送信。

①尝试解决问题(连线)

②解释(说思路)

1 5

6 5

4 6

2 3

3 8 +1 2

-3 2

-1 5

+1 0

-1 1

27

31

33

课堂小结: 学生对竖式已经有一定理解,做起题来比较顺利,但要注意一点:相同数位要对齐。

作业布置:

必做题:70页自主练习

1、

2、

3、

4、5题。选做题:71页自主练习6题及聪明小屋。

板书设计:

摆贝壳

47—32=15(个)

4 7

— 3 2

1 5

教学反思:

信息窗3

参观水族馆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喜悦,增强对学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由“参观水族馆”的话题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水族馆参观,你们想去吗?有几个小朋友也在参观水族馆,我们和他们一看去吧!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都有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生1:左边的鱼缸一共有多少条鱼?

2:右边的鱼缸一共有多少条鱼?

3:左边的鱼缸比右边的鱼缸里的鱼少几条?

4:右边的鱼缸比左边的鱼缸里的鱼多几条?

5:红鱼比黄鱼少几条?

6:黄鱼比蓝鱼少几条?

二、合作探究、及时达标

(一)、师:我们先来解决“左边的鱼缸一共有多少条鱼?”这个问题吧!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呢?

生:可以这样列式:14+28=

师:14+28怎样计算呢?请小朋友在小组中商量一下。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各小组派代表

组一:口算

组二: 列竖式

组三:4+8=12,10+20=30,12+30=42。

组四:用计数器

师:刚才同学们研究出了这么多的算法,真了不起!你们喜欢那种方法来计算呢?为什么?

学生举手发言,说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说明理由,并在教师指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二)、自主探索、及时达标

师:我们有了好方法,一定会把问题解决的又快又好的。来看“右边鱼缸里一共多少条鱼”这个问题吧!

师:谁能说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生:23+27=

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练习本上计算

生交流:„„

师:你们计算的这么好,能不能告诉同学们,你觉得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写的时候各个数位要对齐,计算的时候先从个位加起,满十在前一位加一。

师补充:“进一”时要在前一位右下角写上一个小“1”,防止加的时候漏掉了。

师:观察一下,咱们今天学到的加法计算和前面的加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以前学的加法都是个位和个位的数加起来都不超过十,今天学的都够十了„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三、当堂达标

1、列竖式计算

4 6

3 5

5 7

3 6

+2 9

+4 5

+1 8

+2 7

3、火眼金晶判对错

5 6

3 8

2 4

+2 7

+2 2

+6 5

7 3

5 0

9 9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意义。

作业布置:

必做题:74页自主练习

3、

4、

6、

8、9题。

选做题:75页自主练习7题。

板书设计:

参观水族馆

14+28=42(条)

1 4

+2 8

4 2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教学反思:

信息窗4

参观标本馆

——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

教学目标: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参观标本馆好吗?

2、通过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的问题:

鱼类比虾类标本多几种?

虾类比贝类标本少几种?

师:小朋友真棒,能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鱼类比虾类标本多几种?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探究算法

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的方法:摆小棒,用计数器算, 用竖式算。

(师板书) 72-56=16(种) 2

-5 6

1 6

二、自主探索,及时达标

1、你能自己解决这虾类比贝类标本少几种个问题吗?

2、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3、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让生板书竖式。总结出: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十再减。

学生进行独立探索。

再讨论交流中,能探索出多种算法,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并能清晰、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强调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十再减。

三、当堂达标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42+19

50-38

64-46

55-26

91-62

70-35

34+12

29+8

62+26

列竖式计算

8 3

6 8

4 3

3 4

6 0

-4 7

-1 1

-2 8

- 1 9

- 2 4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难点,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在经过教师的讲解来学习本课知识。 作业布置:

必做题:78页自主练习

2、

5、

6、

7、8题。选做题:79页自主练习

9、10题。板书设计

参观标本馆

72-56=16(种) 2

-5 6

1 6 教学反思:

信息窗5

买纪念品

—两位数的 连加 连减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从情景图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知识。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知识。 教具准备:情境图。 学具准备: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由“纪念品”的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参观了各种展览和管区。妈妈决定带小红买几种纪念品带回去,他们出现了一点小问题,我们一起帮帮他们好吗?

二、讲授新课

1、观察信息

(出示信息窗口5)我们先一起看看都有那几种标本?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每种标本的价钱。

2、提出问题

小组合作。回答下面问题;

妈妈想买什么标本?

拿多少钱去买?

大约还剩多少元钱呢?估计一下,

还剩多少元应该怎样计算的?

3、全班交流

师:哪个组员一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学生可能出现:

50-13=37(元)

37-17=20(元)

13+17=30(元)

50-30=20(元)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怎样进行解决 小组再次合作 全班交流 先板书算式

师:这些算式你觉得熟悉吗? 有连减,加减混合算式

师:这些算式中先算什么?怎样列竖式?

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得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能否将你们的两个算式组成一个算式,

4、如果给你50元钱,你想要买哪些物品?还剩多少元钱?

5、举例连加算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及时达标

36-27+14

60-12-37

56+24-15

64-15-6

4+50+32

62-35-5

三、当堂达标

课本第3题解决问题

文具店里有80支铅笔,上午卖了23枝,下午卖了27枝。还剩多少枝?

□○□○□=□(枝)

第5题火箭金晶判对错

73-18-26=29

7 3

-1 8

5 5

-2 6

2 9

85-57+24=62

8 5

-5 7

3 8

+2 4

6 2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明白两步计算的算理,并学会用竖式。 作业布置:

必做题:81页自主练习

1、

2、

4、

6、7题。选做题:83页自主练习

8、

9、10题。板书设计:

买纪念品

—两位数的 连加 连减 加减混合运算

50-13-17=20

13+17=30

50-30=20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阿福的新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书第七单元信息窗口一的内容,通过阿福在做新衣的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习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信息窗口二通过测量时师徒意见的不同,引出对厘米和米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4、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后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厘米、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建立长度的观念 教学措施:

通过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产生思考,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借助学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厘米。 教具:尺子,课件 课时:3课时

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直尺

1厘米的小棒

几厘米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老师完整故事内容:

师:谁想把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

师:看得仔细,讲得精彩,请坐。小徒弟很是纳闷。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3、认识直尺:(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

师:你们用的小直尺是尺子中的一种,来看看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

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

小竖线: 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cm:

学生找不到的: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板书:厘米的认识)

二、认识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1、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这个小朋友在直尺上找1厘米,大家都来试着找找看?

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

师:从0到1。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

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来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来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呀?能用手势直接比划1厘米长吗?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

5、生活举例:

(1)(师举小手指)老师小手指的宽度、(举打火机)这枚打火机的厚度。

(2)每组桌面上有一个信封,听要求:请组长把里面的东西倒在桌面上,小组成员合作找出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放在一起。比比哪组合作的好、找的准。(教师巡视)

(3)谁想代表你组来说一说?那组有补充?

师:你能再想几个例子吗?

6、找直尺上其它的1厘米:

从1到2这1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3到4这大格也是1厘米

三、认识几厘米:

1、认识几厘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 1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那从0刻度线到2刻度线的长度呢?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1厘米,知到了2厘米长,你知道4厘米有多长吗?

生:因为有4个大格。

师:有不同的找法吗?

或问:(从几到几的长度也是4厘米?)

师:你还能找出另外一些长度吗?

四、估计、测量物体的长:

1、估计、测量小棒的长:

师:拿起这根红色小棒,想着1厘米长,用眼观察它大约长多少厘米?比比谁的眼力好。

2、测量自己的一拃:

师:你的一拃有多长呢?用直尺测量一下。(老师巡视指导)谁想说说?

五、当堂达标

量一量:

)cm

)cm

)cm (

)cm

)cm

)cm

)cm

六、总结评价: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

课本95页,必做题:

1、

2、

4、题 选做题:3 板书设计

阿福做上衣

长度单位:厘米

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厘米用字母cm表示 教学反思

信息窗2—阿福做长袍

—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会用米做单位量一段距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会用米做单位量一段距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米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次徒弟为阿福改好了上衣,他很满意。今天他又来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

师:“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

请大家合作:量出1米的长度

仔细观察一下是多少厘米?

讨论:1米=10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三、用米测量和估测

指名学生估测:教室的长度

黑板的长度

课桌的长度

凳子的长度

实际测量长度,交流测量方法

教师画一条线段,先估测再测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断尺:“0”刻度磨损的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2、利用断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五、解决开放性问题

一张床长2( ) 一枝冰糕长12( )

小明的鞋子长23( ) 一棵大树高5( )

一列火车长75( ) 一座楼高20( )

一本练习本大约长( )厘米 教室的门高大约是( )米

六、当堂达标

1、你知道黑板的长吗?先估计一下,再量出来。

黑板的长是( )米( )厘米

2、教室的高大约有( )米

教室的长大约有( )米

教室的宽大约有( )米

七、全课小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八、作业布置:

课本98页,必做题:

1、

2、题

选做题:3题 板书设计:

阿福的长袍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

我换牙了 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生活中统计的作用,产生统计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一是素材的选取突出现实性。小学生正值换牙期,这是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而且学生很关心的事情,但是学生换牙的时间和同一时间换牙的颗数是不同的。这样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统计的欲望,体现统计的必要性。二是强调学生对统计全过程的体验。

该信息窗呈现了许多小朋友关心换牙的情境,通过对话提出“换了3颗牙有多少人”的问题引发学生统计的欲望。由“你说我讲”的系列安排,让学生参与到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涂统计图、填统计表、分析问题,做出判断的全过程。自主练习第2题中统计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人数,加强体验分类整理数据的具体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分类统计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统计及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难点:能够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教学措施:

1、注重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统计过程。

2、运用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单元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及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我换牙了——统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并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分类数数的方法将数据整理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统计表;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教学具准备:学生课间活动录像片段,课件,统计图、统计表、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游戏录相,调查换牙情况。 师生观看录相。

录相: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游戏,笑得开心,画面最后定在一个缺牙孩子的笑脸上。(配音:下课了,孩子们都高兴来到了操场上,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转呼啦圈,还有的在„„真有意思!)

师:他们玩得真高兴!刚才看录相时,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笑,你在笑什么? 生:他的牙掉了,留下了一个空空的洞。

师:其实,这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要掉牙,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就要开始掉落,然后又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叫做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开始换牙的孩子举起手来! 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换过牙。

师:我知道我们的小朋友很多都已经开始换牙了,课前我也让同学们和家长一起数了自己换牙的数目,那么,你换了几颗牙?

生:3颗、2颗、4颗„„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先动脑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可以举手”、“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了几颗牙写在纸上”„„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多,说得都很好。老师也认为只要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就可以得到大家换牙的信息。那我们就来调查一下吧!你们说我们今天要调查的是什么呢?” 生:“调查每个同学掉了几颗牙的人数。”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好!老师把调查的任务交给各组的小朋友。现在,先请组长带领组员商量调查的方法.

生讨论后汇报:“我们组想用举手的方法。”“我们喜欢站起来表示。”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本组同学的换牙情况,并要做好调查记录。 师:调查时一定要注意调查情况要准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活动„„

三、汇报总结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请说清楚你是怎样调查,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抽生展示统计图和表格(展示各小组使用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小组选派代表说明图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根据实际使用方法进行说明,此举一例:图中的每一个小格代表1个人,换几颗牙的有几人就选择几个小格,具体的记录方法,自己小组商定。)

师:其它小组还有用不同的记录和调查方法吗?

师:这些是统计图,这些是统计表,刚才我们大家所做的调查和整理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做统计。(板书)

四、及时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非常出色,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我准备三种颜色的彩纸,要把它们做成小花奖励给大家,老师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 那么老师到底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多做一些,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少做一些呢?怎么样才能很快知道?同学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

师:一幅完整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绘制出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说说自己的发现吧„„

五、当堂达标

师:看了统计图或者统计表,你认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统计数据时的重要作用。

师:大家看到课本的自主练习1题,下面我们就一小组为单位将课本上统计任务完成,请大家回答我:我们能完成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贝壳统计并画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教师分别选取各小组的统计图、统计表各一份 师:下面我来问你们来回答

1、哪一种贝壳的数目最多?(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2、( )比( )多(少),多(少)多少个?(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并自己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再简要评价一下这个同学们的回答。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

作业布置:

1、必做题:课本第104页自主练习2,3题。

2、选做题:课本第105页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我换牙了——统计

把学生整理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贴在黑板上

教学反思:

第十单元

儿童乐园总复习教材分析

总复习这一单元,是对整册教材内容的全面回顾和整理。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减法;学看钟表;平面图形;人民币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简单的统计知识。

总复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游览儿童乐园为主题的综合情境图,把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渗透在玩电瓶车、坐龙船、跳蹦蹦床等真实有趣的活动中,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二部分是围绕综合情境图中的信息对全册教材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第三部分对应整理与复习的设计思路,提供的涵盖各单元知识点的综合练习。目的是在进一步查漏补缺,加深知识间联系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有关时间、长度、图形、统计等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学习按顺序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难点:人民币的认识,学看钟表。 教学措施:“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学看钟表”、“人民币的认识”和“图形”等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解决问题。“厘米、米的认识”则需要加强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1米”和“1厘米”实际意义的理解。“统计”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提倡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思考和整理。

4、灵活运用练习,提高复习效率。

5、尊重学生的差异,加强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指导。教具准备:钟表,米尺,计数器, 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

儿童乐园——总复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和有关时间、长度、方位与图形、人民币、统计等知识。

2、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法、减法 教学难点:人民币的认识 教具:表,米尺,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1、谈话引入: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平常你们喜欢到哪儿去玩?能不能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听一听?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

(2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3、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及时达标、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如下所示:

23+16

23-16

23+16+15

23-16-4

23+16-15

16+15

23-4

16+15+4

23-15-4

23+15-16

三、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

四、当堂达标,拓展创新:

1、数的组成: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33○49

98○62 54○45 87○90 43○46-2 77○50+27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第一组:35+24

42+36

56+43

57-45

98-56

84-53

第二组:38+25

46+59

36+57

54-37

42-19

51-27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

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

课本110页,必做题:

1、

2、

4、

5、

6、

7、

8、

9、

10、

11、

13、

17、18题

选做题:

3、

12、

14、

15、16题本总复习题分两课时做完 教学反思:

第19篇:一年级下册数学开放周教案

三、摆一摆

大家刚才的表现真是太精彩了,老师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敢)请看:出示第一组图形(多媒体出示例2)问:这是什么图形?(蓝色的正方体、橙色的圆柱)请问最后一个应该摆什么体?(圆柱体)出示绿色圆柱,这样可以吗?你发现了什么?颜色上也有规律。不错,挑战成功,请看第二组图形:(出示第二组图形,颜色和图形都有规律)先分组再说摆什么图形

四、涂一涂

小朋友们喜欢涂颜色吗?那老师这里有张涂色卡,想请大家帮个忙,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出示课件)噢,有这么多热心的同学都想参与呀,其实呀老师的这张涂色卡就藏在我们的数学书第89页,轻轻的打开书赶快自己动动小手涂涂吧!看谁涂得又正确又漂亮。巡视指导

师:有些孩子特别聪明,还给它们分了分组,这样涂的时候就更容易了。

师:谁愿意站起来说说你是怎么涂的,你找到了什么规律为什么这样涂色?(指明学生展示、学生评议)

五.完成“做一做”。

师: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你把下面的做一做快速认真的涂一涂开始吧!

师: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一评,涂对了吗?(学生评议、订正错误)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规律,你能找出来一些吗?谁来说说。(衣服的花纹,地板上的瓷砖,窗帘、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2、师:生活中的确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课件显示:生活中的规律。教师讲述:马路上的地砖把我们的大街打扮得更漂亮,窗户一排排是这样的整齐、美观,一红一绿的花草把咱们郑州市装点得更美丽,红绿灯在闪烁,告诉我们红灯停,绿灯行,我们郑州最近正在举行“文明交通在郑州,我为省会添光彩”的活动,小朋友从小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争做文明的小市民,好吗?)

五.作业设计:动手实践、应用规律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找规律,大家不但能发现生活中的规律,还会自己创造规律,可真了不起啊!今天老师就交给大家一项小任务,听好了:

如果你非常喜欢音乐,就请你来创造有规律的曲子!

如果你想成为未来的舞蹈家,就请你来创编一组有规律的动作!

喜欢美术的小朋友呢,就请你来设计一条有规律的花边!

愿意动手的小朋友,你就来画一组有规律的图形!

如果你想成为未来的设计师,就请你来设计一个漂亮的花坛!

教师小结:你喜欢哪一种形式就用哪一种形式,老师相信只要小朋友们认真、努力的学习,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六、总结

小朋友们,规律无处不在,让我们运用规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吧!

第20篇: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统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统计(1)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第98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5个正方形、7个三角形、4个圆装在一个盒子里。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手中拿的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怎样才能知道装的是什么?那么你们知道盒子里有多少个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怎样才能知道?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统计的知识,来帮助小朋友整理这个盒子。(板书:统计)

二、新授。1.教学例题。

(1)用什么办法能知道盒子里有几个正方形、有几个三角形、有几个圆?

(如果学生说先把三种图形分开,再一种一种数出个数。可以请几名同学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演示这种方法)。

(2)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指挥学生看书,仔细看图,说说图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中的学生是怎样统计三种图形个数的,其中一名学生做什么事,其他学生做什么事,你也能像图中的学生那样统计吗?

4人一组分组活动,一人报名称,其他三个人记录。学生活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3)展示和交流学生记录单,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比一比谁记得清楚又方便?(画“√”) 老师讲解画“√”表示1个图形.有几个“√”就是几个图形.你会用画“√”的方法记一记吗?(学生再用画\"√\"的方法记录一遍,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4)提问:你能把整理的结果填在下面的表面的表面国吗?统计表里的“一共”这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填写统计表,集体交流时提问:(1)从统计表里能知道点什么?(2)除了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圆和一共的个数以外,你还能想到些什么?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在统计之前,同学们要想好用什么方法统计,如果是小组统计,要分派好每个同学的任务,一般选用画“√”的记法记录统计结果比较方便,最后完成统计表,从统计中我们不仅可知道统计的结果,还能想到许多问题。

三、完成“想想做做”1 完成“想想做做”1。

1.四人一组,统计小组里的铅笔、橡皮、直尺各有多少,要求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并把记录的结果填写在表中,老师解释表中的“文具”栏里定的是文具的名称,“数量”里只要把整理的数据填进去就可以了。

2.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边看边分、边记。3.集体交流,说说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种文具多?哪种最少?

2

四、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