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辛弃疾词二首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2:36: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教版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课文精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作于孝宗二年,作者辛弃疾归还南宋的第十二个春秋。

此时此刻的他饱受仕途倾轧之苦,知音难觅,壮士心中蛰伏了十二年的大志何时得酬!

此词是辛弃疾最负盛名的早期作品。赏心亭是当时建康城的游览胜地。然而这里在作者眼中不是一般文人墨客笔下动人心弦的良辰美景,不是一幅幅醉生梦死的歌舞升平画面,却是满目“献愁供恨”,是红巾翠袖难以挥去的英雄之泪。

作者的胸怀,作者的志气,作者的无奈,作者的执著,这一切一切在词中表露无为。

词的上片写景抒情。前三句是实写作者的登楼所见。开篇以山水起势,一个“秋”字直贯全景,虽然不失雄浑清丽,但充满了感伤,从而为全词定下了基调。这种驭情于景的写法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作者心目中,国耻一日不雪,美景给他的只是也只能是忧郁,伤愁。这种感情在“献愁供恨”一句中可见一斑。作者心怀的不是统治者苟安的半壁江山,更是昔日的广大失土,那里有他的故乡,有他的同胞,有他的祖国的种种气息。自小就饱受金人压迫的他,没有比“还我河山”更强烈的愿望。然而他的《美芹十论》《九列》等力陈复国的方略在“谈战色变”的年月里无一幸免地被驳回了一次又一次……但见“落日楼头”上,“断鸿声里”,形影孑立着这位“江南游子”。此句中在落日的结束,孤鸿的断声反衬之下,在作者心目中怕远不止于献愁供恨,而是直接引起孤独的悲慨了。

到此为止我们不仿来领略一下词人非凡的大家手笔:从远景“楚天”到近景“遥岑”“落日”“断鸿”这一系列景物本是作者登楼远眺的实物,它们笼罩全词,正是写尽了登楼题意之际,作者在此时巧妙地逆笔倒入“游子”,刹时峰回路转,使这一切的景物成为了全词主人公出场的大背景,焦点一下由物定格于人身上,让人品起来意犹未尽,于是段末“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显得力透纸背,表现出非凡的感染力量,令人读后不由为之动容。一个满腹悲愤的爱国者形象跃然纸上,生动到了极致。

前人有诗云:“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司空图《诗品悲慨》),正是此时此地作者心情的最佳写照。

辛弃疾之祖父辛赞早年不得已在金国任官,每引儿辈“登高望远,指划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因此辛弃疾早年便立志抗金报国。

绍兴三十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之际,辛弃疾聚众二千树起抗金义帜,是年他二十一岁。

率军投耿京,谏义军归宋,妥建奇功,是年他二十二岁。

张安国杀耿京叛变,他率五十骑奇袭金兵大营,生擒叛将。为此,“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是年,他二十三岁。

血液中只有悲壮没有悲哀,这就是稼轩,一个名副其实的壮士!

词的下片写情作结。国家风雨飘零内忧外患,自己备受贬斥壮志难酬控诉无门,不是有引退避世的忍者吗?不是有醉生梦死的士大夫吗?首句“休说”一词统领下面两句,通过反用张翰弃官南归的典故,孔武有力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不要跟我说此刻家乡的好,我绝不能一走了之!次句正取刘备斥许的故事,抨击了只顾苟安一隅寻欢作乐,无心为国家战斗热衷为个人谋利的当权派。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刘郎才气”的钦佩与推崇。我们可以感受到壮士在一片悲凉中仍豪气冲天地坚持着一份对国家民族的执著的热忱!这种炽烈的爱国激情,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次,即便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也是永远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可惜”一句透露出作者内心的焦灼。光阴一天天似水流逝,眼见已到壮年,如此蹉跎,何时才能拜表出师收拾山河啊!段末再次用典,并采用歇后的手法,在前半句缩住,后半句“人何以堪”含而不露却更加鲜明有力。达到“单句旋折,愈是激昂”的境界(俞陛云)。纵观全段,作者虽然内心郁闷之极但并没有直笔抒壮志空怀之悲,而连用三个故实,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手法出之,令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执著抗争的壮愈加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结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揾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其实任红巾再红翠袖再翠歌女再美,又如何能轻易安抚作者对国家沦丧凌云之志久久难酬之痛?”倩何人”?这个不也不可能得到。国难当前,没有人有如此本事唤出如此一个“红巾翠袖”轻而易举地化苦为甜化悲为乐。作者传达出的是一丝丝难言的孤独一阵阵难堪的悲愤。

有人评价辛弃疾的词是如“飞瀑入涧,千回百折,时而水石相激,姿态飞动,时而幽谷潜行,沉着呜咽。”果然独具慧眼!

本词采用六朝骈文做法,纵观全词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眩目的修辞,但铸造语言多样。“遥目远岑”应看作远目遥岑,“供愁献恨”应放在句未看。“江南游子”是“把吴钩看了……”两句的主语。下片“树犹如此”重在省去的“人何以堪”。全词“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周济),感人至深。

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罢,掩卷沉思。辛稼轩,一个真正的壮士,偏又生于一个悲剧时代,于是历史又成全一个悲剧人物。稼轩为光复故土孜孜不倦奋斗终生,卒后却被弹劾犯“为逆臣开边之罪”!稼轩泉下有知又该当如何?如果历史是一块块功过碑,那么碑上就绝不会遗下这个人这首词,绝不会的。

呜呼!壮士的悲凉,悲凉的壮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 作者简介与时代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生于山东聊城。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他的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所著有《稼轩词》或《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秋天,那年三月,辛弃疾被宰相韩侂胄任为镇江知府,到达京口。当时,韩高谈伐金,不作实际准备,同时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北固亭,一名北顾楼,取其不忘中原的意思,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二、总体把握:

词中一方面缅怀古代抵抗外侮,收复中原的英雄,表达了对南宋苟且偏安的不满以及力主抗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一方面援引历史教训,对要草率用兵的决策者提出警告,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首词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典,全文运用五个典故。

典故一:孙权

典故二:刘裕 典故三:刘义隆

典故四:佛狸祠

典故五:廉颇

三、具体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首先看词的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 指英雄业绩。总: 全、都。

分析: “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 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轴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典故: 孙权。他设京口镇并在此建都,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分析: 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典故: 刘裕。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从汉末到两晋,中国门第观念极重,惟独刘裕出身贫民,全凭武功当上皇帝。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

为什么要写这两个人物? 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部队精锐,威武雄壮。作者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上阙: 怀念孙权、刘裕,表现出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下面看词的下阕: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草草: 时间仓促,行动草率。仓皇: 手忙脚乱。北顾: 回头看。赢得: 落得。

分析: 这里引用第三个典故: 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侂胄之冒进。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分析: 从拓拔焘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词从怀古转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记忆犹新( 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地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这种辛酸的场面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自然又涌上心头,作者将它写出来也是为了警告统治者切莫重蹈覆辙。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可堪: 哪堪,(堪: 能)怎么能。回首: 回头看。

分析: 这里使用第四个典故: 拓拔焘。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 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分析: 这里使用第五个典故: 廉颇。但作者一片复国的热情谁能理解呢! 他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政敌在时刻窥探着任何可利用的机会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辛弃疾雄心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在更为腐败的政局中比廉颇还不得意,竟连人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廷不重用,又有什么办法呢?

下阙: 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四、名句赏析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指英雄业绩。“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很可能他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这一猜想很快就变成了事实,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五、全文小结: 中心思想: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及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

用典巧妙、贴切:

全词自始自终几乎全在用典使事中展开。首先,这些典故含意丰富,蕴藉深厚,具有强烈的倾向性、明确性、针对性及和谐的统一性,融注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作者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用典而不被典所缚,句句怀古,句句不离现实,在历史的波涛中翻卷着时代的风云,使事事更为精辟,抒情益见慷慨。其次,这些典故用得很巧妙,体现了作者的才气与学识,上下几千年,人物五六个,但是作者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处理妥贴有序。借用典故以增加词的容量,扩大词的表现力,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辛弃疾对词的重大贡献。

六.比较归纳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扬州慢》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怀,所写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特点? 风格不同,境界大迥。

一个慷慨激昂栏杆拍遍,一个悲吟颓废瞻顾徘徊;

一个追念英雄欲保境安民一展雄才;

一个怀念才子想重温旧梦恢复繁华;

一个叹国土沦丧江山易手忧国忧民;

一个惜美人芳草风流尽去感时伤世。

2、联系《念奴娇 赤壁怀古》,总结“豪放派”词的总体特点。 豪放派词的特点:

1、题材上: 词在五代和北宋初年,题材狭窄,大抵不脱离离愁别恨,男女恋情之类。到苏轼手里,突破陈规,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是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入词。词从“樽前”、“花间”走向转为广阔的人生。辛弃疾则进一步开拓词的境界,思想内容比苏轼的作品更为深广。苏轼的《念奴娇》写赤壁凭吊古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神往,抒发了人生的感慨。这在以前的词中是少见的。而辛弃疾的《永遇乐》更抒发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同样写壮志未酬的感慨,辛词则更富社会内容。

2、语言上: 苏轼一改花间词人镂金描彩的作风,用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口语,每每放笔直书,豪迈奔放。写江山则乱石惊涛,写豪杰则雄姿英发,境界开阔,气魄宏大。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文为词”,举凡经、史、子、集中的书面语言及可利用的口语都拿来为我所用,语言铿锵,感情强烈。《永遇乐》一词中,作者说古道今,议论国事,抒写情怀慷慨悲壮。

辛弃疾词二首

辛弃疾词二首 整理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二首》教学设计

《词二首》教学设计专题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6 辛弃疾词两首 教学设计 教案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二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二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