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伤仲永》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1:31: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伤仲永》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3、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课文结构。

4、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资料连接】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问题解读】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好好学习,以致长大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

2、学生听范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lì)扳(pān)谒(yè)

泯(mǐn)称(chèn)卒(zú)

3、指名朗读,掌握朗读节奏,师生共同指正。

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4、全班齐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译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将不会翻译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2、组内、班内共同释疑,教师适时帮助。

三、精讲点拨: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重要的文言字词:

1、通假字:扳通“攀”

2、一词多义:

之、于、其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写 名词活用为动词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名词活用为状语

(3)、邑人奇之:对„ „感到惊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稍稍宾客其父:把„ „当作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

(5)、父利其然也:认为„ „有利可图名词活用为动词

3、几个特殊句式

A、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

B、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令(其)作诗”)

C、还自扬州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四、当堂检测

1、解释划线的词 世隶耕未尝识书具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 传一乡秀才

2、翻译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五、小结

本节课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我们了解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那么,原因何在?作者流露出怎样的观点?我们又能得到哪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复述文意。

二、自主学习(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才能;

(2)“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三、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讲, 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6、归纳主题

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四、体验反思

1、由方仲永你想到了什么?(可从父母、自身、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谈,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感恩、学习等教育。

2、假如你是方仲永,你将怎么做?

五、拓展提升

搜集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课堂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借方仲永由一个五岁能诗的神童,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的故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希望正处于后天教育的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伤仲永(王安石)

伤?

叙事神童泯然众人

议论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 教案

伤仲永

伤仲永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