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李大钊在1920解说词

发布时间:2020-03-03 09:52: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李大钊在1920-1924”北京李大钊故居专题展

览的解说词

北京李大钊故居是李大钊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见证之一。本展览选取李大钊1920年春——1924年1月的工作、生活片断,重点介绍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再现伟人当年的风采,展现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少年立志投身革命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唐山乐亭县大黑坨村。此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腐朽不堪,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侵略者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不屈服于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统治。李大钊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民族灾难深重,人民艰难斗争不断的历史时代。

乐亭县属滦河冲积平原,地处滦河下游,水患频繁,农业收成没有保证,使到东北做买卖成为谋生手段,俗称“十万老呔闯关东”。出外经商,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一方面要求能写会算,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乐亭县遂有文化县之称。

大祖父李如珍因有女无儿,按当地习俗,过继二弟李如珠的儿子李任荣承继门户。李大钊出生前的6个月,父亲李任荣病故,年仅23岁;不满两周岁时,母亲在1891年去世。60多岁的大祖父母,担当起抚养这襁褓中孤儿的责任。李如珍早年曾在长春等地经营商号,有从九品官衔,家境小康,还修建了北方典型鸳鸯宅住居,对小孙儿期盼甚高,管教甚严。三岁起教识字,四岁教书写。七岁起先后在本村私塾和邻村学馆读书,为能求得功名。

1905年,16岁的李大钊赶上废除科举考入永平府中学堂。在这里学习科学知识和外文。同盟会的成立,对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的驳斥,极大地拓展了李大钊的政治视野。面对国势危难,激发起勤奋求知,立志报国的决心。

1907年9月考入六年制的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政法教育,参加了法政学会的活动,在《言治》发表的《隐忧篇》、《大哀篇》等文章,“浑厚磅礴为全校之冠”。

1913年10月,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第一次来到北京,曾经凭吊圆明园故址,为“只余破壁颓垣,残歭于荒烟蔓草”,而“感慨系之”。为实现“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认为学习政治有助于救国。

1915年1月18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支持其复辟称帝的条件。留日学生群起反对,李大钊为留日学生总会文事委员会编辑主任,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连夜发回祖国。呼吁全国人民一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挽救祖国危亡。李大钊认识到:日本维新时代是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然在今日谋中华民族之解放,已不能再用日本维新时代之政策”,“留东三年,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值洪宪之变而归国。”

1916年,李大钊在北京出任《晨钟》报编辑主任。该报于1916年8月15

1 日创刊。利用该报作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阵地,与主持人蒲殿俊李大钊政见不同,合作难以继续,李大钊遂于9月初辞职,到北洋法政学会《宪法公言》任编辑,1917年1月该刊终刊。李大钊受章士钊之聘编辑《甲寅》日刊。此时,李大钊以发表的《风俗》、《国情》、《青春》、《民彝与政治》等文章,

9月1日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发表《青春》,集中反映出他的爱国热忱,为学界和社会进步人士所知。在《甲寅》日刊上发表的大量文章,更是针砭社会时弊,抨击军阀统治,成为先进文化领军人物。

1917年7月,因躲避张勋复辟的抓捕,李大钊去上海。1917年11月11日,李大钊从南京回到北京,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已经传到中国。迎着北来的“春风”,撰写了大量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在章士钊的推荐下,蔡元培聘请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图书馆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北京大学遂成为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阵地。“自后凡全国趋向民主之一举一动,从五四说起,几无不唯守常马首是瞻,何也?守常之强,其诚势之性感人深也。”

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最早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条崎岖险阻的道路。”国情不同,不能忽略各国特色。李大钊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发动工作,都是为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他阐明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富强中国。

1919年7月,写于昌黎五峰山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共约26000多字。这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地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把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联系起来加以论述,“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它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标志。

“亢慕义斋”是由德文“共产主义小屋”而来。地点在北京景山东街2号。是李大钊组织有志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认真、准确地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作,研究他们的思想理论。到1922年4月,已有英文书籍数百册,报刊上百种。设有英、德、法三个翻译组。出版了中文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等。

李大钊走上了新文化运动的最前线。在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开设《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史学要论》等课程,1920年7月8日,北京大学评议会全体通过议定:李大钊为教授兼图书馆主任。

2 这一时期,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工作开始从图书馆向教学转移,先后开设多门新课程,有《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史学要论》等,并开设现代政治讲座、指导学生实习。

除正式授课外,李大钊在校内外举办的讲座,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应邀到外地讲学。在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居住期间,李大钊先后到上海、杭州、武汉、天津等地讲学,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壮大党的组织。这些讲演的记录稿,在当地的报纸刊出之后,反响强烈。

李大钊对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的论述:他指出:

“中国的社会主义“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法、德……有异。” “各国所有的特色亦岂可忽略。”

“在社会主义实行“极公平的分配,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是整理生产的,不是破坏生产的。”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必须经过三阶段:

一、政权的夺取;

二、生产及交换机关的社会化;

三、生产分配及一般执行事务的组织”。

李大钊强调社会主义健康发展,要有先进文化的支撑。物质变动引起道德变动与演变,就能避免资本主义那种“恶俗的气氛”、“商贾的倾向”、“金钱主义气味”,使文化艺术健康发展,“表现纯正的美”。实现“个人与自由、自由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社会秩序。

毛泽东说:“我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的时候,在李大钊手下,很快地发展,走到马克思主义的路上。”“1921年至1924年之间,李大钊继续宣传共产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列主义,实实在在,有书为证。”

李大钊外出讲学的足迹遍及武汉、四川、天津等地,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使青年学生受到鼓舞,天津觉悟社的周恩来说:“《每周评论》、《新青年》都是进步读物,对我的思想有许多影响,”“我的思想已从赞成革命走向社会主义。”

创建中国共产党

北京和上海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中心, 6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0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很多活动是在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进行的。

1920年2月陈独秀从武汉讲学回到北京,因受到警察当局的追捕,由李大钊护送。途中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国情,交换了建党的意见。1920年3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会见李大钊,并经李大钊介绍去上海会见陈独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建党初期,书信来往频繁,关于为党起名的问题,陈独秀来信问李大钊,李大钊和张申府研究,最后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秘密组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先后参加的有:邓中夏、高君宇、朱务善、何孟雄、罗章龙、张国焘、瞿秋白等人。1921年3月22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转为公开活动,登出了活动启事。会员很快发展到全国,很多地方成立了分会。很多会员后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活动一直延续到1925年底。

1920年8月16日,天津觉悟社邀请少年中国学会、人道社、曙光社、青年互助团等四团体,在北京陶然亭慈悲庵,为商讨爱国运动的发展方向和联合斗争问题举行茶话会。李大钊在茶话会上指出:“盖主义不明,对内既不足以齐一全体同志之心志,对外尤不足与人为联合之行动”。

1920年10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成员有:李大钊、邓中夏、张国焘、张申府、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缪伯英、何孟雄、范鸿劼、张太雷等。

1920年12月2日,李大钊指导和支持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成立。1920年12月4日在《北大日刊》上登出《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简章》,这个研究会一方面就有关社会主义问题开展研究,一方面团结吸引那些对社会主义关心的人更多地了解社会主义。

1921年3月李大钊发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一文,指出:“我们现在还要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不是政客组织的政党,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民主党,乃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即是社会主义团体。中国谈各种社会主义的都有人了,最近谈Communism的也不少了,但是还没有强固精密的组织产生出来。”

4 “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并注意促进其份子之团体的训练,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或者有所附托!”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李大钊因在北京领导国立高校教职员索薪斗争,难以出京赴会。经研究决定派张国焘、刘仁静出席中共一大。同样由于公务难以脱身,陈独秀在外地讲学也未能到上海赴会,陈独秀在1921年11月签发《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会议议定由李大钊负责领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

1921年下半年,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李大钊为负责人,委员有赵世炎、陈乔年、范鸿劼。

促成国共两党合作

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地区全面工作,积极为建党而奔走。中共二大后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会见孙中山,商谈国共两党合作问题。孙中山与之彻夜长谈,委以国民党“一大”及改组重任,确立新三民主义。李大钊为推进国共联合战线南北奔走,致力壮大革命力量,成为北方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也是北方工农运动伟大领袖。

在李大钊关心和支持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北方广泛发展。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山东和东北各地,陆续建立起党团组织。

建立了党团组织,工作就有了明确的方向。1921年4月17日,发出的“一封给铁路工人的信”,是北京共产党小组的第一份文告。《工人的胜利》、《五一节》、《仁声》、《劳动音》等,都是向工人宣传社会主义和党的。李大钊创办的指导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刊物《工人周刊》,也于1921年7月创刊。

李大钊遵照中共“二大”的《宣言》,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工作中心。从1922年8月到1923年2月,发动了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京奉路山海关工人罢工、京绥路工人罢工、组织正太工业研究会传习所开展工人运动、唐山开滦五矿罢工、京汉铁路全线工人大罢工,形成中国北方工运的第一次高潮。

1922年8月,李大钊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会见孙中山,商谈国、共两党的合作问题。李大钊对时局的看法深为孙中山所赏识。孙中山与之彻夜长谈,加以

5 信赖。在孙中山主盟下,李大钊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923年6月,李大钊出席中共“三大”。中心议题讨论如何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合作,实现革命的统一战线。会上,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这种民主主义的立场,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这次大会确定了党关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同一时期,李大钊在广州与孙中山进行了会议,讨论了统一战线和对外政策问题。

1923年10月19日,孙中山写信,请李大钊到上海会商事宜。委以参与国民党“一大”及改组的重任,起草《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1924年1月20-30日,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召开。孙中山对李大钊极为看重,请李大钊担任:预算委员会、宣言审查委员会、章程审查委员会、宣传问题审查委员会的委员,还是大会主席团成员。成为此次大会中职务最多的一位代表。

国共统一战线建立后,李大钊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所辖京、直、鲁、豫、热、察、绥、奉、吉、黑、内、哈、晋、新等十五个省区,到国民党二大前夕,党员发展到1.4万人,推动了国民党的发展,使我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决议得到落实。李大钊发表《普遍全国的国民党》,指出:那集合在国民党旗帜之下“一个政治革命的党,必须看重普遍的国民的运动。要想发展普遍的国民的运动,必须有普遍的国民的组织。”“反抗军阀与外国帝国主义的民众,是工人、是学生、是农民、是商人,结成一个向军阀与外国帝国主义作战的联合战线。”

1924年1月,李大钊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后,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此时的李大钊是北方国共两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国民党北京执行部设在东城翠花胡同8号。

将陈独秀签署的委任李大钊为中共代表团团长,出席共产国际“五大”。李大钊将介绍信缝在衣袖内,率领代表团顺利到达莫斯科。李大钊此间以琴华为名,对《消息报》记者谈“中国内战”,接受《莫斯科工人报》记者的采访,参加“不许干涉中国大会”并发表演说,以大量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革命运动的领导和发展。

会后,李大钊受命留在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精神永存光照千秋

李大钊的思想理论遗产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他的伟大人格和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是一切信仰马克思主义、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奋斗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李大钊是革命者的光辉典范,中华民族永远的丰碑。

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的薪金,1920年为每月120元,后来改为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又提高了一些,同时,李大钊为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五所大学的教授,加上在各学校兼职的收入,每月能到200-240多元。当时的物价两元即可买25公斤面粉,李大钊是可以过上比较稳定和富裕生活的。毛泽东曾说过:我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这段时间,每月有八元的工资,解决了生活问题。

“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简朴之生活。”李大钊是位言行一致的人,他要把一多半薪金交党费,要经常帮助别人。有时甚至于使夫人赵纫兰无法处理买米买菜度日的最低开支。一直到校长蔡元培知道此事,亲自告诉学校会计课的人,每月都要直接给夫人赵纫兰送去一部分李大钊的月薪,好用来安排全家度日之用。李大钊关心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这里展出的是部分为贫困学生担保信、为学生介绍工作信、求朋友给以照顾的信件。

川岛(章廷谦)回忆说:“因为李先生的举止神情,我们都在背后亲切地称他为“老母鸡”。他总是带着一群“雏鸡”,只要他“咕!咕!”叫两声,就会有一大群的“雏鸡”都围集在身边,领受他的爱抚,领受他的引导,学习生存,也学习斗争;尤其在遇到有敌人来时,“老母鸡”必定英勇地支起全身的羽毛,奋不顾身地为那群“雏鸡”去和强敌拼命战斗。有一天,我把这件事对李大钊说了。他笑着说:“那里!那里!”带着谦虚的神情。”

这是罗章龙送交李大钊纪念馆的一条毛毯。罗章龙一次外出,时值严冬,李大钊便将苏联友人赠送的一条崭新毛毯转送给了他,罗章龙对这条毛毯十分珍贵,在孩子下乡时才舍得要他带上,并叮嘱要好好爱护。经过了几十年的岁月,这条毛毯保存的还很完好,全家人决定把它送交李大钊纪念馆。

7 李大钊如何对待友人,从对方的感受中反映出来最有说服力,在《胡适日记》、《鲁迅日记》、《林伯渠日记》、《周作人日记》、《吴虞日记》、《白坚武日记》中,都记载着他们对李大钊的关爱和敬重之情。马叙伦的《石屋余审》,张国焘的《回忆录》,冯玉祥的《我的生活》等著作中,也都有关于李大钊的记述和赞誉。

李大钊的学生张尔岩回忆:先生身兼几所大学的教授,每月可收入240块银元。可是他每天上下班不坐车,中午不回家吃饭时,自带干粮,有时是一张大饼,有时是两个馒头或窝头,就点小菜和白开水下肚。他不吸烟,很少喝酒。我对此很不理解,建议他多注意营养。先生对我说:“美味佳肴人皆追求,我何尝不企享用?你想没想时下国难当头,有许多同胞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面对这种局面,怎奈只因个人享受,不思劳苦大众疾苦呢?”

李大钊是一位为社会服务不遗余力的勤奋之人。这里是对他住在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时兼职和参加会议统计:北京大学校内的职务有16项,校外的社团职务有11项。

教学之外,参加各种会议使得李大钊异常忙碌。在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住的三年半时间,粗略统计,这段日子参加会议不少于120次。这个统计还不包括他参加过的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青年团及中国国民党一大等会议。另外,还有许多纪念会和茶话会,李大钊也接受邀请出席并发表演说。

李大钊认为:“教育若只是偏重知识,而忽略使用知识之人格,知识也不过是作恶的材料,这是一定的。所以至少于每小时授课之余,当授以三五分钟的人格教育,使人们相互之间,都能以赤裸裸的真面目相见,而知识教育的效用也因此增进。”

在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之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藏书从1917年12月的中文书籍147190册,外文书籍9970册;到1923年9月的中文书籍184008册,外文书籍28836册。藏书量猛增,外文书增加达1.9万册,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书籍。阅览室的分设:设有公共阅览室、专题阅览室,并且延长了开放时间。并扩大了报纸、期刊的订阅范围,健全了流通和保管制度。

在世界图书馆发展史上,李大钊获有“中国近代图书之父”的赞誉。 这里是对李大钊住在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时撰写文稿的统计:1920年3-12 8 月共计24篇;1921年共计47篇;1922年共计40篇;1923年共计41篇;1924年1月共计3篇。总共撰写各种文字152篇,文字总量33万多字,平均起来,不到9天就要完成1篇。

1926年3月,由于大沽口事件和《八国通牒》事件,中共北方区委决定在3月17日开展群众性反帝斗争,举行反帝游行示威。3月18日,在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领导下,3万多群众召开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示威大会,受到军警开枪镇压,李大钊头部受伤,史称“三一八惨案”。

段祺瑞政府的通缉令,第一人就是李大钊。

在白色恐怖下,1926年3月底,李大钊率中共北方区委机关和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委党部机关,迁至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西院的旧兵营。此间,中共中央曾通知李大钊等人去武汉成立中央分局。李大钊回答说:“假如我走了,北京的工作留给谁做?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进入北京后,遂即与帝国主义公使团“完全谅解”,日本、法国使馆还一直与北洋政府共同监视李大钊的活动,荷兰大使欧登科代表公使团认为张作霖的行动是:“此乃中国内部之治安问题。”“中国内部之事,应由中国自行处理,使团方面盖不过问。”帝国主义对张作霖的支持是明目张胆的。1927年4月6日上午7时30分,京师警察厅总监陈兴亚率领身佩红线为记的警察、宪兵、便衣侦探、消防队员300多人,进入东交民巷。10时20分,欧登科签字。大批军警进入苏联大使馆。大逮捕一直进行到晚上9时许。

李大钊被捕后,社会各界人士曾设法营救李大钊。李大钊在狱中写就《狱中自述》。他写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表现了高度的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精神。

李大钊在《牺牲》一文中写道:“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大义凛然,第一个走上绞架,张作霖使用从德国买来的绞刑架,采用“三绞法”,历时长达28分钟,将李大钊绞杀,牺牲时不满38周岁。同时被绞杀的还有路友于等19位烈士。

9 1933年4月23日,中共地下组织和社会各界决定为李大钊举行公葬。北京广大群众不顾反动军警的镇压,举行声势浩大的送殡公葬活动。将李大钊灵柩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李大钊的无比崇敬。

1983年3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修建李大钊烈士陵园。1983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李大钊烈士碑文》;1983年10月29日,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 邓小平题词:“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 10

北京李大钊故居解说词

1920 失物招领

李大钊

李大钊

学校领导述职报告1920

李大钊事迹

李大钊个人简介

李大钊[全文]

6月1920销售专用短信

李大钊故居导游词

李大钊在1920解说词
《李大钊在1920解说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