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壮腰工程

发布时间:2020-03-02 14:14: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壮腰工程目录 背景介绍

政策支持 财政政策

金融政策

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战略定位

发展目标

主要任务 建设新型工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现代农业

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统筹城乡发展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体制机制

党建工作 领导队伍建设

干部能力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

基层党组织建设

创先争优

交通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荆岳铁路

城市交通枢纽

城区环形公路

运输服务

物流产业

优化交通环境

交通优惠政策

展开 背景介绍

政策支持 财政政策

金融政策

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战略定位

发展目标

主要任务 建设新型工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现代农业

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统筹城乡发展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体制机制 党建工作 领导队伍建设

干部能力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

基层党组织建设

创先争优

交通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荆岳铁路

城市交通枢纽

城区环形公路

运输服务

物流产业

优化交通环境

交通优惠政策

展开 编辑本段背景介绍

荆州,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是“湖北之腰”。荆州不振兴,湖北“腰杆”不硬,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看,如果把武汉比作“龙头”,宜昌比作“龙尾”,那么荆州就是“龙腰”。龙腰不壮,湖北长江经济带这条龙就难以真正舞动起来。因此,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是事关湖北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大事,是历史赋予湖北省委省政府、荆州市委市政府的时代重任。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1]编辑本段政策支持

为深入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

产业发展

湖北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设立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对荆州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加工园区予以重点扶持。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要采取财政资金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支持荆州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引导重点产业和项目向荆州市集聚,鼓励和引导中央、省属企业在荆州布局重点项目。扩大市级管理权限,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将省直相关部门负责的土地、环评、规划等审批事项,下放或委托给荆州市审批,向省主管部门备案。将投资总额3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权限下放给荆州市。将年减免额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下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审批权交由荆州市地方税务局审批。将住所在荆州市县、由荆州市登记管辖的内资企业申请冠省名的一般企业名称,委托荆州市工商局审核。支持和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私营企业。

土地保障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对荆州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给予重点倾斜。支持荆州长江沿线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合理分配挂钩指标。支持荆州以开发区为重点,积极探索用地制度改革。试行重点建设项目控制性单体工程先行用地政策。积极指导和支持荆州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耕地有偿保护机制。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改革试点,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支持荆州高产农田建设和实施国土整治项目。

财政政策

从2011年起,对荆州当年地方税收收入增长超过同类地区平均增长水平的部分,省财政按50%对荆州财政予以奖励性返还补助。加大对荆州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用于弥补历年财政赤字和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省级预算内长江经济带基本建设投资重点支持荆州港航及临港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政策

湖北省政府金融办公室、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优先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荆州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各金融机构在荆州开展国内贸易融资产品、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仓单质押贷款、知识产权和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等新业务试点;支持荆州市培育后备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省政府金融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支持荆州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股权投资类企业。省农村信用联社加大力度支持荆州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 投资融资平台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交通投资公司将荆州境内新建的高速公路和跨县市的一级公路项目作为重点,优先投资建设。湖北省长江产业投资公司将加大对荆州境内交通港航、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湖北省鄂西圈投资公司将加大对荆州古城旅游区、洪湖岸边是家乡——石首天鹅洲旅游区、洈水风景区、熊家冢墓地展示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省高新投资公司、省能源集团重点加大荆州境内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大能源项目的投入力度。编辑本段总体要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快荆州振兴为目标,多渠道集聚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着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城市,努力打造多个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产业,壮大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建设长江中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荆州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产业突破。着力打造开放开发平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实现产业全面振兴。

二是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铁路、水路、公路联网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打造长江中游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夯实发展基础。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努力破解瓶颈制约和发展难题,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努力使科教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是坚持市场导向。切实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政策、项目、资金的倾斜力度,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联动机制。

五是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六是坚持惠及民生。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战略定位

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兴”的总体要求,努力把荆州建设成江汉平原中心城市、长江中游重要的机械制造及化工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长江中游经济带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全国著名的荆楚文化传承创新展示区,使荆州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成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2]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实现经济总量跨越,力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实现投资总量跨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长;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10强行列;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构建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继续提高,力争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水平走在全国地级市前列,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江汉平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成为荆楚文化的核心支撑区和全国水资源保护利用示范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编辑本段主要任务建设新型工业

立足荆州资源和产业优势,依托开发区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三个千亿元级产业和轻工建材、纺织服装、高新技术三个五百亿元级产业,努力把荆州建成全国淡水渔业加工第一市、全省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国内重要的石油机械研发制造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打造华中地区重要的纺织印染循环工业基地和白色家电生产基地。支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化工、机械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江南片区县市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和轻工建材等产业,江北片区县市重点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工和纺织服装等产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

将国家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建设纳入全省文化发展重大战略,支持海子湖生态旅游新区建设,加强荆州古城保护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把荆州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以洪湖岸边是家乡——石首天鹅洲保护区和洈水风景区为核心,大力开发富有平原水乡特色的自然风光旅游,发展旅游关联产业,形成旅游产业链。依托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运输节点,扶持大型物流企业发展,建设以两湖绿谷物流园为龙头的长江中游农产品集散中心、以荆州盐卡综合物流园为龙头的生产资料物流基地。加快商贸业发展,争取在沙市区开展全国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努力争创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促进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优先在荆州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参与农村信用社改制,引导民间资本创办小额贷款公司等民营金融主体。 发展现代农业

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建立粮食生产和农业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积极探索一条主体组织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模式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积极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发展水稻、棉花、油菜、水产、畜牧、瓜果菜、林木等七大优势产业板块,努力把荆州建设成为全省最集中的优质稻基地、棉花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双低优质油菜基地、淡水产品和水禽养殖基地,为打造千亿元级农产品加工产业提供资源保障。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增强基层农技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力争到“十二五”末,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推进低碳农业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把荆州综合交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荆州振兴提供基础保障。加快铁路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开通运营汉宜铁路(荆州段),完成荆沙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建成荆岳铁路,并成为国家“北煤南运”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江汉平原重要的铁路运输中转中心。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抢抓长江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和引江济汉工程建设机遇,以荆州盐卡港为主体打造荆州亿吨级组合港,形成辐射两湖平原及周边地区的大型综合运输枢纽型港口群。支持过江通道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荆州长江二桥(荆岳铁路长江公铁两用桥),适时开工建设石首长江大桥、洪湖长江大桥、荆州长江三桥(二广高速大桥)。构建内畅外联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形成市域一小时经济圈。对荆州市境内国省干线改造、国省干线和县乡道中桥以上现有危桥改造、县乡公路改造、村级公路建设等,在建设计划和补助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支持荆州二级公路、疏港公路、旅游公路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通自然村公路。支持交通站场和物流基地建设,促进各类交通方式实现无缝对接。做好沙市机场迁建的前期工作。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荆南四河整治、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后三峡影响治理工程等重点项目向国家立项,将四湖流域综合整治项目作为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建设重点工程,从堤防加固、排涝抗旱、血防灭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整治,对荆江分洪区、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工程、中小河流整治、泵站及渠道整治、小农水项目、农村饮水安全、血防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从根本上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支持荆州实施城乡水环境整治,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生态良好的水环境。 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支持江陵发电厂一期工程等火力发电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资源,合理利用天然气资源,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加大对荆州电网的投资力度,提高输变电能力,不断提升能源保障水平。认真做好松滋核电厂址保护及相关前期准备工作。 统筹城乡发展

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将荆州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先发展的试点城市,组织实施《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荆州中心城区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荆州新区(荆州开发区中心商务区、沙北新区和火车站片区)建设,到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远期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00万人。积极发展外围组团,向北建设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向南建设江南新区,向西建设李埠新区,向东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支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推进“数字荆州”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功能。

加快县市城区和中心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县市城区和中心镇,建设沿江城镇连绵带,探索具有江汉平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扩大规模与完善功能并举,推动县市城区扩容提质,打造一批中等城市,监利县城区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石首、松滋、公安、洪湖等县市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远期达到40万人),江陵县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努力把县市城区打造成为引领城乡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阵地。加强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完善居住功能,增强产业集聚力,扶持建设一批特色工业镇、商贸中心镇和旅游名镇。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继续推进以仙洪新农村试验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全面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推进农村路网、安全饮水、高产农田整理和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建设,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使荆州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支持荆州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形成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管制体系,引导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布局合理、配置均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加强农村转移人口的职业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将荆州市列为全省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的重点支持对象,加大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在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倾斜。支持荆州学前教育发展,切实缓解“入园难”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建设给予重点倾斜。将长江大学、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荆州理工职业学院等高校纳入省高校对口支持计划。加大对荆州的血防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投入,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把荆州建设成为区域性卫生服务中心。支持荆州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支持荆州电视台垄上频道办出特色,探索依托互联网开设网络电视旅游频道。支持荆州中心城区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全力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推进各类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和改革。加大对荆州养老保险补助资金、就业再就业转移支付资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关闭破产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补助资金的支持力度。在分配国企改革专项资金和国有资产收益时给予荆州重点支持,促进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妥善解决。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给予重点倾斜,努力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推广沙市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先进经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不断完善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切实加强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管理。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加强对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管理。积极探索虚拟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增强管理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努力构建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多元化动态排查、预防和化解矛盾工作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打防管控能力。加强社会管理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推进社会综合治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突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创新体制机制

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支持荆州创建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长江为主轴、交通干线为依托、产业园区为载体进行布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境外产业转移,在承接中发展,在创新中壮大。加强开发区建设,根据发展需要适时扩大规模,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体系,增强投资吸引力。加强与武汉城市圈、宜昌、襄阳及洞庭湖平原城市的经济协作,形成产业互补、交通便捷、旅游同链的发展格局。努力提高通关服务效率,促进对外贸易。支持优势产品出口,重点建设化工、机电、轻纺和农产品等四大出口基地。

大力开展先行先试。积极支持荆州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创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支持松滋市纳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支持和推进各领域改革,鼓励荆州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领域大胆探索,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荆州科教优势,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创新型试点企业为重点,在项目资金上连续滚动支持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发和产学研基地。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专项行动,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紧缺人才和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人才,支持在荆州设立省自主创新岗位、省博士后创新岗位,营造人才集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履行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强化统筹协调能力,严格市场监管。全面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严格公正执法,提升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实行电子监察,提高行政效率,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大力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开展治庸问责,打造一支实干、廉洁、高效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编辑本段党建工作领导队伍建设

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事关“壮腰工程”的成败,事关荆州振兴的大局。要以集中换届为契机,充分运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不断扩大党内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和轮岗交流力度,为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选好班子,配强队伍,储备力量。突出“一把手”工程建设。坚持好中择优、优中选强,切实把那些政治坚定、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强、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县、乡党委书记职位。突出领导班子结构建设。注重选拔懂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建设、社会管理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切实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对农业型乡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重点配备熟悉城镇规划管理的干部;对工业型乡镇,选拔一批懂经济、善抓项目建设的干部;对旅游型乡镇,重点引进旅游策划专业的干部,以提升乡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形象。突出干部选拔机制建设。坚持看资历而不唯资历,讲台阶而不唯台阶,用改革和发展的眼光去拓展识人渠道。大力推进“年轻干部成长工程”,采取竞争选拔一批、择优储存一批、上下挂职一批等办法,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坚持统筹协调、宏观调配,注重建设活泼的干部工作氛围和活跃的后备干部队伍,形成优秀干部有机会上、有位置上、有能力就能上的选拔机制。 干部能力建设

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艰巨性不言而喻。能不能培养和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壮腰工程”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要创新培训方式。紧紧围绕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和党员干部实际需求,按照“三分法”干部培训模式,坚持“送出去、请进来”,不断创新“周末课堂”,开设“高层讲坛”,开办“学习超市”,举办“专业讲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丰富培训内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把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作为各级干部培训的首要内容,并与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培训、与加强理想信念、群众观点、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与学习现代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新兴媒体运用、社会管理、群众工作和舆情应对等方面的新知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本领和能力。注重实践锻炼。有计划地安排优秀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使他们更多地接触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尽快成长和成熟起来。 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第一资源。要全面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壮腰”之本、振兴之路、发展之要,真正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招才引智,广开进贤之路、广聚优秀人才,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人才集聚到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事业中来。坚持从最基础、最紧要的工作抓起,加快推进我市由人才大市向人才强市的转变。加强宏观指导,用严格的考核办法推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全面启动“123”金凤人才计划、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双百企业家培养计划、现代农业和新农村人才支撑计划、党政人才更新充实工程、“人才特区”建设工程等6个重大人才工程,积极争取中央“千人计划”、省委“百人计划”、全省重点产业创新团队等人才项目。在全省率先成立专家人才联谊会,变“管人才”为“服务人才”,搭建党委、政府联系专家人才的桥梁,架起专家人才交流沟通的纽带。创新激励机制,积极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增加激励政策的“含金量”,使每名人才在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中干事有平台、成长有支撑、发展有保障。 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按照这个要求,抓基层、打基础、强基业,使党的基层组织都建起来、用起来、活起来、强起来,为助推“壮腰工程”汇聚强大的创造力、战斗力。将进一步深入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深化和巩固“三万”活动成果,探索建立新形势下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力度,努力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把扎根基层、服务一线、心系群众、干出实绩的优秀党员干部选拔到基层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让他们引领一方发展、致富一方群众、维护一方稳定;进一步解决农村、社区基层干部基本报酬和社会保障问题,全面实行村干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正常离职村干部定额生活补贴制度和走访慰问制度等,以稳定基层干部队伍,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创先争优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引擎。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强大动力,在全市上下营造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创新争创载体。普遍开展“说事议事”、“结对帮扶”、“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奉献双岗位”、“课题攻关党员先锋队”等富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学科带头人”,“党员突击队”,为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注入生机和活力。突出窗口示范。普遍开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党员示范岗”、“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和“群众满意窗口”创建等活动,开展优质服务,提升窗口行业形象。优化考核机制,在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主战场上考察和重用干部,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编辑本段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荆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公路建设步伐加快,以通车里程18899公里、公路密度134公

里/百平方公里的成绩,位居全省第七,并已跨入全国139个公路运输主枢纽市行列。而且港航建设业绩领先,通航里程达2200公里,位居全省第一。铁路建设实现突破,先后争取到沪汉蓉快速客运铁路的汉宜项目、荆岳铁路项目和荆沙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通航产业、管网建设全面推进。

荆州市高速公路总里程只占到全省的6%,仅有一半县市通达,一级公路、中心城区出口路建设都滞后。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起点水平不高,港口基础设施不完善,危桥改造压力较大,而且,重大项目建设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较大。

目前,荆州市受影响最大的是荆沙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和新建荆岳铁路项目,荆沙铁路改造项目年初计划的3亿元资本金已被铁道部收回,能否如期开工变数较大。荆岳铁路正在等待国家批复,开工时间亦被延缓且不明朗。这两条铁路建设时间的不确定性,对荆州市大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产生较大影响。

荆岳铁路

新实施的《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规为公路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国家加大对港航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加之国家及省级路网改造规划,荆州市国省干线公路里程将突破2000公里,为推动荆州市交通全面升级提供机遇。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要加快建设步伐,加快促成“荆岳”铁路开工及荆沙铁路扩能改造开工建设,争取“部省”工作力度,将北煤南运大通道争取经过荆州,作为“荆岳”铁路建设载体。加快2012计划完成交通运输项目,如江北高速“洪监”段、江南高速等。争取“国省”投入,积极招商引资,突破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3] 城市交通枢纽

荆州市将以市区为中心,目前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多种交通运输枢纽功能基本具备,枢纽网络初步形成,城区交通有主次道路67条,公交站点400多处,客运站点5处,货运站场103家。

但城区路网骨架未成网,干线公路穿城而过,中心城区外围未成环,铁路运输没有客运和大铁路网络的功能,与物流、产业园、煤炭码头等缺乏对接,港口建设不配套,城区客货运交通发展滞后,呈现“小、散、乱、多”的特点。汽车公交现有车辆805台,却只有8万平方米停车场,远远低于国家200平方米/标台用地标准;公交线路平均长度16.5公里,远远低于国家最适宜长度8至12公里,候车时间过长。城区八成公交车都在道路上借道掉头、回车,影响了交通畅通。 城区环形公路

要加快路网通道对接,利用改线后的“二广”高速、江南高速、“沪渝”高速相交,形成荆州中心城区高速公路运输大外环,加快建设沿江大道,利用东方大道、沿江大道、九阳大道、318国道新线,形成城区一级公路外环。再是改造老城区交通环境,如沿江大道、荆沙路、江津路、荆州大道等“六横”,东方大道、红门路等“六纵”。

同时,实行“公铁”、“公水”、“铁水”对接,加快枢纽站场对接,加快建设集散、接待、票务、住宿、餐饮等一体的旅游接待中心建设。

加快荆州大遗址保护区交通运输道路建设,做好荆州古城、八岭山古墓群、熊家冢遗址博物馆、楚纪南城遗址公园、海子湖旅游目的地等主要景区的对接,同时,加快沙北新区、李埠港区、江南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前期各项工作。 运输服务

市政协第二调研组在汇报中称,“十一五”期间,荆州市运输规模扩大,运输能力显著增强,紧抓发展机遇,提升了交通运输承载能力,尤其是交通带动商贸辐射力强,我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以年均39.4%的速度增长,与周边城市宜昌、荆门比较,以商贸服务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较重,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全市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81亿元,成为仅次于武汉、襄阳、宜昌的全省第四大贸易城市。

因为荆州存在公路路网结构不合理,483公里长江河段过江通道严重不足,港航配套设施也不完善,交通建设发展融资困难大等难题,在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能力上,存在一定阻碍。 物流产业

要以现代商贸物流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终极目标,加快交通运输产业发展,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以两湖绿谷农产品交易市场为依托,新建大件中转、零担货运、快递配送、仓储托管的两湖绿谷物流园;以盐卡港和荆州组合港为依托,新建沙市临江物流园,成为荆州开发区及全市工商企业货物“集输运”服务中心;依托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和李埠港区,新建李埠物流园;以“沪蓉”、“荆岳”铁路为依托,新建郢城物流园和荆岳综合物流园;以北京路为依托,横联红星路、红门路、园林路、塔桥路,纵联沿江大道、江津路、长港路、荆州大道,把北京中路商圈打造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荆州地图

做大做强物流骨干企业,重点培育蓝特集团、洪城商港、中南粮棉油交易中心、监利天府庙大市场、洪湖大市场等5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以及国内外著名连锁超市等10家年销售收入过15亿元的企业,使之成为荆州物流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优化交通环境

荆州市近年在交通资源环境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步,全市交通项目审批制度不断改革,构建了以行政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综合审批服务体制,减少了项目审批环节,缩短了项目审批周期。

当前,中介服务机构收费多,光经营服务性收费类就有30项,荆州在规划和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统一性不够、规划控制不严的问题,表现在交通发展规划与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未能很好地协调统一,

318、207国道的改造工程穿越城区的标高、路幅、排水以及施工设计方面,没能够与城市建设规划很好地对接等,离构筑“大交通”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交通优惠政策

创新交通投资体制,由相对封闭的、单一的计划投资体制向开放的、多元化的、市场的投资体制转变;投资主体也应由交通部门向地方政府、企业、外商、受益单位和多家股东合作做业主转变。项目监管方面,应由“以市为主”向“市县共建”、“以县为主”模式转变。

另外,荆州市将出台构建荆州大交通的优惠政策,财政扶持上,尽快化解政府收费还贷二级公路贷款、“荆监”一级锣场至郝穴段银行贷款、“襄荆”高速与荆州长江大桥连接线工程债务;税收上,建议由交通运输项目建设投资缴纳的营业税,每年地方留存部分,全额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资本金,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资金投入。

在土地上,大力支持城市公共交通用地,优先安排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公共交通保养场、停车场、枢纽站、首末站等项目用地,并按照划拨方式供地,不得改变用途;交通运输部门开发的土地增值部分,按照一定比例用于交通项目建设;城投公司储备土地出让金按照一定比例用于交通运输项目建设。 参考资料

1.

荆州 .百度百科.2012-07-27[引用日期 2012-07-31].2.

关于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意见出台 .荆州市人们政府.2011-11-29[引用日期 2012-07-31].3.

荆岳铁路 .百度百科.2012-06-12[引用日期 2012-07-31].扩展阅读:

1

荆州市,湖北省,中部崛起,两圈一带,荆州壮腰开放分类:

中部崛起,荆州市,两圈一带,荆州振兴,壮腰工程

“壮腰工程”相关词条:

什么是相关词条 我来完善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11本词条对我有帮助添加到搜藏 分享到: 更多

合作编辑者

刘双桥 更多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百度百科投诉中心;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百度百科吧。 秋尘日记 00 去兑换>>您尚无道具可使用

成长任务加速升级,快速成长。我要去参加>>日常任务本月累计点亮0天。今日笑脸还没点亮哦。 大展宏图:参加任务,拿点亮任务日历获得额外财富值热词推送编辑热词可获得额外经验值词条动态进入我的百科您目前的等级是2级 您目前的经验值是150点

您还需350点经验值即可升为3级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702次

编辑次数:1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2-07-31 创建者:刘双桥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刘双桥

版本

最新动态

解读2012诺贝尔奖:

百科消息:

百科android客户端升级1.1版 贴吧看图专题:原来高手在人间 求知特刊:解读濒危物种红皮书 百度文库“课程”来啦!

数字博物馆新馆上线—温州博物馆

百科航海日志-船长分享成长点滴

? 2012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荆州壮腰工程报告

荆州市:荆州“壮腰工程”专题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服务荆州壮腰工程

“壮腰工程”交通先行 市政协建议案提出18个举措

某某镇壮村工程工作总结

诗腰

诗腰

腰痠背痛

安塞腰教案

安塞腰说课稿

壮腰工程
《壮腰工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交通壮腰工程 工程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