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美国电影中的西部牛仔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01 21:31: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美国电影中的西部牛仔文化

若提起美国,很多人都会想起“天使之城”洛杉矶、旧金山“硅谷”、西雅图“微软”等代表着美国西部经济高度发达的沿海城市。殊不知,两百多年前的西部尚处于人迹罕至未开发的蛮荒状态,若不是一代又一代的具有牛仔精神的西部拓荒者对其进行开发,西部很难呈现出如今的繁华景象。在开发新大陆的西进运动中,牛仔们所体现的崇尚自由民主、追求个性独立、开拓进取而无所畏惧、注重实效而敢于创新的独特精神,成为美国西部牛仔文化中的灵魂,开启了美国文化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在美国的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一个骑着黑马,戴着“斯特森”式的宽沿高顶毡帽,穿着牛仔裤、皮上衣和高筒皮套靴,颈间围着红色的印花大方巾,腰里挎着柯尔特左轮连发六响手枪,手里拿着套索,驰骋在辽阔荒寂大草原上的冷峻牛仔。正是这类与牛仔有关的西部片,几乎占据了好莱坞电影中的四分之一,被著名的电影史学家J.C埃里斯称之为“美国完全独占的对于世界的贡献”。虽然西部片中的牛仔形象多被夸大和神话,但它仍是以现实中的牛仔英雄为原型,其表现出来的牛仔式精神理念和行为模式,造就了美国独特的西部牛仔文化。

西部片的出现与牛仔密不可分,而牛仔的产生也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1783年美国建立之初的国土只有大西洋沿岸的一个狭长地带,最远也才到密西西比河。为了拓宽疆土,满足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的需要,美国西进运动兴起,并在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间内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领土也至太平洋沿岸,为后来西部牧牛业“敞放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前提。在西进运动的过程中,拓荒者不畏艰苦、不怕牺牲而征服西部蛮荒之地的独特精神得到发展。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总统林肯为调动广大人民参加反对南方叛乱战争的积极性而

第 1 页 (共 6 页)

签署了《宅地法》,使大批美国人民获得了土地,加速了西部地区的开发。战争结束后,以德克萨斯州为中心的美国西部大平原牧牛业开始快速发展起来,西部形成了一个地域辽阔的“牧牛王国”,一大批以在西部牧牛和长途赶牛贩卖到美国各地为职业的牛仔产生。

19世纪60至80年代是美国西部牧牛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牛仔们最为活跃的时代。而到了90年代,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逐渐取代了牛仔的地位,西部敞开式自由牧牛业因过度放牧、气候灾难和市场疲软而走向衰落,许多规模庞大的牧牛公司相继破产倒闭,西部牧牛业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美国牛仔的传奇事业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美国最早的西部片应当是1903年由导演埃德温·鲍特根据1900年匪徒打劫火车事件而拍摄的《火车大劫案》,虽然只有短短的12分钟,但内容却完全真实地再现了美国西部各类不法分子的真正的拦劫活动,使主演安德森成为影幕上的第一个牛仔明星。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又出现了几部曾在电影史上获得很高评价的无声西部片,像1911年的《最后的水滴》、《战血》,1913年的《艾德尔布什·左尔什之战》等,都是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格里菲斯拍摄的。在这几部西部片里,他首次把来自于东部的美国人民象征着文明,而把西部的印第安人表现为野蛮和凶残,具有很明显的个人种族主义倾向。

1924年出现了《篷车》和《铁骑》两部轰动一时的经典西部片,在好莱坞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众多制片商开始通过“梦幻工厂”的大型流水线式作业拍摄出了大批的西部片,在世界电影史上形成了独具美国特色的文化景观,被称为“美国民族文化的典型样式”。其中由约翰·福特耗费巨资拍摄的《铁骑》主要展现了

在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铁路建设的过程中,美国骑兵与铁路工人同西部印第安人的冲突和战斗史实,成为包括牛仔在内的西部开拓者精神的象征。拍摄时所强调的摄影机运动性的拍摄方法,被后来的西部片广泛采用。到1926年,美国西部片发展到其顶峰阶段,西部牛仔也跟迪斯尼、可口可乐和肯德基一起,成为了典型的美国式文化象征和文化符号。

但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得无声西部片一度陷入低潮,为了适应“讲话片”的要求,导演们开始摆脱西部片较为简单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刻画,转而追求严谨的创作态度,又产生了一些西部片的经典之作,如1939年约翰·福特导演的《关山飞渡》,1948年霍华德·霍克斯的《红河》,1952年弗莱德·齐纳曼的《正午》,以及1953年乔治·史蒂文斯的《原野奇侠》等,都代表了好莱坞西部片在艺术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关山飞渡》在美国西部片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主要描述了在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蛮荒边区,一辆四轮驿车在骑兵的保护下,战胜了印第安亚巴虚族人而穿越新墨西哥洲抵达罗特斯堡的惊险旅程。因该片聚齐了西部所独有的诸如喀斯特地貌、荒漠、山谷、岩石、小镇、酒馆、马匹和大篷车等经典元素,在约翰·福特的精心演绎下呈现出西部独特的视觉感受,被美国电影史学家们称为“对传统西部片作了完美总结和整体超越”,获得七项奥斯卡奖提名和最佳配乐、最佳配角两项大奖,主演约翰·韦恩也成为一个桀骜不羁的典型的西部牛仔形象。《红河》将西部牛仔英雄演绎到神话的高峰,由约翰·韦恩主演的主人公不仅是一位有着硬汉外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传统牛仔,还是一位有着资本主义式商业头脑的牧场主,无疑成为了资本主义化牛仔的典型形象。

《正午》主要描写了一名西部小镇的警长多恩在无法寻求助手的情况下,单

身对抗四个前来报仇的恶徒,最后以假装投降的方式救出匪徒中的人质妻子艾米。面对小镇里麻木不仁的围观人群,警长多恩与妻子艾米坐上四轮马车义无返顾地离开了这个背叛正义的小镇。全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作铺垫,结尾则打破了传统的西部片大团圆的结构模式,被评论家誉为“首开心理西部片之先河”,荣获当年度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最佳音乐、最佳歌曲四个奖项。对当时美国猖獗一时的法西斯式“麦卡锡主义”的现实,该片也进行了尖锐而强烈的批判。《原野奇侠》则刻画了一个标准的西部英雄,虽然影片节奏较为缓慢,但结尾处一个独来独往的神秘游侠在广阔无际的山野上久久回荡的喊声仍值得细细品味。

以上经典的西部片表现的大都是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男牛仔的英雄形象,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涨,西部片中也出现了不少女牛仔英雄,如1950年芭芭拉·斯坦威克的《复仇女神》,1954年《约翰尼·吉塔尔》、《蒙大拿的牧牛女王》,1957年《四十条枪》等。到了90年代又出现了诸如《女牛仔也苦闷》《怀女孩们》《生者与死者》《牧牛女郎布鲁斯》等以女牛仔为主角的经典影片,其所展现的女权主义为传统冷漠的西部片增添了新的色彩。 美国西部片在20世纪50年代仍非常盛行,随着观众欣赏趣味的不断变化,牛仔神话般的英雄色彩也逐渐退化,西部片开始渐趋衰微。正在此时,1969年由塞尔吉奥·莱奥内导演的《西部往事》却创造出了“意大利式西部片”的奇迹,主要讲述了一名来到小镇上的神秘侠客,被卷入一名寡妇与铁路大亨的土地抢夺战的故事,大漠黄沙、流浪牛仔、阴谋匪徒等西部元素再次被回顾起来,节奏舒缓,颇具气势。

至90年代初,当西部片已走向没落的时候,《与狼共舞》却出奇制胜,使好莱坞西部片再次走红。这部由凯文·科斯特纳执导、编剧并主演的电影,描述

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一位美国白人军官与印地安苏族结为朋友的故事,一反传统西部片中将印第安人视为野蛮民族而白人至上的看法,为西部片带来了新的面貌,获得当年包括金像奖在内的七座奥斯卡大奖。

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一百年的时候,英国著名电影杂志《画面与音响》列举出了10部牛仔片作为不同时期西部片所描写的牛仔形象的代表,分别为1924年的《北纬36°》、1946年的《亲爱的克莱门丁》、1947年的《红河》、1958年的《牛仔》、1967年的《威尔·佩尼》、1968年的《寂寞的牛仔》、1970年的《蒙特·华许》、1972年的《晚辈鲍纳》、1989年的《孤独的鸽子》和1993年的《女牛仔也苦闷》,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对于各历史时期牛仔的价值评定。

2000年,由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在美国西部片中扮演牛仔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太空牛仔》,再次将西部牛仔精神升华为美国精神。而2006年由华人导演李安指导的电影《断背山》,更使美国西部片有了全新的突破。影片主要讲述了在1963年至1981年的美国怀俄明州,两个年轻的牛仔之间情爱与性爱的复杂关系的故事,掀起了一阵席卷全球的文化现象。

虽然西部牛仔在美国只出现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但它却发展成为美国文化的一种象征。美国历史学家威廉·W·萨维奇曾说:“人们很难想象,假如没有牛仔这个形象,美国的文化,不管是粗俗的还是高雅的,会成什么样子。要找其他形象来取代他,简直太难了,什么猿人、太空人、枪手,还有超人,都曾名噪一时,可哪一个也不曾把牛仔的形象给压下去。”在他们的心中,牛仔那种崇尚自由民主、追求个性独立、开拓进取而无所畏惧、注重实效而敢于创新的独特精神就是美国开拓者的精神,世世相传的牛仔英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代的美国人勇往直

前。随着文化的全球流动,美国西部牛仔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标志着牛仔身份的牛仔裤、方巾、衬衣、牛仔帽等独具特色、样式繁多的牛仔服饰外风靡世界外,以牛仔精神为核心的西部牛仔文化更是推动世界文化不断发展和前行的持久动力。

美国电影文化论文

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

OCTO完美牛仔

牛仔魂随笔

美国监狱文化

美国婚礼文化

美国文化论文

美国电影中的西部牛仔文化
《美国电影中的西部牛仔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美国西部牛仔 文化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