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教有所思》心得

发布时间:2020-03-03 14:53: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书心得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而感

李镇西,乐山人1958年生,从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学,现在执教于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出版有《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其中《爱心与教育》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图书和中国教育家学会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走进心灵》获中国图书奖,本人憎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教育专家”等称号,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对李镇西,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可以说对他一无所知,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由得对他心生敬意,一个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真诚,用自己的爱心,不仅赢得了学生的爱戴,而且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成就了一番事业。

《教有所思》这本书收录了他从从1999年到2003年底之间的一些札记,整本书分为六个专辑共56篇文章,每篇文章不长,包含的内容也很广泛,很多都是寻常琐事,但却折射出作者的理性与思考,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国家社会的关切,对教育的热爱,对师长的敬爱,对学生的关爱,很多篇文章都在我心中引起共鸣,也给我极大的震撼,抚案掩卷,思绪良多,读完以后感触颇深。

由于书中文章较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仅就作者在书中的几个观点谈点自己的感受。

一、关于教育理想

作者是一个充满理想的热血书生,在好几篇文中都提到了教育理想。

谈到理想,经历过物质极端匮乏时代的人都有体会,那是一个只谈“理想”的时代,在我们忍饥挨饿的时候我们还一心要去解放全人类,什么困难都可以用精神和理想去战胜,大谈“理想”到了极至,假崇高、伪圣化便应允而生,最后“理想”被抛弃。也许是对假大空教育的厌恶,而今天仿佛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很多人不谈理想或者说没有理想,作者在《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中写到“今天甚至我们的一些教育者不但抛弃了教育应有的崇高与神圣,也抛弃了孩子精神世界不可缺少的理想注意和浪漫主义,有的只是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儿童的精神的天空中没有了与鸟儿嬉戏的云彩,在少年的心灵的原野上没有了随风起舞的花朵,于是在孩子的意识中,没有了纯真和纯正,没

有了童话与梦想,没有了对善的一往情深的追求与呵护,以及对美的一往情深的憧憬和向往”,于是出现了轼母、杀父忤逆之行,可以这么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教育正在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

那么作者心中的教育理想是什么呢?在《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中,作者讲了《论语》中的一个事例:有一天孔子与其弟子聊天,孔子问其弟子的志向时,子路等踌躇满志地大谈治国安邦的理想,孔子不以为然,随后孔子问曾点:“点,尔何如?” 曾点从容不迫地应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情不自禁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 这是孔子与其弟子关于理想的一段对话,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色:“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 从孔子对曾点的赞赏,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所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就是人与人(师与生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不正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可见追求和谐是我们从古到今共同的理想。

在《愧对先生——陶行之墓前随想》中作者讲到了陶行之先生的教育理想就是“真教育”,作者将这种教育思想的精髓概括为“民主教育”,这让我想起了一百多年前呼唤的“走向共和”,在1919我们就听到了对“科学与民主”的呼唤,然而经过了87年,今天我们的教育仍然还没有真正实现“民主教育”,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重建教育理想》一文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在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的教育、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教育的理想主义的核心就是民主教育。

把人当成人的教育,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在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仔细想来就是没有把人当成人,把人当成人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教育者即教师是人,受教育者即学生也是人,是人就应该尊重人类行为的规范或规律,这才符合人道,当今中国最需要的是现代公民,而不是现代臣民,对这点作者在《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也谈到:“我们的教育也不应该回避现实,更不能把学校办成乌托邦,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科学知识、生活的技能和生存的智慧,还应该给学生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世界,而人的所有“精神”都必须以人性为最基本的低线——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持孩子善良而富有幻想的天性,这对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幸福的精神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二、关于爱心

从文中我看到作者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这是作者承接第一个观点后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既然教育是对人的教育,那么对人首先就要充满爱,作者在前言中谈到:“我也不是参加工作伊始就能够如此将教育与生命溶为一体,但因为我有一颗童心,一份爱心,我便能很自然地与学生心心相印,并能感受到他们给我的爱,20年来,学生给我的爱很多时候是“润物细无声”的,亲切的问候,眷恋的眼神,夹在作业本中纸条,每当我被学生感动时,我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份爱我我必须报答”,(对爱的报答,往往想到的都是下对上的关系,有时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这一切是应该理所当然的, 这就是缺乏对人的认识),为了报答童心,我尽量使自己的整个身心都与学生融为一体,我以为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教师变得聪明起来,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全部。因为有了爱,我就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门职业,如果仅是当成一门职业,那就会感到很累,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领导累,为社会累„„,但如果当成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对我来说,事业心不但源于师生情感,而且也源于我在工作中感受到的乐趣、思考的乐趣、研究的乐趣、读书的乐趣、写作的乐趣„„。

爱是人类共同所拥有的情感,以前我们羞于说爱,更是批判“博爱”是什么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今天我们都知道了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勇于去爱自己所爱的,爱家人,爱朋友,爱工作,当然更要爱自己的祖国。谈到爱,我想到了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大都把爱当作实现人道的杠杆。

弗罗姆、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施密特是这个学派的几个代表人物,弗罗姆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结合”在一起是弗罗姆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惟一共同点,弗罗姆写《爱的艺术》《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爱是人本主义的顶峰,是人本主义伦理学的核心,甚至是一种崇高的宗教情感。

人生的意义在获得幸福,爱是幸福的状态,而获得这种状态又依赖于对某人或某物的爱。而且,爱改善人的状况,提供人生的意义,使人充分发展。

作者在谈到人生的意义时引用了一段文字,这是出自《晚霞消失的时候》中的一段话: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

的满足,少年时荣誉新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与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晚霞消失的时候》这本书我在十几岁时曾读,那时(1978年)刚好是思想在开放,当时就对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很大的影响,对这段话也影象特别深。

三、做人的真诚

从书中也看到作者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作者最推崇的两个教育家就是陶行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一生追求的就是求真、务实,教育理想是“求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始终脚踏实地,立足与实践,真正面对学生的心灵,不唯上唯书,苏霍姆林斯基第一个把人性引入了苏联教育,虽然他的著作中没有出现民主教育这个词,但他无疑是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的先驱。

作者也很想求真,但现实很多时候却很无奈。

《陶行之墓前随想》一文中写到“愧对您呀先生,真教育是你的理想,您一生都追求真理,贯通真理,为真理而战,对一切形式的虚假教育充满了厌恶,你大声疾呼,为人须做真人,„„,但在今天现在的教育几乎无处不假,创收迎检作假、学生作文作假、公开课作假,三好学生作假、保送生作假„„先生,您在九泉之下能安息吗?”,在《万炮齐轰假教育》中讲到了了一个自己亲身参与的为应付上级检查而作假的事例,作者为自己经历过的种种造假而感到恶心,感到内疚与痛苦,但有无能为力,不过作者仍然希望自己能保持一个正直的心,在教学生作假后,他很诚恳地对学生表示歉意,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希望大家以后如果当上局长、厅长、部长,千万不要搞这种自欺欺人的所谓检查千万不要弄虚作假。

在谈到当前教育科研的伪科学时,列举了十种现象:(1)迷信权威,亦步亦趋;(2)课题崇拜,华而不实;(3)眼睛向上,追求时髦;(4)故作“特色”,滥贴标签;(5)说做各异,阳奉阴违;(6)冠冕堂皇,以售其奸;(7)论著晦涩,不知所云;(8)职称论文,虚假写作;(9)虚张声势,热衷炒作;(10)科研牟利,以饱私囊。

四、杂谈

对老师的回忆,感谢老师的教诲,怀有一种感恩的心态,对生活琐事的细腻描述,表

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亲情流露,对朋友的如水之情,更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人,在《儒学能够救中国?》中谈到儒学用来修身、齐家很有用,修身养性至今仍有很大作用,但却不要指望用儒学能够救中国。好与喜欢的关系,兴趣与责任, 一个人能够将工作与兴趣合二为一,经过孜孜不断的追求,那就会做出事业。

《表彰会的遗憾》(99页)为什么领导总要迟到,为什么主席台上座的总是领导,为什么不可以让主角代表上去座,为什么颁奖的总是领导,为什么不可以请其他行业的模范或是上几届的先进、学生家长来颁奖,为什么不设伯乐奖,为什么不献给乡村教师或贫困地区的教师先颁奖,为什么要对着摄象机宣誓好象是在对记者宣誓。

《若为自由故》吴晗,老舍,翦伯赞 陈寅恪(ke )285页,胡风,傅雷„„ 受传统“士文化”的影响,“士可杀不可辱”

今天我们已经很少听到这样的事,不知是现在的文化环境变好了,还是今天的文人更加适应这个环境了

《面对张志新同志的遗像》

张志新,是引领我走出现代迷信的启蒙者 独立思考,是我从张志新那儿继承的精神遗产,

张志新是以思想获罪,也是因为思想而被杀,今天的人们面对张志新遗像美丽的笑容,很多人是无法想象“十年浩劫”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时代,许多人庆幸那个令人诅咒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但张志新那双明亮而严峻的眼睛仍在告戒我们:警惕呀,人们,如果没有真正的民主与法治,我的悲剧同样可能在你们每个人身上发生

一个国家、民族或者是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国民的精神支柱,古代有道家儒教,朱程理学,近代有三民主义,今天是共产主义,但是无论是什么主义它应该首先在人道的基础上建立的,才能凝聚着国民团结一致,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而理想与信念要根植于每个民众之心,就必须依靠教育,所以教育是根基,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兴衰。

而最后我将这本书中的一些我认为比较精彩的语句摘录下来,与大家同享:

思想的自由是人类发展的自由,思想的个性是人类精神的色彩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事业创造之心, 教育应该更好地符合童心与人性 中国人重气节,西方人重生命。

平等不等于民主,但没有平等绝对没有民主

如果说,教育的浪漫主义是面对“过去”的教育,教育现实主义是面对“现在”的教育,那么,教育理想主义则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老师表达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表达十二万分的遗憾。

读《教有所思》有感

读《教有所思》感悟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

《教有所思》读书笔记

《教有所思》读后感

坚持教有所思

《教有所思》的读后感

3读李镇西随笔丛书《教有所思》有感

读《教有所思》心得
《读《教有所思》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