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日出》读书报告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05:35: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日出》有感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08应化二 刘毕黛 08111003116 高中时曾学过曹禺先生的《雷雨》,对他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都很欣赏。因此,这次也选了曹禺精选集来阅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曹禺先生创作《日出》的背景。1935年,曹禺开始构思和写作《日出》。曹禺自幼生长在天津,1934年,他第一次去上海。当时这两个殖民地化的城市,正经受着帝国主义转嫁经济危机的折磨,民族工、商,金融企业大批倒闭,失业的下级职员和工人挣扎在死亡线上。农村则因遭受着连续不断的内战蹂躏,无以为生的农民流入城市,加入失业大军,妻女沦为娼妓。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暴发户、“高级流氓”和“高级恶棍”却在吮吸着人血,滋养它们荒淫无度的生活。年轻的曹禺在这里看到了许多“梦魇一般可怖的人事”,于是他决定以此为素材写《日出》。

通读整篇《日出》,感觉全文基调很低沉。这是发生在一个经受着社会煎熬,百姓难以生存的时代,怀着满腔的愤怒,还是将它读完,结果里面充满了各种荒凉,失业工人的艰难生活,盲目青年的悲惨遭遇等都刺激着我的感官神经。

剧中主要描写了男主角方达生来到城里看望女主角陈白露并向他求婚开始展开的故事情节。故事大概为:学生出身的交际花陈白露,住在大旅馆里,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过着夜生活。童年和学生时代的好友方达生闻知她堕落了,从家乡跑来“感化”她,让她跟自己结婚并随自己回去。但对社会和恋爱家庭生活都已失望的陈白露拒绝了他。此时同楼的孤女“小东西”为了逃避蹂躏闯到她的房间,她虽全力救助,但终于还是被黑帮头子金八手下的人卖到妓院里,不堪凌辱而死。潘月亭也被金八挤垮,银行倒闭。陈白露慑于黑暗之浓重,看不见出路,黯然自杀。方达生则表示要与黑暗势力抗争,迎着日出而去。

《日出》这本剧中出现的最能体现的名句变是陈白露挂在嘴上的“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方达生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懦弱古板,胆小老实,他不能代表《日出》中的理想人物,正如陈白露只是学生出身的交际花。陈白露是一个对现实生活失去信心,住在大旅馆里,靠周旋在上流社会交际的女性。男女主角的个性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方达生傻气愚昧,陈白露聪明现实,他们都是所谓的“有心人”。文中直白的描写了他们痛心疾首地厌恶那腐恶的环境,都想有所反抗。然而他们之间所不同的是,白露在最后气馁了,她已经变成了一个久经风尘的女子,她无法想象没有旧社会富豪供养而维持的艰辛生活,因此她在旅馆中服用安眠药自杀了。方达生,那么一个永在“虚幻中”存活的书呆子,怀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和疾世愤俗,整日长吁短叹,但在故事发展最后在听到工人们努力工作的号子的声音,却又高呼起来,空泛的嚷着要做些什么事情,以为自己得了救星,却又是那么的可笑又可怜。

依稀记得文章开端提到方达生说过他来城里见陈白露的目的就是“感化”白露,他一直觉得人的尊严重要过金钱。想要白露同意和他结婚,回乡下生活。但是白露拒绝了, 她看得穿,但是想法却没有理想中的生活条件,一切都是不现实的。她知道太阳会升起来的,黑暗也会留在后面,然而她清楚:“太阳不是我们的”,长叹一声就“睡”了。 通读全篇,就可以知道,“我们”不仅指的是方达生和陈白露,也同样包括了《日出》里所有的在场人物。这是一个腐烂的阶层的崩溃,而在当时社会里,不幸的黄省

三、小东西、翠喜等这些可怜的人也做出了无辜的牺牲,他们最后也都沉沉的“睡”下去了,和陈白露一样,随着黑暗一起消失,而这也是曹禺笔下无法避免的结果。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这些当时社会的受害者却依旧一心向善,并一直对未来充满幻想的生活者。

就拿第三幕中出现的翠喜举例子。翠喜是独一无二的,在当时这个不公平的社会里,她月依旧拥有一个金子般可贵的心。翠喜虽然是一个三十左右的老妓女,也同样沾染了下层人士的坏习惯,但是她有一副好心肠,因为她本本分分的做她的生意,她懂得怎样的付出换来怎样的收入,她还拥有了稍有的公平心。更令人感动的是,她那样忠诚地效忠于她的老幼和无意中流露出来对毫无相关的人的温暖的关心。虽然她失去了希望,但愿可以早点结束这煎熬的生活和没有光明的前途,但是为了家里那一群老人小孩,她必须出卖自己的美丽与青春,断送人生希望,麻木地生活下去。她叹息着:“人是贱骨头,什么苦都怕挨,到了还是得过,你能说一天不过么?”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是这类可怜的百姓最惨的悲剧。而被陈白露暂时救下的同楼的孤女小东西最终还是被黑帮头子金八手下的人卖到妓院里,不堪凌辱而死,也落在了地狱。如果活下去,也就成为“人老珠黄不值钱”的翠喜,正如现在的喜翠也有过小东西一样的青春。但是最终他们还是要走向死亡的道路,一个小,一个老;一个偷偷走上死的路,一个如大多数的这类女人,不得已必须活下去。死了的死了,活着的多半要遭翠喜一样的命运,这群人我们不应忘掉,这是在“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里最黑暗的一个角落,最需要阳光的。

文中方达生:“(狂喜地)太阳就在外面,太阳就在他们身上”。这表明他们明白阳光迟早会普照大地,并且能预测光明会落在谁的身上,但对于自己是否能为大家“做一点事”和为是否能爱惜将来的阳光而感到有些茫茫然。这让我感到落寞和悲哀,为这些渺小的好心人感到可怜,但在同时也让我感到希望正在来临,因为那积极前进的呼声,它正象征着未来碰壁发展的无限生命力。

文中也有很多暗示着积极向上的信念的章节,下面我就节选一些。 第二幕:

“窗外很整齐地传进来小工们打地基的桩歌,由近渐远,掺杂着渐多渐远多少人的步伐和沉重的石块落地的闷塞声音。……这种声音几乎一直在这一幕从头到尾,如一群含着愤怒的冤魂,抑郁暗塞地哼着,充满了警戒和恐吓”。

第四幕:

“……天空非常明亮,外面打地基的小工们早聚集在一起,迎着阳光由远处„哼哼吆,哼哼吆‟地又以整齐严肃的步伐迈到楼前。……

“砸夯的人们高亢而洪壮地合唱着《轴歌》,(即„日出东来……‟)沉重的石□一下一下落在土里,那声音传到观众的耳里是一个大生命浩浩荡荡地向前推,向前进,洋洋溢溢地充满了宇宙。

“屋内渐渐暗淡,窗外更加光明起来。”

仔细酝酿和揣测曹禺先生所描述的人物特征和故事背景,可以体会到很多作者潜藏在故事情节中的深意。而在阅读《日出》这部作品的同时,我也参考了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评论。从中也知道,当时曹禺先生创作这本剧时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和不被理解。很多人认为《日出》这是一部浅薄草率的作品,而且《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了这作品特辟专栏,加以集体的批评。甚至曹禺先生的好朋友也责问他:“你写得这么啰嗦,日头究竟怎样出来,你并没有提。”但是曹禺先生在接受舆论压力和误解的同时也将那些评论当做前辈们的指点和评价。在曹禺写《日出》这本书时度过了一个艰辛的时期。他读《老子》,读《佛经》,读《圣经》,读很多那被认为洪水猛兽的书籍。他流着眼泪,赞美着这些伟大的孤独的心灵。多少辛酸的日子只有自己知道,但是在解释全文含义的时候,他却没有强调自己写作时的艰辛。只是希望让更多的群众来接受这本话剧。

但是在我看来,曹禺先生在看到当时社会的腐败而怀着愤懑的心情写下了这本具有时代色彩的文学作品。它显示着作者对到时社会的不平之感,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我想虽然现在我们生活在幸福的21世纪,周边几乎都是美满的家庭生活和和谐的社会关系。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以前生活的艰辛。没有当时的努力,又何来现在轻松地生活状态。《日出》让我重新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让我感触颇多。

日出读后感

日出读后感

日出读后感

《日出》读后感1g

海上日出读后感

日出东方读后感

日出读后感(版)

《海上日出》读后感

《海上日出》读后感

日出东方读后感观后感

《日出》读书报告读后感
《《日出》读书报告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