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唐诗欣赏

发布时间:2020-03-01 20:03: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遣悲怀·其二

元稹(唐)

昔日戏言①身后意②,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③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作者:

元稹,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洛阳(今属河南)人。幼孤,母授书传。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注释: ① 戏言:随意而出的玩笑话。②身后意:死后的境况。③行:行将、将要。 简析:

全诗情真意切,自始至终贯穿一个“悲”字;戏言成真的怨怼,睹物思人的凄伤,梦中送钱的悔疚,百事俱哀的痛慨,都用质朴之语道出,悲怀难遣,哀痛满纸;是悼亡诗中的千古绝唱,夫妻死别之悲,孰能出其右乎?

链接: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此时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位低名微,生活清苦。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壮年丧偶,痛何以堪!悲痛无比的诗人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这首《遣悲怀·其二》就是其中最有名的。

离思·其四

元稹 (唐)

①②③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⑤。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①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②沧海:古人通称渤海为沧海。③难为水:沧海深广,因而使别地方的水相形见绌。④除却:除了。⑤不是云:宋玉《高唐赋》说,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树,美若娇姬。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不是怎样美丽好看的云了。

简析:

元稹有离思诗五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做。这一首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曾经经过沧海的人,再看到其他的水,感觉都不是壮阔可观的水,看过巫山的云之后,便觉得别的地方的云都不值得一看;即使从成千的美女中走过,都懒得回过头看她们一眼,一半固然是为了修身治学,一半是没有忘情于你呀!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成为唐人悼亡诗中的千古名篇,“曾经”二句尤是广为称颂的名句。

元稹 (唐)

①②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① 秋丛,即丛丛的秋菊。②陶家:陶渊明的家

简析:

前两句为赏菊实景,写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链接:

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

商山早行

温庭筠(唐)

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②叶落山路,枳③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④梦,凫⑤雁满回塘。

作者:

温庭筠(812-870),唐代诗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生在京兆鄠(hù)县(今陕西户县)。才思敏捷,参加考试,八叉手即写成八韵,人称“温八叉”。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擅长填词,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

注释:

①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②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③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④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⑤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简析: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是唐代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之一。首联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悲故乡 ”三字表现了其寝不安眠、倍受思乡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颔联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 ,绘银霜 ,皆是为了突出“早”字。颈联是写早行一路之所见。“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 。尾联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的梦境。这两句诗表达含蓄,作者以“凫雁”之“满”塘的形象画面传出自己希冀早日与家人欢聚一堂的言外之意。这样,就形成与首联遥相呼应的完美构思局面,进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强烈心情。

链接:

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话,不能不说其秋景图深得温庭筠这幅霜晨图之妙趣。

苏武庙

温庭筠(唐)

苏武①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②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③,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④不见封侯印⑤,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释:

①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②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胡:指匈奴。陇: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③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天下奇珍为甲帐,次第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④茂陵:汉武帝陵。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⑤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简析:

首联写出了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颔联,上句是望雁思归图,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下句是荒塞归牧图,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颈联遥承首句,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尾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作者在这首诗中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

链接:

1、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

2、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李陵《答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

3、杜牧《河湟》诗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文学家,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简析: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一二句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三四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五六句写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七八句中,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心发出的由衷赞叹。

链接:

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乌 衣 巷①

刘禹锡 (唐)

朱雀桥②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

注释:

①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②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三四句中,“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链接

1、“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

2、“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

3、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

石 头 城

刘禹锡(唐)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写江山如旧,而城已荒废,情调悲凉,感慨极深。后两句写月照空城。“旧时月”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寻味。淮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这裏曾经是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的不夜城,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即是见证。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这首诗表面看句句写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然而实际上句句抒情,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链接:

白居易对《石头城》“掉首苦吟,叹赏良久”,称赞“石头题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

竹 枝 词

刘禹锡 (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简析:

《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以本篇最为著名。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歌声来传情。细想起来,这一种歌声真是很微妙的,它犹如心情的触须,彼此试探,相互打量,或一触而退,或纠缠不休。你不能够简单的把歌词视为明确的约定,却也不能说它只是虚情假意的游戏——歌不过是一个开头,后面的故事还有待双方来编写。爱情是难以言说也难以持久的东西,当它正处在朦胧状态,正处在有情无情之间时,也许是最令人心动的吧?曾经相恋的人,最终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说,就是结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趋向了平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回想起来,真是缥缈如梦。

酬①乐天②扬州初逢席上见③赠

刘禹锡 (唐)

④⑤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⑦,到乡翻⑧似烂柯人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⑩,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①酬:以诗文相赠答。②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③见:用在动词前,等于前置的“我”。杨万里《次日醉归》:“日晚颇欲归,主人苦见留。”④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夔州古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⑤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前后共二十二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⑥弃置:抛弃。⑦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⑧翻:副词,反而。⑨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⑩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简析:

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颔联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颈联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链接: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秋 词

刘禹锡(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简析:

首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次句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三句中的 “排”是冲的意思,这句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黄鹤楼

崔颢(唐)

昔人①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②鹦鹉洲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注释:

①昔人:仙人子安。曾跨鹤过黄鹤山,因建楼。②萋萋:草茂盛的样子。③鹦鹉洲:原在江中,今移与湖北汉阳接壤。

简析:

首联和颔联写昔人杳然已去,渺不可知,表达出诗人对世事茫然的惆怅落寞的情愫。颈联写登楼所见: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汉阳树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如茵,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诗人想到东汉末年很有才气的祢衡,其人性刚傲物,为当权者不容,终被江夏太守黄祖所杀。想当年之碧血,见眼前之芳草,两相比照,若隐若现,亦暗亦明,似凄似切,且悲且喜,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尾联写现实感受,天色已晚,烟霞沉沉,乡关何处,令诗人怅惘不已,全诗以“愁”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不可见的境界,这样“合”,能回应首联,前虚后实,如豹尾之能绕额,真乃出神入化之笔。

链接:

1、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2、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枫桥夜泊

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盐铁判官。刘长卿有《哭张员外继》诗,自注云:“公及夫人相次没于洪州。”大约就在大历末年。他的朋友,除刘长卿以外,有皇甫冉、窦叔向、章八元、顾况,都是诗人。

简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一句说明了季候,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因为严寒,乌鸦都无法睡眠,所以还在啼唤。半夜里已经月落,想必总在深秋或初冬的下弦,旅客在船中睡眠,这不是愉快舒服的睡眠,而是有羁旅之愁的睡眠。这一夜的睡眠又无人作伴,只有江上的枫树和夜渔的火光和旅人相对。

链接:

寒山寺本来只是苏州城外一座小寺,,在宋代为普明禅院,普明寺是正名。由于张继此诗的影响太大,自唐代至今,一般人都只知道寒山寺。

题都①城南庄

韦庄(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②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③春风。

作者:

崔护,(?-831)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县)人。贞元十二年(796)登第(进士及第)。大和三年(829)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

注释:

①都:国都长安。②人面:一个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③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简析:

四句诗包含两个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链接:

1、晏几道《御街行》: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2、袁去华《瑞鹤仙》: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

3、现在剧作家欧阳予倩先生曾就这个故事写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

4、“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面容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

滁州①西涧②

韦应物

独怜③幽草④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⑤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

韦应物(737-约789),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玄宗时,曾在宫廷中任“三卫郎”,后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作品有《韦苏州集》。

注释:

①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②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在滁州县城西。据欧阳修说,西涧无水,大约在宋时即已淤塞。③怜:爱怜。④幽草:幽谷里的小草。⑤深树:树丛深处。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暮春郊游之所见所感。首句写胜春时节群芳已过,“幽草”虽然不及鲜花妩媚娇艳,但它那既不甘寂寞,又不趋时悦人的品格,恰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次句中,草幽鹂鸣,一静一动,一幽一鸣,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三四两句写荒津野渡傍晚阴雨的景色,与上文的明媚春光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诗人要表现的情怀并非悲凉和伤感,细细品味,不难看出“春潮带雨晚来急”从某种程度上却又渗透着某种希望与寄托,“野渡无人舟自横”之“自横”也有自爱、自赏的意蕴。

链接:

古之贤人常以花草自喻,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说,当与“独怜幽草”异曲同工。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

柳宗元(唐)

城上高楼接②大荒,海天③愁思正茫茫。惊风④乱飐芙蓉水,密雨⑤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⑥千里目,江⑦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⑧地,犹自⑨音书滞一乡。

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为他做过柳州刺史,所以又称他为“柳柳州”,他和韩愈都是“古为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的《捕蛇者说》揭示了“苛政猛于虎”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暴政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他的寓言,笔锋犀利,我们读过他的《三戒》中的《黔之驴》。他的山水游记清新,秀美,又以《小石潭记》最为后世传诵。

注释:

①唐元和十年(815)春,柳宗元等五司马被召回京,三月又被贬为远州刺史。除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外。韩泰为漳州(治今福建漳浦县)刺史。韩晔为汀州(治今福建长汀县)刺史,陈谏为封州(治今广东封开市)刺史,刘禹锡为连州(治今广东连州市)刺史。这首诗是柳宗元怀念同遭贬谪的友人,寄赠给韩泰、韩晔、陈谏和刘禹锡的。②接:目接,看见。大荒:广阔而荒凉的原野,也指边远荒漠之地。 ③海天:海天相接,一望无际。海天愁思,比喻愁思像海一样深,天一样广。茫茫:漫无边际。④惊风:狂风。飐(zhan展):风吹物体颤动。芙蓉:莲(荷)的别名。这里指荷花。芙蓉水,即长满荷花的水面。⑤密雨:大雨。薜荔(bili毕力):又名木莲,一种缘墙树牵藤的蔓生香草。这两句写夏季急风骤雨中的近景,借美好的事物受到风雨的摧残,抒发对个人和友人屡遭不平待遇的愤懑之情。⑥重(chong虫)遮:重重叠叠地遮蔽。⑦江:指柳江,当时亦名浔水,婉延曲折地绕城而流。九回肠:明喻柳江曲折,暗喻愁肠百结。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有“肠一日而九回”之句,梁简文帝《应全诗》也有“望郡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句。柳宗元即取此意。这两句写远景,寓有去国离乡遥远,友人被重山远水阻隔,音书难通而产生无限愁苦之意。⑧百越:亦称百粤。泛指古代岭南一带少数民族。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古代越族人民有断发文身的习俗。⑨犹自:仍然。滞:不流畅,阻隔。

简析:

诗的

一、二句从登柳州城楼写起,为下文感物起兴提供了宏大的画面,触景伤怀,衔接得天衣无缝。场景阔大,情谊融融。

三、四句表面好像是在描写夏季的暴风疾雨的宏大景象,而实际上却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

五、六两句实虚妙对,景中寄情:诗人巧妙驱遣“曲似九回肠”的江流这个具体物象,来比喻诗人自己那愁肠的百折,物我合一,自然贴切。诗的

七、八句垫转蓄势,直抒胸臆,沉郁顿挫,慨叹相同的宦海遭遇,卒章显志,点明寄书寓意,照应收束了上文。

春 雪

韩愈(唐)

新年①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作者: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注释:

①新年: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简析:

首句写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分外急切的心情。第二句,“惊”字表明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三、四两句,写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怅惘、遗憾,而是欣喜;这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称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

调张籍①

韩愈(唐)

②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③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注释:

①张籍:韩愈的学生。②李杜:李白和杜甫。③蚍蜉:大蚂蚁。

简析:

李白、杜甫的诗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哪知一群愚妄无知的小儿,竟然无端对他们诽谤、伤害。这就像蚂蚁想摇动参天大树,太可笑,太不自量了!后来,“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两句诗流传下来并被人们用作谚语,用以比喻力量微小,却不自量力,妄图动摇强大的事物。

链接: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游子吟

孟郊(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①,报得三春晖②。

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宋诗人梅尧臣、谢翱,清诗人胡天游、江□、许承尧,写作上都受到他的影响。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又多苦语,苏轼称之“郊寒岛瘦”,后来论者便以孟郊、贾岛并称为苦吟诗人代表。

注解:

①寸草心:子女的心。②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简析:

开头两句从人到物,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写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链接:

苏轼《读孟郊诗•二首》中有:“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用来诠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秋 思

张籍 (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①临发又开封②。

作者: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 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与王建齐名,号称“张王乐府”。其与白居易、孟郊等所作的诗歌被称为“元和体”。 白居易称赞他“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著有《张司业集》,编为五卷。南唐张洎收集其诗400多首编为《木铎集》12卷。明代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收诗450多首。

注释: ①行人:指的是捎信的人。②开封:是自己又打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的。

简析:

这是一首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著名的唐诗钢笔书法作品欣赏

唐诗

唐诗

唐诗

唐诗

唐诗

唐诗

唐诗

唐诗故事

唐诗300首

唐诗欣赏
《唐诗欣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