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纲1

发布时间:2020-03-02 23:59: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上编综述: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第四,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4、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5、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原因:A、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

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B、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6、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中国地主阶级改革派为稳固自身统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一场学习西方技术、引进西方器物的运动。它同样不是先进阶级领导,但它第一次将魏源等人“师夷长技”的主张在实践上加以贯彻,代表了中国传统政治势力对国家出路的另一种最初探索,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过,与“师夷长技以制夷”不同的是,“师夷长技”的目的不再仅是“以制夷”,而且包括镇压国内起义,即所谓“剿发捻、勤远略”。

人物: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金陵机器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近代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第一家新式航运公司,倡导者李鸿章;开平矿务局—近代第一家新式采煤企业,倡导者李鸿章;上海机器织布局—近代第一家新式棉纺织企业,倡导者李鸿章;天津电报总局—近代第一家电信公司,倡导者李鸿章;汉阳铁厂—近代第一家大型钢铁厂,倡导者张之洞

7、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做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8、挽救共和政体的努力。

(1)宋案:1912年8月,宋教仁在争得孙中山、黄兴等人的同意后,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其他几个小党派,组成国民党,国民党继承了同盟会的一些纲领。国民党在1912年12月到1913年2月举行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大选获胜。引起了袁世凯的极大恐慌,此后,宋教仁又奔赴各地,发表演说,抨击时政,袁世凯于1913年3月20日,派人将宋教仁暗杀于上海火车站。这成了“二次革命”的导火索。5月,袁世凯指责国民党人破坏共和。6月,袁世凯先发制人,在同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善后大借款合同。7月初,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国民会议,决定“二次革命”。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统一的行动纲领,没有领导核心,人心涣散,南方各省的国民党军队被袁世凯各个击败,孙中山、黄兴等被通缉,被迫逃亡海外。

(2)护国运动A.袁世凯称帝: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加紧了独裁的步骤。1913年10月,袁世凯以军警包围国会,胁迫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0日,就任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使国会法定人数不足,无法开会;1914年1月10日,解散作为民主共和制度标志的议会,并停办地方自治;随后制定《中华民国约法》,代替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中规定改内阁制为总统制。12月,更规定总统任期10年,并可以无限期连任,为复辟帝制做准备。1915年5月9日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作为日本政府对其复辟的支持。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宣布改年号为中华帝国。B.袁世凯垮台。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袁世凯称帝行为也使北洋军阀内部也产生了分化,冯国璋等还提出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帝国主义国家也对袁世凯的行为态度暧昧,在全国上下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仍任总统。6月,袁世凯忧惧而死。C.护国运动失败。在护国运动中,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于1914年7月另组“中华革命党”,并回国组织军事力量,组成中华革命军。但孙中山在组建中华革命党时,规定了严格的入党手续和组织纪律,把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作为入党的唯一标准,使中华革命党成了脱离群众的“秘密团体”,没能在反袁斗争中掌握领导权,反袁斗争的果实被大小军阀所窃取,重新恢复的共和制徒具形式。

(3)护法运动。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提出另外召集各省军阀指派的“临时参议院”,代行国会立法权,这种情况下,1917年7月,孙中山又举起“护法”旗帜。同时西南军阀为了抵制段祺瑞的武力统一,也想借护法之名达到自己的目的。8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议决成立军政府。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下令讨伐段祺瑞,以西南军阀的军队为主组成护法军,护法运动开始。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自己的武装,主要依靠西南军阀的军队,而西南军阀并不是真正维护民主共和,只是想利用孙中山的护法旗帜去抵制段祺瑞的武力吞并政策。不久,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实行停战,并改组军政府。1918年5月,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失败。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入绝境。

9、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些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10.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的杂志《新青年》问世,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延聘大批人才。《新青年》和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主要思想:(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1、中共“一大”:(1)大会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2)会议确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3)会议确定党的首要政策是组织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群众,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4)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总书记,张国焘和李达分别负责组织和宣传工作。

1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动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2)、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该文加上《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初步形成。原因: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应该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的思想。B、它从“中国革命的实情”的高度阐明了“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不适合于中国。C、它实际上具备了农民也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的思想。D、这篇文章还初步提出了一条红色根据地扩大的路线。《反对本本主义》则初步地回答了中国革命新道路之所以能逐渐开辟出来的思想根源,在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4)、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5)由此看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发展中,根据客观形势的要求,集体探索的成果。当然,毛泽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实践上,毛泽东不仅率先集中力量投身于革命战争,而且自觉地把武装斗争的攻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第二,在理论上,毛泽东阐明了武装斗争在中国的特殊重要性,论述了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第三,在实际工作中,毛泽东总结群众斗争的经验,创造性地解决了为坚持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根本问题。(6)、“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理论的形成:A、文家市会议—走向农村的开始。B、除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及时转移到井冈山地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外,南昌起义余部一部分由董朗率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与当时农民会合,主要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移到湘南农村,在那里开始探索上山打游击、开展农村革命斗争的新途径,后来也上了井冈山;广州起义余部一部分也转移到海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会合,一部分后来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另一部分则从广州的西北郊转入农村,后来参加了广西左、右江起义。一批又一批的中国革命者深入到农村坚持革命斗争,这是当时的客观环境使然。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及其理论。实践的发展马上就提出了新的理论问题:在农村创建的革命根据地能否持续存在和发展?怎样发展?如何看待农村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这是摆在革命者面前现实而迫切的重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在党内也是有分歧的。主要围绕着这些重大问题,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的主要标志——《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大约与此同时,中共六大也肯定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的重要作用。

13、土地革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型体现,根据地发展和反“围剿”战争胜利的关键。 (1)中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土地革命必然要朝着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和土地占有分散化方向发展。(2)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创造性地初步解决了土地革命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主要有:A:没收对象的问题。《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B:分配方法的问题。 即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C:所有权的问题。D:阶级路线的问题。 即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从根本上摧毁了农村中封建剥削的根基,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这是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条件下,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得到坚持和发展的根本原因。(4)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概况,主要体现在:政治建设—民主政治的实现。经济建设—生产关系的改变和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初步实现。但是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内开始滋长一种“左”倾急躁情绪,并三次在中央领导机关取得统治地位。这三次错误,特别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严重挫折。

14、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次会议解决了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重新肯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作战原则,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挥权。会后不久,又组成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参加的军事指挥小组。历史意义:(1)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导地位。(2)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因此,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15、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的防御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16、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政权建设:“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2)经济建设:减租减息(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和发展生产(大生产运动)(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17、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重点是反对主观主义。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中间环节。1941年8月,调查研究在党内蔚然成风。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此,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在全党范围内确立起来了。

18、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19、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第一,从实力对比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第二,从战略对比上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第三,从战争性质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第四,从战争结果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0、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国际:老牌帝国主义强国受到极大削弱;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两大阵营对立的格局逐步形成。 总的来说,世界反动势力已经无法联合起来干涉中国革命,和平民主的潮流高涨,中国革命不再孤立无援。国内: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内部高度团结;全国人民人心思定,冀图和平建国;国民党军队实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但逐渐丧失民心。

21、和谈(1)重庆谈判。争取国内和平,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在赫尔利、张治中陪同下离开延安赴重庆谈判。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在中共做出巨大让步的情况下,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国共双方还达成了1946年1月10日停战的协议。(2)政协会议。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 同一天,由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以及社会贤达的代表38人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政协会议上,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与民盟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与国民党认真协商,推动政协会议达成五项协议。政府组织问题,和平建国纲领问题,国民大会问题,宪法草案问题,军事问题。政协的上述协定虽然还不是新民主主义的,但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在一个时期内,是否忠实履行政协协议,就成了人们衡量政治是非的重要尺度。

22、土地革命理论的成熟——《中国土地法大纲》。全国土地会议之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改”运动的热潮。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进展,彻底消灭了解放区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打倒了地主阶级,是中国社会的一次伟大变革。它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巩固了工农联盟,为最终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也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3、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过,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繁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 产党不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这是的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 善。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 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24、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2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这个社会:政治上,无产阶级居于领导地位,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资产阶级总体上属于人民内部的一部分。经济上,国营经济逐渐确立领导地位,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多。思想文化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总体上已经确立,但思想改造的斗争还比较复杂。

26、社会主义改造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1)历史背景:土地改革后,农村的生产迅速发展了,农民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农、下中农由于缺少农具、耕畜和资金,生产经营上的困难仍然比较大,而且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农村中的贫富分化也开始了。针对这种情况,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教育、推动和帮助

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这样,在土改后,互助组很快就在农村中相当普遍地发展起来。 (2)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这种由低到高的发展,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3)农业合作化的步骤、形式: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的)——高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的);换工互助,共同劳动(集体劳动)——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结合——土地归公,按劳分配。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27、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分)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8、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素和必要条件。(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这一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1

中国近现代史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选择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print

中国近现代史纲完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1
《中国近现代史纲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