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发布时间:2020-03-02 21:39: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4.17.2.1C1 会泽县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磁共振检查的准备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病人没有禁忌证。并嘱病人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病人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诉病人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的病人,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立即停止检查,让病人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急症、危重症病人,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1 2.准备磁共振对比剂,必要时使用。

【禁忌证】

各部位磁共振检查的禁忌证,要求基本上是同一。为此,禁忌证不在各部位中分别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邻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屑植人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内)的妇女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 颅脑磁共振检查

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颅脑外伤(尤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2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

1、Wl、T

2、W1,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1。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⑥成像层厚:5~10mm。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1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

3 (或)冠状面T1Wl。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1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1。

二、鞍区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鞍区肿瘤。

2.鞍区血管性疾病。

3.颅脑外伤累及鞍区。

4.鞍区先天性发育异常。

5.鞍区肿瘤术后复查。

6.鞍区感染。

7.鞍区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4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前床突至后床突。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矢状面T1W

1、冠状面T1W

1、T2W1。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设定放大扫描FOV,根据垂体大小及扫描范围设定采集范围。

⑤成像层厚:2~5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⑦矩阵:128×256或259×256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3)垂体也可行动态扫描,单次采集时间20~30s,动态采集10次。在第一次数据采集后,立即注射对比剂;同时连续成像9次,用冠状面扫描。

5

三、脑桥小脑三角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脑桥小脑三角肿瘤。

2.脑桥小脑三角区肿瘤样病变。

3.颅脑外伤累及小脑角区。

4.脑桥小脑先天性发育异常。

5.脑桥小脑区肿瘤术后复查。

6.内听道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l)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脑桥小脑三角区。

③推荐成像程序: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冠状面T1 WI、横断面T1WI、T2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

6 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20~25cm。

⑤成像层厚:2~5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128×256或256×256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四、颅脑动态灌注磁共振检查 【适应证】

1.脑血管梗死早期诊断。

2.颅内肿瘤。

3.颅脑外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7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增强扫描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待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或以病灶为中心。

③推荐成像程序:EPI快速成像法或快速梯度回波法。按病变部位设定横断层面,一般为10层,成像次数为40~60次。开始成像不注射对比剂,到第四成像末时,经静脉用压力注射器注射对比剂后,成像至40~60次完毕。

④成像野(FOV):20~25cm。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256×256等。

2.经工作站处理后病灶的信号强度一时间变化曲线 计算感兴趣区的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

8 局部脑血流速度(RCBF)等参数。

五、颅脑弥散成像检查技术 【适应证】

1.脑干部位病变。

2.脑梗死。

3.脑出血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

③推荐成像序列:可根据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相关的成像序列。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扩散加权系数(B)(通常为0,1000/mm)。SRP三轴分别成像,并生成平均扩散加权图像(trace diffusion weighted images)和ADC maps(ADC图像)。

9

2④成像野(FOV):20~25cm。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128×256或256×256等。

六、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技术 【适应证】 1.脑血管性疾病。

2.颅内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3.脑血管疾病术后治疗后随访。

4.筛选可疑又不能行DSA检查的脑血管疾病等。 5.颅内感染。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头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

10 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以脑Willis环或病灶为中心。扫描区域近端或远端设臵预饱和带分别获得静脉像和动脉像。如行动脉成像要在远端加预饱和带。

③推荐成像程序:2D或3D相位对比法(PC)和3D TOF MRI(时间飞逝法)。

④成像野(FOV):20~25cm。

⑤成像层厚:1一2mm。

⑥成像间距:无间隔。

⑦矩阵:256×256,512×512等。

2.图像后处理 重建方法用MIP法或Surface,多视角重建。

 五官及头颈部磁共振检查

一、眼部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眶部肿瘤,包括眼球、视神经与眶的各种肿瘤。

2.眼肌疾病,如格氏眼病等。

3.血管性病变,包括眶内静脉曲张、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

4.外伤。

5.非金属性眼内和眶内异物。

6.眶内炎症包括炎性假瘤与眶内感染。

11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嘱病人检查中双眼平视前方或闭眼,使眼球保持不动。

(2)成像中心:眶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扫描范围上下包括眶上、下壁,前后包括眼睑至眶尖。

③推荐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适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 WI、T

2、WI,冠状面T1WI或沿检查侧视神经走向设定斜状面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成像序列。如脂肪抑制技术等。

④成像野( FOV):18~25cm。也可根据眼眶大小及病变范围设定扫描范围。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2~5mm。

12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可加扫T1WI-FS序列。常规做横断面、斜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l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二、鼻及鼻旁窦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纤维血管瘤和脊索瘤等。

2.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

3.鼻窦肿瘤、囊肿、鼻窦炎症、息肉及黏膜增厚、窦内积液、积脓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取头先进,仰卧在检查床上,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做咽部扫描时,嘱病人检查中避免吞咽动作。

(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

13 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扫描范围包括额窦平面至上齿槽平面,前后从上额窦前壁至鼻咽腔后部。

③推荐成像序列:采用常规SE序列或快速序列,行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扫描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18~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3~5mm。

⑦矩阵:128×256或25S×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14

二、耳、颞骨部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听神经瘤,尤其是局限于内听道的小肿瘤。

2.颈静脉球体瘤。

3.耳、颢骨部同时累及颅底和颅内的病变。

4.乳突脂脂瘤。

5.耳部和颞部的其他良恶性肿瘤。

6.颞骨骨折及中耳炎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二侧颞骨部。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l、T2WI、冠状面T1WI。如磁共振内耳膜迷路成像,一般采用长T2WI

15 或3DSISS序列。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血管神经交互压迫一般采用3DTOF序列。

④成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2~5mm。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四、颞颌关节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颞下颌关节(TMJ)紊乱综合征等颞颌关节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丁头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16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选用7~8mm环形TMJ表面线圈一对,一次固定,左右对比成像,体位同颅脑磁共振技术。将环形TMJ线圈中心对准外耳孔前1~2mm处之颞颌关节,线圈尽量贴近TMJ。移动床面位臵,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两侧颞颌关节。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为冠状面和矢状面T1WI和T2WI成像。矢状面单层多时相动态成像。

④成像野(FOV):180~200m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2~4mm。

⑦矩阵:256×258等。

(4)TMJ单层多时像( SSMP)扫描及电影显示,使用矢状斜位扫描,每个颞颌关节设定一个采集包,扫描层数均设定为1层。频颌关节处于不同的咬合位臵时进行多次重复扫描。先将动态扫描设臵成手动控制状态,并使扫描仪处于手动扫描待命状

17 态。先嘱病人闭口、咬牙,按手动扫描键做第一次扫描,再将辅助张口器放入病人口中,让病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根据辅助张口器的梯级,使牙齿处于不同的咬合位臵,每变化一个咬合位臵重复一次扫描,直至最大位臵。

2.图像后处理 同一层面的TMJ在运动的不同时相的图像,用快速连续显示的方法,即可成为连续的运动画面——TMJ电影。

五、鼻咽部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纤维血管瘤和脊索瘤等。

2.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

3.鼻窦肿瘤、囊肿、息肉及黏膜增厚、窦内积液、积脓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头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

18 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应包括第1~2颈椎到蝶窦。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 Wl,冠状面、矢状面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 FOV),18~23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3~5mm。

⑦矩阵:128×256或256 X 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六、喉及甲状腺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各种良性、恶性肿瘤。 2.囊肿性病变。

19 3.淋巴结肿大。 4.甲状腺肿大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颈部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并嘱病人扫描中避免吞咽动作。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甲状软骨,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用快速定位扫描序列采集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定位图像。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包括整个甲状腺及喉部。

③推荐成像序列:常规使用SE序列或快速序列,做横断面T1WI、T2WI,矢状面T1WI,必要时可以根据病情辅以其他序列。

④成像野( FOV):15~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3~8rnm,

⑦矩阵:128 X 256或255×312等。

20 2.增强扫描

(1)手椎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2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七、面部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各种面部良性、恶性肿瘤。

2.各种面部的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畸形、血栓形成等。 3.面部肉芽肿性病变。 4.面部淋巴结肿大。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爵。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鼻根部,移动床面位臵,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21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根据病变部位。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做横断面T1WI、T2 WI,冠状面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3~5mm。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ΓI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八、颈部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22 l.颈部的良恶性肿瘤,包括咽旁、颈动脉间隙等部的肿瘤。 2.颈部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畸形、血栓形成等。 3.颈部的囊肿性病变。 4.颈部的肉芽性病变。 5.颈部的淋巴结肿大。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量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甲状软骨,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根据病变部位大小而定。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做T1WI和T2WI,矢状面T1WI,也可以使用休线圈检查臂丛神经病变及上纵隔的颈部病变。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 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

23 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3~8mm。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 肺部及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检查

一、肺部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肺部良、恶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纵隔肿瘤、淋巴结肿大和大血管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肺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胸部手术后疗效的评价。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l)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

24 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胸部中点,移动床面位臵,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胸部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自胸廓人口到肺下界。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做横断面T1WI、T2WI,冠状面或矢状面T1WI成像。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对于血管瘤、肿物、淋巴结的鉴别可使用梯度回波脉冲序列。

④成像野(FOV):35~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5~10 mm。

⑦矩阵:l28×256或258×512等。

⑧其他:根据所使用全身磁共振机的性能决定心脏门控的形式和方法。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l程序相同,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

25 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l,

二、心脏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心脏肿瘤。

2.先天性心脏病。

3.心肌病。

4.冠心病。

5.瓣膜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胸部中点,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胸部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6 ②成像范围:从心底及大血管根部到心尖部。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适宜的快速序列,常规做横断面T1 WI、冠状而或斜状面T1Wl成像。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35~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⑧根据所使用全身磁共振机的性能决定心脏门控的形式和方法。

2.增强扫描

(l)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l。

三、心脏电影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先天性心脏病。

27 2.瓣膜病。

3.冠心病。

4.心肌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胸部中点,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胸部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多数情况下,需二次以上定位,如“四腔位”、“左心室长、短轴位”。

②成像范围:病变所在的心肌层面或能反映心脏活动情况的层面。

③推荐成像序列:梯度回波序列,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30~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8 ⑧根据所使用全身磁共振机的性能决定心脏门控的形式和方法。

四、心肌灌注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梗后再灌注等)。 2.心肌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胸部中点,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胸部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包括心室全部或可疑病变区。

③推荐成像序列:左心室短轴SE序列或快速序列T1WI成像。

④成像野(FOV):30~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5~10mm。

29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⑧其他:根据所使用全身磁共振机的性能决定心脏门控的形式和方法。

2.增强扫描

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推荐成像序列为快速SE序列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以后每隔1min重复扫描。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5~l5min加延迟扫描,重复数次。

五、大血管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l.主动脉瘤。

2.主动脉夹层。

3.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发育异常。

4.大动脉炎。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病变部位中点;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病变部位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30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胸主动脉:从主动脉弓或以上到膈面。腹主动脉,从膈面到髂总动脉分叉处。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横断面T1WI成像。根据病变情况可加扫矢状面或斜面的T1WI成像。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30~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⑧其他:根据所使用全身磁共振机的性能决定心脏门控的形式和方法。

六、大血管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技术 【适应证】

1.颈动脉、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狭窄、动脉瘤、动脉畸形和动脉闭塞。

2.了解颈动脉、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与邻近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

3.动脉夹层、大动脉炎。

31 4.肾动脉狭窄。

5.胸腹部静脉系统。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2)成像中心:移动床面位臵,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病变部位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根据病变需要决定扫描范围。

③推荐成像序列,TOF(时间飞越法)或PC(相位对比法)法MRA成像,3D、2D TOF和3D PC以横断面采集为佳。2D PC成像平面根据需要决定。一般颈部以2D TOF为宜,胸部大血管和腹部血管首选2D或3D TOF,也可采用2D PC成像。

④成像野(FOV):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2DTOF层厚为0~2.5mm,2DPC层厚为30~80mm。 ⑥成像间距;0。

⑦矩阵:128×258或256×512等。

32 ⑧根据所使用全身磁共振机的性能决定心脏门控的形式和方法。

2.增强扫描 大血管MRA可用对比剂增强扫描,以提高血管造影的质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推荐成像序列,可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必要时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刻开始增强后扫描。

(3)推荐成像序列:可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3.图像后处理 无论何种方法所得的MRA原始资料都须进行图像后处理,一般以最大密度投影法MIP为常用。也可根据需要进行SSD、MPR等重建。

 腹部磁共振检查

一、肝脏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肝良、恶性肿瘤(如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等)。

2.肝囊肿和囊肿性病变(如多囊肝、肝包虫病等)。

3.肝脓肿、肝结核和其他肝炎性肉芽肿等。

4.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33 5.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肝炎后、血吸虫性、酒精性等硬化)。

6.Budd-Chiari综合征。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脐与剑突连线中点,移动床面位臵,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脐与剑突连线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膈顶到肝下缘。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横断面T1WI和T2WI成像;冠状面T1WI成像,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30~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5~10 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34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延迟5~30min扫描。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或与快速梯度回波序列相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延迟5~30min扫描。

二、肝脏灌注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2.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肝转移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4.肝癌术后复发的发现和鉴别。

5.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NH)

6.肝脓肿、肝结核和其他肝炎性肉芽肿等。

7.肝囊肿和囊肿性病变(如多囊肝、肝包虫病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35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脐与剑突连线中点,移动床面位臵,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脐与剑突连线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膈顶到肝下缘。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横断面T1WI、T2WI成像,冠状面T1WI成像,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30~40crn,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增强前T1WI序相同,推荐成像序列为快速梯度回波序列。用屏气扫描,以同样的扫描序列重复四次,间隔时间

36 为10s,最后一次卧以在3~5min后延迟扫描。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30min延迟扫描。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推荐成像序列为快速梯度回波序列。用屏气扫描,以同样的扫描序列重复4次,间隔时间为10s,最后一次可以在3~5min此后延迟扫描。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30min延迟扫描。

三、胰腺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胰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胰岛细胞瘤的诊断。

3.急性胰腺炎的诊断。

4.胰腺先天性异常。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脐与剑突连线中点,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脐与剑突连线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37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膈顶到胰腺下缘。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或梯度回波序列,横断而T1WI成像,冠状面T1WI成像,常规。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30~40crn。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l。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

3.MRCP扫描 适合该机型MRCP成像参数。

四、肾脏磁共振检查技术

38 【适应证】

1.肾脏良、恶性肿瘤,如肾癌、肾母细胞瘤、肾转移瘤、肾错构瘤等。

2.肾囊肿和囊肿性病变。

3.各种肾脏先天性畸形。

4.肾脓肿、肾结核和其他肾脏炎性肉芽肿等。

5.肾盂积水。

6.肾血管病变。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脐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脐部中心,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肾上极到肾下极。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横断面T1WI和T2WI成像,冠状面T1WI成像,必要时可根据病情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39 ④成像野(FOV):30~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l,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5~30min延迟扫描。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l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郎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5~30min延迟扫描。

(3)必要时可进行动态扫描。

五、前列腺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前列腺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了解肿瘤性质、部位和侵犯范围。

2.前列腺结节增生 与前列腺其他占位性病变鉴别。

【操作方法及 程序】

40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2)成像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在脐和耻骨联合连线下1/3处前列腺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包括整个前列腺。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以前列腺为检查中心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T1WI和T2WI;欲了解前列腺侵犯者可增加T2WI冠状面的检查序列,必要时可根据病情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35~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3~5mm.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

41 面及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l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

六、女性盆腔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女性内生殖器官的良恶性肿瘤和囊肿性病变 了解肿瘤性质、部位和侵犯范围,

2.子宫内膜异位症 与女性盆腔内其他占位性病变鉴别。

3.生殖道畸形 了解子宫输卵管大小、形态及位臵,明确畸形的类型。

4.女性生殖系统损伤。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

(2)成像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中点脐和耻骨联合之间。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42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包括女性盆腔范围。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矢状面T1 Wl、T2WI,横断面T1WI为主要检查序列。

双侧附件为检查中心者可按T1Wl和T2WI横断面加T1WI冠状面为主要的检查序列。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35~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⑥成像层厚:5~l0mm。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

43

七、磁共振尿路造影(MRU)技术 【适应证】

1.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肿瘤所致的泌尿系梗阻。

2.肾、输尿管、膀胱的先天性变异。

3.盆腔内肿瘤的局部侵犯。

【术前准备】

检查前12h禁食、禁水,排便,禁服促进肠液分泌药物,如泻药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

(2)成像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中点脐孔。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冠状位包括肾上极至膀胱下缘,横断位则以梗阻部位为中心。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适宜的快速序列,横断位T2WI,冠状面屏气重T2WI脂肪抑制序列。

44 ④成像野(FOV):30~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冠状位3mm,横断面5~10mm。

⑥成像间距:冠状位0mm,横断面5~10mm。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图像处理 冠状位薄层重T2WI,经多方位、多角度旋转MIP重建后摄片,其余序列按顺序摄片。

 骨与关节磁共振检查

一、四肢骨骼、肌肉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肌肉软组织良恶性肿瘤,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

2.组织损伤,如肌腱韧带断裂、肌肉撕裂、外伤性血肿等。

3.骨髓疾患,包括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硬化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及化疗、放疗后的随访。

4.骨良恶性肿瘤,观察肿瘤的范围及周围浸润情况以及手术或放疗、化疗后随访。

5.骨外伤,X线平片阴性,以排除有无骨折骨及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损伤。

6.骨与关节的化脓性或非化脓性感染。

【操作方法及程序】

45 1.平扫

(l)检查体位:病人取仰卧位,用海绵垫垫平被查肢体并用沙袋固定,使病人舒适易于配合。单侧肢体检查时,尽量把被检侧放在床中心。可用体线圈行两侧肢体同时扫描,以便对照观察,或用特殊骨关节表面线圈。

(2)成像中心:应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而定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视病变范围而定。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适宜的快速序列,常规做横断面T1WI、T2WI和脂肪抑制T2WI矢状面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⑥成像层厚:5~10mm。

⑦矩阵:l28×256或 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46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二、四肢关节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关节软骨及关节周围韧带及肌腱的损伤,如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肌腱撕裂、十字韧带断裂、肩袖撕裂等。

2.关节内及关节周围囊肿,如腱鞘囊肿、半月板囊肿、滑膜囊肿等。

3.关节滑膜病变,如滑膜炎、色素沉着性滑膜炎、滑膜瘤等。

4.骨缺血坏死。

5.退行性关节病。

6.骨及关节的良恶性肿瘤.

7.关节炎,包括化脓性、结核性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关节病变。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取仰卧位,用海绵垫垫平被查肢体并用沙袋固定,使病人舒适易于配合。单侧肢体检查时,尽量把被检侧放在床中心。切面的方位应根据不同的关节而定。

(2)成像中心:应根据不同的关节部位而定。

47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髋关节:横断面+冠状面为主,辅以其他切面。膝关节+矢状面+冠状面为主,辅以其他切面,腕关节,横断面+冠状面为主,辅以其他切面。肩关节:斜冠状面十横断面为主,辅以其他切面。肘关节:冠状面+矢状面为主,辅以其他切面。踝关节:冠状面十矢状面为主,辅以其他切面。

②成像范围:视病变范围而定。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SE,常规做横断面T1WI和T2WI矢状面或冠状面T1WI和T2WI。半月板检查一般采用质子密度加权和T2WI双回波检查序列。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⑥成像层厚:3~10 mm。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48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三、脊柱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脊拄退行性病变,包括椎间盘变性、膨隆、突出、椎管狭窄、脊椎滑脱等。

2.脊柱外伤,尤其是脊椎骨折伴脊髓损伤。

3.椎管肿瘤,包括髓内、髓外、硬膜下和硬膜外肿瘤。

4.脊髓血管畸形。

5.脊柱骨髓发育畸形,包括脊柱裂、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等。

6.脊柱及脊髓感染性病变,包括脊柱结核。

7.脊柱骨原发或转移性肿瘤。

8.脊柱手术后随访观察。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双腿屈曲,臵在三角形垫子上,使病人舒适,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49 (2)成像中心:应按临床检查要求定扫描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以矢状面和横断面为基本扫描方位,需要时加做冠状面扫描。

②成像范围:视病变范围而定。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SE,常规做矢状面T1WI、T2WI,横断面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矢状面扫描范围应包括椎体两侧缘结构,横断面范围视病灶大小决定。椎间盘横断面应采用多平面、多角度,切面方向与各椎间盘平行的扫描。

④成像野(FOV):20~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0~20%。

⑥成像层厚:2~5mm。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I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50

磁共振检查须知

磁共振检查注意事项

磁共振检查范围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注意事项

磁共振原理图

磁共振波谱

孕妇及胎儿磁共振检查知情同意书

磁共振后果自负保证书

3磁共振试题

磁共振成像系统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