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2020-03-01 17:59: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转变观念

(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官职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 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和学生交朋友,勇于面对真

实的自己,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惧 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2、整体把握

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习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个案。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种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提示去整体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这些范例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 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 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4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 者和创造者。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1岁。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 步一步前进。

四、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 在教学中应做到:适时,即适时提出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去看书,听课,教师针对思考题应有意识地讲解、强调,加深印象;定向,即要处处把握好“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方向,引导学生把思维重点定向在“如何学会做人”的道理上来,突出其思想性,把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度,即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不宜过深地讲解做人道理及伦理道德,但也不能 过浅地浮于表面的认识,轻描淡写,不能充分起到感染教育的作用。

2、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 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 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 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 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应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 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教学要求

1、着眼于做人道德认识的提高,着重于道德情感的培养,着力于做人行 为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明白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

2、通过观察、发现快乐、寻找快乐并感受快乐,能够从多种快乐中领悟 到只有付出的快乐更令人回味。

3、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发展观,也基本了解 祖先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先的钦佩感。

4、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 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

5、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懂

得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观念,不同的人种和民族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的 思想,培养对地球的亲近感和探索精神。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单元结构: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

主题一:生活中的快乐;2课时

主题二:拥有好心情;2课时

主题三:偿偿苦滋味。2课时

第二单元:追根寻源

本单元由四个主题构成

主题一:吃穿住话古今

(一);2课时

主题二:吃穿住话古今

(二);2课时

主题三: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2课时

主题四:汉字和书的故事。2课时

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

主题一:伟大的先人;2课时

主题二:我国的国宝;3课时

主题三:我们的国粹。3课时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

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

主题一:蔚蓝色的地球;3课时

主题二:我们的地球村;3课时

主题三: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2课时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