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4美术评论、怎样评论电视节目9P

发布时间:2020-03-02 03:05: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的物质化的体现,因此形式应该从属于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这一要求。但是,形式也因为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味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马克思曾经论述过,人类只有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出“一种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这也就说明,形式美是能够被人们感受到的。这里所说的形式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它有着特定的含义,这主要是指美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规律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在艺术史上,美术家们通过长期的创造实践,探索出了一些相对不变的形式美的法则,这些法则都是事物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在美术形式上的体现,因此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也有着能为人所把握的生理、心理基础。下面就分别列举并结合一些实例作些简要的解释。

变化与统一:

在这里,变化也就是多样,所以也称多样与统一。事物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和富有变化的统一整体,在美术作品中,个别形象和形式要素、语言的多样化,可以极大地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是这些变化又必须达到高度统一,使其统一于一个中心的形象或主体的部分,这样才能构成一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例如在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中,十二个门徒的姿态和表情均不相同,极富变化,然而画家把他们三人一组地分置于耶稣两边,使处于明亮背景前的耶稣对统一画面发挥统摄作用,室内建筑的透视线又进一步加强了他的中心地位和形式上整体统一的视觉效果。又如《清明上河图》的虹桥一段,画面以客船过桥为中心,桥上下及两岸的各色人物,都为这一情节所吸引,由此而构成多样统一的热闹而紧张的生动场面。雕塑作品中如希腊的《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女神的头、胸、腰、胯和腿,都形成自然而微妙的方向变化,而作为整体,这些部分又统一于女神那呈反S形的人体中轴线,从而构成一种富有魅力的优美、高雅的身姿。这些作品都是体现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典范作品。

对比与和谐:

对比就是应用变化原理,使一些可比成分的对立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美术形式中的对比因素很多,如大小、曲直、方向、黑白、明暗、色调、疏密、虚实、开合等,都可以形成对比。和谐就是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就是指可比因素存在某种共性,也就是同一性、近似性或调和的配比关系。和对比一样,和谐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在林风眠的《静物》中,直立的玻璃水壶和水平的鱼、黑与白、背景上的橙与绿,都存在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然而由于黑白在画中起主导作用,画面仍是和谐的。而潘天寿的《水仙》由于花丛方向与造型而使整体形式非常和谐,然而在花丛大小、位置、叶的交插及题字上又稍有变化。因此在美术作品中,对比与和谐,常常是某一方面居于主导的地位。

比例与尺度:

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艺术形象中都包含着一种内在的抽象关系,就是比例和尺度。比例中包含着数学的秩序,美的人体具有某种比例,在古代希腊就被发现并作为美的规范。古希腊前期人体比例规范被确定为7个头长,到后期又确定为8个头长。同时,几何学中的黄金分割又被认为是美的比例运用到美术创作中。如希腊雕刻《持矛者》的上下身比例以及古希腊建筑《帕特农神庙》的建筑平面与正立面的长、宽之比,都是接近黄金比的。法国古典主义画家达维特的《萨平妇女》的构图,也是按黄金分割的比例去安排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位置的。这里所说的尺度,并不是度量上常说的尺寸,从美学意义讲,尺度就是标准、规范,其中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的意思。例如建筑设计的原则就是要适应人的生活起居与审美的需要,人体的比例、画面的安排都要有一个适当的标准,就是符合美的规律的尺度。

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指整体的各部分依实际的或假想的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应关系,它具有稳定与统一的美感。其中完全等量、等形的对称又称为均齐,具有很强的整齐感与秩序感,如贵州的《蜡染头巾》。并不完全等量等形的对称,如马蒂斯的《蓝衣妇女》,是一种带有变化成分的对称,使人感到人物形象既稳重端庄,又自然生动。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轴线或支点两侧形成不等形而等量的重力上的稳定、平衡就是均衡。如王雪涛的《牡丹》,右上方的花与左下方的枝叶就是依中间的重力支点形成均衡的。马蒂斯的《静物》中,右边的盆花与左边的大块衬布构成均衡。均衡的法则使作品形式于稳定中更富于变化,因而显得活泼生动。

节奏与韵律:

节奏本来是表示时间上有秩序的连续重现,如音乐和舞蹈的节拍和节奏。在美术中,它指一些形态要素的有条理的反复、交替或排列,使人在视觉上感受到动态的连续性,就会产生节奏感。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正立面的那些直线、柱廊、拱券乃至光影等,都形成了富有变化的节奏。韵律的原意也是指声韵上的律动。在美术中,韵律是指动势或气韵的有秩序的反复,其中包含着近似因素或对比因素的交替、重复,在和谐、统一中包含着更富变化的反复。如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中的波状线与曲线所构成的冲浪形象,就充满强烈的韵律感。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是西方古典油画中富于韵律感的典范名作,我们的视线可以从位于前景的衣着华丽的教皇开始,他右臂下垂的长袖连到最下方的小天使,他们仰首注视的姿态又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位于明亮背景前的圣母,他的披巾和长袍构成优美的反S形,飘起的下襟连到圣女身上,最后又达到背后绿色的帷幔。在所有这些和谐的曲线中,蕴藏着极为复杂而完美的韵律美。

如何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鉴赏的程序一般分为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具体内容包括:

1、叙述(description)

陈述画面上可以直接看到的东西,暂不顾其含义和价值判断。这里又有两种差别,即对写实作品,应指明画中画了哪些东西。如人物、动物等;而对抽象作品,则应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与方向等。 即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

2、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指探讨一件作品的造形关系,包括各种形状间的相互依存及作用方式,色调的处理,空间的营造,构成原理的运用等。 即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

3、解释(interperetation)

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或者说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所想表达的观念。 即作者想表达什么?

4、评价(jndgement)

即在一种范围内进行比较,以判断这一作品的优劣。这种比较应尽可能在相当广的范围内进行,不能仅局限于某一流派或时潮。再就是要充分注意形式与所表达内容是否有协调性和统一感。 即你喜欢这件作品吗?

费德门的这一欣赏程序是由感受到理性的逐渐上升,因此,这种程序应该说是合理的。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在拉斐尔留下的无数杰作之中,最著名的当数《西斯廷圣母》 这幅被绘制于梵蒂冈著名的西斯廷大教堂内的圣母像,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圣母画中的绝品,画中的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的圣母像中那种冰冷、僵硬,不可亲近的模样,将圣母描绘成一个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妇女,她的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为自己手中怀抱着的基督,她的脸上又洋溢着深厚的带有牺牲精神的母爱,因为她将要把心爱的儿子奉献给人世。这种伟大的母爱,显现于这个身着简朴衣裙,赤足的年青的妇女身上。她缓步从云端走来,双手抱住紧挨着自己胸前的幼小的基督,微风吹拂起玛利亚的头巾与裙边,侧身站着随同前往人间报信的大天使圣芭芭拉,画面的左端站立着前去欢迎圣母子的降临的教皇西斯托斯。

画面上,帷幔向两边缓缓拉开,圣母马丽亚怀抱婴儿基督从云中冉冉降落。她的脚边,跪着年老的教皇西斯廷二世和年轻美丽的圣徒瓦尔瓦拉,前者穿着沉重的法衣,用手指着圣母应该去的大地,后者目光下垂,虔敬里略带羞怯,似在为母子俩祈祷。圣母面容秀丽而沉静,眉宇之间似有隐忧,为了拯救个人类,她将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爱子。小基督依偎在母亲怀里,他睁着大眼睛望着我们,目光里有一种不寻常的严肃感,似乎他已明白这里所发生的一切。

《西斯廷圣母》在拉斐尔过去创造的圣母中,总是极力追求美丽、幸福。完好无缺、更多地具有母亲和情人的精神气质和形象。而这幅《西斯廷圣母》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塑造了一位人类的救世主形象:她决心以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拯救苦难深重的世界。13世纪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对这位天神降临人间的女王唱出了至尊至敬的赞歌:她走着,一边在倾听颂扬,身上放射着福祉的温和之光;仿佛天上的精灵,化身出现于尘壤。这幅画没有丝毫艺术上的虚伪和造作,只有惊人的朴素,单纯中见深奥。画面像一个舞台,当帷幕拉开时,圣母脚踩云端,神风徐徐送她而来。代表人间权威的统治者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华贵的教皇圣袍,取下桂冠,虔诚地欢迎圣母驾临人间。圣母的另一侧是圣女渥瓦拉,她代表着平民百姓来迎驾,她的形象妩媚动人,沉浸在深思之中。她转过头,怀着母性的仁慈俯视着小天使,仿佛同他们分亭着思想的隐秘,这是拉斐尔的画中最美的一部分。人们忍不住追随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终与圣母相遇,这是目光和心灵的汇合。圣母的塑造是全画的中心。从天而降的圣母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初看丝毫不觉其动,但是当我们注目深视时,仿佛她正向你走来,她年轻美丽的面孔庄重、平和,细看那颤动的双唇,仿佛听到圣母的祝手。

西斯廷圣母塑造了一位人类的救世主形象:她决心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拯救苦难深重的世界。画面像一个舞台,当帷幕拉开时,圣母脚踩云端,神风徐徐送她而来。代表人间权威的统治者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华贵的教皇圣袍,取下桂冠,虔诚地迎圣母驾临人间。圣母的另一侧是圣女渥瓦拉,她的形象妩媚动人,沉浸在深思之中。她转过头,怀着母性的仁慈俯视着小天使,仿佛同他们分享着思想的隐秘,这是拉斐尔的画中最美的一部分。人们忍不住追随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终与圣母相遇,这是目光和心灵的汇合。

拉斐尔(1483---1520)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他父亲是宫廷的二级画师。他从小随父学画,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进画家画室当助手。学习了十五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走上了独创的道路。从二十二岁到二十五岁创作了大量圣母像,从此声名大扬。他没有达.芬奇那样经验丰富博学深思,也没有米开朗基罗的雄强伟健的英雄气概。可是他虽然只活了三十七岁,却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画家。他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昧。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的聪明特别表现在善于汲取他人之长,而后加以综合的创造。他一生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大公的圣母》和《教皇利奥十世》等,还作了一些建筑设计,并为西斯廷小教堂设计画稿。他的才能又表现在他创造出最合乎当时人们的口味的形象。风格被特称为一种“秀美”的风格,不仅使当时人倾倒,并且延续了四百年之久,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认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悲剧与抗争: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

欣赏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海上乌云密布:巨浪滔大,似乎要把木筏和聚在它上面的遇难者吞没。疾风呼啸着撕攫着帆篷,吹斜了用缆强拴着的桅杆。在前景的木筏尾部,画着几个己死、将死和听天由命的人。父亲绝望地守在心爱的儿子尸旁,用手揽着他,仿佛还希望摸出已死的心脏的跳动。少年死者的身体画得非常精彩,它是这幅画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之一。少年左首仰卧着一个垂死的人,右边趴着一个伸开一条胳臂的少年的尸休;他上面是一个两眼发呆、似乎已经失去理智的人。这一组人物的收尾是一个以赤裸的双腿直挺挺倒挂在木架上、头和双手都浸在海水里的死人身子。这个身体和死去的儿子的身体一样,是整个构图的最强烈、最富有戏剧性的强音。

桅杆附近的一小组人物是从这一组刻着死和绝望的烙印的人物向画面右部满怀希望的人们的过渡。以仓促架立起来的帐逢为背景的几个人物紧张地注视着天际。其中突出的是一个用手指着远远出现的船帆的男人。

画面的右部同左部适相对立。人们强忍着痛苦,挣扎着挺起身子,希望看见刚刚在天边隐约出现的遥远的帆影。还有一点力气的人爬上了木桶,摇晃看手巾、破布,借以引起“阿尔古斯号”的注意。这一组热烈、紧张和苏醒过来的人物,以打信号的黑人的生动轮廓告终。 木筏横贯整个画面,而且两端都越出了画面:席里柯以这种迎面扑来的醒目的刻划造成了最大的感染力,使整个画面形象具有了纪念碑的性质。

同时,观众一眼就可以感觉到大海的茫茫无际,孤立无援的木筏就在这大海上漂流。画面构图把观众的视线引向远处,引向出现在水平线上的“阿尔古斯号”。画家以此而造成了空间辽阔的感觉。

《梅杜萨之筏》是法国绘画最英勇的篇页之一。庞大的画面洋溢着悲剧的气氛,观众即使不了解这一情节,也会被发生在他面前的这场戏剧的气氛所吸引。画家是怀着满腔的悲愤画这幅画的。在席里柯对人体动态和形体的表现上,的确有一种与米开朗基罗相似的完美和气质。席里柯画的这些形象,在力量和威力方面都使人想起米开朗基罗。

不能讳言这幅名画的某些矛盾。画家想要表现的是饱受折磨、筋疲力尽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在姿态、动作和表情上,他真实地表现出了他们的内心状态。但是,在人物身体的刻划上,席里柯未能克服他的表现丰满完美的人体结构和肌肉组织的热情。他沉醉于创造雄健的人体的乐趣,却没有充分强调出长期饥饿痛苦的痕迹------毫无疑问,它们本来应该给这些充满戏剧性紧张和英雄般雄健的形体留下更显著的烙印。

席里柯整个为他所刻划的这场人类悲剧所占据:他力求创造出这场悲剧的热情、真实的形象。席里柯的这一基本意图决定了他的构图选择、构图性质以及他所采取的种种新手法。为了以最大的戏剧性现实主义手法结构画面,他不得不放弃他当时所爱用的正面结构,而采用了纵深结构的、紧张的。富有动势的构图。

在创作《梅杜萨之筏》时,主题-----人的悲剧------整个占据了他,他希望热情、有力和真实地把它表现出来。动态和感受的刻划的多样性,没有造成构图的零散,而是归结成了一个统一体,形成了这个事件的鲜明而令人难忘的形象。为了加强画面的空间效果,他选择了高视点,把木筏斜摆起来,木筏上面以对角线的方向挤满了人,这就使他可能以最自然的方式来表现这个矛盾多样的场面,画出一切感情层次-----从守着儿于尸体发呆的父亲的消极悲观,也就是将信将疑和小心翼翼的希望,直到勃然发作和渴望求生得救的欲望。

然而,找们不应该忽略,席里柯为了追求统一的效果和强烈的感染力,有意回避了色彩的提炼:他以近乎背光的方式处理了整个构图:强烈的阴影画有力地塑造着人物的体积。由此而形成了清晰的外轮廓线,并且减轻了席里柯的色彩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他的色彩的简略:席里柯使全面保持了棕褐色调子,用整体的色调修饰了人物的形体。这种色彩上的克制,使画家得以集中全部注意力来形成体积造型效果。在这方面,席里柯确实达到了惊人的成就。

《梅杜萨之筏》使人看来不象是一个片断,而是一部史诗;这幅画显然已经超越了它的情节,而成为人同灾祸的悲剧性斗争的象征,它体现着极端的痛苦、英勇的抗争和兴奋;席里柯的概括风格也是由此产生的,这就是简洁、避免次要效果和竭力使人注意整体的风格。尽管构图是山许多矛盾的局部所组成,但所有这些局部都不给人以独立自在的感觉,而是从属于整体的一个个部分。《梅牡萨之筏》-----以其几近沸腾的人类苦难一生成为一块坚固的磐石、一座完整的雕塑群像。席里柯的雄辩而紧张的外轮廓线处理是画面统一的支柱。这是念念不忘这一饱含戏剧气氛和无比强烈的形象的观众所最先看到和最先永远铭记在心的东西„„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评徐渭的《墨葡萄》

历史往往喜欢剥夺一个人一生中某些方面的权利来促成他别的方面的发展。徐渭,就是封建时代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牺牲品;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它所玉成了的一个人物。设想徐渭如果没有坎坷一生的遭遇,长年怀着寄人篱下的委曲心情:“激昂丈夫焉能婆娑蓬篙,终受制于人?”也许就难以发为诗文,表于戏剧又形诸图画,使他在艺文方面的成就永远闪发着一种特异的光华。

徐渭,字文长,号大池,晚号青藤老人。浙江山阴人。生于明正德十六年(公无1521年),卒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享寿七十三岁。据说他到了五十多岁才开始作画。尝自称:“吾书第

一、诗

二、文

三、画四。”绘画史上不乏此类事例一一没有受过专门的绘画技巧的严格训练,只凭着天分才情信手挥抒。这些画家的作品往往有一个显目的特点:画技常失于格法,而思想境地和感情的素质却翩然跃动纸上,仿佛不甘于物质材料的束缚。史籍记载上曾有唐、王洽的所谓“泼墨”,而讲求“意气所到”的苏东坡更是一个著名的人物。历史潮流中偶然激荡迸溅出来的一些晶莹夺目的浪花,使一部绘画史平添了许多绚丽的景象,点缀上斑斑绚烂的色彩。

徐渭的画风,其“写意”的因素较之早期的“文人画”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个性化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他的画,已不象是一种静止的艺术,仿佛侵凌到了音乐的王国。画幅,仅仅是一个四四方方不动的框架,似乎难羁他的纵横恣肆的笔锋,从凝固的空间大步跨入到流动的时间领域。他的作画,只是随意兴之所至,酣畅无阻信手拈来,跳踉翻飞于尺素之上。试观一幅有名的《墨葡萄图》, 窥一斑以测全豹。正如这幅画上诗题中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画幅中呈现之物,是葡萄又非葡萄;既是静悄悄累累垂实于架藤之间,却又是他笔底“闲抛闲掷”,跌宕跳荡的一些“明珠”。这些“葡萄”,难以使人联想起止渴酸甜之感,点点墨痕,乃心血之滴沥。然而,这里又不是痛苦的低吟,也不是无可奈何的颓唐;旷达不能解除胸中块垒,倔强的个性使他对待外界一切有形无形的压力采取激烈的敌对姿态。久久盘郁胸臆间的沉积,顿然间找到了一个可以宣泄的心理孔道,便似飞瀑般从笔底倾泻出来,化作一片彩霞缤纷的图象。他全然不顾那沉重的传统高筑起来的一套穆肃平宁、恬适闲雅的意趣的欣赏习惯,代之以狂放、峭奇情境的引吭高歌。虽然徐渭的画在行家的法眼看来似乎不合绘画技巧的规矩方圆——所画花卉禽鱼蔬果之属!即不大符合自然原型的构造,亦不愿遵循前人积聚起来的一些造型原则。在他笔下出现的乐西,无论梅兰竹菊,或荷花牡丹,都一视同仁,难分轩轾。这些自然物固有的形态特征到他眼中己无足轻重,他所关注的只是心胸中激荡难平的情愫。徐文长的画,确是容易给人一种动人肺腑的印象,正是那流溢在画幅之上的不寻常的情趣意境,一如他的诗文戏剧作品中的那些酷烈的嬉笑怒骂一般。

徐文长的画里蕴含这样一种思绪的内容,我们首先可从他本人一生经历中找到最浅近的根由。

徐渭的一生,可说是饱尝了“失意”的艰辛滋味。徐渭的父亲徐聪,只做过几任小官吏,晚年纳妾生下徐渭,不久即去世。因此,徐渭在家中的处境一开始就不太好。但这个自幼即享文名的孩子,在那个时代视投考功名为唯一出路,自是符合情理之事。然而,一连几次连个秀才都混不上,好不容易被允许复试,才被录取为生员,之后,终其一生被阻在这一关上。原来菲薄的家业一经败落,就不得不以教书糊口,或当官僚显贵的宾客和幕僚。徐渭三十七岁时作过胡宗宪的幕僚,后来胡败被逮捕入狱,文长因株连而几致疯狂。纵观徐渭的一生,遂意之事少,忧患之遇多。这些境况不可能不在他的心灵上打下深重的烙印,而在他的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愤激不平的感情,自非偶然之事了。

怎样分析电视节目

在各大院校影视类专业的面试中,有一项是考试时观看电视片,写一篇分析评论文章。这项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电视片的综合认识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分析与写作能力。

电视片的时间为20分钟,或者更长一些,写作的时间为一个小时左右。一般来说,写个读后感对于高中毕业的学生来说不是困难的事情。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已经写读后感了,所以不要将这项考试看得艰难和神秘。

重要的是,写作要有材料,而材料只能是当时看片获得的。应该在看过电视片之后,立即有写作的纲要。如果要等到看完片之后再靠回忆写作,就可能丢掉某些有价值的内容。所以,要在看片的同时用笔记录一些心得要点。

当电视片播放结束时,已经有了写作的材料。可以根据记录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确立写作的主旨和文章的标题。然后对记录的材料进行筛选,选择最有说服力、最能靠拢主体的材料进行写作。这里是一个写作范围提纲,即结构方式表,可以参照。你在观看电视片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围绕这个提纲找材料,这样写起来不会跑题,而且方便快捷: 电视片分析提纲

1,电视片内容概括 占总分10% 2,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 占总分 10% 3,艺术特色总说 (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等) 占总分 20% 4,艺术特色举例 (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 占总分 25% 5,艺术特色细节 (两、三点精彩细节) 占总分 20% 6,缺点与不足 占总分 10% 7,结束语 占总分 5% 【注意的问题】在看完一部电视片之后,考生应该立即感受到,这部电视片重点表现的是什么?这对于任何题型都是重要的。一部专题片或纪录片,它所主要表现的无非是人,或者是事,或者是物,或者是感受。当然这其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有时当考生沉浸在一个兴趣点当中不能自拔时,千万不要忘记拔出思维来,审视一下,这精彩的兴趣点背后蕴藏的真正目的事表现人物的某种品格特征。或者是事物的某种特色。

也许有时会有大量的篇幅集中在某个人物的身上,然而,他其实需要展示的还是是事件本身。有的电视片把笔墨集中在物上,比如一些风光片等。但是,电视片的表现对象其实常常是一个一目了然的问题,是一个思考层面,紧接着需要花费大量功夫的还是对于这部电视片的特征和表现手法的思考。 有时老师会选择一部富于文化色彩的电视片作为题目,这是考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应当集中到电视片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上。比如,

分析电视片《江南---绍兴黄酒》

这是一部展现酒文化的专题,重点考查其实在于考生对于片中文化内涵的感悟,而不是片中所出现的人物。

如果你的文学感觉、艺术感觉较好,你会喜欢那种抒情写意色彩浓厚的电视片,因为这个时候,抒发情感的意趣将使你的评述与电视片的意味融为一个整体。(抒情写意的电视片)

然而,感性的认识对于一个即将跨入大学门槛的年轻人来说不是全部,因此在你沾沾自喜于发挥完一篇情采并茂的伤春文字后,别忘了凝聚已经过于分散的思维,因为,也许有这样一个题目将把你掷往一个分外庄严的场合,闲散的品茶人生背后还聚集着一些更为深刻的思考,那就是表述哲理的电视片所要展现的内涵。

一切理性评述的背后总会有所谓结论的东西。在电视片的评述中,有时需要达到的是同样的效果。那么,有这种情况,他要你回答一部电视片想要说的是什么?它揭示的是什么问题?你的体会是否能够挖掘倒在表面的镜头语言下面蕴藏的意义呢?(揭示一定问题的电视片)。 【老师的提醒】

对于全面分析题的类型,大致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主要表现了什么?其主题以及主题的现实意义、给我们的启示。这个方面的分析,多数考生都能考虑到。比如,在评卷中发现大多数考生都具备严谨的主体意识,对于电视片中提供的严谨的榜样是的任务,保持一种着眼于人的品格特征的分析模式,并都能自然地结合到当今现实,对主人公的形象作出正面的评判。 但是,许多考生就此打住了,通篇的评述都跳不出对主人公的赞叹和相应的对一些现实现象的对比抨击的圈子。

2、电视片是如何表现主题的?具体来说包括叙述方式、结构、表现手法、声画语言的特性等等。这才是对于一部电视作品的评述不同于对于其他类型文艺作品的评述之处。对于电视这样的综合性艺术而言,它表现主题的方式往往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这样的结合处寻找亮点才是出题老师希望看到的精彩答案。当然,并非要你对所有方面都要一一作答。你可以挑出其中一两个有特点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3、在你准备结束之前,如果你在整个篇幅中始终都还没有提到这部片子最富特色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那么,你在文章的结尾还有一个机会。其实,专门开辟一个角落给予这个内容,反而能够引起评卷老师的足够注意。 【专业老师的叮嘱】

一些分析电视片文章的基本出发点:

◎这关系到逻辑思维问题。不这样做,你的评述就可能丢分!并且层次不清。对于分析款架的驾驭就来源于考生的思维的逻辑化程度了。明了的框架、清晰的逻辑是评卷老师最喜欢看到的。

◎一般见解和自己独特的见解相结合。 对于电视片的基本评论往往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程式化描述,对于这些见解的阐述有时可以增强你的文字的专业程度,所以不要排斥这些内容,它至少可以在你的篇幅中形成一定的气势。写文章都贵在创新,老师往往更注重你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前提下不妨尽量发挥你的奇思妙想,只要不给老师一种过于偏激的印象,任何类型的评析都是可能获得赞赏的。

◎分析文章是“问答式”还是“文章式”。 在全面分析题型中最好写成文章形式;具体层面分析题型最好写成问答形式。 【忠告】

由于考试时电视片只有一次放映机会,所以,大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看片子,同时在看片过程中,应该根据题目的要求做一些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电视栏目评析的评析指导

考试内容:试卷中给出命题,要求考生评析中央电视台或考生所在地区省级电视台的某个栏目。评析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性的。

考试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对栏目编排、栏目设计方法了解把握的能力。

应试指导:对栏目编排、栏目设计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是电视节目制作人员的基本功,对,影视素材如何处理,如何将散乱的影视素材组合成一个雅俗共赏的栏目,这是颇见制作人员功力的。这一考试科目,也会让考生自己设计一个栏目,与考生对一些经典栏目评析一起,考察考生对栏目编排、栏目设计的感悟把握能力。

电视栏目评析要到位,首先要了解电视栏目的一般知识。

1、电视栏目的性质

电视节目之所以能吸引人,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电视栏目的丰富多彩。打个比方,电视栏目化将电视变成了一本流动的书,栏目就是书的目录。电视栏目是电视节目编排、播出的一种方式,即将反映同一内容或同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栏,使其有固定的栏目名称、片头和时间长度,并安排在固定的时段内播放。

电视栏目化是电视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是电视走向成熟的标志。电视发展的初期,无论在我国还是国外,播出的电视节目都只是一些简短的新闻、零碎的文艺节目和大量的电影等。电视台被称为“空中影院”。到了40年代末,世界上最早的专栏节目,像《骆驼新闻大篷车》等新闻栏目的出现,才打破了电视播出的原始格局。到了80年代初,栏目化播出已经进入了发达时期,如xxxNHK电视台,1981年有21个专栏,1982年就增加到66个专栏。我国电视真正进入化阶段,是80年代以后的事。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正大综艺》、《综艺大观》、《实话实说》、《夕阳红》已成为王牌栏目,在全国观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2、电视栏目的特征

固定化是电视栏目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最直观的特征。它要求有固定的栏目名称、固定的播出时间、固定的片头、固定的节目长度,固定或相对固定的节目主持人等,便于观众定期、定时收看。

综合性是电视栏目的另一个显著特征,这种综合性体现在栏目中揭幕礼具体内容与表现的形式上。

观众高度参与性试点栏目的第三个特征,与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相比,专栏节目最具观众色彩,因为它是一种极为开放的节目形态,许多节目是在观众直接参与下才完成的。

3、电视栏目的分类

关于电视栏目的分类标准较多,又一栏目内容划分的,又一栏目的节目形式划分的,也有以对象的类型划分的。按现行一般的分类方法,电视栏目可以划分为以下几大类,大类里又可以细分为几小类。

(1)新闻类栏目。大体包括口播新闻、录像新闻、专题新闻以及访谈新闻、调查等小栏目。 (2)教育类栏目。大体包括文化教育类、社会教育类等小栏目。

(3)文艺类栏目。大体包括专题文艺、综合文艺、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等小节目。 (4)体育类栏目。大体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体育欣赏、健身健美等小栏目。

(5)服务类栏目。大体包括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饪、家庭工艺、房间布置等小栏目。

在了解了电视栏目一般知识的基础上,评析电视栏目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析:

1、评栏目内容。主要看栏目内容定位是否贴近栏目受众,是否自身的特点。例如《东方时空》的栏目定位是鲜明的,各小栏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栏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栏目的主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与地方特色等。评析时可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加以论述。

2、评栏目结构。主要看栏目怎样开栏、怎样发展、怎样结束的逻辑过程。栏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实际反映该栏目编导的才情。

3、评栏目主持人。主持人是构成栏目风格的重要因素,它跟栏目的定位相得益彰。有些电视栏目以某一位名主持人为标志而设置,往往根据主持人的学识、风格来选题或设计节目,甚至以主持人的名字来给栏目命名。这就可以评析主持人是如何体现栏目定位、主持人有何特色等内容。

4、评栏目制作。主要看栏目制作是否大气精致。具体而言,可评析下列几方面的制作艺术。

(1)摄像。看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合乎要求的节目素材。

(2)照明。看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照明的不同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布光,能否使摄像机准确地拍摄到多情调场景。 (3)录音。看录音师是否能针对每一种不同性质的节目,恰当的运用录音设施,使录音的节目能反映其精华。 (4)剪辑。看剪辑师画面镜头组接是否合理,各种特技画面是否到位。

(5)合成。看图像、语言、美术、音响、音乐等多种电视元素是否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所列的电视元素哪些该强化,哪些要淡化,何时此显彼隐,何时此强彼弱,都要经过合成才能把各种表现要素的作用组织起来,产生整体效应。所以,合成是节目制作的终端,带有定型作用,是最终体现栏目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重要工序。评合成最能评析出栏目的制作技艺。

在评栏目制作时,要特别关注片头片尾部分。看片头是怎样出现的,片尾是怎样结束的。两者的画面构图有何寓意,色调如何,节奏感如危 衾钟胫魈夤叵等绾危 浯醋魇侄卧跹 ? 失误评析:在这一考试科目的应试中,考生常见的毛病主要是评析不到位。有些考生学了一些有关制作的知识,但尚未理解透彻,因此在评析时运用这些知识不是很准确,专门术语使用有些夹生,因而评析不到位。根据这种情况,考生除了在平时多学习多试评以外,在实际应试时评析要集中到栏目创作的某一个侧面,或镜头,或音响,或主持人等,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元素来评析,评析时要集中力量,不要面面俱到。

怎样分析一部电视片

在专业的考试中,电视节目分析是一门重要科目。因此,了解这门考试的出题目的,准确把握答题方向,尽量答出符合标准的试卷,对于每个考生来说都是必要的。

下面就将对怎样分析一部电视片进行说明,当然这并不是对答题的束缚,而是提供一个规范和引导,使考生灵活掌握答题的要领,分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缩短临场思考时间,尽量达到专业考查要求。 *准确把握题意

1.电视节目分析题的两大类型: (

1、)全面分析型

这种类型的题,并不对考生作过多的要求,往往是在看完之后,简洁明了地给出一个问题,如“请对这部电视片进行分析”。在我院过去的入学考试中,就曾出过“分析电视片《刘国军印象》”这样的题目。这种出题方式似乎并不对考生作任何限制,实际上对一部电视片的总体分析,还是存在着一个大体的规范,从答题的大致内容到答题的步骤都有相应的框架。对于一名考生来说,掌握这样的规范和框架,可以在看似漫无边际难以捉摸的题意中,很快找到一条途径,胸有成竹地进入考试答题状态。具体规范我将在下面相关的问题里面细讲。

(

2、)具体层面分析型

这种类型的题目中,常常有一些相对具体的要求。提出这样的要求,也许它存在一些兴趣点,是老师们感兴趣的地方,也许它就是那些最能反映一个考生分析能力的层

面。这一类题目往往集中在对电视片中人物的分析,对细节的分析,对电视片所反映的现实问题的思考,对电视片中所运用的某些技巧的领会„„。

例如,观看电视片《乌蒙赤子赵春翰》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在你看来,赵春翰是个什么样的人?②请列举片中的两三个细节,谈谈这些细节对于塑造主人公所起的作用。③谈谈看完这部电视片之后的思考。

其中,第一个问题是让考生分析人物形象,包括此人的人品、业绩、个性等方面。要抓住最动人的层面来分析。第二个问题关系到片子的艺术表现。人物形象是否有血有肉、丰满鲜明,与细节的运用有很大关系。理所当然,你要回答得好,首先要明确片中哪些细节捕捉得最好,最成功,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之后,就要考虑,它究竟表现了人物的哪一方面的品格?第三个问题,要结合现实状况来谈,联系自己的实际认识来谈,这就不能仅仅拘泥于片子本身的内容了。 2.看电视后考生应注意的问题

在看完一部电视片之后,考生应该立即感受到,这部电视片重点表现的是什么?这对于任何题型都是重要的。一部专题片或纪录片,它所主要表现的无非或是人,或是事,或是物,或是感受。当然这其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有时当考生沉浸在一个兴趣点当中不能自拔时,千万不要忘记拔出思维来,审视一下,这精彩的兴趣点背后蕴藏的真正目的其实是表现人物的某种品格特征,或者事物的某种特色。

也许有时会有大量的篇幅集中在某个人物的身上,然而它其实需要展示的还是事件本身;有的电视片把笔墨集中在物上,例如一些风光片。电视片的表现对象其实常常是一个一目了然的问题,是第一个思考层面,紧接着需要花费大量工夫的还是对于这部电视片的特征和表现手法的思考。

有时老师会选择一部富于文化色彩的电视片作为题目,这时考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应当集中到电视片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上。例如2000年中国传媒大学在广电编专业的入学考试中就出了一道有关分析电视片《江南•绍兴黄酒》的题目。 当时是分了几个小题目让考生一一作答。

《江南•绍兴黄酒》是一部展现酒文化的专题,此题的考点其实在于考察考生对于片中文化内涵的感悟,而不是片中所出现的人物。(——注意挖掘文化内涵的电视片)如果你的文学感觉、艺术感觉较好,你会喜欢那种抒情写意色彩浓厚的电视片。因为这个时候,抒发情感的意趣将使你的评述与电视片的意味融为一个整体。(——抒情写意的电视片) 然而感性的认识对于一个即将跨入大学门槛的青年人来说仍然不是全部,因此在你沾沾自喜于发挥完一篇情才并茂的文字后,别忘了凝缩已经过于分散的思维。因为也许有这样一个题目将把你掷往一个分外庄严的场所,闲散的晶茶人生背后往往还聚集着一些更为深刻的思考,那就是表述哲理的电视片所要展现的内涵。它提供的东西可不是让你去发泄悲戚哀叹的,你需要用同等的哲思进行理性的述评。(——表述哲理的电视片) 一切理性评述的背后总会有所谓结论的东西。在电视片的评析中,有时需要达到的是同样的效果。那么,有这种情况,它要你回答,一部电视片想要说的是什么呢?它揭示的是什么问题?你的体会是否能够挖掘到在表面的镜头语言下面蕴藏的意义呢?(——揭示一定问题的电视片)遵循一定的答题模式

在具体答题的时候,内容和技巧的方面都有一定的模式。首先了解命题包括哪几个方面,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思考,是比较明智的。 *答题的基本出发点

1、归种(提炼出要素)和分析

这关系到逻辑思维问题。不这样做,你的评析就可能混乱,就可能层次不清。对于分析框架的驾驭就来源于考生思维的逻辑化程度了。明了的框架、清晰的逻辑是评卷老师最喜欢看到的。

2、一般见解和自己独特的见解

对于电视片的基本评论往往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程式化描述,对于这些见解的阐述有时可以增强你的文字的专业程度,所以不要排斥这些内容,它至少可以在你的篇幅中形成一定的气势。

但这显然还是不够的。写任何文章都贵在创新,因此老师往往更注重你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前提下不妨尽量发挥你的奇思妙想,只要不给老师一种过于偏激的印象,任何类型的评析都是可能获得赞赏的。

3、是写成文章形式还是答问形式

在全面分析题型中宜写成文章形式(例如,分析电视片《刘国军印象》);具体层面分析题型宜写成答问形式(例如,有关电视片《乌蒙赤子赵春翰》的答问)。 *答题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重点突出,主旨明确

一些考生容易受自身经历的影响,使自己的答题出现某些偏差。比如在“分析《刘国军印象》”一题中,有考生居然花了几乎一半的篇幅来谈论国防的科技化水平问题,也许这位考生兴趣在此,寻找到一点契机便滔滔不绝,一发不可收拾,这就离题甚远了。

一篇评述文字最好将目光投注到一个问题上进行深入阐述,多数考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又如在“分析《刘国军印象》”一题中,一些考生将焦点聚集到刘国军个人的人格魅力上,盛赞他的精神;一些考生则提炼出爱国主义的论点,从这里着手进行论述。这些选择都是可行而且有效的。

2.论点与例证有机结合,避免空谈

例证的选择也是评卷老师重视的一点,这往往可以反映考生是否对电视的专业问题有一定感悟。因此在答题过程当中,尽量注意适当地举例,眼光不必局限在刚看过的素材片,可以挖掘一些平时思考的积累。 3.注意逻辑性——顺理成章

最好在答题之前先简要列一个答题提纲。框架的构造和分析过程中有条不紊的论述都有助于文章逻辑性的形成。 4.表述准确顺畅,做到简练生动

评述的文字,其优点并不表现在文字的过分提炼和挖空心思的文字游戏的花样上,而是在于内容本身的思想性。因此尽量使自己的文字看起来一目了然,在内容上多下工夫,思考一些有可能引起评卷老师共鸣的精彩点,才是考生应该做的事情。 5.不能有病句,正确用标点。 *留下一定的检查修改时间

检查的内容包括:

1.是否符合答题要求。2.有无疏漏之处。3.语言表述方面、标点方面是否存在毛病。 *考试前应做哪些准备

1.从电视上有意识地看一些电视片(专题片、纪录片),并练习分析。

2.阅读一些有关电视片创作的参考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等单位出版的相关书籍较多),以便增加理性认识。

3。练笔。看电视时写一些随感、札记,一方面练笔,另一方面也可提高自己对电视语言(视听语言)的读解能力。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考试时电视片只有一次放映机会,所以大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看片子,同时在看片过程中应根据题目的要求作一些笔记,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电视栏目知识及栏目分析

会用电视栏目的知识去分析相关类型的某一具体栏目。

对于电视经营者来说,受众需求、受众注意力资源始终是竞争的核心所在。而电视发展到现在,广播已经变成“窄播”,大众已然变成“分众”,在这种形势下,要想最大限度地赢得受众的注意,必须实现“频道专业化、栏目对象化、节目精品化”。因为相对固定的栏目和专业化的频道可以与观众之间形成某种较为稳定的对应关系,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满足甚至培养目标观众的习惯收视,从而利于形成稳定的收视群体。

早期的电视仅有节目的概念而不讲求栏目的经营。随着电视竞争的加剧,电视栏目化已经成为电视节目制作和营销的主要手段。

电视节目讲究的是单个节目的概念,节目与节目之间处于一种松散随意的关系。而电视栏目则呈现出一种统一稳定的风格。它将同一定位、反映同一内容或同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个专栏,使其有固定的栏目名称、栏目片头、主持人、板块构成、风格特征、时间长度并安排在固定的间段内予以播放。

成熟的栏目都必须有清晰的定位,即栏目的目标观众群锁定什么人群。这些人群有什么特点;同时还必须拥有栏目和频道其他栏目的协调性等问题。栏目发展到现在,制作人对栏目本身的包装非常重视,在栏目定位、内容创意追求与众不同之余,还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精致的加工,除拥有醒目的栏目标识之外,还通过栏目片头、片花、宣传广告短片以及内容的叙事加工等包装、外包装手段对栏目进行推介。

电视栏目对于观众形成指向性收视和稳定性收视非常有利,一旦某一栏目对观众的吸引达到一定程度,观众就会在收看电视时,将其“预设”为“首选”或“优选”的位置,对其做出主动性的收视选择,而栏目化的方式也为观众提供了简单明确的辨识方式,栏目尤其是品牌栏目对于一个频道非常重要,电视经营的重心已经转为频道经营,而构建频道品牌,必须创立几个高知名度、高收视率的品牌栏目。品牌栏目是频道形萌的主要构成元素,代表着频道水准。品牌栏目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该频道的形象,专业频道必须有几个品牌栏目塑造,从而把整个频道支撑起来。

所谓品牌栏目是指在同类栏目中模式新颖、风格独特、制作精致的电视栏目,它一般拥有较高而又稳定的收视率,在目标观众中反映强烈。在激烈的电视竞争中,国内外一些享有盛誉的电视频道无不拥有自己声名远扬的品牌栏目,以中央电视台为例,综合频道有《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经济频道有《生活》、《幸运52》、《开心词典》,综艺频道有《同一首歌》、《艺术人生》„„每一个频道无不有几个品牌栏目树立电视频道的形象,是当今电视经营者追求的方向。

根据主题、内容选择、节目样式、节目要素、节目风格、观众定位等方面综合考虑,现在电视上流行的栏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型:新闻类、娱乐类、生活服务类、体育类、音乐类等等。而通过明确的市场划分和受众定位,每一栏目类型之下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类,如新闻类又可分早间新闻、午间新闻、晚间新闻及子夜新闻,或是分为简讯、深度报道等;娱乐类又可分为综艺游戏、综艺晚会、益智博彩、真人秀及其他娱乐节目;生活服务类依据内容的不同又分为饮食、服装、家政、健康等多种类型,或是根据目标受众的不同而分为老年节目、妇女节目、儿童节目类型,音乐类又可以分为MTV、现场演出„„

从不同的视点出发,栏目的分类会有不同的结果,即使是同一层面意义的栏目类型之间,也不是绝对区分的,比如在新闻、娱乐、生活服务等栏目中往往出现相互融合的节目类型,《天气预报》就包含了新闻和服务两种类型,《娱乐现场》就既有新闻类节目的元素,又有娱乐节目的特点,而《非常男女》同时体现着谈话节目和娱乐节目的双重特色,在实际制作或赏析过程中,电视栏目类型的划分是复杂和丰富多彩的。

在电视的发展史上,每一阶段最受欢迎的栏目类型是不断变化、更替、消长的,只有几类栏目生命力一直比较旺盛,新闻和体育栏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视经历了文艺晚会、新闻纪实、综艺娱乐、益智竞猜等栏目浪潮的流行变化。随着频道的增加,数字电视(收费电视、互动电视)的推行和普及,栏目类型的细化和数量的膨胀将会进一步加剧。

《焦点访谈》栏目赏析

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播早间新闻杂志栏目《东方时空》,其中一个时事点评板块《焦点时刻》继续高扬新闻评论旗帜,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正式开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以及稍后推出的《新闻调查》隶属新闻评论部。

《焦点访谈》一开播就鲜明标示出栏目定位:“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时事追踪报道”突出的是题材时效性,同时还有“连续(追踪),”新闻背景分析“点出对报道深度的追求”,“社会热点透视”进一步规定选题要求: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大众话题评说”是对栏目性质的界定—— 新闻评论。

《焦点访谈》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焦点话题

《焦点访谈》的题材是当前的热点、焦点话题,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事件,如国家大政方针,或者是事关民生的社会问题,从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着眼选题,《焦点访谈》有20%—30%的收视率,吸引全国2—3亿观众的眼球,这么高的关注度,凭的是什么?话题的关注度是重要原因,观众对栏目已经有心理学期待。看看《焦点访谈》的选题:采访克林顿,山西309国道乱设卡、乱罚款、乱收费问题,粮食丰收农民犯愁,安徽芜湖峨岭粮站假大空当面骗总理等等,哪个问题不是大众关心、热切期待的?

第二,纪实风格。

新闻评论必须基于事实,《焦点访谈》的纪实风格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具感染力的细节,无论是采访贪赃枉法之徒,还是为非作歹之辈,记者总能以睿智的提问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让他们的罪行暴露于天下。比如在表现山西309国道乱设卡乱罚款的节目里,一警察撕单罚款,问他为什么,他再撕一张;山东那位记者狂妄宣称自己“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法院院长等,都通过冷静客观的记录,不着一字再现他们无法无天、狂妄无耻的丑陋面目。,在节目编排上,也不像《新闻调查》那般着意追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戏剧性。从《焦点访谈》的片头设计也可以看出来,一个类似眼睛的镜头从底层升腾上来,巡视一周,显示出关注的姿态。

第三,平民心态。

《焦点访谈》通常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正面的宣传报道,另一类批评报道,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曝光”。正面报道大多是宣传国家政令,传达改革新举措,但在报道切入角度上都是从平民视角出发,不单方面说教、灌输政令,比如一期关于大学收费必革的栏目,作者着重的是收费政策的邮台背景,以国内外教育经费投入比较,从长远观点出发阐述收费制度的合理性、必要性;在批评报道中,无论是面对对象的人格,众生平等。,记者也没有把自己当作法官,没有去担当审判长的角色,只是客观展示新闻事件过程,真实记录采访对象的言谈举止,隐藏起个人爱憎,让观众自己判断。

第四,以理服人。

作为新闻评论栏目,思想性是栏目的题中之意,新闻评论是基于新闻事实基础上而引发的议论、评价,必须以事实为准绳,把叙述和评论相结合以理服人。现在《焦点访谈》的口号是“用事实说话”。在节目的片头,在快节奏又有震撼力的音乐背景下,闪出“用事实说话”的主题词,而黑白的颜色对比也暗含是非分明、公正无私的寓意,展示出一种勇往直前的气势。 以事实为依据,分析新闻来龙去脉,以理论为准绳,评论人间是非曲直等等,这些观念,都融合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部训里面:“加入新闻评论部是我们自愿的选择,我们愿意为中央电视台的荣誉和尊严尽责,在这里,我们崇尚求实、公平、平等、前卫。”

电视节目分析的写法

考试时一般会给出一段或者一期电视节目,比如一期《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者一段电视散文,记录片等等。写评论文章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写:

第一部分:先写对给定的电视栏目的总的认识看法。比如分析某期《新闻调查》,就要先谈一下对这档栏目的整体看法和认识,包括栏目的层次定位、受众定位,栏目的整体特点等等。大约写200字左右。

第二部分:写针对给定的这一期节目的看法。比如这期《新闻调查》的话题是关于全国的文明城市评选活动的相关报道,可以谈一下对这个话题的选择、定位、深度、特点等的总的看法,可以评价本期节目是否能够做的符合栏目的要求,又是否有价值。

第三部分:从以下四个分析角度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突出的并且能够有话说的方向,明确的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节目的具体内容细节,展开分析论证。这类似于电影评论的要求。(具体的方向选择,可以参考专帖《电视栏目分析》!) 1•节目内容。

2•节目的编导策划的结构。 3•节目的主持人的表现。

4•节目的制作,就是技术特点。

从中选择一个方向为主,切忌贪多,要集中有限的笔墨深入展开分析一个方向。

第四部分:再次结合栏目的整体定位进行总结。

如何应对电视作品分析?

谈到电视作品分析,很多考生很害怕,以为是一个考察专业以平的环节。其实这项考试不仅仅是了解考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更主要是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综合认识能力,分析、判断和写作能力。一般地说,分析的作品以电视片为主,一般是长度在半小时以内,写作时间在两个小时以内。

在写作的时候,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专业的了解程度来运用专业术语,可以有专业的分析角度,但更多的考生由于对专业了解比较少,考官不会硬性要求考生从专业的角度来写。写一篇类似读后感的分析文章,说白了,考生学过多年的提炼中心思想、抓住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典型细节等等,在这里是通用的,只不过这一篇读后感的分析对象不是小说或其他文章,而是一个由声音和画面共同组成的作品。平时考生可以从一些影评、剧评之类的文章中借鉴。近些年来有的试卷还给考生列出几个问题,于是考生实际上是分别回答几个相关的问题。但在回答这几个问题时,不是一两句话就可结束的,而应该进行相关问题的展开分析。 如果考官没有出题,那么大概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第一部分从片子所反映的主题思想、依据主要内容来分析。片子拍的是什么?展现了什么?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思考?等等。

(2)第二部分尽量结合电视来分析创作者如何表达主题:

全片的结构和叙事手法。整个片子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组织在一起的?分了哪些层次和段落?是否有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闪回,倒叙?等等。片子是通过有张有弛的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还是真实纪录生活的原生态?全片是以某种线索层层递迸逐渐深入,还是以段落和板块的形式结构全片?等等。

片子的画面形象塑造。说一说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画面对表现主题和内容起到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等等。 声音如何恰当地与画面相辅相成、互相衬托地表现了主题?以怎样的方式留给人想象的空间和值得思考的东西? 细节怎样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和提炼?

总的来说,写这样的评论文章应落到实处,多举片子中的片段来论述,避免空泛的言之无物,优点和不足都可以涉及。其次,由于时间有限,分析不可能面面俱到,罗列十几点而缺乏深入,最好分详略轻重来分别论述。

另外要提醒考生的是,由于老师常常是流水评卷,所以最好不要把所有问题归为一篇文章,分别回答为好。还有在答题时常常有字数与时间的限制,千万不要熟视无睹,它意味着阐述的详略、分量和展示空间的大小,不要忽略这个问题。

自 我 介 绍

第一节我介绍所要注意的问题

自我介绍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如今它又成为艺术类院校专业招生面试的第一个环节。 一般来说,面试中的自我介绍有两种: 一种是“标签式”,只要一句话:“我叫某某某”,或加上考号、地区、学校等。它的作用,是在录像时“自报家门”,以便评委辨认,相当于笔试中先填写姓名、考号一样。这种介绍并没有什么技巧,这里不再谈。 另一种,即“演讲式”。它要求考生作一两分钟的口头介绍,大约两三百字。其作用是借此了解考生的基本情况,顺便考核他们的形象气质、语言表达能力。它比“标签式”详细得多,也有一定的技巧。 要有具体材料,不要作秀表演

自我介绍,顾名思义,就是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家庭、经历、特长、性格等,考官也借此对你作详细了解和深入考查。但在实际面试中,却发现许多考生讲的完全不合要求,他们根本不是作自我介绍,而只是“作秀”表演。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没有具体的介绍。

自我介绍时,最普遍、最严重的毛病,是考生根本没介绍具体情况,缺乏起码的要素,缺乏基本的信息。许多人只在开头点了一句“我叫某某某”,之后就完全离题,空发议论,没有任何属于个人的事实。换言之,如果去掉“我叫某某某”,其余内容人人都可以照搬,个个都能够套用,那还叫“自我介绍”吗?还有人连自己姓甚名谁、家住哪里、芳龄几何都不提,该讲的不讲,却大谈什么“人生”、“坎坷”、“梦想”之类,完全是文不对题、华而不实,纯粹是作秀表演。

请记住:自我介绍就是严格意义上的自我介绍,是你对学校的汇报,也是学校对你的了解,完全靠材料取胜,用事实说话。介绍时,最好每一句话都有你个人的特色,都应该只属于你而不属于别人。介绍时,最好每一句话都有信息点,都是一个事实,自己应该少发议论,少作评价。只要摆出材料,“用事实说话”,评委自会从中得出总体印象的。

第二,只有空洞的抒情。

没有具体的介绍,就只剩下空洞的抒情了。大家知道,“介绍”一类文章应该属于“说明文”范畴,而没有材料的介绍就只好靠空洞的抒情来撑门面了。特别是有些擅长写作的“秀才”们,齿于摆材料,而片面地追求所谓的“文采”和“哲理”,于是就写成了文绉绉的“抒情文”。请看:

1、平平凡凡的我,却不愿过关在火柴盒里的生活:飞扬的个性,青春的激情,开朗的性格,总觉得自己应该展翅飞翔!

2、有人说,用一种冷静的态度和冷峻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文字中自然免不了有忧郁的美,或美的忧郁。我说不是。

3、我把每一个有朝霞的早晨,看作是周末的早晨。但当我发现往后退,就是开始于一点点放纵自己。我开始打点行装,开始漫长的人生跋涉„„

乍一看,这些话很有文采,很浪漫,其实都很空洞,没有实际内容,颇有点无病呻吟的味道,矫揉造作,透出一股浓浓的“中学生腔”,也是一种“作秀”。

第三,盲目摹仿“参赛宣言”。

还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盲目辜仿“参赛宣言”。近年来,许多地方大搞“选美”、“选秀”和“挑战主持人”之类的活动,选手登台时,都有发表“参赛宣言”的环节。于是众人竞相摹仿,艺术类招生的口试也难免受其影响。其实这二者有很大的差别,专业不同,目的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限制不同,选拔方式也不同,是不可盲目照搬的。但许多人认为“参赛宣言”很时髦,仍免不了“作秀”表演,动不动就是豪言壮语,看上去牛气冲天,实际上千篇1律。常见的套话有:

1、我聪明,我活泼,我大方,我自信!

2、我就是我!一个小小的我,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3、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

4、给我一个支点,我将举起地球!

5、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6、我的未来不是梦!

好不容易讲到性格了,却又光图时髦而无内容,模棱两可。如:

1、我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既外向,又内向。

2、我爱说、爱笑、爱哭、爱闹;我敢爱、敢恨、敢悲、敢怒!

3、我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还有的公开拉选票,显得十分庸俗。如:

1、各位评委,请投我一票!

2、请大家支持我!

3、评委老师,请给我一次机会吧!

4、我是一匹千里马,但马能不能腾飞,就看你是不是伯乐了!

当然,以上这些话并不是不能说,但是用多、用滥了,就显得哕嗦、俗气了。专业招生考试是一种人才选拔,是真正意义上的竞赛,需要严肃,需要科学,不可将二者混淆,盲目移植。

第四,过多倾诉自己的理想。

还有一种常见的偏向,就是倾诉自己的理想,篇幅太长,比重过大。许多人刚讲了姓名、年龄、学校以后,就迫不及待地讲自己如何酷爱艺术,袒露心迹,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比重过大,从策划学的角度来讲并不恰当。因为时间不允许,每个人只有一分多钟“自我介绍”的机会,你不抓紧推销自己,却大谈考这个专业的迫切心情,绝对是喧宾夺主了。其实,你来报考这个专业,行为本身已经说明了一切,还用你一再表白吗?何况评委最感兴趣的,并不是你的心情如何迫切,更不会以迫切程度来区别、取舍,而是看你已具备哪些报考的条件。所以,关于报考这个专业的迫切心情不宜多讲,有一句就够了,还是腾出时间来摆事实吧!

总之,“自我介绍”最重要的,是定位要准确,不要盲目“追星”,不要表演作秀,不要发表“参赛宣言”,还是实在一点为好。

第二节:自我介绍的表达技巧

与上一节讲到情况相反,有人走上另一极端,类似填写考生登记表一样。如:“我叫xx,今年xx岁,来自xx市 。”虽然有要素,却又太简单、太直白,虽有骨架,却缺乏血肉,这也是不成功的。要增强表达效果,就有必要对重点要素作些说明、渲染、强调,要抓住各种巧合做文章,既可展示一定的文化品位,又可加深别人的记忆。因此,要讲究表达技巧,不要摘成填表式。

艺考过来人分享七大成功关键词

面对名牌艺术学院几百比一的录取率,谁能在面试中自如发挥? 关键词一:理智

●对策: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艺考。艺术不同于其他学科专业,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除了后天培养外,一个合格的艺术家更需要有敏锐独到的视角和艺术抽象思维。如果喜欢观察身边事物,心中有很多东西需要表达并且善于表达,可以考虑艺术深造;如果只是拿艺术考试作为避开高考的“退路”,那接下来的四年可能会学得很苦很累。

关键词二:真实

●对策:拿出真实的自己。提醒有志报考的考生,“不要找一些专业术语恶补,那些生搬硬套的词汇经不起考官细问。比如影视类考试,如果考生能够说出‘近景、特写、蒙太奇’等术语,考官当然会欣赏;但若考生只是胡乱搬弄,考官则可能表现出厌恶。因此在考试中保持良好心态,拿出真实的自己,才是上策。”

关键词三:特色

●对策:若有特色,不怕没伯乐。上海戏剧学院郁林俊讲了这样故事,专业考试上出现了这样一个考题:在一张画上,一个小女孩坐在窗台上仰望着天,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来构思这一场景。考生一般会答,某一贫困山村的女孩向往美好的生活等,但一个考生却说:画中的小女孩跟我一样在企盼着一张录取通知书。考官立即给了他三试通行证。“艺术类考试题目往往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只要把握住脑中的灵光一现,就能为自己的发挥增色不少。”

关键词四:得体

●对策:穿着得体,不必浓妆。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沈蕙玮说,当初参加面试时,并没有太刻意打扮。“有些同学认为报考艺术专业的学生必须精心打扮,其实考官并不在乎这一点。真正让考官上心的是你的艺术内涵、人文修养,而服装只要得体即可。”

关键词五:讨巧

●对策:考试讨巧是王道。当自己引以为荣的特点可能在考官看来并不那么出彩时,就要想办法摸清对方的喜好,作出适当的调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学生徐天天的“考试经”。她说,由于报考人数很多,一名考官一天下来要看很多作品,时间长了很可能会产生审美疲劳。“有些同学喜欢用灰色调作画,这在平时可能很好,但是在考试中就不合事宜了。如果考官倾心于立体的、鲜艳的作品,只有往这方面发展,你的作品才更有可能被挑中。”

关键词六:放松

●对策:越是名牌越不用准备。当考生为准备艺考而忙得不可开交时,“过来人”平泳佳却建议考生暂缓备考进度。“艺术考试考的是学生的天赋,是对生活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而来的知识点。”在他看来,考生想练就一身“内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达到,因此在考前作过多准备到头来可能只是无用功。“考生在准备上不要有负担,越是名牌的学院越不用准备,反倒是一个最真实的你更能博得考官垂青。”

关键词七:准备

●对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自身情况了解后,必须摸清楚对方学院招生情况。上海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研究生戴菲列出了一个详细的备考单,方便考生在择校和面试时参考:1.登陆学校网站和论坛,或请教学长,事先获取课程设置等专业信息;2.了解考场场景,提早作准备;

3、.学情况;4.准备拿手项目;5.了解两到三位专业人士情况,面试时可以稍加引用。

电视节目评论——《东方时空》节目分析

评论

评论

新闻评论

时政评论

实时评论

电影评论

《社戏》评论

央视春晚评论

广告词评论

4美术评论、怎样评论电视节目9P
《4美术评论、怎样评论电视节目9P.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