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德育教育中学生个性的挑战

发布时间:2020-03-01 23:41: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德育教育中学生个性的挑战

义乌市官塘小学王燕仙

【摘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班级管理工作,往往使我们形成思维定势,虽面对的是变化了的、富有个性的教育对象,但常常会凭习惯处理,缺乏针对性、创造性,导致教育的低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班主任,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是取得德育效果的基本前提,这就需要教师要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挑战学生的个性。我带着这样的意识在德育实践中潜心探索,开展案例研究,运用留白的艺术、沟通的艺术、反话的艺术等教育艺术,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键字】常规创造性全面理解选择合适方法

一、研究的缘起

“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研究,进行创造性的培养”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理念。马克思也曾经说过:“创造是一个很难从人们意识中排除的观念。”诚然,人的社会活动一刻也不能离开创造,人类正是在不断的创造和发展中书写着自己的历史。作为社会科学之一的教育,更应该注重创造艺术,因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育人。而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亲密的班主任,创造性地教育学生,就显得越为重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工作,常常会使我们教育者形成某种固定的思维定势,因而面对变化了的新的教育对象时,往往会袭用过去的“传统”作法,凭“老脑筋”办事,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缺少敏感性,因而工作缺乏创造性。有鉴于此,我们应该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用全新的思维方法去洗涤自己的旧观念,用新思维去审视发生在周围的事情和所处的环境,打开个性的“多棱角”,正确而全面理解学生,我们的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我尝试着运用这样的理念指导自己开展德育工作,经历了多次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去面对个性鲜明的学生或者是“特殊学生”,处理各种各样的学生突发事件,让我体验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时候,当我们面临德育困境,感到几乎“束手无策”时,适时地转变思维创新我们的做法,就会豁然开朗。

二、案例描述

我班有位同学叫W,天资聪颖,思维敏捷。课堂上经常能听到他那与众不同的精彩的发言,作业字迹清楚,效率质量相当高,特别是每次测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按理,这样的学生应该是极受同学欢迎的,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全班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和他一起玩,都说他太骄横,动不动就发火、打人。

一天下课后,我坐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忽然走廊里传来一阵叫喊声:“王老师,王老师,W与Y打架了!”我赶紧放下手中的笔,匆匆赶往教室,只是他们你一拳我一拳打得正来劲。一见我来,Y同学已收回了想“出击”的手,而W却全然不顾,一心“恶战”。在我的暗示下,W被几位同学拉住了想出击的手。我没有说什么,走过去抚摸了一下他俩的头和脸,没有什么大碍,悬着的一颗心已经放下了一大半。我轻轻地问:“你们是谁先动手的?”他俩异口同声的说:“是他先打我的。”“到底是谁先动手的?”我有点恼火了。他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说什么。其他同学在一旁议论着,纷纷把矛头指向W。W满脸不服气,头仰得高高的,眼眶中充满着不平乃至怨恨的神情说:“不是我,就不是我,不相信你去调查好了。”

这时,上课铃响了。我让他们先回座位上课去。就这样,一直下午放学我都没有找他谈话,只向几位同学了解情况。原来是W下课闲着没事,见Y和同桌玩的起劲,就无事找事地拍了拍他的脑袋。见Y不理,他就又加大力度打了Y两下。Y无缘无故的被打,很不服气,就转身向他的铅笔盒进攻。就这样,俩人就开始了一场激烈地“战争”。不难发现,事情是W惹起的。下午第三节课,我用缓慢而深沉的语调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只要他能改正错误,仍旧是一个好孩子。你们说对吗?今天,我班的W同学犯了错误,让我们伸出温暖的手拉他一把,使他成为我们的好朋友。大家说好不好?”同学们大声回答:“好”。于是,我让同学们每人都给W写一封信,要求用文明语言,规劝同学,并提出自己的祝愿。给自己的同学写信,同学们都感到十分新鲜。他们沉思片刻,便都埋头疾书起来。那天傍晚放学,我让W带着37封信(其中一封是我的)回家了。这是37颗挚诚的爱心,也是37份热心的期望。还记得我是这样写道:“W,你是一位受同学‘敬畏’的孩子。学习的出色,让许多同学佩服你;工作的出色,让许多同学羡慕你;打架的‘出色’,让同学们畏惧你。三个‘出色’,哪个好哪个坏,你心里比谁都清楚。你要想与同学友好相处,这本身没有错,但如不注意方法,反而会让同学们更加反感。‘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同学、好孩子的。明天向Y以及全班同学道个歉,好吗?”

晚上,我与他的爸爸取得了联系,把学校里的情况反馈给他;并说明今天发生的事情,不能全怪W,想与同学玩是一件好事,只不过方法不对,好好地与他谈一谈是解决的最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我办公室桌上压着一张“检查”,第一句话就是:“王老师:我错了„„”刚跨进教室,就看见许多同学围在他的身边。他和Y有说有笑的,非常开心。我不禁微笑起来。

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粗看起来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则如饮甘醇。“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教育方法针对有个性的学生,收到了传统方法很难收到的良效。从这个“个案”中,我有了颇为深刻的感悟——

三、思考与对策

(一)分析病情

1.“倔强”性格

这是一位性格任性、倔强而自傲的小男孩。面对同学的批评,显出一种爱理不理的样子,甚至还会产生报复心理。

这与家庭环境及教育的熏陶有很大的影响。他生活在一个幸福、富裕、自由的家庭里。爸爸是某信用社主任,平时工作繁忙,又因工作单位离家较远,每晚回家已接近天黑,根本没有空顾及孩子。有时工作上遇到些不顺,就会在家中大发雷霆。W看在眼里,记在心里。W的妈妈主内,她性情温和,面对儿子束手无策,爷爷奶奶呢?不用说对这“掌上明珠”宠爱有加,哪敢打骂,做了错事,也好言相劝。弄得他现在只听好话,对于批评就噘起嘴巴,显出一种爱理不理的样子。他的独立性很强,对父母的反复叮咛,包办代替感到厌烦,他常常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不受外人的左右,甚至有时还会有意无意地顶撞父母。

天生聪慧,造就了他成绩的优异,不管在学业上还是在工作上,都能胜人一筹。于是就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目中无人。从而造就了他任性、倔强、骄傲的性格。

2.“出手”动机

俗话说:“厚积而薄发”,积久的怒气总会在某一时段而爆发出来。没有人与自己交流孤独的滋味是那么地难受,就像只不合群的小蝌蚪,只是默默地坐在教室里或站着独自玩。越想越没劲,对每位同学都有不满,看到眼前的Y与同桌玩得有说有笑的,就把所有的怒气全发泄在他的身上,想激怒他,不让他玩。那男同学的个性也是“有棱有角”的,见无缘无故被人打了,自然不会服气,但又打不过他,便把所有的怒气发泄到Y的铅笔盒上了。见自己心爱的铅笔盒被打坏了,这一下“该出手时就出手”了,于是一场小规模的“战争”就开始了。

3.“逃避”心理

“当我问及是谁先动手的时候,W说是Y先动手的”,这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明明是自己干的,却说是别人干的。

从心理学上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个投射性心理问题,是自我心理的防御机制,即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愿望、感觉或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以免除自我责备的痛苦,以给予

刚才自己打人于宽恕、解脱。但如果经常将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这样不仅会使他不能完全分析自我,而且也容易形成应付的敌对情绪,导致与别的同学关系僵硬。

(二)对症下药

针对他那倔强、信任而又自傲的性格以及逃避性的心理问题,进行简单的说教已无多大效用。于是,我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运用以下三种艺术:

1.留白的艺术

把“余地”和“空白”留给学生,让他自己去重新思考、重新分析。事情发生后,我只是“朝他不满地看了一眼”,并没有急于马上处理问题,而是先在下课时向其他学生了解事情发生的缘由,给予W一个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到下午第三节课,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让每一位同学给Y同学写一封信,还是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自己今天的表现到底是对还是错,同学们会给自己写些什么。当他回家时,已能够接受同学们的意见了,这难道不是“空白”带来的效果吗?设想,如果我一开始马上对他严肃批评,横加指责,也许会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2.沟通的艺术

高尔基曾经说:“在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常常不是材料,而是技巧”。郑板桥画竹之所以能出神入化,关键在于他“胸有成竹”,完全掌握了画竹的技巧。

在了解W的倔强脾气之后,也在几次常规的长谈失败之后,我决定采用写信这一沟通方式。这种笔与笔之间的谈话,可以使学生的情感真诚流露,加强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拉近生生之间的距离。其次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避免了面对交流时的尴尬,具有“只可意会”的优势;并且采用书信的方式,学生也不必担心泄露秘密,从而能敞开心扉说实话。

“胸有成竹”,我将写信这一普通形式“刻意包装”成由36个同学和我每人写一封信给W的方法。俗话说:“情深方能意切,感人全在真情。”我坚信,书信中同学们那充满爱意、纯真的语言定会感动W的,“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嘛!

3.反话的艺术

“正”与“反”、“擒”与“纵”,从形式逻辑上看,纯然是相互对应、相互排斥的矛盾,但作为一种说服技法和思路,只要能创造条件,提供环境,矛盾的双方是完全可以易位、转化,辩证统一的。关键在于掌握好正反和擒纵的内在特殊联系和转换的契机;紧紧抓住促进两者转换的条件和环境,并安排好“以反求正,反纵为擒”的辩证逻辑思路。

在给W的信中,我就运用了“正话反说”的方法。三个“出色”(学习出色、工作

出色、打架出色)前两个“出色”是正说,后一个打架“出色”,显示了他的“显微镜”的作用,使打架之害无处躲藏,比直言陈述更有其效果。

著名的心理学家非罗伊德认为:一个人的童年生活对其一生的个性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说:“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能够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一定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

我们教师,作为孩子们最信任最尊敬的人,千万不要给孩子的人生留下阴霾。让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选择适合的方法,用尊重,用宽容,用关爱,去造就孩子们如太阳一般正直,如白云一般快乐,如蓝天一般坦荡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浙江教育出版社

2.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刘筑《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贵州教育,2006(7)

4.李德银《在德育过程中贯彻疏导性原则》求实,2005(2)

5.苏霍姆林斯基著《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6.陈桂兰《发挥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导向作用》贵州教育学员学报,2006(3)

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

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

中学生德育教育案例

中学生德育教育浅谈

中学生个性评语

中学生个性自我介绍

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

《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

中学生德育教育心得体会德育

中学生演讲稿:挑战自己

德育教育中学生个性的挑战
《德育教育中学生个性的挑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