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在厚积薄发中前进

发布时间:2020-03-02 13:58: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在厚积薄发中前进

一精练实干的队伍

2007年8月8日,适逢北京奥运会开幕一周年倒计时,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和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术语学研讨会在哈尔滨开幕。这个吉祥的日子,反映了会议主办方的良好愿望――祝愿中国术语学研究兴旺发达。“哈尔滨”来自满语,传说为“晒网场”之意,自然也就是“收获之乡”了。

松花江畔的美丽城市迎来了出席本次会议的各地专家。

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刘青副主任出席了会议,他非常关注中国术语学建设工作。与他同行的还有全国科技名词委温昌斌、朱彦慧、张永涛、叶艳玲。

中国科技翻译协会的李亚舒会长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黄忠廉教授来到会场,他们在科技翻译方面颇有建树,是科技翻译界的代表。

同济大学德语系的朱建华主任在德语研究方面造诣深厚,带来了他近年研究德国术语学和术语工作的成果。

广东惠州学院的梁爱林副教授密切关注着国外英语国家的术语学进展,他从遥远的惠州纵贯祖国南北,半夜才赶到黑龙江大学。

郑述谱,这位俄罗斯术语学派理论的引进者和研究者,不但是本次会议的组织者、筹备者,也是本次会议的参与者,在他的引领下,黑龙江大学一批青年学者,如吴丽坤、叶其松、孙寰、孟丽霞等,耕耘在术语学研究园地。

许多来自四面八方从事术语学研究的热心人,也都来参加本次会议,他们当中,有从事术语实践工作的代表,有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研究领域也横跨汉语言界和外国语言界。各方专家汇聚一堂,反映了中国术语学界正在进行的事业――将国外术语理论和中国术语实践相结合,她预示着中国特色术语学正在蓬勃发展。

这是精练实干的队伍,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目前,中国产生了这样一支队伍正致力于术语学研究,不能不令与会的专家感到欣慰和鼓舞。

二平实而精彩的报告

研讨会围绕着“中国术语学建设”“术语学理论探索”“科技术语翻译”“国际术语学进展”四个主题展开学术交流和讨论,参会的很多专家在现场作了学术报告,专家的报告没有华丽的词藻,语言平实却内容精彩。

中国术语学研究进展如何?下一步任务是什么?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刘青在题为《关于加强术语学建设工作的几点意见》的报告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进国外经典著作、发挥语言学家的作用、加快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他建议有志趣于术语学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联合起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为建设中国术语学派而努力。

2004年,在波兰波德拉谢省省会比亚韦斯托克市,英国、德国、波兰、俄罗斯、乌克兰等国著名术语学家发表了《比亚韦斯托克宣言》,这是人类语言学发展历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显示出术语学与人类学、科学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种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并深入探讨了术语在科学认识与思维中的作用。黑龙江大学郑述谱教授在研究《比亚韦斯托克宣言》的基础上,发表了题为《术语是折射人类思维进化的一面镜子》的学术文章,从科学与语言并行发展的视角出发,进行了相关方面的阐述和分析。

中国科技翻译协会李亚舒会长《建设中国术语学之管见》的报告对术语翻译的统一和规范作了探讨,来自同济大学的朱建华教授和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齐望之讲师分别向大家介绍了德国和俄罗斯的术语工作发展状况。

黑龙江大学吴丽坤副教授从理论上对科技术语的系统性原则与外语同音异义术语的借用进行了探索;俄语学院林春泽教授则另辟蹊径,从革命导师及思想家们的著作中发现了他们的术语观,揭示了术语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作用。

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张永涛关于术语学教育的发言又引发了会议上新一轮的热潮。大家围绕着目前中国应该开展“术语”教育还是“术语学”教育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有些专家认为两者可以同时发展。而郑述谱教授分析了中国目前研究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应当以实践为重,急教育所需,首先发展术语教育,继而在中国术语学研究逐步深入的基础上再开展术语学教育比较有利。会议讨论认真而热烈,专家们在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又碰撞出新的火花。

三 共同的愿望

本次研讨会聚集了从事术语学研究的老中青学者,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加强中国术语学建设,走到了一起。郑述谱,这位曾长期从事词典与词汇研究的专家,在花甲之年又开始专门从事术语学研究,学术成果颇丰。2005年,他的研究专著《俄罗斯当代术语学》出版,对俄罗斯术语学派发展历程和一般理论建树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研究。目前,他主持的教育部课题“国外术语学理论研究”和全国科技名词委课题“术语教育”均在顺利进展之中。他一直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术语学研究,本次会议,使他的心愿变成了现实: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确实成了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

有些中青年学者首次参加术语学会议,就显示出了对于术语学工作的热情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其中,华中师范大学黄忠廉教授、广东惠州学院梁爱林副教授、同济大学李建民副教授、黑龙江大学林春泽教授、吴丽坤副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张金忠副教授、吴哲副教授和来自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温昌斌、朱彦慧、张永涛等专家分别作了精彩的专题学术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兴趣与关注。

青年学者的蓬勃朝气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专家,也让大家看到了年轻人后来居上的美好前景。会议进行到一半,窗外下起了淅沥的细雨,燥热的天气顿时凉爽了许多,但会议室里大家讨论的热情依旧,甚至到了午饭时间,许多代表还在继续探讨,迟迟不愿离开会场。

四 规范与发展并进

谈到中国的术语学,就离不开中国的术语规范工作。因为术语学研究与术语规范实践紧密关联,相得益彰。

中国术语规范工作已有很长的历史。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到中国,其主要途径之一是翻译。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术语翻译与定名非常困难。当时不少西人武断地认为:汉语不能显示西方科技,只有使用外文,西方科技才能传入中国。甚至有人狂妄地认为:“大英语言”是中国学习科学的唯一语言。

面对这些困难,中国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不懈努力,既进行术语翻译与规范实践工作,也进行术语学研究。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努力,中国的术语翻译和规范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天,中国初步建立了现代汉语科技术语体系,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摸索出了一条规范科技术语的道路。然而,在术语学研究方面,中国还是滞后于实践,滞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国外术语学创立于上世纪3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学者维斯特。到了上世纪70年代,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交流的频繁,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术语规范工作和术语学研究的重要性,纷纷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

落后了的中国术语学怎么办?奋起直追。

追赶的道路在哪里?团结齐心,群策群力。

经过深思熟虑,中国的术语实践工作者和术语学研究者创造性地提出:召开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研讨会旨在探讨中国术语学建设、团结术语学研究人员、交流术语学研究成果。

五 在研讨会中升华

第一届中国术语学研讨会召开于2004年12月,在会上,许多专家首次为术语学集聚一堂,就中国术语学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会议提出了六大任务:加强中国的术语学建设,特别是理论建设工作;论证合适的课题并组织相关单位联合申报,争取立项;组建一支由多学科领域专家组成的研究队伍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成立一个专门的术语学研究机构;抓紧培养后备人才;争取在部分高校开设“术语学”课程。

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实践证明,研讨会对中国术语学研究工作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第一届研讨会提出的各项术语学建设任务均取得积极的进展。经过研讨,本次会议提出了下一阶段术语学建设的任务,在中国术语学原理和学科框架、研究机构的建设及培养专门人才等方面作了具体、翔实的规划。汉语言文字与西方语言文字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因而不可能照搬国外术语学理论,但可以借鉴国外术语学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中国术语学理论和学科框架。在积极参与国内外术语学研究活动、扩大影响的同时,团结更多的术语学研究者,共同推动术语学的发展。

从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可以看出,术语学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的学科,其发展离不开各领域专家的通力合作,所以应当形成一个包含各领域专家,且能通力合作的队伍。并且,为了保持中国术语学建设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当前就要开始发现和培养术语学人才,以保证不断有新鲜血液进入到研究队伍中来。

虽然一直在努力耕耘着,中国的术语人深知,在术语学这条道路上,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术语工作者还需不懈地努力!

温昌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00717

叶艳玲: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00717

在前进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

在逆境中昂首前进

在创新中前进(材料)

在实践中探索 在探索中前进

圣诞节:在感恩中前进

岁月,在祝福中前进

厚积薄发

厚积薄发

厚积薄发

厚积薄发

在厚积薄发中前进
《在厚积薄发中前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