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泉港:“三字诀”打造 “救急难”样本0416

发布时间:2020-03-02 12:50: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泉港:“三字诀”打造“救急难”样本

泉州市泉港区作为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单位之一,积极从加强部门协同、整合救助资源、优化救助流程、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探索实践,救助能力不断提升,救助实效不断凸显。试点至今,政府累计救助支出3211.71万元,惠及群众17697人次,(前文提到 政府累计救助支出,对应的是否可以补充一个引导社会力量帮助的相关数字)。呈现出的“快”“活”“准”的工作特点,探索回答了社会救助工作如何加强协作、如何购买服务、如何把握救助尺度等一系列具体实践问题,形成了“行而有序、治而有章”的泉港样本。

一、“快”速联动施救,整合部门资源加强协作。

(一)资源共享,先行先试。勇于突破局限,构建了一个三维立体的救助网络。一是健全“救急难”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了由7个区直部门牵头、17个部门配合的横向协作,整合形成医疗、生活、教育等7大类救助政策,实现各部门多达17个救助项目的信息共享,实现确保救助无盲点、全覆盖、不重复;二是依托社会救助系统平台,构建了区镇村三级联动施助的纵向协作;三是创新拓展实现了社会力量、商业力量参与的第三维协作。(补充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项目数量或机构数量)。每年投入逾180万元为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购买大病医疗、自然灾害、

— 1 —

人身意外等15项商业保险,切实把救助工作想在先、做在前。

(二)快速受理,简化流程。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落实首问负责制和代办制,并在救助系统增设“绿色通道”快速受理群众突发困难的救助申请。群众通过任意渠道求助均能实现生活、医疗、教育等7类救助资源“一站式”受理办结。最大限度简化流程、压缩时限,精简救助审批环节至3个,减免申报材料5类,审批承诺时限压缩近60%,从群众递交申请到完成救助仅需10个工作日,极大提高了救助时效。

(三)全面覆盖,先行救助。创新推出“线上+线下”救助服务平台,线上开通12349社会救助热线、利用互联网等媒介提供咨询求助服务;线下增设“救急难”服务窗口,社会救助事项全面入驻区24小时综合型自助便民服务平台和101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实现救助网络全覆盖。2017年共受理群众求助6759例、增长20%。对身份难以确定的流浪人员、精神病患者先予救助、再办手续。针对大病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首开省属三甲医院与县区级政府联合办医先河,组建福建省首个融合型医联体,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大病困难群众域内救助率90%以上。同时,创新性推出了“先看病、后付费”救助诊疗模式,有针对性地对经济困难的重病患者家庭给予医疗救助,累计垫付医疗费用203万元,拨付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177.4万元,有效缓解因病致困群众的医疗负担。

二、激发“活”力应急,引导社会力量主动救助。

— 2 —

(一)激活基层动力。建立主动发现机制,试点设立10个村(居)“救急难”服务窗口,充分发挥村(居)两委、驻村干部等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优势,结合治安巡逻、社区网格化服务等机制,及时掌握核实辖区群众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等特殊情况,迅速启动救助预案。与泉港家园义工协会合作,每年拨付50万元用于开展救助对象的核查、回访等工作,将社会救助触角延伸至村级,主动为行动困难、文化水平较低的困难对象提供上门救助,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全区主动发现的救助对象占总受助人群的40%以上。

(二)盘活市场资源。积极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全区现有公益性社会组织113家,每年开展各类公益志愿活动逾70场。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力度,向公益性社会组织购买“救急难”公益服务平台(非行政类)服务。委托专业机构实施“互联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为辖区内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保洁、助餐等实体援助,每年惠及群众逾15000人。借力网络公益平台,为因病因灾急需高额治疗费用的特殊困难对象争取社会关注和救助帮扶,为4名大病患者募资90多万元,让他们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三)用活各类公益基金。积极筹建“救急难”公益基金,动员公益慈善机构、社会组织、驻地企业捐赠募资。在区级层面联

— 3 — 合建立中小学校内“救急难”机制,进一步落实残疾学生资助政策、普惠性学前教育国家助学金,积极推动普通高中实施建档立卡户、低保户等特困家庭学生免费教育政策,确保各项资助政策、资金及时落实到位,每年全面落实教育扶贫资金近400万元,受益数千名学生。鼓励引导各镇街道、有条件的村庄和企业家、社会爱心人士设立公益基金会,有效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现在“救急难”基金会已在各镇(街道)全覆盖、村(居)广覆盖。“山腰街道锦绣公益基金会”“埭港前山教育基金会”“后埭仔侨乡福国慈善基金会”“萧汝馨慈善基金会”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镇村级基金会在扶贫、救灾、救孤、扶老、救病、助残、助学、文化、环保等方面发挥着主动救助的作用。

三、精“准”扶贫解难,提高综合施策把好尺度。

(一)定准尺度完善体系。准确把握“救急难”保基本、兜底线的原则,不搞过度救助,不能“因祸得福”,坚持适度救助,确保公平公正施救和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逐年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社会救助标准,提前实现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推动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大病医疗救助为重点,生活、住房、教育、法律、就业和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2017年全区仅临时救助共支出545万元,惠及5267人次。

(二)找准需求补缺补漏。根据不同的对象量身打造救助方— 4 —

案,以困难群众最急之需为导向,协调各方资源综合施助、补齐短板,雪中送炭。例如,开展“践行十九大精神,情暖孤老·爱进百村”春节大型慰问活动,为200户贫困老人送去了节日的问候。开展505“微心愿”系列活动,发动社会各界进行爱心接力,为605个贫困家庭(心愿人)送去冰箱、电视、风扇、自行车、电饭煲等物品。除物资救助外,2017年以来,全区已提供法律援助288例,就业援助167人次;完成安居房建设150户、保障性住房配租631套。

(三)把准“脉搏”造血帮扶。改变以物资支持为主的“输血”式救助,把准受助者的自身优势或资源优势,为仍具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或其家庭成员提供就业援助和技能培训,激发其“造血”能力,并联合山腰街道开展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支持其通过就业自救自助。鼓励脱困对象、已就业困难大学生参与社会救助和奖教助学,奎壁村6名受助大学生就业后自发将首月工资部分捐献给村奖教助学基金会。

(四)对准目标抓长效。为救助申请对象建档立卡,建立受助对象诚信机制,定期回访了解受助对象生活近况,核减已脱贫脱困对象。重点对孤儿、重度残疾人等需要长期帮扶的对象开展持续性救助,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全区录入救助信息约21710人次,其中建档困难对象657人,205人转入低保、特困等基本生活保障范围。

— 5 —

救急难暂行办法

救急难工作总结

名人读书三字诀

念好反思的“三字诀”

大学生求职面试“三字诀”

温州呈现“救急难”多元化发展格局(优秀)

泉港交〔〕271号

泉港国土〔〕51号

泉港交〔〕261号

泉港大事记(19782000)

泉港:“三字诀”打造 “救急难”样本0416
《泉港:“三字诀”打造 “救急难”样本041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三字真诀 样本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