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

发布时间:2020-03-02 05:28: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

摘要:华兹华斯诗歌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诗人不仅在对大自然的欣赏与礼赞中获得欢愉和宁静,更重要的是他着意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重新确立人生的永恒价值。文章从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对自然的吟咏,分析诗人淡泊、宁静、追求和谐的自然观以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华兹华斯;诗歌;自然观;启示

18世纪的欧洲,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旧世界土崩瓦解并失去了昔日的神性。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下,欧洲思想界追求知识,理性思想成了人类认识宇宙的最高判断。然而,那时欧洲人却在这种理性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自然界遭到破坏,人性受到扭曲,人的物质欲望不断膨胀⋯⋯物质文明的向前发展不但没有给西方人带来预想的幸福和安宁,反而使整个欧洲走向了堕落,信仰和传统的动摇与崩溃直接导致了人们精神的混乱。华兹华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感到恐惧和担忧,在他的诗中,他表达了对自然的信仰和崇拜,对物质和权力的淡泊。崇尚自然的华兹华斯对他所处时代的那种理性的破坏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人类的生存状态有了新的理解。

一、“物我合一’’的自然观华兹华斯在其诗学中曾提到“诗人是把自己的心声向人类叙述的人,他应比普通人对事物更敏感,更赋予热情⋯⋯”,认为“诗歌是人与自然的映象,,[1]416;“所有的好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圳2r]417。诗歌创作是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华兹华斯的诗歌是他自己情感的流露,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中产生的。诗人漫步湖边时,曾看到迎风起舞的水仙花。这幅自然美景一直深深地印记在他心里,这美景给他带来无限的财富。他似乎找到了“那金色的时光”,回到了那天真纯洁的童年时代。可以看出,诗人把他在自然景物影响之下产生的强烈的感情激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呈现出来。诗人先写水仙,再写水仙对于诗人的魅力,写的既是客观之物(水仙),又是主观之情(诗人)。“这时我的心被欢乐充满,还随着那水仙起舞翩翩”。大自然的美完全进人了诗人的内心,尽管他远离自然,其心境还是在自然之中,孤寂的时候同样充满了欢乐,感到快慰。诗人称平静时对往事的回忆一共有两种声音,那就是内心的回声和朴质的诗歌吟咏,诗人从两种声音共同的音韵中汲取对未来的信念,并让这信念带来愉快的心情。诗人在《我好似一朵流云 独自漫游》中写道:独自漫游似浮云, 青山翠谷上飘荡; 一刹那瞥见一丛丛、一簇簇水仙金黄; 树荫下,明湖边,

和风吹拂舞翩跹水仙花使诗人如痴如醉,给诗人带来无限的喜悦,最后诗人与水仙“翩翩起舞”,将自己融入到自然景物(水仙)之中,使人与自然和谐为一体。诗人不仅仅从自然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而且还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透视出生活的本质,并向人们昭示永恒的真理。华兹华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是十分贫寒的。但是他所生活地区的美丽的自然风光,疗救和补偿了他在物质与亲情上的缺失,因而华兹华斯回忆起早年并不觉得贫苦。他对自然有着虔诚的爱。空间和时间的间离使他对自然和童年产生了美感,激励他努力去探索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发展的进程,使自己心灵得到平静、获得快慰,进而希望能使人类获得拯救。在诗人看来,大自然是至高无上的君王,他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发现大自然能给予人类很多启迪,使人们回想起快乐的时光。诗人在讴歌大自然中的湖光山色同时,又融入自己内心的主观感情。华兹华斯的诗充分体现出了他的自然观。成年后,诗人以饱蘸感情的诗笔咏赞大自然,讴歌自然界中的山水风景、田园乡土、花木虫、日月星辰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在自然与上帝、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童年的关系上,他以诗的形表述了一整套新颖独特的哲理。诗人认为,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的财富,大自然给人以欢乐和智慧;自然界中最卑微之物皆有灵魂,而且它们是同整个宇宙的大灵魂合为一体的,这就是诗人“天人合一”或“物我合一的自然观的主旨。

二、标举童心,天性永存的自然思想

华兹华斯生活在欧洲的动荡年代,他目睹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次大革命既作为启蒙思想的政治革命实践给法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也使人性中一切悖理的东西沉渣泛起。诗人曾两度来到法国,但在短暂的欢欣与激动后,他悄然离去。因为随着革命的激化,雅各宾派的恐怖政治把他推入失望苦闷的深渊,理性的幻想被新的暴力所取代,自由被新的专制蒙上阴影。失去理智的人们、流血的*、新的道德败坏,这一切都让他陷入理想落空的危机之中。所有这些情感与理想的危机都迫使诗人在震惊中对理性产生了怀疑,在反思中寻求人类真正的自由与归宿。华兹华斯重新来到大自然,其感受与先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他此次已经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了。在诗中,诗人标举童心,追求已逝的天真欢乐的童年。在诗歌《布谷鸟》(To the Cuckoo)中,诗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他孩童时期追寻一只布谷鸟的故事。在一片青翠碧绿中,行踪神秘、啼声忽远忽近的布谷鸟给他天真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和遐想。此时的布谷鸟不再是一只普通的鸟,而是能召回他失去童年的梦幻的一种力量。 诗人通过回忆留在心中的五年前的美丽景致而处于愉悦的心境之中。与大自然进行和谐的交流,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欢愉和宁静,更重要的是学会重新观察自然。诗人崇高的思想给他带来了一种绝妙的感觉,那就是:落日的余晖!广袤的海洋!新鲜的空气和蔚蓝的天空!而这些景致在五年前还独立于诗人的心灵之外,现在它们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了。留在心灵上的景致再次苏醒时,过去的感官的狂喜一去不复返了,诗人的感受中增加了半明半灭的思想的火花,这使诗人既体会到现时的快乐,又高兴地想到此种感受能给未来的岁月增添生气和精神食粮。他感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时是这样,死后也返回到大自然中去,人与自然之间没有界限。自然既在身外,也在心内。在诗人看来,远离童年和远离自然的人们,可以通过回忆童年和与自然的亲和状态而返回自然,从而走向成熟。华兹华斯在其他一些重要的诗作中都这样引入了对童年的回忆与礼赞。这在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诗《序曲》中有更深刻的展示。诗人在作品中衷心感谢大自然在他童年时代为他孕育了纯净的灵魂,认为在儿童时代的早期印象中,如果谁不与人类所创造的粗鄙庸俗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而是崇高不朽的 自然联系在一起,谁就能获得永久的幸福。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始终把童心与大自然和上帝联系在一起。在基督教观念中,上帝创造了一切,包括自然与人。诗人因为爱上帝,故而他创造的大自然,进而推溯到只有童年时期才能与大自然最接近,故而童真中包蕴着不朽的信息。华兹华斯在诗意和哲理的诠解中对孩童的崇拜达到如此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连他的诗友、同样讴歌童心的柯勒律治都感到不免过分。不仅如此,华兹华斯还对孩童的无知和单纯加以赞扬。我们知道,在西方一直有崇尚智慧的传统,对儿童也主张把他们放在育儿室里灌输成人设立的书本知识与道德教义。华兹华斯偏偏对天性未凿的童稚倍加赞赏,这实际上与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主张人应摆脱文明的束缚返归自然的风尚是一致的。由此,在他众多歌咏自然的诗篇中,最受尊崇的是那些可以作为宇宙伟大的和声中一个音符,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这就是婴孩。作者意在寻真,表现出力求摆脱人的社会性、返归于人生初始时期的归根心态。

三、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对现代人的启示自然界是一切生命的基础与渊源,一切生灵都是大自然怀抱的婴儿。人在自觉意识开始以前也是自然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最初因为偷食了知识之树上的禁果而被逐出天庭,永远失去了目睹上帝圣容的权利,也失去了被创造之初流荡于体内的灵气,人与自然的异化便由此开始,从此人类便踏上漂泊的路程,开始苦苦寻求精神还乡之旅。欧洲文艺复兴通过复兴古希腊文化,重新发现了人和自然,然而却走上了人与自然分离的道路。人类把自己提到了近似于上帝的高度,人想真正成为操控自然的人。人类作为生命本体的存在,时时昭示着自身的强大,彰显着无限的欲望;人类在演绎着无限权威的同时,也演绎出了自身的悲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进程,人类不断改变着与自然原初的和谐关系。从“上帝之死”到“自然之死”,都诉说着人与自然异化的历史,预示着人类的明天。华兹华斯是一位有着现代意识的诗人,他早就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异化。他认为工业化使人跌人了可怕的物欲,从而道德沦丧、纯朴消失。诗人甚至发了“世界叫我们受不了”的愤怒呼声。诗人的忧虑也预见了人类今天的处境。人类通过科学驾驭自然、征服无限。科技创造了奇迹,奇迹演变成了神话。随着一个个现代神话的产生,自然也在一寸寸地被吞噬。从“寂静的春天”到“自然之死”,都验证着人类强暴自然的恶行。今天,生态资源的破坏、物种频频消失,人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生活的环境一天天地 恶化。自然的悲剧与人的悲剧紧密相连。从“自然之死”到“人之灭亡”,只有一步之遥。技术的进步似乎是以生态的破坏为代价换来的。科学技术给/ ’o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精神上的极度贫乏。技术与情感的失衡,给人类带来了苦闷与彷徨。现代神话主宰着社会生活,也主宰着人的意识形态。科技的机械性把人变成了没有思考能力的空心人,使人面临着严重的信仰危机,“自然之死”则使人陷入生存危机,人成了无根的存在。这一切都源于人类自身的罪孽。对自然的疯狂掠夺必然导致人性的堕落,恣意践踏的恶行注定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华兹华斯把归根返始作为摆脱近代文明困境 的一条出路,他企图通过回归自然来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诗人产生了重重的矛盾。而诗人的矛盾也预示了现代人的尴尬:人类一方面呼吁生态保护,一方面又在疯狂地蹂躏自然;一方面呼吁回归自然,另一方面又肆虐地践踏着自身的自然性。这给今天的人们以启示是:人类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同样是一个整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相互隔绝的生命。如果人类失去记忆,忘记历史,背弃大自然,就是对自己和对客观存在自然界的否定,而对传统的背叛、对根的疏离,就注定要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在技术与情感的跷跷板上,如果技术的一端太沉,情感便会离开生养它的土壤。没有了情感支撑,人类社会就会从荒原走向沉寂的历史。

四、结论

文明进步与人类命运的冲突到了华兹华斯所处的科学时代,呈现出了新的内容。科学作为一种主宰的力量几乎等同于万能的上帝。人们把科学技术变成了驾驭自然、征服无限的手段。但科学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又无时不在与人对抗着。一方面,随着科技对人类霸权意识的诱发和扩增,人类早已改变了与大自然的原始而和谐的关系。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也就注定远离了自然,最终失去了与大地的亲和感,变得无源无根。另一方面,科技又历史地解放了人,有效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条件,同时,人类也愈来愈依赖于这种异己力量,甚至把知 识、科学和权力意志凌驾于人之上,把人作为理性的动物或社会的动物,完全忽视了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探寻。正如宗白华先生谈论歌德及浮士德的意义时所说:“近代人失去了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谐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着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Cz]对自我的遗忘及物质文明对生命本原的压抑所造成的人的虚无感,这正是近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所以从近代开始,欧洲文化中反思文明、追问存在的拯救意识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思潮。华兹华斯的“物我合一”的观念可以说也是这个时代文明困境中的产物,其目的在于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重新确立人生的永恒价值。

参考文献: [1]Rubinstein A T.The Great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Volume II)C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1988:416—417。

E2]宗白华.歌德之人生启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6—37.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

华兹华斯 诗歌赏析

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人与自然

华兹华斯的诗歌读后感

华兹华斯生态自然观———以《咏水仙》为例

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主义解读

浅析陶潜诗歌的“自然观”

关于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主题的研究(材料)

华兹华斯诗歌 水仙花 导读和赏析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田园诗歌比较

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
《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