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读中感悟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5 07:35:27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教学教案

⒈图文并茂。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编绘了四幅图画,分别与课文的

二、

三、

五、七自然段内容相对应,使“丑小鸭”得名、离家出走、羡慕天鹅、忽然发现自己并不丑而且十分漂亮等原因形象直观化,既弥补了文字抽象的缺点,又为獐喜闻乐见,能起到激情引趣的作用。

⒉词句生动,用词准确。“太阳暖烘烘的”,提示了丑小鸭出生的季节;“特别大”强调出差别;“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提示了得名缘由;又如三至六自然段,点明出走原因的词有“孤单”、“除了„„都”等;“只好”、“才敢”、“悄悄地”、“趴”等词,体现了它离家出走后的种种遭遇;而“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则是“丑”变“美”的真实写照。

依据以上特点,加之课文内容比较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因而本文可采取以读为主的学法,求得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教学建议如下:

一、设“悬”朗读,初知课文。

⒈揭题激趣。揭题后,教师激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丑小鸭是谁?为什么会叫它“丑小鸭”?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后来怎么样了?)学生质疑后,教师追问: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以设制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⒉初步感知。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自己去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必然急于找到答案,必定读得投入。那么,顺疑索答,初步感知的目的亦能达到。)

二、读中求变,深化理解。

⒈求“顺”自读。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你们能读好它吗?教师相信你们会读好。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看拼音边读,不会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同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看谁读得最好。(此遍朗读,目的在于读正确,读顺畅;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鼓励。)

⒉检查朗读。你们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吗?(教师指名逐段朗读,相机教学生字、正音;指导全班读好长句子;让学生明白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用奖小红花的办法激励学生把字读正确,读流利。)

⒊比赛朗读。⑴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基本上做到了读得正确、流利。现在我们来进行朗读比赛,大家愿意参加吗?好!每组选一位平时较少读书给大家听的同学,代表本组参加比赛,你们愿意帮助他吗?(小组指导,准备参赛。安排此项比赛是为了刺激大家的朗读积极性,达到全员参与,生生互动,锻炼“中下生”的目的。)⑵比赛,评奖。(只要达到正确、顺畅,就给一等奖。)

⒋图文“对读”。下面我们将进行图文对读,方法是这样的:这里有四幅图画(文内图画放大图,教师逐一出示,并让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现在请一位学生上台当主持,其余同学按

一、

二、

三、四组的顺序进行朗读,主持人举起哪一幅图,小组同学就要读出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一段课文。看哪组同学读得准,读得好。(此读目的在于图文对照,理解

二、

三、

五、七自然段内容。

⒌理解朗读。⑴下面进行一个“找朋友读句子”游戏。规则是:按自然段顺序,根据老师出示的卡片上的内容在课文中找到和它相对应的句子,并把它读出来。看谁找得准,读得好。谁先举手谁读。愿意参加吗?(卡片上的内容:第一自然段,读表示“春天”这个季节的句子;第二自然段,读出“丑小鸭”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句子;第三自然段,读“丑小鸭”为什么会离家出走的句子;第四自然段,读“丑小鸭”为什么白天只好躲起来的句子;第五自然段,读出“丑小鸭”羡慕天鹅的句子;第六自然段,读出“丑小鸭”差点冻死的句子;第七自然段,读出“丑小鸭”发现自己是一只天鹅的句子。)(游戏目的在于理解词语,读懂句子,进而理解自然段,理解课文。)⑵游戏。(每读一“题”后评议,纠错。)

⒍背诵比赛。⑴理清顺序。教师出示抄好的第七自然段每句话的四张卡片,打乱后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逐句朗读后按课文顺序重新排列;排列一句读熟一句;排列好后再读几遍,直至熟读成诵。⑵同桌对背。⑶比赛。(学生举手参赛,其余同学当评委背完一个评议一个,要求是正确、流利。)◆

推荐第2篇:读中感悟,读中熏陶

读中感悟,读中熏陶

崇文街小学 郭雪晶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效果。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语感从引导起步

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如《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四句短短的韵文,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在教学中,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画面:幽蓝的夜空中,闪烁着一颗颗星星,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提着小灯坐在月亮上欣赏着美丽的夜色。美妙的画面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然后在画面的下端出示课文内容,重点指导学生朗读。1.帮助学生划出轻声词:“月儿”“船儿”(用“~~”表示),指导学生读出轻声。2.根据内容划分出音步(用“/”表示),读出顿挫舒缓的节奏;3.确定朗读的重音(用“・”表示)。这样,强弱的重音,加上顿挫舒缓的音步,节奏更加鲜明,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极具感染力。

二、语感从模仿开始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他们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示范朗读可以是老师示范,也可以听录音。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他们来说是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因此示范朗读不是单纯地古板地听完朗读就行,而是要进行朗读的评析,在评析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语感,体会感情,然后,再仿读。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中,朗读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不同语气,我先示范,读小燕子的话时,语速可稍快,读出它每一次有新发现后的那种兴奋的心情。朗读燕子妈妈的话时态度亲切,读时,语速较慢,要读出激励、赞扬的语气 。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我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体会燕子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启发、鼓励小燕子去观察。这样老师的范读不仅仅是让学生在模仿,而且让学生在老师范读中掌握了朗读的方法。

三、语感从理解句子入手

理解句子是理解句群,甚至是理解段、篇的基础。一年级应就理解简单句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训练中要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就是抓主干理解句子意思。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一个句子一般包括两部分,开头部分讲的是“谁”或“什么”,接下去的部分讲的是“是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表达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三个基本句式,即“谁(什么)是谁(什么)”、“谁(什么)怎么样”、“谁(什么)做什么”,按这三个句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在这基础上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的意思。如第一册《四季》中的“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抓住“弯弯”“鞠着躬”这两个词来理解谷穗的外形,从而明白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用同样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理解“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也让学生从理解句子开始,再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从而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意思。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文章那极具感染力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之美,可以充分地感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美、所表达的深刻意蕴,可以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

推荐第3篇:语文教学中的多读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读感悟

犹太人世代传言:书本是甜的,对孩子们而言,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一桩快乐的事情,从而终身享受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好读之风古已有之。古语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学习的动因,学生的感情朗读,关键是寻找最佳突破口,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方能读出文中蕴含之情。

一、唤醒学生的情感积累。

学生是情感丰富的个体,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和已有学习中积累的情感体验,就成了感情朗读的有效源泉,因此调动和唤醒学生的情感积累,并融入朗读的课文中,有助于读出文中蕴含之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师感情朗读,又引导学生看了送总理灵车的画面,老师内心充满了失去总理的悲哀情怀,但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冷状态,这时,通过回顾学过的有关总理的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周总理的睡衣》、《温暖》、《难玩的泼水节》一系列的情景再现及总理生前有关事迹,激活学生思维,唤醒学生对总理的已有情感积累——崇敬、爱戴,激发学生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总理的悲痛情怀,感情朗读指导就水到渠成。

二、激发兴趣,移情入境。

教学是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进行心理的移情体验。假如你身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心情、感受怎样?你会怎样做?激发学生进入角色与作者情感共鸣。

如教学《五彩池》、《珍珠泉》、《赵州桥》等课文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这样有趣的地方,一定会有游人慕名前来目睹它的风采,谁来做个出色的向导,为他们介绍介绍?此时,学生的情绪高涨,感情投入,上台表演眉飞色舞,生动精彩,把对这些名胜的自豪感自然读了出来。

三、抓提示语,体会人物心中之情。

指导学生对人物对话时,扣住人物对话前后的提示语,就能拨动学生心弦移情体验,读出感情。指导读《你们想错了》中这样一段对话:一士兵威吓地吼道:“快把大洋拿出来,不然就炸死你!”方志敏淡淡地说:“哼!不要做出这样难看的样子来吧!我却是一个铜板也没有,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若抓住“威吓”、“吼”、“淡淡”,就不难想象出敌人贪婪的丑态和方志敏的一身正气,就不难读出敌人贪婪的、急迫的语气和方志敏对敌人蔑视的感情。

四、揣摩比较,自悟词中蕴含之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朗读指导关键是指导学生入境入情,比较揣摩,因情而自得,按课文朗读,不必强求一致。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中这样一句“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教师用怎样的语气读最能表现铁罐的傲慢?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触动学生感情之弦?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吧。 有的说要把“敢”读重音,意思是讥讽陶罐没有胆量,以表现铁罐的傲慢。

有的说要把“碰”读重音,意思是你陶罐只能巴结我,讨好我,碰我是不行的,表现铁罐的傲慢。

有的说要把“我”读重音,意思是我十分结实,是了不起的铁罐,你算什么东西?

交流汇报后,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有理,按你们各自的想法去读吧。学生兴致勃勃,自豪感欣然挂在脸上。这样揣摩比较,让学生产生顿悟的喜悦,热情高涨,兴趣使然,朗读兴致信心百倍。

赞可夫说:“教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样的教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贵在寻找最佳突破口,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学生入情入境,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体验,悟出:情感,读中来。

推荐第4篇:读中感悟 议中深入教学教案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推荐第5篇: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匆匆》说课

谢屋小学 易顺昌

一、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六年级下册第2课,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 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二、设计理念

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三、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五、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

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

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了解。)

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

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句子应该怎样读?你能不能试着来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因为这篇文章中的问句比较多,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读好一个问句,其他句子学生也会受到启发,从而能读得更好。)

三、默读课文,个性感悟,交流感受。

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的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读完以后,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你想像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逐步掌握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整体到部分理解课文。)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学生默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精读课文,在感受全文、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读懂文章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读书方法。)

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出示要求:

1.不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 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小组内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合作设计读好一句话,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方法,并且是个性化朗读。)

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1.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学生汇报。

2.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和时间有关系的一些故事。 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人和事,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时间匆匆可以感触更深。) 3.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让评价起到指导朗读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像到了什么?作者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

自由朗读作者简介。交流读了作者简介以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简介,了解朱自清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第二课时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引导学生找到: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体会句式的运用)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评价和名家的评价互相对照,一是给学生成功感;二是让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规范起来,不能漫无目的;三是从不同的侧面为学生提供思想的借鉴。)

随机出示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

──“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

──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设计意图:出示作者本人对文章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写作的本质是浓厚的情感和细致的观察,而不光是词句的运用,使学生对写文章用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3.个性解读,朗读交流。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

交流:把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自己对文章语言的个性化理解。用朗读的手段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抑扬顿挫来自情感的浓厚,而不是简单的停顿重音。)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学生前面的学习已经读熟,这里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语言的基础上积累语言。)

二、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故事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一是对时间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以时间为线索,背诵和理解一些诗词、名句、格言„„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培养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抒发感受,积累运用。

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写文章的本质。)

四、分层作业,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推荐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推荐第6篇:教学感悟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我县新教师五天的培训活动。首先感谢为我们搭建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的单位和领导;其次感谢我们的班主任以及各位指导老师周到细心地工作,使我们各位学员的每一天都觉得收获很大。这次培训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集中培训、有学员间的互动交流等。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通过主讲教师的生动讲解和对问题的探讨,我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不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在班主任工作方面都受益匪浅。

在本次培训中通过专家对教育方面的前沿的思考、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对生活、对工作、对事业、对学生独特的感悟,让我真正认识到,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增强使命感,树立好榜样。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拥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全面深刻的心理知识。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这些,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严肃地思考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认真地思考未来的路如何去走。在这里就从培训学习中浅谈几点自己的感悟。

一、教师如何进行知识更新

“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对于这种学习、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

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加倍学习,多向有成功经验的资深教师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本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工作任务。

对于一个刚步入小学教育的教师来说,认清形势、正确定位自己的位置是非常重要,有了这个大致的概念,我们就很清楚:自己从事的小学教育的责任重大。通过深刻的理论阐述和经典的例子结合,使得讲座的效果达到比较高的境界,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教育环境下,教师成长途径很多,的确需要我们好好去反思和借鉴。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想,这次培训活动已经把我领进了教育教学的神圣殿堂,对教师来说,成长最重要的是以终身学习为途径的自我培训,我的自我培训之路还很长,我的专业成长道路也还很长,我要像朝圣那样虔诚而持久地搞好自我修行,争取做个无愧于“老师”这个神圣称谓的好老师,做个不断进步,永不停步的阳光教师,用自己扎扎实实的教学教学探索和实践践行好省教育厅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从培训中我也学到了有关新教师的新知识技

能,对于我们新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了一些反思和探讨,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要培养好学生,首先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素质和心态,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榜样。所以教师的心态和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的培训,对于我的以后教育来说,很有意义。从整个教育大背景、教师的如何成长、教师的心理、教师的教科研、班主任工作实践和经验、学生的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于这一期间的培训,我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必须要将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扎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为自己正确的定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跟草去”这句话,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它将成为我的行动指南,并时刻提醒我未来的人生道路该如何迈步。

推荐第7篇: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读中感悟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读中感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贯彻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在设计《厨师小山羊》一课教案时不断思考的问题。二年级的课文生动,充满了童趣。如何让学生在读懂了故事的同时又能学习到语文知识,懂得文中的道理,确实需要花些心思。

一、引趣导入 读中感知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关键。”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始,老师出示了许多有趣的水果和蔬菜图片,并神秘地问学生这些是什么,你能把它们做成什么呢?你们猜小山羊会把它们做成什么好吃的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马上集中起来了,大家都进入了故事当中。乘此机会,我请学生自读课文,很快学生都从中找到了答案。通过自读得到了答案,孩子们都会很兴奋,都想向老师印证一下是否正确。老师紧接着在黑板上左边贴出小猴、小刺猬和小白兔的图片,右边贴出柠檬、青瓜、辣椒图片,让学生说说小猴、小刺猬和小白兔觉得这些水果和蔬菜的味道怎样,让同学们知道自己通过读书已找到答案。

二、研读讨论,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其教学过程是单向交往,教和学的关系变成了讲和听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的活动人为地局限于面积课业的“自然活动”,使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交往,活动形式多样化,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生相互合作的社会性活动。

因而在教学此课时,老师设计了几处研读讨论的环节。例如在学习

3、4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通过老师教学

1、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并提问:小刺猬发现青瓜后,他是怎么做的?而小山羊又是怎样把它变成美味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在4人小组内讨论学习。孩子们都会很积极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地讨论。乘着讨论的热情高涨之时,,老师又神秘地问:“同样是青瓜,为什么小刺猬把它随手一扔呢?而小山羊却能使它变成美味呢?,他们的做法不同,结果会怎样呢?”通过小组讨论研读自学,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了。

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的班级教学中客体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学生在横向交流中学会学习,敢于探索,主动合作,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充满自信,不仅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三、课堂表演、加深感悟

全情投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课堂表演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提高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作用可大了。

《厨师小山羊》是一篇故事,生动又有趣。老师先请同学同位分角色扮演,然后在4人小组中分角色扮演。在学生认真读书之后,老师请3位小朋友分别戴上小猴、小刺猬、小白兔和小山羊的头饰,上讲台表演,让全班同学当导演进行指导、评论。演的同学当然会全请投入,而看的同学也因为自己不仅是观众,还是小导演而更加热情。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习效果当然也出来了。

总之当学生全部投入到课文之中,他们自然能感知课文,并有所感悟。对二年级的小孩子,老师说多了反而使其学习兴趣大减,只有通过激情引趣和不断地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孩子们在语文课上有所收获。

推荐第8篇:浅议在语文教学中“读”的感悟

浅议在语文教学中“读”的感悟

基渡村完小 李紫尧

内容摘要:“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 “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朗读 感知 领悟 表达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达到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效果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美之处,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语句深刻含义,进而感悟作者思想,升华情感。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

第 1 页

共 1 页

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

第 2 页

共 2 页

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第 3 页

共 3 页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第 4 页

共 4 页

推荐第9篇:《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读中感悟)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一本正经、假装、引人注目、合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3、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你见过其他颜色的草地吗?

2、板书课题:金色的草地。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

3、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

二、分小组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1 / 3

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哪些内容比较吸引你的注意?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4、本课生字较多,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要指导读准字音,如“蒲、傍”,识字要与词语的学习结合。

四、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了哪些知识,并带领学生复习一下重点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读过课文之后,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

2、把你见过的蒲公英的样子讲给同学听听。

二、品味课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

1、2自然段)。

2、从读课文中你体会到了“我”的什么感情?(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3、“我”和弟弟为什么那么开心啊? 先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再自己说说。

4、那“我”和弟弟是不是一直都在做这个游戏啊? 我们来看后面的课文。

5、指导学生读课文第2部分。(第

3、4自然段)

6、作者有什么新发现?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7、“我们”为什么不再随意揪它?

8、若“我”没有发现蒲公英的变化,后果会怎样?

三、思考交流。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

2 / 3

2、说说自己是如何观察喜爱的花草的?引导学生明白善于观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3、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填到语文天地中。

四、课后延伸。

请学生用刚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

3 / 3

推荐第10篇:论文:读中感悟的重要性

—————以读促悟出真知—————

钦州市第三十六小学 王小玲

【内容摘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的精华,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关键词】

以读促悟 读中悟情 读中悟境 读中悟意 读中悟法

语文教学应该是以“读”为主,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感受,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接触到除教科书以外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及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新《课标》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通过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一、导读,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在读中 1 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不仅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同时以读促思, 帮助学生理解了句子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因此,学习一篇文章,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自由地读,整体感悟文章的线索,领悟作者的情感。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读通,扫除预设重难点

在备课时,老师首先要通读课文,且不止一遍、两遍,在这一过程中,分析哪些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哪些句子学生容易读通,而哪些内容学生会比较陌生,哪些句子学生不容易读通。学生可能感到陌生的内容和不容易读通的句子便是读通课文的难点。把这些内容和句子画出来,作为教学时的重点和难点,采取有效方法予以突破。如《凡卡》一课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读一遍课文大约需要4分多钟。如何让学生尽快读通呢?首先,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大概内容。理出文章围绕凡卡“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进行叙述的思路。其次,让学生交流,文中哪些内容不容易读,学生马上会说,人物的名字太拗口,不好读。老师再次让学生默读课文,要求画出文章中不容易读好的人名,快速读好。由于教师对课文 2 中的难点比较清楚,在教学中安排有突破难点的环节,扫清了障碍,所以,学生比较顺利读通了这篇长课文。

三、熟读,真正读懂课文内容

阅读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为写作积累素材。由于小学生的读书能力有限,很难做到读一遍文章就可以读准确,因此,在读通课文之后,必须趁热打铁把文章读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才能不至于很快遗忘。根据心理学中有关记忆规律的原则:及时的复习是克服遗忘的最好方法。而且,扫除文字障碍之后,多读几遍达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做到一字不错,可以保证在以后能准确运用。在这一环节中还可以鼓励学生摘抄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扩大自己写作词汇的积累,以备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文妙理,体味作者的深思妙笔,达到古人所说的“文章读以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真正陶醉其中,从而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爱美的情趣。

四、读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

学生阅读一篇新课文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即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调查欲望,鼓励学生提问,独立调查,用以往成功的经验增强学生的调查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哪吒闹海》一文,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想想什么是主要的,很快学生手举起来了,提出了疑问,再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把不理解的句子单独抽出来,说说想法,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再次阅读。当学生的手举起来时,老师请学生第三次细读课文,并想想这些不理解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解 3 决掉。因为老师给了学生阅读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小组讨论非常激烈,气氛相当活跃,参与积极性很高。

五、品读,让学生在赏析中回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定的课文,包括了情感真挚的美文、入情入理的哲文等,需要学生自主进行欣赏,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世界的美、语言的精粹,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功底,更能使学生获得性格和精神上的净化,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先引导学生在重复阅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再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来确定音调和情感,大声朗读课文,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自主掌握学习的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音乐,第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播放悲伤的音乐。这样学生更能感受到思念家人时的那种悲痛与无奈的心情。而第

二、三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配以平缓的音乐;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王维写诗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再次用悲伤舒缓的音乐,这样使学生更好的对文章进行感受。音乐感染着学生的情感,他们很快进入了王维的情感世界,极富感情地朗读课文,直到结束时还有许多学生沉浸在王维思念亲人的悲伤情感中,甚至有人在偷偷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的结果。

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读,既能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又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第11篇:读中感悟,悟中生情(阅读)

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新课标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求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无目的、无要求的读,应当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的、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读。阅读教学中,正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读” 走进文本且将文本内化的过程。那么,怎样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呢?我认为:

一、重视文本,自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中:首先,学生初次接触文本的朗读,我要求他们借助汉语拼音或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读错字、不重复字句。通过朗读,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记叙了1935年北上抗日的红军战士为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故事。同时,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我还给学生读前强调“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字字响亮”。其次,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进入对文本的细读。给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采用个别朗读、默读、、齐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再次,品读。这个层次中,引导学生通过勾画出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英勇夺桥动作的词句,反复朗读,体味节奏韵味,即品析文章的句段,体会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自然而然地就能以恰当的语调、感情再现文章的内容。最后,诵读(也称美读)──融入感情,积淀语感。这个层次是在对上个层次的深化、延伸。学生此时已深入地领会到了作品的精髓与内涵,已和文中的人物、事物融在了一起,必然会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朗读之中,为文中之喜所喜,之悲所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这样反复读,学生已将文章之意了然于心,可以不言传,但已意会,这时的朗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的“二度创作”了。这样,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二、精读品味,情境感悟

对于“感悟”,许多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感悟”就是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感受与领悟。于是,课堂上教师不惜耗费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探究人物心理,体会作者情感,惟独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其实,课文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两者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内容和形式的感悟也是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越丰富,对思想内容的体会就越深入,反之亦然。《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既要“注重情感体验”,又要重视“有较丰富的积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也要指导学生感受优美的语言,领悟独特的表达方法,把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阅读感悟不断深化。

1、在品读中培养语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文章中的许多情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凭语感去感知、理解和品味。因此,在品读中引导学生深入推敲培养语感。如: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引导学生品读 “华罗庚斩钉截铁地说:‘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可是学生读不出华罗庚坚定的决心,我便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下定决心非要去做某件事情时的心情,理解“斩钉截铁”的意思,再让学生试着朗读体会。于是,一个个回国决心坚定、毫不犹豫的华罗庚展现在我眼前。在这个品读的过程中,我既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了积累的生活经验,又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品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

2、在情境中感悟语言

情境是进入学习角色、感悟学习内容的必要条件。要提高效率,必须创设必要的情境。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我们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表演、动手画一画等方式创设体验的情境,渲染情境,再现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参与表现及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沉浸在阅读里去感悟、体验、引发个性化的感受。

⑴、激发想象,感受语言形象多姿多彩。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年龄小,想象力非常丰富。我们善于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教学,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教学《小镇的早晨》,理解小镇的热闹这部分内容时,我出示幻灯,让学生观察,并和同学互相说说你看到些什么,似乎听到些什么声音呢?学生边看图边想象集市上人们吆喝、讨价还价等声音,一个个畅所欲言,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我再让学生朗读句子,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感受到语言形象的多姿多彩。

⑵、调动情感,感受语言情感丰富生动。同样,由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他们非常容易动感情。因此,我教学《意大利的爱国少年》,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少年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时,让学生通过自读当少年听到别人谈论自己祖国的种种不是时,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的句子,勾画出表示少年动作的词语“拉开、扔、砸、跳、站、说”,并模仿情境和同学互相表演,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出少年愤怒的心情和理直气壮、不可侵犯的样子。读起课文情感丰富生动。

三、实践感受,悟中生情

阅读教学中,师生重视了文本,细细品读,有所感悟后,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阅读一篇文章,就是一次精神“探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创造性地阅读,因文而异,适当切换阅读视角。多读,才能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增强语感,促成内化;多读,才能调动眼、耳、口、脑多种感官共同协调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效率。由读出感情,到理解内容,再到体会写法,是一种很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不论什么方式的读,只要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意的结论。学生自然也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

在实践中感受情感,培养语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由课内到课外,大力提倡“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勤奋学习之风。为提高读书的鉴赏能力,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读书、写书评或读后感、召开演讲会、故事会、主题班会等,评选“故事大王”、“背诗大王”、“朗读大王”、“演讲大王”、“摘记大王”等,使读书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这样,由于大量阅读的过程经常接触到新奇材料,能使阅读兴趣得以长期保持,也才能使学生不断地感悟文本,享受到阅读的无限乐趣。

第12篇:读中感悟,还原语文课堂本色

读中感悟,还原语文课堂本色

——《桥》说课稿

枣阳北城东园小学 朱春艳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的四篇课文都是感人至深的故事。《桥》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他沉着镇定、无私无畏,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赋予了课题“桥”新的内涵。这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的重点定为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来感受老支书崇高的品质,感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在了解老汉精神品质的基础上,理解“桥”所蕴含的深意。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理解、思考和感悟能力,像《桥》这样内容简短又感人至深的文章,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都可以通过读来感悟,通过读来抒情,通过读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学习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的思,合作地议,探究地读,体会人物情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师生接读,配乐读,评价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思,有所悟,在读中还原语文课堂的本色。

这一课的教学我分为两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读中感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这是一群怎样的人们;第二课时品读课文,感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设计的是第二课时,我准备分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读出洪水的凶猛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已经通过读书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无情和人们的 惊慌失措。第二课时开课伊始,我就创设情境,师生接读描写洪水和人们的语句,再现当时令人惊恐的一幕。这样的读,学生很自然地回忆起上节课所悟得的感受,也为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老汉作了铺垫。

二、探究读书,读出老汉的品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极倡导探索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探究读书这一环节,我主要安排了三个步骤来引导学生读书,感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1、自主合作探究,分享感受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 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首先是自主学习,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读书、感悟,并记录自己独特的读书感受。然后才是合作探究,在每个学生都自主地、充分地读书感悟后,学生才能充分地交流各自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无关的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理念,我在安排学生读书探究时,出示了学法指导:1〉读一读,自读课文7-23自然段。2〉画一画,画出描写老汉的语句。3〉写一写,在画线句子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4〉议一议,小组交流各自的读书感受。

2、抓住重点语句,读出感受

在小组交流读书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这是一个 怎样的老汉?”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老汉的品质,同时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

句子一: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先请学生谈各自的感受,以及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出老汉的沉着镇定,然后抓住“他像一座山”这个比喻,探究“老汉和山有什么相似之处?”再次感受老汉镇定如山的形象。 句子二: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朗读探究这一句时,我采用了评价朗读的方式,通过问“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老汉的什么?你认为应该读出老汉的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老汉喊话时的坚决、果断、焦急、镇定交织的情感。再通过探讨“桥窄”,感受木桥在人们心中是一条生命桥,是唯一的逃生希望,这时再究问“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在前边?越排在前边就越靠近什么?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在最后边?越排在后边就越靠近什么?”一连串的究问让学生感悟到了老汉的舍己为人,进而探究老汉这么做的原因,他是村支书,他把责任看得比山还重。从这一次次的读,一次次的究,一次次的悟中,老汉责任如山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鲜明起来。

句子三: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抓住“冲、揪、吼”引导学生读出老汉的愤怒,读出“凶得像只豹子”,再来探究“他为什么对小伙子这么凶?”联系上下文了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后,老汉这种不徇私情、铁面如山的形象就深入到每个学生心中。

句子四: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两句话体现了老汉与儿子之间的爱,引导学生抓住“推”与前面的“揪”进行对比,感受父子情深。通过分角色朗读,生生读,师生读,全班读,读出老汉父爱如山的形象。

3、配乐入情朗读,内化感受

在语文课堂上,图片、影视视频、音乐都是学生情感升华的催化剂。在桥塌了,老汉和儿子被洪水吞没这一场景,我配上了背景音乐,在悲壮哀伤的音乐声中,学生读的深情,我抓住“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这个契机进行说话训练,“他想对儿子说;他想对老伴说;他想对乡亲说;他想对党说”把学生此时心中的感动内化为语言。最后把文中所有“小伙子”换成“儿子”再次齐读,至此老汉那镇定如山、责任如山、铁面如山、父爱如山的形象鲜活灵动、深入人心,也感动了每一个人。

三、读写迁移,升华心中的感受

为了贯彻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原则,在老师深情地配乐朗读结尾四句话后, 我设计了写话训练:假如你就是获救人们中的一员,你想对老支书说些什么?以“老支书啊,您像一座山,您更像一座桥„„”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这样的设计,不但注重了学生写的训练,而且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沉淀的感情全部释放出来,更关注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使学生对课题“桥”的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可谓“一箭三雕”。

四、读感人故事,把感动延伸课外

我设计了“搜集感人故事”的开放性练习,让学生把在课堂上的感动延伸至 课外,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

在板书设计时,我以“他像一座山”贯穿全课,引导学生归纳他镇定如山、责任如山、铁面如山、父爱如山这一系列如山的形象特点,突出了教学重点。

第13篇: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于洪区造化中心小学

温智慧 2013年10月

1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内容提要】:“以读为本,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是以“初读——精读——研读”为教学思路,以“初读感知—确定目标--细读领悟—深读品赏--熟读积累—拓展运用”为具体步骤的基本教学模式。

【关键词】:以读为本 初读感知 细读领悟 深读品赏 熟读积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形式。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是老师陷入对作品内容作过多的分析之中不能自拔,在教学时间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时间少;内容上,侧重于分析课文内容,语言的运用、读写结合太少;方法上重串讲串问,轻感悟朗读,因此,教学“耗时多、效率低。”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确立了一个方向,即应通过“以读为本”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导性,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做到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条理地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另一头就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2

自觉地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所以阅读教学要坚持从读入手,以读为主, 落实“读”的训练

在此基础上,我尝试着进行了“以读为本,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的初探,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以读为本,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是以“初读——精读——研读”为教学思路,以“初读感知—确定目标--细读领悟—深读品赏--熟读积累—拓展运用”为具体步骤的基本教学模式。

第一,初读感知

本环节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致在把课文读准读顺,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受语言,这是一种尝试性学习,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知道读懂了什么;

(3)提出不懂的问题,做上标记,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逐步提高质疑的能力。可以依据课题提出问题,可以依据人物的言行提出问题。可以依据重点段、重点词语提出问题。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教师从所学课文的题目入手,展示课题,引导学生去读。学生接触课题后,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在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读全文。例如,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第十册《桥》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说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围绕桥写了一件什么事?

3

文中的桥仅仅是那座木桥吗?学生情趣盎然,急于去读课文,想解开自己心中的疑团。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一遍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下一步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确定目标

本环节属于明确目标阶段,本阶段,教师把学生提出的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体现教材重难点的问题,梳理成几个重点问题,,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起点。这样,学生就明确了读书要求。要求要明确,使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读的任务要有层次性,能体现逐级达标(教学目标)的梯度。

第三,细读领悟

本环节属于理性阅读阶段,就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质疑,抓住重点段落精细阅读,要求边读边想,这是促使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咀嚼品味,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课文内容,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细读必须指导读的方法,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1、读思结合

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讲解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

4

文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又思,思了又读”才能入情入境。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圈点评注。唐彪说:“读书而无评注,即偶然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王充则更强调其重要:“若所读之书都是干干净净,绝无一字,可知是不用心也”。

如《桥》一课,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入文本学习,边读边思考,然后在全班交流,谈一谈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中,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评价,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因为学生的理解比较到位,所以读得入情入境。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读议结合

议,就是讨论和交流;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议的过程中要重视读的作用,如有不明白的地方,要让学生再读读课文,仔细想一想,以便更好地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

如《桥》一课,课文中有两个“吼”字,让学生反复读两处“吼”,议一议“吼”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汇报,然后指导学生读出感情。第一个“学生读出生气,读出批评,读出命令,读

5

出威严,读出不容争辩,等等。第二个“吼”字应该读出老汉对儿子的“爱”,读出他的急。让学生理解后在读中感悟,即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表达着不同的意思。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第四,深读品赏

语文阅读不同于其它阅读,语文阅读教学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课文做进一步深读,训练学生揣摩、品赏语言文字,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从中领悟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和遣词造句的匠心,即理解课文的形式,这一训练一般在第二课时完成。

第五,熟读积累

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朱熹也指出:“学者观书,先须读行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则)非为己之学也”。

要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一些典范的文章和精美的片断,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背下来,这是把范文中优秀语言积累储存起来,为把范文言语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奠定基础。

第六,拓展运用

能力的形成、提高靠的是实践。同样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领会了文章表达事物及思想感情的方法后,做做针对性的练习。把从读中悟得的方法技巧尝试着运用,可

6

以用学过的词语造个句子,也可以照着课文的样子写片断或写文章,复述课、回答问题、补充句子、续写故事、转换语言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比如《桥》一课,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让大家把自己想到的话写下来,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我感受到学生兴趣盎然,语言在生成,能力在增长,连平时很难动笔动口的同学也跃跃欲试。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写,读练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才有所提高。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这条经验是宝贵的。宋人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但是,以读为本,并非是将阅读教学倒退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形式。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这种有口无心的机械化的阅读只会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导性,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做到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条理地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另一头就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7

自觉地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所以阅读教学要坚持从读入手,以读为主, 落实“读”的训练

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学科本质特点,突出了语文课的特色与魅力。同时,以读为本,也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无论从教学现状看,还是从素质教育的要求看,阅读教学必须进行突破性的改革,走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黄亢美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 (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朱熹《观书有感》

第14篇:以读促写读中感悟

以读促写 读中感悟

——《三月桃花水》教学案例 渭南市临渭区育红小学 王晓芳

一、背景分析: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二、案例描述: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这篇散文由9个或长或短的段落错落成章,却又“形散而神不散”。开篇由两个疑问句引领全文,接下来,用“是春天的竖琴”、“是春天的明镜”充分展现三月桃花水的美丽,它的美,美在“有声”又“有色”,也就不露痕迹的回应了开篇的问题。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课文语言优美,易激发阅读的兴趣,所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读书、写字、练笔活动融进课堂,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做到还语文教学以本色,这是我这节课的指导思想。

1、现在让我们一起边听边看课文朗诵。(放课文朗诵视频)

2、听完了,也看完了,你觉得三月桃花水美吗?你想读吗?(想)好,现在让我们一起齐读一遍课文。要求:用最美的心情, 读最美的文章。

3.谁愿意告诉大家,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生:(我觉得三月桃花水很美。课文中写道“三月桃花水,舞动着绚丽的朝霞,向前流淌,有一千朵樱花,点点洒上了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这是一幅多美的景色啊!)

师:(1)你体会得真好,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还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来体会,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能把这段话美美地读一读吗?(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二自然段)

(2)全班同学学着他的样子一齐读读课文

一、二自然段。5.多美的三月桃花水啊!它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它能弹奏出各种动听的声音。)(板书:春天的竖琴)

(2)是啊,这潺潺流淌的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一把竖琴,能演奏出各种悦耳的声音,大家见过竖琴吗?(没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竖琴的图片和声音。 (课件演示竖琴的图片和声音)

(3)快,侧耳倾听,春天的竖琴都都给我们演奏了那些乐曲?赶快读一读课文

三、四自然段,划出描写声音的词语。(生自由读课文第四段并进行勾划)(鼓点声、水波声、鸣响、低语声、丁冬声、铃声、水浪声) (4)谁来说说,你的耳朵听到了些什么声音?(生汇报读课文,师引导学生读出味道来:有节奏的鼓点声、忽大忽小的水波声、纤细的低语、清脆的丁冬声、急促的水浪声)

(5)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这些奇妙的声音都是三月桃花水发出的,好听吗?快去把你喜欢的声音读给你同桌的小伙伴听听。(同桌练习读第四自然段)

(6)多么美妙的声音哪!高低不同、长短不

一、忽快忽慢,这么多声音交织在一起一定是一支非常动听的音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在朗读声中去聆听这些悦耳的音符。(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7)听了孩子们的朗读,我仿佛来到了小溪边,满眼是清澈的春水,耳畔是动听的水声在回荡,让人久久不愿离开。

6.三月桃花水是一首动听的歌,它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它能映照出春天的美景。)(板书:春天的明镜)

(2)在这面镜子里,你都看到些什么?请孩子们用我们刚才学习

三、四自然段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五、六自然段。

(课件演示)小组合作学习建议:①小声地自由读课文;②勾画出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小组交流;③展开想象,体会课文中所描写的画面,讲给小组的同学听;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深入到学习小组参与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并发表意见的好习惯。) (4)全班交流。

①小组为单位读课文

五、六自然段;

②在春天的明镜里,我们看到了燕子、垂柳、姑娘、袅袅炊烟…… ③我们好像听到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快来呀!快来呀!春天多美啊!”我们仿佛看见河边的垂柳在春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

④我们想把我们的感受用读表达出来,小组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六自然段。

(5)组间交流。

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的意见进行补充或发表不同意见。

(6)这么美的画面你喜欢吗?谁愿意把这种美的感受带给大伙?(生纷纷举起小手)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赶快去读读课文吧!(生练读课文) (7)水清如明镜,透过它,我们看到了蓝天白云、飞燕垂柳,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一幅多美的风景画啊!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水中的美景吧!(齐读课文

五、六自然段) 4.听孩子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忍不住想到水边走走,去领略三月桃花水的无穷的魅力,请每一个孩子敞开你们的心灵,闭上你们的眼睛细细聆听,想象在这幅美景中你还能看到些什么?(师范读,生想象) 预设:

(1)(我好像看到了许许多多的鱼儿在水中追逐嬉戏,河面上一群可爱的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快乐地游来游去……)果然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

(2)(我看到了天空中飘落的蒙蒙细雨,细细的,轻轻的,斜斜地直入水中。)真是春雨贵如油啊!

(3)(我仿佛看到了在树叶上滚动的小露珠。……)你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

(4)(我仿佛看到了在草坪上奔跑嬉戏的小朋友们,天空中是各式各样的翩翩起舞的风筝……) …………

三、案例反思: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教学要的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但是基本的教学思想必须明确。在阅读课上,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学生阅读的能力有没有得到训练,阅读的习惯有没有得到关注和培养,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来说有没有收获,其次再想想有没有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只要带着这样的理念设计教学,不管教学的具体方法是怎样的,总的方向不会错。所以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读。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课堂导入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努力做到先声夺人、先声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之窗,使学生心倾神往。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精心创设和妙用导语情境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妙用导语情境能使教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学这课时,刚上课,我就用一幅幅春水图,再配上美妙的流水声,一下就将学生带入课本所描述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学生和老师的配合地特别地默契。他们渴望读、乐于读,读得很快乐,读得有滋味,读出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读出了春天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读。

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结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读的能力是目的,培养写的能力也是目的。读有训练读的方法,以提高读的能力。写有训练写的方法,以提高写的能力;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以读写促听说,读写结合,重点突破,全面开花,通过熟读成诵形式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联系才能逐步实现内化,这是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科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也比较重视学生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对语言进行仿写,因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地比较透彻,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这样,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觉得写作并不难。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成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语文界的共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他们进行阅读的方法,从书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才能让那些方块字吸引住幼小的心灵,学生的语文素养定能不断提高。

第15篇: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小课题研究计划

南昌市铁路第一小学 卢汉妹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发现问题的过程、个人条件、学生现状调查)

语文教学的“以读为本”的观念已深入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心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让学生充分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使学生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在语文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课堂上教师繁琐的提问和讲解,使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之中。学生极少有自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体验、感悟和理解课文,主体意识处处受到压抑,失去了自我。本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受到审美乐趣。”,在我们本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不仅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目标,而且也是学生感受文章感情,获得语感训练的重要手段。针对二年级学段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特提出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这一课题。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1、朗读方式的有效选择和运用。朗读采用初读感知、边读边悟、精读领悟、美度品悟、诵读感悟等方式,包括朗读、默读,个别读、齐读,表演读、研究读等等,而感情朗读应该说是朗读的最高层次要求,但它绝对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需要其他朗读方式的奠基性训练,最终达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目的。

2、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有感情朗读,并能抓住课文重点语句,通过朗读达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继而达到理解课文的内容为目的。

3、通过多种朗读方法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并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方法,改变了过去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视朗读教学尤其是情感朗读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命脉,最终实现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目标。通过课堂感情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也都有计划、有过程、有步骤、有目标的。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真正使学生的情感朗读能力不断地提高。

1、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了解目前我班学生的感情朗读现状和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研究建构意义。

2、行动研究法,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及他人的课堂,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关的解决策略。做到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首先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有了欲望才能愿意去干,有了兴趣才能乐意去干,激起学生的兴趣,才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会主动地学习。其次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内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范读激趣 教师以清新、流利、包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读的欲望。

(2)语言激趣 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上,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讲求语言艺术,不吝惜表扬,多给学生些激励性的话语,在朗读课文前,教师可创设各种活动适当点拨一下学生的激情:“咱们比一比,看谁是个优秀的播音员。”在学生朗读完要及时给予肯定。诸如:“读的真棒!”“让人听得都醉了!”孩子在表扬中得到了肯定,看到了希望,更感受到了教师的爱。以后在朗读方面一定会更加努力。

3、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4、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四、预期研究成果

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方法,改变了过去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视朗读教学尤其是情感朗读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命脉,最终实现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目标。通过课堂感情朗读地指导让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也都有计划、有过程、有步骤、有目标的。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真正使学生的情感朗读能力不断地提高,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本课题主要研究培养我班学生情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子读中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从而达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目的。

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1)解决学生在朗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唱读、喊读、用一种语调读书等。

(2)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感情朗读的方法,提高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能抓住课文重点语句反复朗读后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让学生能在读中感悟,读出情趣,读出意境。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及个性化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男孩”爱鱼之情。

难点:通过品重点句、重点词来挖掘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让孩子自然流露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从而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教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课件:在大海自由翱游的鱼被潮水冲上了海滩,被困到了浅水洼里)让学生认识浅水洼。

2、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认识生字,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生领读,齐读。

2、出示词,指名生读,齐读。

3、去拼音,开火车检查生认读。

三、品读课文,体会生命

(一)体会“鱼儿在乎”。

1、在一望无际的沙滩上有许许多多的浅水洼,浅水洼里有鱼呢。课文是怎么介绍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呢?让我们自己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出示句子:“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请问浅水洼里的小鱼怎么了?

3、此时,它们会最想哪里呢?

4、(播放鱼儿在大海快乐生活的录像片)看完这个情景,你想说什么?

5、可是这样的生活已经慢慢离它们远去了。它们现在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呀? 生读: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

6、更糟糕的是——(出示:“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7、这浅水洼里不是有水的吗?小鱼怎么会干死呢? 水会被沙子吸干。被太阳蒸干。

8、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字吧。(点句子中的“蒸”出示“蒸”字)谁认识?

9、能给这个“蒸”字来找个朋友吗? 蒸干、蒸死、蒸发、蒸汽

10、课件出示“蒸”字的演变:这个字的下面有——(课件:四点底变红)

这四点底是从“火”变来的。(课件出示“蒸”古字)哎,沙滩上哪有火呀!

11、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在水洼里,温度越来越高,越来越高,(课件出示整个字慢慢地变红了。)同学们,你觉得这时的小鱼会感受到什么呢?

12、生交流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这句话。

13、如果你就是浅水洼中的一条鱼,些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14、这是小鱼此时的心声呀!它多么希望有人来救它呀!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吧!谁来读?(出示句子: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15、(配上音乐)让我们再来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来感受小鱼的可怜。

16、被困的每一条鱼儿,是多么盼望着能回到大海里去呀!(板书“鱼儿 在乎”)

(二)感受“男孩在乎”。

1、同学们,浅水洼里的小鱼,谁在乎呢?请大家把书本翻到132页,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到第六自然段。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2、谁来告诉大家,还有谁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呢?

3、你们从哪儿发现小男孩是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

4、默读课文第二自然,画出小男孩捡鱼扔鱼的句子。

5、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课件出示句子)

6、请女同学把这句话读一读。(女生读。男生看。)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这句话。)

7、生圈出这句话中小男孩子动作的词,再读这句话来感受小男孩捡鱼扔鱼的一系列动作。

8、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感受得到小男孩对小鱼的在乎呢?

9、生交流(很慢、不停地、用力地)

10、课件出示: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11、生读,谈感受。

12、引导学生体会省略号,感觉小男孩捡得鱼多。

13、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14、(老师举起“成百上千”这张词语卡片,生读词语。)引导理解“成百上千”

15、多么用心的、多么可敬的小男孩呀!他明明知道浅水洼里的鱼儿是捡不完的,但他还在捡呀!说明小男孩是真的非常非常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呀!(板书:小男孩)同学们,既然浅水洼里有那么多小鱼,小男孩一个人是捡不完的,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能捡得完呢?

16、老师又想再次问问大家了:“浅水洼里的小鱼,谁在乎?”(指点板书)

17、所有爱小鱼的人都在乎。(板书:大家 在乎)

18、生齐读第二至六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生命只有一次,无论是人,还是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生命,才变得生机勃勃,五彩缤纷。希望同学们都做一个懂得珍爱生命的人。

2、谁是爱心大使: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们怎么做?看到小动物受伤了,你会怎么做呢? 例如:

一只小鸟受了伤,落在窗台上。 我说:

一只野兔受了伤,躺在大树旁。 我说:

《浅水洼里的小鱼》评课

时间:2009年12月25日 地点:铁一小会议室

参加人:杨丽娜校长、胡全主任、杨丽萍主任、王艳主任、二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内容:

一、卢汉妹说课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看到成百上千条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尽管没有人在乎,但是小男孩却在乎每一条小鱼的感受,他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的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到当小动物受伤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用爱心来帮助它们;通过思想品质的教育,从而美化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所以我引导学生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朗读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评课交流

杨校长:本课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相扣,能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教学过程实现了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和进行语文知识点训练。引导学生勾画小男孩捡鱼扔鱼的动作词,这个训练点设计很好,但不够深入。如能让学生再反复读这个句子,抓重点词,谈感受,会更有利于对文章中心的体会。

胡主任:《浅》这节课设计科学,教师能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文积极性。而且教师的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语也设计地很自然,使整堂课的流程很顺畅。教学中读得充分、到位,通过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自己进入文章情境,体分课文主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但在读的过程中发现还是有部分学生有喊读的情况,教师在平常要给予纠正。

杨主任:《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让学生充分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使学生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浅》这节课体现出了教师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课文以第一自然段为教学重点,为学文垫定了很好的感情基础,这种设计安排有新意。

王主任:新课程讲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其中起的是引导作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教师的话大多都是 “你体会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尽量地放手给学生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自己来说。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后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陆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感情朗读的方法,提高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能抓住课文重点语句反复朗读后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看到成百上千条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尽管没有人在乎,但是小男孩却在乎每一条小鱼的感受,他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的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到当小动物受伤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用爱心来帮助它们;通过思想品质的教育,从而美化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新课程讲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其中起的是引导作用。所以为求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我的话大多都是 “你体会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尽量地放手给学生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自己来说。

而生命这个话题,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其实过于沉重,如何让他们感悟到生命的珍贵?

首先 我请学生从小鱼平时生活的环境与现在身处的浅水洼 进行对比,显而易见,这个地方对它们来说是种困境。第一段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被困小鱼的难受、无奈与痛苦,激起孩子们对小鱼的同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讲读小鱼的处境时,我不断让学生从“困”、“蒸”字中感受小鱼身处困境的那份煎熬,用这种艰难和痛苦来激发学生内心求生的愿望,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有强烈的获得新生的渴求。就在他们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时,进行一个想象说话,“如果你就是那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你想说些什么心里话,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这样学生纷纷说“快来救救我吧”“我想回家”“我想回到大海”等等。欲扬先抑,这么做为下面救小鱼埋下伏笔。

第二至六自然段主要是讲小男孩是如何救小鱼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抓重点词句、勾画第二自然段中小男孩子捡鱼的一系列动作词和反复叨念第六自然段小男孩的话来体会小男孩对小鱼的在乎。因为有第一自然段中感情情境的垫基,孩子们都能从内心中理解小男孩的举动,而且也对他们的心灵和行为,产生了感化。最后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谁是爱心大使者”,将本课中心进行拓展升华。

在教学本课中感觉让学生齐读的太多,应当安排更多的个人读,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在课件的准备上还是存在不充分的地方,安排的配乐读主的音乐,没有在课前试听下,声音比较大。

本课总体感觉还是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但在一些细节方面以后还是要做得更细致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方法,改变了过去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视朗读教学尤其是情感朗读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命脉,最终实现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目标。通过课堂感情朗读地指导让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也都有计划、有过程、有步骤、有目标的。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真正使学生的情感朗读能力不断地提高,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第16篇:以读促思 读中感悟

以读促思 读中感悟

——《船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小学 朱荣山

【教材简介】

本文叙写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展现了人物忠于职守、舍己为人、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目标预设】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保护弱小的做人之道。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叙事写人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及惊心动魄、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教学重点】

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船长的风采、精神。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学将着眼整体,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自主探究,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强化语言实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读中体验。 【设计思路】

复习导入,揭示目标——聆听命令,感悟人物——创设情境,激情品味——总结升华,拓展提炼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

读通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雨果的经典作品《船长》,(学生齐读课题)船长哈尔威已经在你的心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文中或其他成语进行刻画。) 是呀,一位面对死亡镇定自若的船长,一位忠于职守的船长,一位舍己救人的船长已经深深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这一课让我们走进文本,研读雨果给我们带来的感人的故事,聆听船长的声音,再次感受船长的崇高精神。 [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入文本,找到学习的线路]

二、聆听命令,感悟人物

(一)播放录音,品析第一次命令

1、船长的声音:“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船长是怎样下达这个命令的?(大声吼道)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当时局面混乱)

出示第2自然段,突出当时混乱的场面,体会哈尔威是个怎样的船长?指多名学生朗读“顷刻间„„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从“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体会当时的混乱场面,所以船长要大声吼道。

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这船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而船长最先想到的又是什么?

2、指名读船长的命令,除了大声吼,你还能听出船长怎样的语气?(果断、不可违抗„„)船上只有60个人吗?(不是,实际上船上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读到这里,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感动、敬佩,船长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3、指导朗读,带着这种敬佩再读船长的话,相机板书:镇定果断 舍己救人。

[设计意图:创设出一个能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的情境,激发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会人们(不仅是船长)的各种表现,从而真正走进文中的世界,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随着阅读的逐步深入,船长的英雄形象也必然会在学生心中渐渐高大、丰满起来。]

(二)播放录音,品析第二次命令

1、播放船长的第二次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作为船长,他的职责是保护乘客的安全,而此时,哈尔威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命令?学生回答,出示第5自然段,边读边悟。甲板上情况用哪个词语形容?(一窝蜂)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你从这些词句中读出了什么?(险些把小艇弄翻了;拼命维持秩序;简直像疯了,乱得不可开交)(情况紧急,可能船毁人亡,千钧一发)

2、个别朗读船长的命令,读出威严与震慑力。

船长下达这个命令的原因是“诺曼底号“展开自救的时间十分紧迫,仅仅„„(学生续)

3、分角色读船长和船员的对话 怎么读?(快速而有力)为什么?(提醒学生快读,急促而有力,争分夺秒)从这段话你又看出这是一名怎样的船长?相机板书:果敢机智 关心妇女

这段对话仅仅是船长和船员在对话吗?(不是,其实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情况,每个人都因此而真切体会到自己处境的危险„„)

4、轻声自读22~~25自然段

出示相应内容,学生认真地读,问:命令下达后情况怎样?课文中有一个成语可看出(井然有序)为什么人们会自觉听从哈尔威船长的话?

出示“„„„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指名朗读,问:伟大的灵魂指什么?他的意志指什么?

有人说男人是怕被打死才守秩序的,你认为呢?船长会开枪吗?为什么?人们遵守秩序的原因是什么?(被船长的言行所感染、所震撼,没有人会违背他的意愿)

出示“哈尔威巍然屹立„„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配乐,老师范读。学生也跟着音乐朗读一遍,感受船长巍然屹立的高大形象。出示船长站立船头的图片,逐渐高大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来体会船长的威严镇定,临危不惧。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思维的撞击和课文的诵读中,对课文内容的深刻领悟,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三)播放录音,品析第三次命令

1、播放船长的第三次命令:“快救克莱芒!”

问:这句话体现出哈尔威是怎样的人?(板书:关爱孩子)

小结:在自救整个过程中,哈尔威船长始终没离开自己的岗位。为了乘客和船员的安全,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三、创设情境,激情品味

1、师反复吟诵:“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如果你就是“诺曼底”号上的乘客,此时已经被救上了“玛丽”号巨轮,可回头望去„„(生有感情地读)如果你是“诺曼底”号上的船员,你们在船长哈尔威的指挥下,挽救了所有乘客的生命,此时你们也脱离了险境,可回头望去„„ (再指名读)如果你就是那个见习水手克莱芒,在船长的关爱下,此时也已经脱离了险境,可回头望去„„(指名学生再读,反复体会船长的人格伟大)

2、出示哈尔威船长,逐渐放大!同时播放音乐,请一名学生声情并茂朗读第29自然段。

师:看着船长渐渐消失的身影,这一刻你的心里又会有怎么的疑问呢?讨论船长为何不自救?(老师作适当补充:哈尔威船长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了与诺曼底号共存亡,他选择了死亡。这是他个人的美好品质,我们要学习这样的精神,但是,更提倡珍惜生命,能获救的情况应该自救)

3、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朗读

师导:船长哈尔威多么崇高,多么伟大,大作家雨果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同学们,这样的英雄怎能不激起我们的情感,

那么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对哈尔威船长表达你的心声吧。 播放音乐,学生根据作业纸的提示写出心中想要说的话。 学生交流心里话。

[设计意图:品味船长随着船下沉时的情境,感受当时人们的心情,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船长人性的美,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

四、总结升华,拓展提炼

1、师总结:是的,面对生死的考验,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害怕,看到了人们的惊慌,但,在船长哈尔威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看到了他的英雄本色。板书:(忠于职守 履行做人之道)

全班学生齐声呼唤船长的名字——哈尔威船长!

2、布置作业

(1).查查大作家雨果的资料,读读他的有关书籍。 (2).背诵课文中感人的片段。

[设计意图:夯实学生的语文积累,在感悟人物品质的同时获得的享受。]

板书设计:

镇定果断

船长

舍己为人

忠于职守

第17篇: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在指导读上下功夫,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感悟。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以导为主,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读”中升华情感,从而达到与文章产生了共鸣。

一、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感悟。

初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听配乐故事,然后,听课文声情并茂地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情感训练学生的听与理解能力。在欣赏读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情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对小女孩的同情,以便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

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在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现实生活是痛苦的这个情节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出示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在她面前分别有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鸭、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当这些美丽的东西出现时,我引导他们体会当时小女孩学生的感受,思考为什么她会看到这样的幻象,他们都能根据想象,准确地说出了小女孩的现实状况。在品读这几段课文时,学生们都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并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细细地读,慢慢地悟,都能读出小女孩每次看到幻景时兴奋的心情,幻景消失后的失落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起到了“听者伤心,闻者落泪”的效果。当品读小女孩冻死街头一部分时,学生对较难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问,我当时没有指导学生去理解句子,而是让他们继续配乐读文。“学贵有疑”、“思源于疑”,就在学生纷纷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品读,促使他们进入读中的主动积极状态,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中去寻求答案,当学生不同程度地得到成功时,他们感知到了文章内容的情感,读起来也更动人。

三、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悟。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事实正是如此,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的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想象成生动活泼的感人画面,以此来再现课文内容,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在初读后,已经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和把握,为了更好地达到精读、熟读的目的,使学生读出情味,感悟字里行间丰富的情感与人文内涵,我教给学生朗读的小秘诀是:读书的时候眼中有物,心中有情,把作者的感情就读出味道来!我以第五自然段为例,即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的情景。从“敢”、“终于”、“奇异”、“只有”等词入手,带着浓浓的情意,教学朗读。边看课件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孩子们仿佛就是那个小女孩,仿佛也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炉,感受它给自己带来和温暖。当读到“火柴熄灭了,火炉不见了”时,音乐响起,小女孩从美妙的幻境又回到了冷酷的现实,学生们也在情感的渗透中,又一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他们的心弦又一次被拔动,而震撼他们的心灵,所抒发的感情一次又一次在读中升华。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仍要以“新课标”中对“读”的要求为行动指南,遵循“读书百启遍,其义自见”的原则,坚持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第18篇: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悟出感情,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下面,就“自读自悟”这一环节,略谈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做法。

一、以疑促读,读中理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借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上课开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再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里,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整体把握了课文后,教师继续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了不起)找出课文最后一句反复读,然后设计一个有探究性的问题。围绕探究的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进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版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阅读课上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的确,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老师采用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全面理解,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总结教学方式有:

1、老师范读。在导入新课后,老师通过自己范读全文,让学生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段落,既对学生的朗读起了示范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2、配乐读。通过课件进行图、文、音三位一体的配乐读,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齐声朗读、默读、自由读、各别选读。这些方式灵活地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起了不同的作用,使得学生的读与学、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良好效果。

4、角色朗读。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了课文,使学生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有趣的角色演示中再次感悟课文,加深所学的知识。

三、品读词句,感悟课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以读促解,突出重点。指导朗读重点句段)幻灯片依次出示:①“他感到眼前„„走去。”②“是儿子的声音!„„我的儿子!”③“是我,是爸爸!„„和我在一起!”④“一个安全的出口„„阿曼达!”让学生看看文中有多少个感叹号?集中在哪儿?这些感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组织学生深入地对课文进行阅读。让学生带着文体特征去读书,带着探究问题去读书,带着情感去读书,带着创新求异去读书。要求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自主感悟,用心去品味,揣摩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体味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顿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技巧。使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入境,在读中去感悟词语、句子的意思;在读中去体会写作背景、去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在读中有形象的感受,从而激起情感。这样学生才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课文的分析;才真正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才真正的学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才能使学生受到课文情感的熏陶。到他们自己写文章时,才学会模仿,学会创新,才能写出富有情感、富有活力的好文章。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

第19篇: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读中感悟,思中质疑

读中感悟,思中质疑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最近,我镇举行优质课“擂台赛”,我以十一册的《只有一个地球》参赛,获得了最佳课件奖和优质课一等奖。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课文通过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毁坏后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下面,我谈谈我的感想:

一、资料的补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基于现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宇宙与地球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内容没有一个很深的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宇宙与地球的有关书籍资料等,并为学生提供地球的奥秘的相关网站,充分地让学生通过资料去感受。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补充有关知识: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我国生态环境的几个数字及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这更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的意义了。这时学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我们身边环保、生活实际来谈体会,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我们只有一个家园一一地球,精心保护它吧!终于成了所有学生的呼声。

二、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切实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紧紧围绕“地球的样子”“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和“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介绍的,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教学片断: 师:地球如此无私,慷慨,有些资源原本是可以长期为人类做贡献的,因为人类的破坏,恰恰相反地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你能举例说说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破坏所造成的生态灾难吗?

生:全球气温变暖,使气候变化加剧,引发热浪、飓风、洪水及干旱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

生:50年代,北京的水井在地表下约5米处就能打出水来,但由于人们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现在北京4万口井平均达49米,地下水资源已近枯竭。

生:据环境检测,全国每天约有1亿吨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全国十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受到污染。

生:森林被伐,风沙漫天,水土流失,人们背井离乡。

生:大气层遭到破坏,导致酸雨的形成。

课件播放地球“美丽可爱”和“生态灾难”的图像。

师为“美丽可爱”配乐朗读: 同学们,你们看,碧蓝碧蓝的大海,雪白雪白的云朵,巍巍的山峰,还有茂密苍翠欲滴的原始森林和娇艳美丽的花朵。这些美景都是地球母亲奉献给人类的礼物,这一切构成了“可爱的地球”。那么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什么?请大胆地赞叹她吧!

生:地球母亲,您真是太美丽了!

生:地球,您太伟大了!

生:地球母亲,我爱您!

生:地球,感谢您给我们创造的美好家园。

师为“生态灾难”配乐朗读:

在这幅图上大片农舍被沙尘暴无情淹没。被酸雨腐蚀的森林已经枯萎,寸草不生。人类对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已使全世界许多地方陷入水的危机。有人说“最后一滴水,它的价格将与血液等同。”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使地球变的非常容易破碎。看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画面,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

生:地球妈妈太可怜了,她在哭泣。人类啊,请你们醒悟吧!

生:人类正在为自己的无知愚昧付出代价,保护地球现在就要行动。

生:只有地球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地球才孕育了如此丰富的生命。因此,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除此之外,我们别无去处。

摒弃烦讲冗析、环环紧扣的教法,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整篇课文我以遨游太空目睹地球的一句话“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个问题贯串课堂始终,我始终抓住“可爱”和“破碎”俩词,它直接触动了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内心感受全部引发出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篇的效果。这个问题的空间很大,学生完全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真正当家做主”。

三、将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

将当前阅读教学最典型的两种模式即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这对自己是一种巨大的超越。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放在感悟型和质疑型的坐标系中加以考察。感悟型的阅读教学是一种以感性、感受、感情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质疑型的阅读教学则是一种以理性、理解、理智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这两者在阅读教学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以前,我不敢上质疑型的课,是因为存有这样几个担心:

一、学生的质疑是无限的、无底的,课堂却是一个常量,两者的矛盾如何调节?

二、学生一旦放开来质疑,教师很容易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何保证?

三、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质疑教学,很容易导致语文感性和感情的失落,滑向情节分析的泥坑,如何保证语文感性和感情的洋溢呢?

四、一旦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课堂教学节奏必将走向松散拖沓,课堂效率怎样提高呢?

这次,我尝试上了质疑型的课,效果还好。我是这样做的:

1、

限制学生提问的数量。

2、

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告诉他们哪些问题书上并无答案、哪些问题研究意义不大、哪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同时,教师要敏于发现学生的质疑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内在的、隐含的联系。

3、

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满足于答案的呈现。要把问题当做诱饵,引导学生去深人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感情、意境、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赋予语言以呼吸、心跳、体温。

四、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努力避免常识课的嫌疑

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俗话说动人心者,莫不动于情,课堂上的40分钟是教师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活动。因此在课堂上,我一方面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充满美感,让优美的语言传达语文的美丽,使学生自己与语文殿堂更接近;另一方面,通过充满强烈抒情色彩的导语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对地球真挚的爱和对人类的忧患这种美好的情感之中。

五、咬文嚼字和字斟句酌,努力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

如“生态灾难”一词 ,虽然平平淡淡,貌不惊人,但却写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忧患和震憾,如果不加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难以生成,怎么品味?我先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然后声情并茂的朗读每天发生在我们地球上的污染数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字、词、句、篇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一起,还有最后设计让学生说话:“地球母亲,我想对你说————”的环节,以促进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提高语言实践能力。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也不能重视了工具性而放弃人文性。语言文字是文化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语文、使用语言,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情感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0分钟的时间转瞬就过去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我的心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尽管在上课之前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十分详尽的预设,尽管很想在一堂课中把各种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融注进去,可真正面对起课堂上的生成因素,我还是举步难艰,效果不如意。

第20篇:读中感悟文字美 领略自然风光美教学教案

情景说明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语: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走一走。播放课件。

2、谈谈自己的感受: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翻开书p91,迅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4、指名朗读课文的中心句(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课文是怎样这句话来写的?指名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描写“春天”的段落: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景物?用___作上记号;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作上记号。

2、指名汇报。教师板书:树木 积雪 小溪 小鹿

4、练习朗读。自己练习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让人感觉到美。

5、春天的景物还有很多很多。你能模仿课文中的样子说一说吗?指名说。

三、学习描写“夏天”的段落:

1、用学习“春天”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三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所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2、指名汇报说说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教师板书:树木 雾 阳光 草地

3、交流:你认为哪些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说说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理解词语:“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严严实实”“封”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了解“雾”的特点,引导理解词语“浸”,让学生抓住“浸”和“升”想象画面。

4、练习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5、夏天还有哪些景物?说一说。

四、自学描写“秋天”“冬天”的段落:

1、用学习“春天”“夏天”段落的方法学习

四、五自然段。在课文中画出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2、与同学交流。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3、汇报交流。指明试着板书:秋天:树木 落叶 山葡萄 榛子

冬天:雪花 树木 西北风 动物

4、把你认为美的地方读给大家听,谈谈你的感受。

五、小结:联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痤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教学反思

读中感悟教学心得体会
《读中感悟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