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思考中医 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17:13: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中医的小彻大悟 ——《思考中医》读后感

本着怀疑与揣测的态度阅读了刘力红教授《思考中医》这部书后,我对中医的理论有了不甚彻底的了解,但是对中医的态度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我原本是不相信中医的。我自己是相信科学的,并且自小都接受着来自于西方自然科学的严谨教育,所以对事物的认识都讲究证据、讲究系统的认识过程;加之如今是“西医”学生中的一员,在认真学习中医理论之前,对中医难免存在诸多抵触,尽管我是中国人,尽管中西属于祖国医学,尽管我还没有认真去了解中医;身在祖国的大环境里,时常会接受各样涉及中医的信息,包括有关于江湖郎中的,关于传统秘方治百病而后来被证伪的,村里的只靠搭脉庸医。。。。。。所有这一切让我对中医充满怀疑,让我对中医的经络、针灸敬而远之,也造成了我——一个对学医充满激情的青年——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学习西医之路。可是《思考中医》这本书纠正了我太多的盲目认识。在刘力红教授、名老中医的带领下,我有幸轻松地去体会中医的精髓并解开心中堆积已久的这些疙瘩。

中医,有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医是基于阴阳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实践科学,有自己独立的诊治体系,作为一门科学,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并不断向前发展的一门科学,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由中国无与伦比的哲学与中国人民对人体健康的认识相互作用而发展形成的一门科学,她曾挽救了无数先人的生命,延长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生命,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否认和亵渎中医的价值,是不理智和不负责任的行为。那些以中医为幌子搞迷信、随便给膏药偏方贴中医标签的人也对中医的科学性蒙上了一层阴影。什么事物,只有自己先相信,谦虚的去经历、去学习、去感受之后,给出的评论才具有可信性,关键的是自己也多了一次提升的机会。一开始就否定,注定一无所获。对中医的认识也同样如此。中医本身有丰富的玄学思维,不认真体悟,是很难去理解的,在中国尚如此,更何况西方国家对中医的抵触了。如刘力红教授所言,中医没有像西医那样系统、严谨地科学试验,但中医确实存在着一种可以被称作“内证实验”,我们无法去证明它是否存在给他人看,但我们自己确实能感受到,并且这种感觉是有共性和规律的,是为无数中医工作者证实了的。正如一个人伤心,用西医的理论怎样去证明,或许有一天科学的发展足以解释人的思维,正如或许有一天科学可以解释中医理论里现在还解释不了难题一样。阅读此书后,我常用基督教来和中医作比,没有人看到基督降生,更没有人看到耶稣为世人流血而死,但谁又能否认基督教对世界和平所产生的影响?也没有人看见中医的经络,更没有人可以解释为何中医只有五行学说,而不是六行、七行,但谁又能能够否认中医对维护中华民族健康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医讲究中庸之道。中医学讲究阴阳平衡,只要阴阳平衡就不会有病,所以中医注重从整体治病,调理各个脏腑与与经络之间的阴阳平衡,而不局限于某个器官。也就是说肝病可能是由肾病和肺病引起的,而肝病又有可能引起心病和脾病。中医学是和中国传统哲学一脉相承的,“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就是这个道理。中庸是什么?“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庸”即用,加起来,就是“用中”,意思是讲求适度,不偏不倚,适中。可以看出,中医是很贴近自然的,不刻意强求完美,适中就可以了,过犹不及!中医还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无论是中国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图,还是古埃及金字塔的狮身人面像,都不止一次的告诫我们,人是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于一体的生物,而从养生的角度讲,当然要顺应自然,因为人毕竟是在上百万年之久的演变过程中相互作用而成形的,忽略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就是在和自己的生命对抗!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讲究辨证施治。中医非常重视人的感受,如果你感觉不舒服,就算西医查出没有病,中医就会认为你有病。心主神明,这个感觉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治病依据。中医是从不“一刀切”的,看病非常注重辨证施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在中医看来是很正常

的事情,相同的疾病可以因人、因病程而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疾病可能因为治病阶段的不同而产生相同的症状,这将导致治疗思路的巨大变化。中医除了对药物的数量有要求外,很少用数值去衡量病人的病情,而数值正是西医诸多诊断手段孜孜以求的结果,这给西医临床医生提供里方便但同时也对误诊埋下了祸根。中医里除了一些最根本的理论基本不变外,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以病人健康为本,一切视病人病情来定。

中医有很先进的健康理念。在中医里,将医生分为两个等级,即上工与下工。上工指的是非常高明的医生,下工是非常普通,非常一般的医生了。《灵枢》里讲“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属于道的范畴,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上工守的 就是这个。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守持这样一个范畴的东西,能够从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就有可能成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经成形的东西,从 形而下的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只能成为一个下工。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 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守神就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在未成形的时候你拿掉它,不是轻而 易举的事吗!等成形了,甚至等它牢不可破了,你再想拿掉它,那就不容易了,那就会吃力不讨好。西医也逐渐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学西医的自己也知道,自从“预防医学”的概念被提出到现在,除了在某种程度上提示我们的医学工作者某些疾病可能的病因和要劝诫别人不要吸烟喝酒外,它在西医临床上还有被更深远的运用吗?所谓“防治”,是先防后治,治后再防,“疾病的预防”在医学活动中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医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中医历来是防治一体,以治“未病”为最高境界,所以中医的诊治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先进性的。

当然,必须承认,中医也有自己欠缺的地方。中医因为自己的基本理论是无法去证伪的,所以给中医的现代化及发展带来了很大不便,加之现在中医的医学培养模式完全也效仿西医,而现代人更急于求成,所以真正能懂得中医精髓、精通中医学问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中医的复兴可谓困难重重。另外,中医未必能治本,西医未必只治标。中西医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诊治方法、行医特点,也都是以“治本”为目标的,治标、治本或标本兼治,是对病情轻重缓急的调整。中西医应相互尊重、相互借鉴,设想有一天,发展成熟的中医和西医并行不悖,共同存在,在疾病时来临时,人们总是有多一种选择,无疑是对人类健康的多一重保障。西医学生不可妄自尊大,中医学生更不可妄自菲薄,中西医的和谐、成熟、健康发展是人类所共同需要的!

作为西医学生,我将会尊重中医;作为中国人,我更支持中医的发展。希望中医能够快速发展成熟,和西医相互为用,共同在维护人类健康的医疗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思考中医读后感

《思考中医》读后感

思考中医

思考中医讲稿

《走近中医》读后感

《走近中医》读后感

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

对中医发展之路思考

中医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健康长寿与中医养生》读后感

思考中医 读后感
《思考中医 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思考中医 读后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