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深度思考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5 09:03:47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深度转型读后感

读《教师教育观念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有感 教师教育观念转型是一个“隐形”工程,因为意识形态的“东西”是最难改变的,课堂教学不能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现状。从中小学来看,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很多人却有为难情绪。今后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最大“瓶颈”,将是教师观念的深度转型问题。

本学期,我读了《教师教育观念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的书。读完之后,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教育观念要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过程、方法、手段都应紧紧围绕学生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意愿,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有各种兴趣和需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情感等实际出发,使教学适应学生;教师要给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注重每个学生的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方式,教育不是改变、塑造他们,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个性、爱好、特长积极引导,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是独特的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并深入到学生独特的内在世界,关注学生内心的奥秘,真正地把学生当“学生”,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独特体验,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身上蕴藏着丰富的独特的发展“资源”。

3.积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通过创设教育环境,借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判断以及相应的分析与综合,整合教与学双方的一些现象与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正确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方面的指导,给学生应有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比较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4.转变学习方式,学生既是学知识又要学会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和发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让学生从课堂上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5.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状况不仅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日后顺利地进行社会生活,而且影响正常教学的进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并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怎样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是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要公正处事,就必须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给

学生以正确的导向,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赖。”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在家庭和社会的表现,还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比如有烦恼喜欢向谁倾诉,对所喜爱的老师的选择标准,对学校、社会问题的评价等。其次是教师要掌握有效的解决师生冲突的方法。当师生冲突不可避免发生后,教师就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最常用的方法有回避、妥协、合作法。再次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科学地对待、正确地引导学生,就要求教师具有高素质,比如完美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优秀的教学能力。一个教师如果能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提高教育预见、教育研究等较高层次的能力,那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就能得心应手。最后是主动与家长沟通。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有权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孩子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影响,教师应经常与孩子的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与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学校教育工作。 如果实现了观念深度转型,从“认识”走向“行的”,从一般的认识层面上升到行动层面,那么,广大教师将会自觉自主、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去践行课堂教学改革,将会深入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将会在实践层面上深化课改。我们教师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相关要求以及课改成功学校的经验,制定本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计划及具体步骤,组织部分教师先行动

这次读书使我收益匪浅,克服一切困难,由认识走向行动,把行动真正落实到位。

推荐第2篇:深度语文读后感1

万紫千红总是春,运筹帷幄才是深

高一语文薛静对于教育,有太多的理解。 王开东老师认为爱因斯坦说的最为透彻。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校交给你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教育。”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不只是是学习知识,也不只是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丰富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人格。只有这些东西才是滋养我们一生的东西。因此,王开东老师倡导的语文教学,更加的重视过程,他认为我们应该在语文学习中丰富心灵,完善人格,涵养生命。深度语文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是师生对话的深度交流,是对文字意蕴的深度捕捉,是引领学生深度发展。

看了一些王老师的课堂实录,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刘姥姥进入了大观园,课堂原来可以这么的随心所欲而又收获颇丰,学生原来可以这样的侃侃而谈且思维灵敏。用我的课堂跟王老师的课堂相比,我太悲哀,替我的学生悲哀,悲哀他们没有遇到这样优秀的老师。我庆幸,为自己庆幸,也因此,学校还有我的三寸容身之地。我遗憾,为过去遗憾,我的学生时代没有碰到这样才识渊博、妙语如珠的老师。在《沁园春 长沙》教学实录中,王老师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现代派的内容,他引用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女人不是月亮》,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文艺派的内容,他引用了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咏蛙》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曹操的《观沧海》、李煜的《虞美人》、海子的《答复》、欧阳修的《秋色赋》。从古至今、内引外联,完全提现了其身后的文学修养和“杂家”风范。

“把捣蛋进行到底----《祥林嫂》课堂实录”,让我最为汗颜,前半部分我看到了一个循循善诱,指引学生自主思考的老师,从勤劳出发,探寻祥林嫂的性格特征。中间我看到了一个面对捣蛋学生洋腔怪调的论点,反而能将这种不靠谱的课堂氛围再拉回正道上的“名师”。调皮的孩子提出了克夫说,引发了一阵骚动。王老师没有简单制止,反而以此为切入点,指引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在不同人眼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一举将哄堂大笑的课堂转化成学生更热情洋溢的思考上,在实录的最后,我看到了一群思维敏捷,信手拈来的学生,他们热情洋溢,他们跃跃欲试,他们侃侃而谈,条理井然的回答,句句到点的剖析,完全打破了我对学生的固有看法。这样异彩纷呈的课堂,实在让我感慨颇多。在我的课堂,

同样也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一个学生说了同样的话,却被我“暴力制裁”。一样的场景,截然相反的处理方式,如同当头一棒,让我明白,我要成为像王老师这样的老师,这条路,确实是相当的任重而道远啊!

推荐第3篇:《深度微信》读后感

《深度微信》读后感

……关于订阅号的些许感想

从回家那天开始看的这本书,今天终于看完了,总体感觉,最初看的时候,兴趣不是太大,硬逼着自己看,越来越能激发人的灵感。

微信俨然已经走在了前面,有逐渐超越微博的趋势。因为微博的公开性,的确是给营销带来了很多的捷径和便利,通过转发就可以达到传播的效果,搜索功能也很强大。但是,时效性的原因,很容易就被新的内容覆盖掉,被用户遗忘。而微信就恰恰能弥补这一缺点,倘若有粉丝关注,信息则是很容易就展现出来,以提醒的方式传达给用户。因为微信是以朋友的互动为前提做起来的,所以,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好奇或者说是强迫症,有未读的内容就必须去点击。另一方面,微信的保密性很强,虽然一部分限制了公众号传达给用户的内容,并且公号内容必须要自己编辑,但是,间接的这种限制也更是恰到好处的迎合了用户,避免骚扰或者说是更多的机会展现给更多的订阅号编辑者。

天秤座的我,爱美的心思特别浓,一直以来都想做一个关于美容或者穿衣的订阅号,可是苦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没有胆量。看完这本书,发现最好的申请时期已经过去了,可是,我却认为,时间也许真的不是问题,内容为王的时代,渠道固然占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纵使你的订阅号一下子粉丝过万,可是因为你的内容没有新意,或者说不能迎合消费者,那么,你维持不了他们,粉丝会抛弃你而去。

言归正传,继续说要申请的订阅号的问题。穿衣状元,按当季的服装及其潮流、天气等选择适当的模特效果图,配上软文,既然主要是以女性为主,还可以适当掺杂情感话题。最重要的是定位,定位受众的年龄层,内容,以及计划未来引入广告的话是哪些方面。如果定位过于复杂,可以多申请2个订阅号,形成朋友圈矩阵,成熟一点,也可以使用大号带小号的方式实行推广。这个定位主要是地区是在上海的话,会如此设想。

但是,最近相亲的事情,弄得我也是挺头大。我有野心想出去工作,不呆在家里,可是,在上海觉得存在感太低了,让我自己创业我真心没那个勇气。这样就牵扯到找对象的问题,现在想来,其实不能依赖未来的另一半,得有自己的主见。如果真的打算嫁在家附近,那么,也要有规划。首先,微信在我们这小县城,能玩微信的必须是40岁以内的,这就是说,年轻人玩的多,所以定位必须是高端路线。可以参考本书的\"福州微生活\"为例,属于地域性订阅号的一种。关于内容,可以定位于游戏、婚恋、商业(没事,娱乐,服装)、学生(针对父母,有孩子的教育以及心理成长)、招聘、公益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海报设计等综合起来。当然,一个订阅号不可能囊括这么多内容,定位太多等于没有定位,所以,这就需要微信矩阵来发挥力量。在吸粉的前期,可以去人流量多的地方,一般可以选择学生放学档口,家长接孩子无聊等待中,可以打开附近,这种方式来搜索达到吸粉。也可以挖掘本身粉丝就多的个人微信号,间接的雇佣关系来利用其强大的粉丝,来进行转发等。另外,任何一个不懂的行为要想执行,必须要亲力亲为的去做市场调查,针对大多数人关注的话题,喜好的风格,甚至是需求等进行定位策划。人都有贪占小便宜的心里,订阅号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譬如抽奖活动,一个月抽一次,一次抽中2人,然后送礼品或者是旅游(具体要看引进广告商)。其实做这种工作,主要的是一种品牌和文化。要让别人看了内容愿意去转发,必须需要一种文化内涵。

广告要做的就是去流量化,利用人的碎片化时间,跟随受众的生活轨迹来传播。而现在订阅号的成功不在个例,譬如,婚恋方面《对爱》《微诚勿扰》《摄影师身后大叔》。社区类的《福州微生活》《深度茶叶》也算吧,较专业化。新闻类《今日头条》。招聘类《沈阳猎头》。房源《杭州房产》等。再加上本身所关注的《十点读书》《思想聚焦》等公众号,平时再加强关于微信营销的书籍阅读,问题不大。心有理想才能去实现,相信自己,在这个规划的过程中,定能成长。

推荐第4篇:【读书笔记】《深度工作》读后感

【读书笔记】《深度工作》读后感

周培培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上班“网络控”,下班“手机控”成功占据了我们的生活。快餐式的娱乐与阅读让我们变得精神空虚,无法专注。偶遇《深度工作》,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合理的安排。

书中指出,“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通过深度工作,取得成果的同时探寻工作的意义,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是有意义的。”这刷新了我们对于工作和娱乐的认识,但是细细品味,事实确实如此。“人类在深度沉浸于某项挑战时才是最好的自己。”

▍那么何为深度工作呢?

所谓深度工作,就是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有调查显示,我们每个人每天会处理1400件事情。在我们通常认为的每天清醒的16个小时中,要被1400件事情所充斥。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被大量的支离破碎的事情所打乱,所以很难对一件事情进行专注的思考。因此,工作的繁琐要求我们学习深度投入的方法去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以便于挤出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

深度工作中,能否以及是否具备深度工作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是否能够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胜出的必备条件。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深度工作呢?书中的四个原则让我感受颇深:

1工作要深入

我们需要给自己创造一个深入的工作环境,设定工作目标,并在完成之后不断的反思与改进。

2拥抱无聊

深度工作是需要练习的,不仅要在工作中进行训练,而且在无聊时候也要训练。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才能不断的增强专注度。

3远离社交媒体

给自己设定网络时间,计划之外的时间完全避免使用网络。在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从手机玩我做到我玩手机。

4摒弃肤浅

深度工作要求我们时刻为工作做计划,可以详细到每天、每小时,乃至每一分钟。要学会区分工作的深浅程度,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深度工作上。

感悟

深度工作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深知自己目前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练习与积累。我要做到将工作内化成习惯,不要等灵感或者状态来了才开始工作,而是将工作变成日常的习惯和准则,降低过渡到深度工作的阻力。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鲁克曾经讲过:“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转换思维,当我觉得无法专注时,就要果断的减少整体工作的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反而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同时,我将做好每天的读书工作,每日一文(读后感、学习心得),不断的拾起,才能更好的放下。

做好深度工作,首先要明晰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应该聚焦什么。心中装着一杆秤,时刻度量何为紧急重要,何为不紧急不重要,然后在这基础上,花足够长的时间,专注它,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在事业中拥抱深度工作,通过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的责任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开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那里万物闪耀。”

前不久观看了一部短片,开篇伊始,我们就被告知视频结尾没有奖励、没有彩蛋,只是一个三分钟的视频。看似短暂的时间,但在观看途中我们常常会被微信打断、邮件来袭、被微博爆炸性新闻所吸引,亦或默默的拉动进度条,无法持续性观看,哪怕10秒钟的无聊也让人觉得备受煎熬。突然意识到多年来的碎片化抓取让我们变得精神空虚,无法专注。《深度工作》就是一剂良药,来的刚刚好。开年送给自己一份大礼包,治愈各种慵懒、怠慢、浮躁,翻开人生新的篇章,开启充实而有意义的工作与生活之路。

在这个窗口频繁弹出偷走我们专注力的互联网时代,如何赢得完美的工作状态呢?请与自己尽情博弈吧!

文:周培培

推荐第5篇:《深度工作》读后感3000字

《深度工作》读后感3000字

胡梦龙

在罗洪盛老师的强烈推荐下,我读了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一书。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感触。

书名\"深度工作( Deep Work)\",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与之对应的,是\"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为什么需要追求深度工作呢?有三方面原因:

1,在现代社会,深度工作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小部分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士需要通过深度工作来完成创造性的工作,但是大多数工人不培养无干扰专注的能力也无大碍。他们只是依靠劳力来糊口。但是随着智能机器的不断改进,机器与人之间能力的差异逐渐缩小,雇主越来越多地选择聘用\"新机器\"而不是\"新人类\":比如富士康就在用机器来替代工人。

而只有人类可以做的工作也遭遇了问题,通讯工具的发展使全世界都联系在了一起。人们不得不面临着来自全世界的竞争。在全球化时代,处于顶端的人将会取得成功,而余下的人则会遭遇困境。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机械自动化或全球化而遭遇挫败,但是还有一些人不仅能够存活,还变得比以往更有价值,也因此得到更多的回报(毫无疑问,同样是表演,国际巨星要比县城戏曲班子更有影响力,也赚得更多)。

那么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呢?你必须拥有两种核心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与深度工作紧密联系:

·迅速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

会用iPhone的能力毫无意义,因为这种不过是为了普遍用户设计的消费品,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工具。设计iPhone的芯片或者编写iOS程序则非常复杂,难以理解和掌握。而这些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当然由于现代科技飞速迭代发展,掌握复杂事物的过程便永远不会结束:你必须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快速掌握复杂事物。

而如果想获得迅速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你就必须深度工作。相关叙述可以看我的上一篇文章。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仅仅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还不够,你需要将能力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成果,比如说一个程序、一篇论文或是一篇深度报道。而这些成果,都是需要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批量解决困难却重要的智力工作。牢记这么一个公式\"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深度工作对于高质量工作产出至关重要。

心理学中还有一个概念叫做\"注意力残留\"( AttentionResidue):当你从某项任务A 转移到任务B 时,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我们在工作中,最好能长时间不转移注意力,完成单一困难任务,使注意力残留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当前任务上的表现成果最优化,效率水平远高于奉行多任务策略的人。

2,深度工作变得越来越稀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太多太多的打扰和诱惑。坐在办公桌前,终有无数的邮件和电话来打扰;而刚拿起书想看两页时,总忍不住想去看看朋友圈,刷刷微博,或者刷刷抖音。比如在写作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一共玩了刷了19次微博,看了27次朋友圈。

这样的打扰和诱惑将我们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一天结束,我们没有完成我们应做的任务,但我们却也没有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相反,我们还往往身心俱疲,却毫无成就感。这是因为我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了\"浮浅工作(Shallow Work)\"中。

需要我们能够深度思考的重要工作,比如研究商务计划或撰写经费申请等,在这种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下,得不到很好的完成。加利福尼亚大学信息学教授格洛丽亚·马克(Gloria Mark)在研究中,观察了现实办公环境中的知识工作者,发现即使很短暂的干扰也会显著延长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对深度工作更不利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向浮浅工作发展的趋势并不是很容易转变的。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深度工作在现代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毫无疑问,越是稀缺的事物,越是有价值,越是值得追求。有用稀缺能力的人,也更容易在这个社会中取得成功。

3,深度工作会让你更加满足。

根据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理论:当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忙碌的深度工作其实比无所事事的休闲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深度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这样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经历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度满足感。相反,休闲时光则是散漫的,无趣的。真把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什么也不让他做,可是极大的折磨。

那么,如何能够做到深度工作呢?这里有四条准则,可供我们参考。

准则 1 工作要深入

你的意志力如同肌肉一般,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最终疲劳。

你需要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这些惯例可以包括,在特定的时间,比如提早一个小时去办公室开始深度工作;或是选择一个专门用于深度工作的场所——比如安静的图书馆;或者是在特定的行为,比如喝一杯咖啡或者断掉网络后,开始深度工作。一旦形成习惯,你就只需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从长远看,你会因此更成功地实现深度工作。

另外,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比如,你可以约定不准使用任何网络,或设定每30 分钟写出500字。如果没有这种规则和程序,你的头脑就会不断地评估自己是否在深度工作,会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在深度工作期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些都是对意志力的不必要的浪费。

准则2 拥抱无聊

我们现在越来越难以忍受无聊:比如排队等结账的5分钟里或者只是在电梯里的3分钟里,我们都需要微博、微信或者抖音来解救自己。但是这一过程,却是在不经意间让我们的大脑习惯各种短暂的刺激,而让它不再胜任深度工作:比如微博,会让用户在很多高刺激低价值的碎片话题之间不断跳跃,训练用户不断切换注意力。久而久之,用户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会觉得难以忍受,便渴望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从而可能导致用户丧失深度思考深度工作的能力。

书中讲到罗斯福曾经用过的一个策略:找出一项优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务(即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估算出通常完成此类型任务需要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时间。这样完成任务的方法只有一个:高强度工作,利用每一束空闲的神经元来处理任务,直到你用自己不懈的高度精力集中解决了任务。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讲了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如何让我们的时间碎片化,削弱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那么我们怎么样远离社交媒体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人生规划和目标,比如希望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大学教授,或者一个著作等身的作家。带着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审核我们日常使用的每一个社交媒体,认真思考使用此工具对我们的目标是有实质的积极影响、实质的消极影响还是无影响。这时候,我们很可能会意识到社交媒体可能会很有趣,但其实与我们的人生规划和目标相比,它们实在是无足轻重,还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第二,我们可以选择在未来30天内暂时离开某种社交媒体:比如关掉微信朋友圈。30天之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除了没有人给我们继续点赞外,我们的生活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甚至于,也没有其他人意识到我们关掉了微信朋友圈。

第三,我们需要意识到,人的大脑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大脑需要变化,而不喜欢停止。在我们下班后的个人娱乐时间中,我们不应该被那些随意的事物吸引,比如抖音上不断刷新出的小猫搞笑视频。相反我们应该主动思考自己如何高质量地度过这段自由时光。如果在我们全部的清醒时间,都能给自己的大脑找到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而不是放任自己在迷糊的状态下漫无目的地刷几个小时微博,那么在一天结束时我们会觉得更加充实,第二天开始时会觉得更加轻松。

准则4 摒弃浮浅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浮浅工作是难免的,比如简单地回复邮件、预约会议或者打电话确认日程。我们无法完全消除浮浅工作,我们能做的是减少浮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有很多技巧能够减少浮浅工作,比如站立开会,避免会议变成冗长的闲聊;比如只在固定时间才回复邮件;比如提前安排每天日程(就像把大石头先放入罐子里再倒水进去一样,我们需要先安排好深度工作的日程,再填入浮浅工作)。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深度工作对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需要专心致志地阅读文献和专利、思考科研计划、撰写论文和专利。追求\"深度工作\",能够帮助我提升技能,创造更多价值。而如果你是其他职业,相信你也可以通过\"深度工作\",造就富有效率和意义的工作和生活。

推荐第6篇:企业文化培训的深度思考

企业文化培训的深度思考

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也不能很好的诠释,认为企业文化给我有什么关系啊,这都是老板考虑的。中国文化有几种方式:第一种是没文化内涵的人制定企业文化,不能领悟企业的文化价值,之后就去抄袭别人的文化;第二种是满腹经理论的文化,只注重口号,不尊重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内涵深厚,制定的文化不适合大多数人去适应,就形成了企业文化矛盾;第三种是尊重文化,不运用文化,既尊重文化,又制定很多文化,就是不知道怎么运用文化。很多企业认为只有老板才能关注利润,只有营销部关心销售,只有员工关心自己的工资;只有财务部关心费用,只有人力资源关心员工流失,只有客户部关注客户感受,这些都是机制和理解文化冲突的原因,也是企业整体心态问题。

此次培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最初的想法就是结果,意思是最初的想法就成就了结果导向。文化的内涵是外部生存和内部整合问题,统称雇主品牌。文化的层次也分为物质层(LOGO、企级化)、制度层(规范、制度化)、精神层(人的道德、职业化),在各层次自我认知也有偏差。

企业管理还分为九个级别:第一经验管理(很多管理者运用的方式),第二效率管理(以速度来衡量效率),第三成本管理(以低价压低成本),第四质量管理(大多数企业停留在该阶段),第五人性管理(过于人性化),第六知识管理(基层、中层缺少学习的欲望),第七是创新管理(缺少技术、手段创新),第八文化管理(氛围积淀不够),第九是战略管理(只是站在利润上考虑问题),每个阶段必须有他自身的价值和驱动,这是每个企业必须经过的每个阶段,如果跳过或者顺序颠倒,所有的文化积淀就不会很深。

企业文化不仅是文化本身,他是文化隐含的各项延伸性内容。企业文化定格中很容易出现:以产品赢利为目的,市场推销为导向(抄袭产品);缺乏核心战略与发展规划(企业文化);缺乏成本管理手段,内耗严重;人才匮乏,管理断层;经营人治化、集权化(思维模式没有转变)。

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文化就是共同价值的“信仰”(接受和臣服),所以在制定的文化时要诚实、务实,运用时要很容易融入企业员工的骨髓,老板要放下身段、言行一致,员工要担负责任,同时还需要有职业化、敬业精神的人才能有效发挥功效,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企业文化进行传承。

我对企业文化理解,企业文化就是灵魂,企业文化是传播的种子。文化本身不是口号,它是企业的领袖精神文化,这不是靠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基层领导、基层员工共同承担和诠释。

让我们共同将企业文化种子永远传播下去吧。

推荐第7篇:关于读经教育的深度思考

育心经典系列教材大连总代理 手机:13504254690淘宝http://shop36954625.taobao.com

关于读经教育的深度思考(兼作“育心经典”口袋书序)(2009-04-20 11:56:32)

赖国全

在多年实践经典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意识到,能够了解并实践经典教育,是多么的幸运!通过与孩子一起读经,吸取经典中的智慧营养,我们家庭夫妻恩爱,美满幸福;我们的孩子也知书识礼,全面发展。社会对我们的读经实践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4年,我们家当选为深圳市十大优秀书香家庭;2008年,我们家再次当选为广东省十大优秀书香之家;2009年,我们的女儿参加香港国际经典文化协会和香港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国际经典翘楚榜评比活动,女儿顺利完成《易经》、《道德经》、《孝经》、《大学》、《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等经典的背诵考核,取得39级的优异成绩,为本次评比活动小学组第一名。同样地,女儿在学校中的表现也非常优秀,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普遍好评。

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有些家庭虽然也是满怀信心的开始,结果却半途而废;个别家庭的孩子甚至出现一些负面反应,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表现反而不如那些不读经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不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读经很好,但是怎样才能读好经?怎样才能达到通过读经教育好孩子的目标呢?

《孙子兵法》云:“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经典教育,需要我们作深度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如何找出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易于实施的原则及方法,是我们家长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家长的责任所在。

为了让更多的家庭在实践经典教育时少走弯路,我们提出了“当下读经,全家读经,科学读经,系统读经”的读经原则。当下读经,强调读经的时机,虽然不同年龄读经效果有区别,但是读经本身没有年龄限制,是人人可读的。全家读经,强调读经的对象,读经并不是孩子的专利,需要全家配合,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科学读经,强调读经的方法,一定要科学,简便。《易》曰:“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经典教育是育人工程,影响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没有科学简便的方法,能够坚持多久,实在是不可想象的事。系统读经,强调读经的内容,如同身体的成长,需要各方面的营养,智慧的成长,心智的成长,同样需要全面的营养。偏食,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恐怕对身体都是没有多少好处的。

自五四以来,因为经典教育的缺失,很多人几乎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连经典是古人的智慧结晶,需要首先“继承”这样的基本常识都没有了。上世纪末,一批先知先觉者开始倡导经典教育,许多人如同在迷雾中见到了光明,涌现了许多经典教育支持者,经典教育的影响日渐扩大。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们的成绩如何呢?是不是所有读经的孩子都非常优秀呢?如同许多事物的发展一样,读经教育,在发展中也会存在不足。很多人因为不了解经典,不明确经典教育的目标,认为只要是读经就一定是好的,却从来没思考过读经也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作用。当结果并不理想的时候,就容易失去信心,甚至放弃读经。这是相当可惜的。我们遇到问题时不是逃避,而是积极反思我们所采用的读经原则和教学方法是不是科学的、正确的。

鉴于读经教育的这些情况,我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又提出了读经教育“四不离”原则:

育心经典系列教材大连总代理 手机:13504254690淘宝http://shop36954625.taobao.com

育心经典系列教材大连总代理 手机:13504254690淘宝http://shop36954625.taobao.com

一、不离家庭:儒家文化,讲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离开家庭,家道如何体悟?如何建立?一个没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善的,家长也将失去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良机;一个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缺少天伦之乐,同样需要面对很多的问题。《易》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家之不齐,何以治国平天下?

二、不离社会:无论我们如何读经,孩子最后都将回归社会,服务于社会。人为地让孩子离开社会,是不是一定对孩子有好处?这个需要智慧的思考。阳光对一棵大树的成长是重要的,风雨对一棵大树的成长同样也很重要。试想,温室里的花朵能经得起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吗?日常的生活环境是孩子成长所需的必不可少的课堂。

三、不离生活:《老子》云:“道不远人。”生活中就有丰富的教育规律,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一定是符合生活规律的方法。比如吃饭是好事,但是如果没有原则地要求吃得越多越好,就是违背生活的原则。胡吃海喝,一定会让身体受到伤害。读经是生活的一种,同样必须遵守生活的原则,不可以超越生活,否则只会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四:不离圣贤教诲:读经一定要遵守圣贤教诲,圣贤从不要求我们做“大事”,凡事都是积小成高大。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纳细流,无以成江海。”《易》曰:“君子有终。”《老子》云:“是故圣人从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其此之谓乎!

本套口袋书是为了配合我们提出的“全家读经”的教育原则而特别编辑制作的一套经典教材,遵守“不离家庭”的原则,让全家人能够人手一册经典,共同读经,共同进步。本套教材的使用对象是已经购买过“育心经典”儿童读经教材的用户朋友,由于印数不多,非“育心经典”教材用户谢绝购买。

我们相信:历史会证明,我们提出的这些教育原则,以及我们总结的“累积式”教育法,对我们真正开展好读经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也希望,大家在开展经典教育的时候能够多思考,多用心,灵活地应用这些教育原则。愿经典教育的精神能够普照天下,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受益。天佑中华,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编 者

2009年4月19日于莲花山畔

育心经典系列教材大连总代理 手机:13504254690淘宝http://shop36954625.taobao.com

推荐第8篇: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

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

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2007-02-08 08:04:36

我对个人党性现状的思考在这次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一边努力研读规定文件,一边沉下心来,认真梳理入党年来的心历路程。感谢党组织和周围同志的教育、提醒和帮助,使我清理了思想,查找了问题,分析了根源,明确了努力方向。我决心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和委托,振奋精神,牢记使命,全身心投入工作,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不断为党旗增添光辉。

一、存在问题

对党性内涵的解读,也应与时俱进。现阶段检验一个党员党性强不强,最根本的就是要看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性强不强;看在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

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实践中做出多少贡献;看爱岗敬业、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能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本人从党性分析角度切入,认真进行了反思,查找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学习愿望迫切,但时有浅尝辄止。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学校停办,自己只好选择了辍学当兵的道路。由于文化程度低,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更不能满足个人发展进步的需要。所请注意如要翻版请注明出处此文源于博客中国党性分析报告小小要求进来如觉对您有帮助,麻烦点击广告条,谢谢支持和合作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

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以,一边努力当好兵,一边顶着压力坚持业

余时间补习文化。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终于有机会参加考试并被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录取,实现了重新回到学校读书的梦想。在部队服役年后转业到交通部机关,从事全新的地方(相对于军方)工作,学习热情依然不减,参加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学习并按期毕业。年月调入中远后,学习愿望仍然迫切。无论是班上还是假期,从不把学习当成负担,恰恰相反,总把读书学习当成乐趣,当成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与工作相关的各门类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近年就积累了万字的读书摘记和学习笔记,收获还是很大的。这是主流,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现象。涉猎面较宽,开掘不深;偏重人文,忽略科技;现用现学,系统性差。所以,用于指导工作时,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思路不宽,“书到用时方恨少”。

二是理想信念坚定,但时有迷惘困

惑。五六十年代,新生的中国群情振奋,英雄辈出,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做为在校学生,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对社会主义的坚信、对共产党的热爱,已经深深扎根。在部队这所大学校年,马列主义的正面灌输,政治建军的积极实践,工作岗位的长久磨练,使个人对共产主义理想坚信不移。

从《共产党宣言》问世一个半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实践证明,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仍然是最先进、最科学、最具有生命力的。不管反对派的势力多么强大,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而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现阶段的实践,就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点本人从不动摇,从未彷徨。但有时有困惑。全世界亿人口,亿人信教,而且发达国家的人口信教比例更高,他们或者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或者不认同马克思主义,或者反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

“城头变换大王旗”,人们在更大范围内对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产生了怀疑。中国党内的腐败,人们深恶痛绝,实行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为什么产生那么严重的问题?对这些现象联系起来的思索,有时让人困惑,一时找不到答案。

三是宗旨意识明确,但时有患得患失。参加工作多年来,多次变换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但自己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服从组织调动,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从未向组织上伸手要待遇。面对党的工作,我的座右铭是:一不讲价钱,二不喊困难,三不打折扣。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分配由大锅饭向拉开档次转变,自己思想上也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转变过程。特别是看到价格“双轨制”暴富了一批纨绔子弟,坑蒙拐骗暴富了一批社会垃圾,贪污腐败暴富了一批党内蛀虫,而踏踏实实努力工作的广大人民群众却背负着改革的沉重代价,看到这些心里不平衡。日前,看

到一个统计资料,现在国内的家庭控制了的社会财富,的低收入家庭只持有的社会财富,财富分配不均的情况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由于心里不平衡,有时党的大目标想的少了,个人小目标想的多了;保持党员先进性想的少了,福利待遇想的多了;不断进取岗位创新想的少了,把住底线不出问题想的多了,患得患失的苗头是有的。

四是积极努力工作,但时有畏难情绪。离开部队到地方工作后,环境变了,岗位变了,任务变了,已有的经验不再管用,一切都从零开始。尽管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加速追赶,绝不服输,但囿于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信息渠道、人脉关系的限制,还是会遇到许多困难。特别是来到远洋,对航运生产一窍不通,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生产经营,最大限度地调动所属员工积极性,带领员工完成好研究工作任务,自觉不自觉地产生过畏难情绪,工作放不开手脚,谨慎有余,闯进不足,因而使有的工作平

平淡淡,没有特色,自己也不满意。

五是群众观念很强,但时有管理不严。参加工作多年,多是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一线,因而对人的研究多一些,形成了一些基本看法。对于自然人来说,我主张“性恶论”,倾向法家观点。而对于文明社会成长的社会人来说,我主张“性善论”,倾向儒家观点,相信绝大多数员工积极上进,愿意在岗位请注意如要翻版请注明出处此文源于博客中国党性分析报告小小要求进来如觉对您有帮助,麻烦点击广告条,谢谢支持和合作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

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上奋发努力,具有奉献精神。我还主张“无碍组织目标论”,对于员工的个性给以空间,只要不妨碍组织目标,就不去过问,不横加干涉。我更相信“群众英雄论”,

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正由于此,在工作中自觉执行党的群众路线,遇事愿意听取群众意见,在反复研究群众意见基础上部署和开展工作,也收到了很好效果。但问题的另一面是,有时对员工管理不够严格,点到为止,力度不够。

二、根源剖析

通过两个月的回顾和反思,既找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又对存在问题的产生根源有了新的认识。关起门静下心好好想一想,用党员条标准一对照,惊出一身冷汗。为了使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下面再分析一下原因。一般说来,对一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往往应从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今天只从个人思想角度剖析原因如下:

一是学习不够深入,特别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不强。

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无论是浅尝辄止,还是迷惘困惑,

还是患得患失,还是畏难情绪,还是管理不严,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因为没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系统的、运动的观点看问题,许多片面的看法就能转请注意如要翻版请注明出处此文源于博客中国党性分析报告小小要求进来如觉对您有帮助,麻烦点击广告条,谢谢支持和合作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

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化为全面,许多消极的情绪就能转化为积极,许多盲目的实践就能转化为自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今天的集大成者,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但自己的学习深度不够,这是产生问题的关键。

二是抵制外部思想侵袭的自觉性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打开窗子,苍蝇和蚊子也会飞进来。多元的文化,多彩的世界,多渠道的信息,科学请注意如要翻版请注明出处此文源于博客中国党性分析报告小小要求进来如觉对您有帮助,麻烦点击广告条,谢谢支持和合作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

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的、伪科学的;先进的,落后的;善意的,敌意的,都一股脑涌进来,由于自己思想上、理论上准备不足,许多问题一时难以分清,放松警惕,“防火墙”不牢,就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

三是自认为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老把式”,存在自满情绪。

俗话说,人到中年洗尽铅华,何况

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不仅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也有度量容纳不可改变的事情,还有智慧区分这两者的异同。遇到事情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有自己的请注意如要翻版请注明出处此文源于博客中国党性分析报告小小要求进来如觉对您有帮助,麻烦点击广告条,谢谢支持和合作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

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道路选择。由于这种思维定势做怪,有时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自满情绪。细想起来,这个“满”字里面可以辨析出个“骄”字,满了就装不进去,骄了就听不进批评,学习积极性就受到抑制。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全身心的学习还时感落后,何况有满字当道呢?

四是对自己要求有所放松。

工作时间长了,岗位长时间没有变动,难以产生新的冲动和激情,惰性增加了。因此,进取心、事业心和责任心有所淡化,标准没那么高了,得过且过的苗头是有的。

三、努力方向

这次集中个月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主题突出,政策明确,要求严格,操作规范,无论是参加人员的规模、工作推进的力度,还是思想考问的深度,都是多年来没有的,自己也深受教育。针对个人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制定努力方向如下:

一是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加强宗旨意识。对于共产党员来说,理想信念是立身之本,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浑浑噩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保持先进性就是一句空话。党的宗旨是党的立身之本,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目标。理想信念明确,活得就充实,活得就有意义。正如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写过的一段话:“如果我

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请注意如要翻版请注明出处此文源于博客中国党性分析报告小小要求进来如觉对您有帮助,麻烦点击广告条,谢谢支持和合作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

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撒下热泪。”

那么,应该坚定什么理想和信念呢?现阶段,就是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产主义。

那么,应该加强什么宗旨意识呢?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用

胡锦涛的话说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是进一步提高学习自觉性,不断改善知识结构。继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学习,当前尤其要学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强对各种经济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请注意如要翻版请注明出处此文源于博客中国党性分析报告小小要求进来如觉对您有帮助,麻烦点击广告条,谢谢支持和合作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

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是航运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的学习,改善知识结构,适应工作需要;继续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政治工作知识的学习,尤其要下功夫研读先进性教育规定的文本。

在学习中要理论结合实际,带着问题学,不仅入眼入耳更要入心,自觉指导实践;在学习中要勇于克服困难,舍得花力气。古人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日;壮而好学,如日中之阳;老而好学,如柄烛之明请注意如要翻版请注明出处此文源于博客中国党性分析报告小小要求进来如觉对您有帮助,麻烦点击广告条,谢谢支持和合作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

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毛主席日理万机,天命年后还在学英语,个人学习中有点困难算得了什么呢?在学习中要不断积累,积极思索,善于总结,永不满足,不断有新的进步。

三是进一步理清思想,不断加强世界观改造。魏武帝曹操曾感叹:“人生苦短,对酒当歌”。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吟出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时空两大维度中,人生是多么渺小、多么短暂、多么微不足道,转眼就会百年。但只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去,就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就能为企业的发展、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鲁迅说过:“从血管里喷出的都是血,从水管里流出的都是请注意如要翻版请注明出处此文源于博客中国党性分析报告小小要求进来如觉对您有帮助,麻烦点击广告条,谢谢支持和合作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

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水”。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大是大非面前就能明辨是非,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多元文化

和各种思潮的侵袭面前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站稳脚跟,抵住诱惑;在艰难困苦和危险面前就能经得住考验,勇于站出来,无怨无悔地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贡献一切。

四是进一步确立奉献精神,保持先进性。做为基层党的书记,首先,突出重点,抓好班子建设。讲政治、请注意如要翻版请注明出处此文源于博客中国党性分析报告小小要求进来如觉对您有帮助,麻烦点击广告条,谢谢支持和合作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

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讲大局、讲正气,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相互补台。只有班子建设坚强有力,才能推动工作顺利开展,发挥好研究中心“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其次,严格管理,从严治党。通过严肃而规范的组织生活,

保持党员高昂的士气,时时、处处、事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再次,真抓实干,模范带头。列宁曾经说过:一打纲领也不如一次实践。扑下身子,全身心投入,脚踏实地,廉洁从业,严格要求自己,给员工做好样子。最后,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工作制度,改进思想工作形式,丰富思想工作内容,把员工的积极性引导到岗请注意如要翻版请注明出处此文源于博客中国党性分析报告小小要求进来如觉对您有帮助,麻烦点击广告条,谢谢支持和合作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

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位建功立业上来。

五是进一步转变作风,创造良好的工作小环境。世界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组建年间,先后有项研究成果、人次获

得诺贝尔奖,每年至少有一项发明专利。有学者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认为和谐的内部环境是成功的关键。在这里,二流人才可以做出一流业绩,一流人才可以做出超一流业绩。做为研究单位,创造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非常必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入群众,心入群众,与群众交朋友,了请注意如要翻版请注明出处此文源于博客中国党性分析报告小小要求进来如觉对您有帮助,麻烦点击广告条,谢谢支持和合作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

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结员工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在晋职晋级、培训机会、奖金分配等方面向业绩突出的员工倾斜。必须关注员工的长远发展,搭建合适的舞台,帮助员工实现人生价

值。必须真心实意地关心员工的疾苦,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做为基层党请注意如要翻版请注明出处此文源于博客中国党性分析报告小小要求进来如觉对您有帮助,麻烦点击广告条,谢谢支持和合作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

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新建文件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深度思考版)约字保先教育党性分析报告的书记,我给自己提出的句话目标是:坚定的信念,清廉的作风;清晰的思路,科学的方法;宽广的胸怀,广博的学识;创新的精神,突出的业绩。以上是个人党性分析材料,请党组织审阅并检查指导我的行动。

推荐第9篇: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

有个朋友是个理想型的,有想法有激情爱折腾,他说想放弃现有工作去找一份天使投资的工作。

虽没从事过类似工作,但凭借着内心力量的驱动他花费了半个月时间研究一个行业,写了一份行业投资分析报告,随后投了份简历,这哥们如愿以偿的收获了面试邀请,看他给我描述时的神态还是有点小激动的,依此说明那份投资分析报告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但面试时HR总监问了几个问题把他问蒙圈了。

HR总监:“对你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什么书名,作者是谁?”

他回答说了书中的几个观点,然后又说作者确实想不起来了。

HR总监:“平时看科幻电影吗?”

他回答: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少看电影。—多么冠冕堂皇的回答啊。

HR总监又问:“你对什么痴迷?痴迷到什么程度?”

他回答:除了工作、看些书确实没对什么事物痴迷过。

面完试他就决得这些问题回答的很糟糕,心里有些隐忧。

在返程的路上,他收到了HR总监的回复,说“通过和同事的综合测评,你的经历不合适这份工作。”

他有点不甘心,问HR总监“为什么面试没通过呢?”

HR总监回答:“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远见。”

这一句话刺醒了他,多么痛的领悟啊。

深度,广度,远见不仅刺醒了他也深深刺醒了我,他是如此,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再仔细分析那几个问题,其实针对性很强的。问什么书对你影响最深,意在考察你对这本书理解深度,做天使投资理解深度深度思考是基本素质。问看不看科幻电影意在考察对未来的关注程度。

拿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发现对很多问题思考程度都很肤浅,想到

一、两层之后就很难再深入下去了。平时也喜欢看书,也买了不少书,但基本等于白看,仅仅记住几个观点没深刻理解书中的体系结构,知识不成体系是没多大价值的。看了没真正消化,不试图深入思考、理解、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本质上跟没看是一样的。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叫《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当时看完后也只记住这句话,没什么切身体会,但经过朋友讲述他的痛苦遭遇后发现这句话太有分量了。

于是又在网上搜索这篇文章认真的看了几遍,这其实是篇演讲稿,是晨兴资本刘芹写的。雷军给刘芹打了一个电话跟他说:“我一直认为你做投资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你能告诉我,到底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你为什么投资能做得非常不错呢?”

他当时给了雷军一个答案,“我相信我极其的勤奋。我相信天道一定能酬勤!我相信如果勤奋的话,你一定能做一个非常好的投资者。”他本来以为这个答案至少能得到雷军的部分认同,结果他没想到,雷军给了他一个让人惊讶的反馈。这个答案就是天道并非一定酬勤。

这个观点当时给了他非常大的刺激。后来慢慢明白了,可能勤奋是必要的,但是勤奋是远远不够的。

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但我认为深度思考决定人生,是的,深度思考决定人生。理解这句话需要明确几个概念,什么是深度?深度是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是深,只了解事物表面是浅。决定意思是起决定性作用,但不是绝对作用。

人生不是完全由深度思考决定,但起到决定性作用。有些人不需要太深刻照样可以过的舒服自在,比如富二代、官二代,买张彩票中了500万,什么深刻不深刻对他们来说都是扯淡。

细细研究各个领域成绩斐然的大咖所做的演讲、写的文章无不是对某个领域深刻思考的结晶,思考的深度及远见一般人望尘莫及。

马云对电商的深刻理解及远见成就了阿里,周鸿祎对流量的深刻理解使入主奇虎前后发生天壤之别的变化,中航502所对离子发动机技术的深度研究和理解造出了世界最先进的离子发动机,使地球去火星的飞行时间缩短到39天左右。但深度思考并不是深不可及的,我们通过努力,不断练习是可以获得的一项技能,一旦深度思考成为习惯人生将大不同。

深度思考需要的几个前提:

1、内心意愿。

再好的事自己不想做也无济于事,内心想有这个意愿才能开启思考之门。

2、深度思考是自己的事。

上学的时候有这个感觉,觉得学习是给别人学习的。在学校老师逼着学,到家家长逼着学,写完作业了吗?不写完作业不准睡觉,考试不好回到家还得挨揍。长大后才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人和人的差距也是在毕业之后发生的。那些把读书当成自己事的人,毕业后更懂得自学的人通常混的都不会太差。深度思考始终是自己的事,虽一开始很难深入时间久了有了自己的方法论也就不难了。

3、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 前两天看了一部电影《星际穿越》,没有那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对亲人的爱,库珀是回不到地球的,同样也谈不上拯救人类了。你选择的领域直接影响你日后成就的大小。

4、决心。

光想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决心就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我没时间,工作都累个半死还有心思想这个,今天不下定决心深入思考、研究明天迟早是要还的。

更重要的是想成事一定要早,时间不等人啊。不要自欺欺人,不深刻思考也能成就人生,成为人生赢家,真的是白日梦啊。上帝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创造环境,二是建立竞争,羚羊时时刻刻想着怎么跑过狮子,必须有这种决心,否则只会成为狮子的盘中餐。

找到自己深度思考的土壤,还得拥有一套开垦土壤的工具,即有一套深度思考的方法论。

1、可繁殖的知识量

可繁殖的知识这个概念来源于李笑来,李笑来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可繁殖的,一种是可繁殖的,比如秦始皇是哪年统一六国的,这种知识是不可繁殖的,但像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就是可繁殖的,它可以让你提高、进步,让你变得更深刻。不能深刻思考的根本原因是见识少,知识积累量不够。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产生大量信息,但并不是每条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对充斥的信息首先要做的就是甄别信息有无价值,无价值可以不看,重点是看有价值的。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下苦功夫的,曾国藩读书的原则是一本不读完决不读下一本书,真正的好书不能求快,快即是慢,快即是无,理解最重要。

2、思考频次

针对问题多思、多想,思、想,思、想不动脑哪来的思想。李小龙曾经也说明过这个问题,他说不怕会一个人会100种功夫,只怕一个人把一个招式练100遍。好功夫需要速度、力量、技巧,练100种功夫每种都是浅尝辄止,不能实战,把一招练100遍往往可以一招致命。对一个问题若想深刻想个一两遍想不明白了,通常都是很痴迷的状态,除了睡觉不想其他时间都在思索。

3、多维度思考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但他们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思考过程就像是盲人摸象的过程,努力从多层次,多角度看待问题。要想多层次思考得跟自己较劲,不能想到一两层就饶了自己,想到一两层以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所有的问题都想全了。认识大象的过程其实是人类拥有的三种逻辑思维之一的结构思考逻辑,按照结构思考逻辑把各个部分找全。

4、细节

笑傲江湖第二季有个表演者叫沈小龙,他把打喷嚏分解开来演,很好玩。有时候我们对问题认识不深,一定程度上是对细节不掌握,仅仅了解各笼统的概念不往深里追求,追的越深认识越深刻。事物的本质都是被一层一层表象包裹着,不追到底还以为表象呈现的东西是事物本质呢,这就误导自己了。深刻是一种态度,事事不求细节,很难想象他能优秀到哪儿去。

5、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美国作者芭芭拉·明托写的一本关于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逻辑的书,有时间大家可以看看。

金字塔原理是很好的思考和表达方法,在思考、表达的时候为什么要构建金字塔结构呢?因为研究表明人类能够记住、理解最多的项目是7个,比如:你写了一遍文章或做个演讲,把下图的论据A、B、C、A

1、A

2、A3……,一股脑的讲出来、写出来恐怕别人很难理解的,所以需要把多于7个的项目通过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组合成几组,同组内的内容按照因果逻辑、结构逻辑、程度逻辑展开,然后以此类推。

人的思考过程都是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原理观点先行,先提出观点,然后通过归纳和演绎思考论据,把论据找充分。上层思想是下层思想的总结,下层是上层的解释,这种结构就是疑问/回答式,下层其实是对上层的回答。通过疑问\\回答不断深入构成整个金字塔结构,写出一遍文章。

6、概念清晰

以前看过一本幼儿教育的书,在婴儿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说话往往都是把馒头说成馒馒、把虫子说成虫虫、把的凳子说成凳凳,这本书建议别用这种语言和孩子交流,是馒头就说馒头,是虫子就说虫子,是凳子就说凳子,语言基础是文字,文字是思想和逻辑的基础,概念清楚思想才能清晰、深刻。

7、写作

写东西是整理思路最好的方法,把所思所想讲出来、写出来与他人分享才能变成自己的。在写东西的时候刚座下来一点思路都没有,写着写着思路就打开了,写东西是深度思考的过程,它会把存储在大脑中的不同区域零散的知识点调取出来组合成有深度的思想体系。

推荐第10篇:读《深度教学》读后感1

《靠近你,温暖我》

——读王玉强老师的《深度教学》有感

高青一中:王坤

联系电话:15169273647

电子邮箱:gqez2006@sohu.com

08年市教研室到高中学校视导,王玉强老师到学校办公室休息。听了三节课显然王老师已经很疲惫了,但我深知王老师字很好,就怀着忐忑的心情请王老师赐一幅字,(其实我也是抱着被拒绝的心态去的,)意想不到的是王老师很爽快的答应了,他想了想给我写下了:“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看着王老师的字我思想沸腾了,这就是一位教育家的风采呀,心底不由升起了对王老师的敬仰。

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做一名思想者,做一名真正思考教育的老师。而不是仅仅为了应试,把自己当成教书的机器,也把孩子们教成学习的机器。期盼已久的《深度教学》终于在我手中了,手捧《深度教学》,我反而不敢打开去读里面的文字,那每一个字都是一位教育研究者的心血呀,像我这样一位初涉教育的初级教师来说能配和一位智者的灵魂对话呢?

晚上,孩子已熟睡,在昏暗的灯光下,我慢慢的打开了《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的方法》,我的思想再也不受自己支配,从第一篇“每个学生都是你的作品”直到第六篇“一个人的阅读世界决定着他的精神世界”。一鼓作气读完,我就是喜欢一气呵成,喜欢这种畅快淋漓的感觉。任由王老师的教学思想引领着我在他的教育思想海域里驰骋。在《深度教学》中,王老师

的理论与案例扎根于一线、来源于课堂,告诫老师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探讨反思总结,提升规律方法技巧,文章中有对我们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殷殷期盼,有对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全力以赴。我必须对每一章节都自习研读,从中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王老师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 这不正是我所梦寐以求的教育宝典吗?

今年我有幸教高二一个一中班、一个二中班,几个月下来,有老师问我:“你有没有一种上完基础好的班的课实在不想去普通班上课的感觉呢?”确实,我头疼的是如何协调好两个班语文课,如何让我喜欢上普通班基础差的孩子们。在这里,在《深度教学》我找到了答案,让我豁然开朗了,“每个学生都是你的作品”,在老师眼里用成绩简单的评论这些孩子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有没有关注他们的内心?王老师告诉我们,我的孩子都在我的班里,我的班里都是我的孩子,学校就是学生的家,每个学生都是教师的作品。生命本身是脆弱的,学生就像一根脆弱的芦苇,但是他们是有思想的,需要我们去悉心的呵护,耐心的培育,掏出心来循循善诱。

周末学校安排语文老师值班,学生陆陆续续来到教室,当然实验班学生已经很快坐好并安心学习。当我当普通班去转的时候恰好碰到两位学生从教室出来抱着羽绒服。抬头边说:“老师,跟你请个假,我要到宿舍去换衣服,棉袄撕烂了。”我当时非常气愤,直接甩了一句:“找年级主任请假去!”但是这位学生并没有动,显然已经对我产生了抵触情绪。我静下心来三秒钟,这时我脑海中立马出现了王玉强老师的话:掏出心来循循善诱,进行心灵对心灵的抚慰。我拿过他的衣服说:“走,到教室我给你缝缝!”恰好教室一个女同学买了针线放在窗台上。我便让他坐下我缝补起他的棉袄来。这时候教室一点声音也没有

了,学生们惊讶之余并没有去过多的看我如何缝衣服而是认真的学习起来。这一学期从来没有过的认真。这位学生坐不住了,脸涨的通红,站起来看着我一针一针的缝补他的衣服。待我缝完我告诉他:“老师缝的不够精细,先凑合着穿吧,等回家让你妈妈好好给你补补。”我再次抬起头时看见他眼里竟含着泪水。对我深深的鞠了一躬:“谢谢老师。”我竟慌忙的走开了。

难道是我太久没有接受过这样的回赠而受宠若惊吗?没有简单粗暴的一味的训斥学生、没有语无伦次的批评学生,于无声中我真正的体味到了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多的还有真性情,还有对学生的尊重与平等,更重要的是把每一位学生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需要我们用心的去呵护他们。

感谢王老师让我从《深度教学》中读懂了:只有教师真正动情了,学生才会真动情。虽然我们教师一生只干这“一件事”,但这“一件事”有很多种解读的方式、呈现的方式。但为它而执著,而倾倒,这才是真性情。

从《深度教学》中,我学会了如何去鼓励学生,其实我们看似无所谓的,在学生眼里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段话语,就是一泓清泉,一袭朝阳,肯定会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成绩,慢慢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规律和方法。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我们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要有对学生善意的体贴和关怀,要是有学阀似的指叱、呵责是完全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是无能的表现。

在王老师的《深度教学》中,完全看不到命令式的语言,没有居高临下的傲气,只有对青年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启发式的指导教师如何做一名有思想的

人,如何能做一名有深度的教师,仿佛一位智者在跟我们对话。

已经不记得对《深度教学》翻阅了多少遍,书中的每一篇、每一段、每一句、甚至每一个词语我都会细细琢磨,每次都有新发现,每次都有别样的味道。

我曾对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哭诉过:“现在高青教育资源整合以后,通过听评课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上的太多的不足。如何迅速成长为一名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我非常苦恼!”急于求成的我恨不能立马找到良方。我的老师立即安慰我:“知识和教学经验都是慢慢积累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这些通过我们的努力都可以提升的。作为一名老师最关键是得有最好的教学态度,心里面得真正装着学生,这样的教师才是幸福的。”读罢《深度教学》掩卷沉思,流着泪我笑了。教育的最高境界都在《深度教学》中,都在王老师的教育思想里。我似乎看到了学生眼睛里射出来的期望的光、闪亮的光、享受的光。

其实教育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在教育与成果之间我们要注重思考,时时捡起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思考,把一枚枚或沉思,或感念,或激动的果子,装进享受与幸福的篮子里,它将伴我们永久。靠近你、温暖我!

第11篇: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

(一)

为个人品牌负责

2016年年末,我看完了采铜的《深度学习的艺术》。

看这本书之前,我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提升自己阅读的理解力和找到提升学习成效的方法,第一遍看完,确实收获匪浅,第二遍看完,又觉得这本书略有肤浅之感。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读书感悟。

先呈上本书的思维导图。

1接下来我要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解读我对本书的领悟:

第一:这本书为什么让我受益匪浅

第二:这本书为什么让我感觉略有肤浅

第三:写作的境界有几种?

第四:时下写作,应该向谁负责?

第一,这本书为什么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提出了关于深度学习的四个理论: 提问→解码→操练→融合,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方能达到深度学习的意境。

首先说到提问这一环节,这个篇章最让我感受震撼。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一篇章其实就是讲了一个道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里的\"预\",是计划,是有目的性。记得刚工作写东西的时候,接到工作单,客户的要求很明白的写在上面,我却不能读懂要求背后的要求,写起稿子来总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或者说自己肚子里面有什么就写什么。但总是写不到客户的心里,来回改稿子。现在想来,就是自己没有带着脑子写,客户让写开盘软文,就写一个开盘软文,却没有读懂,他们希望通过这篇开盘软文传递给消费者的信息是快来买房吧!我们的房子大家都认可!

凡事皆是如此,比如我以往读书,总是想一出是一出,什么书都看,当然作为一个策划,这是好事,但却没有计划性,这一阵觉得开淘宝店的很挣钱,就开始看各种关于电商的书,那一阵喜欢上了博弈论,就各种博弈论大全全上来了。

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我花费了很多时间挖了很多浅浅的小井,却总也没有挖出一口可以冒出甘泉的深井。

采铜在《深度学习的艺术》里面就讲到,计划也需要有问题导向,围绕一个专题,拟定学习计划,而不是传统式的【传递——接受】模式。

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其实是我一直以来学习的模式,单纯的购买书籍,阅读,然后回顾整理,让知识点只是一个知识点,而没有由点变线,由线成面。更不用说形成一个体系。

而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在我的理解当中就是把你的进修计划、你需要补充的短板、你的学习目标进行勾连,形成系统,然后在进行扩展、提升、持之以恒的研究。

另外这一篇章还给到我一个提示,就是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往我读书,喜欢标注书中的概念和定义,并加以记忆就算完事,但真的深入学习就需要在原有的定义和作者的观点之上再提问,为什么要如此定义?为什么针对这件事是这种观点,你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如果是你,你又如何提出一个观点?

作为策划,在写一个方案的时候,一个观点的提出是最难的,也是一个报告里面的点睛之笔。很多客户往往因为你的一个观点而爱上你连篇累牍的报告,但如果你的报告没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就和他们早上吃饭看到的报纸内容没有任何吸引力。

但观点的提出,需要不断的思考和日以继夜的学习功底的铺垫。观点,就像做事情的\"定心骨\",是万事执行的方向标,是定位,是精气神,是灵魂。透过一个观点,可以看透一栋建筑,一件作品,一个人的行事风格。

想要提出一个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就需要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不断的凝练,思考中,带着怀疑和不破不立的精神,去审视周边万物。

另外在《深入学习的艺术》当中,把解码当做一种思考的过程,把操练作为学以致用的手段,把融合成为反刍思考的利器。

作者在这本书同时也把读书和问题研究分为深读和浅读,我觉得这很有必要,还是那句话,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有了问题就去写一篇论文,进行论证,要知道好的论文是有可能享誉世界,获得诺贝尔奖的,而浅尝辄止的论文又没有任何用途,徒增困扰罢了。

综上所述,这本书,与其说是方法论,对我来说倒不如说是醍醐灌顶的一个警醒,即:建构你的知识体系,站在高处审视自己,而不是一日复一日的埋头瞎干。

2第二:这本书为什么让我感觉略有肤浅

当我为了写读书笔记,在重新梳理自己的阅读思维导图时,我再看这个提问-解码-操练-融合,又觉得好像自己貌似也是这么做的,只是自己的提问,是片面的,而不是成为体系的。

一本书不能让人百分之百的受益,我也认同只需要一个好的观点就能让人受益无穷。但为什么又感觉这本书略有肤浅呢。

作为策划,我比较注重日常逻辑思维的建立,作者围绕深度学习,提出了四个环节,然后又针对每一个环节提出了相应的方法论。

再次看来,作者其实就是提出了一个规律,这个规律也可能是大家日常做事中都在无意识执行的,比如想开个小店(网店),你一定要提问:我卖什么挣钱?然后你也会围绕这个问题的答案,进行解码:哪里进货?如何装修?如何盘活?操练就是一种预算推演,用账目直观的算算,一年卖多少货能回本,能挣钱,然后进行实质落地的执行,最后一步融合,就是把自己的畅销货如何再挖掘新利润点,等等,这一规律,其实深埋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按照大白话讲:很多农民可能不识字,但他也知道按照24节气这一规律种庄稼收成会更好。我们可能也按照这一科学规律规划着自己生活,却从来没有进行提炼和总结。

这样说来,《深度学习的艺术》其实就是生活中的艺术,不算是一个崭新的观点。但这不代表这本书就是肤浅,我之所以觉得这本书略带肤浅,真正原因与第三点问题有关:

3第三:写作的境界有几种?

就像王国维写的人生有三种境界一样,写作的人也分三六九等。写作,我觉得分拼凑,完整和传神三种。

拼凑最为初级,属于速成班那种;完整属于能够通顺流畅的讲清楚一个故事,一件事,一个观点的作品,让读者阅读的时候不会觉得不舒服,有生搬硬套的感觉,也感受不到一丝的不流畅,如同行云流水。而传神,就如金庸笔下的阿朱,曹雪芹塑造的林黛玉,让人一读便能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患难,感受其一颦一笑,患得患失之间的情绪流转,诸如这种学习方法论题材的书,又如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等文章,一气呵成,让人醍醐灌顶。

所以码字的也分为文案、作家,作家也分畅销作家,网络作家,名著流传百世的大师。

在现在这个注重功效利益的时代,人们更关注短暂受益而疏于细细品读,形式大于灵魂,方法论大于内容质量。所以很有可能特朗普刚上台就会出现《特朗普传》,《谁动了我的奶酪》刚畅销,就会有《我动了谁的奶酪》紧跟随后,大家都懂的时间就是金钱,所以紧赶慢赶出来的东西质量就会大大折扣。

而且现在有很多写作助力工具,让人不用通过自身积淀,东拼西凑就可以成为一篇文章,我在这里没有炮轰谁的意思,但《深度学习的艺术》这本书,具有典型的拼凑印记,这种拼凑不是抄袭,而是没有融合,消化吸收,就直接为了证明论点,强行植入论据的痕迹。

通读《深度学习的艺术》你会发现作者很多都在引论某大师观点,某大师的生平事迹。这种写法很速成,一个印象笔记软件建立成的资料库,找到一个规律,然后搜索论据,拼凑即成。这种写作方式,就像现代的工艺品,流水线生产,却缺乏灵魂内涵。

4第四:时下写作,应该向谁负责?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问,你写东西,是为谁负责?在我看来,说到底还是要为自己负责,其次是为读者负责。

这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和做生意一样,你只有自身品牌过硬,才会有回头客,而一时的消费者蜂拥而至,不过是过往云烟,当消费者发现自己时间或金钱的付出远远低于受益时,消费者终究会弃你而去。

文字变现,内容为王的今天,很多人都摩拳擦掌,开个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通过转载、拼凑文章,进行吸粉,又用这些人气进行变现操作,有时候为了增加曝光率,()就不严控质量关,冒个泡,随便写两句就算完事。我觉得这样不是长远根基的办法,最终会自毁长城。

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就是对自己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对消费者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负责,尤其又以出书的作者更需时刻警醒这点,毕竟消费者出于尊重买了正版书,结果味同嚼蜡,岂不是浪费大家的感情?

另外《深度学习的艺术》作者采铜还有一本书《精进》是2016年畅销书,也是方法论,亚马逊上评论有褒有贬,豆瓣评分9.4,对学习方法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看。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

(二)

如何有效改善学习效果

觉醒的流川

不知道你是否曾有如此困惑:感觉自己被裹挟在知识的巨流中无所适从,什么也没有获得,自己又感觉很疲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平时的学习过于随意,撷取知识的过程太率性,又没有对知识进行恰当的整合、加工和践行。为了改善这种事倍功半的低迷学习状态,我们可以借鉴《深度学习的艺术》中提供的方法:提问、解码、操练、融合,通过这四种手段的结合运用,深度改善我们的学习质量。

【提问】

深度学习是从正确的发问开始的。没有疑问,就没有引力让我们在浩瀚的学海中探索和追寻。而这就是大多数人只能走马观花、涉猎皮毛的弊病所在。

正确的问题是通往知识的桥梁,但是我们该怎样搭建自己的这座桥呢?在该书中,采铜老师为我们建议了在知识面前应反问自己的如下四个问题。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大家可以明显感受到,如果能够按部就班回答这四个问题的话,那么我们能够获取的知识的数量和体系性都会大幅改善,完全是自己以往凭感觉随意学习的效果不能企及的。同时,在这四个问题中,我们要尤为重视第四种问题,因为这样的长程认知挑战,能够支撑起我们的好奇心和毅力,让我们有序地组建自己的知识模块,从而提高我们知识吸收的效率,为学习的其他步骤提供最佳支持。

【解码】

即使我们采取了正确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果我们只是浅尝辄止的话,深度学习也仍旧会变成空谈。我们在平时的写作和交谈中肯定会感受过自己思考的无力,比如谈到某个话题时,明明自己读到过相应的案例,结果具体情节忘了一部分;再或者想引用某些书中的论证,却说不出作者的名字。这些结果都是我们以前浮光掠影的学习方式造成的,我们以为只要了解就好了,所以根本提不上理解。而解码就是解决这一尴尬,让我们最大化参研知识的极佳手段。

所谓的解码,就要像破案一样,深入洞察本质。我们不仅要看到案发现场的结果,而且要思考案件的本质(比如作案动机,背后纠纷),更要能够还原凶手的作案过程,了解凶手是怎样想怎样做的。而这也就映射了解码的三个层次:感受结果、了解本质、还原过程。

拿平时的输入为例,我们之所以看了那么多美剧还说不好英语,看了那么多电影都当不成演员,看了那么多书也成不了作家,无非是因为我们只完成了感受结果这一个步骤而已。更何况,随着我们健忘的记忆力,这些结果轻易就损失殆尽了。真正的深层解码,意味着我们不仅能够当时理解了意思,而且花时间深入思考了其内涵和外延,也就是真正理解了内容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付出的加深,时间的投入,我们的记忆也自然更深刻。然后再进一步,我们要揣摩剧情到底是如何构思的,文字到底是怎样安排的,语法到底是怎样应用的。当我们能够保证自己下次也能够产生同意的输出时,我们才敢真正骄傲地说自己完全理解了内容。

解码的过程就好比消化吸收的过程,把食物变成身体能够利用的营养单元,以备身体用于各项生命活动。知识在解码的过程中被分解成原料,得到更好的储存,以备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操练】

经过上文对解码的分析,大家就已经能够感受到,知识不是拿过来就是自己的,是需要消化的。而消化之后的知识单元需要经过重新整理加工,才能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直接传递到我们感官的知识并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而只有经过建构、表达出来的,才是我们拥有的知识。而这个建构和表达的过程,就是操练。

不同的知识学习模式不同,在竞技和表演领域,学习的过程就是操练的过程;而在理论学习领域,操练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没有得到深入挖掘。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感觉,看了好久的书结果还什么都不会;平时听了很多课,感觉还是没有学到什么。针对理论学习领域的这种缺憾,采铜认为要用操练的意识来提醒自己,即把知识当做技能来学习。而这也就和我们熟悉的,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不谋而合。而具体的实践方法,书中提供了三种:写作式操练、游戏式操练、设计式操练、

三种操练均是以某种目的为指引的表达,而在表达的过程中,就要求受试者能够精准把握相应领域的知识单元,并且在过程中突破自己的盲区,习得新的概念方法,最终以特定的形式满足某种目的。这些共性就决定了这三种操练的高难度,而这种高难度也就提供了学习者获得飞跃式进步的渠道。

操练是深入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迅速提升水平的快车道。没有操练的学习就是无根之木,势必成果衰微惨淡。

【融合】

能够运用前三个阶段的方法,我们肯定就会在自己的领域斩获不小的战绩了。但是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问题、各种生疏偏门的领域,我们还可能会束手无策,因为知识的狭窄会遮蔽我们的眼界,束缚我们的能力。而这个时候,融合的必要性以及优势就显露出来了。

我们的教育模式让我们习惯了对知识进行分解和细化,导致我们在专精的过程中忘记了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忽视了整体视角。如果说前三个学习阶段可以类比为挑选食物、消化食物、加工食物的话,这个阶段就是对食物进行深加工,让从\"解码\"和\"操练\"过程中得到的知识单元彼此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喷薄新知。而具体的加工手段,就是融合的三种方式:迁移、印证、和互补。

所谓的迁移,就是从A领域的某个知识点得到启发,转用到B领域中,得到意外的收获。这样的例子已经有很多了,仅仅采铜老师本人就列举过好几项:从物理学迁移到医学、从染料知识迁移到医学、从折纸艺术迁移到数学等等。而印证的意思是,A领域的a内容和B领域的b内容,彼此相似,孕育出某条原理。比如我之前读完的《学习之道》,作者便做到了将国际象棋和太极拳的学习方法相印证,总结自己独特的学习艺术。而互补就更容易理解,即同一议题下,各个领域的观点相互补充。这就像是进行主题阅读或者文献综述一样,通过收集互补的知识让我们收获对一个领域完整、细腻的领悟。

融合的手法往往是学习高手游刃有余的,他们广泛涉猎,将知识进行远距联接,让新的想法不断迸发,从而引领创新,解决技术前沿问题。因此想要在学习的艺术上得到大成,就一定要掌握这项技巧。

【总结】

在我看来,采铜老师总结的四个步骤已经足够细致了,如果能够运用有加,相信不仅能够改善自己的学习效果,还能在过程中体会出超越这四个步骤的深意,从而扩展自己的学习心法,让自己的学习更得心应手。另外,阅读原书的时候,的确会因文中的概念密度,以及旁征博引感到敬佩,非常值得学习,所以在此也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书。最后,还是希望大家选择性吸收、迅速有效实践,从而获得长足进步。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

(三)

你的知识是死的还是活的?

青竹

最近在给自己订计划,列了一页书单,准备集中闭关一个月读完。但仔细想想总觉得还缺少什么,动力似乎总没有期望中那么大。今天又翻出了采铜的《深度学习的艺术》一书,捧着一杯咖啡读下来,忽然仿佛听见清明的钟声,头脑也清醒了,那些我应该认真对待的想法,马上记下来,以免错过和忘记。

长久以来,我学习的模式都可以说是初始被动的。追究起来,我其实是个特别特别懒的人,而且伴有三分钟热度的毛病。大部分的学习,只有在能激发起我的自信心或好奇心的时候,也就是让我尝到甜头或成就感的时候,才会主动去探索,而且这种探索往往也是很机械的,说直白就是奔着甜头去的,给我糖,我才学(唉,解剖自己好难过)。

这样的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一堆僵化的知识堆积在角落,慢慢被遗忘,他们不会和我有任何关系,不会刺激到我也不会帮助我,只会在漫漫时间长河中逐步消失,它们就是死知识。我一度认为,学习就是这样,除了偶尔发疯时,大部分学习都是机械而死板的。

而在读过《深度》之后,看到采铜老师讲的一种学习的艺术,我才发现,我错了。

采铜说,学习应该由对问题的探索欲望指引和做动力。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线性的\"传递——接受\".应该问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记?要将新的知识与自己固有的观念碰撞、激发、纠缠在一起经过复杂的交互建构过程重新被塑造在你脑海里。就是将自己活埋在知识里,然后再敲打出一个新的自己。

这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我开始发现自己原来并没掌握学习的艺术。只有时在一些零星的点上曾经有一点点触发,而过后就又因循往日了。\"知识是我们主动去侦查、寻觅、狩猎的猎物,而不是我们战战兢兢供奉着的或者亦步亦趋跟随着的对象。\"在这个主动性背后,我们必须有颗求学爱学的心,有个端正的意念。要有个过滤装置,滤掉急躁、功利、虚荣的毒,剩下一个纯净的心地,只想如何认识世界、增进认知、投入实践。

想起我的一位朋友,她十分喜欢读书,在闲的时候会写一些读书感悟。而她不仅仅写自己的感想,还补充了许多围绕这本书的周边知识,作者年表啦,背后八卦啦,同时代其他人的观点啦等等,写得热闹又有趣。我想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你在目标周围筛选出了自己想要的观点、知识并将之组织进自己的逻辑、自己的生活观念体系,最后再进行输出,这些知识就不再是冷冰冰的死板教条,而变成为你所用的活的知识,或武器。

学习采铜的文章时,我也在学习他的思维方式。据说感受是天生的,而思维是后天教育的成果,所以我想通过训练也许自己的逻辑和思辨能力也会有一定提高。他文中说,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经常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那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的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我想,这篇文章就是对我曾经的学习方式的挑战与颠覆,他提出了思考性、主动性的观点,这些不仅仅可以用于学习知识中,还可以泛化用于学习、认知一切事物的一种方法。无论学带领团队还是学换灯泡,都可以做这些思考,来不断深化自己的体认。我的这篇文章,也是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

对于求学,我还有个问题,就是有时懒惰、无聊的情绪占领大脑时,就提不起精神,也没有深入探索的动力,这如何破解?这将是我下一步需要通过努力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12篇:《深度认知271教育》读后感

《深度认知271教育》读后感

原创: 杨国亮

十一期间自己在家中读了3遍《深度认知271教育》,通过这本书对于271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提升。下面自己从二大方面,三小方面,四件本学期必须做好的事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二大方面:

一、学会借势

从集团层面、学校层面掀起了学习小册子研究氛围,作为个人要深刻的认识到小册子的学习对于价值观的引领、工作方法提升的推进作用,要把小册子的学习同个人的工作相结合,并学以致用,否则就是流于形式,没有任何的内化和提升。

二、整体认识

《深度认识271教育》开篇写明二七一教育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包含:理论体系、哲学体系、课程体系、课堂体系、管理体系、运营体系。271教育哲学是宏观的理论体系;课程、课堂,学科建设是管道;271管理及敦厚人格品质,提高执行能力是保障。

三小方面:

一、价值观

从09年加入昌乐二中,不管是赵校长、孙光伟主任等领导,每次开会、培训、交流谈到最多的就是价值观,小册子开篇既谈到了价值观、使命、愿景。价值观是我们271教育集团独创的还是世界各大公司都有,边读边勾画边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谷歌搜索了世界知名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谷歌,突然发现各大知名企业都有自己的信仰、价值观、使命、愿景。印证了271教育的宏观设计,印证了万物一理的道理,更加坚信271教育集团的正确性。

附:

阿里巴巴价值观:客户第一:客户是衣食父母;团队合作:共享共担,平凡人做平凡事;拥抱变化:迎接变化,勇于创新;诚信:诚实正直,言行坦荡;激情:乐观向上,永不言弃;敬业:专业执着,精益求精。

阿里巴巴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阿里巴巴愿景:旨在构建未来的商务生态系统。愿景是让客户相会、工作和生活在阿里巴巴,并持续发展最少102年。相会在阿里巴巴:赋能数以亿计的用户之间、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各企业之间的日常商业和社交互动。工作在阿里巴巴:向客户提供商业基础设施和新技术,让他们建立业务、创造价值,并与其他生态系统参与者共享成果。生活在阿里巴巴:致力拓展产品和服务范畴,让阿里巴巴成为客户日常生活的重要部份。“活102年”:阿里巴巴集团创立于1999年,持续发展最少102年就意味着我们横跨三个世纪,能够与少数取得如此成就的企业匹敌。我们的文化、商业模式和系统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让我们得以持续发展。

二、自己的教育体系

不管是《一法三纲》,《我们的教育追求》,《不忘教育之初心、实现伟大新发展》等小绿册子的学习,总校长的反复培训旨在要求在271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每个人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通过小绿册子的学习,自己凝练了个人的教育价值观。

1、普渡众生

作为教师是有爱的,这种爱体现的要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帮助不是改变、不是塑造、不是雕琢,而是支持、引领、鼓励,让每一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每一个代表着有教无类,不因为孩子的成绩、家庭等是否喜欢这个孩子,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每一个孩子,帮助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2、悲天悯人

爱的基础上,作为教师的自己更要悲天悯人。把每一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作为老师,当孩子惹自己生气的时候,你是处于什么样的思考,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他更好的成长?还是为了自己更好的教或者管理?亦或是为了孩子能够取得高分,给自己带来荣誉。

悲天悯人不是盲目的,赵校长在小册子中举了孩子攀岩的故事。孩子攀岩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意志、锻炼骨骼、锻炼平衡、锻炼肌肉、培养勇气。孩子如果不能成功的攀岩,作为老师应该把孩子直接抱上去吗?答案是否定的,将孩子直接抱上去,只是凸显了老师的能力,全过程没有孩子的一丁点提升。

3、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悲天悯人的基础上,作为教师的自己更要有奉献精神。赵校长在小册子中再次重新定义了领导的意义,不是管理,管理就是管事、做事,只注重事情的本省,不注重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只关注自己的目标。领导就是领导思想、领导方法、领导过程。干部干部,先行一步,先做出样子来给大家看,然后带着大家一起做,让老师能感受到学有榜样、干有思路。干部就应该有持久苦干的精神、有不仅自己要做好还要帮助老师们做好的格局,更要有困难止于你的魄力。更要加强习惯、完善性格、天天精进,让自己成为大家模仿的对象,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人的成长

读小册子的整个过程,一直觉得有一条线牵引着整个小册子。这条线就是关于人的成长,关于教育、关于团队建设培养完整的人。自己一直思考二个问题和大家分享。

1、什么样条件下能让一个教师、学生成长?

自由、信任、尊重。所以老师对于学生或者是部门直属领导应该是学生和老师成长过程中的设计者、激励者、帮助者、参与者、欣赏者、引领者仅此而已。

在此基础上如果老师或学生做工作达不到标准我应该怎么做?首先不是呵斥、批命,而是和老师沟通,这类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是责任心?是方法不对?还是我们老师一直很努力就是不专业?找出事物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在引领帮助老师、孩子去解决问题,提升个人能力。

2、一个优秀成功的人身上有什么样的品质?

优秀的人身上有很多品质,但有一些是共同的,比如真诚、认真、责任心,做事情灵魂和肉体的高度投入、对事情的绝对热情、对目标的紧紧抓住,不放弃直到解决问题。

所以后期数据中心的工作不应该是片面抓,抓常规,抓芝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片面的解决问题。打造团队,提升品格,向优秀的人学习,引领正向之风才是工作的核心。

做好四件事:

一、借助深度认知271教育,内化提升自己的教育体系。

二、读书、写作:读书时输入,写作是输出。两者都是深度思考的引领。

三、带队伍,激发成长的活力。提升每个数据人创新性落实集团意志。

四、协调好课堂教学及数据中心服务,两条路相辅相成。

第13篇:读书,让一个人的思考更有深度

读书,让一个人的思考更有深度

作者:西瓜麻麻,个人公众号:浅读一刻(ID:qianduyike),微博:@盛慧。

老同学聚会,聊起在学校时的一些趣事,酒过三巡后,一个曾经的差生拍着班长的肩膀说:“你说读书有什么用,我高中都没读毕业现在照样开跑车,我厂子里现在三百多号人,随便一个人的工资都比现在一些白领的高。 ”班长笑笑没有反驳。 我想,这大概就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不做无谓的争辩,他说你是无用书生,但你不会说他是暴发户。 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常常有人会用某某小学毕业最后却发财致富的例子宣扬读书无用论。其实把读书功利化,本身就是一种肤浅的理解。我先说一组数据。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拿走了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学奖,27%的生理与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12%的文学奖,同时还拿到了1/3以上的普利策奖,1/3以上的奥斯卡奖。一个爱读书的民族,自然是优秀的。 那些不读书而小有成就的人,他们无法看到因为读书而获得的更大成就。

那些说读书无用的人,真的认为读书无用吗?不见得。 比如一个厨师,他通过努力开了一家餐厅,然后生意不错,又在附近开了两家,再后来他想做出自己的品牌,并且想做大做强,这个时候他就一定会感到力不从心,因为他除了炒菜一无所知,于是就只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碰撞。 那些曾经不屑一顾的东西,最终还是要花更多的功夫去补上。 其实这样的人,更加深知读书的意义。生意做得再大,赚的钱再多,他绝不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别读书了,你看爸爸不读书照样能发财。” 相比读书之人,不读书的人想要更进一步的时候,往往会更加困难。

读书之人,通常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 知乎有一位网友说,他以前考试的时候经常粗心大意,他爸爸就说,粗心大意致错的题目可以不管,就好好看看哪些题目是自己不会的。 但是他妈妈的观点却不一样。他妈妈是个爱读书的女人。他妈妈告诉他,那些因为知识点而错的题目,不重要,因为你以后把知识点学好,并不难。那些因为粗心大意错了的题目,才是重中之重,因为这是你性格上的缺陷,你平时做事粗心大意,考试自然会粗心大意。如果你不在生活上改变粗心大意的毛病,以后考试还会因为粗心做错题目,甚至于,你一辈子都会因为粗心大意做错很多事。 不读书,往往看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而读书,可以一个人的思考更有深度。

梁实秋在《雅舍小品》中写过一篇文章,《骂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简直就是骂人撕逼的教课级典范。 其实骂人这件事,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区别最大。 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某地举行公开演讲时,台下递上来一张纸条,上面只写了“笨蛋”两个字。台下都等着看他出糗,但丘吉尔却神色自若地对台下观众说:“刚才我收到一封信,可惜写信人忘了写内容,只署了个名。”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丈夫指责妻子败家,抱怨妻子总是喜欢一些没用的东西,妻子微微一笑道:“我不许你这么说自己。” 不读书的人只会用最直接的暴力语言进行攻击,言语间透露着自己的无知与粗俗。而读书之人则更具幽默感,不怒不躁,即使是遭遇谩骂也能机智回应化解尴尬,甚至语带机锋。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不读书,你拿什么跟人开玩笑》。同理,不读书你拿什么跟人聊天?有一个段子:“请问你有《时间简史》吗?”“神经病,我有时间也不捡屎。 ”这就是把天聊死的原因。懂的东西越少,能与人交流的东西也就越少,聊天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别人说的东西你完全不懂,不聊死才怪。 这也是很多人觉得自己无论是追姑娘还是陪客户,总是找不到话题的原因。不读书就少了很多谈资,更没有对事情的独到见解,你能听懂的那点家长里短,谁愿意天天跟你聊? 相反的,经常读书的人,知道的事情多了自然谈资就更多。

不读书的人,精神上永远缺少能量。但凡空闲,只能靠玩游戏,刷剧,睡觉来打发时间。而热爱读书的人,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那就是自己。 不读书的人输掉的就是这种骨子里流露的气质。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 半岛现战争征兆:20多万驻韩美军家属紧急疏散看更多高价值好文章

第14篇:初中语文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思考

初中语文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思考

如今语文课堂存在枯燥无味的知识训练和机械重复的简单学习现象。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们可以从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叶绍翁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中获得一些启示。课上,窦桂梅老师引领学生如痴如醉地读诗、品句、背诗、唱诗,发掘出“从游园不遇”到“游园有遇”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文本的哲理。教学“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窦老师引用老子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引导学生理解“一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样的语文课,以深层次的文化探究为主线,语言的感悟、理解与应用贯穿始终,就像一曲优美的、充满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旋律,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师生其乐融融,如沐春风,还会累人吗?

新课程课堂的基本特点是动态生成,说语文课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没有“动起来”并不符合实际。新课程实施以来,青年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比较注重学生的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较好地体现了对学习主体的尊重。但听课后常常让人感到课堂缺少一种让人回味无穷的东西。比如,以“串问”代替“串讲”,课堂上缺少独到深刻的体悟和发现,学生收益不大;再比如,课堂讨论十分热烈,但没有高人一筹的见解,致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层次上徘徊不前,等等。究其根源,就在于课堂缺乏问题探究的深度学习,导致课堂含金量不足。 要改变这一现状,语文课就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归,开展基于问题解决、课程整合和思维对话的深度学习,既上出语言的品味,又上出人文的韵味,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基于内涵和特点的认识,结合语文教学名家的有关论述和课例,从教的角度,就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提出“三二一一”的基本策略。

1.三个“简约”,即在教学设计时要遵循目标简约、环节简约、手段简约的基本策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虽然学习能力影响学习速度的快慢,但如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到掌握水平,因此决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要素是学习的时间量。有研究提出当以下情况发生时,学生通常会陷入浅度学习中:教师布置了大量的任务和作业;过量的教学内容, 一节课“ 满堂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因此,教学设计要以少胜多,优化教学设计要学会做减法,减去不必要的环节,减去多余的手段和形式,减去不集中、不该有的目标。为学习主要学习任务腾出足够时间,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可以充分而深入地展开,围绕着简明而具体的目标\\主问题对文本做深度的理解。

2.两个“倾听”,即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应该是“基于倾听”的,教师的引导也应该是“基于倾听”。深度学习的课堂一定是互动的课堂、合作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互动和合作体现在师生、生生之间语言的互动与合作,就是师生、生生之间围绕学习活动展开的对话,合作的方式是对话,对话的基础是倾听,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学习。

倾听是最主要课堂学习方式,倾听比发言更重要,倾听能力决定了课堂学习效益的高低,因此佐藤学说“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只有培养好倾听能力,合作能力,深度表达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倾听能力和倾听行为的培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识倾听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以下语言引导学生倾听同伴的表达,如:“刚才×××同学回答的要点是什么?”,这样的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同伴发言的要点,还可以提醒发言的学生表达时要点要清晰;“×××同学是用什么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这样的引导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同伴发言的结论,更要对出结论的方法思考;“×××同学只是从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你能从其他角度来回答吗?”,这样的引导语不仅要思考同伴回答问题角度,还要思考自己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学和×××同学回答区别在什么地方?”,这样的引导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对教师倾听,佐藤学这样表述:要想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懂得倾听学生,除此之外,别无它法。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8]教师至少要从三个角度来倾听学生的表达:倾听学生的回答和文本以及和所提问题之间的关联;倾听前后两个(或以上)学生回答之间的关联;倾听同一个学生前后两次回答之间的关联。在倾听学生表达的基础上,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回答有什么关联、怎么关联的,然后再以“问题”,而不是告诉式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就所讨论的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

3.一个“切入点”,即精心选择一个具体、明确、集中的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切入点是解读一篇课文的突破口,它常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选准了一个最佳的解读文章的切入点,它能简化教学的内容和环节,激发课堂生成,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由点而进入文本的深处,深度理解课文。一篇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课文,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因而有多个切入点,但不是每一个切入点都是合适的,还必须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因此这个“点”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课文理解的逻辑起点,另一个是学生理解课文的认知起点。“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的概念转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因此,好的切入点应该是两者的统一。这个“点”,不是来自于教学参考书,也不是来自于“百度”,也不是来自于教师的一厢情愿,它来自于教师对文本深度理解,来自于具体的班级学生的具体的问题。

就具体内容而言,这个“切入点”,可以是文章的标题,可以是题眼;可以是文章的一关键句,也可以是关键句的一个关键词;可以是文章的写法,也可以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种学习方法。但这个“点”必须具体、明确而集中,必须根植于文本,有利于学生回归文本探究问题,这个“点”还应该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推进。按照黄厚江老师的观点,这个“点”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应该是语文课程共性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的个性特点的统一。

4.一趟趟的“来回穿行”,即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所说的:“阅读教学无非就是要领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海德格尔说:“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所以我们是通过不断穿行于这个家中而达到存在着的。”因此,离开了语言,文本对于读者来说是遮蔽的,“领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就是要“不断穿行于”文本语言(包括内容和形式)“这个家”,在一次次的来回、穿行中对语言(包括内容和形式)进行叩击、涵咏、把玩、回味,只有在这个艰苦的却也有趣的过程中,语言的秘密才能被发现,语言的秘密一旦被发现,整个文本幽暗的世界就会被照亮,就会激发起学生心灵的惊异和渴望进一步探究的精神力量。

这个过程就是从语言文字或者文本形式出发,到思想情感体味;再从思想情感出发,重新回归语言文字品味或者文本形式的理解。在一趟趟的“来回穿行”中进行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从而发现语言的秘密。这种“细读”不仅包括对字词细致入微的“咬文嚼字”式的解读,还包括对作品中某一个细节的慢慢品味。当然,这种细读,必须扣住了教学目标,有所取舍,否则一方面淹没重点,另一方面又会坠入繁琐分析的泥坑。

5.营造安全、和谐、民主的课堂文化,打造“润泽的教室”。深度学习离不开安全、和谐、民主的课堂文化。这样的课堂,佐藤学称之为“润泽的教室”,在这样的课堂里,当一个人产生并且表达了一个想法,其他人倾听并且吸收了这一想法,接下来又有人对自己有想法进行批判、补充,课堂对话就像潺潺的溪流平静地流淌在课堂之中,流淌在师生、生生之间。

构建这样的课堂,最重要的是师生都必须确立错误是资源的意识,要有包容错误、尊重错误,理解错误,向错误学习的意识。作为教师当学生发言时, 教师的责任是倾听, 是唤醒, 是鼓励,教师不是打断, 不是告知, 更不是斥责与批评。这样的课堂里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声音,不管其发言是错误的、片面的、肤浅的、凌乱的、犹豫的,都能被尊重,而不被轻视,被忽略,甚至是遭批评,因而不会感到心里压力和风险,每一个人都进入一种忘情状态, 相互激励和鼓舞, 进入自由表达与倾听的境界。这样,无论水平如何,都会产生表达的勇气和冲动。在一个倾听氛围的教室里, 每个人都不试图把他所知道的观点或信息强加于人,也不是对每一个发言一味的迁就、廉价的表扬,而是围绕着问题、围绕着文本共同去认识,形成互识与共识。

第15篇:桂林民族旅游业深度发展的思考

桂林理工大学课程作业

《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

姓名:黄 洪

班级:旅游管理2009级(1)班

学号:3090920130

2012年6月

桂林民族旅游业深度发展的思考

摘要:桂林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其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在经历最初的粗级发展后,旅游升级和持续发展成为其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就桂林民族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中的问题,对桂林民族旅游业的深度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桂林民族旅游业;现状;问题;可持续发展

民族旅游是一种融民族文化于旅游活动的人文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观看人文景点,而是将游山玩水、观看人文景点与当地的民族文化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人们在轻松愉快地游玩过程中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提高生活情趣,改变枯燥无味的生活方式。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在旅游业中异军突起之后,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欢迎,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旅游时尚。桂林既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又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一、桂林民族旅游业发展现状

桂林市位于广西北部,北与湖南接壤,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辖12县5城区。桂林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分散分布,相对聚居的地区,有汉、状、瑶、苗、侗、回6个世居民族,现居住有3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75.1万人,占总人口的14.7%。桂林辖区内有2个民族自治县,1个享有自治县待遇的县,15个民族乡,其中,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国家首批成立的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有苗族、瑶族、侗族、壮族等四个主体少数民族;恭城瑶族自治县是瑶族相对聚居的地区,有尖顶瑶、花瑶等六个瑶族支系;资源县享受自治县待遇,苗族是当地的主体少数民族。桂林不仅拥有迷人的山水风光,还是一个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民族地区。

历史上,桂林就由于多民族聚居于此而被称为“百越之地”。不同的民族孕育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宗教、风俗乃至建筑形式,使得民族风俗文化称为桂林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可以说,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折射出其民族文化的特色内涵,民族节日集中表现了本民族文化,例如壮族的三月

三、回族的古尔邦节、瑶族的盘王节、禁风节以及侗族的冬节等,都引发了游客的强烈兴趣。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形式,更多的希望能通过体会独具特色的旅游方式改变枯燥无味的生活。所以,作为具有丰富民族旅游资源的桂林,民族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旅游业,大力开发民族旅游资源,不仅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游客对体验民族文化风情的心理。民族旅游主要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如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其中,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布局以县城龙胜镇为中心,温泉—龙脊壮瑶民族文化风情带、平等—南山水电旅游观光区侗族风情带、芙蓉河苗族风情带为依托,开发周边的民族村寨。但是,民族旅游不完全等同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比如世外桃源、义江缘等民族风情园,通过统一规划,拟建民俗展览厅、歌舞表演厅、民族风味厅、土特产展销厅和民族工艺作坊厅等,使游客即使没有身处少数民族地区,也能体验到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

二、桂林民族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问题

桂林民族旅游资源和景点很丰富,分布广,数量多。但无论是自然景观或是人文景观产品,其品味、规模、丰度和竞争力不够强,多以粗放型为主,看中的往往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出现了以牺牲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为代价的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游客蜂拥而至,景区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管不顾景区景点的生态承载力、当地的社会承载力,一再无节制地增加景区的游客数量,造成旅游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不可挽回的破坏,及游客旅游质量的迅速下降。在淡季时,也没有及时有效地改进景区景点的设施环境,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恢复被破坏的旅游大环境,出现了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民族旅游基础设施的问题

交通工具不能满足大部分自助旅游者,这一现象在旅游旺季时表现得更加突出。民族地区一部分居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经济效益的刺激下为了获得经济收入,不断哄抬市价,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旅游形象。住宿方面,民族地区的住宿大多以当地特色民居为主,都是一些条件不错、价格适中的旅店。但在旅游旺季,住宿都会出现紧张的局面,这就造成住宿条件下降、价格普遍上扬的现象。餐饮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特色小吃,色、乡、味俱佳,让人垂涎欲滴,但在卫生方面稍差。

(三)民族旅游发展保障体系的问题

有关部门管理机构不健全,民族地区全民办旅游的意识薄弱,部门与部门、地方与地方之间由于短期行为和本位主义思想严重,相互协调、配合不够,影响了民族旅游业格局氛围的形成。旅游行业管理落后,因而旅游经营市场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宰客”等现象已成为顽症,未能从根本上治理,严重损害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形象,影响了民族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四)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以及以电视、电信、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的迅速普及,现代化必将进一步向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少数民族生活的纵深层次推进。传统文化面对这些渗透和冲击所呈现的衰退和变异也将愈加明显。不可否认旅游业的发展的确有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给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惑是:其主体旅游资源是在特定自然背景下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其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是民族风情旅游产品。

(五)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及周边省份的激烈竞争

作为民族自治区的广西,除了桂林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外,还有金秀瑶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周边省区,如云南、湖南、贵州等。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丰富多彩的民族旅游产品给桂林民族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桂林民族旅游业深度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民族地区的资源特色和经济发展特点决定了民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所以,桂林民族旅游业要深度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政府与政策的支持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地方政府在当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桂林作为具有丰富民族旅游资源的地区,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民族旅游业是不可能得以发展的。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还体系在政策的引导上。《广西自治区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在优化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中提出要深化挖掘民族民俗风情类旅游产品。以大桂林旅游圈为框架,以秀美的山水风光为背景,将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习俗融入“行、游、住、食、购、娱”的各个旅游环节之中,使中外游客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有赖于多部门的支持和协调,建立健全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机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机构上下联动、社会广泛支持民族旅游业的发展的宏观环境。同时,还要健全旅游管理机构,由于民族旅游资源生态基础薄弱,发展民族旅游更需要发挥旅游管理部门的作用,加强对民族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三)做到利用与保护并重 加强民族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民族旅游业持续发展。民族旅游资源是特定的地域、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句话体现了民族旅游资源的稀缺性,一个民族的所长、特色,正是其他民族的所短和所缺的,所以,民族旅游资源又具有易逝性,在开发和利用中因种种原因很容易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因此,在发展民族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做到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将民族文化保护及其经济价值有机的结合起来,坚持有限发展原则,建立旅游接待地的环境承载力指标系统,严格控制景区景点的旅游开发规模,避免旅游资源的过度利用。

(四)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民族旅游产品

发挥桂林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山水景观资源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顺应21世纪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追求个性的旅游大趋势。着力改造提高现有的山水景观项目内涵,挖掘民族风情文化,开发一批生态型、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项目,结合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等吸引游客,以特色旅游精神培育和开发新的旅游增长极。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开发,交通先行。为进一步开发桂林民族旅游资源,促进旅游景区的发展繁荣,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解决旅游交通瓶颈。通过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更好地发挥桂林旅游东连西接、南来北往的区域性旅游枢纽作用,便利八方游客。

(六)深化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开发经营民族旅游商品,不但是民族旅游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会促进民族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对少数民族地区起到宣传作用,对民族旅游业的影响更为深远。

(七)提高经济整体素质,走科教兴游的道路

当前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社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大力发展旅游教育,培养旅游人才,提高整个旅游业的科学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技能,使经济的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转移到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上来,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提高管理水平,增加效益,从而推动桂林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旅游业在进一步发展中,应摒弃传统的重经济利益,轻环境和社会影响的发展观。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注重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实现生态、人文资源、社会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使民族旅游业在进一步的发展中让民族地区获得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晖.旅游民族学.民族出版社,2006 【2】 马林,孙丽坤.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论,2007 【3】 邓永进.论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与主要措施.云南: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 【4】 李成远.新时期发展桂林民族文化的若干思考.广西: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0 【5】 玉时阶.关于发展广西民族旅游业的思考.学术论坛,1996

第16篇:《深度语文》读后感 Microsoft Word 文档

太遗憾,你不是我的老师——读王开东《深度语文》(2010年5月3日)

对于教育,有太多的理解。

“教育就是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上,培养学生宽广的精神视界、远大辉煌的文化理想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纯真和美好、青春的绚烂和可贵、生命的灿烂和光华;还要让他们认识到生命是一个偶然的过程,人与自然是一次美丽邂逅,爱情中弥漫着甜美和忧郁,真理既充满钻石一样的光芒,又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我喜欢王开东对教育的这种表达,浪漫,美丽,像在飞机上看到的云海,壮阔而柔美,令人心醉。

虽然在校园里受过近二十年的教育,但看到这段话,我知道我没有受过真正的教育,我只是“被教学”。老师从来没有教过我这些,他们只是告诉我:“上课认真听讲,放学完成作业,自习课多做练习册,考试时

争取出好成绩。”这就是我所感受到的学校教育。

回忆初中时代,我很敬佩的一位语文老师,他把每一个重点段如何分析都告诉我们,都让我们写在课本上。到最后考试结束,他皱着眉毛在班里说:“这平时都给你们讲过的,为什么还考不好呢?”那时,我不知道自己有脑子,我不知道自己会思考,我只知道老师怎么讲就怎么记,老师怎么分析的就怎么往考卷

上写。

那时,我是一只鸭子,老师不来填食我会惶恐死的。对不起,我没学习过怎么自己吃东西,请老师来填饱我的肚子。脑子?噢,我没脑子,学生不需要脑子的,有老师替我们想就一切OK了。

从昨天下午开始,在带旷旷出去玩的时候,我抓住每一分钟时间,细细地品读《深度语文》。或许,我更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举目四望,无一处不奇不美,我惊叹还有这样才识渊博、妙语如珠的老师,还有这样师生和谐、几乎是完美地融为一体的课堂,还有这样语出惊人、才华肆意绽放的学生。

原来有这样的语文教育!

“如果我的课堂不能给你们智慧的挑战,情感的共鸣,发现的愉悦;如果我的课堂不能让你们产生对未知世界的惊奇,对于解决困惑的满足;如果你们的生命不能在课堂里发光,你们的魅力不能在课堂上展现,

这些都将是我的责任。”这是王开东的课堂序曲。

紧追着雄壮的序曲的,是异彩纷呈的课堂实录。名人警句,信手拈来;登高临远,挥斥方遒。一个心怀开阔、满蕴柔情的良师形象,已挺立潮头,令人叹为观之。给我最深印象的,是《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苇

草》课堂实录。

随意摘出几句师生对话:

“师:所有的哲学,都回避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追究,一直就是哲学的永恒主题,也是很多哲学派别的分水岭。今天,我们不妨也来追究一下人是什么。

王佳佳:人是打不到怪兽的奥特曼。

师:有意思,奥特曼的唯一功能就是打怪兽,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宁。而不到怪兽的奥特曼,自然揭示了人是一种尴尬的存在。人具有无所不能的能量,但却陷入了无物之阵。

冯慧:人是不可怜的可怜虫。

师:这个需要我们的班长解释一下了。为什么人是不可怜的可怜虫?

冯慧:因为人自高自大,趾高气扬,以为自己是万物主宰,所以,他们不可怜,有时候还骄横不已。但本质上人又是可怜的,因为不觉得自己可怜而可怜。

师:明白了,如苏格拉底所言:懂得自己无知是最大的智慧。那么,不知道自己可怜乃是最大的可怜。

周颖:人是狂奔列车上的司机。

师:就是说,人出生了就是一个旅程,一路狂奔,走向目的地。但人又是司机,是能够把握方向,控

制进程的一种动物。“

陶丹娅:人是天使和恶魔的结合。

师:人有时候呈现出天使的特征,有时候又是恶魔,人是复杂的。不好意思,陶丹娅,你现在是天使,

还是魔鬼?(学生大笑)

陆丽洁:刚才很多人都说了人的诸多不足。但我还是认为人是相对幸福的。要不然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来生,我们其中有谁不愿意做人吗?(学生大笑)

师:(等学生笑完)同学们,什么是人?人就是听到铃声,就知道要休息的动物。好,下课。”

噢,王开东下课了,我却在悲叹:为什么我的学生时代,从来没有和这样的老师这样地探讨过人,别说是人了,哪怕是探讨一只蚂蚁也行呀!老师只是教,我们只是学。我们是石头,其实,老师也是石头,火花是需要撞击的。当老师把我们当成智慧的石头时,我们会迸出发绚烂的火花!

我羡慕王开东的学生,为什么没有一个这样的老师,早一点打开我的智慧之门呢?

能让学生发现自己、亮出自己、超越自己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在读这篇课堂实录时,我几乎难以置信,那些优美而富于哲理的话,是出于学生们之口。他们的生命,真的在王开东的课堂上发光了!那耀眼的光,是钻石的自省,是烟花的自赏,是人的自信。

鲜活的生命,如二月的迎春,在王开东的课堂上灿然怒放,竞相展示他们的美丽。

读《深度语文》,读出了王开东的深度。

在“文本解读”部分,王开东谈孔子的变与不变,分析《陈情表》后的刀光剑影,思考天鹅是怎样炼成的(从丑小鸭),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魔鬼还是常人……他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刻把握,对于历史背景的细致剖析,对于艺术形象和作者身世的独特思考,对于犹太人不公待遇的换位理解,让人肃然起敬。他的文字纵横驰骋如天马行空,却又处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溪水潺潺,是因为高山上有连绵不断的雪峰。王开东或许像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看透文本背后隐含的人性、社会。这双火眼金睛,与太上老君无关,是在他自己的“炼丹炉”里修炼出来的。

朱永新有句名言,大意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人的阅读史》,详尽地写出了王开东的成长过程。他读书很杂,初读小人书,后读《少年文艺》,再读武侠,然后读古典小说,后来是世界名著,国内经典散文小说。为师后,阅读开始向教育倾斜,便还是喜欢诗词。“当然,最好的阅读还不能忘记朋友,朋友们谈天说地,每有会意,辄欣然忘言,这种阅读共同体的作用不能低估。和干干(干国祥)、皮鼓(魏智渊)等人聊天,更是如此。这些„只可对智者道,难以为俗人言也‟。”干干的点评让我“噗哧”笑出了声:“初浏览开东的阅读史,我写下观感: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的浪漫。”

王开东大约是男人中很独特的一种,视野开阔,胸中气象万千,却又常儿女情长,听窦桂梅一节课,要几次泪流满面。一颗敏感而美好的心,是很容易被美打动的。容易感动的人,是因为他心中有太多的善、太多的真、太多的美,轻轻一触,便会有泪如珍珠。

书中,还有李镇西和窦桂梅两位老师的课堂实录。李镇西讲的是《一碗阳春面》,窦桂梅讲的是《丑小鸭》。对比王开东的课堂实录,我真的感觉到,一个人就是一种风格,三位老师,都是大师级的,都是把学生引向至善至美,都是让学生去认识、去发现美好的世界和人生,但却同归殊途,风格迥异。

王开东的课堂丰厚,引经据典,妙趣横生。但却很“紧”,很好地体现了他“不跪着教书,但跪着考试”的教学思想。我感觉上他的课,考试成绩没错的,绝对是高能高分。苏州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的李鑫这样说:“王老师的课堂,是梦开始的地方。天纵宽,海纵深,心如疾风,飞跃长空。”王开东的另一位学

生吕曜晖同样是苏州文科状元,考取北京大学。

李镇西的课很“松”,非常轻松自如,有一种高手“无招胜有招”的感觉。他用自己的人生思考,带领学生去发现情节背后的美好人性,似乎更注重对学生心灵的滋养。这也让我想起以前有人问过他考虑不考虑应试,他说完全不考虑的。(只是听人说,未必是真,但可以表明李镇西对分数的淡泊。)

窦桂梅的课很“美”,她的课有着鲜明的女性特色,特别细致,特别诗意。或许和她讲的是童话有关。她带领学生体会高贵,体会谦卑。并且走出童话,走向安徒生本人,让学生对《丑小鸭》多一份深刻的理解。她的课,为学生推开一扇阅读的窗子,让他们向往窗外的姹紫嫣红。

合上《深度语文》,心里说不出的欣喜。

毕竟已经有了这样教课的老师,毕竟教师已经不只是在教学,而是在教育。

虽然我没有这份幸运,坐在教室里聆听这些引领学生心灵成长的老师讲课,但确实有一些幸运的孩子,

在被他们开启智慧,领向幸福的彼岸。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中国还有很多的优秀老师,正在改变传统的课堂,让课堂真正地焕发出生命活力。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曙光!

第17篇:《深度认知271教育》读后感1000字

《深度认知271教育》读后感1000字

原创: 张振辉

利用十一假期,认真学习了赵校长的《深度认知217》,读完之后内心澎湃。很多疑惑,一些不解,突然间豁然开朗。271教育是伟大的教育,身为一个271人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

一、教育是什么?

教育就是给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可能性提供可能,让每个孩子原本的可能性成为可能。

教育就是营造一片大的原始森林,给所有的植物生长提供一种万物共融的生态。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他人相融共生,一起成长;

教育就是引领学生向善向美、向未来的艰苦心历提升过程:

教育就是通过一系列学生体验,让学生明白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生命成长是教育的本源。敬畏每个孩子不同的存在和各种差异,悦纳每个孩子的不同,研究不同孩子不同的生命姿态。让每一个学生学习和生命成长都是自动自发的状态,都有灵魂参与和内心体验。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给每一个孩子尽量多的提供机会,提供条件,去信任他、支持他、呵护他、帮助他、激励他,帮助每一个孩子,去尝试,去发现,去发展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自由快乐地按照原本的样子用自己的方式成长最好的自己。

时时刻刻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研究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学习规律。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做,去理解,把自己当成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心灵共鸣,灵魂共舞。真正让每个孩子自己成长,自动自发,用自己的方法认知世界,去主动构建,构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弄清楚教育内涵,通宵教育本质了才能快乐地和孩子一起成长。

二、想明白,干到底。

1.灵魂参与,真正认知内化,实践生成271教育价值观。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在工作中把271的教育理念和自己的内心灵融为一体。在工作中真正落实271教育价值观,从想法、理论、实践三个层面全面打通,反复内化,不断实践,灵魂参与。

2.坚定理想, 明确目标,高尚追求,勇于担当。自我管理,持久苦干。拥有这些精神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格局,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大我走向忘我,由责任感走向使命感,不断超越,不断脱变。才不会去抱怨,去委屈。

3.洞察事物本质,主动发展。强大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整体感知语文学科,研究语文学科的本质,全面落实整合课程文本,整体上认知学科的四大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逻辑体系和价值意义体系,窥探事物本质和学科的价值意义,对学科有个整体的认知,站在课程的高度看学科教育,看课堂创新,看学生发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走向持续的内涵发展。

\"天地间万事万物,一切与孩子生命成长有关的认知和活动的总和都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课程\",作为一名老师更要不断学习,持续精进,丰富自己的课程体系。做中学,学中做。

做真教育,真做教育。

第18篇:思考中医读后感

思考中医读后感(一)

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一遍《思考中医》,掩卷长叹充血的脑子里感觉总有一股憋胀的味道萦绕不散,有许多话想说,有许多想法在那儿懵懂的碰撞,此刻不是中医,是文化;不只是客观世界的一科学问,而是似乎融入自己血液的一种熟知。虽没有醍醐灌顶的豁然,却有阳气升腾的一种飞越。

西方文化90%的是研究客观世界,也就是现代科学,它必须是1+1=2,必须是无数个夸克排列组合而成一个个细胞组织。就如西方的绘画,就是一种写实。西方人想通过环境来改变主观。

中国画讲求意境美、朦胧美,那种让你产生共鸣的美感渲染的是画家自己内心的一种氛围。不同的人看见同一种事物就有不同的感悟,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这种种不同是因为人心的不同,每个人底蕴的不同,这是“无”又是“有”,所以,传统文化90%关注的是人文的内心世界的改变。人通过改变自己来顺应环境。

一味中草药能判定其成份,当十味中草药经过煮沸你能测出它包含的成份吗?到底是一味药重要还是一组方药重要?这个一和那个一孰多孰少?孰对孰错?

所以中医甚至传统文化就是“心”的文化,就是“火”的文化,就是“大象”的文化,就是“组方”的文化,因为这三者都“无形”!

工业文明让人对财富过度的追逐,所以对能源大肆的开采,当冰川雪山开始大面积融化,异常气温年年变幻,沙尘暴雾霾天气逐渐增多的时候,西方人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环境,而一味迎合西方、学习西方的中国官员、无赖们却重蹈覆辙,为了追求政绩,为了聚敛财富不只占山为王,恣意开采、开发,更用一些下流甚至黑吃黑的手法为所欲为中饱私囊,地球的“阳气”被凶残的外泄,下层的人们被无情的蔑视,无知的他们难道真的不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万事必定是“否极泰来”?

贪,就是对某一物事的超额累积,这种过度执着最容易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而阴阳是中医的根本。两仪生四象后,中医生出的是六象,三阴三阳的开合枢只要在某个小环节上出了毛病就成其为“病”。水土合德、水火相依,12+2经络没有出现在解剖的世界里,所有被冠以不科学的学科,谁曾想左右蕴含的对称中的不对称,正如科学蕴涵于不科学里,真理最先就生长在无知里!贪就在口头拒贪的后面隐藏。我们可以体检出五脏的毛病,却难测其虚弱,更难测其“气数”!

被众多概念困扰,更被各种中医及传统文化的种种概念之关系纠缠,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三阴三阳之经脉穴位、五脏与五藏、三宫二十八宿、地球的“人相”及方位时辰之关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之道、中庸之道、阴阳的生长收藏、风湿暑热寒之辩证等等等等。当我们总是说不清楚“缘分”的时候,也许是我们的知识面太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伏藏的右脑”等等的纽带注定了你我会相遇相知。

就如:开方,就是开时间和方位一般。

所有这些的背后都有一股温暖支撑,那就是小肉球的存在,这种情感就像人体的“真阳命火”,得到他便可温温而生煦煦而养。上个星期天又搬家了,离小肉球的学校也越来越远了,见面的机会也少了,下个星期要去黑龙江出差一个多星期,但爱却越来越浓了,不时的想起,不时的泛起爱意,也许他不是最好的情人,但确是今生最好的爱人,那种敦厚,那种秀气,那种担当,那种纯净,那种幼稚,那种朴素,再过十天就认识九个月了,爱逐渐从血液渗入骨髓,穿透心脏。

思考中医读后感(二)

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细读了三遍,每次均有不同的感受。作为一个90后在校学生,有一点感触想跟大家探讨。

首先,《思考中医》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的:一中医是怎样的一门的学问?如何正确认识中医?二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是怎样的?中医适合什么样教育模式?三如何学习中医?四认识阴阳伤寒及中医的治疗原则五本书学术部分:三阴三阳治疗纲要。

刘力红教授在完整接受了现代中医教育后,转而拜师接受传统中医教育,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临床经验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对中医的见地,个人觉得非常有借鉴价值。尤其是他能在摈弃中医古典的浪潮中,坚守经典的阵地,保持对经典的执着,更是让我肃然起敬。

在网上看到了许多网友的尊见,其中不乏褒扬之词,但也有许多批评质疑之声。为此,我想谈谈我的观点。

首先,最多的是认为书中刻意对西医的挖苦甚至丑化,从而提高中医的地位,这引起了许多西医同仁的不满。关于刘教授对中西医文化的见解,他曾在早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做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的演讲,并对中西医文化作出对比。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西医在物质层面研究的很深刻,并表示西医能在众多疾病中找出共性的治疗方案实属不易,对之高度评价。相反,刘教授反对情绪化地看中西医,认为中西医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一种是人本文化;一种是物本文化,两者各有千秋,应互相借鉴。中医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自己的体系中挖掘精髓,能与西医找到某种契合点,并最好能指导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向。

《思考中医》一书出版后,曾引起了一阵中医热,人们重新审视中医,甚至将刘教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罗大伦教授合称为“南刘北罗”。其实行内的人都知道中医界更厉害的大师大有人在。人们记住了罗刘只是因为他们更多在公共媒体渠道宣扬中医,使民众了解中医,所以罗刘教授在某种意义上并不能代表中医的制高点。而网上许多网友对刘教授的学术观点大肆批评,认为中医博士不过如此,甚至进行了人格攻击。我作为一名中医院校大一的学生,对学术部分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评价,我只想说学无止境人无完人。更何况中医这一门浩瀚无边传统的学问?即使是博士这个群体也必然有知识不健全的地方,而恰恰刘教授让我崇敬并不是他渊博的才智,而是他在博士的名号下仍能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兼容并蓄并能在书出版后一一回复了批评的信函,我觉得这是任何一个学术人应有的治学态度。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我认为更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否则中医历史上怎会有温病四大家,金元四大家等一系列的中医名手?不都是对中医有不同的领悟么?真所谓“法门无高下,入道即是真”。

一次我在2CH(日本最大的web论坛)上看到这样一段留言,意思大致是这样的:汉字是非常了不起的文字,只不过在mao时代进行了文字简化,这真是个失败的决策。日本教育部门把汉字列为必修课,地位甚至比英文还高,日本学生学习对汉语的关注度也很高。这也难怪日本网友能提出如此一针见血的评价。在《思考中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环节,就是凡是对概念进行解释时,对文字必然要简变繁,并《说文解字》等书中找到对应,这一环节贯穿了所有章节。文以载道,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一个汉字包含的精义是任何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了解汉字承载的意义对学习任何传统学问来说都是必不可少得,这也是大家的一个共识。

《思考中医》成为近年来少有的中医文化畅销书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能站在“思考”的角度去审视中医,并且让大家也同时去思考“中医”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中医在学问意义上,一个是中医在行业意义上的。有些人说作者的观点态度过于激烈,这我也深有体会,我觉得这跟作者的写作动机相关,首先对于普通读者,刘教授非常希望他们真正认识中医接纳中医;而对于中医从业者来说,作者则希望他们坚持自己的选择,坚定中医的信念。这也可以在侧面看到刘教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信仰。

最后结合我的经历谈谈中医的观点。首先,刘教授是我校的老师,虽然不是他的学生,但他的演讲确是每逢必听,他的许多观点都印证了当代中医院校学生的现状。首先,现在中医院校的生源质量确实是在下降,尤其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提高,中医院校开始扩招,这个现象让人担忧。第二,学生学习中医的动机不明确。就拿我的专业来说,我是学针灸推拿的,许多同学认为他们是在学习一门技术,而没有把她放到文化的范畴中看待。第三学生学习中医的方式。许多同学来到大学后,受到思维惯性的影响,分数至上,毕业至上,考试前几天才开始看书,60分万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应试教育带来的余毒,当然我们学生自己也要找原因,这样的学习态度是无法真正学到知识,更何况是一门治病救人的学问?

人们常说我们90后接受新鲜事物外来文化的能力高,这不能否认,问题是我们是否能转变我们的文化观去学习中医这门传统学问?目前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科学文化和互联网文化的文化环境中,这两种文化的特征就是时代性很强,日新月异,我们每天上网寻求最新时讯以免被时代狂潮甩在身后。人类大脑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我们必然会改变我们认识知识学习知识思考知识的方式(就像现在你也许正在跳跃性看本文),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静下心认真阅读一本书了。高中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的时一定要点题这样才可以高分,我的题目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语出自孔子《论语》,在《思》书中也出现过。我想这句话非常适合现在的中医学生,也包括当代大学生。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浮躁,人们急功近利,在加上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在校大学生很容易对自己的前途倍感迷茫,我的看法是不要在意这些,不患无位,不要担心自己以后没有工作,没有市场份额,患所以立,而是你凭什么去取得工作,创立自己的事业?特别是中医院校的大学生,每天许多同学疲于兼职接触社会,当然得到一些社会经验有利无害,但是我们要清楚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要找到自己社会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何况我们谋生不是靠耍嘴皮子,我们靠的是真才实学,大学一定要跟社会保持距离,大学是学术的圣地。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有时会被沙子掩盖”。但是掩盖的只是一时,不是一世,在拥有才能的同时,更要坚持自己的信仰。

《思考中医》是一本好书,是我中医启蒙的一本书,开启我对中医的信仰之门(至于你们信没信,反正我是信了)。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明白了中医并不局限在医学层面的框架中,他承载传统文化的积淀,他有他的科学层面,哲学层面,人文层面,甚至社会层面。从这个角度看,他是一门涵盖性很广的学科,我觉得中医作为一门传统文化学科可以弥补中国教育缺失的人格教育。

国外教科书在提起中国传统文化时会有这样一句描述:“汉文化发源于中国,发展于日本”。据统计,国际中医市场百分之九十的份额是由日韩把持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我们将中医这一国粹拱手相让给日韩,我们将愧对我们的祖先。所以在此我想对同辈的朋友们说:复兴传统文化,我们青年确实任重而道远。

第19篇:图解思考读后感

《图解思考》读后感

程锦 1250361 12建筑五班

刚刚接触建筑不久,我时常由于在建筑学习当中种种无知而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选择阅读《图解建筑》一书,让我对于图解之于建筑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对于图解在今后建筑学习当中的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

《图解建筑》其实有很大篇幅都在强调快速表达和速写对于一个建筑工作者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项基本技能,更是一个建筑师思考,传达,交流,创造的重要方式。建筑专业对于高质量的图画非常重视,这里的高质量并不意味着图画的精细程度,而在于图画所涵盖的内容和传达的思想以及对建筑师思考过程中的助力,它是向人们阐明自己设想的一种方法,又是探求自己设想的一个线索。建筑师对图解表达想法的技能要求甚至比个人对于建筑的理解和创新更加重要。正如书中所说“能够即席以图解和口语共同表达自己意图的人是大受尊重的。在聘请雇员时,主考人员往往寻求善于表达交流的才能甚于独创的才能。因为他们懂得能够与他们长期共事中发展想法的才能远比一开始就带给他们想法重要得多。”

以往的作业当中我更加倾向于用相机记录建筑实体,然而事实证明也正如书中所言,相片仅仅是对现实场景的还原,往往会因其刻板的画面而使得所要记录的内容残缺不全。而身临其境的建筑速写则是在还原现实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对于建筑的独特思考和认识,全面的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速写可以展现我们的观察,因此可以着重描写某一局部,而照相机只能将对象等同的再现。 书中在前半部分还着重介绍了速写表达的技巧,虽然我们坚持着每周的钢笔画,书中所说的最基本的画法我们也都略有体会,但这样系统的总结还是让我受益颇深。在建筑速写当中,由轮廓的勾画到明暗层次的对比再到建筑细部的考量,每一步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此同时,还要赋予图画能量活力,方向目标以及特征与基调。书中列举了柯布西耶绘制的巴格达体育馆的草图,其实对于大师的草图迄今我都无法读懂其中的含义和所要传达的内容,甚至一度感觉是乱画一气,然而现在看来,他们是在图画当中将现实内容和自己的想法抽象的在图纸上表达,从开始就着重的赋予图画以思考的方向。

所以,“思考支持速写,速写反应经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变现,而我在以往的

作业当中往往忽略了图纸表达对于设计的重要作用,总是要等到所有都决定后再动手画。事实上,这是停滞不前的方法,因为在动手画之前是不可能单单凭空想决定什么。速写表达事实上是在不断推敲不断思考的过程,图解会丰富自己的思考,而空想则会导致思想停滞。

而书中还介绍了图解对于分析建筑的作用。是要通过在图解中提炼、简化、精选和比较来表现不同层次内容,有所强调,才能使图例更加清晰地传达思想。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对象加以抽象,这就要求我们用简单的抽象符号来代表形式与

空间中非常复杂的概念。要提高这种图解思考分析和设计技巧,只能通过接连不断地去体验很多因为使用了表现性和抽象性的草图而得到提高的环境。

其实在技能介绍部分仍然有很多内容并非我当前阶段所能理解,但是初步接触也对今后建筑学更深层次理解有所帮助。此外也能借此了解到更多建筑表达的图样方法。

书中在介绍图解技能后又用图例的方式阐述了建筑形式,包括空间序列,尺度比例,体量均衡,重复韵律,统一变化以及等级划分。这些内容都似曾相识,让我想起了之前做的一系列的空间认知作业,其实一直都是在了解这些内容。

对于尺度问题,如果将整幢建筑各个部分的尺度由人体尺度过度而来,会让人感到更加的舒适。通过图解上尺度的反复分析可以让我们住不理解在不同的建筑当中相应采取什么样的尺度。

而建筑当中的重复和韵律上,相似构件的重复利用可以使得建筑物取得统一,即使相似物体只有部分相似也可能成为强调联系的手段。而与重复相关的建筑的韵律是人类的韵律和自然的韵律为基础的。包括呼吸频率,步伐节奏,生活作息以及季节更替等。建筑取得韵律根本在于各部分的间隔营造出的视觉韵律。重复和韵律都是基于人正常的生活方式和建筑体验而来。

在统一和变化问题上我们大概会更有体会,在各个作业当中,我们都学会作为一名建筑学学生注重元素的统一和空间的变化已取得空间的趣味性和连贯性。一直以来摒弃繁琐的花哨的元素,追求形式上的统一而又在空间上避免对称和中心以使得整体空间具有独特的特征,追求变换来增加空间的趣味性。事实上,统一和变化并不矛盾,二者相互交织相互增色。

《图解思考》这本书对于初步接触建筑学的我们无异于良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我深入了解到图解对于建筑设计的重要作用。建筑学的复杂性常常使我们难以驾驭而手足无措,而这本书则大致简单的为我们列出了一个学科的框架,给我们以指向,慢慢拨开了我们心中的迷雾。

第20篇:思考建筑读后感

《思考建筑》感悟

——宁静的力量

thingking是动态的,它表明了不断接近的思考过程,同时,大师瞑目思索的场景也浮现于眼前。Thikning architecture是一本反映卒姆托建筑思想与设计方法的小册子,书册内部精心挑选的简洁、诱人、富有质感的照片似乎也暗示着他的建筑思想。

卒姆托语言简练,文辞优美,他的建筑也常常表现出诗意。

一、建筑的真实性

擅长平静沉思创作的美国著名抒情诗人沃伦斯·史蒂芬斯将真实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从他诗集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经历了长时间严密注视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他的诗不是抱怨、惊恐、彷徨,而是寻找企图任何时候都可能的融洽与协调。

“Architecture has its own realm.It has a special physical relationship with life.I do not think of it primarily as either a meage or a symbol, but as an envelope and background for life which goes on in and around it, a sensitive container for the rhythm of footsteps on the floor, for the concentration of work,for the silence of sleep.”

加斯东•巴舍拉尔在对诗歌进行研究后,认为源自于物质的印象要比源自于形式的印象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卒姆托的想法正与之类似,他关注的是现实,是对生活的体验,是建造的事实,是建筑的本质:建筑师采用真实自然的材料——石、木材、钢、纤维等来筑造他的房子,而建筑也是为了反映脚在地板上的旋律、为了工作的专注、为了睡梦的深沉。他关注材料之间和谐并期待它们在建筑中熠熠生辉;他在橡木中加入一些赛茵那石,然后加一些别的材料:39克的白银、旋转的把手、反光玻璃的表面,每一种材料的构成都产生出独特的魅力;他关注空间中的声响,关注房间的温度,关注材料的特性,关注建筑的尺度„„

“Neverthele, I am convinced that real things do exist, however endangered they may be.There are earth and water, the light of sun, landscapes and vegetation…….”

建筑并不是某种信息或象征,它应是一个外壳和后台,其中一定要留下人们生活的痕迹。在喧嚣、吵闹、视觉主义至上的现代社会中,现代建筑变得像现代音乐一样激进、破碎,尽管这可能传递出某种信息,但在卒姆托看来,一旦我们认清了它的组合顺序、语句规律,我们便会失去欣赏的热情与好奇。因为“美存在于观者的眼中”,建筑也就索然无味,只剩下是否实用的问题了。

在我看来,与卒姆托相悖的应该得算上解构主义了。不和谐、片段性、破碎节奏、聚集、混乱。解构主义的很多作品都可以用“巨力万钧”来形容。比如库柏·辛门布劳设计的UFA戏院,它盖在最繁华的市中心,如小丑般兀立在四周严整干净的建筑物中,各个面看起来都像把利剑,刺向观看者的视觉,披向观看者的情绪,难怪卒姆托对这种刺激的建筑产生怀疑。

可是建筑形式与文化息息相关,那些建筑充分反映着时代精神:混乱、对比、分裂、跳跃。也许每个表面严肃保守的人,都有一颗疯狂、分裂的心,只是没人敢承认罢了,这些建筑便把这种心理表现了出来。此外,美国近代著名画家帕洛克泼洒颜料创造的“滴流系列”,甚至追溯到我国明朝书画巨擘徐渭的泼墨画,都是对传统的颠覆,是内心的释放。因此,究竟是这种疯狂的行为刺伤了我们,还是我们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

在我看来,卒姆托坚信建筑是为了实用,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自由艺术,他的主张无疑是有价值的。其实,建筑不是须要某种特定形式的问题,而是每一个建筑都要为了特定的用途,在特定的地方,在特定的社会而建。因此,把自由女神挖空了做成建筑,或者在建筑上加毫无作用的装饰是无聊而愚蠢的。也许,卒姆托并不愿意追随时代潮流,他怀疑这个时代

的状态,怀疑这个时代流行的真理,他不愿自己的建筑成为这个时代的反映,他追寻自然,追寻传统,追寻永恒。

“I believe that architecture today needs to reflect on the tasks and poibilities which are inherently its own.Architecture is not a vehicle or a symbol for things that do not belong to it’s eence.”

卒姆托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是时代的反抗者,他想让建筑掀起一次反抗,抵制无用的形式和意义。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在入门阶段果断摈弃那些浮华的念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建筑与场所(places)的联系

瑞士文化丰富多元,并包含大量来自都市的喧嚣文化,而卒姆托则安静地沉浸在阿尔卑斯山脉里,一位六十八岁的建筑师,有着十多年历史建筑保护的经验,因此他对建筑历史与现代生活的平衡别有一番体会。

“As practicing architects, we do well to get acquainted with the enormous fund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contained in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Nothing I can think of seems to tally with what I wantand cannot yet envisage.I try to shake off the academic knowledge of architecture.”

在巴塞尔集合住宅的“场所”中,缓慢上升的大坡与室外大厅结合,形成一种社会交往空间的场景,老年人在这里可以安静地打量着外部的世界。而私密生活部分背对着山坡,可用来独自欣赏远方的美景。卒姆托为老年人创造了自由的美妙场所。建筑与场所有特殊关联,它是所在场所的一部分,但建筑内在的精神与张力又让它超越了场所本身。并且,当建筑达到最优时,场所、实用、形式应彼此结合一致,互相照应,无法分割。

卒姆托对建筑的场所十分看重,的确,场所的特征将影响到建筑的选址、选材甚至形式,建筑若被造在合适的地方,它的材料便能表现出自己的特色,结构也能呈现出一种特有的诗意:切尔美术馆连廊让人感受到日式风情、瓦尔斯温泉浴场令人体会到土耳其宗教般的洗浴乐趣、罗马古遗址保护让人体验到古罗马的建筑空间。但我不得不说,他不断追寻与历史的场所的统一也让他作品的独创性大打折扣。

三、对美的理解

美的形式无处不在,在绘画中、文学中、音乐中、或是普通用具中„„建筑师们都想创造出美,卒姆托对美的内核也作了一定的阐述

文学家莱奥帕迪认为文学的美在于一种暖昧、开放与不确定性,因为这给许多不同的含义留下了开放空间。”卡尔维罗也近乎荒谬地说:”the poet of the vague can only be the poet of precision.”隐晦不等于随意,我想,如果我们对画面构成、细节和物体选择谨慎定义、对以暖昧为目的光线的高度精确,我们便能够欣赏到不确定的美。就像蒙德里安的格子画(《红、蓝、黄构图》等),正因为画家对直线与横线、原色块与矩形直角的精确控制,塑造出一种平衡的秩序,才让观者联想到自然、精神、和平、个性、集体等等的多种内涵。

如同“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或是像某些现代小说,作品形式悬而未决,结局开放,“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些让我们感动的建筑往往都是多面的,不同的角度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经历各异的人们心中也能激起不同的情感。与现代小说“作家已死”的观点极为相似的是,卒姆特也认为建筑师应该不参与评论,而是在建筑之外冷眼旁观,让观者顺着他的设计路线去细细感悟、联想,这样开放建筑的丰富性便能体现出来了。

另外,卒姆托明确地指出了美的内核即是:浓缩的本质。

这然我想到一句话:”The important things are always simple; The simple things are always hard.”简单的建筑若能包含万千,自然是高屋建瓴了。卒姆托的建筑常常震撼人心的简洁,在欣赏了他大部分作品后,我惊讶地发现他的作品几乎都能简化到基本的几何体,利

用有限的信息传达无穷的意味。

布雷根茨的新美术馆便是卒姆托设计充满最前卫的极简风格的建筑,壁体与地板是清一色的混凝土,天花板全由毛玻璃拼成。没有装饰,没有变化,几乎简单到“本来无一物”禅意境界。灯具和窗户全都藏在毛玻璃上方,通气孔躲在地板接缝中,这种设计风格将精简发挥到极致,让我想到佛教禅宗的“静思”,静思就是无为,无为能消除一个人的紧张感。无为的思想为价值观带来革命,卒姆托浓缩简单的设计风格也在时代的尖端大放异彩。

美术馆的室内设计也几乎和原建筑合为一体,卒姆托对内部空间的处理可谓匠心独运。做设计的人常常只注意外在模样,内容便交给他人处理,这是有问题的。全面把握建筑的各种元素,不仅在于设计者想不想,也在于他敢不敢面对这种挑战。

正如同创作简练的诗歌,卒姆特也爱将实物收集起来并将之浓缩,他拒绝添加从各处带来的新事物,也不弱化已有的事物,而是将已有的事物聚集起来,这些事物不是简单的堆积在一起,它们被浓缩,被塑造,他反感那些繁冗复杂、“唠唠叨叨”的建筑。建筑是要让人能安居其中的。卒姆托极尽所能地把握住构成建筑的元素——材质、结构、荷载、承载物、凹面、虚空、光线、空气、气味、感受、回声„„,他浓缩了历史与天空、自然与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尽力把建筑物精准地设计出来,使其适用于场所和功能,去掉那些干扰性的装饰,而要重新创造需要的事物。也许卒姆托反感社会中的复杂,因此创作中尽量剔除不客观的情感表现,以抽象的外形来对应外在的事物。但是,既然简单的事物能表现出纯净之美,那么复杂的事物就一定不美吗?或者,美只来源于纯净吗?

卒姆托和很多大师对建筑的美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话说回来,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是从人的主观感受出发,通过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美学和科学的关系并不明显,对美的解释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便我们用上许多美妙的手段:色彩理论、和声、黄金分割等等,也不能保证就能产生充满魅力的美的整体。正因为对美的判断来源与经验,因此很多设计风格与思想上完全不同的大师,即便还有年龄的隔阂,我们也能强烈地感觉到他们之间存在共同的东西,这便是成为建筑大师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应培养广泛的兴趣,不拘泥于一种知识,在观察、学习、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眼光。

卒姆托的文字不多,语调简单,他的宁静、淡泊、自然、含蓄、隽永,与东方文化相融相通。在消费主义至上的今天,有人用一种仍然与自然万物发生关系的步调来证明另一种价值,他的执着与坚持让我们深深感动。卒姆托的思想浓缩于这本小册子中,流露出尊重与真诚,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在世俗的社会中学会了安静地感知、冥想。

2011级景观学2班

曹诗敏

1150450

深度思考读后感
《深度思考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