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培养创新意识锻造思维品质

发布时间:2020-03-04 04:22: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培养创新意识 锻造思维品质

-颍泉区行流镇三义中学

李雪影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要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大力培养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国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语文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语文素养的重任。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意识,是指在各种活动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它是思维中诸多因素的优化组合,具有有序、独特、变通的特点。是形成创造能力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创造性的特征。他们不再象小学生那样唯书、唯师、唯上、唯考,师云亦云,书云亦云,而明显地表现为好疑、好问,喜欢争辩,又往往不满足于老师的讲述和现成的结论。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

1 当前教学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尝试创新模式的教学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而不是模仿他人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不刻意要求学生与教师思维程序一致,不刻意要求一个学生的答案与其它学生一致,要允许学生尝试,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因一时的“发现”或“成功”而欣喜若狂。这不是技艺和方法问题,而是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富饶的土壤。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去创新

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其次,要注意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要为每个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气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还是异想天开的创举,都应该给与鼓励,保护每个学生创造精神。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同时允许每个学生随时改变自己说法和做法,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教师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思维,真诚地认识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常言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的情感才会活跃,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学习的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创新的火花才会不断地闪光。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2 空间,为学生开辟实现创新意识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到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

二、充分发挥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的 环境,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加工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画面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的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

3 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角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缩放。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伊尔搴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文学作品中,思维空间的存在,期待着学生

4 的参与,召唤着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视觉出发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要利用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性”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和联想,使文学作品的形象更丰富、更充实。因为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如《孔乙已》结尾处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怎么死的?读者不得而知,从孔乙已爬出酒店到孔乙已终究一死之间,鲁迅留下空白,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已的性格和境况,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究孔乙已之死。通过填补空白,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天马行空或自由驰骋,还有助于学生进入领悟作品的更高层次,增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优化教法,培养创新能力

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是以其独特个性培养与发挥为必要条件。很多研究表明,个性的发挥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成正比。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特长,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身条件的教育,都能主动发展个性。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又是班级统一授课,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语文活动课丰富多彩,恰好弥补这个不足,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某种特长和爱好提供了场所。这样,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发

5 展其特长,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由此,教师应致力于指导学生利用课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项语文活动,建立起课内外相沟通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到课外去发挥其特长。如通过开办“书法”“写作”“演讲”“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通过自编自导节目,自办刊物来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特长得到了发展,进而促使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创新是想出新办法,建立新理论的活动,但创新又是从模仿开始的,不管教师承认与否,教师本身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示范作用。示范是促成学生创造的动力,启动创新教学要在教师示范上下功夫。

一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教学。众所周知,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但如果上什么课都有既定模式,在上课之前,学生就知道了教师要上什么课,如此上,又怎么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呢?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语文实验室”“语文活动课”“读写实验室”等富有创意的风景的出现,就是广大语文教师敢于自我否定,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无言的创新活动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的形成。二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是如何创新的,并给予创新思维的方法指导,如笔者常将自己教学所得内容诉诸文字,念给学生听,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学生明白了创新并不高深莫测,只要敢于探索,就能把创新的潜能转化为

6 现实能力。笔者还把阅读教学目标划为三个层次:表层――字释词,感知文章内容;浅层――引导学生探索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深层――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教材。阅读过程实际就分为三个步骤:整体把握――微观分析――鉴赏评价,三个步骤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感知到理解再到创新,在创新活动的环节再给学生方法指导。比如,在具体的鉴赏评价活动中,我挑出作品中一些不确定的空白,或作品中特色和不足点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先让他们接触一些相关资料,包括前人的评价,为他们提供思考的背景和驳难的材料,进行聚合思维,然后要求他们开拓思路,多角度思考,引发发散思维。这时指导学生不能满足于此,应对“求异”“发散”到的结论进行整合,使之形成新的思考起点,通过聚合――发散――聚合――发散,多次循环,就迸发出了最富创意的见解,得出最富创意的结论。这样,通过教师的种种示范,就逐步教会了学生如何进行创新思维,从而为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1、读前重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的问题。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矛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

2、读时重“悟”。无论是学生的“疑问”和“感悟”,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3、读后重评。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

7 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语文中的作品有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有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还有的激情奔放,让人抨然心动,十分适合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同时,在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解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语言的功能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延续,更是人文精神的传递。所以语言包涵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使学生创新性人格培养具有丰厚的营养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和方法,给学生以良性的智育刺激,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其创新潜能,才能创造出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多给学生自主表现和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要创设民主学习的氛围。而要达到这两个要求,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上允许学生插话插嘴,质疑问难,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猜测、敢于求异、敢于创

8 新。教师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相信自我,充满自信。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模式,告别轻车熟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推荐)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之我见

思想汇报: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个性,创新思维

浅谈新时期领导干部创新思维的锻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创新意识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锻造思维品质
《培养创新意识锻造思维品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