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

发布时间:2020-03-03 18:59: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粤教版选修2教案全集(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

1、《小石城山记》

【教学目标】

1、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

讲读课文

一、一读文章:品景

教师范读。

二、二读文章:品情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⑶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幻灯片五)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三、三读文章:品境

⑴设问: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齐读一遍课文。

提问。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⑵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哪一句提示你?——“益奇而坚”,比起前两种景物而 1 言,这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布置作业:请以“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为内容,写一篇随笔,谈谈个人的思考与感受。

2、《黄州快哉亭记》

1、介绍题名: “ 记 ”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苏轼评语: “ 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

整体感知

本文共分四个自然段,请概括各段大意。

一、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二、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 “ 快哉 ” 命名的原因。)

三、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四、赞颂张梦得 “ 何适而非快 ” 的旷达胸怀。

分析第一段:

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答: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 “ 快哉亭 ” 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分析第二段: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答: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 —— 即空间,后半谈历史 —— 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

分析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中心句 :“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

分析最后一段。

合作探究

1、第

一、二段和第

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答:前两段叙事写景;后两段缘景抒情。

2、本文共提到几个人?

答: 10 人。今人三:张梦得为亭;余兄子瞻名之;余作记。古人七:曹、孙、周、陆之流风遗迹,称快世俗;楚王与宋玉之对话引出 “ 快哉 ” ,景差陪衬。

本文特色

1、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 2、笔势迂徐而畅达。 3、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2 拓展练习: 文中提及 “ 曹孟德、孙仲谋 „„ 周瑜、陆逊 „„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 ,试略举四人为世人所乐道的故实?

第二单元

5、《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题解

语言知识点

(一)

(1) 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译“所要孝忠的是 国家与 君主罢了”。

(2)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卒:副词,最终。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 此矢所以志也

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语言知识点

(二)

特殊句式:

(1) 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2) 何为久读此:

(3) 为所杀:

主题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艺术特色

(一)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艺术特色

(二) 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艺术特色

(三) 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艺术特色

(四) 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6、六一居士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教学重点 】

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研讨

1、“五物”指的是什么?那么何谓“六一”呢?

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2、“乐”之如何?

明确:( 1 )“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2 )“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专心致志,其乐无穷。 (形象的比喻)

3、“世事之累”体现为什么呢?

明确:“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4、欧阳修为什么选择了沉醉于“五物”?

明确:“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

5、课文为什么要引用《庄子·渔父》里面的典故?

明确: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不是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探究拓展

谈论:对比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这几位文人的快乐观,谈谈你自己的快乐观。

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疏通文意,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4 3、品味本文作为一篇书信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难点: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 (教师在检查过程中顺带简介背景)

三、阅读鉴赏。

1、诵读文章,疏通大意。

2、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假如你是裴迪,王维此信最能感动你的是什么?

进而明确本文结构内容:虽然写景占很大比重,但叙友情仍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第一段:概述自己出游的经历,记独游的索然无味。

第二段:写旅途的经历及对往昔的回忆。

第三段:想象明春山景,向裴迪发出热情邀请。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以问题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鉴赏。

一、具体研读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及其写作手法。

1、小组讨论:请找出文中写景的两段文字,谈谈你的感受。

提示:可从内容上分析,如可抓住一些修饰词,说说每个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样的景色你觉得优美吗?喜欢吗?原因何在?也可从艺术特色上分析,谈谈写作手法给你的启发。

2、教师小结归纳。

二、“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该如何理解?请谈谈你的感悟。

明确:

1、是对自然的观照,自然与心灵的和谐感应,天人合一。

2、是对人生的理解,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三、作为一封书信,文章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明确: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手法。

四、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的作用。

五、全文小结。

六、写作练习:假如你是裴迪,请你就“是否接受邀请”写一封信回复王维,字数 200 字以上。

10、《与尹师鲁第一书》

【教学目的】

5 1、掌握“以”“使”“见”“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本文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体会本文平淡自然,婉曲有致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友情的珍重极其高尚的精神境界。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二、诵读文章,疏通大意。

1、自由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一、阅读文章第 5 段,思考:本段中作者回答尹师鲁的几个疑问?各反映出作者什么态度?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提示: 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

二疑欧阳修“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

三疑欧阳修“非忘亲”——“此又非也”、“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

其核心内容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二、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文字有哪些?为什么?你读到了作者与尹师鲁之间怎样的感情?

提示:反映了两人间深厚的友谊。作者对挚友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充满了人情味。

三、欧阳修师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从哪些地方看出?

1、认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

2、对史书记载义士事迹的看法: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

3、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

4、告诫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

5、“自言益慎职,无饮酒”

四、请谈谈从这封信中,你感受到欧阳修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五、请你谈谈读了这封信之后,它的语言给你怎样的感觉。

六、小结全文。

第四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教学目标

1 .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 .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 .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 .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背景介绍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

2、指名朗读,正音。

3、齐读

四、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第四、五段: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第六、七段: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五、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点名背诵

二、骈体文有关知识

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这时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我们要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就不能不了解这种特殊文体。

三、写作特点分析

1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 .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 .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4 .警句品味

例:①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前者高度概括了江南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作者将“老”和“壮”,“穷”和“坚”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

③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作业:课后练习题。

14、《后赤壁赋》

教学目标:

1、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2、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体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

教学重点: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

教学难点:体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

教学过程:

7 导入。 苏轼简介。 课文学习:

一、听录音,熟悉课文,掌握字词

二、课文内容学习

1、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2 )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3、仔细阅读《前赤壁赋》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比较一下,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

4、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5、比较: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

四、

总结

附:板书

情感变化: 乐→超然物外

悲、恐→敬畏自然

空→人生如梦

第五单元

17、原毁

一、作者简介。

二、释题。

四、结构层次:

第一段,先提出 古之 君子待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原则。然后分三层来论述。

第二段,写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与 古之 君子相反。

第三段,破题目中的“原”,推究“毁”的思想根源。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在于“怠”与“忌”。

第四段:阐明写作意图,把根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

五、主题:

本文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希望能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六、写作特点:

1、鲜明的对比。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寓理于形。

18、心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洵其人,体会他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

2、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要点 :

难点是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轻思路。

排偶句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自渎、讲析、比较( 2 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走近作者:

(二)写作背景:

(三)解题:心术: 1 居心(多指坏的)。如 “心术不正” 2 心计、计谋

(四)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自主学习,明确重点词语;逐段 疏通文意。

2、课文结构:(板)

论 “ 将 ” ( “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 )

论 “ 兵 ” ( “ 凡兵上义 ” )

论 “ 战 ” ( “ 凡战之道 ” ,有四养)

论战时为将之道( “ 智而严 ” )士则应 “ 愚 ”

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彼 —— 举例论证

3、思考探究:

明确:各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 4、精华赏读:

文章切实讲理,以理服人,以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文章的语格十分鲜明。

起语多用“凡”字 ,使行文理直气壮;

转接多“然后” “而后”、“故” ,语气果断斩截;

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音韵铿锵,气势不凡

5、作业:

阅读苏洵《六国论》,试比较《心术》与《六国论》在论说方式上的异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三、四

粤教版 高中语文 选修目录

高中语文目录(粤教版)

高中语文《关汉卿散曲二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兴贤》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故乡的榕树教案 粤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马致远散曲二首》教案1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高中语文《项链》教案3粤教版必修3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全集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全集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