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余龙华

发布时间:2020-03-04 00:37: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专业:植物保护

学号:2013311287

姓名:余龙华

一.

来源: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中国的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S6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 - 6611( 2011) 01 -

00198 - 02 起点:从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开始PRA 区域:PRA区域中国大陆 评估:

定性分析

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国内外的分布状况。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最早于1950 年在印度被发现[12],目前该病已在德国[6]、意大利[7, 10]、捷克共和国[9]、奥地利[8]、科科斯群岛[11]、菲律宾[13]、中国台湾[5]、美国[1]、委内瑞拉[14]、澳大利亚[11]和新西兰[15]都有发生。近几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浙江省、海南省和辽宁省的苗圃中相继发生疑似病例。2003 年浙江省苗圃中的一品红上出现细菌性叶斑病症状,经分离鉴定是由X. campestris pv.poinsettiicola 引起的,这是中国大陆首次报道X. campestris pv.poinsettiicola。但是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浙江菌株与国际标准菌株在表型和遗传型上都存在差异。海南一品红上分离的菌株经鉴定与巴豆黄单胞菌( X. codiaei) 亲缘关系最近[16]。吕佩珂在《中国花卉盆景》中曾提到辽宁省有疑似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但是没有任何试验依据,此后也没有报道辽宁省有该病的发生。

寄主范围。

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仅在大戟科的植物上被报道过。自然寄主有一品红( Euphorbia pulcherrima)、白苞猩猩草( Euphorbia heterophylla)、铁海棠( Euphorbia milii)和变叶木( Codiaeum variegatum) [12, 17],接种可侵染木薯( Manihot esculenta) [18]。

危害性及经济重要性。

受到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侵染后,寄主叶片出现圆形至多角形、棕褐色或锈褐色病斑,最后引起叶片畸形,导致叶片脱落。鉴于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的寄主大部分都是观赏性植物,受到病菌侵染后,大大降低了植株的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所报道的寄主全部属于大戟科。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大戟科共有300 属5 000 种,我国连引入栽培共70 多属,约460 种,分布于全国各地。病菌一旦传入,对其他大戟科植物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同时由于国外特别是欧洲国家对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越来越重视,势必影响花卉进出口贸易,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园艺产业,盆栽植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至2008 年已达42 378. 7hm2[19]。2006 年盆栽植物销售额为96 212. 3 万元[20], 2006年我国一品红的产量近2 000 万盆[21],按均价12 元/盆计算, 2006 年销售额为24 000 万元。由于对该病菌生物学特性的了解不是十分详尽,因此病害一旦在全国流行发生,潜 在的经济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传入与定殖的可能性。 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主要随着被侵染寄主种苗( 用于扦插或盆栽) 在国家之间的调运,

传播扩散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温室中。2006 年7 ~ 11 月,英国6 次从一品红种苗上截获了该病菌。2007 年7 月,捷克共和国一个苗圃从由荷兰和德国的供应商提供的一品红植株上发现典型细菌性叶斑病症状。这表明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极易随着被侵染的寄主植物远距离传播。2009 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引进国外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统计记录》表明,有30 个省从国外引进种苗等繁殖材料,其中有7 个省引进了大戟属植物,共计19 种; 有6 个省引进了一品红,来源国为墨西哥、德国、哥斯达黎加、荷兰、肯尼亚、美 国、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22]。其中,德国、美国、意大利都曾有关于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发生的报道。因此,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随寄主种苗传入我国的风险极大,且与日俱增。一品红、铁海棠和变叶木通常进行设施栽培。世界范围内,设施栽培条件基本相似,适于病菌的定殖和生存,传入后定殖的可能性非常大。

风险管理的难度。

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水平与其检疫检测技术密切相关,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可将风险降到最低。我国对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的研究较少,缺乏快速检测技术,检测方法复杂,需经分离培养,并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借助相关仪器才能完成。根据植物表现的症状难以现场鉴定。病菌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但是病菌一旦传入,病菌有可能会潜伏在大戟科的杂草和未记录的自然寄主上,很难切断传播途径,无有效的处理措施,一旦发生很难铲除,风险管理难度大。

定量分析

根据农业部2004 年制定的“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评估指标体系”对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传入中国扩散危害的风险进行定量评估,赋值见表1。结果表明,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中国的危险性综合评价值( R) 等于2. 18,具有高度危险性。

结论:

( 1) 科学合理地开展马尾松重要害虫预测预报工作是对其进行防治的关键。4 ~ 5 月要加强松梢螟、松实小卷蛾和油松小卷蛾幼虫发生的预测预报; 7 ~ 9 月要加强3 种害虫成虫 发生的预测预报。

( 2) 防治马尾松3 种重要害虫只需做到以下2 点,就可有效控制其为害:①4 ~ 5 月,一旦发现松梢螟、松实小卷蛾和油松小卷蛾,即时用化学防治方法控制其虫口密度; ② 7 ~ 9 月,全园按1 盏/hm2 的密度安装高压杀虫电网、园林诱杀灯和黑光灯( 20 W) ,诱杀3 种害虫的成虫

二.

来源:葡萄根瘤蚜在中国的风险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S663.1

起点:从葡萄根瘤蚜开始

PRA

区域:PRA区域中国大陆

评论:

葡萄根瘤蚜原产北美落基山脉东部, 19 世纪60年代传入欧洲, 现已遍布于世界6大洲40余个国家的葡萄产区[ 1] 1935年, 我国山东烟台发现葡萄根瘤蚜为害,随后在辽宁大连、盖县、丹东、辽阳、昌图、兴城和陕西武功及台湾地区均发现了葡萄根瘤蚜[ 18 -20] , 后 经砍伐毁园后, 30余年中没有再见其发生报道[ 21] 。2005年6月, 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李家村再次发现了葡萄根瘤蚜[ 2] , 根据该虫的特性, 如果控制不力,会继续蔓延, 分布地区将可能更广。潜在的为害性葡萄根瘤蚜仅为害葡萄属植物, 根瘤蚜若虫和成虫直接刺吸寄主植物汁液, 形成根结或根瘤, 严重时植株死亡;另外有害微生物从伤口进入根系造成继发感染[ 22] 。Granett和Walker研究发现, 根瘤蚜侵染后, 真菌存在条件下根系腐烂程度更高[ 23] 。葡萄根瘤蚜个体虽小, 群体为害却很严重, 葡萄根瘤蚜经常密集在葡萄根部寄生为害, 严重时可导致树体死亡, 最终导致果园被毁, 严重影响葡萄产业的生产和发展。葡萄根瘤蚜从1856年传入欧洲, 到19世纪末已毁灭欧洲大陆2 /3的欧亚种葡萄园。根瘤蚜在前苏联毁灭葡萄园面积达350hm2 , 仅直接防治费用就高达420 万卢布[ 24] 。2005年上海马陆镇砍伐22.2hm2 根瘤蚜侵染的葡萄, 花费超过1300万元。由于该虫的危害性, 早在1872年, 德国针对葡萄根瘤蚜颁布了《葡萄害虫预防令》, 这是历史上第一项检疫法规[ 25] ;1881 年, 欧洲6个国家缔结《防除葡萄根瘤蚜的国际公约》, 1929年在罗马修改为《国际植物保护公约》;1899年, 在美国出现了第一部综合性植物检疫法规《加州园艺法》, 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防除葡萄根瘤蚜[ 26] 。可见, 人类与葡萄根瘤蚜的斗争促进了植物检疫工作的建立与开展。目前, 葡萄根瘤蚜是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EuropeanandMediterraneanPlantProtectionOrganization,EPPO, 简称欧地植保组织)A2类检疫性有害生物[ 1] , 我国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也包括葡萄根瘤蚜[ 27] 。

受害寄主经济重要性

葡萄是我国重要的果树之一, 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均有葡萄栽培[ 28] , 栽培面积43.84万hm2 , 居世界第五位;总产量达到669万t, 已跃居世界第四位, 是世界鲜食葡萄第一生产大国[ 29] 。葡萄的种植效益较为可观, 在我国农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一些城市周围兴办了观光葡萄园, 为城市居民郊游时增添了不少情趣, 这是一项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新兴农业经营方式。

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1)定殖的可能性

葡萄根瘤蚜寄主:国内主栽品种以不抗根瘤蚜的欧亚种和欧美杂种为主, 且多为自根栽培, 易于成为根瘤蚜的寄主。环境适宜性:根瘤蚜的卵和1 ~ 4龄若虫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1、7.

2、13.1、4.

3、2.8℃, 极限温度值分别-13℃和32℃[ 9] 。在20 ~ 28℃条件下, 1龄若蚜发育到4龄若蚜过程中, 存活率逐渐上升,均高于79%, 成虫最长可存活30d[ 9] 。从国内的气候和葡萄分布情况来看, 中国完全具备根瘤蚜定殖的气候和植被条件。因此, 葡萄根瘤蚜能够在国内各主要葡萄产区定殖。

传播扩散的可能性

葡萄根瘤蚜有翅型的迁飞以及低龄若蚜的爬行和风力的传送可造成近距离传播;寄主的频繁调运和其调运中较高的成活率是葡萄根瘤蚜传入我国的主要原因。因此, 该虫人为传播扩散的可能性极大, 葡萄根瘤蚜在我国定殖后具有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危险性的管理难度

葡萄根瘤蚜发生较为隐蔽, 为害初期较难发现;从形态来说, 由于其虫体微小, 虫态较多, 需要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才能鉴定。根瘤蚜为害根部, 可在深层土壤中生存[ 7] , 化学药剂很难达到“靶标”;法国、格鲁吉亚等一些葡萄园曾采用全园淹水的办法, 也不能完全消灭根瘤蚜[ 24] 。运用抗性砧木一直是主要的防治措施。但随着强致病性葡萄根瘤蚜新生物型出现和发展, 砧木对根瘤蚜的控制效果会在将来不断的降低。1875年, 加州发现“B”型根瘤蚜, 更津1 号对它的抗性消失;在意大利、澳大利亚、匈牙利和德国等地, 也出现了几个能够克服高抗品种抗性的新生物型[ 30 -34] 。

风险定量分析

指标赋值

参照蒋青等人的方法, 对定性分析中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赋值[ 14 -17] , 详见表1。

风险值计算

按照有害生物危险性定量分析计算公式[ 14] 。分别进行各项评判指标(Pi)和危险值R的计算: P1 =1; P2 =0.6P21 +0.2P22 +0.2P23 =0.6 ×3 +0.2 ×2 +0.2 ×3 =2.8; P3 =Max(P31 , P32 , P33)=Max(1, 2, 2)=2; P4 =5 P41 P42 P43 P45 =2.4; P5 =(P51 +P52 +P53)/3 =(2 +3 +3)/3 =2.7; R=5 P1P2 P3P4 P5 =2.0。

根据国际界定标准:R值在3.00 ~ 2.50为特别危险;2.49 ~ 2.00为高度危险;1.90 ~ 1.50 为中度危险;1.49 ~ 1.00为低度危险;1.0 以下为无危险。对我国风险评价量化计算得出, 葡萄根瘤蚜在中国属于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

结论:

通过风险分析, 确定了葡萄根瘤蚜在中国是一种高风险的有害生物, 中国大陆地域广、气候多样,葡萄根瘤蚜一旦传入气候适宜地区必将造成很大危害, 我国广大葡萄种植地区应该提高警惕。应对疫区输入的相关寄主材料及产品实施双方检疫。

三.

来源:进口植物及植物产品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系;中国检疫检验科学研究院动植物检疫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系 保定071001; 北京100094; 北京100029; 保定071001

起点:从传播途径开始分析

区域:除中国以外其他国家 评估 :

经济影响

外来有害生物在对农作物造成的直接伤害、降低作物产量及产品品质等方面所带来的损失是可观的。在降低产品品质方面 , 除了影响农产品价值外还会大大影响到产品的出口 。而每年用于监测外来有害生物、使用防治药剂、改良品种以防除这些有害生物的费用更是相当庞大 。在我国 , 国内专家对其中危害最严重的

种外来生物进行了粗略的估计 , 仅松材线虫、水葫芦、马铃薯甲虫、薇甘菊等几种主要外来有害生物每年就造成过 574 亿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 。除了以上直接经济影响以外 , 有害生物还会引起许多灾难性的事故 , 造成经济损失 ,如某些恶性杂草导致耕地的退化, 以及引起严重的火灾。

对生态的效应

由于外来入侵种对入侵地环境的改变 , 导致许多本地生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在 Wilcove 的研究中 ,外来种的引入是人类引起生物灭绝列居第二的破坏性影响因素。在美国 , 调查的 956 种濒临灭绝生物中 , 大约有 400 种受到外来种的威胁 。其他研究也都证明了外来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性 ,如凤眼莲( Eichhornia craipes , 又名水葫芦) 入侵后大量繁殖 , 覆盖整个水面 , 阻挡了阳光 , 破坏了食物链 ,致使沉水植物及水生动物死亡 。一种入侵美国的外来蚜虫 ,不仅破坏当地的冷杉 ,还导致两种本地鸟和 3 种外来鸟数目的减少 ; 造成这些影响的因素很多 ,因为不同生态系统下 , 外来种入侵的过程和危害机制各不相同 。其大体的机制包括入侵种与本地种的竞争和相互排斥、对食物链的破坏、杂交、对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中氮素的增加)、引入危害物 等 。

结论:

综上所述,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交叉学科, 它需要检疫工作者、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等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就生物领域而言, 对外来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地全面了解、对有害生物自身的深入研究 ,有助于认识风险,为 PRA 提供客观的分析指标, 使各种量化分析模型符合实际。同时, 数学模型建立的方法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结果的客观性 。而各种理论的研究有助于认识问题的本质, 如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人们试图从基因的角度解释生态学的理论问题 ,为理论提供实验性的依据。这些使得人类的预见能力越来越强 ,也为风险分析工作提供新的方法 。针对我国目前进口植物及植物产品的实际PRA 工作而言 , 虽然在近些年中取得相当的成绩,但还有许多不足。首先, 由于风险分析工作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如风险分析工作要涉及世界各地的有害生物, 其基本信息通常来源于以往的调查、研究报告、报刊杂志等, 即工作人员要做大量针对以往信息的工作。而每一个工作者在开始一项任务时都需要做大量重复性的工作 ,这大大地降低工作效率。建设有害生物信息数据库、专家信息数据库可帮助风险分析人员减少工作量, 增加人员间交流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PRA 是一项工作量大且交叉性强的工作 ,需要多学科人才组成团队来共同努力 。就植保专家而言, 按产品种类、有害生物类别进行的专项研究可大大提高研究的深度, 缓解重复简单工作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高质量。

四.

来源:贵州农业科学2013,41(11):70~77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文章编号31001—3601(2013)11-0654—0070—08

[中图分类号]$412 [文献标识码]A 起点:从指定口岸开始分析

区域:除我国以外全球区域

评估:

1990年在广东省台山市首次发现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 Lobdell)[2],1994年海南省发现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ima Gestro)[3],2004年在广东发现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4],2005年在深圳发现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erythrinaeKim)[5],2007年在广西发现桉树枝瘿姬小(Leptocybe invasa Fisher et Lasalle)¨]。这些害虫随苗木入境传人后传播速度快,造成严重的损失-----潜在的经济重要性(有害生物归类)。

(1)进境种苗种类繁多,来源广泛,一般带有叶、根和介质,其可能传带的有害生物种类很多,而且其携带的小型有害生物个体小、种类多、入侵性强、随林木种苗媒介入侵传播的风险性极高。

(2)现行有关林木种苗的检疫仍然采用传统的常规抽检方法,针对性差,传带的病原有些可为隐症,在现场检测中很难发现,而口岸又要求快速放行,从而又增加了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进入可能性因素(传入可能性评估)

2011年我国进口种苗260多种,对不同种类的类及批次统计分析的结果(表7)表明:传入风险较进境林木种苗截获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批次统计比较高的有害生物包括18种检疫性有害生物(昆虫类2结果(表5)表明:携带有害生物较多的种苗是茶花、种,线虫类6种,病毒类6种,病菌类3种,其他类1拟香桃木、真柏、罗汉松、加拿大海枣、百合、九里香、种),分别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台湾的非洲枫港柿等。

2011年我国各口岸进境植物种苗中共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表6)42种506次,截获一般性有害。不同种类进境林木种苗截获的有害生物生物781种12 521次,对截获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种大蜗牛、泰国的短体线虫属(非中国种)、意大利的栎截获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树猝死病菌、荷兰的短体线虫属(非中国种)和南芥菜花叶病毒以及乌拉圭的红火蚁截获批次较多。----定殖因素(传入性可能评估)

结论:

2011年我国进境种苗携带有害生物的风险很高。

五.

来源:用WPRA平台分析西花蓟马在浙江的入侵风险

中图分类号: TP 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528-9017(2011)01-0202-03

起点:从西花蓟马开始RPA 区域:RPA区域浙江

评估:

登录WPRA 网络平台后, 选择“系统模型”提供的浙江省外来入侵害虫风险分析体系, 基于“列表式模型应用”模式开始在线风险分析。根据判断,选择二级指标分类等级,并记录各指标响应的重要参考依据( 图2 ) ,所有指标确定完成后,WPRA 会根据风险分析体系构建时设定的分级标准,对各指标进行赋值,并根据预设的数学关系及风险程度划分等级( 表1) ,自动快速运算风险分值( 其中入侵风险值R 通过一级指标连乘来确定) ,判断风险度,并给出风险应对的管理措施。基于WPRA 开展在线风险分析,可避免烦琐的人工运算过程,便于调试体系模型评估,提高风险分析的便捷性和工作效率。WRPA 根据R 值的大小,将风险程度划分为4 级,其中R 值0 ~ 0.25 为低风险,0.26 ~ 0.50 为中风险,0.51 ~ 0.75 为高风险,0.76 ~ 1 为极高风险。依据浙江省外来入侵害虫风险分析体系得出西花蓟马在浙江省的入侵风险R值为0.51,在浙江省具有入侵高风险性,应实施检疫,这一结果与中国将其列为进境检疫对象相一致。

结论:

根据外来入侵生物风险分析网络平台WPRA 提供的“浙江省外来入侵害虫风险分析体系”的定量

分析方法,从有害生物潜在危险性、潜在传入可能性、传入可能性、定殖可能性、扩散可能性、监管控制难度等6 个方面分析西花蓟马在浙江的入侵风险性,综合风险值为0.51,符合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条件,据此提出西花蓟马的风险管理对策。

龙华新区余泥渣土临时受纳管理办法

龙华新区

龙华三会成语

龙华英语培训

龙华会计培训

龙华电脑培训[全文]

龙华科技大学校徽

龙华烈士陵园观后感

龙华网络教育

览龙华烈士陵园有感

余龙华
《余龙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龙华地产 余龙华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